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都已运用自如的新技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精英却不会用?

中国大妈都已运用自如的新技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精英却不会用?

2021年底,一位好友发来一段视频,并留言道:真没想到,法国居然还这么守旧!

我好奇地点开视频,一位年轻的法国女郎正在吐槽:在中国留学时,她已习惯使用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了,没想到回国后却屡屡碰壁。

而且她发现,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很多年了,大部分法国民众,包括不少精英人士,仍然在用多年前老旧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甚至支票!真让人出乎意料!

视频最后,女孩还对此现象做了一个浅显的分析:“法国人认为,用原来的支付方式挺好的,为什么要换新的?”

看完视频,深有同感:法国作为发达国家,居然在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手机支付方面如此保守,确实让人意外。

虽然视频中的法国女郎阐述了原因,但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

直到我最近看到一本书一一《人、机器与社会》,才真正明白为何新的支付方式,难以在法国打开应用市场。

这本书的作者埃尔廷·莫里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的创始人和智慧导师,也是一位科技史学家、作家,曾在社会学与人文科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莫里森在书中以温和简练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近代史上几件重大机器创新案例,并剖析了创新最初所遭遇的社会传统阻力、文化羁绊及人为干预。

这本书曾获麦肯锡奖,在技术思想史领域,堪称一部有理有据的的佳作。虽已出版56年,但其中很多观点至今仍极具启发性。

正如对法国人不愿使用新式移动支付的疑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试着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去分析,答案便清晰明朗了。

一、技术创新带来的危机与摩擦

技术创新要在一个国家或某个领域实现应用,最大的隐形障碍,就是人们对传统的高度认同与忠诚。

新思想往往被认为是旧秩序的破坏者,很难被原有的社会结构所接受。

1900年,美国海军下级军官西姆斯,为改进战舰作战效率低下的状况,耗尽心血写了13页报告,向上级申请,要求在全海军推广一种新式的、高命中率的连续射击系统。

没想到一片忠心,却招致几乎所有上级咄咄逼人的敌意和拒绝。西姆斯恼羞成怒,决定斗争到底。

于是在后续报告中,他更猛烈地抨击原有的老旧系统。而上级机关也毫不留情,均一一给予驳斥。

最后,理论争执不下,双方开始互相中伤。

新改革方案就这样引发了口水战,给双方都造成痛苦和伤害。

无独有偶,类似的关系危机在二战也曾发生。

1943年,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56万吨的商船物资。华盛顿指挥总部立刻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德军潜艇。

新旧两种方案展开了激烈论战。

海军坚持沿用一战时期的老方法,由舰船、飞机组成护航队,一路保护商船航行。

陆军则提出,由飞机独立执行搜索、摧毁德军潜艇的任务。

尽管陆军在新战术中出具了可测量、可量化的数据,来显示其卓越性,却依然遭到海军的强硬抵制。

争论越来越激烈,双方从高水平的合理分析,先退化到妄下结论,随后进入类似西姆斯和其上级争执的结局:互相展开人身攻击,不欢而散。

为什么每一种创新,无论是机器创新或方式方法创新,都会先引发暂时的混乱呢?

莫里森从创新对社会和管理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为我们我们挖掘出背后的原因。

二、创新造成危机和摩擦的缘由

任何有创造力的新事物,也会有其破坏力。

对于革新带来的冲击,人类总会本能的反抗,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西姆斯要在美国军舰上改装连续射击系统,遭到海军指挥部的驳斥;与陆军提出由飞机击毁德国潜艇,被海军抗拒。这两起事件中,引发对抗的端由大致相仿。

首先是固步自封的态度在起作用。

海军军官都积累了多年的指挥作战经验,这些经验早已刻划在记忆深处。

他们并不认为原来的老系统存在多大问题,陈旧思想束缚着他们,革新思维难以挤占一席之地。

另一个更引人注意更合理的原因,是源于人类正常的自卫本能,保护自己原有习俗、价值系统的本能。

海军社会是建立在武器系统和水面舰艇基础之上的社会,其中所有的秩序、习俗、思维、制度等早已成型。

炮术改革会带来军舰日常事务、舰队战术、晋升制度等一系列复杂变化;

而陆军用飞机代替海军击毁潜艇,会改变海军在潜艇战的主力地位,威胁到海军的控制权,也会颠覆整个海军社会及其经年累月形成的价值系统和情感结构。

由于有导致权力机构重组的风险,再加上人类万分不愿适应变化环境的本能,因此新型武器系统和新型海战战术,必然会遭受到海军旧体系地抵抗。

类似抵制新事物的情形,在距海军改革风波100多年后的今天,仍屡见不鲜。

就如手机支付这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在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美发达国家,虽已存在发展多年,却一直未能被广泛接受,其原因也能归结为如上两点。

一是民众不愿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

在欧美国家,银行信用卡十分普及。即使遇到不方便使用现金或支票的情况,人们只需刷卡也能完成支付,无需依赖手机。

另一个原因则涉及到国情、习俗及人们的价值观。

中国的手机支付,大部分都绑定了银行储蓄卡,对银行来说偶尔可能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但我国银行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愿意全面承担这种风险。

然而在欧美国家,以盈利为绝对目的的银行、卡组织是不会涉水的。

没有银行的大力支持,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家难以结算资金,自然不愿意开通手机支付业务。

再从习俗和价值观方面来看,欧美国家的用户,都更为注重保护隐私。

开通手机支付需要实名制,他们担心网络随时可能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也担心将资金放在第三方平台,会有安全隐患,从而比较排斥使用手机支付。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传统趋于守旧的思想,和宁愿保持原有社会结构、秩序不变的本能,都是与革新不断发生冲突的诱因。

现在我们再回到书中,看看历史上的创新是如何度过危机,融进旧体系,并引领人们新生活的。

三、人们接纳创新带来的变化

创新总在不断涌现,人类文明也义无反顾地忠于进化论。

即使人们有保留旧习惯的本能,但终究会追求发明创造,不断进步。

那么创新是如何融入原有的旧系统、旧体制,最终被人们接受的?

莫里森通过研究近代几项典型革新事件的进展过程,发现了两大规律。

首先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完成社会的自我改革。

因为某个旧体系作为相对封闭的世界,整个组织结构已相当稳定。

它习惯于固定的模式,没能察觉时代在发展变化,也没能察觉出变化的时代需要新的解决方法,局内人很难进行自我革命。

更何况在接受创新的过程中,总会带来挫败、矛盾和痛苦,没有哪个社会组织愿意主动去招受这些损害。

只有依赖强大的外部刺激,才能迫使内部接受创新。

正如书中案例所言:

西姆斯后来只所以能成功将连续射击系统装在所有美国海军战舰上,正是寻求了海军之外的强力支持;

1875年,在美国钢铁行业陷入过度自我保护机制的僵局,难以发展时,也是一个局外人——钢铁业新人、后来的钢铁大王一一卡内基,凭借其强有力的技能和新式管理思维,颠覆了整个行业旧的经营模式,使得钢铁业又重获新生,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除了依靠外部力量,新发明要立足于旧体系,还需要人类构建一个“适应性社会〞。

如今的社会,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这意味着要想让更多的人把握新机遇,与新环境相得益彰,必须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变。

首先需要这个群体的权威机构,全面了解新技术、新机械能带来的所有影响(包括对社会、智力、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找到新事物的潜力和界限。

然后促使人们不盲目抵制新技术,而是调节自身,去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条件,为自己、为群体谋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与更广泛的福祉。

结语

创新能满足人类高层次的希望和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令人百般不适,难以接受。

因此创新伊始,往往充满阻力和艰难,如何铲除这些障碍?有没有经验可借鉴?

《人,机器与社会》一书,为一探究竟的读者呈现了如何破旧立新的视角。

它通过深入剖析近代史上多个技术创新推广进展的案例,为人们思考技术变革,并主宰技术飞跃带给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操作指南。

即使时隔多年,作者在大量详实史事中思考、探索的这些规律与特性,也并未受到时空的限制,对现代的社会仍具有实用的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7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