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迁都之我见

古代中国在殷商之前,由于没有出土文字文物的佐证,在国际上一般不认为已形成国家体制,以现有历史文献研究,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女娲氏、神农氏这些上古传说,极大可能是因为人类需要住房、取火、狩猎、繁衍、种植的属性而附加的,至多是到了神农氏时期产生了耕种,才会有固定的部落形成,自黄帝至商汤时期极大可能形成了天下万方的格局,一个现代的乡村在古代就是一个部落(方国),几个或十几个血缘部落就是一个氏族部落(侯国),如青阳部落、穷桑部落、东夷部落、高辛部落、陶唐部落、有虞部落、夏族部落、益族部落、商族部落、周族部落等等,几个或十几个氏族部落便组成一个共主部落(伯国),最终炎帝、黄帝、九黎三大共主部落经过多年的战争,形成了由部落、氏族部落、共主部落共同组成的统一的部落联盟(王国)。

在部落联盟时期,无论是传承的部落、氏族部落、共主部落还是新封的部落、氏族部落都是相对独立的,共主部落可能通过禅让、僭位、内战等方式,经过共主部落名义上推荐由共主部落大首领担任部落联盟共主(王),或者由品德高尚或实力强大的共主部落大首领直接担任部落联盟共主,或者由部落联盟共主指定共主部落大首领担任下一任部落联盟共主,但无论怎样产生,总会产生一个共主,这些部落联盟共主就是早期的所谓五帝和其后代夏禹、商汤这样统治天下的人。共主确立后,为保持共主部落的持续权威和维护各部落和氏族部落的稳定,共主会依各部落、氏族部落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土、贡献、血缘、传承、地域、先主等因素,采用加封、册封等方式确定部落、氏族部落大首领继续担任首领或大首领,在首领、大首领辅政共主时转由首领、大首领兄弟或儿子继续担任大首领,也会将血缘宗亲的共主部落子弟及文治武功卓著的下属分封到各地担任首领或大首领。传说中黄帝时期的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神皇、女魃等基本都是氏族部落的大首领,而这些大首领可能担任共主赋予的专项职能而参与辅政,其氏族部落则由其族兄弟或子孙担任大首领。传说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包括姬(青阳、苍林)、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些得姓的基本上也就是被封为首领或大首领,若被封为共主部落的大首领,基本就确定了9未来的部落联盟共主。古代得姓,基本等同于受封国,后来的少昊、颛顼、唐尧、虞舜、皋陶、夏禹、伯益、商契、后稷等成为有名的氏族部落大首领、部落联盟共主也是基于其封地。

部落联盟的初期和晚期,较大的氏族部落比共主部落一般也小不了多少,氏族部落大首领又会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委派到氏族部落辖地担任部落首领,自禹后,共主已确定为由共主部落大首领传承或僭主产生,这样很容易产生兄终弟及的共主,共主部落大首领和共主不一定是父死子继,很多情况下是兄终弟及,这样就会产生共主统治中心城邑都城)迁移的事情发生。父死子继发生时,若儿子成年已有封地城邑的,也会产生共主统治中心城邑的迁移,若继任共主在部落联盟共主统治中心城邑辅政,则统治中心城邑一般不会变迁。部落联盟时期并没有固定的统治中心城邑,一般以部落联盟中共主部落城邑为其统治中心城邑,也就是后来的都城。传说黄帝都邑涿鹿(河北涿鹿);少昊都邑奄(山东曲阜);颛顼都邑高阳(河北高阳)、帝丘(河南濮阳);尧都邑平阳(山西临汾);舜都邑潘(河北涿鹿)、蒲坂(山西永济);宗伯鲧都邑崇(陕西华山)、涂山(安徽蚌埠);禹都邑有阳城(河南登封)、阳翟(河南禹州)、北亳(河南偃师)、安邑(山西夏县)等,禹都邑频繁迁移,大概就是治水到哪里,那里就是部落统治的中心;启、太康都邑阳翟(河南禹州);太康、中康都邑斟鄩(河南偃师);相都邑南亳(河南商丘)、帝丘(河南濮阳)、斟鄩(河南偃师);有穷部落(山东德州)大首领僭主羿都邑斟鄩(河南偃师);后羿辅臣寒族部落(山东潍坊)首领僭主寒浞都邑斟鄩(河南偃师);少康都邑夏邑(河南商丘)、帝丘(河南濮阳);杼都邑源(河南济源)、老丘(河南开封);槐、芒、泄、不降、扃都邑老丘(河南开封);廑、孔甲、皋、发都邑西河(河南汤阴);桀都邑斟鄩(河南偃师)、朝歌(河南淇县)。这些共主部落都邑大多都不是迁都而形成,所谓都邑很大可能就是共主部落大首领的领地,同时也是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都邑,在共主部落大首领继承共主位后,即成为后来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都邑(都城)。这里也可以看出父死子继时,继任共主都邑都很少有变迁的,僭主更是没有变迁的,杼、槐、芒、泄、不降、扃都是以老丘(河南开封)为统治中心的都邑,廑是夏王姒扃最小的儿子,姒扃议立姒廑为共主部落大首领。廑认为自己德行不够,三次推让大首领之位,认为自己堂兄孔甲年长且是先共主之子,应该立大首领之位,辅臣数次请立,廑才接受了大首领之位。当时,孔甲部落的都邑应该就在西河,姒廑将共主部落都邑设于西河(河南汤阴),很可能就是要将王位传于堂兄孔甲,廑死后,果然遗诏传位孔甲,孔甲、皋、发也是父死子继时,继任共主都没有变迁都邑,也是一直以西河作为统治中心的都邑,姒发时天下氏族部落已经很少认同夏族部落为共主部落了,姒履癸为了重振夏族部落作为共主部落的权威,防止商族部落兵变而取代共主部落,将都邑自西河(河南汤阴)迁到旧都斟鄩(河南偃师)。

商代是古代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国家形态,但商代早期国家体制可能也并不完备,仍有很多地方沿袭氏族部落时期的习惯,可能并不像后人所说,由于天灾、人祸或内战等原因频繁迁都。

据传黄帝曾孙帝窖15岁封辛候,后来担任共主部落大首领,之后继承了部落联盟共主位而治领天下,在南亳(河南商丘)设都邑,帝窖的儿子契是商族部落的祖先,商族部落未成为共主部落前,也只能在商族部落封地内地域迁城。自契至汤,商族部落地域东西跨度包括番至南亳,不可谓不大。商族部落早期也只是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契居番邑(陕西商洛),契的儿子昭明迁居砥石(河南三门峡),昭明的儿子相土迁居奄邑再迁南亳,自相土之后,商族部落可能已经由部落发展到氏族部落,大首领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一直以南亳为商族部落中心城邑。商族部落确定大首领极可能吸取夏族部落经验,从夏族部落兄终弟及的传承习惯看,商族部落大首领自相土至主祭未必都是父死子继的传承关系,甲乙丙丁的名字也未必是以出生时时辰为名,如报乙、报丙、报丁,更大可能都是上甲微的儿子,而成人后分封于乙、丙、丁氏部落任部落担任首领,之所以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是因为只能在部落首领中产生大首领,但大首领也仅是本氏族部落实际利益掌控者,并非实际掌控商族部落全部利益,只在商族部落的祭祀、外交、军事等共同行动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一般会由氏部落首领中长者选出,自然形成兄终弟及再返兄子的顺序,在本氏部落首领则一般都是父死子继。自王亥起部落已发展成为可以和夏族共主部落扛鼎的商族部落,至少有十大氏族部落成为管辖多个方国的首领,前首领甲、乙、丙、丁、任、癸氏部落都曾被轮选为商族部落的大首领(侯),乙氏部落首领太乙成汤取代夏族部落成为联盟部落的共主(王),即是乙氏部落的首领,天然的也是商族部落大首领,其他商族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部落首领就鸡犬升天都成为氏族部落的大首领了(侯、伯),太乙传承也是采取了夏族部落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只是到了国家制度完备之后,才渐渐进入父死子继的方式,而共主(王)位仍由氏族部落大首领(候)继承,因此商族十大氏族部落大首领都可能成为商族部落大首领,而商族大首领是天然的部落联盟共主(王)。

商早期,乙氏部落大首领太乙成汤初以南亳(河南商丘)为都,后迁都郑亳(河南郑州),推翻夏族共主部落后,将夏族共主部落降低为氏族部落(可能就是鬼方部落),建立商族部落联盟时西亳(河南偃师)成为统治中心都邑,太乙的儿子外丙任丙氏部落首领,太乙的二儿子仲壬任壬氏部落首领,太乙的孙子太丁的儿子太甲任甲氏部落首领,太甲的儿子沃丁任丁氏部落首领,太甲的二儿子太庚任庚氏部落首领,太庚的儿子小甲任甲氏部落首领,太庚的二儿子太戊任戊氏部落首领,太庚的三儿子雍己任己氏部落首领,这些氏族部落首领都是继承商族部落大首领后才确立部落联盟共主地位的,也都是以西亳为统治中心。自商汤至雍己五代九王无论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西亳就是商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中心城邑,是部落联盟的祭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太戊任戊氏部落首领继承商族部落大首领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仍然以西亳为统治中心,太戊的儿子仲丁任丁氏部落首领,在雍己继承商族部落大首领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时,仲丁并未赴西亳辅政,而居丁氏部落中心城邑嚣(河南郑州),雍己传位于仲丁,仲丁继承商族部落大首领,可能就在嚣就任部落联盟共主位,史称迁都嚣。太戊二儿子外壬任壬氏部落首领,可能将壬氏部落首领传位于儿子,辅佐哥哥仲丁在嚣,外壬任商族大首领,后来就任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仍然以嚣为统治中心城邑。

太戊三儿子河亶甲任甲氏部落首领,可能甲氏部落统治中心就在相(河南安阳),外壬死后,兄终弟及而成为商族部落大首领,之后取得部落联盟共主地位,就以相为统治中心城邑。

河亶甲的儿子祖乙任乙氏部落首领,可能乙氏部落统治中心城邑就在耿(山西河津),或因洪水,第二年迁城邑庇(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祖乙的儿子祖辛任辛氏部落首领,在城邑庇辅佐祖乙,祖辛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仍以城邑庇统治中心。祖乙二儿子沃甲任甲氏部落首领,并未到甲氏部落统治中心城邑相就职,在庇辅佐祖乙,沃甲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仍以庇为统治中心城邑。祖辛的儿子祖丁任丁氏部落首领,也未到丁氏部落统治中心就职,在庇辅佐沃甲,祖丁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仍以庇为统治中心城邑。

祖辛的儿子南庚在奄(山东曲阜)任庚氏部落首领,并未在庇辅佐祖丁,后领部落联盟共主地位,既以奄统治中心城邑。而祖丁的儿子阳甲虽任甲氏部落首领,但也在奄地辅助南庚,后领部落共主地位,仍以奄统治中心城邑。

商都屡迁,并非实际迁都,而以新任部落联盟共主(王)所居地为商都。商中期后,也就在盘庚时期形成国家制度,而定都殷(河南安阳),渐入父死子继的家天下。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减少了王位纷争,王室内部稳定下来。祖丁的二儿子盘庚任庚氏部落首领,阳甲死后,盘庚成为商族部落首领,国家制度已经形成,盘庚成为天下共主,是为“商王”,奄为商族部落的中心城邑,盘庚在奄继位商王后,可能因为水灾,盘庚只能在商族旧都邑南亳(河南商丘)暂时作为国都,同时在殷(河南安阳)建立新都,后迁殷都,“殷”可能是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都城。自盘庚传位于弟弟小辛,再传位弟弟小乙。小乙传位儿子武丁,武丁传位儿子祖庚,传位弟弟祖甲,祖甲传位儿子廪辛,廪辛传位弟弟庚丁,庚丁传位儿子武乙,武乙传位儿子文丁,文丁传位儿子帝乙,帝乙传位儿子帝辛,盘庚至帝辛统领天下商王位,都是以殷为商朝首都。《古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至商灭。期间武乙曾自殷频繁迁徙,在郑亳、邢邑(河北邢台)、朝歌(河南淇县)、邢邑、朝歌之间来回迁徙,可能仅仅是发生战争的陪都,武乙战死后文丁撤兵回殷。帝乙也曾以朝歌为陪都。(有人认为耿、庇、邢为一地,但位于现在何地也是说法不一,其他古地如奄、潘、阳城、阳翟、亳、北亳、南亳、西亳、安邑、夏邑、源等等也没有统一的确认,这些地方大概就在现在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的所谓中原一带)

综上可见,在国家尚未形成之前,也就是盘庚迁殷都之前,不存在国家意义上的都城,在部落联盟时期,部落联盟共主的统治中心城邑就是所谓的都城,基本上不存在迁都的事情发生,迁都就是共主的更替,所谓夏代八次迁都,商代六次迁都,也基本如此。

作者 端木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1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