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之称。

历代王朝更迭,风云变幻,鼎盛时如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颓靡时如破败残清,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堪一击。

大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国力昌盛,气运亨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挣扎,像受了内伤的病人,回光返照而已。

大清由盛转衰的节点,从乾隆在位开始。

他曾写给英国国王一封信,全文不长却尽显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乾隆在信里说了什么?清朝为何没跟上世界潮流,反而走向衰亡?这一切,要从英国使团访华说起。

远渡重洋的英国使团

1792年乾隆已至耄耋,满朝文武正筹划如何庆祝乾隆的八十大寿。

这位勤政敬业的皇帝此时可谓志得意满,双喜临门。

一来寿辰将至,二来国家在自己的统治下繁荣昌盛,看起来大清将延续千秋万代,坐拥万里江山。

乾隆皇帝不知道的是,此时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一只庞大的舰队,正浩浩荡荡地驶出港口,朝东方进发。

这支舰队声势浩大,船只上载满了奇珍异宝,都是给乾隆皇帝的寿礼

他们是由乔治三世派遣的外交团队,马戛尔尼任主使。

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访清不是单纯贺寿的。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力迅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欧洲还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浪潮,优美的旗袍、精致的瓷器、香味浓郁的茶叶,都令贵族们疯狂。

乔治三世为了拓展海外市场,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世界文明古国。

于是他着手准备出访之事,恰逢乾隆八十寿辰,他灵机一动,命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向清朝两广总督提交函文,大致意思便是为了推动两国贸易往来,特派使臣赴京祝寿。

马戛尔尼是乔治三世的得力干将,将重任交给这位经验老道的外交家,再合适不过。

乔治三世尤为重视这次外交活动,他组建了一个共有七百多人的使团,包含船长、水手、地图绘制人员、医生、翻译、秘书等各领域专家。

负责护送的舰队包括英国皇家战舰“伊丽莎白号”、“狮子号”等等,护送之余,意图展示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

唯我独尊的乾隆

使团漂洋过海,经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历时九个月,终于到达了中国澳门。

下船的使团们马不停蹄,从澳门一路北上,经过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最终到达了北京。

马戛尔尼距离达成通商目标已近在咫尺,他没想过乾隆拒绝的场景,也没想过清朝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况且此次来祝寿,他带来了不计其数的贺礼,包含各式各样的先进科学仪器、枪炮刀剑、手工艺品、英国王室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画像等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这些之外,乔治三世还亲手为乾隆准备了一件特别的礼物——英国皇室海军最新的战列舰“君主号”模型。

“君主号”配备多种火炮,动力十足,战斗力强悍,说是当时世界上的航空母舰也不为过。

乔治三世不仅要给乾隆展示英国科技工业能力,顺带秀一秀“肌肉”,为达成双方通商,可谓文武都来。

马戛尔尼将寿礼奉上,不巧的是,当时乾隆正在避暑山庄“度假”。

他下旨将英国使团部分成员和大件的寿礼留在圆明园,只接受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带领一小批成员和一些小礼品前往避暑山庄,为乾隆祝寿。

马戛尔尼万没想到,觐见乾隆帝的过程一波三折。

国与国之间,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在礼仪上也各不相同。

英国人绅士范,讲究效忠国王,没那么多繁文缛节。

而清朝作为封建帝制国家,皇帝独尊,面见圣首必须要行三叩九拜之礼。

面对这种要求,马戛尔尼犯了难。

在他看来,两个独立的国家并不存在朝贡关系,在地位上双方是平等的。

假如真向乾隆行如此大礼,岂不是狠狠地打乔治三世的脸?

马戛尔尼在日记里记载:“清朝的礼仪形式闻所未闻。我告诉掌管礼仪的官员,尽管我愿意取悦乾隆皇帝,但我的首要职责是取悦我的君王。”

双方互不妥协,使团面见乾隆陷入了僵局。

英国人的举动传到了乾隆那,他听后大发雷霆:“外夷如此无知,不值加以优礼。”

怒气十足的乾隆拿出了帝王的架子,不同意是吧?那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

这下马戛尔尼彻底傻眼了,怎么跟他之前想的不一样啊?思来想去没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

于是双方商定,欢迎宴上英国使团行单膝跪礼,在正式的寿宴上行三叩九拜之礼。

此时双方心生不满,都暗自憋了一口气。

欢迎宴会终于到来,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马戛尔尼等人。

马戛尔尼行单膝跪礼并献上珍宝,但乾隆似乎对宝物不感兴趣,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副使斯当东的儿子身上。

小孩子此时已学会了简单的汉语,能做一些翻译工作。

乾隆看着这个高鼻深目却能说汉语的孩子,对他甚是喜爱,但对马戛尔尼一行,乾隆并未放在心上,只说了些客套话,宴会便草草结束。

通商不成黯淡退场

祝寿结束后,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两国通商请求。

比如允许英国商人来沿海地区经商;在北京开设仓库储存货物;允许英国在京设立使馆;立通商关税条例等等。

对此乾隆就一句话:“不行。”

马戛尔尼并未放弃,他多次修改意见并提出与清廷谈判,都被无情地拒绝了。

乾隆看这些洋人如此执拗,毫不客气地下达逐客令,命他们从陆路迅速离境。

马戛尔尼和使团成员失望透顶,他没想到会落得如此田地。

无可奈何,众人收拾行李,动身离开。

走前不久,乾隆派人送来一封《敕英咭利国王谕》。

这是一封他亲手写给乔治三世的信,全文仅976字,却将狂妄自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跨越重洋的对话

截取书信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便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信的开头是:“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这一句直接摆明了乾隆对英国的态度,他是真拿别人当来天朝觐见的臣子,仰慕他的威严,才来祝寿。

下一句:“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这不是明摆着占人便宜嘛,估计乔治三世看到后,要气得跳脚骂娘。

再看乾隆得知英国的通商意向后,他写道:“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面对乱七八糟的问题,乾隆发出夺命三问。大使是什么职位?为什么要一直住在北京?既然不来当洋差,又不归英国管,来回通风报信到底是何居心?

乾隆也没想到,在不远的将来,英国人会用枪炮让他的后代理解何为大使。

接下来一句:“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清末文武百官常说的一句话是:“祖宗之法万不可更改。”

看来这样的想法可不是他们开的先河。

为了你一个小小的英吉利国王,更改祖祖辈辈遵循的法度,简直是痴心妄想!

看到这,乾隆主要是吐槽为主,站在他的角度还能理解,可接下来这两句话便彻底暴露了他狂妄自大的特质和其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

你要说是我们大清的粉丝,想偷学我们两招,那你们可要失望了。

我们大清自有独门秘法,和你们这些下里巴人可不一样。

“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这样说吧,就算我们不藏私,你们学会了也没用。

我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儒家文化,岂是你们这些未开化的蛮夷能理解的?

短短976字,乾隆有一半在吐槽,有一半在不厌其烦地列举给英国大大小小的“赏赐”,在回礼这方面,中国人可谓是面面俱到。

我天朝上国如此慷慨仁慈,尔等蛮夷还不感恩戴德?

乾隆受困于历史局限性,认为地大物博的清朝压根没有与英国通商的必要,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时至立秋,马戛尔尼率领使团垂头丧气的返程。

乾隆做了一个决定,让大臣率军护送使团南下至广州,此举一为安抚,二为炫耀实力。

不过这个举动属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南下途中,马戛尔尼等人几乎游历大半中国。

随行的地图绘制人员,随走随绘,他们仔细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深入了解清朝的经济发展水平。

他们敏锐的察觉到,清朝不过徒有其表,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早已落后于英国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马戛尔尼在日记中记载:“除了官员和富商,清朝的百姓看起来像奴隶一般,没有思想教化,没有文学熏陶。他们的军队看起来松松垮垮,没有战斗力。他们在沿海几乎没有像样的军舰…”

回国后,马戛尔尼根据见闻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

报告一出,欧洲为之震惊,原来看似强盛的清廷如此孱弱,他们对清朝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840年,英国人战舰霸海,兵临城下,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使中国沦陷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的天朝大梦,就此破灭,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数百年前,乾隆闭关锁国,拒绝了通商,放弃了海洋,为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埋下后患。

而今天,我国正走在复兴之路上,我们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创建“一带一路”,提升国防力量。

在国际上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响,我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再也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