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一部两宋史、两行英雄泪(三十九)

回到中央的这四五年来,寇准出乎意料的低调,代管开封府时就是兢兢业业治理首都,就任三司使的时候同样不辞劳苦治理三司,前朝曾经发生过重大腐败案的三司在寇准的治理下居然井井有条,北宋帝国的财务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一年三司使的平稳履职,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寇准再一次拜相,跨越参知政事直升为同平章事。

  辽军一路打到澶州城下,虽说野战势如破竹,但实际上河北没拿下来几个城池,河北的宋军主力也没受到损失,只不过是辽军入侵驿道受阻,切断了河北与中央的联系。

  对面守澶州城的是老伙计李继隆,打不进去;背后是河北宋军主力,实力仍存;再往前就是不到三百里就是北宋都城开封。

  当时的情况对于辽军来说,如果坚持打澶州,李继隆打不过,有可能在澶州夜长梦多最后被北宋援军包了饺子;如果越过澶州打开封,主帅萧挞凛都死了,辽军士气低落几乎不可能再往南打,况且李继隆不是王超,实在不好惹,随时可能会从后面追击辽军;如果退回去,堂堂大辽帝国跑到宋朝境内浪了一圈无功而返颜面无光。

  辽国的实际掌权者萧绰同志来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一旦选错,将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

  辽国统治者焦虑,北宋皇帝真宗同志也同样焦虑。

  从景德元年九月初辽军进攻开始,前线的军情一封接着一封送到了开封,军情十万火急一刻容不得耽误。可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朝廷里争论的却不是如何调兵遣将抵抗辽军,而是抵不抵抗。

  当时的中书里投降派主要分两个派系,一派以枢密副使陈尧叟为首主张学习唐玄宗逃亡四川,另一派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主张学习司马睿逃亡江南,读书人真是学识渊博,连逃跑都知道引经据典。

  到底是逃跑还是抵抗,如果逃跑了逃去哪儿,真宗更是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就不表态,皇帝不表态,寇准表态了,告诉真宗,谁给皇上出的迁都逃跑的主意?应该拉出去砍了。

  寇准是同平章事,是正宰相,投降派的王钦若是参知政事,是副宰相;陈尧叟是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俩人都属于寇准的部下,都不敢说话。

  寇准接着说,陛下英明神武,国家将相同心,辽国皇帝太后亲征,我们也应该由陛下御驾亲征,退一万步即使不亲征也应该坚决抵抗,如果这个时候迁都逃亡四川或者江南,人心就散了,大宋将失去天下,半壁江山也保不住。

  真宗听寇准分析后又陷入纠结,不知道该亲征还是坚守还是逃跑,本想退朝再考虑,结果刚想退朝寇准又不同意了,告诫真宗,陛下你这一走,大宋将亡,微臣恐怕是再也见不到你了,请陛下做个决断。

  史书记载,当时的朝堂之上,“同列惧,欲退,准止之”,国家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除了寇准。

  前线统帅是缩头乌龟,大臣们没有信心抗敌,连皇帝自己都没有信心守住江山准备迁都逃跑,整个北宋最高领导决策层,只有寇准一个坚定地主战派。

  寇准不在乎任何人的建议主张,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保家卫国。

  也许是受到寇准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感召,真宗被说动了,决定御驾亲征抵抗辽军。

  终于说动皇上御驾亲征,寇准很高兴,高兴之余也不忘留了一手,把中书的核心投降派成员王钦若安排去了前线抗敌。

  真宗决定亲征,又担惊害怕亲征危险,扭扭捏捏一直拖到十一月,辽军都在澶州城外围起来了才出发。出发后,真宗本想安排王超从河北回来自北向南夹击辽军,可军令送出去几封,王超一点儿反应都没有。亲征的速度越来越慢,路上走到一半,真宗又动摇了,又想回开封,又想直接迁都跑去金陵,寇准苦劝无果的时候另一位军中大佬高琼知道了情况,便跟着寇准一起去找真宗进谏。

  高琼是太宗的老部下,当晋王时的藩邸,跟着赵光义打了无数场仗,军功卓著,可谓嫡系中的嫡系,在军中威望极高。在辽军上一次南侵时傅潜因作战不力被免职后,就是高琼去河北接任宋军主帅,辽军退兵后因旧伤复发回到开封养伤,王超替代他接任了河北宋军主帅。

  高琼跟傅潜王超一样都是真宗的嫡系老臣,但高琼是个坚决的主战派,高琼告诉真宗,这次御驾亲征的随军将士都在京师开封,如果陛下想迁都去金陵,这些士兵半路可能就要跑了,皇上在路上没有护驾的,比御驾亲征更加凶险,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北上,到澶州城打败辽军。

  宰相劝完主帅劝,真宗终于再一次下定决心干他娘的,终于走了整整四天走完了从河南开封到澶州的路途,我在地图上拉了一下距离,从高德地图河南开封府景区到河南省濮阳市澶渊之盟历史博物馆,自驾车距离143公里,用时预计1小时40分钟,真宗的车队走了整整四天,这还是寇准高琼不停地劝才走完的路程。

  这143公里的路,是北宋老百姓救命的路,寇准和高琼进谏的话,是给北宋老百姓救命的话。

  真宗到了澶州城之后,又怂了,宋军在北城跟辽军对峙,真宗到了南城,说啥也不往前走了,不往北城的前线去。

  当时正赶上李继隆来南城汇报工作,李继隆告诉真宗,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射杀,现在澶州城战局已经出现转机,我们虽然野战打不出去,辽军却也别想打进城来。

  寇准从李继隆的工作汇报里,敏锐的听出了战机。

  辽军此次南征号称大军二十万,打入河北两个多月没占住什么重要城池,宋军河北主力还在王超手里丝毫没受损失,李继隆这边澶州的守军刚刚干掉辽军主帅,应该趁着士气正盛采取点儿行动。

  寇准找到高琼,一起向真宗进谏,到澶州北城亲自指挥宋军城防。

  真宗没办法,来都来了,宰相和亲征主帅都强烈要求自己到北城露个脸,再推辞也说不过去,于是终于在寇准和高琼的反复督促下来到了澶州北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御驾亲征。

  皇帝亲征,效果果真不一样,宋军见到皇帝出现在城头气势更旺盛了,周边过来勤王的部队源源不断的来到澶州北城,从一开始的辽军三面包围逐渐变成了两军对峙。

  宋军士气高涨,但核心力量李继隆的兵力并不多,其他的军队跟着李继隆守城可以,野战不行。辽军主帅阵亡,但辽圣宗和萧绰还坐镇中军,军队战斗力依然强过宋军。当时已经到了农历十二月,天寒地冻,后勤供应困难,辽军面临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差。

  可宋军依然不敢轻举妄动,真宗手里最关键的一张牌—河北的王超一直杳无音信,王超不来,仅凭澶州的宋军还是没把握打赢辽军。

  双方的心态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这种胶着的情况下,双方开始试着讲和,讲和的关键人物叫王继忠。

  王继忠原本是宋军将领,在河北领军防备辽国,在傅潜被真宗免职调走后,王超成了河北宋军最高统帅,而就在澶渊之战的前一年,辽军南侵打进了河北,王超安排王继忠前去迎战,王继忠在前面拼命,王超在后面按兵不动,一直到王继忠的军队拼光了全军覆没被辽军俘虏,王超都没发兵救援。

  在王超这种坑爹领导的操作下,王继忠成为了一名战俘,然而由于作战过程极为勇猛,深受萧绰赏识,不仅没有难为他,反而优待重用,到了辽国继续做官,这次南征由于打的都是王继忠先前的防区,业务熟练,萧绰就把他也带上一起随军作战。

  讲和的开端,挺有意思,据《辽史》记载,是宋使前来提出求和的请求,辽圣宗才同意王继忠与宋使谈判,商讨和谈的具体细节。

  而《宋史》记载,是辽国主动求和,由王继忠修书向北宋求和,表达了辽国皇帝和太后对于和平的渴望,真宗看了王继忠的书信之后,才同意谈判。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