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红军被十万敌军紧逼,一战士想出渡江之计,毛主席:军中神人

三万红军被十万敌军紧逼,一战士想出渡江之计,毛主席:军中神人

1934年的冬日,千家万户在灯火中取暖迎新,但是却有三万红军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他们身后被十万国军步步紧逼,力量悬殊;身前又有滚滚乌江,举步维艰。

饥饿与疲劳,痛苦与绝望,战士们需要渡过乌江而又苦于没有办法渡过。这时一位小战士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个妙计,他拯救了三万红军,他被毛主席称为神人

那么,当年的事情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红军被堵在死路上

1934年湘江战役结束之后,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这大大动摇了国民党的势力。

这次战役之后,红军损失惨重,仅存三万残兵,并且红军被困在乌江前。

当时的自然环境极其复杂险恶,物资也极其匮乏,那种生活之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还后面还有力量差距巨大的追兵。

国民党在当时立马组织8个师,共10万人的兵力,由薛岳担任总指挥,马不停蹄地直追红军,想要阻止红军的会合,阻止红军进一步占领遵义。

红军后面受到了来自十万敌军的威胁,而身前是贵州境内第一条大江——乌江。

这个险江的最大水流速度能到达每秒两米左右,让人望而生畏,并且对面的贵州军阀也正在对红军虎视眈眈!

尽管贵州军阀当时对国民党的依附有所动摇,但是抵抗不了国民党施加的压力,他们还是在积极阻挠红军。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情况下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红军沿着红二和红六两个方面军走过的路线前进,另一个就是渡过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乌江。这两个方法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乌江贵州省内的第一大河,有“天险”这一称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胜败之地,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却又是红军的必经之地。

1935年的第一天,一间小屋子里气氛严肃,猴场会议在此召开。

在党中央领导人的讨论之下,以李德和博古为代表的一些人觉得红军应该沿着之前的路线和红三、红六会合,不渡过乌江。

大多数同志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国民党数量庞大,总有追上来的时候,那时候只能是自取灭亡,三万红军必然丧生!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乌江,那便会有无限的生机,问题是乌江不好渡过!毛主席盯着漫天的雪花,抽着一支又一支香烟。

毛主席对此也十分头疼,他已经思考了很久,身边的饭菜端来了变凉,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最后饭菜还是丝毫未动。

思索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驳回了李德等人的提议,决定让中央红军强渡乌江。

红军的数量是远远不足以与国民党对抗的;如果能够成功渡过乌江,便掌握了主动权,便能将国民党军甩在身后。

一代伟人艰难地做出了抉择,而这成为了红军胜利的关键之处。但是,红军如何度过这条水流湍急、让人望而却步的大江呢?

欲架桥不成

说到过河过江,一下就能想到桥和船。可恨就可恨在,船根本就不用再想了。

敌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江,早早地将沿江各个渡口的船只全部沉入江底,还抓民夫在乌江各个渡口挖战壕、筑造碉堡。

并且在乌江边多处地方上破坏了地势,大大地增加了渡江的难度。不得不说国民党心思缜密、行动迅速,就是想要瓮中捉鳖,一举歼灭红军。

而且在那个时候,乌江之上从来没有建造过桥梁。若想要渡过乌江,那便只剩下自己造桥这个方法。

强渡乌江这个任务交给了刘伯承,周恩来说:“毛主席说了,刘伯承一定能想出渡过乌江的办法。”这是对自己军队的坚定信任,也是红军始终如一的乐观主义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红军胜利的途中真的是布满了荆棘与泥泞,比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有过之而不及。

但是红军坚强、果敢、乐观、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必然的。

决定强渡乌江之后,刘伯承总司令便立马指示由红十三、红四、红一这三个军团作为乌江战役的主力,让工兵营负责在乌江上架桥配合主力。

过江的计划最终下达给了王耀南的带领的工兵营,他收到命令之后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当他连夜带领全体工农兵到达乌江的渡口时,他才知道他们要在乌江上架桥。

其实,工兵营的任务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王耀南更是被毛主席称为“工兵专家”。

但是在一条无风无浪、水波平静的湖面上架一座桥已是一件难事,更何况在这条波涛汹涌、水势湍急的大江之上?

迎难而上本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王耀南还是决定一试,想办法在乌江上架一座桥。他在实地勘察时却受到打击,他发现由于乌江过快的水速,周围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架桥点。

更让人绝望的是,王耀南的工兵营里只有一些普通的锤子、钉子等一些简单的工具,根本就没有适合造桥的那些高级的工具和材料,就算找到了架桥点也是徒劳。

总而言之,没有人能够在这条水流迅速的大江上使用简陋的工具造出能够让三万红军同行的大桥。

以毛振华为首的敢死队想要试试强渡乌江,经过试探之后,他们摸清了敌军的火力点,于是一拨人吸引火力、另一拨人试着在不显眼的地方游过乌江。

无奈敌军火力太猛,这样也根本行不通。

时间不容浪费,强渡也过不了江,本来的任务是要在十几小时之内架一座横跨乌江两岸的大桥,但是现在的情况根本是没办法造桥的!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大抵就是这种感觉。一时间,工兵营里的士气非常低落,大家都愁云满目。

然而,这时候一位叫作石长阶的小战士走了出来,他要做什么呢?

竹筏过乌江

当时石长阶小战士跑到王耀南面前自信地说道:“我有办法帮助红军大部队顺利度过乌江。”来人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这朴素的语言、真诚的表情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这也确实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个年轻的小战士能有什么主意,毕竟经过一系列分析之后,发现造桥是很难的。

王耀南当即表示了自己的疑惑,石长阶还是连连保证。毕竟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不如看看这位年轻人要干些什么,多一份希望便多一条生路,王耀南便不疑有他。

石长阶小战士得到肯定之后,便说出了自己的计划,那便是造竹筏,再将竹筏连在一起,建造一个简易的浮桥

原来,石长阶是在这附近村子长大的,村里的大部分人渡江时都是通过自己造的竹筏,也是十分安全的。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石长阶是个聪明的小伙子。

有了方向之后,石长阶便带领众战士砍竹子,教他们造竹筏和篾绳。附近的竹子很多,他们不用为原材料发愁。

在砍竹子的时候石长阶还教战士们区分公母竹子,让他们尽量砍公竹子,留下母竹子可以在来年生长出新的竹子,以便附近村民在以后使用。

当地的村民得知红军需要造竹筏通过乌江,也纷纷赶来帮忙,帮他们砍竹子、造竹筏,众人在一起的效率非常高。

刘伯承在得知这个方法之后很是惊喜,也很是赞同。他下了一道命令砍竹子后要给当地村民留下钱,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风。

彭德怀得知这个做法之后也是连连叫好,并且紧急选拔了大约1000名战士帮助他们建造竹筏。

在红军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做出了建桥所需要的竹筏和其他配件,王耀南选择了一个比较适合建桥的地方,准备开始建桥。

建桥过程中困难重重,当时担任工兵连副连长的黄朝天多年后回忆起红军在乌江架桥的场面是感慨道:

“那时正是严冬季节,在水中工作的同志没多久手脚就麻木、僵硬。又的甚至裂口流血。从开始搭桥,敌人封锁江面的炮火从未停止。”

由于建桥时人员密集,致使对岸的敌军发现了他们的动静,知道了他们想要建桥的动机,便开始了炮火攻击来阻止他们渡江的行为。

敌军的炮火十分凶猛,红军便也发起了火力,在这场战火之中,红军又有牺牲,乌江被染上一片血色。

但是红军并没有因此停下搭建浮桥的动作,他们浸入冰冷的江水,他们躲避敌人的炮火,他们互相配合,咬牙坚持。

在炮兵连的掩护之下,敌军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压,浮桥的长度在不断地延长,最终抵达了对岸。

浮桥建好之后,红军迫不及待地冲上桥梁。一场血战之后,红军迅速地占领了敌军的阵营,取得了优势地位。三万红军险中求生,创造了奇迹,振奋了全体红军的心。

虽然前有大江,后有追兵,但是红军仍然不退缩、不放弃,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默契的配合抵抗了天险。用实际情况应证了“人定胜天”这句豪言。

但是,最初提出搭建浮桥的那个小战士却不幸牺牲了。

英雄身死无人忘

建造浮桥的过程中,石长阶不仅忙碌于砍伐竹子、制造竹筏,还一直坚守在江面上固定浮桥。

在混乱的作战中,石长阶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不被江水吞没,他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竹筏,不幸被敌人击中,永远地倒在了江水之中。

石长阶离开了,他甚至都没有看到红军顺利地渡过乌江。但是红军会永远记得这个聪明的小战士。

渡过浮桥之后,红军都不松懈,立即进入状态,成功击败了国民党军,取得了乌江战役的胜利。

乌江战役的胜利是自湘江战役之后的第一场大胜仗,它充分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成功强渡乌江表现了红军勇于修正错误,及时调整策略的果敢;

表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实际出发,内心坚定的睿智;表现了军民一家亲、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红军成功渡过乌江充分地体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怕艰难险阻、敢于与天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中国红军身上特有的精神,是支持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力之源。

红军顺利渡过乌江,不仅甩掉了国民党的十万强敌,还攻取了遵义,证明了毛泽东等人决策的正确性。

乌江战役胜利之后,每个人都非常激动,毛主席等人提出要视察这个战场。毛主席当时站在江边感叹道:

“太了不起了,战士们用最简易的工具就搭建了一座这样的竹筏桥,红军战士创造了奇迹,我们的队伍里神人很多呀!”

原本被预判说根本不能架桥的大江之上就用了最朴素的工具,六十多个竹筏便建成了一座浮桥。使得三万红军得了一线生机,使得国民党束手无策。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创造了一个奇迹。乌江上这座浮桥是三万战士的生命之桥,是红军在此战胜国民党军的先驱之桥。

如果没有石长阶石破天惊的建议,红军可能当时只能在生死间挣扎。后来的一切都可能是另外的结果,而留在世上的仅是一封还没来得及送出的家书。

英雄气概在这位小战士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光是个神人,还是个勇敢者,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

结语:

没有人会想到乌江战役的关键时刻会有由此大的转机。正是石长阶小战士的敏锐思维、面对险境时的头脑冷静,给了那三万红军生的机会。

英雄虽已经逝去,但是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流传下来,他为红军所做的一切将时刻被人铭记。

这场战役中逝去的战士都是英雄,历史长河中的无数革命先辈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他们是现在美好生活的奠基人,他们可爱可敬,他们的事迹理应被众人铭记!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0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