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院士逝世

据北京大学官网消息,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晶体与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唐有祺先生,因病于2022年11月8日13时34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唐有祺院士逝世

唐有祺(资料图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据介绍, 唐有祺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长、国际晶体学会第十四届执委会副主席、中国晶体学会创会理事长、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学报》期刊创刊主编。

唐有祺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研究,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与合作者一起开展长期系统研究,揭示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对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我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多项奖励。

唐有祺1920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50年博士毕业,他的导师把国际上刚刚兴起的用X射线解析蛋白质结构的重任交给了他,让他以博士后的身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自此, 唐有祺成为国际上首批接触蛋白质晶体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少数学者之一,为他后来在中国倡导化学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自1951年9月开始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195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从清华调到北大之后, 唐有祺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结晶化学著作,在北大设立物理化学专业的重点方向——分子结构及化学键。在将X射线晶体学前沿知识带到大学课堂的同时,他还筹建实验室并进行了中国第一批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

唐有祺还积极整合北大、中科院化学所和物理所的研究力量进行合作,充分利用物理所X射线衍射仪的技术优势,进行晶体结构测定, 研究领域扩展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矿物学等二级学科密切相关的结构问题。

据介绍, 唐有祺对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都始终关注,且精通化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他对科学问题常有超前思维,并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种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触觉,结合唐有祺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科学研究力量的整合,使得唐有祺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奠基和启蒙工作。 他培养的研究团队不仅限于北大,还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整合的研究人员不仅限于化学领域,还触及到物理学界、生物学界和地质学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唐有祺不仅在中国首次提出并阐述化学生物学的概念,强调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重要性,他还意识到,仅仅将他对学科发展的敏锐嗅觉局限于研究团队之内还不够。为了让化学研究工作重视生物学问题,唐有祺以“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攀登项目为平台,团结并鼓励了一大批化学家转向从事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唐有祺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命过程中的哪些问题能被称之为“重要”,还有科研项目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和队伍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也有为中国化学的推陈出新提供一份动力的设想。

据北京大学官网2020年报道,为支持北京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弘扬科学精神,鼓励优秀学子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学术研究, 唐有祺筹划以他和夫人张丽珠教授的名义设立“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并于2020年1月委托子女开始推动该基金的相关工作。

“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由唐有祺个人捐赠首期资金,唐有祺、张丽珠的亲友、弟子共同支持,用于奖励和支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官网 北京大学官网 《中国科学报》等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12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