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10大旅行家:中国古人曾经到达过澳大利亚吗?

中国古代10大旅行家:中国古人曾经到达过澳大利亚吗?

探险家,也可以说是旅行家,航海家,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远方去旅行,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历史上,欧洲出现了马可波罗、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雷迪克等著名的探险家,他们对欧洲的历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探险家或者发现家呢?我们来一些了解下吧。

1,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陆上上丝绸之路

张骞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探险家。他奉汉武帝之命寻找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一起对付匈奴。经过13年的艰难跋涉,历经各种磨难,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将西域的地理人文、地缘政治知识以及新的物种都介绍给了国人,大大开阔了中原人的事业,被司马迁称为“凿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出现,中原王朝开始经营西域。因此张骞对于汉朝的疆域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法显: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印度的中国人

从魏晋到唐朝,僧人的苦行成为了中国对外探索的主力军。在汉朝时期,佛教开始从西域传入中国,此后不断有内地僧人前往西域求取佛经。399年,已经65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到达了印度,游历了30多国,写下了《《佛国记》一书。413年,他回到建康,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法显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印度的中国人。

3,玄奘:唐僧的原型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他学习佛经,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有矛盾之处,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志。629年,玄奘私自逃出长安,辗转到西域,得到了高昌国王和西突厥的支持,最终到达了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他在印度游历几十个国家,学成大乘佛法,最终才回到长安,前后一共17年。他带回来了佛经一共650部,对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4,鉴真:第一个到达日本的中国名人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742年,他受到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的邀请,决定前往日本传播佛法。但是他的东渡之路十分不顺,前面的五次都因为官府阻拦或者台风而未能成功,期间双目失明。754年,他第六次东都渡,终于在年底在日本登陆。此后,他得到了日本天皇的隆重接待,开始在日本传播律学。

5,杜环:第一个游历非洲的中国人

公元751年,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战败,许多唐朝士兵沦为俘虏,杜环是其中一个。杜环被俘虏到了阿拉伯,后来他游历了阿拉伯帝国广阔地区,包括非洲,成为中国第一个到达非洲并有记录的人。762年,他回到中国,写下了《经行记》,记载了阿拉伯和拜占庭的风土人情,成为了中国传统史书研究两国的重要资料。

6,契丹探险队

辽国在北方建国后,曾经向西伯利亚派遣探险队,探索最北的地方。“契丹尝选百里马二十匹,遣十人赍干北行,穷其所见”最终探险队到达了大约北纬63度的“北荒之极”,这是中国古人到达的最北的地方,已经靠近了北极圈。俄罗斯至今叫中国为“契丹”,那中国人可算是最早发现西伯利亚的了。

7,汪大渊: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的中国人

汪大渊,从事民间航海贸易,南昌人。1330年,他从泉州出发,进行首次航海,经过南海,印度洋,一直到达了地中海、摩洛哥,前后历时5年。1337年,他再次从泉州出发,到达了印度洋各地,最远航行到了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他航行的范围比后来的郑和更大,涉及220个地区和国家。回国后,汪大渊写下了《岛夷志略》,引起了西方航海家的重视,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可惜该书在明朝就失传了。他本人也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8,郑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回民。郑和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航海家,不过严格来说,他不是探险家,而是官方派遣的使者。1405年到1433年,他七下西洋,其船队到达了东非地区,和印度洋沿岸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朝贡贸易往来。他还将明朝的政治影响力扩张到了印度尼西亚、锡兰等地。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国威,强调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加大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最终只能停止。

9,樊守义:第一个介绍欧洲地理的人

樊守义是山西人。1707年,康熙帝为了澄清中国“礼仪之争”,命樊守义和法国传教士一起出使罗马教廷。经过四个月的航行,樊守义到达了里斯本,得到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召见。后来他在意大利居住了9年,游览了意大利多个城市。直到1718年罗马教皇受到了康熙的文书,才召见了樊守义,樊守义才得以回国,可惜在途中去世。他留下了一本《身见录》,成为了中国第一本介绍欧洲的著作。

康熙时期的地球仪

10,谢清高: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

广东梅州人,原本是乾隆年间的一位水手。18岁时,他出海谋生,到达海南后遭遇海难,所幸被外国商船救起。随扈他随船帮工长达14年,到达了大洋洲、非洲、欧洲和南北美洲,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1820年,他回到中国,整理出了一本著作——《海录》。这本书介绍了世界九十五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军事、民情、风俗等,内容广泛。写成之后,被不断翻刻、刊印,也是清朝官方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