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真的有那么多的创新吗?

教学真的有那么多的创新吗?

说实在的,任何通过花里胡哨来完成的,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都是本来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传授给学生,或者只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学会的。

那些需要逻辑推理,需要复杂思维的知识,真不是专家们提出的那些几步教学法好解决的。

一节课仅仅45分钟,支离破碎地被专家分成了若干个环节。老师真正表现自己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剩下的,就是学生们乱哄哄的所谓的小组探究,师生互动。那么点时间,能探究出什么来?学生无非就是抱住一本参考书念答案。

说真的,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的那点探究时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很难探究出点什么来,更何况是中小学生。作课的时候,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的,那些语言基本上能够找到出处。

“教无定法”,我希望把怎么教书还给老师们吧,不要推广专家们的所谓“经验”或方法。让老师系统的给孩子们讲知识吧,那样的话,大部分孩子就不用往补习班里跑了。

真的没有必要天天“改革”,认为改好了,就按照这个进行就好了,不断地改革就是不断地否定昨天。

莫非我们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吗?不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呢?


教学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永无止境的一种创新。作为研修布点教学法整整十七年的一个老教师,有缘来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之所以许多一线教师反感这个话题,是因为当下的教学评价所致。现在的教学评价是两种极端化评价,一是做表面文章:说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时鲜话、套话,实际上根本没有吃透某种教学思想、方法,所以就无法持之以恒、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只看眼下的考试成绩(根本不研究这种成绩是怎么获取的,也不思考这种成绩是否对学生最终的考试,就是决定学生升级考试,如中考、高考有积极的影响,缺乏战略规划,用战术性的勤奋来掩盖战略性的懒惰!),这种月考,期中考试等的数据评价,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用自然科学的纯数据分析,不可能反映真实教学的实际效果,因为教学是涉及深厚的人际关系,如学生的情绪、情感等以及学生的主观价值,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现在回到教学实践中来聊这个话题,由上述的理由,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创新工作态度有两种:一就是靠零碎的经验,碎片化的教学知识积累来应对教学工作,鉴于当下的急功近利的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统计分数数据)强化了这种工作作风,精力都耗在抢时间、多布置作业,只要近期考试成绩好,就是一切,也就是教学好,教学有创新!;二是为了评职称,极尽所能做表面文章,天下文章一大抄,;甚至花钱买论文,只要评上高一级的职称,也是教学有创新!

当然,真正的教学创新必须具备实践、理论、方法三者统合才能行之有效。有些教师排斥教学创新,主观上是因为自身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缺乏脚踏实地的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所致;客观上,有些有思想,想真正创新的就是受现在学校的评价管理的影响,无法实施自己的教学创新,缺乏创新的环境!

这里只能聊几句自己埋头研修布点教学法的一点心得,希望对有心教学创新的教师有所帮助。要想真正教学上有所创新 必须理论结合实践,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计名利的践行自己认同的成熟教学思想。如布点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渗透在操作之中,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操作,理论是贯穿操作的灵魂;操作体现理论,是理论的载体。理论与操作紧密结合是布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特征。


教育教学,创新来创新去,说不定还是古代老古板的“打手心”才最有用。

有幸参加过一次高档的“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小组之内合作、探讨、互助,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老师提出问题交由各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选人来汇报讨论情况。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度、参与热情都很高,一节课下来老师也不累,学生感觉也有收获。

但过了一段时间,新鲜劲过去之后,活跃很容易变成吵闹,老师设计的问题又变成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思考和回答,和做“参与式教学”之前一个样,慢慢地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就不了了之了,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

教育经不起折腾,即使学生人人都是优等生,但大学招生还是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刷掉一半。教学创新的东西,放在“实验班”怎么都好,但一旦推广就弊病百出,专家要吃饭,但也不能乱折腾。


教学真的没有那么多创新,甚至从本质上说,“教育创新”或“教学创新”都是一些“伪概念”。要求普通教师搞教学创新,是“赶着鸭子上架”,教师只要尊重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人类为了传播已往经验、促进新一代成长、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世界变的更加美好而开展的一项活动。教育和教学活动从出现那天起,就有了自身的规律,这是教育之“道”,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只会导致教育和教学的失败。

其实,教育或者说教学的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形成,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东方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从教学方式上看,苏格拉底采用的是“产婆术”,孔子是采用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你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管用,需要创新吗?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不同的学科分工、信息技术等新生事物,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流派,但这只能说是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良,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教育规律,是手段的创新,而非教育规律的颠覆。

所以,做为一名教师,不要今天学习这法,明天学习那法,后天搞一个什么模式创新,你只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名学生作业就好,教学真得没有那么多创新。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2020年10月16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李克强总理出席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政策层面上看,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各级地方管理者机械地扭曲成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怪象: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创新,医务部门要求医务人员创新,机关单位要求公务员创新,工厂企业要求工人创新……

于是就有了“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所谓“创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虚假创新。

@走进新天地 认为

不是什么人都具备进行创新的素质!

不是什么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

不是什么样的创新都具备更先进的特质!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需要不断地创新。

但是,教育同样不允许大范围的试错。

教学的创新可以是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但绝不能以创新之名取代教师的自主选择权!

教学更注重的是几代人之间不断的薪火传承!在这个稳定的传承中,循序渐进地摸索创新。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拍脑门就创新出一个更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那些一下子就想出来的“”创新”都是不负责任的胡扯!

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是传道受业解惑。是启迪学生的心智,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是导儿学步,使之“独行”,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品格和能力,“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的建设人才。

教学的创新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知识素养的提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与其挖空心思去搞所谓的创新,不如潜心专注于提升自身。


你还记得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吗?他在和张文顺的一段相声里,阐述过对相声创新的一些看法。

大意是:很多相声界的成员,原本就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过相声,没有在一线进行过成功的商演,仅仅靠着一两段所谓的“创新”,就可以吃上一辈子。

这段相声的题目叫做《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是他的早期作品。那个时候的郭德纲意气风发,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说起相声来,用词犀利,锋芒毕露。

靠着这种精神,后来的郭德纲风生水起,功成名就,现在已经成了曲艺界绕不过去的巨擘。

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你再让他说出这么慷慨激昂的一段话,估计已经很难办到了。

这里节录其中一小部分,您可以自己品一品:

郭:可是这个很简单,我们曾经统计过,我们有一单子,但是因为伤人太重,不能念。我们算了算啊,我们算了算,厨子居多,饮食业的多张:对,各单位食堂的郭:厨子,面二的,炒菜的,清真馆儿的,这最多,完事各种工厂的多,房管站的,有瓦匠,有交通警,太多了,三百六十行,哪行都有张:恩郭:都是那行混不下去,转到我们这行来的,你琢磨他好的了么,好的了么张:这行门槛儿太低郭:另外来说,很多演员很多笑星,没等学会他就红了,你知道么张:红得太早郭:你扭头儿让他再学,他下不了这心了,已经是艺术家了张:对郭:中国的演出市场很好混,会一段儿会两段儿,走遍天下,为什么呢,比如说我到山西,榆次,我到一个地儿演啊,演一段儿,五分钟,拿了三万块钱,今生今世我可以再不到这里来,中国地方大了,到死都赚不过来,慢慢骗去吧这张:对郭:是不是,更多的原因是我们相声界内部的问题

张:什么问题郭:首先说啊,有人说了,抛弃传统相声,这就值左右开弓一千四百个大嘴巴,真的,有相声大腕儿说过,我们宁可要不完善的新,也不要完善的旧,这是糊涂,无知者无畏张:啊郭:由打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这么多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边能够构成包袱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摆在这儿了,你无论说什么笑话儿,这里边能给你找出来,你用的是这个方法,你用的是这个方法张:对郭:有现成的你不用,你非把他抛开了,单凭你一个人,你干得过一百多年这么些的老先生的智慧吗张:对郭:你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

张:不假郭:这一批无知的相声演员,无能的艺术家们,应该对现在相声的尴尬处境负最大的责任,不是我咬牙切齿声嘶力竭,我愿意相声好,茶馆里有这么一句话张:哪话郭: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我同样用这句话,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张:这话不假郭:我爱他,TM谁爱我啊张:观众爱你郭:是不是啊,另外来说有关部门对相声确实太苛刻张:怎么苛刻啊

这里的引用可能长了点,但我觉得字字珠玑,对于教学创新的解读也完全适用。

请您注意一下特意加粗的字体。

教学创新,让我想起了“精兵简政”

就像郭德纲说得那样,很多所谓的相声知名艺术家,可能并不知道相声该怎么说,完全就是一个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理论家。靠着这些理论,他们可以优哉游哉地享受时光。不客气地说:这就是混饭吃。

正所谓:哪个行业不养闲人?教育界的闲人,很大一部分就集中在了理论创新界。

事实上,何止相声艺术界,教育教学方面也是如此。那些大谈创新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来路并不太正统,并没有常年冲锋在教学第一线。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从来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玩手机。然而,这一切都不耽误创新理论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有说服力的创新就是:给你一个最差的班,你来身体力行,用你那一套理论,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来改变现状,从而深深触动一个学校教师的灵魂,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你五体投地。

要知道,行胜于言,把创新转化成生产力,最具有说服力;高台劝化,对大家指指点点,最没有说服力。

郭德纲说:相声一百多年总结好了的理论摆在那里,你却弃而不用,难道你比以前的老先生们更加智慧?

这个观点,放在教育身上更是契合。相声发轫于清末,同样,现代教育也萌芽于清末。

1904年,为了庆祝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特意开设的“甲辰恩科”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在此之后,现代教育开始萌芽。

当然,换一个角度,假若从春秋时期的孔子算起,我们的教育甚至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教育理论的积累时间都毫不逊色于相声的理论积累。这么久的时间长河里,多少教育家更是恒河沙数,显赫一时。人才济济的程度远甚于兴起于清末民初的相声艺术。

难道那些教育家活着的时候光辉无比,所有人都表示崇拜到五体投地;死去之后就人走茶凉,迅速被抛弃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大谈特谈创新了吗?这算不算数典忘祖?

或许那些不断提出创新理论的人,价值本来就不大,需要靠创新来刷存在感。与其这样,干嘛不“精兵简政”,节省点开支呢?

教学创新,到底是走心,还是纸上谈兵?

郭德纲说:抛弃传统,这首先就值左右开弓一千四百个大嘴巴子。

教育创新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专家何尝不是说:宁要不完善的新,也不要完善的旧?

和相声行业相比,教育行业的创新更要慎之又慎。因为相声听众是成年人,听完之后哈哈一乐,也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但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祖国的小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马虎不得,不能拿来当某些人的创新试验品!

在教育界动辄谈论创新的人,何止是无知,何止是无知者无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简直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作所为就是一种犯罪。

事实上,教师并不拒绝所谓的创新,但这种创新需要教师发自内心,而不是听从一些从来没有战斗在一线的外行指手画脚。

我们相信,所有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无所成,所有的老师都有一种内生的主动性,主动要求创新。但这种创新不该被别人“命令”和替代!

民国时期,中国漫画第一人、文学家、音乐与美术教育家丰子恺,曾经在《剪网》一文中这样写道:

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买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的一事就厌恶起来。

从文中,你不难看出丰子恺讨厌这种指手画脚。这种指手画脚,只会迅速消减掉教师创新的热情,变成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纯粹的理论价值,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你觉得自从现代教育产生以来,只有丰子恺讨厌这种所谓的“创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多少著名教育家都或多或少流露出对所谓创新的抵触。比如,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里,描述过很多西南联大的教授。这些教授,后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的老师,从来不备课,信口道来,一个学期还没有讲完一篇课文;有的老师上课几乎不怎么说话。甚至如闻一多,在汪曾祺的记述里,他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其它诸如辜鸿铭、鲁迅等人的行事风格,这里就不再赘述。

请问,这些人的教学,到底是创新,还是守旧?假若是创新,恐怕和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假若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放到今天,结果好得了吗?!

单就教学创新而言,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没有一位老师不想自己的学生有所建树,大家都在殚精竭虑地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然而,过多闭门造车的创新,像紧箍咒一样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能力。

试问:你敢不按照规定备课吗?你敢不按照专家开出的课堂环节上课吗?

教学创新的纸上谈兵,还表现为“朝令夕改”,目的不过是给老师们套上紧箍咒

冲锋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以前没有电脑等电教设备,每次专家点评总是强调:“要把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那个时候,特别反感的是,教师仅仅靠着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

现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大量普及,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采用ppt课件教学。但这个时候的专家告诫我们:“不要在课堂上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还是要回归传统课堂的板书教学!”

这到底是创新,还是轮回?就像一个小媳妇,一直生活在婆婆的阴影里,怎么做都是错误的。

朝令夕改也罢,拍大腿的理论创新也罢,未有穷尽的原因除了自己混上一碗丰盛的饭菜,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老师们套上一个紧箍咒。这样一来,她们既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时间去质疑,目光里只能是无限崇拜。

《茶馆》里的台词

郭德纲说,他特别喜欢《茶馆》里的一句台词: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了。我也套用这一句话:我爱教育,我也怕它完了。

冲锋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普遍有一种感受:现在的孩子特别难以管教;老师的名声一落千丈。

我不知道,诸如素质教育之类的创新,是否在里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起码我们没有做到“守成”,在不断创新里迷失了自己,使得情况越来越糟,这是事实。

在前辈没有被否定的时候,创新还是需要谨慎一点的啊!就像郭德纲说得那样:

你拿痰桶炒菜,告诉我们那叫创新,得有人敢吃啊!

你拿痰桶炒菜,告诉我们那叫创新,得有人敢吃啊!

你拿痰桶炒菜,告诉我们那叫创新,得有人敢吃啊!


要说的话,千言万语。

细说教育的前因后果,历史变革更是一言难尽。

现在只想说:静下来,沉下去,朴实些。

越是热闹的地方那是集市。为了名和利,有人搭戏台,有人浓妆艳抹唱戏,看热闹的“良禽择木而栖”。学区房不就是名利下的产物吗?最后你谋了政绩,我得以晋级,祸害了自己和孩子……

越是上浮的那是空气。多少甜言蜜语,多少美人计,多少优课名师,多少一纸荣誉……为了显示作为,摆拍做戏!为了一心晋级,业务荒废!因为特立独行,心灰意冷,因为格格不入,妻嫌子弃!最终两头空,不空的倒活的仔细……

越是华丽,越有问题。试想:美玉何须宝匣装饰?只有丑人才成天擦脂抹粉,只有不懂教育的才鼓东弄西……


个人认为“创新“作为各行各业宏观上的一句口号是对的,具体到某一职业或者工作上,要“创新“是很难的。因为“创新“需要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对原有的做法反复实践后意识到其中的妨碍和不足之后,在锐意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才会产生,还要对这个“创新“再经过实践检验,正确后才算成功。

教学上应该有“创新“,但只能是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有所作所为。就时下而言,教学工作要静心也难。要分数,赶时间,管理学生难,协调家长难,执行原来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难。笔者管见有大量趋同于做现成试卷反复刷题的情况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原来的有成功经验的做法也难以做到,希望“创新“就更难了。

如何针对目前状况,调整现有的教学过程,去除跟风与过多或者无效的“刷题“,使教学回归正常轨道争取更多实效才是上策。


现在的教育,一时东一时西,忽左忽右,不弄这些,就说没有创新。一节课,需要学生自学,教师授课,师生互动,学生质疑探究,练习消化等。如果没有这些,就会被扣分。老师方面一下子微课,一下子慕课,一下子说课,搞得老师无所适从。教育本来就不是太复杂的事情,现在被人为的复杂化。先说学生课桌安放,有正正方方的,有摆成圆形的,还有摆成小组的,…;黑板,本来就一块,现在有的教室四面八方都有;学生要分成若干小组,美其名曰小组学习,生生把那些好的拖累拖垮。教师授课,本应是学生安静的听,却要引进外国的一些教学方法,学生坐得东倒西歪,交头接耳…这就是创新?

其实,教育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单纯的教学,你教我学,学得懂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就可以了。


真的。教学就跟做任何事情是一样的, 开展教学的教师这么多 ,大多数人在教学中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创新 ,这是毋庸置疑的 。

至于大的创新,像高效课堂之类的 创新,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主题。 像那些积极参与到当时的创新主题的年轻教师, 都是在教学上有所思考和创造性的, 都是对教学工作充满热爱与追求的 , 不管人们说他们是标新立异也好 ,也不管人们说他是华众取宠也好, 但都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改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和追求 !

没有哪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不断的思考与创新,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