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怎么办?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怎么办?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得分地区,不管几零后,只要一个月打工可以有几千块收入,都不会在家种地,因为在家种地就够吃饭,像我们重庆丘陵地,高低不平,耕地少,人均几分地还有土地分散,不好管理,干什么都行不成规模,靠种地,要是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生活都很困难,想要解决问题,我想这个得政策支持,村镇干部带头,引进好的项目,成立合作社或公司,农民以土地入股,根据各村镇地理环境,合理规划,适合种植什么,果树,药材特色农作物就干什么,或搞,采摘,农家乐,垂钓,或养殖,利用各大电商平台,把土特产卖相全国


咱们先来看看70后为啥不愿种地?

这一代出生的人,他们刚刚懂事,脑海中就对“打工”二字有了印象。全国欣起的打工潮,诞生于八十年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也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涌向广东的。

因为,当年的广东省深圳市,是改革开放第一个要建设和发展的地方。于是,深圳成了第一拨农民淘金的好去处。而敢于南下广东“吃螃蟹”的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种庄稼能手。

再说,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不爱土地还能爱啥?那时候的读书人,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考取中专或大学,甩掉泥巴脚杆。可是,当年的读书人,要去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在大学少、录取率低、就业单位少的势态下,大部分的学子只好“解学归田”,重操父业,扛起了父辈用得锃亮了的犁耙。

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是热爱土地的,正因为他们多数人种过土地,才成了种庄稼的能手。可是,这一代人也深切体会到,种庄稼只能免强养家糊口,要想手中多有几个闲钱,是相当不容易的。

正当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为生计徬徨时,改革春风的号角奏响了神州大地……就这样,对土地有着眷恋之情的这一代农民,又默默的与养育了他们多年的土地惜别,涌向了一个既令他们心跳、而又陌生的地方——广东。

我为什么要提及五、六十年代的人呢?特别是五十年的人,缘于他们的子女大都生长于七十年代。这代人从娘胎里降临,孩子的大部分父母就是真真切切的农民工。

由地道的农民,转型成农民工,当中多出了一个“工”字,身份就变了。一个身份变了的农民,即便农民的性质没有改变,可他们从事的工种就不相同了。诞生出来的七十年的这一代人,在父母是农民工的熏淘下,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没有种地意识了。

在这种大环境的感染下,70年代不会种地、80年代不愿种地、90年代不谈种地的现象,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之为“生存链”,生存链会产生连锁反应。随着岁月的流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惭形成了“打工亲友团”。

除了能考取大学就业的孩子以外,作为一个农民工的家庭,多数的孩子都要随着父母在外打工。如此的循环,不仅仅是70、80、90年代的人不愿种地、不会种地、不谈种地,甚至连今后的孩子,对种地的意识也会越来越模糊。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该怎么办呢?

这是大势所趋,人们自古以来都是随大潮流而生存。就像当初的深圳一样,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发展成一流城市,这是咱们亲眼所见。深圳当年还不是与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有土地,直到今天,咱们看到深圳人在土地上种地没有?他们不种土地,难道饿着了吗?

因此,你也不必担心70、80、90,甚至以后年代的人不愿、不会、不谈种地。换言之,你不种有人种,部分农村的土地丢荒了这几十年,也没有看见当地的人挨饿;农民的生活反而还比抱着土地种的年代小康多了。

所以,人们当下该干啥就干啥去,仅仅为种不种地纠结,是一件有损智力的事。便何况出现的现象是必然规律,除了国家以外,任何人根本左右不了。


这个很好理解,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种地收入低,自然留不住年轻人,但这没什么怎么办的担扰,现在土地依然是老农民的香饽饽,扔荒的现象极个别,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须要更多的年轻人离开土地,年轻人不愿种地没必要恐慌,国家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到城镇就业,这样才能使土地连片,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与能力,比如收割机就取代了人工收割粮食作物,无人机也实现了农作物的农药喷洒能力,智能疏菜大棚也有成功的模式,其实如果就现在的农业现代化技术能得已完全应用的话,农业用工就可减少现在还继续物农人员的至少50%,一个村的大田作物,平整土地按3000亩算,一台1000码力的旋地车,加上两台小型504码力的柴油播种机30天不到全部播完,如果大型的农机具就更快了,技术再进步呢?现在有无人机车在农田作业了,一个村一个人种大田足够了,再有49%的人种果疏、大棚也就足够,所以说中国的农业用工不缺人手,最须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剩余农工的合理安排。


种地收入低呗,如果比打工挣钱多种地的人就多得是了。

提高粮食价格肯定有回来种地的。比打工的技术含量低。


七零后不空种地,八零后种不来地,九零后不让种地。七零后的批人,现在四五十岁,大多在外打工挣钱,不是不愿种地,根本就没时间种地。到处都出现了用工荒,这批人是农民工的生力军,是继六零后承担起全国各项建设苦力工的骨干力量。这批人正好挣钱,进城买房的大多是七零后这批人,结婚生子的多,家中田土有老人对付,能做多少算多少。将来回去种田的大多数也是这批人。八零后是种不来田的一批,也是不愿种田的一批,这批从农村出来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城市的脏累活基本不愿干。工地挣钱多的脏累活也不愿干,凭我知道的这批年轻人在城餐馆,超市打工的多,每月挣三四千够自己用,有的还啃老。至于九零,零零后,更谈不上种地,大多家庭都不愿让他们种地,这批人还在享福,没有负担,一机在手,样样都有,天天追新潮,最潇洒的一代。农村土地会有人种,主要是六零后,这批在外打工退居二线,最终归属是回家种田,年纪大点更适合回农村搞养殖,种殖,农民不会断代,辈辈代代都有农民。


种地不能赚钱,就不愿意种地。如果农民也向工人一样到月开支、有工资就愿意种地啦。如粮食都进口,那就让人家卡脖子,到时候我们更加困难!


70后、80后、90后的人可以说都属于年轻力壮的人,为什么不愿种地,是有很深刻原因的。60后以前的农民,基本上是在农业战线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在三十年前,地里只要能产粮食,可以说生活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三十年后,地里只产粮食就不能维持生活了。这里可以算一下账来说明一定的问题。三十年前,一个工人月工资五六十元,就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且感到日子还比较富足,现在一个工人月工资五六千元钱,日子也能过得去,但是和以前的感受差不多吧。五六千元是五六十元的一百倍。再说农民这一头,三十年前一斤小麦几角钱,就算一斤一元钱,现在的粮价涨了不到十倍,如果粮价也和工人长的工资同样的倍数,一斤小麦至少也要五六十元钱,可是现在每斤小麦不到两元钱。农民打得粮食就是比原先增产许多,是以前的十倍行不行,但是农民的收入相对还是低了不少。在近几十年里,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不少,可是属于一个高消费时期,物价不断上涨,农民单靠种地来应付一年的开支,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农村年轻力壮的人就要四处去淘金了,至于农田如何种,有的农民开始应付着种,起码能够自己吃的,后来有的农民干脆转让或者弃荒。关于山区,农田发展果树的很多,种植果树刚刚起步的时候,果农的收入还是不错的,果树一年的收入能顶种粮食三五年的收入,这样以来,农民转型种果树的越来越多,农民在种植上跟风的现象特别严重,几乎到了产大于销的程度,果品价格一降再降,有的果农喝了不少汤。但是有些果农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在种植方式上有所改变,种果树奔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去发展,在经济效益上有所突破,一年下来收入还是很客观的,但这样的人在农村毕竟是少数。

农村如何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效益,我认为农户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一,要有劳动力,连劳动力也不能保证,种地也就无从谈起了。其二,要研究种植技术,不能人云所云,每一个种植环节要科学化,不能看着人家施肥你就施肥,人家打药你就打药,人家浇水你就浇水等,种地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把事做到恰到好处。其三,要有一定的发展资金。如种果树的,要具备一定量的生产工具,要有自己的水利设施等等。

农民今后抱团发展,也是一种选择,抱的“团”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至关重要,这个团里都是主人翁是一种形式,这个团里人与人之间是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也是一种形式。至于哪种形式好,要请大家认真研究,因为农业关系到人们饭碗子的大问题,农业是民生的基础的基础,人们不但关心粮食的供应量是否充足,还得关心粮食卫生安全及质量问题,民以食为天吗。

谢谢邀请!


作为现在的70后,80后,90后不谈种地,也不愿意去种地的原因是什么,就连现在的七八十岁的老种地农民,都对现在的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都下降了,又是为什么?不就是现在的粮食价格一直低迷运行,使种地的农民种地生产粮食无有收入,甚至还赔钱的原因引起造成的嗎?

作为现在搞建筑的农民工,他们在工地上搞建筑,可以完全说他们的劳动体力付出,要比现在半机械化农业种植体力重的多,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农民工,情愿意去干那重体力的建筑工活呢?也不愿意去干那还较轻,又不离开自己妻儿老小的农业种植活呢?不就是干建筑活体力再重能够换回劳动报酬吗?这些农民工才不怕再苦再累也要去干吗?如果要是现在农民工去种地生产粮食,我想就是劳动报酬再低一点,这些农民工也不会丢下妻儿老小,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干建筑工,并且还有危险。这才是真正的原因,现在的70后,80后,90后才会不去谈种地的原因。

作为现在的70后到90后不谈种地到让他们回来种地,解决的根本方法就是,必须提高农民种地生产粮食的收入,使农民种地有收入,并且农民种地生产粮食,自己完全可以有收入能够养活自己的情况下,这些70后和90后他们自己自然就会热爱农业,并且还会自觉的回到种地的农业上,去积极的种地生产粮食。因为种地生产粮食的活,还比出外搞建筑的活轻松,还沒有危险,这些年轻人谁不愿意去,非要跑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以外去干那体力重,还有危险的建筑活呢?

解决的方法,只有把种地生产粮食的农民,把他们的种地经济收入也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强大以后,这块经济红利分配的大蛋糕中,让农民也享受到国家发展強大以后的,经济分配的实际红利以后,农民的生活也有了确实的保障,才是这些年轻农民工,自觉回到农村,农业上去积极种地生产粮食的根本解决办法。


现在的农业只有进行现代化,大型机械化才是出路,大型机械化种田就只要很少人去就行了,收入也是可观的,比如年入百万肯定有人干啊,现在的问题是土地必须集约化,对土地进行平整


什么工作都要向前看,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个问题怎么办?有一部分人,承包了土地,事实上干的很好。有一部分人,去打工,去赚钱,也挺不错嘛。 总而言之,前途是光明的。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9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9日

相关推荐

  • 150万现金和工资1万5的工作,你选哪个?

    关于世代,经历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东”、“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和“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三个阶段。现在是移动互联下的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阶段,我是60后,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回答。…

    2022年7月12日
  • 告别“大水漫灌式”广告,互联网大厂谁能高枕无忧?

    互联网广告无处不在,让消费者无处可逃。作为市场背后的“捕手”,能否做到时刻捕捉消费风向、产品精细营销,真正实现捕而不漏,才是对各家能力的考验。 作者|张超 编辑|罗丽娟 10.41…

    2022年6月14日
  • 建筑类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2建学专业排名)

    备受关注的2021全国各地高考分数正式公布,为了给全国高考考生挑选建筑类大学及本科专业提供权威参考指南。2021年6月,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最新…

    2022年4月20日
  • 苏农银行半年净赚8.4亿元,报告期内诉讼案件110笔,涉金额2.16亿元

    8月17日晚间,苏农银行公布了2022年半年报。 报告期内,苏农银行资产规模稳步提高,截至6月末,总资产1702.68亿元,较年初增长7.27%,突破1700亿大关。各项存款余额1…

    2022年8月20日
  • 怎样拥有幸福人生

    曾和人讨论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如果可以提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晚年生活幸福,那么从现在开始积极准备多好。反过来,万一年轻时追求的都是错的怎么办?又会带来深深的焦虑,毕竟人生…

    2022年7月10日
  • 借条怎么写才合适?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极个别的债务人喜欢“钻空子”,在借条上的玩起“文字游戏”,利用几字之差,得以逃避债务,使得借条变成了一张废纸。3年前,王某向朋友徐先生借了一笔钱,用于资金周…

    2022年8月24日
  • 如果辞职干什么去?能给个好的建议不?

    首先,我个人觉得辞职都需要资本,而且不要轻易辞职,如果你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我觉得一个人可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比如现在非常火的微商,也可以自己创业做点什么,这个创业是需要本钱…

    2022年4月9日
  • 中国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你是不是又拖后腿了?

    我加收入肯定是不行了。 去年还行。以家庭为单位,去年的年收入是25万。人口数量是这样的,我和我老婆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小家是四个人(包含两个儿子),我的父母岳父母是4个人。相当于我…

    2022年3月24日
  • 巴黎圣母院是什么宗教的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流派之一天主教的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基督教堂建筑,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央的西堤岛上,与卢浮宫隔河相望,是法国和首都巴黎最悠久最有象意义的建筑物之一。 天…

    2022年8月11日
  • 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3 塔尔莱特·赫里姆

    第22章 逆境中求财 >> 没有在逆境中坚持不懈、默默奋斗的品格,蒙德也就不会取得后来的非凡成就。 >> 正如拿破仑所言:“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

    2022年8月13日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