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郑洞国想回家种地,周总理看出其顾虑,笑道:你可是起义将领

  • 前言

1950年金秋十月,前国军将领郑洞国受邀来到北京,并荣幸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宴请。

吃饭的时候,周总理一直亲切地询问郑洞国的近况,如同当年在黄埔军校当周主任那般诚挚可亲、谦和平易,这使郑洞国心里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

突然,周总理话锋一转,用那双柔亮的眼睛紧紧注视着他,问道:“今后有何具体打算?”

郑洞国想了想,不无颓丧地说:“自己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种地去。”

郑洞国话还没说完,周总理便立刻打断他:“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让你回去种地呢!”

听完周总理的这番话,郑洞国心里顿时百感交集,两行热泪几乎夺眶而出……


  • 【国军中值得尊敬的抗日名将】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

在他21岁的时候,受到孙中山先生爱国主义的号召,郑洞国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在家乡的教书工作,前去广州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并成功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院。

毕业后,郑洞国因作战勇猛、指挥出色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才不到24岁便被升为团长,成为了国民党早期的将领之一。

而使郑洞国开始在抗日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还是1933年的那场血战长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后,又大肆进犯长城各口,更加明目张胆地挑衅中国。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抽调中央军组建了第十七军,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并且命令郑洞国立即率兵直达北平,效命疆场。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出动了上万装备精良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几路朝我方轰炸。而此时郑洞国率领的部队不过2000余人,兵力与火力的差距十分悬殊。

面对着日军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郑洞国丝毫不畏惧,一直沉着指挥。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作战策略,命令部队近距离应战,以发挥我方步枪的优势。

但谁知日军深受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一批被打倒后,后面一批又接着跟上….在此紧要关头下,为了鼓舞士气,郑洞国直接脱掉军装,只留下身上的白衬衣,提着手枪,冲喊着跑到了前排,以示必死的决心。

看到郑洞国此举,后方的战士们也个个士气大振,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朝日军冲去。最后,经过一天的血战,总算是守住了阵地,为后续部队的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那个时候,无关立场,无关党派,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便是抗击日寇,振兴中华。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郑洞国再次立下大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被升任为98军军长。

与其他国军将领不同的是,郑洞国不在乎自己官职的大小,只在乎能不能打日本军,所以在得知新编第11军装备精良、兵强马壮之后,为了在抗日战场上能有更大的贡献,郑洞国又屈就由军长降为新编第11军师长,并率部多次击退日军,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以及1943年的缅北会战中,也全都有郑洞国指挥的身影。在缅甸战场,郑洞国更是被心高气傲的美国将军史迪威多次夸赞,称他是堂堂正正的标准军人。


  • 【在东北的日子最难熬】

作为早期便跟随蒋介石的国民党将领之一,郑洞国一直效忠于老蒋,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的思想彻底发生了改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国内百姓对于和平的期许,公然发起内战。

在得知蒋介石的野心后,郑洞国曾多次劝说蒋介石,在他看来,彼时的江西共产党只有几万人都难以将其剿灭,而如今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了百万大军,国军又何来胜算呢?

但显然,劝说无效。

全国解放战争很快便被打响,国民党军队不得军心,很快便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没过多久便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城市。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再次攻占四平,在此背景下,卫立煌派时任东北“剿总”司令的郑洞国固守长春。郑洞国深知四平被攻占后,长春便成为了一座孤城,以他所率的兵力,根本无法与解放军对抗!为避免全军覆没,应该直接放弃长春,在沈阳与锦州之间集中兵力,方可一战。

但谁知道,老蒋与卫立煌怕直接放弃长春会在国际舆论上遭受谴责,于是便以“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一切要以党国利益为重”为由,命令郑洞国即刻率兵前去长春。

老蒋此举,无疑是把郑洞国往虎口里送。

在郑洞国抵达长春后不久,东北人民解放军便结束了长春外围的战斗,并将城内数十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牢牢围困在城中。

此时郑洞国带着十万驻城官兵被封在城内,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都被切断,外面包围重重,城内大军也只能依靠空投食物度日,城中军队早已经是人心涣散,疲惫不堪,到处都充斥着绝望的气息。

同年10月14日,我军进攻锦州,经过30个小时的激战后,人民解放军终于攻占了锦州,生俘国军官兵近9万人。得知锦州失守的消息后,蒋介石连忙下令给郑洞国,命他立即率兵突围南撤。但此时,长春城内全部的通道全都被封锁,根本无法突围。

蒋介石深知,长春守军若不能撤出,则势必会为中共所用,如撤出而遭包围歼灭,也不至于增加对方兵力。于是,老蒋不顾城内数万大军的性命,于10月15日再次向郑洞国发令:一定要突围,否则军法处置!

郑洞国也明白,此时突围,无疑是要把城内士兵逼上绝境。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作为郑洞国曾经在黄埔军校的老师,为了将自己的这位学生从黑暗中挽救出来,便以老师的名义给城内的郑洞国写了封劝降信,信件全文如下:

但由于当时的长春城内已是一片混乱,所以阴差阳错之下,郑洞国并没有收到这封信。然而,就在郑洞国犹豫要不要执行蒋介石的突围命令时,事情却发生了大的反转。

10月17日,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直接打破了老蒋接下来的突围计划。得知60军起义的消息后,前来沈阳接应突围的飞机差点对他们进行轰炸,好在郑洞国及时阻拦,他说道:都是自己人,轰炸无意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吧。

而郑洞国拒绝轰炸起义士兵的这一行为就像是一种默认,很快,余下的部队也都不愿意再与解放军作战。21日,经过一番思考后,郑洞国也决定率直属部队起义投诚。

至此,长春10万国民党守军全都走向了新生。

郑洞国到解放区后,才知道老师周恩来曾给他写过劝降信一事,虽然没有收到信件,但对于周恩来的这番关怀与挂念,他始终铭记在了心间。

之后,郑洞国便向我党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不广播、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没有什么特殊要求,能回家做个农民就行。

在获得了批准后,郑洞国便回到了家乡。


  • 【美国人打仗主要靠武器,打不了硬仗】

时间来到1950年6月25日,彼时美国公然出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10月3日,金日成又给毛主席发来一封急电,请求中国能够出兵援朝。

但是,在能否出兵参战的问题上,中央决策层还存在着分歧。

其中,同意派兵参战的理由是:

一旦朝鲜战败,美国便会对新中国形成巨大的威胁,也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而且,新中国也急需在国际上证明自己,若是此战成功,便能打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

而反对参战的理由是:

如今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没多久,各方面的建设还都没有恢复,当务之急应该医治多年来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对手是强大的美国,此时新中国无论军队实力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占优势。

在这关键时刻,为了搜集更多关于美军的情报,周恩来总理请来了曾担任过“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的郑洞国。

郑洞国作为缅北反攻战役的参与者之一,曾多次与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打过交道,并且带领部队接受过长达数月的美国军官的训练,所以他在缅北反击战中接触到的美军情报,对中国是否援助朝鲜的决策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谈话间,郑洞国先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军以及英军的作战风格、作战特点,然后又接着指出:美国人打仗主要靠武器,打不了硬仗。

为了证明这一点,郑洞国还特意举出了作战中的实例:当时,在中、美军队共同执行作战任务时,美国兵走累了,就会先丢弃武器炸药,然后再丢弃衣服,最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只剩下了一条裤衩子,然后再要求空运装备补给。

郑洞国举得这个例子,听得周总理频频点头,这个例子生动反映了美军作战怕吃苦的特点。

在后来的国防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引用郑洞国所讲的这个例子,意在激励大家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克服某些人头脑中固有的恐美思想。

在与郑洞国的一番谈话后,周总理又根据美军作战的特点总结出了我军相对的几点优势:

第一,中国军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善于隐蔽作战;而美军不能吃苦,主要依靠的是火力。所以只要隐蔽近敌,迂回包抄,美军火力便发挥不出作用;

第二,中国军队虽然装备上较美军有所不足,但好在距离后方近,易于补给;而美军后勤供应路线漫长,在此对比下,中国军队比着美军能消耗更少的燃料与弹药;

第三,中国此举是正义之战,是为了反侵略而战,因而会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而美国是非正义之战,是为了侵略而战,必定会遭到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经过一番利弊的权衡和敌我双方优劣的比较,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 【“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让你回家种地呢”】

后来郑洞国在京期间,再次受到了周总理的宴请和接见。

到了周总理家中后,周总理一直亲切地询问郑洞国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如同当年在黄埔军校当周主任那般诚挚可亲,这使得郑洞国一时间百感交集,愧疚的半晌才说出几句话。

而对于郑洞国的一番忏悔,周总理听后只是淡然地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过去的事不提了,你不是过来了吗?咱们今后都要为人民做点事嘛!”

吃饭期间,为了避免郑洞国尴尬,周总理还特意请来了郑洞国在黄埔军校的同期好友李奇中,以及黄埔军校的另一位老师聂荣臻。四人再次相见,分外亲热,相谈得十分融洽。

在了解到李奇中目前正在政务院担任参事时,周总理话锋一转,问道:“今后有何打算?”

郑洞国想了想,便说:“自己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种地去。”

周恩来知道郑洞国还没有真正放下心中的顾虑,便摇了摇头摆摆手,劝说道:“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让你回家种地去呢?再说了,你还不到五十岁,还有很多时间为人民多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

接着周总理又向郑洞国表示出了极大的欢迎。是啊,如今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没多久,百废俱兴,各项工作的建设也都刚刚开始,正需要像郑洞国这样的人才,种地不是可惜了吗!

周恩来的此番话说的郑洞国十分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对于曾经的错误,周总理非但不追究,竟还愿意给自己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

于是在明确了周总理的诚意后,郑洞国非常感动地表示道:一切都听从总理的安排。

就这样,在周总理的帮助下,郑洞国料理完家中的事务后,于1952年6月迁往北京,并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以及黄埔同学会副会长,致力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直到1991年病逝……


  • 【结语】

回顾郑洞国的一生,他虽早期投靠老蒋门下,但其在抗日战场中奋勇杀敌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其在长春起义拯救了数十万国军战士性命的事实更是被载入了史册。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积极投身于祖国未来的建设。

所以说,郑洞国先生是一个对党、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

谨以此文,纪念周总理及抗日名将郑洞国,中华儿女永远怀念你们。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