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今晚开播 – 遥望中华文明肇始 讲述《国脉千秋》之丰姿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

黄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它是诗仙李白笔下“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的雄奇大川,是民族危亡之时咆哮怒吼奔腾不屈的战斗之魂,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根脉,是遥远时空下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源头。千百万年来,黄河如同一条血脉,通达着北方大地的经络,记录着我们永不疲倦的探索脚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书写的黄河史诗的新篇章。而今九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话三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挖掘黄河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绘制一幅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图景,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重点纪录片,《黄河安澜》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北京广电局支持,北京广播电视台举全台之力并由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联合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承制。该片以习总书记讲话的五大重点为分集立意,力图通过雄浑壮丽的黄河美景、鲜活生动的黄河故事,勾连中华文化的本源,凝聚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表达新一代中华儿女对母亲河养育之恩的深情回望,展现幸福黄河的美好前景。而今晚20点即将登陆科教频道、22:25登陆北京卫视的首集《国脉千秋》,则以时间为轴,遥望中华文明肇始的满天星光,领略根祖文化的深沉与厚重。

从远古遗迹到文明初现

纪实呈现“国脉千秋”风采

穿越时空,《国脉千秋》在一片茫茫白雪中,带人们走进遥远的地质年代。从120万年前一条长度不足1000公里的少年黄河,到如今流经中国九省、全长5464公里的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仿佛带着某种使命,在漫长的岁月中,于辽阔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片片生命绿洲,为人类成为历史主角精心准备着生存空间。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动物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万年前;陕西蓝田发现的女性头骨化石,测定的年代距今115万年;甘肃的大地湾遗址和内蒙古的敖汉兴隆沟考古发现的碳化粮食标本,印证了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启了农业文明;而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时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走向成熟,征服了众多部落的黄帝,带领统一的华夏民族站在了黄河大舞台的中央,全面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肇始时代。

历史影像与现代纪实相互交织,诗意镜头与恢弘画面交相辉映,《国脉千秋》伴随着时间轴线的推进,为观众梳理着黄河在成就中华民族诞生与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所上演的异彩纷呈的文明戏码。它为何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大禹治水”的传说为何有极高的可信度?黄河如何缔造了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政体?纪录片都将娓娓道来。

从改道泛滥到黄河安澜

详实再现千年治河历程

“黄河宁 天下平。”如果说黄河丰润的生存环境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赓续,那治理黄河的历程则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锻造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品格。本集中,导演团队通过多个小故事,为观众展现着这条古老河流曾经带来的忧患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所作出的努力:新鹳雀楼偏离原址而建,是为了体现“欲穷千里目”的古老意境,也是黄河频繁改道的见证;“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叠压于地下的六朝遗址,是对往昔岁月的凭吊,也是千百年来黄河泥沙在人们记忆中淤积的沉痛;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宵衣旰食舍生忘死,为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景而努力。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了在黄河回归故道的过程中争取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这也是今天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前身。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黄河治理理念上升到新高度,从抗争到保护,从基础的安全需求到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的根本改变。

72载的岁月流转,这条不舍昼夜的滔滔之河,正流淌出安澜河、生态河、健康河、幸福河的时代回响。今晚20点锁定科教频道、22:25锁定北京卫视《黄河安澜》之《国脉千秋》,览黄河磅礴之美,溯千年历史巨变。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