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血军旗》10月5日将在广东卫视和湖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自2017年6月25日起,张多福(导演)和陈学军(项目统筹、编剧)在北京大兴亦庄经济开发区的机房里,开始了电视剧《建军大业》的修改。在五十多天的修改中,电视剧改名为《热血军旗》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本文内容来自修改期间二人的交流及专访,是首次发表。
陈学军:我写这部剧的宣传通稿时,提到熊诚(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苏玉光(总策划),还有蔡传道(制片人)、嵇道青(制作总监)等人都是部队出身,您接拍这部剧也跟您的从军经历有关吧?
张多福:我当过兵,对越自卫反击战上过前线。我是冲着《建军大业》这四个字来的。《热血军旗》原来叫《建军大业》,当时我还没拿到剧本,但我一听“建军大业”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大题材,隔多少年才会拍一次的那种史诗大戏。
我从小就想当兵。我入伍是特招。部队招我们那一批的时候,我同学已经都办手续了,可是地方政府还不放我。结果部队一定要人,后来就以干部身份特招我入伍。一当兵我的军装就是四个兜,比我早到的同学反而是两个兜。所以我了解军队的生活,官兵的风貌、军姿、纪律。
另外,军服拍出来好看,来一百个群演穿上农民服装也不如穿军装拍出来有气势。开场黄埔军校的戏是去年最后拍的。转场到广州服装部门说备用的新军装都用完了。我说这哪行?黄埔军校刚开办,新生刚入学,哪能穿旧军装?不行。又赶快做了八十套新的。用在了邓演达在大门口给新生训话:“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那场。
陈学军:这场拍的有气势。黄埔学员的普遍年轻挺拔,您不是要求演员必须一米八以上?除了胡宗南、林彪个别角色,因为原型个子低。这场被咱们剪掉了,这里应该有个哭的表情。
张多福:是啊,黄埔军校的戏没留下什么……
陈学军:这部《热血军旗》和您之前导的《寻路》是同一种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如何在规定框架内拍得好看?
张多福:拍《寻路》之前王朝柱老师给我推荐了很多书。《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朱德传》,还有《杜月笙传》《蒋介石传》,能买到的这方面的书我都买了,在家看了三个月的时间。很多解放后活着的历史人物我们还见过他们的图片,知道他们的官职,彼此的关系。但是很多之前牺牲了的,之前都不太了解。不能把人物关系搞错了。
最后开机前大概剩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在家里用每天10 集这个速度,把以前国内拍摄的《长征》《井冈山》《延安颂》《辛亥革命》等等所有这一类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都看了一遍。让自己更清楚这种重大历史题材在故事讲述方式和拍摄风格上有什么要求。看了之后,我觉得在拍《寻路》的时候,包括这个里面的叙事节奏,势必要改变一点。
我一直比较注重商业效果。像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怎么能让这个戏拍的好看?我们应该加点什么东西进去?
或者在镜头运用上、整个节奏上怎么去改变?一直在琢磨这些。比方说在整个片子里,开会都是史实性很强的内容,那我们按照剧本尽量不改动。武戏方面比如打仗我们可以在剧本基础上稍加调整,用一些商业手段,让场面规模、让画面的冲击力增强一些。
另外现在观众看外国大片比较多,有些交待戏没有更多的信息量,你还在那里慢条斯理地说,观众肯定会厌烦。但重场戏你铺垫好了之后,激情爆发,或推到高潮戏,这个时候可以抻长。观众也愿意让情感留多一点。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突然止住了。观众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过瘾。这是一个讲故事的手段问题,怎么讲能够把观众给牢牢的抓住。
陈学军:您导演的电视剧各类题材都有,这么多年央视和地方台都比较认可。这和您一出道就同许鞍华那批香港电影人合作、演电影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张多福:我们当年拍电影要求很严。那个过程让你深深记住在镜头前最基础的东西。后来我用这些东西导戏,还有多年表演积累的经验,来指导演员的表演,可能会比没有从事过表演,或者别的部门改过来作做导演的人要好得多。最起码跟演员沟通起来更能说明白。
再就是,我不管拿到的是什么题材,现代都市、警察题材、农村生活,还是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很注重观众想看什么。我们拍的电影电视都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它就是一个商品,投入进去必须产出。拍戏其实是跟市场打交道,接受市场的考验,不管是做演员还是导演就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得到投资方认同。我们当然讲社会效益。但不能拍了十部戏都在赔钱,还有谁再给你投钱?这个社会效益呀,你的戏没人看那也实现不了。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不管什么类型片,肯定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你这种讲述观众爱不爱看?不爱看我再换一种方式。我要想办法这个戏出彩。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考虑观众的三个欣赏层次。有些情节设置、有些场面拍摄就是视觉效果,抓住观众感官这是第一层次;情节和人物能够达到第二层。第三其实是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到这种欣赏层次,观众就喜欢上你这个戏了。
比如我拍《雪地娘子军》设置的最后破三道封锁线,完全就是为了把观众带入进去,让他们随着人物一起着急一起去哭去笑。到了这个份上,观众就不会离开电视机,他愿意看,看完后觉得过瘾。我们在东北的时候,一个大老爷们说,哎呀张导演你拍的那个《绝地枪王》看得我哭的稀里哗啦,他喜欢看。当他喜欢上你这个戏、喜欢剧中人物的时候,你随便讲什么他都愿跟着看了,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观众深层次的一个欣赏心理。所以这个是要研究的。
像《热血军旗》处理这个李大钊的死。剧本写的是传来噩耗。传来噩耗怎么来打动观众?就让毛泽东哼《国际歌》带动大家一起唱,然后整个国际歌的音乐起来,把观众牢牢的抓住,达到震撼的效果。
采写:陈学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