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才发现被妈妈骗了#,这事当妈前打死不干,当妈后啪啪打脸

上礼拜看到一个新闻 #高考结束发现被妈妈骗了#,我心想发生啥事了。

于是怀着一颗能不能挖掘点素材的心点进去看了。

是这么个事,高考前妈妈答应了某些要求,考完就变卦了。

没点开小图前,我心想,这家长不厚道啊,答应孩子的事情怎么能说反悔就反悔呢。

点开小图一看,额。

1万+新款电子产品,2千+护肤品 (话说我上学那会都是用2块钱大宝,不能再多了),+驾照+旅游,这些大概加起来也有个几万块了。

现在小孩随便提提要求都要几万块,我这一下就心凉了半截,果然还是得努力多挣钱,不然下一个被娃吐槽挂网上的就可能是咱了。

N年后姐妹们吃瓜吃到自己关注的博主头上可还行?

这事,我还跟办公室的小伙伴们讨论了一下,结果事情变得无比的统一和高度的不统一。

不统一的是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父母做不到当初就不该答应。

一种是可以理解父母,毕竟高考前也怕影响孩子,所以先答应了,事后也努力履行诺言了,虽然有点缩水。

统一的是,认为百分百父母不对的,都是没当妈的。

而当妈的多半都认为,父母有过,但罪不至死。

我也忍不住跟大家聊5毛钱的。

说实话,很少有家长没“骗”过孩子吧。

我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骗孩子呢?

01

糊弄过关的骗

没当妈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糊弄孩子呢,真诚的沟通难道不好吗?

好,非常好。

但也非常累。

小孩子都处于好奇心旺盛,精力更旺盛的阶段。

老母亲每天都可以被他们的 “十万个为什么不行”全方位环绕,和无限精力无死角碾压。

当你本想吃完晚饭带孩子到公园溜达溜达,但孩子暴走30分钟后,又在公园的小山坡上带着你上上下下的近20趟时,你欲哭无泪。

只能忽悠他说, “我们回家吧,明天再来”。

但你心里想的是, 在玩下去老娘命都要没了,明天还来,除非自己脑子瓦特了。

当你困得上下眼皮不停打架,孩子小嘴却还一劲叭叭叭问个不停,大脑宕机,你嘴含糊不清地说, “乖,快睡觉,妈妈明早再陪你聊”。

但其实,你想的只是, 闭嘴,你快给老娘睡!明天事明天再说吧。

其实明早等待的只会是一天鸡飞狗跳的开端,起床即打仗,哪还有心情跟孩子扯东扯西,谈天说地。

都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才创造了妈妈。

妈妈:我谢谢您嘞。

但,糊弄这事用的多了,孩子就很难在吃咱这一套了。

通常在无法招架孩子之时,我用的多的两招,就是示弱或摊牌。

示弱:

“我真的不行了,又渴又累,一步都走不动了,我要回家! ” (你不同意我就无理取闹,撒泼打滚)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取得闹腾的主动权。

你不回家,我就哭闹,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摊牌:

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和直接。

“我们要回家了,你再玩2次,或是再玩5分钟,就必须要走了”

“我真的困了,不能跟你再聊了,你再说最后一个,我就不回复你了啊”

给孩子一个时间过渡。

每隔几分钟提醒他一次,还有3分钟,还有2分钟,还有1分钟。

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一次提醒,孩子听见他下一步即将做什么,他的大脑便会对下一步的事情有一个心理准备,甚至在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的大脑就习惯了这个过渡。

当你说“时间到”的时候,因为心理预期铺垫足够,所以他会更愿意按你要求的去做。

02

安抚的骗

比如,孩子当众就非得要一个大汽车,又贵又占地,绝对买回去玩不了几次,但还舍不得扔的存在。

你真的不想给娃买,但你知道此时拒绝娃必然又哭又闹,跟你当众死磕到底。

怎么办?

于是,很多人就先口头上答应: “你看咱们今天没有带够钱,我们先回去,下次钱够了再给你买”。

父母此时想的是, 买不买的后说,我现在先稳住你的情绪别发飙。毕竟大街上闹腾起来,很难收场。

但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根本就没有下一次。

轻易许下的承诺,只是为了安抚孩子,十有八九就没了下文。

一次两次说话不算话还行,但若总是失信于孩子,那自己在孩子那里无疑就相当于是老赖的存在了。

而且这种骗呢,本质是父母为了避免冲突选择了逃避,同时还坑了娃。

因为你在剥夺孩子接受“拒绝、得不到”等等负面情绪的抗挫力和自控力。

正常的模式是父母拒绝-说明理由-孩子哭-父母安抚-孩子接受,第2次循环、第3次、第4次循环,然后孩子最终接受某个规则。

“不是所有的玩具,喜欢就要买回家。”

“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优先享用权,要排队、要轮流。”

“父母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满足我,有时候是他不能,有时候是他不愿。”

诸如此类。

成长就是要伴随拒绝,父母的逃避,只会让娃根本看不清现实,所以才会变本加厉的索要和哭闹。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所以,这个懒,在你身心俱疲无力周旋的时候,可以偶尔偷一下。

但,千万不能依赖,否则,几年之后真的连本带利讨回来。

03

无意为之的骗

有的时候,我们也并非是想要骗孩子,每次答应孩子也都是真心的,但奈何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身不由已。

本来答应,周五写完作业,周六去游泳,孩子紧赶慢赶写完, 奈何公司临时通知,周末全员加班, “公司不放假,我也没办法,下周再说吧” ;

本来暑假答应孩子去海边,但最近买了房又生了场病,钱包吃紧,出游也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办法啊,等过段时间手头宽裕了再说吧”;

本来答应,期末考试进步到班级前3,就给买一部手机。但过后仔细盘算, “买这东西不耽误学习嘛,没有还上瘾嚷嚷着要看呢,这真买了还得了” 。

许下承诺时的脑门有多热,履行时就发现有多曲折。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算骗孩子吗?又不是故意不兑现承诺,这不是没办法嘛?

孩子只想说,怎么不算呢?

对于孩子来说,甭管是出于什么状况的食言,你只要没做到,就算是「骗」。

就像开头新闻,评论中大多是一些年轻人的义愤填膺: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父母视角和孩子视角,永远天差地别。

我们心中对自己的爽约有千百个解释理由。 ‍

但小孩子可从不考虑现实二字的。

其实, 教育从来不是交易,孩子有时候并不在意礼物是什么,而更多的是父母的态度。

跟孩子许下任何承诺前都要仔细掂量, 明知履行有难度的,一定要提前说明,折中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答应了尽量做到。

若真的出现意外状况, 确实是履行不了,那要如实跟孩子说明原因,可不能上来就反客为主地把自己带入到“我不容易”,孩子“不懂事”的境地。

能事后补救的事后补救,实在不能补救的,诚恳说明原因。

孩子不会因为现实而受伤,只会因为家长的态度而失望。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骗」都是不好的,有一种“骗”却可以成为辅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法:

“这次你弹得太好了,比上次流畅很多,妈妈都快陶醉了”

“哇,你竟然扔进去一个球,太厉害了,妈妈练半天也没进一个”

这种彩虹屁式的“骗”,更像是一种“放大镜”,去看见和放大孩子的长处和潜力,用更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把孩子引向更好的方向。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期待效应,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感兴趣地朋友戳这里查看《 优秀的孩子都是“骗”出来的,让孩子变傻变笨的这些“大实话”,千万别说了 》。

1、暑假书单来啦!全年的阅读量KPI,全指望暑假呢,上学时间太紧、寒假时间太短,一年中最适合阅读的时机来啦!

(文学|科普|思维训练|财商启蒙,暑假书单第一弹,4个维度,本本经典)

2、多个大牌童鞋,夏款清仓!

小蓝羊、JEEP、综艺同款洞洞鞋,库存不多,快来捡漏!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3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