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惊愕道:你怎么在这里?

文|九月纪实

编辑|九月纪实

1964年4月,邓小平来到了兰州的一处工厂里考察,走在热情的人群之中,他面带笑容和大家挥手致意。

忽然他注意到角落处有一个格外熟悉的身影,邓小平缓缓走上前去,看着这位衣着普通的女工,感慨地说道:“原来你躲在这里。”

女工听到他的话,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惊讶,她只是微笑着回应,邓小平见状也点了点头。

这位女子究竟是谁?她为何会引起邓小平的注意?

身份特殊的女子

王承书

1961年,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来到了一处国家的物理研究所,与以往不同,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人。

他要找的这个人名叫王承书,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正是邓小平在工厂里见到的那位女工。

见到王承书后,钱三强告诉她,制造原子弹重要的燃料浓缩铀出现了问题,生产方面陷入了困境,组织上需要有人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钱三强

而且由于原子弹研究的保密需要,参与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对自己的身份严格保密,即使是家人也不能告诉。

钱三强明白这对于王承书来说,未免是一个有些苛刻的条件,但此刻的王承书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钱三强本来准备了很多劝说王承书的话,可没想到,他一说完任务之后,王承书立马就表态愿意接受工作。

看着面前目光坚定的女子,钱三强再次向她轻声强调,一旦接受任务,从此之后“王承书”三个字就将在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

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她做好与家人分离的准备。

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祖国的王承书,没有提任何要求,更没有推脱,在与家人简单告别之后,她就背上了行囊,去往了工作的地方。

王承书夫妇与邓稼先、杨振宁合影

王承书来到了国家在兰州的浓缩铀生产基地504厂,成为了当时厂内唯一的一位女科学家。

1964年,邓小平前来工厂考察时,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下子就认出了王承书瘦弱的身影。

邓小平曾经在全国群英会上见过王承书,当时的王承书是国际上有名的物理学家,可之后就再没听到过有关于她的任何消息了,就连王承书的丈夫都不清楚自己妻子的去向。

邓小平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见到她。

邓小平

王承书在工厂里隐姓埋名,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没有人知道她曾经的身份。为了抢时间,赶进度,王承书经常在厂子里来回奔波,没日没夜地进行着研究工作。

她住的地方是最普通的职工宿舍,硬邦邦的床板即使铺着褥子也软和不了多少,吃的饭也是最简单的窝头咸菜,几个月不见一次荤腥。

就连工作时需要用到的计算机也因为经费问题,只有一台手摇的,她常常需要用两只手指同时摁住敲击键盘,输入数据。

纵然条件艰苦,王承书却从不觉得累,她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之中,整日与各种数据打交道,毫无半句怨言。

工作中的王承书

在504厂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终于提取出了符合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高浓铀,整个工厂里的人都欢欣鼓舞。

上级领导还特别对王承书提出了表扬,但王承书却谦虚地表示,这是大家的功劳。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也令王承书激动不已,她为自己参与了这项伟大的任务而深感骄傲。

虽然浓缩铀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她的任务并没有结束。钱三强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能够继续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应钱三强的依旧是“我愿意”。

其实早在1958年,钱三强就曾经找过王承书。

王承书

和这次一样,钱三强在见到王承书的第一面时,就向她提出了一个任务,他希望王承书能够转变研究方向,负责我国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于当时已经46岁的王承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需要放弃自己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学习新的理论内容。

但性格坚毅的王承书听到任务后没有一丝犹豫,她当即表示愿意。

条件反射一般的回答背后,是她对祖国无尽的热爱。无需过多地思考,只要祖国有需要,无论要她做什么,她都将义无反顾。

在组织的安排下,她和其他同志一起被送到了苏联进行学习。学习结束后,她硬是在返程的路上完成了一切资料的翻译工作。

在王承书有力的带领下,短短的两年时间,我国就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理论队伍,为我国在热核聚变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王承书准备继续拓展自己的理论研究时,组织再次向她提出了要求,也正是这第二次的任务,让王承书将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建设事业。

王承书甘于隐姓埋名,为国效力的举动,和她一直以来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物理研究,成绩斐然

青年时期王承书

1912年6月,王承书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不同于当时的传统思想,王承书的父母十分开明,从不反对女儿读书。

他们对女儿的期望很高,王承书的名字就来自于六经中的“书”字,之后他们全家还搬到了北京生活,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她的父母将她送入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

王承书本就天资聪颖,而她又对理科很感兴趣,自幼就在数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她的数学成绩每次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1930年,王承书顺利考入了燕京大学,并成为了物理系班级里唯一的女生。

当时的大学要求很严格,不能毕业是常有的事,王承书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业之上,她连续几年都是系里的第一名,并将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了毕业。

在那个很少有女生读书的年代,心性坚韧的王承书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在取得硕士学位后,王承书选择了留校任教,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物理工作。

在燕大,王承书还结识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丈夫张文裕。他们都被彼此在学术上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和严谨态度而深深吸引,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

1939年,两人正式结为了夫妻。婚后,王承书依然保持着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她的丈夫也很支持她的想法。

受国内战乱影响,王承书和张文裕在国内被迫四处奔波,很难有稳定的时间研究学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和丈夫商量过后,王承书决定要到美国留学深造。

此时她听说,美国有一项专门支持亚洲女性到美国学习的奖学金,但要求必须是未婚女性。

王承书认为这是对已婚女性的一种歧视,她立即给奖学金的相关负责部门写信,真诚地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附上了自己的情况介绍和奖学金申请。

最终,因为王承书极其优异的成绩,奖学金方面破例通过了她的申请,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入学通知。

来到美国之后,王承书继续从事着物理方面的研究学习工作。

她的导师是在国际上地位很高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在导师的带领下,王承书开始研究起了气体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天赋异禀的她进步飞快。

1951年,王承书还和导师一起提出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热烈关注,现在依然被物理学界广泛使用。

王承书(后排左一)与巴伯学者合影

王承书多次发表轰动学界的科研理论,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她的导师看着自己的学生表现得如此出色也非常欣慰,甚至还对王承书说,只要她能继续保持如今的这种研究状态,将来必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不顾阻挠,回国效力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王承书选择了在校留教,而后,她还被美国的高级研究所聘请工作。读博期间,王承书的丈夫也因为思念妻子而来到了美国工作,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王承书虽然身在美国,但她并没有忘记大洋彼岸的祖国,她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消息。当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之后,她立刻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此时,夫妻两人都在美国的学术界享有盛誉,知道他们有回国的打算以后,朋友同事还试图劝说他们,不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研究条件上,美国都能够给他们提供更为优质的选择。

但对于王承书夫妻来说,祖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想要用自己多年以来所学的成果,为祖国效力。

王承书曾言:

“条件是要人去创造的,我不能再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参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他们夫妻二人意志坚定地要回到祖国,多次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到中国的申请,却都遭到了拒绝。

美国政府明白优秀的科研人员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们不愿意让王承书夫妻离开美国。美国政府为了留住王承书夫妻二人,便对他们许下了种种的好处承诺。

像王承书夫妻一样已经在美国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也都希望能够早日回到祖国。

美国政府发觉这些利益诱惑根本无法撼动科学家归国的心,于是他们干脆颁布了一条律法,命令禁止中国的科研人员出境,并在回国之路上设下重重的阻碍。

但王承书夫妇并没有因美国的条令而屈服,他们依然在为回国而暗中努力,从他们决定回国的那天起,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进行长期战斗的准备。

除了与美国方面周旋以外,王承书夫妇还将自己在美国搜集和使用的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藏在包裹之中,以躲避美国严密的检查。

7年的时间里,300多个包裹被陆续寄回国内,每一份里面都装满了他们拳拳的爱国之心。

周总理也一直在为科学家回国的事情同美国交涉,还在国际会议上就此事发言。终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之下,王承书夫妻被解除了人身限制,准许回国。

在登上回国的轮船前,不放心的美国方面还派人对他们全家进行了仔细地搜查。1956年10月6日,离开祖国多年的王承书一家终于再次站到了中国的大地上。

多年以后,王承书在回忆这件事情时曾说:

“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回国之后,王承书一心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承书与科研同事合影

1961年,王承书凭借着她优秀的工作表现和深厚的爱国之心,通过了组织的考察,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此后她更是将自己工资的大半都拿来交了党费,只余下了一点勉强足够生活的钱。不论党委的同志如何劝说,王承书始终坚定地表示,自己应该为党做贡献。

对党和国家十分慷慨的王承书,在自己生病需要治疗时,却不愿多花一分钱。她总是习惯将钱省着,用来去资助那些条件更加困难的人。

王承书对于祖国的热爱,不仅表现在她奋斗在工作的一线,更是渗透在她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王承书一家合影

对于国家来说,王承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上她尽心尽力,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

但对于家庭来说,王承书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她长期离家在外,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是丈夫张文裕在处理,她从来没有尽到过自己的责任。

在王承书结束了多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后,她终于回到了家中,看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王承书的内心也曾感到愧疚。

王承书曾经说过,她的一切承诺都能兑现,但唯独对自己的儿子,她却经常食言,儿子对母亲王承书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她年轻的时候。

王承书在美国时能够坚定本心,不为利益所扰,而在工作中她更是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她用光辉的一生诉说了自己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王承书的精神流传在我国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身上,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相信在所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发展成长为科技强国。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