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不再相信“好评”

从今天起,不再相信“好评”

1.

自从发现所有想买的东西都是95%以上好评,以及多数探店种草都是利益相关的“夸”,我再也无法轻易相信看到的好评了,不论它们看起来有多客观、独立、第三方。

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角度来说,现有的互联网口碑评价体系无疑正处于奔溃的边缘,这层待捅破的窗户纸是在孕育着新的争议与变革,还是在彻底摆烂呢?这个问题我十分好奇。

一起看看我们每天看到的好评有多普遍性的不靠谱。

比如在电商行业里,原本商品的好评度指标是一个天才般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简便地根据好评比例高低实现高效筛选。

可现如今,随着大量刷好评和返现好评的鸠占鹊巢,看商品好评的决策参考意义已经变得非常薄弱。

类似的在外卖平台中,很多新店一出来就是5分的满分评价,一些口碑老店反而只有4点几分,很多外卖店的好评都是靠着刷好评和返现来撑着,点进去细看不忍直视…

这些现象早已成为常态,以致于我们在进行选择时,根本就无法信任这种初衷是为了塑造信任与权威的打分、点评机制,还是得点进评价内容里仔细查看、凭运气判断真话假话才行。

还有小红书顶着真实用户评价、实则是付费推广或干脆虚假推广的大量“种草”,直播带货动辄大范围翻车的“嘴炮式”带货,各类极具夸张化表达、质量良莠不齐的探店分享…对于相对理智的购物者来说,这种环境够让人奔溃的。

需要承认的是,经历了多年的标准化、内容化建设,主流的电商、本地生活、内容分享平台们并没有能够解决好最基本的客观评价问题,这些司空见惯却极为不正常的假好评现象常让人怀疑人生。

如果我看到的评价都是不值得信任的,那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假好评比真实评价还要多,以至于大家想看到真实的评价都很难,那这种评价体系不是从勇者变成了恶龙?

又是什么在阻碍着好评以真实、客观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2.

从今天起,不再相信“好评”

为了将问题简单化,可以将“真实”作为现有互联网好评体系的底线。

也就是说,只要看到的评价是真实用户作出的,那么不管这些评价数量多少、主观客观与否,它们都可以放在同一个标准化链路中比较。

可这种真实的底线本身就已经连底裤都不剩。

众所周知的是,刷好评这件事在很多年前就成为了一门生意,近年来更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从搜索引擎时代的SEO,到现如今的移动+PC全网口碑营销,这些原本被视为专业公关推广手段的名词一再被污名化,核心原因就在于某些营销手段为了能够高效占据口碑高地,选择了取巧的方案。

这种取巧方案的关键就在于,放弃吃力不讨好的真实口碑放大效应,选择直接批量造假,大量创造虚假的用户评价或产品口碑,同时想方设法消除负面的评价。

此消彼长之下,我们就会发现是个商品的评价都是九成以上的好评,随便一个探店视频都是“全城最火”,任何一部网络大电影在长视频平台都能获得8分以上的高分,一派虚假繁荣乱象乱入大家的生活。

事实上,常规的市场推广或营销工作本不该背上好评体系崩坏的这个“锅”,它们中的大多数工作内容只是用专业技能和推广手段来放大商品或品牌的优势,让目标受众看到并产生转化,这点本无可厚非。

只是,一旦侵犯到“真实”这个底线、下场造假,行业环境才就此失控。

相信很多人前段时间都看过一篇题为《你看到的好评都是刷出来的》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揭示了目前一些第三方营销机构是如何帮助客户以伪造口碑问答、篡改报道标题、操纵搜索结果、抹除负面报道等形式来创造虚假口碑的。

刷好评、刷单、种草、水军…在所有主流的购物平台、内容分享社区,这些现象都是顽疾。你跟我讲它们已经不止一次地以雷霆之力整改了?相信你就输了。

倒也不能说平台们不想改,只是利益相关之下,面对集合新技术、新营销方式与新内容形式的刷好评手段,它们也很“难”啊。

3.

这是一个将用户视为韭菜的强大利益链。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链条中,平台、营销服务机构、普通用户都不是无辜的。

为了维持互联网平台的快速扩张与繁荣,平台方对虚假评价的监管常常无力;

甲方真金白银需求下,一些营销服务机构放弃自己的底线,在灰色地带打造自己的专业性;

多数普通用户懒于思考与实践,依赖平台的推荐、好评榜单以及大家的评价来做决策,“逼”得商家不得不通过刷好评来维持生存与风光。

就这样,一个看似存在即合理的平台好评体系出现在大家面前,尽管隔一段时间就会“爆”一次,可坚固的利益链条和用户依赖总能让一切回归到虚假繁荣当中。

不值得信任的评价自然有其存在意义,它们表面上的好处非常多,除了让用户被裹挟其中愈发难以判断或随波逐流之外,平台和围绕在平台周围的商家、服务方、利益相关机构可谓是一致的喜闻乐见。

但深层次看,这种繁荣又是经不起推敲的,只能算得上一种短视的繁荣。

首先,用户自始至终都是受到伤害最大的那一个,无法信任的好评体系和过去搜索引擎时代创造的“广告搜索”没有任何区别,长此以往下去移动互联网时代再造一个魏则西事件不是难题。

其次,商家虽然看似获得了低成本刷好评、刷口碑的实在利益,可这种利益整体来说弊大于利。除了劣币逐良币、真正的好产品难以脱颖而出之外,商家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而且这个成本会随着行业内卷的加剧越来越高。

最后对于营销机构来说,行业灰色地带下的虚假繁荣虽然创造了订单收入,可这是以法律风险为代价的,技术与服务模式革新升级更是无从谈起。

阻碍着好评以真实、客观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各方只顾眼前利益与方便的短视,这是无可奈何的人性,“它们”不过是又一个通过资本迎合人性实现发展壮大的故事罢了。

4.

那么,是沉迷于这种虚假好评泛滥的状态里随波逐流,还是像每一次的行业升级那样寻求变化与革新呢?

答案显而易见,任何捷径终将会有暴雷的那一天,虚假好评也如此。

事实上,早就有人在顶层设计上做过这样的努力和尝试,让好评回归本来该有的客观独立第三方并非做不到,只是有人不想做而已。

比如,坊间流传阿里为什么干不过亚马逊的诸多原因当中,就有亚马逊FBA物流体系下的巨额刷单成本。商家无法廉价刷单了,假好评自然也就少了。

反观国内主流的电商平台,刷单几乎人人必备,发个空快递盒、在包装里塞入好评返现卡是常态,成本低廉童叟无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有多完美,只是在涉及平台信任度的好评体系健身上,我们认为有必要花大代价来构建出一个该有的真实客观形态。

还有相对于微博、抖音上的转评数据来说,微信生态一直都比它们做的要值得信任。无它,刷数据的成本更高,官方的打击更压力罢了;

小红书在早期真实用户种草比较多时,还是非常值得信任的。现在随着其迈向国民平台之路,对于本就具有强烈带货属性的它来说,问题就变得复杂得多;

传统综合电商的好评体系虽然有点崩坏,但好歹还有参考价值。探店、直播电商等内容化带货则干脆是“无脑夸”,用所谓的低价促销当抓手,连商品的客观评价标准都不顾了;

在内容社区维度,豆瓣电影评分始终在专业度上要比长视频网站靠谱的多。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如果平台想要整肃自己的评价体系,方法有很多,核心无非是提升造假成本、加强治理力度,区别就在于平台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动力。

客观来说,国内互联网好评环境形成目前的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过去速度大于一切的时代,人们的关注点永远在增速与规模,所谓的好评真假与否根本没多少人在意,刷更多的虚假好评还能促进各方繁荣何乐而不为?

好评低价可刷、真实用户打了差评说不定还不招致报复,这些都在变相推动着我们看到的平台好评愈发不值得信任。

另外,单纯的商品品质与服务评价因素以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争端,让原本那些尝试构建好好评体系的平台遭受打击。例如此前的《雄狮少年》电影因形象争议被卷入爱国口水仗,在一些平台上被用户打高分,但在另一些平台上却评分极低。

认真做评价体系的平台不能和用户谈电影本身的好坏标准,却因卷入带节奏性的意识形态话题而遭受疯狂批评,不认真做评价体系的内容平台、电商平台似乎并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这种舆论环境也在变相推动不值得信任的虚假好评甚嚣尘上。

而在这种现状没有改变之前,我唯一能做到的似乎只有从今天起,不再相信任何好评了。

从今天起,不再相信“好评”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