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蘑菇云照片刊登报纸前,周总理指示:把地面裁掉,这是为何?

66年蘑菇云照片刊登报纸前,周总理指示:把地面裁掉,这是为何?

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横空出世》

1999年,一部名为《横空出世》的电影在我国上映。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并成功爆炸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实际上,电影中对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的描写,远不如真实的历史上那样复杂,研制原子弹背后的故事复杂而又心酸,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是老一辈人的智慧和深切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把时间线拨回到1964年10月16日。

这一天下午3时许,在新中国的西北地区,伴随着倒计时的结束,工作人员按动了原子弹的起爆按钮。伴随着一声巨响,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当时原子弹爆炸的现场,不仅有众多的科学家以及战士,还有一名记者。

这名记者叫做孟昭瑞。在看到升腾起的蘑菇云后,孟昭瑞难以抑制住心中的喜悦,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莱卡相机,拍下了这一永载史册的照片

突然,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火球变暗,产生了高达数千米的烟柱,之后迅速形成了一个空洞,巨大的吸力将周围的烟云吸了进去,便形成了著名的蘑菇云。

孟昭瑞赶忙换上哈夫林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经典场景。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使世界格局再度洗牌,多了一股不可忽略的强大力量——新中国。这一成就无疑使我们的腰板更加挺直,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时间很快便过去了2年。

1966年10月,就在新中国成立17周年后不久,新中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公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场景的相关影响资料。

这些资料在当时都是处于绝对保密状态的,为保险起见,在资料公布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当时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周恩来总理,而孟昭瑞拍下的照片处于审查之列。

周恩来在收到这些照片后,亲自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当看到那张蘑菇云的照片时,周恩来沉思片刻,密令:将这张照片下方的地面部分裁掉后再予以公布。

周恩来为何会作出如此指示?这道指示的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良苦用心?

这还要从新中国和原子弹之间的故事讲起。


原子弹技术的首次亮相,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5年8月6日,为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市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将广岛置于一片火海之中。3天之后的8月9日,美国再次向日本的长崎市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使长崎市也陷入了一片哀嚎中。

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不仅摧毁了广岛和长崎这两座城市,也给予垂死挣扎的日本帝国主义一次致命一击,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尝到原子弹甜头的美国,自然不会放弃使用原子弹的权力。

作为世界上首个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国家,美国建立起了所谓的核垄断,妄图凭借该技术对全世界进行恐吓,以建立起对全世界的霸权主义。

1945年7月16日,美国爆炸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后,实力与其抗衡的苏联按捺不住了,于是,苏联方面也秘密开始了对原子弹的研究。

1949年9月23日,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前夕,苏联成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在世界上建立起的核垄断格局。

之后,英国和法国也分别于1952年、1960年,成功爆炸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

此时的联合国五常中,只剩下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原子弹。

当时国际处于冷战的阴影笼罩之下,两大阵营的对抗,令世界各国不由得人人自危。尤其是新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非常不友好。尽管我国在朝鲜战争中打赢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在投降书上签字,但美国对新中国依旧十分排斥。

据史料记载,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将领麦克阿瑟曾建议杜鲁门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幸运地是,杜鲁门拒绝了麦克阿瑟的提议。

另外,在1954年9月,解放军对金门进行了炮击。美国借此事再次威胁新中国,妄图再次对我国实施核打击,同时位于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打算借机反攻大陆。

1955年1月,解放军又解放了有美军驻扎的江山岛等地。外强中干的美国当局又再次威胁新中国,妄图使用原子弹对我国发起进攻。

美国一连几次的核威胁,使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深刻意识到,我们必须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才不会受到别国的核威胁。

不久之后,新中国在广西首次发现了铀矿资源。而铀矿资源正是研制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加之此时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因此原子弹的研制可以开始了。

另外,随着钱三强、钱学森等一众爱国科学家的回国,让新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成功出现了一屡曙光。

然而,研制出新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远非没有那么简单…


  • 一、“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里”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苏联为了同美国对抗,扩大自己的阵营,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频频示好,两国关系进入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蜜月期。

时间很快来到1957年,彼时中苏两国的关系非常友好,用“亲如兄弟”这四个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苏联老大哥”这一说法,正是从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

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苏联毫不吝啬地对新中国慷慨解囊,不仅援助了新中国多达156个项目,使几乎奄奄一息的工业得以起死回生,还以极低的利息向中国发放了大笔贷款,用以支援经济建设。

在获悉中国遭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核威胁后,苏联方面也没有坐视不管。

1957年,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考虑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转让给新中国,还同新中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将苏联对新中国的核援助由民用转变为军用。

苏联当局对此事很上心,不仅派了大量核物理专家来到新中国,还带来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似乎在苏联的帮助下,即将迈开第一步。

然而,就在所有人满心欢喜等待着我们研发出自己的原子弹时,意外出现了…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访美前夕,赫鲁晓夫同美英两国进行了禁止核试验方面的谈判。苏联方面认为,如果欧洲等国知道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一事,极有可能对接下来的谈判以及赫鲁晓夫访美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苏联单方面于1959年6月20日撕毁了同中国之间的约定,暂停了对中国所有的援助,不仅将派出的专家全部召回,还将带来的研究资料就地销毁。

新中国对原子弹的研制暂时陷入了僵局。


  • 三“我们自己也可以试试。”

面对苏联方面的爽约,新中国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独自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这就是著名的596工程。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浩浩荡荡的巨大工程就此开工了,无数的科学家,数十万人民在西北地区的戈壁中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年又爆发了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遭受了重创。

在这种条件下,远在戈壁滩的科学家们连起码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新中国的未来。

新中国的核工业基地——221核工业基地建在青藏高原上的金银潭草原上,此处环境十分恶劣,海拔高达3200米,每年只有在6、7月时才会有好天气,其他的时候不是鹅毛大雪、就是黄沙满天。

在基地内的科研人员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每天不仅要克服艰苦的条件,还要面对艰巨的研制工作。“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草当干粮”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达5年的艰苦奋斗后,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具备了雏形。

1964年7月,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221核工业基地组装完毕。

1964年9月28日,由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为“九院”)副院长吴际霖带队,同九院的工作人员,一同将第一颗原子弹和其他试验仪器,在绝密、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放到了一级专列上。

据后来解密的档案,为保障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周恩来作出了“三保”指示,即“保装、保运、保响”,从运输原子弹的列车到随车的押送人员以及专列的驾驶人员都经过了层层筛选。

在运输原子弹时,为最大程度上避免原子弹各个部件之间的碰撞与摩擦,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时刻保证专列处于匀速行驶的状态。

在检查专列时,使用的铁锤全部更换为特殊的铜制榔头,以防检验员在敲击火车轮时产生火花。另外,为防止沿途的高压线产生的静电对原子弹造成影响,专列途径所有横跨铁路上的高压线,在列车通过的期间必须停电。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将军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原子弹的试爆时间定于两天后的下午3时。

1964年10月16日,试验场上建立起了一个高达103米高的铁塔,整个试验场处于一种极为紧张而又严肃的气氛中。

上午9时许,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专业吊装设备的运送下,缓缓地坐在铁塔顶部。紧接着,几名科学家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铁塔,给原子弹安装上了用于起爆的雷管和电源。

下午2:30左右,远在60公里开外的张爱萍通过秘密电话,向周恩来报告“一切正常”。

周恩来回复:“按时起爆”。

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50秒,距离起爆只有10秒钟的时间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为10秒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捏了一把汗。

当时,负责起爆的人名叫韩云梯。

在得到准备起爆的命令后,他立即按下了起爆按钮。随着倒计时的完成,原子弹成功地完成了点火、起爆的一系列过程。

15时整,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一个划时代的场景来临了,在试验场区方向立即传出了一股耀眼的闪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自此,中国人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阴谋,使其再也不敢有利用核武器威胁新中国的想法。

在那之后,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以崭露头角,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中国人的腰板要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要硬、都要挺直。


  • 二、“把地面裁掉后再刊登”

一转眼,2年的时光匆匆地过去了。

1966年10月,经过全面、深入、慎重地考虑,中共中央决定解密原子弹爆炸时留存的影像资料,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进行战略威慑。

其中,孟昭瑞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的几张照片赫然在列。在发表之前,孟昭瑞将这几张照片送到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周恩来面色凝重地对这几张照片仔细地端详了起来,沉思片刻,缓缓地说道:“把地面裁掉后再刊登。”

那么,周恩来为何做出如此指示?马上为您解密。

第一,照片可能会暴露出核试验场地的具体位置。

若带有蘑菇云的照片没有经过处理,直接予以公布,将使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从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地面特征,判断出核试验场地的方位,从而对核试验场进行轰炸。

实际上,在这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教训。1963年,《中国画报》刊登了一张有铁人王进喜的照片,这是王进喜在大庆油田时留下的影像。

在日本方面看到这张照片后,有日本专家通过王进喜的穿着,判断出了他所在的油田大致方位,后来又通过王进喜手中拿的手柄,推断出了钻机型号、油井的直径以及大庆油田的年产油量。

在获知了这些信息后,日本方面预感到中国会向其采购相对应的炼油设备,便开始生产其符合中国要求的炼油设备,并从中赚了个盆满钵满。

因此,有了上次的教训,关于原子弹爆炸的照片必须裁减掉地面部分。

第二,照片可能会暴露出原子弹的爆炸当量。

若没有裁掉地面部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估算出蘑菇云的顶端到地面的大致距离,继而估算出中国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将使中国原子弹的战略威慑力量被大幅削弱。

要知道,恐惧来源于未知。只有让对手摸不清自己的底牌,才会让对方对自己有所顾忌。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周恩来下令裁掉地面的影像之后再予以刊登。

从原子弹的研制到爆炸成功,再到照片的解密,无不凝聚着党中央乃至全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我们今天享有的和平,是通过老一辈人的不懈奋斗换来的,我们必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1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