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重装研究报告:经营效率提升明显,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

兰石重装研究报告:经营效率提升明显,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代川)

一、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积极转型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

兰石重装始建于1953年,是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公司前身是国家“一五” 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2014年10月,公司在上 交所上市。69年来,兰石重装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 “夯基蓄势、转型赋能、跨越发展”三个重要阶段:

(1)重装上市,牢筑基石:2014年10月,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为公司转型升级搭建 了资本运营平台。同年11月,兰石重装高端装备产业园作为甘肃省最大的出城入园 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公司规模和产能比搬迁前提升3倍,具备年产10万吨以上的装备 制造能力,为公司夯实了装备制造基础能力。

(2)补齐短板,转型蓄势待发:2017年11月,兰石重装收购瑞泽设计院51%控股权, 快速破解工程化设计短板,补充公司在全容器制造与服务业务领域研发设计和工程 总承包业务的紧缺力量。

(3)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并举,新能源转型提速:2021年,公司完成现金收购中核 嘉华 55%股权事宜,成功介入放射性物品贮运及核乏燃料后处理行业。同年,研制 的青海亚洲硅业3万吨/年多晶硅项目首台(套)国产化N08810(镍基合金)冷氢化 反应器完工发运,公司由传统能源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的转型提速。

兰石重装主要业务包括: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新能源装备(核能、光伏多晶硅、氢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 工业机器人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 承包。

股权结构稳定,甘肃省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为兰石集团,持有公司 52.09%的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司 现有重工公司、换热公司等6家一级全资子公司,并持有3家一级控股子公司瑞泽石 化、中核嘉华及兰石植源。

21年公司收入重回增长轨道,同比实现扭亏为盈。2018年,受市场低迷、上下游(上 游供应商先款后货,下游客户回款不畅)两端双重挤压、设备出产期累积摊销固定 成本过大等因素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大幅下降,亏损15.11亿元;2020年,疫情拖 累复工复产进度导致公司产品产出量下降,实现营业收入29.01亿元,同比下降 15.62%,叠加公司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影响,归母净利润亏损2.85亿元;2021年,公 司新能源转型成效初显,运营效率有所提升,实现营收40.37亿元,同比增长39.16%, 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成功扭亏为盈;22Q1,尽管三月份国内疫情拖累部分产 品交付及收入确认进度,但公司仍实现营业收入9.07亿元,同比增长12.13%;归母 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24.35%。

21年盈利能力有所恢复。2018年,受供需格局恶化、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滞后效应 等因素扰动,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大幅下滑至-14.85%及-58.28%;2020年,受疫情 影响,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继续维持低位,分别为10.60%及-9.30%;2021年,伴随 公司转型逐步深入,新能源业务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叠加检维修、EPC工程服务等 毛利率高的高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明显提升,传统业务由规模导向向利润导向转变, 公司毛利率上升至16.83%,同比增加6.23pct,净利率达3.30%,同比增加12.60pct, 逐步恢复至疫情前盈利水平。

销售及财务费用率有所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1年,得益于规模效应及运营 效率提升,公司销售费用率由1.74%下降至1.65%;同期利息支出明显减少,财务费 用率由7.53%下降至4.91%;管理费用率小幅上升,由5.13%上升到5.53%。此外, 伴随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向核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新增研发投入 导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91.04%,研发费用率由1.09%上升至2.28%。

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现阶段传统能源装备业务仍为公司贡献主要营收,随 着公司积极转型,新能源装备业务收入逐步放量。2021年,传统能源装备业务占比 49.41%,同比下降15.29pct,新能源装备业务占比12.00%,同比上升8.75pct。据公 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到“十四五”末,公司希望新能源装备业务营收占比将 提升至50%以上。此外,公司积极拓展工程总包市场,由单一制造向工程总包转型, 工程总包业务占比由2020年的17.85%上升至2021年的22.50%。

新能源装备业务及工程总包业务毛利率明显提升。相比于2020年,2021年公司新能 源装备毛利率由6.75%上升至18.80%,主要原因系核能、多晶硅、氢能产品销量同 比增加,规模效应下固定费用摊薄;工程总包业务方面,本期EPC项目中附加值高 的自制设备增加,导致工程总包毛利率由52.36%提升至76.47%;此外,传统能源装 备业务毛利率由12.81%上升至16.88%,工业智能装备业务毛利率由8.71%上升至 13.11%;节能环保装备及技术服务毛利率有所下滑,其中节能环保装备业务毛利率 由14.10%下降至11.43%,技术服务毛利率由50.44%下降至35.49%。

二、乘双碳之风,新能源装备前景广阔

(一)核电发展步伐加快,产业链将受益

核电逐渐回暖,核准节奏加速推进。2011年日本福岛事件后,中国核电审批陷入沉 寂,在2011至2019年间,仅2012年和2015年通过了3台、8台机组核准。2019年核 电重启,政策态度也逐渐转为积极。2021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近十年来首次提 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2022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 核电。对经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三个核 电新建机组项目予以核准,根据核闻天下公众号披露,这三个核电项目每个涉及两 台机组,则总数为6台机组。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有望按照每年6-8台机组的核准节奏稳步推进。

核电在我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截止 202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在运核电机组53台,总装机容量为54.65GW,在建机组 数量全球第一,19台(包括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甘肃民勤 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共18.53GW。2021年核电发电量达4071.41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的5.02%,较2013年增长了2.91pct。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70GW,在建50GW;到2030年,核电在运装 机量达到120GW,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到205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00GW,核电发电量份额将增加到 14.5%。核电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有望不断提升。

核电站的综合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从大亚湾一期不到1%,到三门1号、岭 澳一期的30%,到防城港二期、红沿河二期的85%,再到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机 组的93%,我国核电站的国产化率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我 国三代自主核电综合国产化率已达88%以上。

核电设备市场空间广阔。据中国核电,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 华龙一号造价约为1.6万元/KW左右。华 龙一号机型的设备投资占比为38.6%,若按照每年新建6-8台装机容量为1000MW的 核电机组计算,未来每年的核电设备投资或将在370.6亿至494.1亿之间。

(二)乏燃料后处理需求旺盛,广阔市场空间有待挖掘

乏燃料后处理是核电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乏燃料是指经受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 核燃料,放射性强。乏燃料中仍有可观的铀和钚可以回收再利用,其中约96%的质 量为剩余未反应的铀,约1%的质量是钚-239和钚-240,故乏燃料后处理可以有效提 高铀资源的利用率以应对我国铀资源匮乏的问题。此外,乏燃料经处理后,高放废 物的体积将被压缩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其长期放射性毒性将被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因此,乏燃料后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核废物的危害,降低对环境的威胁。

乏燃料处理的刚性需求持续累积。随着我国核电站运营规模不断扩大,乏燃料的产 量及累积量逐步增加。截止2020年我国乏燃料累计产生量达 8718吨,2025年我国乏燃料累计产生量或将达到16764吨,2030年我国乏燃料累计 产生量或将增至28285吨。

政府部门对乏燃料后处理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上升。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 家能源局编制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明确指出,要在 2030年前基本建成我国首座 800 吨大型商用乏燃料后处理厂。另据财政部数据,自 2018年以来,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中乏燃料处理基金支出迅速增长。2022年, 乏燃料处理基金支出预算数达65.76亿元,比2021年执行数增加54.93亿元,增长 507.2%。其中乏燃料离堆贮存0.93亿元,乏燃料后处理相关科研支出6.19亿元等。 未来,政府部门对乏燃料后处理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望持续上升。

乏燃料后处理产能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广阔市场空间有待挖掘。据景业智 能招股说明书,目前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吨/年,我国首个200吨/年的乏燃料 后处理厂正在建设中,该厂建成投产后,我国合计250吨/年的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与 未来乏燃料后处理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仍需建设多座乏燃料后处理厂。据景业智能 招股说明书及《bp Energy Outlook:2020 edition》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核电的年 均增速为5.4%至6.0%,按5.4%的增速对乏燃料产出做等比估算,谨慎预计2035年 的乏燃料年产出约为2450吨。假设乏燃料的产量与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完成后的处 理能力达到平衡,则到2035年,对应年处理2450吨乏燃料能力,同时按照中法两国 商谈中的800吨/年后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假设一个后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800吨/年, 则估算我国需要建设3-4个后处理厂。中法合作的800吨/年后处理厂投资规模约为 1500亿元,由此可推测2025年前我国乏燃料处理厂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500- 6000亿元。

(三)硅料扩产浪潮持续,核心设备持续放量

国内多晶硅产能快速增长。根据硅业分会的数据,2014年-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能 由16.5万吨增长至51.9万吨,复合增长率达17.79%,在全球多晶硅产能中的占比由 38.4%增长至77.3%,我国已成为绝对意义上全球多晶硅的主要生产国。

硅料价格持续攀升,新老玩家相继扩产。2021年以来,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产能错配 及硅料厂产能建设和爬坡周期长等因素,硅料供需失衡,致使价格快速攀升。截至 2022年4月底,国产硅料市场价为每千克252元,较2020年1月底上涨245.21%。

高额利润驱动下,各大企业相继发布扩产计划。老玩家方面,通威计划在四川乐山 扩产20万吨多晶硅产能,其中一期10万吨计划2022年12月底前投产。除行业龙头积 极扩产外,众多新玩家相继入局多晶硅料领域。据硅业分会统计,目前公布新建、拟 建多晶硅项目的新进及其他有17家(超过目前现有在产企业数量12家),规划产能 共计超过220万吨/年。根据2021年以来各企业发布的多晶硅扩产计划,未来或将迎 来近290万吨的硅料产能释放。

2022-2025年多晶硅核心设备市场空间或将逾千亿规模。据硅业分会预计,到2022 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年以上,比2021年度增加48万吨/年;到2025 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400万吨/年以上。根据大全能源招股说明书,每万吨硅 料的核心设备需求为5.4亿元。据此推算,2022年至2025年新增的348万吨硅料产能 或将带来1879.2亿元的核心设备需求。其中,2022年至2025年冷氢化反应器的总需 求量或将达208.8亿元,还原炉的总需求量或将达125.28亿元。

(四)顶层规划落地,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机遇

顶层设计落地,氢能产业发展或将提速。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 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属性及战略定 位,并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车

辆保有量将达到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 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在2030年碳达峰情 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需求量中占比约为5%, 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达到9690万吨。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 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需求量中占比约为20%。政策推动下,氢能 产业发展或将提速。据氢能联盟,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累计 建成加氢站200座;到2050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累计建成加氢站 10000座。

多省市已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上日程。2020年以来,全国多省市相继出台氢能发 展规划。以广东省为例,计划 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其中广州、茂名、佛山规划 到2025年分别建成50座以上/10座/30座,到2030年分别建成100座以上/20座/60座。 除广东省外,河南、山东、上海、河北、江苏、北京等其他省市的2025年目标也均 在70座及以上。

氢能产业链可分为制氢、储运氢、加氢及氢的综合应用三大环节。产业链上游为制 氢,包含氢气制取、氢气纯化、氢气液化等。中游为储存环节,主要储运技术包括气 态储运、液态储运、固态储运以及有机液态储运等,涵盖储氢装置、氢气运输等。下 游为加氢及氢的综合应用,主要应用领域为交通、工业、建筑等。

随着我国制氢技术逐步成熟,氢能供给结构或将发生较大变化。制氢的主要技术路 线有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及电解水制氢等。生物质直接制氢和太阳 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技术路线仍处于实验和开发阶段,尚未达到工业规模制氢要 求。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我国氢能市场发展初期(2020-2025年左右),工业副产 制氢因成本较低且接近消费市场,将成为供氢的主要来源;氢能市场发展中期(2030 年左右),煤制氢配合CCS技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供氢的主要来源; 氢能市场发展远期(2050年左右),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有效供氢主体, 煤制氢配合CCS技术、生物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技术将成为有效补充。

气态储氢是现阶段主要的储氢方式。氢的储存主要有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体储 氢三种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具有充放氢速度快、容器结构简单等优点,是现阶段主 要的储氢方式。液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等优势,目前国内液氢已在航天工程中成功使用,民用缺乏相关标准。固体储氢是以金属氢化物、化学氰化物或纳米材料等 作为储氢载体,通过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方式实现氢的存储,具有储氢密度高、 储氢压力低、安全性好、放氢纯度高等优势。国内固态储氢已在分布式发电中得到 示范应用。

(五)传统能源装备市场平稳发展

石油炼化企业扩大资本开支,或将带动传统能源装备市场需求。2020年下半年以来 ,油价持续攀升,叠加2022年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1-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 均价达102.33美元/桶,比2020年末的51.80美元/桶上涨97.55%。受原油价格回升 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炼化企业持续扩大资本开支。22Q1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资 本开支分别为518.91/355.67/15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89%、29.73%、4.65% 。下游石化企业增大资本性投入,传统能源装备市场或将受益。

炼化行业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尽管炼油化工项目审批从2020年开始收紧,新增 项目投资减少,但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仍处于增长阶段,行业迈向大型化、一体化、 集群化以及规模化发展格局。且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 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后,符合能效标杆的大炼化新项目审批有望逐 步正常化。2022年以来,已有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等 建成投产,中石油、中石化等亦有多个炼化一体化项目处于在建阶段,“十四五”期 间产能有望相继释放。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9.8亿 吨,乙烯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和乙烯生产国。

“双碳”背景下,煤化工产业亟待转型。焦炭、氮肥和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业具有 相对较高的能耗和碳排放量,2021年以来审批明显收紧。“双碳”背景下,煤化工行业 将逐渐淘汰高耗能产业链,向新型煤化工转型。新型煤化工主要发展了煤制油、煤 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四大类产业。与传统煤化工产业技术门槛低、产 能过剩相反,新型煤化工产品附加值较高、供需缺口较大。以乙烯为例,据中石化, 2021年我国乙烯产能4168万吨/年,产量3747万吨,乙烯当量消费5832万吨,自给 率约为64%,我国乙烯市场面临需求量较大但自给率不高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存在一定扩容空间。到“十四五”末,建成煤制气 产能150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15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 能800万吨。按照2020年底的产能测算,则预计“十四五”期间煤制油产能将增加269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将增加311万吨,煤制气产能将增加99万吨。“十四五”期间,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存在一定发展空间。

化工新材料市场需求或将步入快速增长期。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20年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约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缺口1100万吨,化工新 材料自给率仅为71%。力争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提升至75%,占化工行业 整体比重超过10%。受益于半导体、电子电器、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升级,未来化工新 材料行业市场需求旺盛,成长潜力较大,或将为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带来发展机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新能源领域多点发力,转型开启加速度

(一)核电业务积淀深厚,切入乏燃料后处理市场

核能产品布局全面,卡位核电产业链重要环节。公司核能业务现已形成覆盖从上游 核化工装备和核燃料贮运容器,中游核电站装备,到下游核乏燃料循环后处理装备 的核能装备产业链,产品包括压力容器、换热器、乏燃料后处理设备等。据前瞻经济 学人,压力容器占核岛设备投资比重的23%,主管道及热交换器占比20%。公司覆 盖的产品在核岛设备部件投资中的占比较高。

核电业务历史积淀深厚,核级相关资质较为齐全。公司是我国最早涉及核电等新能 源设备的企业之一,于2006年取得中国第一张民用核安全设备(热交换器)核三级 产品设计及制造许可证。2013年5月,青岛公司取得中国民用核安全设备(压力容器、 储罐、 热交换器)制造许可证,标志着公司成为国内能够制造新一代核岛安全级别 为2、3级容器设备的厂家之一。据兰石重装2021年年报,公司目前在核能领域拥有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核安全3级)、 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核安全 2、3 级)、制造许可证等多个核级相关资质。

核电项目供货经验丰富,已成功进入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市场。公司已取得 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华能集团、清华大学核研究院、国家电投等37家核电业主 单位供应商资格。近年来,公司相继承制完成田湾、石岛湾、台山、防城港、福清、 岭澳、太平岭、霞浦、漳州、宁德、方家山、海南昌江、三门、红沿河、阳江和海阳 等核电站,出口巴基斯坦的C2、C3/C4、K2/K3项目等核电工程项目核二、三级产品 3000余台,产值超8亿元。另据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的信息,公司为“华龙一 号”示范工程中核福清核电6号机组及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供货,已成功进 入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市场。

收购中核嘉华,切入乏燃料循环后处理市场。2021年,公司以现金收购中核嘉华55% 的股权,进一步完善核能产业链。

中核嘉华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始建于1959年,原为中核 四0四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一直以来主要为核工业服务。目前集设计、研发、加工 制造为一体,拥有核安全设备制造、军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三类压力容器(A2级) 设计与制造、金属压力管道制造安装、机械加工、大型设备热处理、表面防腐、理化 探伤等专业加工制造能力。中核嘉华在核燃料贮运容器细分领域具有市场领先地位, 制造了中国首座核电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的绝大多数非标设备,是国内三家拥 有六氟化铀运输容器生产制造资质的企业之一。客户主要为中核集团下属各成员单 位。通过收购中核嘉华,兰石重装充分把握住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以及把甘 肃打造为国家核乏燃料循环基地的重要机遇,依托中核嘉华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 切入乏燃料循环后处理市场,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随着乏燃料项目的逐步推进,中核嘉华业绩有望实现可观增长。随着甘肃中核技术 产业园建设持续开展、核专业建设程度不断提高,中核嘉华的市场参与度将逐渐加 深,产品订单将不断增加,进而助推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同时,规模效应有望逐步 显现,固定费用摊薄,毛利率水平或将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与中核嘉华交易对手 方约定了关于标的公司2022-2024年的业绩承诺:2022年度实现净利润不低于650万 元;2023年度实现净利润不低于 1,550万元;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 元,为中核嘉华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底线保证。

(二)受益于硅料行业扩产,多晶硅核心设备国产化进行时

公司光伏业务产品覆盖多晶硅主要核心设备。公司多晶硅装备主要产品有冷氢化反 应器、还原炉及换热器、塔器、球罐等。其中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为多晶硅核心设 备,在多晶硅制备过程中的需求数量和价值量较高。据亚洲硅业截止到2020年6月30 日的主要生产设备情况,其用于还原工序的还原炉数量为58台,从数量来看远高于 其他设备的需求量。据亚洲硅业披露的合同订单,公司2020年底承制的2台冷氢化反 应器(国产NO8810)的合同金额为5796万元,冷氢化反应器的价值量较高。

多晶硅核心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呈现双强格局。双良节能为国 内多晶硅还原炉龙头,双良市占率较高,东方电热追随其后。据东方电热对投资者 的答复,东方电热在多晶硅还原炉市场的占有率约30%。冷氢化反应器方面,已实 现国产化替代的制造商有中圣科技、东方锅炉、兰石重装等。

多晶硅设备相继获得头部客户认可,订单饱满,收入逐步放量。2021年,兰石重装 多晶硅设备实现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889.41%,取得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大 全能源等客户多晶硅设备订单6.91亿元,同比增长277.60%。公司与亚洲硅业、东方 希望、大全能源、杭州锦江集团等多家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战略 合作关系,多晶硅制造五大类静设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塔器、换热器和球 罐)均取得上述客户多个项目订单。

首台国产化材料冷氢化反应器成功发运,产品成本可降低30-40%。2021年9月,公 司成功研发试制的青海亚洲硅业3万吨/年多晶硅项目首台(套)国产化N08810(镍 基合金)冷氢化反应器实现发运。冷氢化反应器是多晶硅工艺流程中使用的核心设 备,在高压、低温条件下,以传统的氢气、硅粉、四氯化硅为原料,在500 -600 温度和1.5MPa-4.0MPa 压力下,通过添加催化剂,使以上原料通过氢化、氯化反应 转化为三氯氢硅为主产品的反应容器。其壳体为镍基合金N08810材料。该材料材质 特殊,对原材料的碳、铝、钛元素含量要求严格,极易产生热裂纹,对厚壁容器尤其 敏感,对内件组件的精度控制具有较高要求,热处理难度较高。公司与宝钢、太钢材 料制造厂等合作开发,克服10余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冷氢化反应器的国产化。与进 口材料长达12个月的采购周期相比,国产化冷氢化反应器的交付周期缩短至7-8个月, 产品成本可降低30-40%。

(三)氢能领域夯基蓄势以待放量

公司卡位制氢及储氢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收入有待放量。公司主要从事氢能产业链 前端设备供应,具体产品有低压储氢容器、煤制氢装备、加氢站用微通道换热器 (PCHE)。据公司2021年年报,制氢、燃料电池、储氢等氢能装备是氢能产业中投 资最活跃领域,投资占比超过80%。其中,制氢环节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上均占比 最高,且多与风光水电等新能源项目或是与化工等项目以联动形式进行投资,具有 投资额高、周期长等特点。

公司现已完成盘锦浩业20万标方/小时煤制氢装置、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储 氢球罐设计制造及安装,完成加氢站微通道换热器(PCHE)研制并交付客户试用; 正在研发渣油POX造气制氢装置、大型高压储氢球形储罐和卧式储罐(45MPa/75M Pa)和丙烷脱氢技术装备。2021年,公司氢能业务实现收入共计3189万元,同比增 长100%。截止2021年12月20日,公司氢能领域共有在手订单约1.03亿元。公司氢 能业务尚处于产业导入期,收入有待放量。

(四)做强做精传统能源装备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深耕炼油化工高端能源核心装备制造行业近70年,基本盘稳固。公司是中国建厂最 早的集炼油、化工、煤化工高端压力容器的领军企业,在炼油化工等重大技术装备 制造领域连续创造了多个国产化、大型化设备零的突破。公司是国内最大直径、最 大吨位螺纹换热器制造商和国内炼油行业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设备独家供应商。 在锻焊式压力容器制造领域,公司可生产单台重达2000吨级的大型锻焊式加氢反应 器,打破了国内少数企业在千吨级以上大型锻焊式压力容器制造领域中的垄断地位。 2022年5月16日,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 兰石重装为该项目连续重整、渣油加氢裂化、柴蜡油加氢裂化及PX装置研制了80余 台核心装备,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布局新型煤化工及化工新材料领域。新型煤化工领域,2020年11月公司为陕煤榆林 化学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承制共12台超限塔器顺利交付,总重约3800吨,均为大 直径、薄壁、复合板材质,其中甲醇回收塔3台,脱醇塔6台。2021年12月28日,公 司以经评估确认的18106万元实物资产入资参股神木胜帮,其中股权投资15806万元, 持股占比26.17%。参股神木胜帮有利于公司抢抓神木市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在聚焦核心主业的基础上延伸公司煤炭分级分质清洁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方向, 打造煤炭分级分质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示范性基地。

化工新材料领域,2021年公司研制完成国家能源集团神华榆林能源化工5万吨/年聚 乙醇酸项目聚合反应釜、兰州石化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装置项目聚合反应器,实现精细化工领域可降解材料新突破。

(五)加速向 EPC 工程总承包商转型

加速向EPC工程总承包商转型。公司是能源行业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 拥有前端石化工程设计院、全领域装备制造实力及综合服务能力的产业链全流程覆 盖企业。公司工程承包经验丰富,现已完成吉林弘泰、新疆宣力、兰石金化、盘锦浩 业、凯德尼斯等工程总承包项目。未来,公司有望进一步推广自有技术 EPC 工程 总承包,全面推广悬浮床加氢、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纯氧非催化转化等核心技 术市场化应用,向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募投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EPC工程总包方面的实力。2021年公司通过非公开发 行股票募集资金13.30亿元,其中拟投资3.2亿元用于建设“盘锦浩业360万吨/年重油 加氢EPC项目”,投资2.8亿元用于建设“宣东能源50万吨/年危废煤焦油提质改造 EPC项目”,投资3.4亿元用于建设“重型承压装备生产和管理智能化新模式建设项 目”。两个EPC募投项目将有助于公司提升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领域EPC工程总 包实力,提高细分领域EPC工程总包市占率,加快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商转型。项目 实施后,公司有望形成“共有核心工艺包+工程设计+核心设备制造”的EPC产业生 态。重型承压装备项目将为公司构建重型承压装备生产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新模 式,有助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耗、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公司提质增效有望进 一步深入。

收购瑞泽石化,补齐工程化设计短板。2017年11月,兰石重装收购瑞泽设计院51% 股权。瑞泽石化成立于2008年4月,是一家石油化工甲级设计院,拥有化工工程、炼 油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三项专业甲级设计资质,同时拥有国家级GC类压力管 道特种设备设计许可及国家级压力容器A1A2A3类的特种设备设计许可,主要从事石 油化工装置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瑞泽石化现拥有57件自主 研发的授权专利(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41件),累计完成石化工程设计项 目百余个,涉及我国石化行业130多个炼油化工企业。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 瑞泽石化营收及净利润有所下滑。收购瑞泽石化补充了公司在全容器制造与服务业 务领域研发设计的短板,进一步提升了公司EPC工程总承包订单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未来,公司将通过瑞泽石化承接国外炼化工程总包项目,带动自有装备制造、工程 服务走出国门,向海外市场拓展。

承接磷酸铁锂前驱体EPC项目,向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拓展。2022年3月8日,兰石 重装子公司环保公司宣布与瑞泽石化组成联合体承接兰石集团1500吨/年纳米磷酸 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示范项目EPC工程总包,合同总金额2500万元人民币。该项目 以中核钛白硫酸亚铁副废为原料,生产产品为纳米磷酸铁材料,其中部分纳米磷酸 铁材料将被进一步加工为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该项目正在顺利建设中。承 接磷酸铁锂前驱体EPC项目有利于公司完善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布局,向锂电池正极 材料领域延伸。同时,公司节能环保业务有望进一步培育壮大,在工业固废绿色化、 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利用领域形成新的转型发展方向,公司向能源化工装备整体 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有望进一步提速。

兰石重装基于在压力容器方面的深厚积累,稳住传统能源的基本盘,持续向核能、 氢能、光伏、锂电等新领域新材料扩展,同时随着国企改制的逐步进行,经营效率不 断提高,预计公司的创收能力、盈利能力将逐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