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他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他历仕三朝,开疆拓土,死后却被开棺戮尸,绝户灭族;

他战功卓著,配享庙庭,孙子却发动叛乱,兵败身死;

他义薄云天,备受荣宠,传统史学家却对他评价“奸臣”二字。

他就是唐朝名将,李勣。

李勣的一生征战如数,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汉马功劳,为何在临终前嘱咐后人,要对子孙“严加管教”?

究竟是何等的丰功伟绩,不世之功,使得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氏?

又是何等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让唐太宗李世民都有所忌惮,嘱咐太子李治,今后此人不顺服就杀?

临终戒言,最终灵验

总章二年,此时的李勣已是七十六高龄。

因常年征战沙场,身心交病,生死弥留之际,家人想叫来巫医坐诊,可李勣却吩咐举办宴席。

面对众人的不解,李勣说道:“我一介山东大汉,农民布衣,凭借自己的本事稳坐三公的位置,早已死而无憾。

何况现在已年近八十,生死大权早就要看老天爷的意思了,还能指望医生来救我吗?”

面对李勣的遗愿,家人只好妥协,便请来各路亲戚,奏乐宴饮。

酒宴结束后,李勣对弟弟李弼交待了自己的临终遗言。

李勣语重心长地说:“我早知道自己要死,不想看见你们哭哭啼啼的模样,所以请你们吃饭喝酒,就算咱们就此诀别了。

弟弟李弼早已泣不成声,还是强打精神,仔细聆听哥哥的叮嘱。

在那个皇权专制的时代,李勣的后人应该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吃喝不愁,高枕无忧,安安心心地做一个“官二代”就好,可李勣对子孙后代的前途十分担心。

李勣担心地说:“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栉风沐雨,建立家业,就是想为后人铺路,没曾想辛苦攒下的老本都被这些不肖子孙给败光了。

我的子孙后代就托付给你了,如果也有如此劣迹斑斑的 ,你无需犹豫立即“榜杀”,不要让后人嘲笑我,落得像杜如晦、高季辅那样。”

“榜杀”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对自己的后人下此毒手?

所谓的“榜杀”,就是用鞭子抽打犯人,直致丧命。

这句话虽说简短,但不仅令人毛骨悚然,有点严厉过头了。

谁曾想,数年后,李勣的“心狠手辣”的遗言竟“预言”成真?

敬业,李勣的孙子,天资聪颖,对军事颇有天赋和见解。李勣因材施教,带着孙子从小就体验部队生活,四处征伐。

可能看多了权力的追逐,李敬业的心中也有一颗种子悄悄地萌发。

李勣去世后,李敬业袭爵英国公,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本想大好前程由此开启,没想到因事被武则天降职。

李敬业由此心怀不满,于是便密谋叛乱。

他先是假传圣旨,制造混乱,发兵讨伐;到处散播武则天的谣言,说她出身低贱,秽乱后宫,弑君杀母,人神共愤;又谎称太子没死,在城中逃亡,命令他起兵。

一番造作下来可谓是行云流水。

虽说起兵叛变中,李敬业已经受到了惩罚, 被部将斩首。

可光是他死了不解气,武则天把罪名“连坐”到了李勣的头上。

武则天不仅削去了李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掘墓砍棺,还把唐高祖李渊御赐的姓氏“李”给收回了,恢复了他们的本姓徐氏。

这不正是李勣的临终“预言”成真了吗?

想当年立下了多少丰功伟绩,才得唐高祖赐姓如此荣耀,只因自己的“败家”孙子,一切努力回到了原点。

武能上马定乾坤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跟随李密,归顺唐朝。他出将入相,一生戎马,历任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功高而不震主,深受朝廷的信任与重用,曾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随唐太宗,平定四方

在李世民还是太子的时候,李勣就跟随他征战沙场了。

武德三年,唐高宗派李世民督导军队进攻王世充,李勣首当其冲,以一敌百,击退了敌军;

武德四年,李勣又设谋生擒了王世充的侄子,使王世充被迫投降。

这两次战争中,李勣所显现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论功行赏时,也得到了证实。

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曾有记载:“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李为次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

由此可见,李勣在战争中有勇有谋,做出的贡献仅次于太宗李世民。

也许正是李勣优秀的军事才华,让李世民“羡慕嫉妒恨”,并且有所忌惮。

武德六年初,李勣早已战功累累、名声大震,同年更是凭借着平定兖州等突出贡献,成为了李靖最得力的部下。

可以说李勣在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开疆拓土、战功卓著

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负责防范北方的突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勣临危受命,率领十万大军防范边疆,突厥颉利可汗的军队仿佛笼中之鸟,兵败阴山。

此卓著战功,在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所记载:“其大酋长皆率众降,世勣虏五万馀口而还。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

可见李勣对巩固唐朝边疆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勣的作战能力绝对是天赋过人,年近古稀,还被派往高丽前线,负责全盘的军事指挥。

乾封元年,年已74岁的老将重拾戎装,被任命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进攻高丽。

他布阵降敌,持重有谋,高丽的残兵败将只好手持白旗,以示投降。

最终,李勣攻下了平壤城,戎马生涯中又记功一件,可谓战无不胜。

李勣的一生征战如数,为稳定唐朝立下汉马功劳,曾被评价为仅次李靖的帅才。

唐高宗曾发自肺腑地感叹道:“自李勣亡,遂无善将。”

文能提笔安天下

李勣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长期担任宰相一职。

李勣曾奉旨监修了著名的医书《唐本草》。

此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也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戎马帅将,李勣似乎对“文科”更好的贤才比较感兴趣。

早在并州工作的时候,李勣就十分重视举荐贤才。

兄弟二人的才华难分伯仲,都想参加进士考试,可考官却“死脑筋”办事,卡着一个名额招生。

李勣知道了此事后,便给兄弟俩“开绿灯”,对负责考试的官员说:“士求才行者也。既能让,何嫌皆取乎?”

李勣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了这位官员,于是破例让两兄弟一起参加考试。

李勣精选贤良可能是为了造福百姓吧!在并州工作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使百姓赞口不绝。

贞观元年,李勣在并州当都督一职,一干就是15年。

他体恤民情,了解到太原城中井水是苦的,老百姓饮水很成问题,就组织军队去挖水渠,让老百姓喝上了安全的水。

此事过后,老百姓对李勣评价很高,纷纷赞誉他是“父母官”,他下令挖的那条水渠也被命名为“晋渠”。

崇尚节俭、躬行实践

除了“榜杀”不肖子孙,李勣还有一句遗言。

李勣临死前告诫弟弟和家人,自己的丧礼一切从简。

“我死后,只许用普通的灵车送我。入殓就穿寻常的衣服,再带上一套朝服,倘若死后有知,我就穿上它拜见先帝。陪葬的东西也不准走奢靡之风,放几个木偶就行了,如果违背我的话,就是在杀戮我的尸体!”

一代名将的临终遗言都好似行军打仗的“号令”一般。

李勣对后事交代完毕,随即撒手人寰。

由此可以看出,李勣十分崇尚节俭,有一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禅意。

据说李勣当宰相时,有一次老乡来探望他,于是李勣在家设宴款待老乡。

宴席上,老乡把饼边撕下来扔掉(可能类似今天的吐司边),李勣看着十分心疼,给这位老乡狠狠的上了一课:“你知道这小小的一块饼,从耕地、下种、收割,再到磨成面粉做成了饼,要多少个步骤吗!

如果让皇帝知道了你的作为,将会找来杀身之祸!”

如此“恐吓”可谓有些夸大了,但可以看出李勣的节俭。

重情重义、割肉送友

李勣十分重视君臣之义

旧主李密归唐时,李勣坚持以李密的名义献上土地。

李密谋反被杀后,李勣挂念主仆一场,在唐高祖的同意下为旧主安葬守丧。

这件事一直被唐高祖看作忠义的典范,曾评价他:“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李勣十分重视朋友之义。

正史上没有秦琼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记载,却有李勣为朋友割肉的故事。

单雄信,曾与李勣一起为瓦岗军效力,两人关系很好,后结为兄弟。

李密败亡后,两人的志向出现了偏差,跟随了不同的势力:李归顺唐朝,单雄信追随了王世充。

虽说不再一起共事,但两人的关系一如既往。

谁曾想,王世充势力覆灭,大将单雄信被唐军俘获,罪应处死。

面对同为好兄弟的敌军被处死,李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顾自己的前程,跟皇帝上表陈情。

李勣的陈情书里写道:单雄信骁勇善战,武艺绝伦,如果皇帝开恩赦免,他肯定会感激涕零,为国捐躯。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朝廷官员恨不得避之不及,而李勣念在兄弟之义,用官爵为其担保,替单雄信求情。

如此兄弟,单雄信应该死而无憾了。

唐高祖没有答应李勣的请求,单雄信临刑时,李勣前去探望,在大牢里嚎啕大哭:“我与兄长结拜时已发誓,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只是我现在以身许国,身不由己,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说罢,割下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让这块肉代替自己与单雄信同归尘土。

单雄信死后,李勣收养了他的孩子,也算对这段兄弟情有所交代。

太宗宠遇、生死考验

李勣曾患急病,寻遍医生无果,最后只能病急乱投医,找到一个迷信的偏方,用胡须烧的灰来根治此病。

虽说毫无科学依据,唐太宗愿意为卿一试,毫不犹豫的剪下了自己的胡须,给他治病。

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况是一介天子的胡须。

李勣吓得跪在地上磕头谢恩,脑袋都磕出了血,可以看出太宗有多宠他了吧。

太宗宠爱不仅于此,还曾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李勣。

唐太宗曾经对李勣说过:“朕想将幼儿太子托付于人,思来想去只有交给你可以放心。

你过去对李密如此忠心,我相信也不会辜负于我。”

如此重任,可见太宗对李勣的信赖与重用。

李勣感激涕零,咬破了手指以此发誓,喝得酩酊大醉,太宗见此,解下了自己的御服为他披上。

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勣是很欣赏的,甚至到了宠爱的地步,为何在临终前交代太子,贬黜李勣,不服就杀呢?

这是一道生死考验题。

《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曾有记载。唐太宗临死前对太子李治说:“李勣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你从未对他有过恩典,怕他难以顺从。今天我贬黜他的官,如果他口无怨言,只是遵旨照办,那你登基后就可以重用他,他定会感激涕零,对你死心塌地的。反之,如果他对罢免之事愤愤不平,满腹牢骚,那必定是心怀异心,干脆杀了算了。”

幸好李勣早已看破官场门道,更懂得“盈满则亏”的处世哲学。

接到被贬的诏令后,李勣连家都没回,只身一人就职去了。

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继位,李勣重返长安,并被提拔为宰相。

回顾唐代军事史,李勣在唐朝的稳定及统一上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任职宰相时,也能够举荐贤才、忠于职守,是一个精忠报国的政治家。

李勣的个人品德也有很多值得后人赞扬及学习的地方。

他充分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李勣墓志铭》的有关问题_牛致功

2. 《三国史记》李勣奏报的真伪问题_姜维公

3. 李勣为何支持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_贺润坤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