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毛主席视察安庆,得知陈独秀之子在砖厂做工,批示:给予照顾

1953年年初,一艘军舰缓缓沿着长江行驶,很快在安徽安庆地界靠岸,军舰上密布着守卫的士兵,每个人都握紧手中的枪,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因为此时的船上,正载着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伟大领袖毛主席。

图1

安庆的地委书记傅大章收到消息已经登上军舰,正坐在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跟他简单聊了一下安庆的情况,突然话锋一转,问起了陈独秀的事。

“我记得陈独秀的家乡就在安庆,他现在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只还有一个儿子,现在在砖厂做工,挣钱给儿子读书,生活比较穷困。”

听完之后毛主席沉思了半晌,说道:“陈独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儿子可以给予照顾。”

图2

为什么毛主席会特殊照顾陈独秀的儿子?而作为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儿子生活为何会如此穷困?地委书记傅大章真的会去照顾他吗?

父亲陈独秀

1938年8月,一艘从汉口驶来的船,晃晃悠悠停在了四川江津的渡口,趁着暮色,一行六人互相搀扶着从船上下来,他们中间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像是一家人。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习惯,他们四周环视了一圈,见没有什么异常,才步履匆匆地走入了这座四川小城。

陈松年没想到自己会从临水的安徽搬到中国的腹地,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热得吓人,他们一家人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处破旧的老院子,暂时安身。

安身之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谋生,他的父亲虽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但他已经近60岁高龄,刚经历完5年的牢狱之灾,彼时也不过是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年人。因此养家的重担不得不落在陈松年身上。

陈松年在大学读过一些书,再加上本身也热爱文学,虽算不上学富五车,但给别人教书也绰绰有余。于是他和妻子就到德感坝九中谋了一份教书的工作。薪资微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他们也强求不了什么。

好在学校离他们住的地方很近,就在江津对岸,他们得以下了班就回去照料老人孩子。这是陈松年贫困生活里唯一的寄托,毕竟,他已经许久未能有机会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了。对陈独秀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

图4

他一生为革命奔走,光是入狱就经历了五次,落下一身伤病,哪里想到能有机会像今天这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原来不是他性情凉薄,只是肩上扛着革命的重担,不得不将爱意压在心底。

陈松年夫妇上班的时候,就由继母潘兰珍照顾父亲、祖母谢氏和孩子们,虽然继母和自己年纪相仿,但陈松年对于这个贫困之中仍对父亲不离不弃的继母十分尊重,称呼她为“母亲”,孩子们也亲切地叫她“二奶奶”。等到陈松年夫妇下班,一家人就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日子虽然穷苦,但尚且能苦中作乐。

有一次,正在重庆的周总理听说了陈独秀一家搬到了四川江津,而陈独秀身体不太好,一直卧病在床。于是周总理便从重庆赶到了四川江津探望陈独秀。见到陈独秀家徒四壁的生活环境,周总理十分不忍,劝说他写个检查然后回到延安去参与革命。

图5

但陈独秀思索了半晌,还是婉拒了周总理的好意,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落后了,已经无法再参与中央的会议。见到陈独秀如此说,周总理便也不再劝了,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或许参与了一辈子革命的陈独秀,自知时日无多,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更想跟家人在一起。

不忍见儿子陈松年一人辛劳,卧病在床的陈独秀仍旧写作投稿,因为当时正逢战乱,陈独秀的身份又特殊,他写的文章很少有机会被报社刊登。文人风骨支撑着陈独秀继续写作,他想在最后的时光里留下些什么。

图6

只是人心坚强终究敌不过命途多舛,伴随着四川的寒冬来临,原本艰难度日的一家人,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一个寒冷彻骨的冬夜里,陈松年的祖母谢氏匆匆告别了人间。长辈的去世,似乎抽掉了这个家里的“定海神针”。

陈独秀本以为自己已经见惯生离死别,但看到母亲躺在床上的沉静面容,想起母亲将自己带大的点点滴滴,他还是没忍住,趴在母亲谢氏的床边恸哭失声。

哀能伤身,自母亲去世以后,陈独秀的身体每况愈下。拖了两三年,最终还是在1942年于穷困潦倒中溘然长逝。

图7

人死之后,讲究一个落叶归根。但当时条件有限,陈松年只能将父亲葬在江津,就在祖母旁边。看着刚起的新坟,和旁边祖母的旧坟紧紧相依,仿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又重新相聚了。

两位长辈在跟前,陈松年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委屈,父亲与他的生母育有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哥哥青年时因为追随父亲革命,早早便去世了。留他一人活到了今天,回首往事种种,陈松年不知道该说自己是更幸运还是更倒霉。

坎坷的年少生活

陈松年成年后和父亲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监狱里。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关进了南京的监狱里。陈松年知道后,急忙来到监狱里看望父亲。

图8

监狱里阴暗湿冷,陈松年难以想象父亲竟然要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松年紧紧跟在领头人身后,没一会儿,领头人在一间牢房门口停了下来,给了陈松年一个眼神。陈松年知道,里面关着的,就是他的父亲陈独秀了。

看到父亲形容憔悴,浑身是伤的样子,尽管他们之间未曾见过几面,但血缘关系的天然纽带,使得陈松年忍不住泪流满面。一半是想念,一半是心疼。

“不要哭!男儿有泪不轻弹,要经得起挫折!”

听到父亲的教导,陈松年止住了眼泪,他想起了自己的两位哥哥,如果他们在的话,定然不会像他这样哭哭啼啼。

图9

陈松年和大哥陈延年、二哥陈乔年,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由父亲陈独秀和原配高晓岚所生。但他和两位哥哥年岁相差有点大,1910年他出生时,父母的感情也已经走到了尽头,没多久便离婚了。父亲没能见证他的出生,往后的日子里,两人也没什么机会见面。

他自小跟在母亲身边长大,原本生活还算舒适,但经历两次大的搜刮洗礼之后,家中财产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后来去四川江津时才会如此穷困潦倒。第一次搜刮,就发生在陈松年三岁时,一批袁世凯的手下跑进了陈独秀位于安庆的老家。

图10

兄弟三人收到消息,打算翻墙逃跑,当时延年、乔年两兄弟已经十几岁,翻墙自然不在话下,但年仅三岁的陈松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翻墙途中,他不幸摔到了隔壁院子的澡盆里。两位哥哥见状,虽然心里着急,但也顾不上弟弟了,只能跺跺脚,转头狂奔起来。

陈松年紧张极了,但好在隔壁院子的大婶是个好人,见状,立刻说陈松年是自己儿子,往他身上浇了点水,假装正在给他洗澡,这才躲避了袁世凯手下的追捕。

而那边延年和乔年两兄弟也安全回来了,第一次直面革命与战争,两兄弟心中埋下了要像父亲一样为革命奉献的种子,两兄弟之后的经历何其相似,让人在感叹的同时,又不禁唏嘘,他们都还是20多岁,风华正茂的少年人啊。

自那次抓捕之后,没过两年,两兄弟就陆续考到了上海的学校学习法语,后又一起考到了震旦大学,而年纪尚小的陈松年只能留在安庆老家。他们的父亲陈独秀也在上海。在父亲的教导下,两兄弟对于革命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当时流行赴法留学,他们同当时的革命志士一起奔赴了法国。

在法国他们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他们年少时的愿望,为中国革命做贡献,但这也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危险的道路。

而此时在安庆老家的陈松年,在按部就班地念书。偶尔从报纸上或者寄回来的书信里,了解哥哥们的动向。对于哥哥们的成就,陈松年是骄傲的,但他没能像哥哥们一样跟随父亲的脚步,于是这种骄傲的感情就变得有些复杂难言。

图12

直到1927年,噩耗接二连三如平地惊雷一般,搅乱了陈松年平凡的生活。先是大哥陈延年在上海被捕入狱,他宁死不屈,最终在被捕一周后英勇就义。

仅仅相隔了一年,二哥陈乔年也紧随其后,在上海去世。陈松年连两位哥哥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此时,再复杂的感情,在两位哥哥去世后,都变成了难过和伤心。

图13

然而噩耗还没有结束,延年和乔年两兄弟的去世,给了母亲和姐姐王莹沉重的打击,两人一病不起,没多久,两人也相继离世。只剩下了陈松年一个孤家寡人。

短短几年间,先后失去了所有的至亲之人。陈松年的心情非经历不能体会,他的平凡和朴实使得他不能像兄长们一样为国捐躯,但也使他在接二连三的噩耗之下,以一种沉默平静的方式通通消化。

他以为这已经是苦难的结束,却没想到,这不过只是开始。

艰难的一生

母亲去世2年后,陈松年得知父亲被捕入狱的消息,他去探望了父亲,看着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沉默寡言的陈松年这才流露出心底的悲伤。父亲的教导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必须咬牙撑起整个陈家。

陈松年淳朴的性格,使得他对答应别人的事,总是格外执着。这可能也是他在日后种种苦难折磨之下,仍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的原因。

图14

为了养家,陈松年没有读完大学便辍学工作了,他结识了一位普通的姑娘,用一场朴素的婚礼宣告了新家庭的成立。

只是这简单的日子也没过几年,1938年,陈独秀在安徽的老家就遭遇了第二次搜刮,这次的搜刮者是日本人,陈松年原本将财产都藏在了乡下的陈家祠堂,没想到最后还是被翻了出来,全部洗劫一空。

看着被破坏的不成样子的祠堂,陈松年知道这里是待不下去了,他打包好仅剩的行李,带着妻子女儿,还有祖母谢氏乘船赶往武汉,去见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父亲陈独秀,当时他正和继母潘兰珍在一起。

图15

一家人隔着经年时光、物是人非再度团聚,足以消弭对未知前程的害怕。

商量之下,他们选择继续西行,经过重庆,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在四川江津这座小城,一家人度过了一段物质上捉襟见肘,但感情上无比富足的时光。

陈松年自知比不上哥哥们的英勇壮烈,可能穷其一生也只是父亲口中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想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孝顺父亲。

图16

只是寒门之中,这体贴的照顾比起来势汹汹的病痛,比起四川冰封千里的寒冬,都显得微不足道。熬了三四年,父亲和祖母还是走了。

草草将父亲和祖母埋葬后,陈松年和妻子窦珩光开始为养活自己的小家奔走。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陈松年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将父亲的尸骨送回老家,让他可以落叶归根。

这个愿望直到1947年,在当地木材商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陈松年带着家人跟随父亲的灵柩一起回了安庆老家。担心国民党看到之后会对父亲的坟不敬,陈松年在立牌位时不敢写“陈独秀”三个字,只能用父亲科举时用过的名字“陈乾生”。

图17

不过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陈松年的生活有任何改善。因为父亲陈独秀的身份,陈松年找工作的道路并不顺利,只能不停的打一些零工,每份工作都干不了多久就得换。

原先还能做一些会计、教书先生这样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但为了供养几个孩子读书,陈松年和妻子放弃了找体面工作的想法,选择了去砖厂做工。这里都是底层人民,没人在意你的身份,工作可以稍微稳定一点。

如果没有那年毛主席来安庆视察,他们一家人或许就只能这样穷苦过一生。

图18

1953年,毛主席乘军舰至安庆,他想起了陈独秀就是安庆人,当年陈独秀是国内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毛主席从陈独秀处了解了许多进步思想,对他影响颇深。对于陈独秀,毛主席是敬佩和欣赏的。尽管之后道路各有不同,但毛主席还是认可陈独秀对于革命的贡献的。

因此当知道陈松年的生活困境之后,毛主席嘱咐安庆的地委书记可以给予照顾。对于毛主席的话,当地政府自当遵从。从那以后,陈松年每个月都会收到30元的生活补贴,这让他们贫苦的生活缓和了许多,握着手里沉甸甸的三十块,陈松年嘴里念叨着:“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图19

依靠着这笔补贴,陈松年的四个孩子,有三个读完了大学,几个孩子长大后都在自己所工作的领域发光发热。而陈松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被选为了安庆市的政协常委。晚年时,他常常会给自己的父亲扫墓,直到1990年去世。

图20

陈松年作为烈士之后,未能像哥哥们一样为革命牺牲奉献,青史留名。反而一生平凡困苦,作为陈家满门忠烈的陪衬。但相较于父亲哥哥们的英年早逝,他却是活得最久的一位。

所以幸与不幸,都在陈松年的一念之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父兄守国,他守家,这位沉稳内向的青年人,用他的肩膀扛下了一切苦难,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陈家。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