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年前开始我和单位同事温医师,李医师三人每天傍晚去当地小城开发区的湿地散步锻炼,散步结束后我们会一起来到湿地公园的长木椅上休息半小时或一小时聊聊工作和生活,谈谈人生经历,叙叙如烟的过往岁月,想想将来退休后恬淡的生活……在此期间温医师给我讲述了他的上半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特别是讲到了生养他的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三人养大成人的不容易。这些来自家族骨肉之间的点点滴滴亲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人世间没有比这样的爱更纯洁、无私、平凡中显伟大。于是我以记事的方式写了这篇短文以飨头条的读者,并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亲。愿天下健在的父母亲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愿所有已在天国的父母亲(当然包括温医师和我的父亲母亲)一切安好!

温医师是一位从医40多年的县级基层医院医生,在海岛基层医疗系统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历经普陀第二人民医院,普陀朱家尖国营农场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三个单位工作,现在退休后还在医院外科医生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温医师说他一生平淡无奇,但是守住了工作和生活的底线。他的许多大学同学分配在大中城市,有的分配进入大学附属医院成为著名的医学专家、教授,还有二位特别优秀的同学成为中国科学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温医师出身于海岛小山村,7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县级医院。理由只有二个:其一当时的大学生分配政策规定:来自偏远农村海岛地区的学生必须回家乡服务桑梓。不像现在大学生(包括医学生)毕业后可以自己去应聘,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心里感觉不爽又可以跳槽,有些大学生2年跳槽3次是常事。其二温医师是为了照顾他的母亲。他母亲年轻时因外伤摔断了大腿,因为在旧社会海岛医疗资源非常贫乏,整个县里仅有一家十几张床位的存济医院。穷人家没有钱给孩子治病就落下了残疾几十年了,成年后一直不能干重的农活。

温医师家里上有年迈的祖父祖母,下有他和尚未成年的二个妹妹,所有生活重担都落在他的父亲一个人身上。温医师大学毕业哪会儿,他的父亲也仅仅只有50多岁,这个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农民,青春早已经从他身上消逝,岁月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痕迹;他看上去早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额头爬满了皱纹,消瘦的脸庞两侧颞部皮肤泛起了弯曲的青筋(血管),古铜色的脸部皮肤没有多少血色,这是营养不良的特有标记。双手皮肤粗糙皲裂,十指微微弯曲不能伸直,上面爬满了厚厚的老茧,有一点佝偻的身躯不能完全挺直,那是长期肩挑背扛农活重担压的,家庭繁重的生活与艰辛的农业劳动已经完全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当他得知儿子要上了大学后既高兴又担忧,他了解儿子上大学需要生活费用,大城市生活费用又高,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他不敢有半点懈怠,于是365天中除了台风暴雨天气不能从事田地劳作外,几乎他从不休息,就是感冒发热也不放弃参加生产队里农活。那时候还未分田到户,生产队里效益又不好,每年收入很少,于是他起早摸黑还要种一点自留地以补充家庭收入,作为父亲又是一家之主,一定要扛起这份养家糊口的责任,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扶养长大,培养成人,这大概是这一代农民生活最真实写照。

温医师从小很懂事,知道家庭生活困难,他是家里的长子必须为父母分担责任,承担孝道。于是他大学毕业没有二话就回到了家乡。当他拿着毕业证书和大学身份证明和人事分配介绍信兴冲冲来到县人事部门报到,当时就被告知可能要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去工作,叫温医师耐心等待,等候分配通知。当时温医师就预感到他很有可能要被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去,他知道的家族中上三辈都是农民,亲戚朋友中不是农民就是渔民,谁也帮不了谁,大学毕业了至于分配到县里哪一家乡镇卫生医院,只能听天由命了。

温医师知道自己将要去的工作地方在海岛地区,除了一块最大的本岛区域外,其他全是小海岛,那里星罗棋布的岛屿上,分布着许多乡镇医疗机构。县里最大的医疗机构要数本岛的县人民医院,还有另一个小岛的六横镇第二人民医院。他知道留在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县城关镇所在地第一人民医院的机会是根本没有的。最后通知下来温医师被分配到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对温医师来说也算幸事了。虽然距离老家还隔着好几个小岛,但好歹同父母处在一个县域地,既可以尽忠又能尽孝。

温医师工作以来,每隔半个月左右去探望一次住在另一小岛朱家尖农村的父母。50年代 80年代初舟山群岛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大多数小岛与小岛之间没有直接交通客运线。温医师从工作单位到老家要换乘二次客船,先在小客船上要花费1个半小时时间,才能到达县城客船码头,然后乘公共汽车去另一个小客船码头,再乘船到达老家的小岛上,然后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海岛海上气候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有时碰到台风天气,大雾天气、冬天西北风8级以上,海岛航班全线停航,温医师经常只能望海兴叹,那种时刻牵挂父母的孝心也被大风无情地刮走了,还有想家又不能回家的无奈一时很难用语言表达。

温医师无数次利用休息时间要去老家探望父母亲,已经预购了船票,但是医院来了外科急诊病人,需要紧急手术,温医师接到通知只能放弃归家休假给予手术。等到手术做完,客船早已开走了。类似发生的这种事就是现在医院医生经常能碰到的,而像温医师这样曾经在海岛医院工作过的医生或还在海岛工作的医务人员更有体会,舍小家为大家是医务人员的常态,也是作为医生应尽的职责。

在温医师的老家父母亲总是翘首期盼儿子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温医师家族这一代,兄妹3人,温医师是唯一的男丁,在父母亲眼里那是更加宝贝,每次回家母亲总是高兴得不得了,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尽管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她的身体也不太好,出门不方便,但她总是想方设法去农村集市购买好吃的食物给儿子吃。卧室里那破旧的柜子有一只塞满旧棉絮的抽屉里总有十余枚鸡蛋塞在其中,那时普通农村人家物质还是很贫乏,自家养殖的土鸡生下来的鸡蛋算是上等营养品,也是生活来源之一,温医师的父母亲不管身体多么劳累虚弱,从来舍不得自己吃,除了去农村集市出售或兑换粮食和食用油添补全家生活外,留下的部份鸡蛋必定要等到儿子回家来煮给儿子吃。温医师要回医院了,他的母亲一定执意会将几枚煮鸡蛋塞在儿子的包里,并把儿子送到村口,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山岙转弯处,才按着自制的拐杖回家。十几年不管遇到刮风下雨,风霜雨雪从不间断,一直到温医师自己有了第三代,他的母亲还是不放弃这一段亲情行为习惯。因为对她来说儿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她的命根子,世间没有比这更宝贵的东西了……

八十年代初温医师为了照顾年纪逐渐大起来并且日益衰老的父亲母亲,他从六横镇第二人民医院调到了出身地朱家尖镇的国营农场医院工作,离老家近了,再也不用舟车劳顿,也不受海岛特有的大风大雾气候影响了,目的就是为了尽孝道。那时温医师已经结婚成家,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起来了,他一门心思想把父亲母亲接过来住到农场医院一起生活,但是他的父亲母亲拒绝了。他们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尤其是怕打破儿子一家幸福和睦的生活。他们一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生活磨难,对他们来说现在生活好起来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对农村普通百姓人家来说有了几间瓦房住,能穿暖吃饱,平时有一点零化钱很知足了。

温医师在朱家尖农场医院工作8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到了普陀区人民医院工作,因为有外科工作基础又去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一年,以后一直从事胸外科工作,技术也日趋成熟,曾成功地抢救数十例胸外伤,肺刺伤引起致命性气胸和心脏刀刺伤患者。他不管多忙总是会带着妻儿每周去探望父亲母亲,让父亲母亲享受天伦之乐。温医师的母亲每次要准备家里的土鸡蛋,和自留地里种的蔬菜让儿子带回家,儿子要回县城医院上班了,她照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要送儿子到村口,任凭谁劝说也没有用,有时望着儿子一家远去的背影在村口黙黙流着泪……

随着岁月的流逝,温医师的父亲母亲年龄越来越大,80岁以后俩老的身体越来越衰老,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从前。温医师想把父亲母亲接到身边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早晚有一个人照顾,让父亲母亲有生之年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当温医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母亲时,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拒绝的理由倒是简单:我们俩老年纪大了住惯了农村,这里空气好,蔬菜可以自己种,生活成本低,左邻右舍天天相聚在一起,心情也特别开心,家里有什么大事都互相会有一个照应。不像城里人,大家都有工作,非常忙碌,下班后各自回家楼房门一关,对门邻居也不相往来。如果我们到城里同你们全家住在一起生活会非常不习惯,弄不好会生大病的。温医师拗不过父亲母亲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照例一周看望一次父亲母亲,并委托已经出嫁在邻村的妹妹代为照顾父亲母亲的饮食起居,也算代替他承起一片孝道吧。可惜的是没过几年父亲母亲相继因病去世,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成了温医师心中永远的痛……

去年五月的一天温医师,李医师和我同往常一样在湿地小道散步结束后照例来到湿地公园长椅休息聊天。公园里布置的亮化工程灯火通明,绿树成荫,湿地旁的小河在微风吹拂下泛起了层层涟漪,天空繁星点点,看着湿地公园如此美景。三人一直在聊天,忘了夜深人静,时间在俏俏流逝聊着聊着又聊到各自父亲母亲。温医师语音非常低声对着我俩说:“今天是我母亲去世12年的忌日,我想在天国的母亲了,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说完温医师双眼含着泪花,说话哽咽了起来……此时此刻湿地公园一片寂静,只有湿地小河对面山坡树林丛中传来栖息的小白鹭发出“呱呱”的低声鸣叫,仿佛在寻找早已逝去的岁月难忘情。小河旁的一颗颗杨柳在微风吹拂下枝头垂得更低了,像是在叩谢大地在其成长过程中带给他无穷无尽的滋养。

静寂了好大一会儿,温医师又说“母亲对我一生影响极大,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没能很好在父亲母亲膝下承孝。父亲母亲来过我在沈家门购置的商品房家里几十次,但从没在我家住过一个晚上。每次从老家来回带着土鸡蛋,自己种的蔬菜,我多次对父亲母亲说,现在我们夫妻俩双职工,收入多起来,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现在市场什么商品都买得到,你们俩老年纪大,乘车带着东西不方便,以后来千万不要再带东西给我们,但是父亲母亲听了后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下次来我家还是照样带着家里土特产。”

温医师继续告诉我们说:父亲母亲每次到我的家里都是来去匆匆,那时朱家尖到本岛跨海大桥已经架通,路上交通也发达了。父亲母亲上午来,下午一定要回老家去,我们夫妻俩经常劝说父亲母亲在家里住几天,父亲母亲就很固执不肯住,就是怕给我和爱人工作忙,增添麻烦,父亲母亲常带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年纪大了,帮不了你们的忙,也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了,’ 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母亲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他们对子女的爱不要求任何回报。要不为什么在中国有这么多母亲捐肝救儿,父亲捐肾救女感人亲情故事发生。”

10年前温医师正式退休了,又返聘上班。一方面医院需要老医生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温医师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并成家。但上海的房价实在太高,温医师感觉儿子经济压力太大,所以要尽力帮衬儿子解决购房问题。他的儿子从最初40平米二手房逐步调房到60平米,直到购置90平米新商品房。温医师夫妻倾其所有相助,还向亲戚朋友举债帮助儿子。四年前温医师患了一次疑难病,一个多月发热不退,在上海多家大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不明,发热不退,最后被逼无奈又回到自己的医院继续治疗,终于治愈。患病期间,温医师做出了让我们同事感到十分惊讶的事,为自己在苏州购置了一块公墓地。我们好奇地问温医师:“你生于斯,长于斯、难道故乡黄土容不下你百年后这点身后事?”温医师微笑着说:“苏州离上海很近,有私家车的人开车去苏州不到2小时。我们夫妻百年之后,埋在苏州,方便儿子扫墓。舟山离上海路途遥远,儿子儿媳工作又很忙,如果我们把墓地做在舟山老家,我俩百年之后儿孙们每年清明扫墓岂不是要耽误他们的时间。”我们听了温医师的一席话,深刻理解什么叫做父爱如山,母爱深沉。更加明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家庭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万古流芳!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