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播报新闻零失误,53岁退休的“国脸”李瑞英,你还记得她吗?

那个播报新闻零失误,53岁退休的“国脸”李瑞英,你还记得她吗?

前言:

她,是1996年新闻联播直播改版的“样板”,是主持新闻联播18年来“零失误”,被观众称为“国脸”的主持人,是一代人心中的青春记忆。

她,就是李瑞英。可以说,从业播音主持几十年,李瑞英给观众,更是给自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功成名就的李瑞英,在2014年退居幕后,如今,已经退休的她过得怎么样了?

一、机缘巧合成播音员

李瑞英祖籍河南,1961年出生于北京。小瑞英活泼、开朗、乐观,很遭人喜欢。此时的李瑞英年纪虽小,但却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当售货员。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高中毕业后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李瑞英的人生轨迹。当时,李瑞英的一个同学计划去北京广播学院报名,这个同学与李瑞英关系很好,便请求李瑞英陪自己一起去。

李瑞英答应了。来报名的人非常多,或许是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李瑞英也心血来潮地凑了个热闹。没想到,李瑞英端庄的外表,以及字正腔圆的嗓音,被广播学院的著名教授张颂教授一眼相中。

这对李瑞英而言,实在是一件惊喜的事,她决定试一试。不过,李瑞英毕竟是一个“小白”,对播音完全就不了解,因而在等待考试的日子里,她的心里忐忑不安,特想找个人商量商量。

于是,李瑞英想到了张宇燕。张宇燕比李瑞英大不到一岁,两家住在同一个大院里,又是同一年级同一班同一个学习小组。李瑞英向张宇燕倾述着自己的苦恼与不安,张宇燕听后,鼓励她说:“我觉得你行。”

这番鼓励让李瑞英增加了自信,也有了动力。她开始沉下心来,努力准备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瑞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录取。

张宇燕

而她被录取后,第一时间便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张宇燕。李瑞英十分感激张宇燕,要不是他那一番鼓励,或许自己也不会成功了。

李瑞英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在恩师张颂的带领下,开始了播音事业。恩师郑重地对她说,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打基础。

于是李瑞英开始从头学习汉语拼音,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每天早晨六点半,她就会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小树林里练声。

她每天必须读完整版《人民日报》,从头版读到最后一版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每次读完,都是一身汗水。但她从不偷懒,坚持了整整四年。

二、李瑞英的坚强后盾

在李瑞英四年的学业生涯中,她最感谢的便是一直支持、鼓励她的张宇燕。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李瑞英也有过迷茫的时候。

李瑞英(右)

虽然李瑞英总是十分刻苦努力,但她却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怀疑自己适不适合播音,产生了想转到其他系的想法。

李瑞英找不到人倾述,便又想到了张宇燕。但她又想,这样会不会打扰到张宇燕,犹豫了许久,她还是给张宇燕写了一封信,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张宇燕收到信之后,特意特意给她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分析她的优势,鼓励她战胜自我。

从这以后,张宇燕便时不时地给李瑞英写信,在她有困难的时候鼓励她,而李瑞英也会经常给他回信。渐渐地,他们在频繁的接触中,互相欣赏对方,两颗年轻的心慢慢地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不久之后,两人便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虽然恋爱了,但是却并没有因爱而忽略学业,反而是互相扶持,变成更好的自己。

两人都对未来满怀憧憬。 但此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摆在了李瑞英面前: 张宇燕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系的研究生,将来要留在北京读书,而她却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做新闻播音员。

这意味着他们要分隔两地,李瑞英非常沮丧,因为当时想从外地调到北京非常困难,他开始担心这段恋情会不了了之,甚至是拖累男友,因此她开始有意疏远张宇燕。张宇燕很快感觉到了李瑞英的变化,十分着急。

张宇燕开始回想李瑞英是从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发现李瑞英正是在得知他成为研究生之后。聪明如他,很快便知道李瑞英疏远自己是为他着想。

张宇燕深爱着李瑞英,他决定,即使她回不了北京,他也要娶她,到南京和她生活。他找到机会,同李瑞英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并表示不管有什么困难都一起面对。李瑞英听后十分感动,就这样,两人和好了。

之后,两人一个去南京上班,一个留在北京读研。不过,两人总是保持着联系,并且一到假期,张宇燕就到南京和李瑞英团聚。一天,两人又聊起了将来结婚后如何安家的话题。

李瑞英说她还是想调回北京,张宇燕鼓励她:“你通过努力肯定能以自己的实力调回北京,说不定以后还能进中央电视台呢! ”听了这话,李瑞英暗暗给自己鼓劲儿:我一定要为此努力!

为了早日回到北京,李瑞英工作非常认真,既做新闻播音员又做主持人和记者,寻找各种机会锻炼自己。

她会随身带着《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词典》,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业务水平迅速提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 努力终有回报,1986 年,李瑞英顺利调入北京广播学院工作。

去北京广播学院报到前,李瑞英想起了张宇燕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她带着自己做过的节目带子去了中央电视台。人事处长看着毛遂自荐的李瑞英,漫不经心地说:“你能保证比他们(刘佳、邢质斌、罗京等)强吗?”

听到这像是随意又像是测试的问话,李瑞英睁大了双眼直率地说:“我不能保证比他们强,但至少能保证不比他们差。”问话人正视一脸坚决的女孩笑了:“噢?有意思,你回去等消息吧。”

在李瑞英离开后,领导认真地看了她的带子,又想起她的表现,觉得她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这样,李瑞英很快被中央电视台录用,成了新闻中心的一名播音员。这一年,张宇燕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两人相约,在事业上互相竞赛。1987 年,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三、努力就会有回报

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李瑞英憋着一股劲,发誓要做出个样子来。可因为她是新人,根本没有出镜的机会,但她并没有自哀自怨,她认为,能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组工作是幸运的。这是高起点的荣耀,自然也就有高标准的挑战。

李瑞英充分利用空闲的时间,向老同志学习,积蓄能量。上班时,她特别留意同事们是如何工作的,并认真把心得体会记在本子上;下班之后,她不是看播音方面的专业书籍,就是拿出自己记录着心得体会的小本子认真研究。台里分配的工作,不管是哪方面的,她都毫无怨言地认真做好。

不久,中央电视台要和上海电视台进行播音员交流。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新闻直播,而上海电视台的播音员不仅可以直播,而且还可以采访。李瑞英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打算主动请缨以交流人员的身份去上海电视台。

不过,李瑞英心里又有些担忧,离开北京就意味着与家人两地相隔,家人会不会反对?好在李瑞英的丈夫充分支持李瑞英的想法,于是在经过商量之后,李瑞英便主动向台里要求去上海电视台。

事实证明,李瑞英的选择没有做错,这次上海之行,是她事业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她在上海电视台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这些学到的新知识,增强了她的能力,因此回到中央台后,她终于有了上镜的机会,从此真正走上了播音之路。

四、李瑞英的播音之路

真正走上播音之路后,李瑞英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压力。每分钟280个字的播报语速,既要叼得住字,又要准确无误,新闻联播的最基本的播音要求对播音员的每一次播音都是一次考验。

为了做到播报时不出差错,她几乎天天是字典不离身、不离手。在李瑞英看来,要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不出任何差错,就必须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对李瑞英来说,外出时,护肤品可以不带,但字典必带。以至于后来,她参加其他的节目,也养成了这一习惯。

终于,李瑞英认全了《新华字典》里的所有字,并能清楚说出每个字的意思。经过努力奋斗,李瑞英日渐成为了“铁嘴钢牙”,再加上她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因而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改成了直播,各级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李瑞英和罗京首先直播两周,作为试验和后继者的样板。

李瑞英十分高兴于自己能够被认可,但也知道,这对自己又是个新挑战。李瑞英后来曾说:“我们在新闻联播室,就是按秒的记时过日子。”这确实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新闻联播》的播出稿都是在开播前10 分钟才能拿到,有的比较紧急的稿子,甚至拿到手上时都没有时间看就要播报。

每次播报,李瑞英的精神都高度紧张,生怕念错一个字,担心因为念错字影响了中央电视台的形象。甚至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她常常做同样的噩梦:直播开始了,可手上拿的播出稿她却一个字都不认识,然后她就大叫一声被吓醒了。

但即便如此,李瑞英也没有在工作中出过错,甚至越干越好。比如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李瑞英担任前方报道记者,在设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她的现场应变能力令人敬佩。

又比如,1997年邓小平同志因病逝世,李瑞英要播报一条邓小平捐献角膜的新闻当时,李瑞英看到这条新闻顿时感动得流了泪,播报时她真情流露,把满腔的感动化入到每个字符中,感染了荧屏前的亿万观众。

播报结束之后,还有观众专门打电话到联播室,夸她感情真挚:“自己没哭,却让观众哭了。”后来,李瑞英因这条新闻,获得了中国广播学会播音与主持的最高奖——政府奖,而这条播报也成为了播音作品的经典之作。

但李瑞英并没有因为这一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她更加明白,全国的优秀主持人、播音员层出不穷,她能在《新闻联播》的岗位上工作,是很幸运的。

李瑞英开始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有独当一面,作新闻评论节目的可能,那自己有这个能力吗?具备这个权威吗?

她认真思考,最后认为自己差距还远,欠缺很多。李瑞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努力把自己所有的经验综合到一起,达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程度,才能毫无愧色地说,我是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为此,不管什么时候,李瑞英都在学习着。后来,李瑞英被推选成为新闻组的组长。作为一名组长,她平时既从工作出发又为每个组员着想,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

工作氛围、工作状态影响工作质量,李瑞英以她的热情和认真营造着和谐的工作气氛。不仅组里的同志们愿意和李瑞英谈心,就连其他频道认识她的人也都夸赞说:“李瑞英随和,能容人。”

五、家庭生活

若问李瑞英,感到最对不起的人是谁,那她一定会回答是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因为工作的关系,她经常会忽略家人。

甚至有一次,儿子意外坠楼了,她都没有第一时间赶回去。因为当时马上就要直播《新闻联播》了,此时离开的话,找不到合适的人顶上来。

但家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李瑞英,反而非常体谅她,知道她现在工作忙、压力大。但是李瑞英觉得,不能光让家人支持自己,自己也应该多付出。

于是,在工作之余,李瑞英一定会抽出一部分时间陪伴家人,家里需要找保姆,她亲自去保姆市场。公公婆婆想吃什么了,她准保到时就买了回来。

有一次婆婆生病住院了,她在医院忙前忙后,把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医生护士和病房里的人都以为她是婆婆的亲生女儿,而把张宇燕当成是女婿。

另外,平时李瑞英无论多忙,周末也要抽出一天陪儿子,或是郊游,或是看电影大片,或是全家人去吃比萨饼。儿子上了六年学,除了一次她出国不在家,每次家长会她都推掉一切事务准时参加,儿子的成长是她最最重视的。

在对儿子的培养过程中,李瑞英虽然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但在道德修养这一方面却要求十分严格。

彼时,李瑞英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了不让儿子因此而产生优越感,李瑞英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刻意注意这一方面。

有一次,一家三口出去吃饭,有几个人认出了李瑞英,围过来请李瑞英签字,合影留念。路人离去后,儿子好奇地问:“他们干吗找您签字呢,您和姚明一样是名人吗?”

李瑞英急忙说:“妈妈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从事的工作特殊,这张脸被人们熟悉而已。儿子你要记住,不管妈妈怎样,你是你,我是我,你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明白吗?”儿子听后,用力地点点头。

在李瑞英的教育下,儿子被她培养成为了一个谦逊有礼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李瑞英和丈夫依旧恩爱如初,儿子也聪明懂事。而家庭的和睦,也让李瑞英和张宇燕的事业上都更上一层楼。

六、退休之后

李瑞英播报了《新闻联播》18年,每一年,她都是零失误,堪称完美的主持生涯。2014年,李瑞英申请退休,与搭档张宏民退居幕后,一道告别了《新闻联播》,这一年,李瑞英53岁。

李瑞英虽然离开了《新闻联播》,但是她并没有放松自己,她回到母校当了一名讲师,给学生们上课,低调地为国家培训下一代播音人才。

在授课的过程中,李瑞英从不用教案或者提纲,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按照自己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们。上午四节课,李瑞英总是用两节来讲课,用两节课来答疑。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都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讲台上的李瑞英,一如当年的知性和优雅,学生们都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她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他们的妈妈。

除了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李瑞英还投身于慈善事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主动担任了许多公益事业的宣传活动,还参加各种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公益活动,为救助贫困学生募集善款数百万元。

除此之外,李瑞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家庭生活上,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前,是丈夫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李瑞英的工作,现在则变成她在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对待儿子,李瑞英总是像朋友一样,因此儿子也什么都愿意和她说。

而属于自己的时间,李瑞英专时专用,打球、练书法、美容、讲课、学外语,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做什么都很投入。

在物质生活上,李瑞英很随意,除了工作需要的正式场合必须讲究礼节外,平时她的穿着以舒适、简洁为主,从不追求名牌。

在精神生活上,李瑞英却十分重视。她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因而喜欢看书,涉猎非常广,看完后还经常写一些自我感悟。在李瑞英看来,看书是最安宁、最心怡的事,写那些感悟,也是她觉得最愉快的事。

这以后,李瑞英过着平平淡淡,却十分温馨幸福的生活。

结语:

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太能够在台前见到李瑞英,但看到偶尔流露出来的她的近照,人们仍然忍不住惊叹一句:状态太好了!

确实,尽管李瑞英现在已经61岁了,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她看上去并不老,相反,即便是穿着最低调的衣服,看似与家庭主妇没什么区别,但掩盖不了她身上优雅、知性的气质,十分地有魅力。

李瑞英

纵观李瑞英的人生,可以说,她是成功和幸福的,虽然一路走来,遇到了诸多不顺与困难,但最后也获得了圆满的结果。而这些,离不开她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做到了极致,从而成为了“国脸”。

而她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也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钻研学习,淬炼自己的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