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第三个指标性节点出现:未来,该如何重新审视经济逻辑?

中国人口第三个指标性节点出现:未来,该如何重新审视经济逻辑?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205篇原创文章:

人口话题,常聊常新。

关注人口变化,是观察经济动向,把握发展趋势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之一。

2022年进入下半年,据统计,目前,已经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1、按照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自然增长率为0.34‰。

一个人口14亿为基数的国家,一年增长人口只有48万,从统计学的角度,基本已经可以看做是人口增长趋于停滞的标准。

图片来源:网络

2、按照2022年已经公布的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2022年,也就是今年,中国大概率会进入一个人口负增长状态,这是建国以来除1960年的第一次。

图片来源:网络

过去40年,中国持续引爆经济奇迹,关键原因,就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开放,外部环境友善(冷战结束,加入WTO),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力下,人口红利被极大释放。

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有人口红利,但中国这波来得特别彪悍!

人口红利,有两个重要的要素,一个是数量带来的需求驱动,一个是年龄结构的生产能力。

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决定了世间一切的价值所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人口,也构成大国的根基所在。

2022年,中国在人口上,迎来了“戴维斯双杀”,老龄化和少子化同时出现。享受了红利,也到了为红利买单的时刻了。

老龄化意味着净消耗,少子化意味着没产出,一方面,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批生育高峰期的群体,正式进入退休周期,我写过专题文章: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第三个指标节点出现成为大概率,少子化趋势成为现实。

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艰涩的数据分析,更不会老调重弹,陈词滥调的去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对中国人口的三个指标性节点出现对应的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复盘梳理,有依有据,理性客观的去推演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的几个可见趋势,抓住本质,理清思路,进而指导行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宏观认知:人口,对于一国的经济和发展,为什么那么重要?

人口和经济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本质非常清晰:

那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和这个世界的连接。连接越密,互动越多,价值越大。

任何和人口脱离连接的事物,将失去一切价值。

众所周知,经济学先驱马尔萨斯在十八世纪末就提出“马尔萨斯陷阱”,指出随着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人类不可避免陷入饥荒战争与疾病的悲惨境地,因此遏制人口出生率势在必行。

现在流行的所谓“内卷现象”,无非马尔萨斯陷阱的另一种版本,资源就那么点,人又那么多,因此竞争激烈也无可避免。

在前工业社会,多数社会都处于这样状况,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同步增加,经济增加较好的时候也无非是养活新生人口,这样就是清代“康乾盛世”的真实情况。

清朝入关时,在籍人口大概是1400万,到了乾隆晚年,人口已近三亿;

盛世典型特征不外乎人口增加,与此同时,人均收入却没有增加。

彼时,人多地少、米价上涨、通胀、腐败、贫富分化等情况,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两次改变生产关系的工业革命的成功出现以及在全球的传播,世界开始出现新的模式,那就是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均收入也出现增加,并反过来促成世界人口出现爆发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速又开始出现回落。

从数据看,世界人口从混沌初开到1804年达到10亿,花费了数万年;

从10亿到1951年上升到25亿,只花了大概150年;

之后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50年之前,地球人口数量大约每40年会翻一番,如今则是每60年翻一番。

到21世纪,日本等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专家预期发达国家人口完全可能停止增长。

从世界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一个经济体,越养得起,越不容易生。

影响人口的因素很多,经济、政策、政治、宗教,天灾人祸……等等,但是总体来看,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是一个长周期变量,其轨迹不容易更改。

其实中国古代智慧就已经把这个规律诠释得很到位了: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诸极必反。

天道有轮回,万物有周期,2022年,中国这个国家,以大周期看小周期,在没有工业革命这样改变生产力和提供经济增量的环境之下,存量挤压的现实情况,让中国的人口周期,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过去40年,特别是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既占了中国建国以来三次出生高峰带来的劳动力红利,也计划生育阶段人口政策的光。

但人口红利总有耗尽的一天。

当不肯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寿命又越来越长时,推动经济的人口红利,必然会变成拖累经济的人口负担。

任何经济学的研究,都不能脱离人口的因素,不谈什么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因素,人口总量层面的减少,在中国,就是经济的增量无法满足和刺激人口的增量需求,大道至简:随着社会发展,现有的资源分配在迭代和阶层固化以后,已经无法为适龄群体提供生育需求。

年轻人不想生,是典型的对未来期望值信心不足,哪有什么复杂的?

千万毕业生是就业压力,千万新生儿是期盼希望,生产力无法从经济环境中得到回报的困局,就是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挑战所在。

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过来,经济发展也在影响人口的流向,甚至出生率。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复盘中国人口的三个指标性节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拐点,总人口拐点

中国的人口,真正开始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夹击,其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直接就产生的,而是有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中国,人口的变化,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中国这个拐点实现的时间段,是98年到2008年这10年时间。

刘易斯拐点,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个经济学观点,指的是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由逐渐减少变为短缺,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对应到中国来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产业工人的状态,从过剩走向短缺的拐点。

这个过程是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高度契合的:

图片来源:网络

国家经济要发展,城镇化是必然,而98年到2008年这10年时间,正好就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快,发展斜率最高的黄金十年。

勤劳的中国农民进城,成为中国工人,由此带来“中国制造”举世无双的成本优势,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完成最重要的原始积累。

这个过程,主要萌芽发生在98年(国企改革),完成于2004年(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8年达到顶端(全球经济危机)。

这就是中国越过刘易斯拐点的标志。而2009年以后,更多听到的是“民工荒”和企业“用工荒”,越来越多累死累活的高危强体力劳动岗位,工资快速提高。

刘易斯拐点,其实就是从劳动力的角度,对城镇化发展到达一个临界点的归纳总结。

实际上,这个拐点的出现,已经证明了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城镇化率,是匹配的。

这个认知很重要。

然后就来到第二个阶段,2015年左右,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拐点”。

随着连续10多年大学快速扩招,90后整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而且80后也见证了和体验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黄金十年,阶层,财富,地位已经完成了相对的固化。

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带来两个结果:

一方面,是原有的劳动力群体年龄见长,要么跟上了城镇化的经济红利(买房落户,资产增值),要么就是花钱买未来,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开始陆续退出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是高学历普及,对于重体力的劳动和职业不再愿意去从事。

这个拐点最大的特征,就是白领薪酬增长放缓,而劳动力,特别是粗重体力岗位的收入,出现暴涨。

写字楼里面光鲜亮丽,衣着精致的白领收入,比不过月嫂、钟点工这些家政服务岗位,学历人才和劳动力人口收入出现明显倒挂,是这个拐点最明显的信号。

而这个拐点,一发不可收拾,过了拐点,持续分化:外卖,滴滴,快递的收入,在一线城市,到2020年左右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倍级倒挂:一个全职送餐员的月收入,可以达到两个普通白领的工资水平。

这就是典型的人口红利枯竭,血汗工厂模式挤压劳动力剩余价值时代结束的标志。

随着老一辈劳动力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逐渐变成社会养老负担,劳动力成本就必然会越来越高,最后和印度、越南、印尼、墨西哥这些后起之秀(年轻人口占比大)比,中国制造的低端工业品不再有成本优势。

这其实就对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价值的升级,形成了现实要求。

所以就能看到其实从2015年开始的这些年,搞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想调整经济结构,让更多人能找到技术含量更高,收入更高的工作,从而提升消费能力,用内需市场带动经济下一阶段增长。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核心是产业升级,必须跑到价值链更高的地方,也就是前端研发、后端品牌和高端制造。

中国举国之力,发挥体制优势去发力芯片研发,拼命扶持民族品牌,就是想让越南、印度给中国打下手,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产业链的一环,而不是在低价值领域撕逼内卷,最后把中国的优势产业一锅端。毕竟拼成本,拼内卷,核心优势就是劳动力要足够便宜。

2020年在中国爆发的疫情,加速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总人口的拐点提前出现了。

虽然前两个节点和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仔细复盘中国的人口总量,实际上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见下图: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个趋势的拐点,可能在2022年就提前到来了。比很多人口学家预计的提早2-4年。

从2008年越过第一个拐点,到2022年越过第三个拐点。

这14年,就是中国从人口红利逐渐走向人口负担的完整过渡过程。

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量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已经全面进入了存量阶段。

2022年,中国这个国家将正式告别“人口红利”这个名词。疫情只是催化剂,大的趋势其实是必然的,被动还是主动,中国因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导致必然的人口总量天花板出现,是大势所趋。

人口结构和总量的变化,对应的就必然是经济环境和发展逻辑的调整,这不是可以选择的规律,而是必然的因果。

一个全新的未来,一个全新的中国经济环境,已经到来。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人口数据里面,藏着未来中国经济和发展的哪些秘密?

为什么要从人口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和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有很多的切入视角,其中人口的角度是一座“富矿”。

因为从人口角度去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思潮可以对未来进行长远的预判。

人口是个底层的根本性“慢变量”,塑造了政治经济领域的长期趋势,能够为提前几十年预判事物发展的前景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视角。

1、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之后就开始自发地减少生育,许多现代国家目前的总和生育率(TFR)指数在1.5 1.8,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也就是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一个半孩子。中国人口曲线的总体特点显示我们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而不是一个传统社会。

图片来源:网络

2、生在人口高峰期,对这些人本身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一辈子跟更多的人竞争有限的机会和资源,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获得同等的收益;

而且这种命运是代际传递的,因为如果生在人口高峰期上,那么孩子有很大的概率将出生在下一个人口高峰期,这称之为“回声潮”。

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没有悲观的必要。

最近一次中国的“回声潮”出现在1985年到1989年,相对更短一些,但是峰值也不差。2020年是近年来的最低点,勉强超过1000万。

按照回声潮的逻辑来判断,疫情如果在未来几年能够顺利得到清除,还会有一波小幅的反弹。唱衰中国人口,完全没有意义。

3、人口的质量变化非常剧烈。比如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随着代际更替变化得非常快,“60后”婴儿潮一代每年约有3000万人,其中只有30万到40万人能够读上包括大专在内的广义大学;而今天每年年满18周岁的大约有1500万人,大学每年招生800万人,意味着将近一半的适龄人口能受到高等教育,人口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几个关于中国经济和发展的观点和研判:

1、内需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面对全球博弈环境中的压舱石。

2、产业升级,不是需求,而是必然,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对外崛起的关键突破。

3、总量拐点,有一个持续过程,或许会有反复,但是大方向不会变,新生儿的商业和消费逻辑同步。未来中国人口水平将会稳中有降。

4、从内卷到外卷,中国经济未来必然要走出去。

5、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流动和诉求升级,将重塑中国在资产,金融领域的逻辑和价值表现。

总的来说,人口总量稳中有降,人口结构优化调整,并不是什么阵痛和值得悲观的坏事,催生没有意义,国家引导产业升级,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升,才是重中之重。

不要拿中国和越南,和印度去比较。完全没有意义。

难道还想开发展倒车?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第三个人口指标拐点之下,应该如何适应和调整?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中国人口的现实情况和趋势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么,作为普通个体,该如何适应和调整?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参考:

1、需求决定市场,人口决定价值:未来没有真实需求和人口支撑的房产,将成为财富粉碎机。

当然,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人永远有,说实话容易得罪人,但是就是这样的。

鹤岗不是孤例,而未来随着人口迁移,这样的情况和案例不再会值得热议,人往高处走,有些乡村,低能级城市,随着老一辈的生命周期走向尾声,有些结果,其实早已注定。

2、利率下行,是必然趋势,对应的整个经济环境投资回报率的下行趋势。

纯粹想通过理财,存款,或者稳健投资就能实现轻松发财的时代没有了。

理性判断,未来合法的有可能获得超高回报的投资市场,主要在股市和为数不多的头部城市楼市。

3、管理成本承压,未来基层公务员,体制编的收入和待遇没有想象力空间。

公务员和体制编,核心优势只有稳定,而不可能同时还要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这一点很重要。

未来管理成本已经没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4、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黄金时代到来。

供需决定价格,人工,特别是劳动人工,未来必然因为稀缺而溢价。

5、降低学历回报期待和价值认知,降低社会保障体系的回报,降低社会福利的普及。

最后还有一点,识时务者为俊杰,经济结构调整也好,人口变化趋势也好,所有的信号,都在指向同一个东西,那就是需要降低物欲和生活期望值。

以上,就是基于对最新的中国人口现实趋势分析和研究,对未来中国经济逻辑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各位朋友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