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矿依旧“疯狂逐利”?

现代煤矿依旧“疯狂逐利”?

让采煤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变为科技密集型产业;让煤矿从业者有更加安全、健康、舒心的工作环境;让煤矿不光靠资源收益,也可以靠生态旅游赚钱。

这些有关于煤矿的愿景,有的在红柳林已变成现实,有的正在一步步实现。

红柳林矿业在保持绿色、安全、稳定、清洁运行的同时,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创造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陕西的头部能源生产企业,红柳林矿业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上不断探索,以期给同类企业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只有牢记“国之大者”

企业才能行稳走远

2020年,红柳林矿业首次提出“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的创建目标,开始竞逐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赛道,在矿区绿色生态构建上花费更大的笔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红柳林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在红柳林矿业的党委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提醒班子成员,无论煤炭行情如何,做每一项决策时都要牢记“国之大者”。

张宏(左一)在井下指导安全生产 马夫/摄

在向“双碳”要未来的理念下,红柳林矿业把绿色矿山建设与安全生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重投入、重治理,让煤矿这个高碳产业低碳运行,实现井上井下绿色生态协调发展,在资源开采的同时还自然美丽和价值。

“红柳林矿业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绝不能重蹈其他资源型企业矿竭人去的老路。”张宏说,坚持随采随治,就是将采煤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小。

“人们对矿山的印象是尘土飞扬,货车超载飞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红柳林矿业生态环保部部长刘裕感慨道,不少人来红柳林花园式矿区走一回,很难将这里的美景与煤矿联系起来。

红柳林矿业对生态的重视不光在植绿、净水上,连同井下的废气都得到治理。

红柳林矿业打造的首个“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将井下粉尘、燃油车辆尾气等空气污染问题“打包”解决,这在全国煤炭行业尚属首次。

国家级绿色矿山、第三届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单位、“十三五”节能减排先进单位,成功入选“中国能源企业低碳发展贡献力研究报告暨贡献力50强榜单”……

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红柳林矿业对“国之大者”的遵从。

只有不断创新实践

企业才能生机勃发

智能化采煤率高达97.7%、大数据精准控制开采系统、轨道式巡检机器人、井下5G网络覆盖……红柳林矿业成为2021年全国首批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评价的8家单位之一,多项关键技术指标刷新着陕煤集团新纪录。

“在红柳林,人人都是创客、事事皆可创新,我们引导大家从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入手,大胆进行改进,让更多的一线员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张宏说,要实现减人增效,就要向创新要生产力。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体。在井下,最大的创新动力源于对安全的追求,而智能化就是井下安全的最优解。

“智能矿山的本质是实现少人化,乃至全面智能化的精细管理。”红柳林矿业副总经理郭奋超说,井下人越少,安全风险就越小。

红柳林矿业不断尝试着如何把智能化建设推进深水区。

“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关键是需要人与装备不断磨合。我们要稳固矿区既有优势,再寻找一些创新突破口,用更好的装备和更强的人员素质支撑矿井建设。”张宏说。

红柳林矿业公司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呼唤更多的“懂行”伙伴。先后与安徽理工大学、蒙草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矿井智能协同研究,共同推进智慧矿山建设。

2021年2月,华为成立“煤矿军团”入驻红柳林矿业,为矿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向下赋能装备,向上赋能应用。

未来,红柳林矿业加快推进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赋能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助推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换挡提速。

“没有最智能,只有更智能。在技术升级这条路上,永无止境。”红柳林矿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认为,不断探索新技术与矿山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将矿山生产维持在最佳状态和最优水平。

仅2021年,红柳林矿业就取得25项专利,全年通过评审创新项目数量780项,依靠创新创造出的效益达1.3亿元。

只有建成人才梯队

企业才能无坚不摧

近年来,红柳林矿业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制定人才招录规划,结合公司发展和用工需求,坚持高位引才。

仅两年时间里,先后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111人,其中研究生21人,信息化、自动化、机电、计算机等智能化相关专业占70%,为人才梯队建设做好储备。

红柳林矿业公司智能大师工作室 孙国伟/摄

为了让人才快速成长起来,红柳林矿业对新招录的大学生进行轮岗培养,并根据个人特长一对一做好职业发展生涯规划,采取双向选择予以定岗。目前,区队技术员全部替换为本科以上学历。

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红柳林矿业对技能大师、创新能手等关键技能操作岗位提高薪酬待遇,打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全体职工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热情。

依靠人、开发人、塑造人,对有发展潜力、培养潜质的年轻职工,遵循其成长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师带徒”活动,精选师傅、优选徒弟,通过政策理论领学、业务指导促学、调查分析研学等方式,推进年轻职工携手成长。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要用好专业优化、全员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红柳林矿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说。

2021年,为了激发人才竞争活力,打破岗位“铁交椅”,红柳林矿业开展岗位公开竞聘活动,61名职工参与竞聘,51名成功竞聘上岗。此后,岗位竞聘成为选人用人的常态化机制。

“95后”研究生范国涛是众多新员工中的佼佼者,得益于人才成长平台,从煤机司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区队长,荣获2021年“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像范国涛这样学历高、本事大的青年人才得到重用,激励一大批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尖,活跃在技能攻关一线、全国竞技赛场。

2021年8月13日,红柳林矿业的“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训练营开营,“大浪淘沙、始见乌金、百中得一、方为英才”的十六字营训激励着每一位学员。

“尽快把红柳林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我们创建一流矿井、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和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张宏说。

相继推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理论知识提升工程,开展了“金牌技术员大赛”,展示了个人工作实践成果,邸春雷、景德虎、申乾等一批佼佼者崭露头角。

入职两年的大学生高锦磊成为智能化部项目研发带头人,在岗位上充满干劲,运用新思维打破按图索骥的工作方式,积极与合作方对接业务,先后推进了井下工业环网搭建、HCSO数据平台部署等工作。

人才培养效能逐渐显现,也更为直观地体现在创新力上。红柳林被国家科技部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一批“陕煤工匠”“三秦工匠”“行业大师”,已成为陕煤集团优质人才的“输送库”。

(当代陕西 李 彬 赵娇娇)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