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制造有韧性?杜如虚院士这么说|走读工业互联网

如何让制造有韧性?杜如虚院士这么说|走读工业互联网

“数智新生态——广东工业互联网3.0产业深调研”系列报道

“最近世界局势发展扑朔迷离,不稳定因素增加。未来的制造行业要想抢占先机,要特别注意韧性制造。”知名智能制造研究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如是说。

如何培育有韧性的制造?在杜如虚看来,韧性制造包括三个部分:创新、布局、应变。创新包括产品设计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与产品服务的创新;布局包括供应链、生产线,要用到计算机建模、优化等方法;应变包括在线监控、全程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

杜如虚(资料图)

创新:制造业发展的引擎

南方+:当前智能制造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方向?

杜如虚:新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是最重要的创新。智能制造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多,这些应用也并不全是在高、精、尖领域,很多传统制造产业也需要产品与设备更新换代,需要提升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水平;

二是人机协同,它有一个专门名词“Cobots”即人机互动,机器人和人一起共事,既可以节约劳动力,又可以提高精度和效率;

三是新应用正在铺开,智能制造原先是围绕电子、汽车等行业进行,而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引用,如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也正在智能化;

四是建模、仿真优化等数字化技术更上一层楼。比如一个电水壶,水倒出来时会不会泼洒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壶嘴的形状、大小等等。在设计时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分析优化,从而达到效果更好、生产效率更高、更省材料。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也用到数字化技术仿真分析。同时,通过全过程数字化,产品生产的信息可以实时存到云端数据库,并加以深度分析;

五是重视环境,随着全球变暖,智能制造要将环境影响最小化,从设计、制造到回收都有一定的考量。可持续制造已被许多大公司推崇,例如宝马汽车。

南方+:对企业来说,提升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是什么?

杜如虚:最重要的是人才,而如何获得人才?一要注重培养优秀人才;二要让人才有好的环境能发展起来。高工资很重要,人都希望能活得好一些。为什么华为能开出高工资,因为它的产品和服务有竞争性。没有人才就做不出好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老板要找准定位,利用人才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然后让员工分享成功。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南方+:现在制造业正面临人才挑战,您也提到人机协同,这被认为是提升人的技能的一个办法,如果人能和机器一起成长,会吸引年轻人进入工厂吗?

杜如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年轻人选择送外卖和进工厂,收入只是一部分原因。送外卖与在工厂工作没有太大区别。加入了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会使在工厂工作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挑战。另外,工厂的工作是稳定的,企业老板可以考虑用福利来留人。在工厂工作的时间越长福利越好。100多年前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最早提出员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与教育保险,吸引人才。福利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很多人成家后,在家庭因素影响下都会考虑这些问题。

有了人才才能够不断创新。创新本身是发展的引擎。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个产品不可能永远领先。其实,世界上2/3的专利都与制造有关。制造领域涉及面广,变化快。比如手机是美国最先发明的,但是由于美国电话公司的保守,后来者就有机会超越。

布局:找准痛点步步为营

南方+: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般建议是从哪些方面入手?

杜如虚:企业要一步一步来做。很多企业在人才、资金、能力方面都比较缺乏,需要时间来弥补。同时还需要不少其它条件,比如设计方面,需要有人知道产品的发展趋势;生产方面,也需要逐步改良。要看清什么是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是供应链、市场、现金流、技术,还是其它,再步步为营,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

南方+:谈到数字化,很多人认为需要一套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推进,但很多企业也反映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做?

杜如虚:我觉得应该一点一点地去做,如先围绕最重要或最熟悉的设备去做,一个成功了再做一个,才是事半功倍的。先布下一个大致的框架,尽早开始,然后逐步改善。

布局非常重要。以日本的质量管理为例,“丰田质量”不是只看最后出厂的产品,而是看产品加工的每一步,是一个全程质量控制,如果每一步都行了,到后来就算有问题也很容易发现和纠正;如果到最后才发现有问题,就很难修复了。

杜如虚(资料图)

南方+:如今也有大企业提供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您认为这种方式真的能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吗?

杜如虚:很多大型企业确实是这样做,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些互联网公司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入门很便宜,随着数据增多,收费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另外光是存储数据也不解决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布好局,找个有资质、负责任的合作伙伴,一步一步登上这班车。

应变:用人工智能提升韧性

南方+: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怎样的难题?

杜如虚:在过去的十年中,制造技术已经有了不少变化。有许多企业开张、也有不少企业倒闭。企业要有韧性就要应变。

数字化是应变的利器。但对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是个挑战,有许多问题,如数据安全、数据孤岛等问题。

南方+:提到数据,现在数据已成为生产要素之一,数据利用还存在哪些难点?如何才能激活这些数据资产?

杜如虚:数据孤岛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制造系统非常复杂,各部分的数据系统存在分享难的状况。比如,你买了一台机器人,机器人的生产商为了保有自己的技术,不会把所有的数据都给你,因此你的数据是不全的。另外,由于采集数据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数据。一般都只有大量正常运作时的数据,没有故障的数据或者这类数据很少。这就是数据孤岛的问题:数据不少,但不能连在一起。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杜如虚(资料图)

南方+:提升制造业水平,您还有什么建议?

杜如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应变。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硬件和软件收集和处理信号,然后通过建立模型预测,最后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控制决策。智能制造系统的构建也分为相应的三层:第一层是各种装备集成、数据采集;第二层是数字孪生,包括信号处理,统计分析以及质量控制;第三层则是发掘深层问题,比如监控诊断、发现问题根源、优化系统设计并持续改进。

点击链接看更多内容:数智新生态——广东工业互联网3.0产业深调研”系列报道

【采写】郜小平 朱琳(实习生)

【内容统筹】程鹏 赵兵辉

【编辑统筹】马华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