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损失惨重值不值得挺进大别山?

中野损失惨重值不值得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句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不过总有人听不懂,拿刘邓大军的巨大损失云云说事,贬低和忽视刘邓大军,此举为全国战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的论调集中在:

1、挺进大别山后,战斗减员达三万余人,损失比例占到了四分之一。

2、转出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前,人员损失接近一半多,重火力尤其是火炮,在跃进大别山时基本损失殆尽。

3、参加淮海战役后,中野在双堆集攻坚战表现吃力,华野的支援方才助其艰难取胜。淮海战役华野发挥了主要作用,中野没有辉煌的战绩

上述论调说得有错吗?实话实说,没错,这些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但是,我们不能算小账,不算大账,政治账。

我们必须承认在淮海战场上,盘点中野的战绩时,确实是乏善可陈。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和凸显了,中野为大局所做出的牺牲贡献。

在没有挺进大别山前,那时还不叫中原野战军,而叫晋冀鲁豫野战军。

在实力上,野司除直辖的炮兵和工兵部队外,同时下辖十个野战纵队共27万人,另有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地方武装15万余人,总兵力达到42万之众。说是兵强马壮可一点也不为过。

在华东的陈毅粟裕取得七战七捷,歼敌二十余万。同样在晋冀鲁豫,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消灭敌部达二十三万人,战果毫不逊色。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两大野战军的实力来说,两者战绩绝不会相差太大。中野的战绩不会如后来那般,给人以默默无闻之感。

华野粟裕的指挥水平着实出类拔萃,可中野刘伯承的指挥能力又能差到哪里去?我们说话得凭良心。

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文,下达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命令。

毛主席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7月28日,刘邓给中央军委回电,如实陈述了部队存在的困难,希望可以暂缓一段时间。

没想到次日毛泽东便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3个“A”的绝密电报,直陈“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这让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感受到形势的严峻,以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望。

两人立即复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经过20多天的行军,刘邓大军终于到达大别山。

在此过程中,损失不可谓不大,重武器尽失,以致中野无法单独拿下双堆集,出大别山时减员达到一半,且短时难以恢复…

这样的损失完全在预料之中,此前毛泽东就指出,进入大别山之后,可能有三个前途: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了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透过毛主席的话语,拿战绩来评价贬低刘邓大军,这样合适吗?最重要的是,刘邓大军坚决完成了毛主席下达的任务,并且获得了中央的通电嘉奖。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一般认为,此举是由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进攻。在我看来,这句话不足以概括,挺进大别山的巨大战略意义。此举应当是一招扭转乾坤,盘活全局。

理由如下:放眼于全国战局。

从经济角度看。虽然各解放区连连取得胜利,实力大大增强。然而无一例外,这些战斗都是发生在解放区内的,对解放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长期遭战的解放区经济严重困难,濒临崩溃的边缘,百姓已经开始出现逃荒潮。即便是毛主席本人,也因饥饿导致全身浮肿。

可以说,如果不能尽快扭转局面,那么就很有可能,要重蹈曾经苏区的覆辙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从此,换成了国统区来面对经济崩溃的巨大压力。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极大地动摇了国府统治基础。

国府之前本来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进攻解放区。现在却不得不一边因为反攻的解放军,忙的焦头烂额;另一边又要疲于应付通胀,其通货膨胀率居然夸张地翻了千万倍。

不仅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反将压力转移给了对方,使国府陷入两头奔命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从军事角度看。身在陕北的党中央和毛主席,被刘堪的四个半个旅追着跑,一度面临着命悬一线的险境。如果刘堪发现并咬上党中央和毛主席,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毛主席会发出那份“甚为困难”的电报,迫切要求刘邓大军前出大别山。不止是毛主席,其他各解放区情况也相差无几,空间不断被压缩。

彭老总本来是计划坐镇中央的,却不得不亲自指挥西北野战军,面对将近十倍于己的胡宗南部,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始终无法放开手脚打。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利刃插进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

听闻此讯的毛润之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正是由于刘邓大军的这一行动,大大牵制了敌人。据统计,中野联合陈谢兵团以及华野,牵制住了敌人共计90多个旅,因而各解放区压力得以骤减。

使得全国各解放区得以喘息,抓住时机有力发展壮大自己。为后来各战场转入战略反攻,发起三大战役创造了条件。

话说,解放战争国军为什么会失败?

其中有一点,那便是国军中,有哪一支部队能够做到像刘邓大军一样,为了大局选择牺牲自身利益?做不到吧,也就不怪乎国军会兵败如山倒喽!

我们知道东北战场上,锦州决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这是毫无争议的。那么全国战局上,哪一步行动左右了全国的胜利呢?必须得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古语有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千里挺进大别山,此种战略眼光和决策,非雄才大略者不可,这便是毛润之才拿得出的手笔!

那么,这种战略级别上的伟大胜利,自然不容以战术级别上的巨大损失来抹杀。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