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表兄请毛主席为14人安排工作,主席:恩来,写上一句话就行

建国初表兄请毛主席为14人安排工作,主席:恩来,写上一句话就行

建国初年,北京

毛泽东皱着眉头,正伏案于中南海的桌前奋笔疾书,处理工作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如初升的太阳,新萌的嫩芽,蕴含着勃勃生机,国内外也有诸多事情等待毛泽东定夺。

然而,就在此时,一封特殊的来信被送到了毛泽东的手上。

寄出这封信的人名叫文运昌,他素来与毛泽东亲近,是他的表兄

在信中,文运昌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列出了一份名单,希望毛泽东能够为名单上的14个人安排工作。

谁料,毛泽东只看了一眼,心中便有了决断。

他告诉负责处理此事的周恩来,只需要写上一句话就行了。

毛泽东写了什么?他是否答应了文运昌的请求?短短的一句话背后,又蕴含了毛泽东怎样的苦心?

这一切,还得从50年代的国内形势说起。

一、清廉之风:毛泽东在50年代

对于毛泽东而言,上世纪50年代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华夏大地重焕生机,人民也为之欢呼。

几代共产党人长久以来的努力与坚守终于开花结果,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身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有着比常人更深远的目光:他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开始。

俗话说,破旧立新,如今这旧的已经被打破,但如何从无到有,为新生的政权确立方方面面的体系,是共产党人在50年代需要面对的艰巨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局势也并不明朗。

二战刚刚结束,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势的两个超级大国,美苏漫长的争霸拉锯赛也从50年代开始,缓缓拉开帷幕。

而中国的出现,更是为未来的世界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与血液,很快便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正因如此,在处理国内外诸多问题时,毛泽东才需要慎之又慎。

对于50年代的毛泽东来说,如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毛泽东一向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党内作风建设再度成为焦点问题,毛泽东所倡导的反腐事业,可谓一刻都不曾松懈。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由朱德担任第一任纪委书记。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也相继成立,确保对党内风气的把控与建设能深入基层。

半年后,毛泽东更是在大会上尖锐指出,整训干部,已经成为了极端迫切的任务。

1950年,全党全军整风开始,毛泽东亲自坐镇,把控大局。

他言辞犀利的指出,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组织的纯洁性受到了挑战,有的党员干部带头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仅如此,在中共成为执政党后,有个别人以功臣自居,不仅脱离群众,还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不依靠群众,也不为群众着想。

其实,早在军队进驻北京前,毛泽东就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所有人:

“我们进北京不是去享福,决不可像李自成进北京。当年李自成进北京,也是胜利在望,因为骄傲自满,部分将领腐化,内部争斗,最终由成功转向失败。”

好在,毛泽东的努力没有白费,整风的效果显著。

从时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到,经历过整风的干部们大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干部不搞特殊化,吃苦耐劳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底色。很多时候,他们给群众办完事,连一顿家常便饭都顾不上吃,就要匆匆赶往下一个地方。

不管去哪里出差,都按照制度规定吃公共食堂,还要自己交钱,一顿饭的价格是9分钱左右。

正因如此,共产党员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身处中南海内的毛泽东却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正是这封跋涉过千山万水的故人手书,给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二、巧妙化解:文运昌的请求

这一天,毛泽东如往常一般伏案于桌前,忙于工作。突然,秘书进门,交给了毛泽东一封信,当毛泽东看见信封上寄信者的名字时,第一反应是感到欣喜。

寄信的人名叫文运昌,他是毛泽东的表兄,两人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对毛泽东而言,文运昌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文运昌是毛泽东八舅的次子,比毛泽东大了九岁,在毛泽东眼里,文运昌从小便是一个可靠的兄长。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文运昌坚持读书,他早年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来又去了湘乡县立师范学校就读。

在毛泽东诸多的湘乡亲戚中,文运昌的文化水平是最高的。

当时,文运昌最喜欢的弟弟便是毛泽东,他不仅想方设法地寻来各种新书报刊,让毛泽东阅读学习,开阔眼界,更极力帮助他前往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

可以说,毛泽东能够走出风气闭塞的韶山,有文运昌的一份功劳。

而这些恩情,毛泽东始终不曾忘记,他一直将文运昌视为最亲密的表哥,两人感情极好。

后来,毛泽东学成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文运昌也帮了他一个大忙。

1925年,毛泽东曾经以“养病”为借口,秘密赶回韶山发动农民运动。

文运昌第一时间给予了他支持,但两人接头时恰好遇上了反动军阀来抓捕毛泽东。千钧一发之际,文运昌毅然决定,由自己来顶替毛泽东,让他顺利逃走。

两人身为表兄弟,样貌上自然是有些相似的。在掩护毛泽东脱险后,文运昌不幸被捕,后续经过多方调度营救,才获得保释。

可以说,两人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手足之情,血浓于水。

而自从韶山一别后,时局动荡,两人已数年未曾相见。因此,当毛泽东看到文运昌给自己写信时,打从心眼里感到高兴。

可是,那封信打开之后,毛泽东的表情却渐渐凝重起来。

——文运昌竟然在信中,请求毛泽东为14个亲戚安排工作。

文运昌首先在信中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名单上基本都是文家人,也都是毛泽东的亲戚。他标注了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甚至还“贴心”地注明了他们究竟是毛泽东的什么亲戚。

在信的末尾,文运昌表示,以上14个人都是高小生,男生体格强壮,可以去当技工学徒,而里面的女生也都前途无量,可以继续深造。

因此,文运昌希望毛泽东能够下令,让他的秘书设法给这些人安排工作,进一步培养。

在文运昌看来,自己求毛泽东办的这件事,可谓是合情合理。

他认为,自己情同手足的表弟现在成了主席,手握大权,想要解决十几个人的工作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更何况,文运昌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过分,他推荐的这些人不仅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就连文化水平也是当地较为出色的。

而且他们想要的并非官职,只不过是想离开家乡,有一条路能够出去工作和学习,足够谋生便可以了。

因此,文运昌满怀信心,相信着凭借自己与毛泽东的多年交情,一定能完成亲戚们的嘱托。但他所有不知的是,在看见这封信的第一刻,毛泽东便在心中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彼时,周恩来恰巧也在场,他同样看到了文运昌的那封信,面露难色,可毛泽东却没有纠结太久,叮嘱他去处理这件事,处理的方法也十分简单。

毛泽东说,只要在信上写一句话就行了。

周恩来有些好奇,问毛泽东是什么话。

毛泽东提笔便在信的页眉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周恩来得知后,深表敬佩,在心中赞叹主席的品性与智慧。

可实际上,这并非是毛泽东第一次拒绝文运昌,在1950年的5月,文运昌曾经经由毛泽东的另一位表兄文南松之手,向毛泽东委婉的提出了帮自己介绍工作的请求。

但相比于他的委婉,毛泽东的拒绝却干脆利落得多。

他直截了当地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的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这份拒绝也并非针对文运昌,毛泽东对所有有着同样请求的韶山亲友们,都是这样的态度。

所谓“人们会说话的”,短短六个字,道出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尊重。

尽管他已经身居高位,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手握权力之人,更应该小心谨慎而行。毛泽东既严于律己,也会约束与自己相关的亲朋好友,因为他深知,人民才是共和国真正的主人。

毛泽东曾经托人,向韶山的父老乡亲们捎一句话,他说:“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

而一旦有亲友来北京探访,他在会见的时候,也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除了文运昌外,曾经还有一位亲戚想请毛泽东批准他留京工作,要么就将他引荐回湖南担任要职。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请求,毛泽东在信中循循善诱地规劝,他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成千上万的先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因此,他们这些活下来的人想事与办事的时候,都要摸着良心,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同志。

或许有的亲戚朋友不能理解毛泽东的“铁面无私”,可毛泽东自己曾有过一番肺腑之言。

他告诉众人,正是因为他爱这些亲人,所以才会希望他们能够进步,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又或者,正是因为他们是主席的亲人,所以才应当做出表率,他们必须和其他人一样,不应该有任何的特殊待遇。

毛泽东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人民的尊重,更是给所有党员干部做出了极好的表率作用。主席尚且如此,底下的干部们便更没有理由趁着职务的便利,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排工作。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小爱,而是一种更加无私的大爱。

毛泽东深知,什么才是真正为亲人好的,什么又是包裹着巨大隐患的糖衣炮弹,看上去一时得利,实际上无法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进步。

而毛泽东与文运昌的故事仍未结束,尽管这一次毛泽东拒接了文运昌的要求,但毛泽东心中一直记挂着自己的表兄。上世纪50年代,文运昌多次来到北京,与毛泽东相见。

三、不忘来处:文运昌多次上京

在接到毛泽东拒绝的回信后,文运昌便反思了自己,将毛泽东的话切切实实听在了心里。

直到1953年,文运昌终于当上了湖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委员,最基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就在这时,毛泽东发出邀请,希望文运昌能够进京作客,文运昌收到消息后高兴极了,连忙启程,赶往北京。

实际上,尽管两人相隔甚远,但联系一直未曾中断。

毛泽东是个极为讲情义的人,在文运昌来北京的前一年,他就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代表自己去拜访了文运昌。

文运昌见到毛岸英,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取出了两张照片与几封家书,委托毛岸英带回北京。

那两张照片弥足珍贵,是毛泽东与母亲和弟弟们的合影,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看到照片后,不禁眼眶湿润,对文运昌表达了感激。

1951年,文运昌达到北京,毛泽东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了空,站在中南海怀仁堂的门口,迎接文运昌。

文运昌一下车,毛泽东就拉着他的手,热情地向周围人介绍起了他。他说,这位就是当年为我在东山学堂读书作担保人的运昌大表兄。

熟悉的话语,让文运昌心头一热,他知道,他思念多年的表弟其实从未改变。

毛泽东热情地招待了文运昌等人,甚至与他促膝长谈至深夜,兜兜转转数年,可两人的感情还是没有半分折损。

他们好像依旧是韶山中相互依靠的两个少年人,无话不说,无所不谈,畅快极了。

但是,无论关系有多么密切,毛泽东都始终没有答应帮文运昌介绍工作,这是他身为国家主席的底线,不论是谁,都无法触碰。

1952年,文运昌又一次来到北京,毛泽东还是抽出时间接待了他,两人聊了许多近况。

这一次,文运昌在北京停留了不少时间。而在文运昌前往文史馆工作后,他与毛泽东也保持着固定频率的通信联系。

在信中,文运昌会将家乡的发展情况一一向毛泽东汇报,好让他了解韶山最真实的生态。

毛泽东曾经先后六次邀请文运昌来北京,每次见面,文运昌都会积极向毛泽东反映情况,毛泽东也总是会耐心聆听,甚至询问文运昌有什么意见。

直到1961年年底,76岁的文运昌去世,两人持续了数年的交往才最终告一段落。

实际上,从文运昌身上,我们便能看出毛泽东过人的品性。

在成为国家主席之后,毛泽东也始终没有忘本。所谓的本,既是自己的来处,也是革命的初心。

终其一生,毛泽东都将文运昌当年的帮助铭记于心,因此纵然自己远离家乡,也从未想过与表兄生分,他多次邀请文运昌来北京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毛泽东心中,他永远是从韶山走出来的人,家乡不能忘却,面对故人时,他也从不敷衍。

但是,身为国家主席,人民的利益也是毛泽东所时刻铭记的根本。

纵然亲密如文运昌,毛泽东也不可能破这个戒,正因一路走来,处处充满艰难,所以更加深知人民信任的来之不易。

不仅如此,毛泽东也明白,既然深爱亲人与家乡,就更不应该纵容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唯有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毛泽东短短一句话的背后,竟有着如此多的深意,这种清廉之风也伴随着时代的脉动,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无数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信念,以最真挚的方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不给亲戚开后门[J].共产党员(辽宁),2011,(第21期).

2、文霞.毛泽东回绝文家十五个人的请求[J].新湘评论,2011,(第16期).

3、梁贤之.毛泽东如何面对求官求职的亲友[J].党史博采(纪实版),2015,(第1期).

4、王爱枝主编. 谈笑人依旧 毛泽东与亲朋好友的交往[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04.

5、刘明新著. 进思[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03.

6、孟醒. 毛泽东在50年代[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7.01.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