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术学

前言

步兵,这一古老的兵种,从车兵中独立出来之后,主宰陆战场数千年,在战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壮观的活剧,至今仍然作为陆战主要突击兵种之一,活跃在各国军队的行列里,拼杀于高技术战争的硝烟中。在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中,步兵始终是主力军、突击队,是“尖刀”和“拳头”。我军取得的一次次战争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步兵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优势装备敌人的结果。随着战争的发展,我军的突击兵种、火力支援兵种和技术保障兵种有了很大发展,但步兵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突击兵种,步兵战斗仍是达成战斗甚至战争目的的最后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对步兵战斗及其战术运用进行了艰苦而有益的探索,蛤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直到目前,这些成果大多散见于著名军事将帅们的有关论述中,主要以战斗务争或战术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尚未有系统的理论专著问世。长期以来,我军步兵战术教学沿用的是课题训练法,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步兵战术学科化教学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术书的编写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认真总结和梳理这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一本能统领步兵分队践术课题,有较高理论深度,科学总结古往今来,特别是我军步兵战斗的实践经验,充分揭示步兵战斗一般规律和指导规律的步兵战术理论专著,既是完善战术学科体系,推动步兵战本理论发果的需要,又是促进步兵战术教学、深化步兵战本研究的需要。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针,以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奉局部战争为背景,从我军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依据现行战斗条令,吸取我军战术研究新成果,揭示步兵分队战斗的一般规律,以营、连为主,以徒步和摩托化步兵为主,力求系统阐述步兵分队战斗的一般理论。

本书是济南陆军学院根据总参军训部赋予的任务,会同大连、石家庄、南昌陆军学院共同完成的。济南陆军学院院长李洪程任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济南陆军学院副院长谭必仁,大连陆军学院战术教研室主任傅振龙,石家庄陆军学院战术教研室主任马会藏,南昌陆军学院战术教研室副主任邹文东,济南陆军学院军理教研室副主任张培忠、战术教研室副主任谢高祥、语言教研室副教授周亨祥等。各章执笔人是;第一章谭必仁、谢高祥,第二章邹文东、周亨祥,第三章傅振龙,第四章陈晓明,第五章张培忠,第六章博振龙,第七章马会藏、张培忠,第八章谭必仁、谢高祥,第九章傅振龙,第十章马会藏、张培忠,第十一章邹文东。全书由李洪程、谭必仁和傅振龙统稿。编写过程中,总参军训部院校教学局于清吉局长给予了具体指导,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吴政宏副部长、霍高珍研究员、景继生研究员、郑守华研究员,从拟就提纲到撰写书稿一直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对重大学术问题给予把关。初稿完成后,景继生、朱锦麟、郑守华进行了修改,最后由吴政宏少将审定。济南、大连、石家庄、南昌四所陆军学院的领导对本书撰写给予了宝贵的指导与支持;济南陆军学院军理教研室主任韩其俭、战术教研室主任张峰生,南昌陆军学院战术教研室主任郁耀平等许多专家参与了术书的研究讨论。另外,本书引用或吸收了有关专家李者的论著、论文中的资料和论点,尤其是军事科学院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对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系统阐述步兵战术理论,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成书时间仓促,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尚处在研究与探索之中,书中不要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一章绪论

步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在军队中出现的时间比车兵稍晚,但作为“军队中徒步的兵士”,其历史同军队的历史一样悠久。现代意义上的步兵,与古代的步兵有巨大的区别,但步兵作为军队中的一个主要兵种和陆战中的一支主要突击力量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步兵战斗以其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在战争和战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步兵战斗的规律,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则,从而形成步兵战术理论。但是把步兵战术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其历史并不长。我军的步兵战术理论,过去主要体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员的军事论著中。建国后,这些理论在我军步兵战斗条令和战术教材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步兵战术学是研究步兵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学科。系统地研究步兵战术理论,建立新的学科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战术学学科建设,而且对于自觉地按照步兵战术理论指导步兵训练和战斗实践,发展军事理论,丰富军事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军事学术体系中,战术学是其主导学科之一。步兵战术作为诸军兵种合同战术的基础,也是是基础的战术。因此,步兵战术学是战术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

第一节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步兵战斗。凡是涉及步兵战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均属于步兵战术学的研究范畴。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研究对象和范畴。确立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考察步兵及其战斗的内涵。现代步兵是陆军中徒步或搭乘车辆实施机动和作战的兵种。徒步机动和进行战斗的称为徒步步兵;以建制内的轮式载重车辆实施机动,下车进行战斗的称为摩托化步是;以建制内的装甲战斗车辆实施机动,乘车或下车进行战斗的称为机械化步兵(亦称装甲步兵)。步兵主要以枪械、小口径火炮、便携式导弹、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步兵是陆军在地面遂行作战任务的主要兵种和基本力量,能独立地或在其他军种、兵种配合下作战,主要担负近战中彻底歼灭敌人,夺取或扼守指定的地区和阵地的任务,还可乘直升机、登陆工具遂行机降、登陆战斗任务。

步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其编制规模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逐渐缩小的发展过程。自合同战斗产生后,军队台成化程度逐渐提高,军队编制装备的合成性越来越强,传统的步兵师、旅、团等战斗单位已告别了单一步兵的历史,发展成为合成军队的构成单位,其战斗的理论和实践是合同战术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现代陆军的编制装备来看,步兵营是步兵的最高战斗单位,也是最高战术分队,步兵连是步兵的基本战术分队,步兵排、班是步兵的战术小分队。因此,步兵战术学所要研究的重点是步兵营以下直至单兵战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代步兵也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徒步步兵,而是包括了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步兵战术学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的战斗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本书重点研究徒步步兵和摩托化步兵。步兵战斗始终是地面战斗的基本作战形式。在冷兵器时期,步战、骑战和车战作为战争的三种表现形态,共同演绎了战争历史的画卷。火器出现以后,步兵战斗和骑兵战斗又成为陆战场的主旋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尔后,随着炮兵、坦克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的相继出现,战斗逐步具有了合同战斗的性质。现代条件下,步兵战斗是合同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合同战斗及其他兵种战斗的联系和比较中,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战斗形态,存在着特殊的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正是这些特殊性,构成了步兵战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

在现代战斗中,步兵战斗作为陆战的基本战斗行动,其胜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面战斗的成败和结局。因而,步兵战斗的理论和行动方法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是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索的基本作战理论和方法之一。这就使步兵战斗理论在军事学术领域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步兵战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断推动着整个战斗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在确定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时,还有必要弄清步兵战术学与步兵战术之间的关系。步兵战术,是步兵进行战斗的方法,分为机械化步兵战术、摩托化步兵战术和徒步步兵战术,是陆军战术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步兵战斗的基本原则以及兵力部署、战斗指挥、协同动作、战斗行动的方法和各种保障措施等。步兵战术虽然也包括战斗原则,但它侧重于解决一定时期内的步兵进行战斗的方法,组织与实施步兵战斗的实践问题。它要求针对具体的作战对象,根据敌对双方的编制装备、作战特点、战场环境条件等情况,研究具体的方法。步兵战术学是研究步兵战斗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学科,虽然也研究进行战斗的方法,但要求在知识的总体上把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它把古今中外一切步兵战斗的实践(经验)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加以科学的总结,揭示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和指导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

二、步兵战术学的研究任务:

步兵战术学的研究任务,是根据它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充[奇·书·网]分认识步兵战斗的客观规律并加以科学论证和总结,形成指导步兵在不同情况下组织与实施战斗的系统理论。认识和揭示步兵战斗的规律,是步兵战术学的首要任务。步兵战斗规律是步兵战斗内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规定和支配着步兵战斗的进程和结局。步兵战斗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们的认识程度为依据,而是客观地存在于步兵战斗之中,并对战斗实践活动自发地强制地起作用。步兵战术学对步兵战斗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必须认真考察步兵战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步兵战斗的因素,如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空间因素、时间因素等,分析各种客观因素在步兵战斗中所发挥的作用,从中揭示步兵战斗的本质和规律。实行一套与步兵战斗客观规律相符合的步兵战术理论原则,是步兵战术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作为步兵战术学的理论任务,认识并揭示步兵战斗本质和规律“是什么”是前提,充分认识和发挥步兵战斗中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作用,知道在战斗中“怎么做”才是目的。因此,步兵战术学在揭示步兵战斗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对战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预见步兵战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途径,从而形成一整套指导步兵在不同情况下组织与实施战斗的系统理论。由于步兵战斗同样是一种复杂的战争现象,它要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步兵战术学理论对这些情况和条件都应加以研究和阐述。

第二节步兵战术学的理论体系

一、步兵战术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战术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如何区分,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不一致,多数战术学专著和理论文章将战术学研究的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一般把阐述战斗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战斗指导的基本原理和战斗行动的基本原则等称为基础理论,把进攻和防御两种基本战斗类型和不同战斗样式的规律和特点,具体组织实施战斗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称作应用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使用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的提法,反映了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不能恰当地反映战术学科理论研究的特征。战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战术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对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的认识过程,也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无论从战斗矛盾运动的规律,还是从认识战斗矛盾运动规律的过程来看,把战斗矛盾运动规律区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把战术学科理论区分为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更为科学合理一些。本书采用了后一种提法。步兵战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两部分。一般理论阐述的是步兵战斗一般规律和一般指导规律;特殊理论阐述的是步兵战斗特殊规律和特殊指导规律。根据“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特殊理论是一般理论的基础,一般理论来源于特殊理论,是特殊理论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不论是一般理论,还是特殊理论,都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只是指导的范围不同。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都是相对的,它们随着在学科理论体系中所处的理论层次、指导范围的不同而变化。步兵战术学的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步兵战斗基本原理、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步兵战斗的本质和特点,步兵战斗要素,步兵战斗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等,其中基本原则是核心内容。这一层次的理论适应范围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步兵组织与实施战斗的基本依据。

第二层次是步兵进攻、防御战术理论和行军、宿营、输送等理论。这一理论层次受步兵战斗基本原则的指导和制约,并以不断发展的理论补充步兵战斗的原理、原则,同时对不同样式的战斗实践活动具有直接接导作用。

第三层次是步兵不同战斗样式的进攻、防御战术理论。步兵攻防战斗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划分为各种战斗样式。一般说来,按战斗态势、目的和行动性质划分的战斗样式更能从本质上反映战斗行动的属性,属于基本样式,反映战斗的基本战法,符合战斗样式的实质。基本战斗样式的理论更具有普遍性。其他划分方法反映了与战斗密切相关的某些条件,属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样式。比如,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对战斗行动带来影响,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攻防战斗的特殊规律,但这些条件不会改变战斗行动的基本方法。总体上说,它们都属于不同样式的攻防理论。这一层次的理论反映了各种样式步兵战斗行动的特殊规律,用于指导相应战斗样式的战斗实践活动。各种样式的攻防战斗都要遵循步兵战斗基本原理、原则,并受步兵攻防战术理论的指导。第四层次是步兵各级课题的战术理论。

严格地说,这一层次也属于不同战斗样式,只是划分的标准不一样。按步兵各级课题划分的样式层次最低。这部分理论分别总结了步兵各级(营、连、排、班、单兵)在各种具体条件下战斗行动的特殊规律,具有直接的适应性,用于指导各级在各种具体条件下的战斗实践活动。步兵各级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要遵循以上三个层次战术理论的指导。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只是基本的划分。在同一理论层次中仍存在着某些内容在层次上的差别。如行军、宿营理论作为第二层次,是作为共同理论来说的,在不同战斗样式和不同课题中又都有自身的特点,理论的指导范围也有差别。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也是这样,如各级课题理论还存在着上一级的课题理论比下一级的相应课题的理论层次高一些,级别越低,课题的理论层次越低。诸如战斗指挥、战斗勤务等理论,也依据其指导范围归入相应的理论层次中。

二、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内容: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的,包括进行步兵战斗的实践和理论,并随着步兵战斗的发展而变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步兵战斗的性质和特点。研究现代步兵战斗,必须首先了解现代步兵战斗的根本属性,研究它与其他历史时期步兵战斗的本质区别。这是深入系统地研究现代步兵战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特点,是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表现。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使现代步兵战斗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只有认真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揭示它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它对发展和完善现代步兵战术的客观要求,促进战术理论向新的阶段和更高的层次发展。

2.步兵战斗的形成与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步兵战术理论必须研究步兵战斗的历史,舍此难以深刻认识步兵战斗发展的规律。只有将步兵战斗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真正弄清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才能认识和把握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形成指导未来步兵战斗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步兵战斗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步兵战斗发展为现代的步兵战斗,并对合同战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认识和把握步兵战斗的演变规

律,对认识和揭示整个战术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推动整个战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步兵战斗的要素,步兵战斗的发展变化,是由构成步兵战斗的各要素的发展和进行步兵战斗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决定的。因此,步兵战术学必须全面考察和研究与步兵战斗发展变化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因素在步兵战斗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才能把握步兵战斗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是步兵战斗最高层次的规律,是步兵战术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步兵战斗基本规律贯穿于步兵战斗活动的始终,并规定着步兵战斗行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认识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是步兵战术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受战斗基本规律的制约,属于战斗的特殊规律。因此不能以战斗基本规律来取代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只有认识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才能据此正确地制定步兵战斗的基本原则,合理地确定准备与实施步兵战斗的方法。

5.步兵战斗的行动原则。战斗原则反映战斗的指导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步兵战斗的行动原则源于战斗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充分体理步兵及其战斗的特点,从步兵的特殊性方面加以抽象概括和规范。

它是指导步兵进行战斗的基本准则,是步兵一切战斗行动的基本依据。

因此,提出并阐明步兵战斗行动的基本原则,是步兵战术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6.步兵战斗类型和样式的区分。军队作战时,为达成一定的目的,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采取各种各样的战斗行动。通常根据战斗行动的目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将战斗区分为不同的战斗类型和战斗样式,使每一战斗类型和样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条件和范围,以分别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找出其组织和实施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建立指导各种战斗的理论。步兵战斗类型和样式的区分与一般战斗的分类基本相同,但由于步兵战斗受其兵力规模和战斗能力的限制,合成军队实施的部分战斗样式,步兵分队难以独立实施。一些在现代条件下合成军队不易达成的战斗样式,步兵分队却可能独立组织实施,如遭遇战斗、伏击战斗。步兵可能担负的某些特定战斗任务,虽然不构成一般战斗样式,但在步兵战斗中却具有战斗样式的性质。步兵战术学在研究战斗样式理论时,要着眼其自身特点。

7.步兵战斗指挥。步兵战斗行动依赖于战斗指挥。步兵一旦投入交战,其战斗的胜负系于指挥的成败。战斗中拥有相应的兵力兵器,只是为进行战斗并获取胜利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通过战斗指挥。正确的战斗指挥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以小的代价宪成任务。按照我国军事学术的划分,军队指挥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概括了军队指挥的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步兵战斗指挥在军队指挥理论的指导下,侧重研究步兵战斗范围内如何遵循军队指挥规律,运用指挥原则,灵活指挥步兵战斗行动的问题。步兵战斗指挥既是军队指挥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步兵战术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8.步兵攻防战斗。战斗就是以攻防对抗的形式而存在和发展的,步兵攻防战斗的理论是步兵战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的基本类型就是进攻和防御。攻防战斗具有不同的性质、目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和行动方法。步兵战术学必须找出步兵攻防战斗中克敌制胜的法则,形成一套与步兵攻防战斗规律相符合的战术理论。步兵攻防战斗理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各自的内容十分丰富,各级步兵、各种不同样式的攻防战斗,都各有其特殊战斗规律。有针对性地建立指导各级步兵、各种不同样式攻防战斗的理论,也是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内容。本书只就攻防战斗的一般理论进行研究。

9.步兵行军、输送和宿营。这是步兵实施战术移动和移动中驻止的具体表现形式。战斗行动的基本内容是“走”和“打”,攻防是“打”,行军、输送和宿营是“走”。因此,步兵行军、输送和宿营,是战斗行动的基本内容之一,或者说是与战斗行动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战场空间范围扩大,战场情况变化迅速,战斗样式转换频繁,机动能力空前提高,步兵的行军、输送和宿营将更加经常,组织指挥更加复杂。所以,将行军、输送和宿营作为步兵战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其一般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0.步兵战斗勤务和战场管理。这是准备和实施步兵战斗不可缺步的内容,也是步兵指挥员在战斗过程中对各分队实施指挥的重要内容。组织各种战斗勤务和战场管理,对于防止敌人侦察、渗透和袭击,掩护和保障分队安全、顺利完成战斗任务,以及维护战场秩序,减少损失,巩固和提高分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步兵担负战斗勤务任务重、时机多,地位作用重要,步兵战术理论应着重研究组织战斗勤务和战场管理以及分队担任战斗勤务时的行动。本书着重研究战斗勤务的一般理论问题。

第三节步兵战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步兵战术学是战术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战术学学科体系的其他许多分支学科有着直接联系,并按照战术学的分工,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只有深入研究步兵战术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认清步兵战术学在战术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研究和运用步兵战术,进一步完善、发展步兵战术学理论。

与步兵战术学具有直接联系的学科有陆军合同战术学和陆军其他兵种战术学及空降兵战术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陆军合同战术学。

陆军合同战术学是研究以陆军为主,有海军、空军某些兵种参加的合同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学科。它以我军陆上合同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战斗,是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体的诸军兵种在统一意图下协调一致进行的。其规模通常为指陆军合成战术兵团、部队及海、空军部分兵力。陆军合同战术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了这种战斗理论和实践的全部问题。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陆军合同战斗的本质、特点、行动原则,组织与实施战斗的方法等。

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范畴和主要内容,前面已经作了阐述。分析这两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范畴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两个学科共同处于战术学的学科体系之中,两门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互不替代。战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和众多知识系统之间的纵向,横向的相互联系,决定了这两门学科的同一性和联系性。两门学科研究的不同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两门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和互不替代的关系。陆军合同战术学以陆上合同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合同战斗的规律和指导规律,其理论对陆军兵种战斗活动具有指导性,但其理论仅限于陆军兵种协同战斗范围内,不能包含各兵种战斗活动的专门问题。步兵战术学以步兵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步兵战斗的规律和指导规律,其理论解决步兵战斗范围的专门问题。两门学科在战术学学科体系中,分别从战斗的不同层次和角度解决战斗的规律和指导规律的问题,因此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门学科在战术领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陆军合同战术学和步兵战术学,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现代战斗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同战斗,步兵是合成军队的组成部分,陆军合同战术学是研究陆军合同战斗的全局问题的,步兵战术学是研究陆军合同战斗中的步兵战斗这一局部问题的,两门学科所研究的领域之间,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隶属于全局,受全局的制约。从两门学科研究范围可以看出,陆军合同战术学的研究范围,覆盖了步兵战术学所要研究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陆军合同战斗的一般规律。陆军合同战术理论,对步兵战斗具有指导性,步兵战术学揭示的是步兵在合同战斗中或独立遂行任务时的特殊理论.它与陆军合同战术理论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战斗规模看,陆军合同战斗属于兵团、部队战斗,步兵战斗属于分队战斗。步兵战术学研究的对象是直接从属于合成军队(师、旅、团)、处于战斗活动规模的最低层次的营以下战斗,其战术理论是兵团、部队战术理论的基础。陆军合同战术学和步兵战术学处于不同的层次上,但又互相依存。陆军合同战术学根据合同战斗的全局需要决定步兵战术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指导并直接影响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和发展。而陆军合同战术学本身要达到的目的,也有赖于步兵战术学和其他相关兵种战术学来完成和实现。步兵战术学的研究要从合同战斗的需要出发,同时又要与合同战术相衔接。

陆军合同战术学和步兵战术学所研究的内容互相交叉,研究的成果互相作用。但由于处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因而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又有很大的不伺。两门学科都是研究陆上战斗的现象,都是为了揭示陆上战斗的规律和指导规律,都要在战术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指导下进行研究。步兵是合同战斗的主体之一,步兵是合成军队主要的和基本的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研究内容和相关知识上的交叉,研究成果的互相影响。

如战斗的一般原则,战斗指挥的一般程序、内容、方法、手段,攻防战斗的组织与实施等,两门学科都要研究。由于反映战斗一般规律的原理和原则在两门学科所研究的钡域中具有通用性,所以两门学科对这些普遍原理和原则的应用又有着广泛的交叉关系。但是它们是在不同层次上,在各自的领域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些内容。比如,战斗指挥都必须“照顾全局,掌握关节”,但它们各自的全局和关节是不一样的。又如,两门学科都要研究步兵和坦克兵的协同问题,合同战术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确使用坦克兵,以有效达成合同战斗目标。步兵战术则只是围绕着步兵的战斗目标,研究步兵当得到坦克兵配属或支援时的具体协同方式和互相协同的方洼,及具体组织步坦协同的问题。

两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一面,而且研究成果也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面。这仍然是由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带来的。因为全局的问题不能脱离局部的问题面独立存在,局部的问题又必须符合全局的要求。比如,陆军合同战术学研究合同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原则时,必须考虑到步兵的编制、装备、战斗能力、行动方式和特点。步兵战术学研究确定准备与实施战斗的原则时,也必须符合陆军合同战斗组织与实施的原则和要求。步兵战术学与陆军合同战术学在研究的内容和知识上的相互交叉、渗透,必然带来其主要研究成果的相互影响,并在相互作用下促进各个学科发展。比如,随着步兵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发展,步兵机动力和突击力提高了,新的战法得以产生,从而给陆军合同战术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大纵深立体攻击战术、全纵深立体防御战术在对步兵这一主体兵种的使用上有了新的基础和条件。陆军合同战术纵深攻击、空中机动、垂直包围等新的作战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又改变了步兵以往单一的地面行动性质,给步兵的战斗行动带来了纵深性和立体性的特点。

以上是步兵战术学与陆军合同战术学的关系。步兵战术学与陆军其他兵种战术学,如坦克兵战术学、炮兵战术学、防空兵战术学、工程兵战术学、通信兵战术学、防化兵战术学、电子对抗兵战术学、陆军航空兵战术学以及空降兵战术学等学科之间,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是以本兵种战斗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各自兵种战术范围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理论,和不同类型、样式、环境条件下遂行战斗任务时的特殊理论,主要研究本兵种的战斗规律和战斗指导规律,本兵种战斗的本质、行动特点,在合同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组织与实施战斗的方法。步兵战术学与这些兵种战术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步兵战术学和坦克兵战术学在陆军各兵种战术学和空降兵战术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步兵和坦克兵是合成军队的主体,也是陆军合同战斗的主战兵种。步兵和坦克兵战斗是陆军合同战斗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步兵是一个古老的兵种,战斗的历史最悠久,步兵战术学所揭示的战斗规律、指导规律在某种意义上是战术理论体系发展的根基。作为陆军主战兵种的步兵和坦克兵战术的发展会对其他兵种,尤其是具有一定战斗能力的保障兵种学科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科必须重视步兵和坦克兵战术理论的各种要求,否则,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就可能与步兵和坦克兵战斗的实际情况脱节。

二是步兵战术学与其他主要兵种战术学如坦克兵战术学、炮兵战术学、空降兵战术学等,存在着研究内容和相关知识的互相渗透与交叉关系。比如,坦克兵战术学要研究步坦协同问题,步兵战术学也要研究步坦协同问题,炮兵战术学要研究步炮协同问题,步兵战术学也要研究步炮协同问题,战斗的很多一般性原理、原则都要在这些学科领域中贯彻、运用和研究。但它们又是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来研究的。这种交叉和渗透的有机统一,推动了各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为合同战斗奠定了基础。三是步兵战术学与所有相关的兵种战术学都存在着研究成果的互相影响,并使之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促进各个学科向前发展。步兵战术学必须重视和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以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步兵战术学与陆军合同战术学和陆军其他兵种战术学、空降兵战术学的关系,既有纵向关系,又有横向关系。在纵向关系上,步兵战术学与陆军合同战术学主要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它们既有互相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步兵战术理论是最基础的理论,步兵战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从横向关系来看,步兵战术学是陆军其他兵种战术学中的主干学科之一。这种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性质明确地说明了步兵战术学在战术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涉兵战术学与这些学科的关系,从战术学学科体系的整体中了解步兵战术学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研究它,并不断促进它的发展。

第四节步兵战术学的研究方法

步兵战术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考察自战争产生以来的实践,主要是步兵的战斗实践,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分析战斗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寻步兵战斗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步兵战术学理论体系。步兵战术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步兵战术学的理论研究必须掌握这些特征,并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相应的原则。坚持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研究步兵战术学学科理论,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正确认识步兵战术理论在战术学系统理论中的地位、作用,把步兵战术学放在战术学的体系中来考察分析,处理好大系统和子系统、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步兵战术学体系内部来说,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大系统和子系统、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对各层次知识的研究也不能孤立地进行。

要分析步兵战术学的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所构成的多层次结构和同一层次不同知识的互相联系,弄清各自在整体和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对本门学科研究范畴的全部问题作出系统的理论回答,形成反映本学科全部知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坚持全面的系统的方法,还包括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步兵战斗现象。从步兵战斗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和认识步兵战斗现象,既要全面认识战斗双方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又要全面认识战斗中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战斗客体条件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步兵战斗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坚持实践的观点。步兵战术理论,要从步兵战斗的实践中来,在战斗和训练的实践中发展,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再用以指导实践。战斗的规律直接存在于实践之中,研究步兵战斗的规律性,只有通过步兵战斗实践,才能发现它和认识它。因此,研究步兵战术学理论,应更加强化实践的观点,必须坚持从战斗和训练的实践中总结产生研究成果,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然后再对新的实践进行再认识,形成用于指导实践的新的理论。

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战争是为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从来没有不带政治目的的战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军事战略及其战术理论,不同阶级的军队,作战的指导思想、内容、重点、方法都不相同。我军步兵战术理论,具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阶级性和革命特色,是建立在以劣势技术装备战胜优势技术装备敌人基础上的。所以,研究步兵战术理论,必须严格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研究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军队的步兵战斗实践,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着眼特点和发展。从分析事物的特点入手,是正确认识规律的前提和方法。揭示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也是如此。战斗双方力量诸因素互相对比的特点反映战斗的内在实质和规律性,而诸因素相互对比的特点又是随着时间、地域、战斗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因而有不同的战斗特点、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研究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和不同兵力规模的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都应着眼其特点和发展。随着军事科学技术水平和武器装备的飞跃发展,步兵战斗规律和指导规律也在发展。研究步兵战术理论,尤其要着眼新的时代特点,深入研究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步兵哉术盼实践,探索未来步兵战术的发展,依据新的特点,增加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学科理论体系。

以上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研究步兵战术学还应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古今中外的一些军事经典著作,尤其是我军的有关军事理论专著、军事学术期刊、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为进行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要重点学习战术理论。战术理论是战斗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战术理论反映战斗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地学习战术理论和其他有关知识,是研究步兵战术的前提,也是创造性地解决现代条件下步兵战斗全部问题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现代战术理论,集中反映在各种战斗条令当中。因此,熟悉条令是深入学习和理解现代战术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军步兵战斗条令,是步兵战斗指挥与行动的准则,是步兵战术理论研究的结晶,也是研究步兵战术学的重要依据。它概括了我军步兵战斗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体现了步兵战术研究的新成果,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它是针对步兵战斗这一特殊战斗现象研究而设立的。因此,熟悉步兵战斗条令是研究步兵战术学的重要方法。学习条令,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和吃透条令的精神。条令是在深入分析历史经验、着眼现实、预测近期的发展,进行全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某些原理、原则和结论。它不包括全面的战术理论,不解释战场上发生的现象,不回答有关“为什么”的问题。要深刻理解条令原则,弄懂弄清条令为什么要这样写,就要对条令中重要的原理和原则反复学习,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和探求新的战术理论奠定基础。

研究战例。研究战例是吸取战斗实践经验、学习战术和研究战术理论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研究步兵战术学的过程中,[奇·书·网]应特别强调研究战例。战例是战争、战斗的指导者运用理论于战场具体情况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战例所创造的作战奇迹,反映了正确的指导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造。研究战例可以帮助人们把握战术理论原则的由来,丰富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从研究中发现新闻题,发展战术理论。战例,凝结了前人用鲜血换来的许多宝贵经验,对于和平时期学习战术理论,吸取战斗实践的丰富营养更为重要。越是缺乏战斗经验,越需要研究战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典型的战例很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不同样式的战例,反映了战斗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指导规律。

全面系统地研究战例,可以从中抽象出战斗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指导规律,形成系统的战术理论。研究步兵战术学,应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不同样式有代表性的步兵战斗战例进行深入剖析,以便揭示步兵战斗的规律和指导规律。

研究战例,重要的是启发人们根据战斗规律和战术理论原则创造性地指导战斗实践。战术的原理、原则在战斗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战斗实践中的运用却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在研究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战例中,应特别注意那些精明的指挥员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战术理论于具体的客观作战环境和条件,从而创造出战斗奇迹的。将战术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战斗实践,就能创造出奇迹,就能丰富和发展战术理论。揭示这一观点,是我们研究战例和考察战术发展史必须注重的问题。研究战例,应当以我为主。我军的战例及其总结出的直接经验,是我们自己用血肉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特别珍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于新的作战实践,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战例,展现了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这些战例,不仅是我们学习战术、研究和发展战术理论的源泉,也是领悟我军所以能战胜国内外一切强大敌人的真谛,坚定在现代战斗中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念的最生动、最实际的教材。

战例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作战思想、战术理论运用于具体战场条件下实践的结果。战争是发展的,现代战斗的具体条件也各不相同,战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研究战例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前人的战斗实践中认识战斗规律,研究指导未来战斗实践的方法,发展新的理论。所以,研究战例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研究过去的战例,并对战例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又要注重世界近期局部战争中所提供的新情况,研究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实践经验,结合新的特点,作出科学预测,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相应理论,丰富和发展新的战术理论,

战术作业、演习和实验。战术作业、演习和实验的方法,是一种将战术思想、理论原则应用于训练或战斗实践,以便取得经验,增强感性认识的学习方法,也是理解、考证和发展战术理论的基本方法。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都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步兵战术学的研究更有其特殊要求。步兵战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理论系统,步兵战术学的研究包括了步兵战术理论和实践的全部问题,既要精通理论原则,又要熟悉组织与实施步兵战斗的具体方法和技能,而且后者尤为重要。

研究步兵战术学,必须学习步兵战术。不可想象一个对步兵战术一窍不通的人,可以研究出步兵战术的系统理论。学习步兵战术最根本的方法是实践。步兵战术,从娴熟的单兵战斗技能到分队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都不是便靠学习理论所能掌握的,必须通过现地作业、演习,而且是实兵实装的反复实践才的学会。这是因为,学习步兵战术,掌握理论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提高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战术理论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所有战斗中都应贯彻的共性原理、原则和方法。而实际的战斗都是具体的,涉及具体的环境、条件和情况,必须采取具体的战斗方法。战术理论提供的只是原则指导,并不能提供具体的战斗应该如何指挥和行动。所以,仅仅熟读理论原则而不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夺取战斗胜利的可能。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败之分,是因为从理论认识到取得指挥才能,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或者说,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战术作业、演习和实验,就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它提供一种运用理论原则于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以便提高人们研究和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判断力、创建力和战斗行动的能力。古今中外一些战斗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原理原则也有共同之处,我军步兵战斗条令规定的原则也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运用于实际战斗,指挥员所要研究、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影响具体战斗结局的各种因素又非常之多,所以,战斗指挥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靠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仅有理论知识,并不能保证定下正确的决心,必须具有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战斗指挥能力。研究步兵战术学,必须借助实际训练和实战取得直接的经验,掌握步兵战术,这是研究步兵战术理论的基本条件。

战术作业、演习和实验,是研究、考证、完善和发展战术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步兵战术理论的发展来自于对步兵战斗实践不断的认识和研究,理论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战术理论的新内容、新战法需要通过训练和实战去研究和考证。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步兵战斗方法,在缺乏直接战斗经验的情况下,更加依赖战术作业和演习。

步兵战术作业主要是想定作业,通常以现地作业为主,也可采取沙盘、兵棋作业,重点研究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战斗指挥和协同动作。通过分段研练或连贯演练,或对重点问题进行反复演练,把研究与演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研究目的。

战术分段作业(亦称战术队列作业),是学习步兵战术普遍采用的方法。分队各个战术课题的训练,一般都是将课题按战斗进程分成若干阶段或训练问题,在野外以相应的战术情况为背景,依模拟器材显示或口述情况作业。检验步兵战术理论,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战斗实践。但和平时期的检验主要是通过演习、战术综合演练和实验的方法进行。步兵战术演习一般是实兵实装在野外采取单方或对抗的方法,进行检验性演习或研究性演习。步兵分队的战术演习和战术练合演练,更加强调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在复杂地形、不良天候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昼夜连续实施,把练思想、练作风、练战术、练技术结合起来,把走、打、吃、住、藏、管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检验的目的。

随着步兵战术训练先进技术器材的应用,分队战术模拟演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分队战斗模拟实验,已成为步兵战术训练和战术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在条件具备时应充分加以利用。

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是研究和发展步兵战术理论的重要方法。先进的学术思想,能产生先进的作战理论,从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步兵战术理论研究,如果缺乏先进的学术思想为主导,其理论成果就不可能具有先进性。战术领域是个很敏感、很活跃的领域,战术理论不能停留在以往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上,要不断了解作战对象的最新信息,跟踪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战术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深入开展学术争鸣,吸取新的研究成果,步兵战术学理论体系才能更新和完善,才能循着未来步兵战斗发展的方向前进。先进的学术思想对战术理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先进的学术思想不是哪一家的“专利”。在我军武器装备相对于强敌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丰富和发展先进的学术思想,探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对付敌人的办法,推动战术理论的新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更加重要。

开展学术争鸣,必须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充实、更新、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抓住重点,从实际出发,组织一些专题研究,进行新的探索。学术争鸣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深入到教学、训练和战备的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使学术争鸣与教学、训练和战备结合起来。条件具备时,还应深入战斗实践,总结和研究实战径验,以不断发展新的认识。要广泛获取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最新信息,掌握研究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新的指导规律,适时充实、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使我军步兵战术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章步兵战斗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步兵战斗,首先要了解它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从而揭示步兵战斗的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以便研究现代条件下的步兵战术,指导现代条件下的步兵战斗实践。

第一节步兵战斗的产生

步兵战斗是最古老的战斗。研究步兵战斗的产生,不得不从战斗和战争的产生说起。在古代,战争和战斗是不区分的,统称为“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装斗争规模的逐渐扩大,人们才开始将武装斗争区分为战争和战斗两个层次。到了近代,随着武装斗争形态的进一步复杂化,人们才在战争和战斗之间增加了战役概念。关于什么是战争以及战争是如何产生的,战争史有不同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用暴力手段的继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战争的产生当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之际。在古代,世界各民族、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据考证,古埃及在公元前31世纪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而中华民族直到公元前22世纪夏启镇压有扈氏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国家政权,所以,中华民族的“战争”产生于公元前22世纪夏启消灭有扈氏进入阶级社会之际。此前几千年氏族社会部落之间为争夺自然资源、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争斗,孕育了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这些争斗还不具备“战争’的本质属性。夏启将有扈氏一族作为奴隶后,组建了军队,颁布了刑法,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器,对一系列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征伐,并使之成为奴隶。从此,政治、军事意义上的战争便在中华民族大地上产生了。夏启在战争中使用的战斗方法无疑是沿用氏族争斗的方法,而氏族争斗的方法就是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狩猎的方法。只不过狩猎时是设点合围,而战争时是群体相对。平日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车、舟、农器、弓箭便是争斗械具。夏启组建军队开初有多大规模,建制如何,无从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车、弓箭等当时晟先进的工具都装备在军队里,成为最先进的战具。直到夏杼时代,才开始制造专门用于战争的武器。军队是阶级压迫、阶级专政的工具,从它诞生时起,从军就是贵族的专利,是贵族的特权。被选为军队成员的贵族分子披戴甲胄,是为甲士,用最先进的车作为工具,以车为单位组成严整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这个时期的战争,史称车战。

中国古代第一支军队就是以战车为主要战具的车兵部队,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因为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其他各农耕氏族,凡先进的氏族,都是发明了舟、车,使用金属工具以后开始进入阶级社会的,所以,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军队,自然就以最先进的车来装备了。这便是古代发达民族的军队一诞生就是车兵部队的原因。中国古代第一支正规军队是车兵部队,那么步兵是怎样产生的呢?步兵的前身是战车下的步卒。在以峨车作为基本作战单位时,除车上甲士外,每车还隶属一定数量的步兵,作战时,甲士乘车,步兵则在车下前进。这一时期,步兵还不是独立的兵种。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春秋时,便从奴隶主贵族中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在封邑内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措掩,农民阶级随之出现}由于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农民大量进入军队,改变着步卒的成分,军队规模增大,步卒数量增加,步卒的战斗力日益提高,以至成为战车的倚重力量,步卒的兵器配置和战术训练日益增强。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不仅平原广野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是争夺空间、是战场,那些偏远丛林、险区、沙漠等地,也成为争夺的空间,成为战场。战车在平原广野中纵横驰骋,威猛无比,但在丛林、深山、险阻、沼泽之地,则无能为力。而这些地方却是能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的步卒的用武之地。于是,独立于车兵的步兵便产生了。步兵战斗的产生当以春秋时晋国的魏舒“毁车为行”为标志。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1年,晋军与群狄战于太原之险阻地带。

魏舒审察双方态势后认为,敌人是徒步的,我是战车,交战地险阻,有十徒兵可对付我一战车,若把战车困在险阻之地,他们就占优势。于是,他命令战车上的贵族甲士走下战车,回到步卒行列中,将车弃置,以步兵方阵对敌。当时还有几个顽固的贵族甲士不愿下车,不愿“降低”自己的贵族身份。魏舒将他们斩首示众,甲士们才全部听命。魏舒将5000人置于前阵,12500人置于后阵,8100人为右角(右阵),2700人为左角(左阵),2500人为前锋(前拒),将全军三万余人布成了步兵的五阵。狄人见晋军丢下战车,人员依战车方阵排列,感到好笑。晋兵乘势冲去,狄人大败。魏舒“毁车为行”的壮举,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这是1000多年正规车战战争以来,第一次以徒步形式进行的正规战争,是步兵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在战场上。纵观世界发达民族,步战都由车战转变而来,都是步兵方阵取代车兵方阵。古希腊的车战持续至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开始了步战。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束,西南亚的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古亚述国对外进行的扩张战争,史称亚述战争,其军队即以独立的步兵为主力,分重装步兵与轻装步兵,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奴隶只担任运输任务。这就是说,世界上第一支建制步兵的产生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而中国古代步兵的产生则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步兵战斗源于车兵战斗,步兵战斗的方法穆用于步卒的战斗方法和车战的阵法。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车兵的战斗方法。

车战最小的战术单位为乘,每乘有攻车一辆,甲士三人,步卒72人;守车一辆,徒役25人,共100人。战时两车同行,攻车上三名甲士既是战斗员,又是基层军官。车左方甲士称甲首,为一车之长,一卒(一乘百人为卒)之长,持弓箭,主射;右方甲士执矛等兵器,称车右,又叫参乘。戈、殳、戟、夷矛、酋矛等五兵插于右车侧,供车右随时选用。中间一名甲士为御者,主驾驭战车,全身销甲,防护甚严。步卒72人为三个单位,

即三十战术小分队,每队24人,加上“长官”甲士一名,共25名,称为“两”,其充当负责人的甲士为“两司马”,战时居车上,走下战车则居一两之中心。一两25人排成五行,每行五人,第三行的中间即为两司马位置。这72人分为三两布于车前、左、右三方,这是步卒战斗力大大提高后的春秋时的情况。起初是只配于左右和左右后的。徒役25人在后,主守衣装器械之车,亦辅助作战。车战时代,每五人都由相邻五户征来,士亦为他们所熟悉的贵族成员,所有士卒都以乡邻编排,相互熟悉,便于控制。

步徒每伍第一、二名为戈、戟手,第三、四名为矛、殳手,第五名为伍长,持弓,为弓手。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以便“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他们深知,“兵不杂则不利。”

步徒最初是无武器无铠甲的,从无武器到配备有如车兵基本相同的武器,遗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而变化最快的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三四百年。以上是一乘的配置方法。

军队都寻求一种增加对抗力度,利于战斗力发挥的战斗队形,这便是阵。

阵法从车战始。阵法的基本原则并不复杂,指挥员率直属机动部队组成方阵居中,然后在前后左右各置一小方阵,这便是五砗,这十五阵便是方阵。换十表述方法可以这样说,如果将一乘中每一步卒扩大为一乘,这便是个百乘(万人)的军阵,是五阵,方阵。如果将中军阵以外的前后左右阵相连外向,便是圆阵。方阵和圆阵是两个最基本的阵形。

五阵则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如果将四角各布一小阵,就成了八阵,五阵是一阵五体,八阵是一阵九体(含中军阵为九阵)。同样,八阵亦可变为圆阵。

阵法的另一原则是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每阵之间,阵内各部分之间都有相应空隙。

如果将八阵中各小方阵以代号表示,便有所谓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或金、木、水、火、土、天、地、人八阵,亦或依阵形称为方、圊、牝、牡、冲、轮,洋沮、雁行八阵等,名目繁多。《风后握奇经》则将四方之阵与四角之阵区别称呼,“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中军)”。这只是为了区别正面与角上面己,并非哪一阵是正兵,哪一阵是奇兵。由哪一阵担任正兵或奇兵是由指挥员临机决定,不是机械的法定的。唐代李笙用阴阳家观点,将四方定为奇,四角定为正,后人往往沿用,其实只能看作一个区别性代号,不是固定的,不是指奇兵、正兵,否则,五阵只有奇阵,没有正阵。奇陴、正阵的说法产生于后代,车战时代并无这种说法。不论是五阵还是八阵,不论是方阵、圆阵,都不是每阵平均使用兵力的。如前所叙魏舒所布五阵,各阵兵力不一,所处位置依当时战况将左右阵布戒左右角。所以,不论是五阵、八阵,都必须根据战场的地形和敌情合理配置队形并适时地变换队形,由于变换,就有了方阵、圆阵、曲阵、直阵、锐阵等说法。

阵布好后,还有进攻与防御的基本方式——立阵与坐阵的问题,这主要指步卒。

前进、进攻,步卒直立行进;停止、防守,步卒坐阵。特别是战况危急时,步徒密集坐阵,将兵器整齐斜向,犹如兵刃之林。古人坐姿相当于今人的跪姿,只是臀部挨住脚后跟。攻击前进时,战车阵形稍疏,整齐向前;转入防御时,缩紧队形。步卒坐砗,有时还将战车的轮子埋一半到地下,将马缚连一起,使阵形不被敌方突破,此为“方马埋轮”。

世界其他民族战争史上,也有坐姿作战的情况。古埃及第四王朝拉荷太昔雕像石铭中,就刻着弓箭手坐姿作战的图像。古希腊在公元前431~404年的伯罗奔尼撤战争以后,也出现前列兵士在防御战中跪姿作战的队形,这就是著名的啥布里方阵。

两军的交战方法,在西周时,双方摆好阵式,击鼓为号,一方击鼓宣战、挑战,另一方击鼓应战,然后双方相向,先弓箭交射,继而战车步卒相遇,短兵相接。这时双方都企图突破对方阵形,如果一方使对方乱了阵脚,就可一举取胜。至春秋时,战阵已兼修壁垒,若一方击鼓,另一方不动,就交不了战,如齐鲁长勺之战。即或两军各自布好阵式击鼓后,也有个左右翼孰先攻,孰后攻,攻何处,谁担任冲锋、横击或伏击的同题。这些,都在春秋时期产生了,如晋楚城濮之战。这便是孙子说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方法。步兵脱颖而出后,从单兵战术、布阵到交战中奇正的运用,这一系列车兵战术都沿用过来了。魏舒就是这样使用步兵的,所不用的仅为“方马理论”之类纯关于战车的战术。那些战术在保留下来的车兵中也有改进。而步兵一旦独立后,其战斗方法和原则比车战更灵活,更有效。步兵在阵形转换、正面吸引、侧而进攻、出奇设伏、偷袭掩袭上,更易于配合、易于调遣。但步兵依然是以阵式取胜,是以大小不等的各种阵形取胜,步兵阵被冲散如车兵阵被冲散一样,就溃散了。战争,从来就是靠整体力量取胜的,而不是仅靠单兵技艺取胜。单兵技艺固然重要,但若不在正确指挥下并且形成一个坚强严整的整体,则于胜无补。

第二节步兵战斗的发展

我们把步兵战斗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给世界步兵战斗的发展进行分期,是一件极困难的事,就如把社会形态发展进行分期一样。一般来说,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在世界范围内不可能划出一个时期属于某一形态的社会,因为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民族间某一阶段的社会形态从时段上又相差甚远,有的甚至越过了某一两个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世界文明史上,有连续历史记载的民族和国家还不多,中国则是这少有国家中较典型的。具体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尤其是有连续发展史的民族来谈社会形态发展阶段是较为合适的,也是可能的。战斗发展史也是一样,我们这里以有连续发展史的中国为例,兼及一定时期发达地区的战斗来谈谈战斗发展阶段。面我们所谈的又是仅从步兵战斗这个角度来划分的。

基于如上原则,我们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定为第一阶段,时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步兵脱颍而出成为战场主要兵种,战争频繁,战斗方法和战术思想异彩纷呈,士兵成分极大改变,玲兵器发展迅速,出现了威力强大的弩,步兵战术水平迅速提高,战法几臻完善。而此时,世界范围内希腊波斯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克留特拉战争、亚历山大东侵,都是大规模战争,是步兵驰骋战场并充分发挥威力的时期。

希波战争中奴隶被编入军队,标志着士兵的贵族成分在改变。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时值中国的秦汉至宋元时期。这一千五六百年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权建立至巩固发展的时期,军队士兵成分无大的变化,兵器有所发展,但无本质变化,步兵战术基本上是战国时已具备的方甚在新情况下的运用。

火器虽已发明,但还不足以对战术产生影响。

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处于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文明还处在前列。

第三阶段从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中国为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从萌芽至发展。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经过欧洲的工业革命,步枪、机关枪等出现,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比例愈来愈大,最终于19世纪末将冷兵器从步兵武器中排挤出去,步兵战斗由冷兵器时代的纵横队方阵式转变为线性散兵式。这一转变是在这四百年间逐步完成的。

第四阶段是20世纪以后,这是步兵战斗发展的飞跃期,所谓飞跃是指步兵战斗发展变化迅速。20世纪是世界大动荡、大分化的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世纪,新技术、高精度新式武器装备层出不穷,时时对传统的步兵战斗提出挑战,步兵战斗进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时期。

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斗:这个时期在中国古代为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是一个万方鼎沸的时期,是“天下大乱”的时期,也是一个流光溢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拉拢农民阶级、奴隶阶级和工商阶层,与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激烈而复杂的夺权斗争,并最终在各诸侯国实行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使整个社会而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军事领域,由于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原来士与卒、徒的阶级鸿沟淡化了,有战功的自由民可为士,“士卒”开始通称,战场无处不在,“邀之于险、邀之于厄”成为步兵战斗的特色,步兵终于脱颖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驰骋战场,与车、骑鼎足而三,并成为三兵种的主角。古希腊、古波斯亦在这一时期完成社会变革,车、步、骑都成为独立兵种。步兵为陆上的主力兵种,兵器的改进,单兵素质的提高,使步兵战斗得到空前发展,战斗方法臻于完善,战术思想趋于成熟,这一时期成为步兵战斗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推动步兵战斗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武器的改进。

首先是弩的发明使步兵远距离杀伤力大大提高。而弩又是便于步兵使用的适宜于任何地形尤其是险阻地形的兵器。有了弩,利用险阻地形,步兵可轻易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次是大量铁兵器的产生,武装了全体士卒。铁兵器锐利、价廉,可大量装备部队。第三是战车原为甲士所乘和载衣装物资,这时除了原有形式的兵车外,出现了为步兵使用的望楼车、鞍韫车、冲车撞车等,使步兵攻城战术迅速发展。

步兵战术在沿袭车兵战术上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在步兵的战斗编成上发展了车战的选锋之怯。步兵最小建制单位仍然是“伍”,但这个“伍”已不是像春秋以前那样由五户相邻之徒卒组成,而是根据个人体力、特长和技能而编成。进行了优化组合,大大增强了步兵的整体作战能力。这是继承车兵战阵选锋之法发展而来的。车战时,往往将精锐的战车置于阵之前锋,大阵小阵均如此,兵法上称为选锋。由步兵阵取代车兵阵,除了前锋精选士卒外,所有士卒都按他们的体力、特长和技能进行编组,而不再以五户相邻之人为一伍。强健会走的编为“勇力”、“飞足”、“利趾”,射技、击刺技术优良的为“材士强弩”,愿雪耻、报仇的组成敢死队,会游泳会攀援的都分别组成各种技能之“卒”,使步兵在各种战斗条件下均有得心应手之“卒”(分队)菲上用场。显然,一万个经如此优化组合后的士卒所形成的战斗力,与按比邻为伍组成的兵阵的战斗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车兵时,步卒弓手在后,步兵时,弓弩手置前,将重型武器(弩)和有特长的人分别编成,这是步兵战斗的显著发展。由于步兵普遍经选士练士,每阵之前后均为强健的士卒,不仅便于调度、策应,还能提高机动能力,灵活应付复杂局面。车战时代不仅有战车之间的协同问题,还有战车与步徒的协同问题,所以速度缓慢。步兵的整顿编排调度均灵便,所以战国时往往一次行军长驱百里,这是步兵独立后所显示的优势之一。步兵阵法日趋完善。阵法即阵兵之法,也就是战斗队形的配置方法。

步兵阵法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结合战场情况布出多种利于战斗力发挥的阵形。步兵一般分为三队(三个方阵),有时五队。三队时可横队,可纵队,一般左右阵居前,中军阵稍后,有时三纵队鱼贯;五队时,既可为五列纵队一齐向敌,以迷惑分散敌人注意力,布可列为五阵。在战国时,车、骑已被作为步兵的“特种兵”使用,多用于始战之冲锋;而撤退、突围时,往往被夹在步兵阵中。步兵阵灵活,阵形甚多,有方阵,圆阵、琉阵、数阵、锥形之阵、钩形之阵、玄襄之阵,还有水阵、火阵等。步兵阵法至战国时期已相当成熟。

这一时期也是步兵野战和城邑攻守战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步兵战法得到了迅速发展。步兵野战的首要战法是先正后奇,“正兵贵先,奇兵贵后。”先以大阵从正面牵制敌人,然后根据敌我情势,以奇兵或冲锋,或横击,或偷袭,或设伏等。总之,先牵制,后扼杀。二是必攻不守。对处于不利境地的敌人“急击勿疑”,对“不守”之敌迅即攻击。三是“避之于易,邀之于险”。这是战国时期步兵战斗的特色。车战时代是避之于险,步战时代是“避之于易,邀之于险”,偏偏要在险阻地形作战,凭借、利用地形以胜敌。四是弓弩为表,戟盾为里。

步兵冲锋时,车骑为辅,置于两侧或阵后。车战时代弓手除甲士外,步卒均配在第五名,放在一伍之最后,战国步兵阵中,弓与弩一律配置阵表,即每阵接敌之前行,甚至单用弓弩手置于阵前,提高步战的威慑力、远距离杀伤力。须车骑配合步战时,车骑一分为三,置于步兵阵左右后,以为冲锋之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大都强调进攻,就是防御也往往强调变守为攻,所以变守为攻是战国时防卫战法之一,再就是深沟高垒,这是从城邑的防御功能和险阻地形所具备的优势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战法。在平原地带,无险阻无城塞之处,则构筑工事,深挖沟,高筑垒,类似于城池、城墙,进攻一方往往难以攻击。如果沟垒很好,只要坚营不出,攻者无可奈何。三是据险而守。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据险”在战国时是双方都力图争夺的,车战则都力求远离险地。城邑最早期为贵族聚居地,也是一座防守要塞。后来一座城邑为一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那些深沟高垒的坚城,冷兵器时代,在战车而前,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有城邑,便有攻城邑之举。然而,直至春秋末,直接攻取城邑鲜有成功者。故孙于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进攻城邑是用兵的下策。势必交兵,也应邀之于野,尽可能避免耗力太大而又收效甚微的攻城。但是战国时大小城邑星罗棋布,要夺取政权,城邑的争夺便不可避免。步兵的发展,战具的完备,为城邑攻守战术提供了发展机遇,使战国的攻城守城战术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其基本方法延用于整个拎兵器时代,直到热兵器淘状拎兵器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攻城战斗首选的战法还是诱敌出城或乘敌出城时设伏邀击,将敌歼于城外,趁城空虚时攻城。其次是围而困之,断绝城内与外界联系,甚至截断水源等。此法往往旷日持久,双方皆疲。当敌坚守城池,挑之不出,而粮草又不足以供围困之所需时,直接攻城就成为必须。其主要方法有:筑土山以临城,古称之为距,堙、高临;攻城门;挖洞毁城以及上述战挂的互相配合使用等。与攻城之法相对应+守城方法也有几种。首先,要争取救援之兵,以便里应外台将攻城之敌歼于城外。其次,在敌人大军开进时,预于城外4里修筑工事壁垒,列旗帜,设伏兵。垒上多用大弩,城内百步置一突门,设有行马,勇锐士卒隐伏其中。敌人骤至,使部分轻卒合战而佯走,退至城下,每百步设置的突门内勇锐士卒推门而出疾战,预先埋伏于四里之地的伏兵疾击其后,使敌“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不失为一种好的守城战术。迫不得已,退守城内,采取与攻城相应的守城术。

战国时,步兵的指挥通信一如车兵。虽车步分开了,三军统帅依然在指挥车上号令。主要号令工具泛称为金鼓铃旗,主要是金鼓旗,战斗指挥的核心工具是金鼓。军中通信工具还有阴符与暗语,这是古代常用的秘密通信方法。至于烽磁,则是运用广泛的侦察预警方法,也是一种通信方式。战国时步兵战斗保障靠辎重车。车战时代,其战斗保障是一辆守车物资保障一辆攻车需要。步战时,攻车单列出去,但步兵的保障依然由辎重车担任。这时战斗保障之辎重车亦集中起来统一保障。侦察、警戒等战斗保障,在战国时有斥候(即远处的侦察兵,斥候有不少以骑兵充当)、间谍、烽燧、驿传。宿营亦设警戒、斥候。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兵器有很大发展,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战国已具备,且相当精良,步兵编成的伍法有了新的标准,注意了士卒的选练。武器配制有了新的原则,弓弩已被置于前锋,极有效地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阵法更灵活,能适应多种地形,“邀之于险、邀之于厄”成为步兵有特色的战术原则,无论野战还是城邑之战,攻守战术几臻完善,指挥通讯技术配套,战术思想异常活跃,奠定了步兵战术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发达民族和地区的情形也相仿。这一时期进入世界军事史的著名大战,除中国古代战争外,有亚述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撤战争、留克特拉会战、亚历山大东侵、布匿战争等。这些战争都表现出冷兵器时代的高水平,无论是平原野战还是攻城夺塞,都有精良的战具和成熟的方法。亚述军无论野战与攻城,都是精锐的,歼强敢于城外然后攻城是通用方法,将士兵编为轻装(无甲弓箭手、投石手、使用藤盾)士兵和重装士兵(披金属铠甲、执金属盾牌的枪手),以步兵为主,组成密集方阵,以骑兵和战车作冲阵之用。

希波战争中,希腊步兵占据有利地形,主力分置两翼,当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取中央突破时,希军突然从两翼以长枪密集方阵发动凌厉攻势,波斯军抵挡不住。留克特拉会战时,斯巴达军排成传统的纵深12列方阵,把强兵置右翼,战线长,希腊军名将埃.自米农达采取斜切战斗队形,抛弃了滑正面平分兵力的战法,把强大突击力量置左翼,排成纵深50列的密集队形,又以次要兵力排成8列纵深的方阵。结果埃帕米农达的强大突击力量插入斯巳达军阵,在次要兵阵和骑兵配合下,战胜了斯巴达,埃帕米农达灵活运用战法,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们此时12列纵深的方阵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横阵、直阵,而埃帕米农达的斜阵,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锐阵。这一时期,关于阵法的灵活变化是曲尽其妙的。亚历山大东侵,马其顿联军(公元前331年)从埃厦出发的高加米拉之战,步、车、骑配合及布阵都很有水平。中国是世界军事科学的重要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中国出现了专门性的军事著作《令典》和《军志》。其中记载了参加战争的人数、编制和作战队形,规定了军队的战斗使用原则。步卒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些著作自然包含了步卒,反映了步卒的战术理论。公元前6世纪,步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于战场,至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军事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军事理论专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经典之作。孙子兵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战术理论成熟的标志。孙子兵法产生于车战发展的鼎盛时期,它所揭示的战争和战斗的本质规律,所阐述的战术思想和战斗原则,不仅是从长期的车战、步战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也是指导步兵战斗的战术理论和战斗原则。孙子兵法对步卒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把“士卒孰练”看作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对步卒的战术内容和要求有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军事条令《司马法》。《司马法》成书于战国初期,在《司马法?严位篇》中,严格规定了甲士和步卒在战斗中的单兵动作、战斗队形以及在找斗中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司马法》是一部简明扼要的车兵、步兵战斗条令,其成书时间比欧洲早5~8个世纪。战国时期,军事学术思想活跃,军事思想园地一派繁荣。《昊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墨于?城守》、《六韬》都成书于战国。这几部书都论及步兵的战斗方法和原则。

二、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战斗: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中国处于秦汉至宋元时期。此前,冷兵器在质的方面已发展成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有所改进,但步兵武器没有出现多少质的变化。火药虽在唐代中期被发明,并在宋代用于军事,但由于制造业水平的制约,还未形成换代型武器,也未能在拎兵器中占多大比重,仅作为配合冷兵器使用的燃烧型、喷射火焰型初级火器,不足以对战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为步兵战斗发展的缓进期。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是楚汉战争,著名的作战不少。步兵的战法、陴法、车步骑的联合运用,与战国无多大楚别,只是车兵地位进一步下降。

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军事家不少,这时的兵阵多为有一定纵深的横式、纵式兵阵。三国时,出现丁弩车、抛石机,步兵的进攻威力更大了。魏晋时,指南车、记里鼓车(自动计里程之车)使行军更有方向性、准确性。此时,战车除新式弩车外,原来意义上的战车只作为辎重车出现,不作为攻击车了,骑兵大有发展,是配合步兵冲锋陷阵的强大力量。

这一时期,世界军事史上的法萨罗之战,沿袭的也是三线横排队形,步兵有投石机和弓弩手,在骑兵配合下作战。取胜原则靠避实击虚。隋唐时征战不休,国力强大,兵力自然强大。步兵装备进一步精良,头盔坚硬起来,戈戟这些武器逐渐被淘汰,刺击兵器枪得到大发展,但还不足以引起战术上的变革,火药在唐代中期被发明,至唐末用于军事,但只是燃烧型,未带来兵器的根本改进。攻城和野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完善。

宋朝国力不振,宋、辽、西夏、金、元五大军队逐鹿中原,最终元军以其金戈铁马席卷全冒,并横扫亚敢广大地区,震惊世界。这是骑兵战术登峰造程的时代,而步兵在这一时期艰难前行。火器的日渐成熟正在向步兵战术挑战,但又不足以改变步兵战术。

北宋时,燃烧性火器己演进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球、霹雳炮,但多为石制、纸制。南宋时,出现了最初的竹制管形火枪,但属于喷射火焰型,称为突火枪。公元1221年金兵攻蕲州(湖北蕲春)曾用发石机发射“震天雷”,是为金属制的火药炮,后人称为铁火炮。

公元1332年(元代至顺三年)制造出了铜火铳,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属管型火器,比欧洲的火铳早半个世纪。这时的步兵方阵前列除弓弩外,有时加上这些初级火器,与弓弩配合使用,放后即隐入步兵阵中,且数量有限。至此,这些火器还只是辅助性兵器,其作用仅仅为提高攻击效率,对其战斗队形、战斗方式影响不大。因为占主导地位的兵器依然是玲兵器,弓弩仍占统治地位,刀、抢、剑、矛、盾仍为最常规武器。在这漫长的一千六百年中,人们祖述孙子兵法,运用以小方阵为基本战斗队形、大阵阵形灵活多变、冷兵器长短互配的使用原则,力求将战术理论恰当地运用于作战实际。战术史表明,在武器与作战人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战术不会有质的变化,其胜负决定于指挥员的正确运用与否。

这一时期,在罗马,在日耳曼,步兵正一步步走向衰落。恩格斯在谈到中世纪步兵时说,至十世纪末,“骑兵成了欧洲各地真正决定会战结局的唯一兵种;而步兵虽然人数在各国军队中都比骑兵多得多,但不过是装备低劣,几乎谁也不想好好地加以组织的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封遗时的骑士,全身披挂甲胄,居第一列;装备轻些的侍从兵居第二列,马弓手殿后,这样队形的骑兵是战场的主力兵种。步兵在这一时期多用于警备、勤务、城守。

这一时期,步兵战术现论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各种兵书里。曹操首注孙子兵法,诸葛亮也写了《兵法》、《将苑》诸篇,后来或托名、或编辑、或自撰的兵书不少,大多散失,现存下来的兵书,其中著名的有《三咯》、《太白阴经》、《虎钤经》、《李卫公问对》、《守城录》。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基本思想,许多著作包古了战术学的内容,蕴舍了步兵战术理论。在欧洲,早期战术理论主要反映在军事历史著作中,这些战术理论制胜的原则和方法,也都包含了步兵战斗的原则和战法,蕴含了步兵战术学理论。

三、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的战斗:

明代是火器发展较快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获得火药术,逐步用于战争。西欧于l4世纪即得到火药术,凭借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制出了火炮、火枪。经过三百多年,才出现了适合装备全体步兵的枪。到十八世纪初,装有刺刀的燧发枪才把长矛最终从步兵的装备中排挤出去。而在中国,这一过程更长,明、清时代是冷热兵器共存的时代,是热兵器走向兴盛而冷兵器逐步衰亡的时代。对于步兵来说,既是武器装备的转型期,也是战术的转型期,明代火器有所发展,火箭、发贡、子母炮、大窝蜂、飞天喷筒等共一百余种,但多为燃烧型、喷射型火器,爆炸、射击型少。其威力大的射击型枪炮,是西方工业发达时创造的枪炮被中国人发现而仿造的。鸟镜与佛郎机神炮均属此类。南宋时的突火枪已具有鸟铳雏形,后仿外夷火枪制成鸟铳。明代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见西班牙、葡萄牙的船舶到广东,装有大臾炮,便谓之“佛郎机炮”。因时谓古西班牙葡萄牙为佛郎机国。何儒得其制后,便仿制了佛郎机炮,亦称“大将军”炮,言其威力大。鸟铳与佛郎机装备部队后,步兵战斗力和战术开始发生变化。戚继光步兵营2699人,装备1080杆,清代绿营兵装备40%~50%,成为步兵威力最大的武器,置箭器之首。接敌时,首先放铳,其次弓弩,再次短兵相接。而鸟铳手必须线性队形,置于阵前,改变了五伍步兵方阵的配置。

此前弓弩是线性队形,现增了鸟铳,步兵阵就可化大为小,由密的大方阵向小群而分散的队形过渡,五人十人便可为一战斗单位。因为鸟铣最易将敌阵打散,这时以灵活而众多的小兵阵迎战,效果更好。戚继光的鸳鸯阵,十人即可。不仅步兵,骑兵部队也装上鸟铳,久已不用的战车,在明代复活了,但不是依原样复活,是作为火炮车而复活。这时的车兵营亦装备鸟铳,车载佛郎机炮。戚继光的车营编炮车128辆,备佛郎机炮256门,其余兵车17辆。这些所谓车营兵,实为炮兵,由步兵而来。因此,明清之际的阵法是线性队形与方阵并存,但线性队形血来禽多,小型方阵愈来愈多地与线性队形进行组合。

在世界战争史上,处于这个时期的“胡斯战争”、“君士坦丁堡围攻战”和“三十年战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战术特点。15世纪捷克民族反对德国封建主及天主教势力入侵,也是以步兵为主力,有乘车步兵,骑兵、轻型炮兵,久已不用的战车被用来载兵、构工事、扎营,火炮、步兵都在战车工事内,与明代兴起的战车有某些相似。至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采用的是中央为步兵方阵,两翼为骑兵方阵。瑞典的古斯塔夫统率4.7万人,火炮100门,首次运用线式战术,以火炮火枪的线式战术,远距离打退敌方冲击,步兵、骑兵为方阵实施进攻,将线式队形与方阵结合起来使用。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15世纪出现了炮身和火药室一体铸造,有炮架,有瞄准器的青铜炮,用铁弹代替石弹和铅弹。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装滑膛枪。15世纪出现了火绳枪。17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燧发枪,提高了射速。18世纪采用弯曲枪托代替直枪托,大大提高了战斗效能。19世纪,枪炮的身管都由滑膛改为线膛,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射速和精度,弹丸由球形实心弹发展为有弹头、发射药和预压底火的定装式枪弹炮弹,出现了击针式枪炮。19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手摇式连续装填射击的“加特林机枪”。1883年,美国人马克辛发明了利用火药燃气促动的机枪,开刨了枪炮自动装弹的历史,此后,不同结构的机枪、自动步枪、冲锋枪相继问世。

电报、电话的发明并用于军事,大大提高了指挥效能。铁路的大量铺设为步兵运输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方式。炮兵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兵种,与步兵协同作战。

由于鸟统继而步枪的出现,线性队形逐步取代了方阵,燧发枪排挤了拎兵器。随着枪炮的日益精良,线性队形也不能“整齐”地前进,必须运动式、跳跃式地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使用线膛枪进行准确射击,以散开队形与英军战斗,创造了散兵线战术。而在全部步枪火器的大规模野战中,光有散兵线和线式队形显然不行,后面必须有强大的纵队继而冲阵,才能在对方的横线阵地上冲开缺口。拿破仑一世采取了纵队与散兵结合的队列。然而,随着武器的精良化,射击精确度的提高,任何密集的纵队都被打散,于是小散群、跑步跃进的方式成为步兵进攻运动的主要方式。可惜,由于经济的政治的原因,中国军队装备先进的热兵器总是滞后于西方,直到1840年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样务掘才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创立洋务学堂,先后创办了一批技术学堂和军事指挥学堂。其中天津武各学堂于1885年由李鸿章创办,为第一所新型步兵学校。洋务派引进洋枪、洋炮、洋教缘,帮助训练军队。至19世纪末,步兵由冷兵器时代的战术转变到火器步枪时代的战术的过程,基本完成,20世纪初,成熟的步枪在军队中一统天下。

这一时期反映步兵战术理论的兵书,主要集中在明代。16世纪中叶,中国名将戚继光全面研究新型火器,[奇·书·网]利用新型火器创造了新型的步兵营,并总结了使用火器作战和训练的经验,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戚继光不仅把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发展到更高水平,而且创造了步兵营使用新型枪炮同冷兵器相结合以及各营种进行协同作战的新战法。他所创立的步兵战术理论,是对步兵战术学的重大发展。明代火器发达,兵书众多,还有《兵经》、《兵镜》、《阵纪》、《投笔肤谈》、《百战奇略》、《救命书》、《草庐经略》、《登坛必究》、《金汤借筹》、《江南经略》、《征异录》、《武备志》、《武经总要》等。

在这众多的兵书中,也都总结了火器用于战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战斗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步兵战术理论。这一时期,步兵战术理论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反映在条令、教令及其他研究战斗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很多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也都揭示了战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较系统的战术理论,其中包含有揭示步兵战斗发展规律的重要的先进思想和战斗原则。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各个不同侧面研究和论述了一系列战术原则。

恩格斯对步兵作了专门研究和系统论述。

四、20世纪的战斗:

20世纪是极不寻常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强、政治的进步、武器的日益精良化、作战人员的日益高素质,步兵战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时期,其变化之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20世纪是步兵战术日新月异的光辉时期。

(一)步兵战斗在常规热兵器下的阵地战中得到了飞跃发展:

20世纪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觇初期,西方各军事强国的步兵进攻战斗基本上承袭了拿破仑的战术,基本战斗队形是:最前面为散兵线,兵与兵之间仅为一步的密集队形。中间是成排纵队的支援队,最后是成连纵队的预备队。攻击前,首先用密集的火力摧毁成压制对方的火力,步兵以低姿推进到距敌700-400米之间,开始以步兵火力向敌射击,并继续进到距敌100米处,发起正面攻击。这种战术由于队形密集,在强大的步枪火力和炮兵火力面前,人员伤亡惨重。随着火力密度的增加,散兵线队形进一步疏散,散兵之间的间隔,由最初的一步左右,逐步增加到5~6步。跃进的方式渐渐发展成为在密集火制区内的主要运动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大量使用机枪和速射火炮,并出现了许多新式武器,步兵进攻战斗对阵地防御的突破成为战术的主要问题,面对防御战术的变化,步兵以2-3列散兵线实擅进攻,也难以突破由密集火网组成的大纵深线式防御阵地。要突破这种阵地,步兵一方面必须集中兵力火力连续攻击;另一方面在防御者密集火力打击下,必须疏开队形。于是,出现了第二梯队,战斗队形开始采用纵深梯次配置,形成了梯次疏开战斗队形。为对付敌猛烈的火力和较坚固的工事,进攻者开始把火力、运动、爆破、突击密切结合起来。随着火炮的大量使用,形成了步炮协同战术。步兵在冲击前通常实施炮火准备,在步兵冲击过程中,为了不间断地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压制敌人的火力,出现了炮火护送射击,步兵冲击前的火力准备和冲击时的炮火护送射击,是当时进攻战斗中炮兵支援步兵战斗的重要方法。

随着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和大量运用,又出现了坦克与步兵相结合的战斗队形。通常是坦克在烟幕后200米左右成战斗队形实施冲击,步兵以多路小纵队紧跟坦克之后冲击。冲击中步兵为坦克指示目标,消灭反坦克手;坦克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开辟步兵通_路。这种步坦协同冲击队形的出现,为战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步兵、坦克在炮兵火力掩护下的协同战斗的出现,标志着以步兵战斗为主体的合同战斗的产生。

步兵防御战斗是从基点式防御向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防御方法还非常简单,通常采用基点式防御,即由散兵坑、机枪掩体、避弹所、掩蔽部和一些断续堑壕组成的相互没有联系的阵地。这种防御样式纵深浅,间隙较大,稳定性差,易受敌分割包围。为了增加防御的稳定性,孤立的基点式防守阵地逐渐连接在一起,从固产生了具有一定纵深的线式防御样式,所谓线式防御阵地,就是由交通壤、堑壕连接起来的绵亘带式防御阵地。在线式防御阵地内,兵力兵器有重点地配置在阵地的要点上,构成防御的主要方向,并形成了以机枪火力为核心,与火炮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前沿前还设置有障碍物,在防御的浅纵深还增设了预备阵地,用以配置兵力进行机动和支援前沿分队战斗。随着战斗中的火力成倍增强,防御更加依赖于野战工事,防御者对阵地的组成、工事的梅筑越来越重视。由于积土工事常被炮火摧毁,土木工事出现于战场,野战阵地萌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火炮威力和射程的提高以及坦克的运用,防御的纵深增大了,兵力作纵深梯次配置,通过采用纵深梯次的防御,对抗进攻者的连续突击,以增大防御的弹性和稳定性。同时,出现了筑有永备工事的坚固支撑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对付集群式坦克的冲击,反坦克支撑点得到普遍运用,对于抗击坦克的冲击、稳定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点防御形式不仅作为反坦克阵地采用,而且也成为连、排阵地防御的基本阵式,是构成阵地防御中营防御地域的基础。支撑点防御阵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经过战争检验,证明是适应现代步兵防御战斗特点的理想的防御阵地样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由于武器装备的发展,步兵的作战能力明显增强,战斗规模和范时明显扩大,同时,步兵通常在诸兵种合成军队的编成内遂行任务,步兵行动也必然受到合同战斗影响,合同战斗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空中机动、垂直包围、纵深攻击等广泛应用,给步兵的战斗行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步兵以往单一的地面行动的性质。战斗中,必须贯彻前沿、纵深同时攻击的思想,以穿插、分割、渗透等战术手畏,实施全纵深的攻击,使前沿攻击和纵深攻击紧密结合,以达成进攻战斗的机动性和速决性。现代条件下,直升机大量装备部队,战斗中可以给步兵提供空中火力支援和空中机动保障,因此,步兵除配合地面战斗外,还可搭乘直升机由一地向另一地实施快速机动作战或克服复杂的地形障碍,在敌人纵深实施战术机降,从面给步兵的战斗行动带来了立体性质。

(二)合同战斗的产生使步兵的编制装备和战斗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0世纪初,陆军的构成仍很简单,基本力量是步兵和骑兵,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炮兵和少量的工程兵。步兵作为陆军的基本兵种,在战斗中担负主要的战斗任务,其战斗行动主要依靠徒步战斗,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与骑兵协同配合,进攻时步兵主要担任正面突击,骑兵则多担任穿插迂回攻击和追击。防御时步兵坚守阵地,骑兵则实施机动突击。步兵的基本武器装备是步枪,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轻、重机枪和部分自动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步兵的编制基本稳定在班、排、连、营、团、师、军等七级,有的国家还编有步兵旅一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的合成战斗能力增强。一些国家军队的师、军两级已发展成合或战术兵面,战斗方法逐步脱离步兵范畴,合同战术萌生。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新的兵种不断涌现,专业兵种的数量不断增加,军队的合成程度不断提高,步兵在军队中的比重逐步减少,由原来的60%-70%降到40%~5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炮兵和装甲兵的比重剧增,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种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军队的合成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家军队的团一级单位开始编制装备大口径火炮的炮兵以及通信兵、侦察兵等专业兵种,从此军队的团一级也开始迈进合成军队的行列,其战斗性质属于合同战斗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单一兵种的徒步、摩托化步兵的编制基本稳定在营以下分队。为了适应合同战斗的需要,步兵的装备进一步朝着提高火力和机动力的方向发展,步兵的性质也发生变化,传统的徒步步兵逐渐发展或为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其装备有集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为一体的步兵战斗车或装甲输送车,由反坦克导弹、车载火炮、火箭简相结合的反坦克武器,以便携式防空导弹、车载大口径机枪(机关炮)为主的防空武器,以及诸如迫击炮、榴弹发射器、轻重机枪、自动步枪等大量的压制、杀伤武器,形成了一个打击装甲目标和低空飞机、直升机,杀伤和压制有生力量的完整的武器系统。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战斗的要求,运用高科技成果,在加速其他兵种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步兵的建设。主要趋势是:努力提高步兵武器的自动化、系统化的程度,着重增强打坦克、打飞机、打直升机、打空降的能力,重视发展步兵的突击力、防护力和快速机动能力,传统的步兵战斗已发展成为现代步兵战斗。

(三)我军步兵战斗的产生和发展独具特色。

我军的步兵战斗是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四个历史时期。我军在建国以前,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长达22年之久的战争,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这些战斗基本上都是步兵战斗,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才出现了合同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虽然已经全面形成了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具有我军特色的合同战术,但坦克兵等特殊兵种部队有限,多数战斗不具备合同战斗的条件,仍属于步兵战斗。因此,我军战斗的产生就是步兵战斗的产生,我军战斗的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就是步兵战斗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军步兵战术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军力量弱小,没有统一的编制,武器装备很差,使用的是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武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正规战的战法,就如‘乞丐与龙王比宝”,讲什么线式战术、散兵线战术,都是没有用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了红军游击战的全新战法。在并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原则。十六字诀原则在指导步兵的游击作战中,就是采取集中兵力,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或乘敌疲劳、不备、分散之际,采取袭击、伏击、奔袭等形式多样的战法,以抵近射击、手榴弹、白刃格斗大量歼灭敌人,战斗动作迅速突然,战斗速战速决。

这种战斗,主要是进攻战,着眼于积极打击敌人,不进行持久战斗和消极防御,充分把握主动权,充分发挥战斗动作的机敏性。主要战法是袭击,行动神速,保守秘密,用巧妙的方法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随时分散和收拢,分散以争取、发动群众,收拢以应付、消灭敌人。我军用这种战法,使根据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红军力量也迅速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后,面对敌人发动的大规模的“围剿”,红军的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向具有游击性的运动战发展。这种游击性的运动战,其战术的基本点是,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创造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备种战法打击敌人。进攻以运动之敌或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为目标,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奇袭、奔袭、强袭、急袭等方法,隐蔽企图,秘密开迸接敌,突然包围,勇猛攻击,近战歼敌。

或采取诱伏、待伏的方法,选择良好阵地,预先构成伏击部署,以迅速、勇猛的出击,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力求全歼。防御战斗主要采取运动防御,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抗击,以火力和反冲击杀伤消耗和迟滞敌人,以保障主力歼敌或退却。

抗日战争,打击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进行敌后作战。这一时期,我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机枪和少量的小口径火炮,武器弹药的补充主要靠取之于敌。采取的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针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客观实际,步兵战斗进一步发展了袭击战术,创造了地道战、破袭战、蘑菇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法。运动战则采取“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合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牵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等种种的战术和方法”,并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到了抗日战争末期,日军逐渐衰破,我军力量壮大,装备改善,运动战又在较大规模的运动进攻、运动防御等方面有了发展。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正规战争。这一时期,我军不仅兵力不断增加,而且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步兵的火力、突击力明显提高,战斗的规模日趋扩大,从而促使攻防战斗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运动战的进攻战斗中,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歼敌。攻击部队迅速准备,把主要方向和攻击点尽量选择在敌人翼侧或侧后,突然攻击,进而迂回包围,穿插分割,以近战、夜战和猛打、猛冲、猛追,连续作战,各个歼敌。在防御战斗中,一般依托村落或高地形成要点。战斗中,以短促的火力和积极的反冲击杀伤敌人,或以交替掩护,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敌人。这一时期,阵地战的攻防战斗也随着我军力量的不断壮大面逐步发展。城镇攻坚战斗,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周密充分的战斗准备,采取纵深梯次的攻击部署,选取弱点实施突破。各梯队一般编有突击队、火力队、爆破队和预备队等。战斗发起后,爆破队采取连续爆破开辟通路,突击队利用火力队的支援和爆破烟幕的掩护,以猛打猛冲突入敌人阵地,预备队乘胜扩张战果。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实施突破,突入后进行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从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攻坚战战法。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其战术也日益完善。阵地防御则主要发展了野战阵地防御战术。这种战术,通常构成正面较窄、纵深较大的防御阵地,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建立有重点的梯次部署,组成严密的火力配系,构筑比较坚固的工事。战斗中,扼守要点,以点制面,采取火力抗击、阵前出击和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军步兵战斗得到了全面发展,步兵战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是抗美援朝和自卫还击作战时期的战术更具有代表性。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我志愿军基本上是以步兵和炮兵为主,我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大敌人。在进攻方面,我军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编为主攻、助攻、预备队、渗透迂回分队等,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秘密开进,选敌弱点,突然发起攻击,大胆穿插分割,以夜战和近战歼灭敌人。在与敌阵地对峙的情况下,则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每战均选择敌排、连支撑点和个别的营防御目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依托阵地,运用近战夜战,四面包围,突然行动,速战速决,打小的歼灭战。在防御方面,我军采取了多种防御样式,创造了钻洞子的坑遭战术。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为了适应防空、防炮、防坦克和防空降的要求,我军创造了反坦克网状阵地及其新战法,遇敌空袭时的快速疏散隐蔽并组织轻武器火力打击低飞的敌机的荫空袭战法,和打击临空降落或刚着陆之敌的防空降战斗的行动方法。抗美援朝后,我军步兵战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两次大规模的自卫还击作战,步兵战术运用之新之深,在我军步兵战斗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所创造出的一整套高原地、严寒地、热带山岳丛林地等特殊条件下的步兵攻防战术,都取得了新的经验,把我军的步兵战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61年5月,我军颁发了第一代《步兵战斗条令》,以后又陆续颁发了第二至第四代《步兵战斗条令》,标志着我军步兵战术理论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20世纪是军事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热成像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卫星侦察、电子对拭、精确制导武器、隐形武器、智能武器、高技术作战平台,自动化作战系统等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强大优势,对战术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技术装备还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步兵战斗的情况和特点也必将发生变化。因此,步兵战斗也会发生变化,21世纪将是步兵战斗出现重大发展和步兵战术发生更大变革的世纪。

第三章步兵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要素

现代步兵战斗,是指营及营以下步兵建制单位,使用自身力量或在配属与支援力量的配合下,独立实施或作为上级合同战斗重要组成部分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地面作战行动。这种战斗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客观实践体,有其自身的对抗目标、预期目的、活动时空,运作方式与风格。正确回答步兵战斗的本质、特点及要素,是步兵战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节步兵战斗的本质

关于战争的本质,毛泽东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那么,能不能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一切战争行动”的本质,就等同于步兵战斗的本质呢?我们认为,两者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行动”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区别于人类一般生产实践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共同本质。但是,我们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同起来。各种“战争行动”之间相区别的特殊本质,若等同于这个共同本质,也就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了差别,也就不能相互区别开来作为一种“战争行动”独立存在,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战争行动”真正的认识。

毛泽东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过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由此看出,步兵战斗与其他兵种战斗及合同战斗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即特殊的本质。反过来说,只有揭示出步兵战斗行动的特殊本质,才能把它从其他战斗中区别出来,进而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同本质+揭示步兵战斗本质的意义,还在于正确认识步兵在合同战斗中的作用和地位,恰当地赋予步兵任务,从而正确地使用步兵。

揭示步兵战斗的特殊本质,必须通过科学分析,研究步兵战斗的各种现象,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对步兵战斗的理解。同时,还要从一般到特殊,即以“一切战争行动”的共同本质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末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行动的共同本质为指导,进一步研究步兵战斗是怎样“贯彻”和体现这一共同本质的,具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具体实现的方法、手段,如何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共同目的。步兵战斗与合同战斗及其他兵种战斗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这个总目的中,它们各自所达到的局部的目的和具体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步兵的战斗行动,既区别于炮兵、坦克兵、陆航兵等战斗兵种和其他保障兵种,也有别于合同战斗的本质特征。步兵作为陆军突击兵种的一切战术技术运用和战斗动作,最为直接地、现实地体现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斗的本质。从“消灭敌人”这个意义上讲,首先,步兵消灭敌人的特殊性表现为徒步和直接性,步兵主要是以徒步士兵的兵力突击,使用手中的枪械、小口径火炮等轻武器和手榴弹,爆破器材等各种战斗器材消灭敌人,夺占和扼守阵地,而不像炮兵那样在远距离上以炮兵火力毁伤或控制作战空间,也不像坦克兵那样集火力、装甲防护力、快速机动力于一体进行突击。步兵虽然也包括了机械化步兵,机械化步兵似乎与坦克兵的本质差不多,但机械化步兵可以下车战斗,这种徒步士兵的战斗仍具有区别于坦克兵的本质特征。当然从发展来看,由于步兵的装甲战斗车等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单兵武器的智能化,步兵消灭敌人的能力将大大增强。但以徒步战斗直接消灭敌人,夺占和扼守阵地这一本质特征是不会变的。如果没有了这个特征,现代意义上的步兵这一兵种也就不存在了。其次,步兵战斗消灭敌人的特殊性还表现为歼敌目的上的彻底性。

火力支援兵种,主要是以火力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摧毁敌人主要的暴露目标,直接目的是使敌人暂时失去抵抗力,支援战斗部队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所以其战斗本质表现为“削弱敌人的抵抗力”。陆军的其他战斗兵种如坦克兵,主要是发挥自身猛烈的火力,快速的机动力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力的特长,对敌实施快速突击,其“消灭敌人”的主要特性是“快”和“猛”。应该说,这种歼敌方式是“粗线条”的,不能彻底歼灭各种掩蔽工事内和有良好地形作掩护的所有敌人。步兵则可以发挥自身灵活机动的特长,不仅能够突击敌人,而且可以肃清一切残敌,达到彻底歼灭敌人的目的。再次,步兵歼敌的近战性也是其消灭敌人的特殊性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各军兵种中还没有一个像步兵这样在如此之近的距离上与敌人战斗。步兵要彻底歼灭敌人,就必须尽可能地靠近敌人,以步机火力、手榴弹、白刃格斗等手段消灭敌人。可以说,步兵的一切战斗行动都是围绕着达成近战、赢得近战展开的。所以,近战性是步兵歼敌的突出特色。第四,步兵消灭敌人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步兵歼敌力量上的生动性。即步兵直接依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轻火器歼敌,其装备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而且与敌人面对而拼杀,这种非生即死的直接搏斗,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激烈对抗,人的勇敢精神、强健体魄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动作在步兵的战斗力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再从“保存自己”这一方面看,上述歼敌的特点,决定了步兵离敌最近,受各种火力的威胁最大,而步兵自身的防护很脆弱,不能抵御任何枪弹的直接贯穿和各种火力的附带毁伤,对核、生、化武器也只能进行简易防护。这就决定了步兵“保存自己”的措施,不能像装甲兵那样主要是通过技术措施来提高装甲的抗毁性能,也不能像炮兵那样靠增大射程相快速变换炮阵地来提高生存力。步兵的保存自己,一方面,表现为隐蔽身体,采取各种简易防护措施,搞好伪装,疏散、隐蔽地配置,利用地形地物和天候气象,依托工事,采取适当的运动队形、运动姿势和运动方法,利用炮兵、航空兵等军兵种的火力支援、掩护等手段,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这虽然是直接地保存自己,但又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保存自己。

另一方面,步兵的保存自己更重要的还是以发扬火力等各种积极的战斗行动,大量消灭敌人,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保存自己。步兵以机动灵活的战斗行动,在发扬火力、消灭敌人的同时起着保存自己的作用。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步兵的基本任务,进攻是歼灭敌人,夺占阵地,防御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或者目标。衡量步兵的战斗效果,就是看是否夺取和占领或者是扼守了上级指定的重要地区或者目标。在与敌面对面的搏杀中,要求步兵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和人在阵地在等,这正是步兵的本色和步兵战斗本质之所在。综上所述,步兵战斗的本质,是以徒步近战,直接地、彻底地歼灭敌人,夺占或者扼守阵地,同时通过大量杀伤敌人和以各种防护措施保障自身的安全。

这就是步兵战斗贯彻着“一切战争行动”共同本质而又与其他战争行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步兵战斗的一切行动、各个方面,无不普及着这一本质,无不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这一目的。步兵战斗的各个阶段,也都贯彻着这一本质,这一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发展,形成了步兵战斗的过程,这一矛盾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步兵战斗的结束;步兵战斗的性质、特点、规律和其他一切矛盾,都受这一本质规定和制约。懂得了这一本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步兵这一古老的兵种经久不衰,至今仍然是合成军队的主要战斗兵种之一;为什么步兵常常被使用在复杂地形和不良气象条件下,以袭击战法为主,隐蔽突然,出敌不意?为什么步兵特别强调灵活机动、近战夜战和英勇顽强;为什么我军步兵能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敌人,等等。

第二节步兵战斗的特点

步兵战斗特点,从内部看,是步兵战斗的现实与历史的区别决定的,从外部看,是与合同战斗相对比而形成的。就前者而言,步兵战斗从过去到现在,其本质变化是极大地增加了与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相适应的成分;就后者来说,步兵战斗的具体背景、关注重点、实践层面、情况发展的非线性程度等,均与合同战斗有较大差别。从以上两个角度着眼,全面考察现代步兵战斗的基本实践,可以看出步兵战斗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指挥体系精干,协调控制直接具体,但指挥手段技术层次低,主要通信手段易遭干扰。步兵战斗与合同战斗一样,须臾离不开指挥,一切战斗目的都要靠正确的指挥去实现。但是,步兵战斗指挥的体系构成、运作方式又有显著的特点。指挥体系,是指由指挥主体、指挥对象、指挥手段等要素,以一定组织形式构成的具有组织指挥功能的有机整体,步兵战斗指挥要素构成较为简单,其指挥主体就是指挥员本身,不设置具有指挥辅助作用的指挥机关,不像合同战斗指挥主体那样由“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构成,在指挥活动中的集中群体智慧,只能靠发扬军事民主和听取建议去体现,对诸多随机紧急情况的处置,主要是靠指挥员凭借自身经验和智慧的“个体指挥”来实施。步兵战斗指挥的临时机构,通常是以指挥员和必要的通信保障人员建立的指挥观察所,必要时建立以副职或下级指挥员组成的预备指挥观察所。指挥对象是所属和配届的下级指挥员和士兵,其构成相对简单,指挥主体与指挥对象直接接触,联系紧密,即使有配属兵力,也大都是本部队建制内的分队,平时亦有相应的了解。指挥手段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通信仍是指挥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特别是简易信号通信种类多、用途广、传递快,不受电子干扰,基术能够满足步兵近距离战斗的需要,指挥手段的组织与运用不像合同战斗那样复杂。

步兵战斗指挥协调控制的内容直接而具体。步兵战斗处于整个战斗实践活动的最低层面,大都在与敌而对面厮杀的锋线上或其附近地域。对这种战斗行动实施指挥,不论是在组织战斗中,还是在战斗实施中,所需要的情报信息,所作出的判断决策,所发出的指示命令,都必须是实时、准确、直接、具体的。步兵指挥员的战斗指挥,主要通过亲临火线、直接观察、靠前协调、当面指令、临机控制等方式实施,既要把握战斗的总体态势,更要关注战斗中出现的各种细节。既要明确交待基本意图,更要具体指明任务、方法和相关事项;既要搞好战斗前的组织计划,更要重视战斗中的随机协调;既要掌握下达指示命令、操作通信工具的指挥技能,更要具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战斗本领。

总之,步兵战斗指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合同战斗指挥相比是不尽相同的。前者以“个体指挥”与“指挥步兵有效行动”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包括从营到班多个层次,微观上最低要涉及到单兵,各类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指挥员个人决断。后者则以“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指挥”与“指挥合同战斗有效实施”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主要包括师、团两级,微观上只涉及到对营的运用及与之相关的情况,营以下的情况不属其直接关注的范围,各类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在指挥机关与指挥员台力作用下实现的。

步兵战斗指挥手段技术层次较低,虽然有一定的长处,但作为主要指挥手段的无线电通信,其技术层次较合同战斗通常水平要低,步兵指挥无线电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十分有限。在敌强调夺取制电磁权的战斗中,指挥通信特别是与上级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极易遭到干扰破坏,与上级失去联络,这将使步兵按计划完成预定战斗任务面临严峻挑战。

二、适应性强,受客观环境制约小,但面临的威胁多样,防护问题突出。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注入,我军步兵武器装备更趋轻便、灵巧、高效,步兵战法更为灵活、多样、实用,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遂行战斗任务的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武器装备作为步兵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目前得到了较大改善。如步兵装备的轻武器,在提高射程、射速的同时,通过光学瞄准和夜视瞄准器材的综合作用,射击精度和适应性明显增强,使对敌生动力量进行直瞄打击的能力大为提高;步兵的面积杀伤武器已获长足进步,不仅形成了由手榴弹、棺榴弹、榴弹发射器、迫击炮等构成的武器系列,而且拥有杀伤、破甲、燃烧、烟幕等多类弹种,使步兵对自身战斗行动的支援、掩护能力大为提高;步兵的反装甲武器不断发展,已拥有火箭筒、无坐力炮和反坦克火箭等各种武器,特别是反坦克火箭射程较远,破甲威力大,能够有效对付各类装甲目标,步兵的反装甲能力大为提高}步兵的对空武器逐步完善,高射机枪的战技术性能提高,其他武器打击空中目标的潜能得到开发,使步兵对付敌低空飞机和直升机威胁的能力大为提高,再加上可能得到的坦克、反坦克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压制炮兵和战斗直升机等兵种分队的配属与支援,步兵打击敌低空目标、装甲目标和生动力量的实际战斗能力,将更加适应送行各种战斗任务的需要。

在步兵战斗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军步兵在继承传统有效战法的同时,结合新的战斗环境,创造了一大批切实可行的新战法。这些战法,覆盖营、连、排、班等各个层次,涉及行军、进攻、防御、勤务、保障等各个方面,既注重搞好人与武器的紧密结合,又注重解决复杂情况下的实际问题;既注重创新指导性较强的基本战法,又注重创新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战法,战法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善,适应性和有效性大为增强,必将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良好的训练素质,运用灵活有效的新战法,步兵的战斗行动更加运转自如。

步兵编制单一,装备轻便灵活,便于疏散隐蔽。多以徒步战斗,对技术、后勤等项保障要求不高,战斗力具有持久性。因此,其战斗行动较少受客观环境的限制与制约,适应在各种地形和气象条件下送行多种战斗任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步兵可以摩托化方式或搭乘装甲车辆和运输直升机等交通工具,实施快速机动,充分利用有利战机,迅速达成战斗目的。当客观环境复杂时,不论是风、雪、雾、雨和严寒、酷暑等恶劣气象条件,还是山川沟壑和密林、沙漠、沼泽等复杂地形条件,步兵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徒步、攀登等有效方式和顽强的意志加以克服,获得出奇制胜的战果。

在看到步兵战斗适应性强、受客观环境制约小的同时,还应看到它机动能力有限,运动速度缓慢,面临的威胁和防护难度增大的事实。现代战斗,敌侦察监视能力空前提高,其火力射程远、精度高、密度大、杀伤破坏力强,凡是被发现的目标,都可能被摧毁。步兵在这样的战斗背景下遂行任务,不仅面临当面之敌多种方式侦察监视的威胁,面且面临敌远距离、“多维”的实时或近实时战场信息获取与传输的威胁,不仅面临着敌枪弹、炮弹片动能贯穿杀伤的威胁,面且面临着光电射线贯穿、气压动能、化学毒剂等多种杀伤方式的威胁。

不仅面临着敌面对面的生动力量、装甲战车、攻击直升机等直接火力的威胁,而且面临着敌远距离精确制导武器、远程炮兵等间接火力的威胁;不仅面临着敌致伤致残致毁的硬杀伤威胁,而且面临着敌电磁打击、心理扰乱等“软杀伤”的威胁。面对种种威胁,步兵在战场的全纵深和战斗的全过程,随时随地都有较大的风险性,有效保存战斗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灵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防护更显重要。而整个防护行动的内容拓宽,时机增多,手段多样,要求更高。战斗中,既要防护一般炮弹、枪弹等常规火力的杀伤,又要防护非常规武器的杀伤;既要防护地面火力的杀伤,又要防护空中火力的杀伤。既要防护当面之敌的杀伤,又要防护视距外之敌的杀伤;既要防护普通手段的侦察,又要防护敌先进手段的侦测;既要防护敌“硬打击”,又要防护敌“软杀伤”。在未形成与敌直接接触的态势前,防护将成为步兵的基本行动。与敌直接接触后,正确处理战斗行动与防护行动适时转换的矛盾,也是直接关系到步兵能否取胜的关键。

三、步兵战斗的地位作用重要,独立行动的机会增多,但面临的困难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相对增大。过去,步兵一直是陆军地面作战的主体力量,炮兵、坦克兵、工程兵以及直接支援地面战斗的航空兵等其他军兵种的行动,基本上是围绕步兵战斗行动展开的,或者说,是服从、服务于(支援和保障)步兵战斗行动。未来作战,新式武器特别是大规模杀伤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坦克兵等兵种的不断发展,地炮火力、航空火力的增强,地面作战的样式和手段增多,并没有改变步兵在地面作战中的主体性地位。如坦克兵可以集中使用于某一方向独立战斗,但在其他方向或重要方向仍需要步兵战斗行动的协同,大规模杀伤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有时可在步兵不参与的情况下,以其大毁伤力和高精度打击力摧毁某些地面目标,但是从战斗整体范围看,它不可能使用在所有方向、所有战场、对所有目标的打击上。

而且,这些兵种和武器作战成果的巩固和扩张,作战目的的最终实现,都必须靠步兵战斗来完成。坦克兵、炮兵、航空兵和精确制导武器等,虽然可以给暴露的敌有生力量、火器和技术兵器以严重毁伤,但多数情况下,无法彻底消灭掩蔽工事内的人员和武嚣装备,肃清残敌、夺占和巩固阵地等任务,最终只能靠步兵战斗行动来完成,整个战斗也只能最后由步兵结束。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尤其对我军来说,陆军合同战斗的主体力量仍然是步兵。步兵营现在不仅是团的构成单位,面且是旅的构成单位,战斗中还可能直接隶属于师以上部队遂行任务。在现代条件下,尽管步兵战斗的目的、空间、时间和力量使用等方面有限,但就其产生的实际作用看,在局部战争或局部武装冲突背景下的一次步兵战斗,可能具有重要的战役乃至战略意义。在大规模的作战活动中,步兵穿插渗透、机降突击、特种战斗等活动的成败,可能会对整个作战行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即使是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任务,步兵在重要时机和地点的关键性行动,所起的作用也将在更大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切表明,步兵的自身价值和战斗行动价值与以往相比较,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升值,步兵战斗行动的有限性和作用范围的拓展性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

步兵独立遂行各种战斗任务的机会,正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一方面,上级赋予步兵独立战斗的任务增多。众所周知,在与高技术强敌作战的诸多战法中,前沿纵深同时打击和打敌要害部位与关节点,是易于达成战斗目的的好战法。实施这类打法,除使用远程炮兵和航空兵火力进行突击外,必须投入相应的兵力深入敌纵深,直逼敌要害。担负这类任务的兵力规模不宜也不能太大,这类任务又大都是带有独立性质的行动,于是步兵便成了执行这方面任务的主要力量。不论是进入敌纵深新辟交战点,控制重要地形,还是袭击敌指挥枢纽、炮兵阵地、重要设施等,所得到的上级支援往往比较有限,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和独立行动达成预期目的。另一方面,步兵在战斗中被迫实施独立行动的情况增多。

在现代战斗中,敌强调实施广泛而持续不断的电磁干扰和打击,步兵与上级失去联络情况下的战斗将时常发生;敌注重翼侧或侧后攻击、包围、迂回等战术行动的运用.步兵在待机,机动、进攻和防御等行动中,遭敌阻隔、分割乃至合围的情况不可避免;敌重视发挥袭击、伏击和空中突击的战斗效能,步兵突然遭袭的情况也不能排除。凡此种种,说明在各种不利情况下被迫实施战斗,将成为步兵的常见行动。显而易见,步兵面临的困难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在增大。与过去相比,步兵所肩负的任务明显加重,作战对象更难对付,隐藏行动企图越来越难,行动方式转换的实效性要求愈来愈高,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更需快速灵活,各种保障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愈加突出。特别是在独立行动的情况下,步兵承受的压力巨大,危险性突出,面临的态势将更加严峻,必须做出超常的努力,才能达成预期的战斗目的。

四、以近距离战斗为主,火力、机动、突击结合紧密,但战斗紧张、激烈、残酷,对战斗作风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步兵受其自身进攻和防御能力的制约,实施战斗的基本方式是近距离战斗。不论攻击处于战场什么位置的目标,都必须设法先行靠近,再施攻歼;不论抗击何种敌人的进攻,都要待其进入我打击范围或主动前出接触,才能顿挫敌之攻击势头。

从现代战斗的一般情况看,综合使用各种有效手段,在近战中积极消灭敌人坦克、步战车和直升机,已成为步兵战斗的核心任务。步兵在近距离战斗中完成如此艰巨的战斗任务,采用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火力、机动、突击的紧密结合。这一点在提法上与过去相比虽然变化不大,但在具体内容上则出现了较大变化,对三者结合的紧密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火力作为步兵实施战斗和消灭敌人主要手段的地位空前突出。随着上级支援火力和步兵自身火力打击能力的提高,火力战不仅贯穿于步兵攻防战斗的全过程,有时还可能成为双方展开近战之前的一个特定阶段。步兵在近战中,在精心筹划充分利用上级提供的支援火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火力的作用,尽可能形成间瞄与直瞄结合、对地写对空结合的严密的火力配系,对敌各种目标不仅强调集火突击的面积压制,而且更加重视精确打击的点状毁伤,迫敌陷入被割裂、迟滞、分散和混乱的被动局面,削弱敌攻击力和抵抗力,为我步兵的近战行动提供可靠的掩护与支援。机动是步兵在近战中把握战机、争取主动的基本行动,不论是从距敌较远的地区向敌接近,还是抓住敌之疏漏逼向敌薄弱部位,或是向受威胁的方向补充新锐力量,都要靠机动来实现。而且这类机动既强调利用火力掩护效果,又强调利用地形,其适时性、快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尤为突出。突击是步兵在近战中消灭当面之敌的基本手段。由于步兵直接作战目标的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突击力增强,对其实施歼击的攻势将更猛,力度将更大,速度将更高。火力、机动、突击三者的结合,更趋程序化和“一体化”。步兵在这方面的协调配合更加自觉,火力转移与衔接、紧随弹幕机动与冲击、运动状态转为突击行动等诸方面,都将以更为紧密的接续转换状态应用于近战,使敌完全丧失喘息之机或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从而牢牢把握近距离战斗的主动权。

在现代条件下,步兵战斗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彻底改变了以往沿直接接触线平推发展和平面接触的性质,呈现出纵深和立体的性质。敌对双方步兵已形或多方向、多区域、多点线的面状接触态势,战斗已不是从一个区域向另一区域发展的模式,而是在同一时间内于前沿和纵深多点同时发展。“一树之高”的直升机攻击行动,已成为步兵战斗行动新的关注点,或充分利用己方直升机提供直接支援,或对敌直升机施以有效打击,对空中之“矛”和防空之“盾”的运用,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步兵战斗领域。这些客观现实向人们昭示:步兵战斗在单位时间内的行动频率明显加快,实施过程十分紧张,双方抗争空前激烈,战斗环境异常艰苦,战斗的残酷性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一切,均对步兵的战斗作风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坚定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英勇果敢、善于忍耐、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勇于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等。

这表明,步兵战斗在这些方面上的较量,超过了以往的战斗实践。可以说,现代战斗中人们对这些方面较量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步兵直接体验面达成的。

五、战斗编成中的兵种(专业)分队增多,整体战斗能力增强,但组织协同相对复杂,主动协同、隧机协同对发挥整体合力更显重要。

现代步兵编制中已编入了小口径压制炮兵、反坦克火器和防空火器等专业分队,战斗中,还可能得到多种兵种(专业)分队的加强。这就使步兵的火力打得更远,机动速度更快,防护效果更好,突击能力更强。步兵要把这种战斗编成的潜在战斗能力变为现实,必须周密组织协同动作。组织好相对复杂的协同动作,是步兵在现代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又一显著特点。

步兵战斗在组织协同动作时,合同战斗的相关要求和方法都须认真贯彻,尤其要注重各种细节的设计与构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同计划与方案。步兵在战斗中要把协同方案变成协调一致的战斗行动,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协调与控制。由于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敌人非常重视破坏我之协同,加之步兵处在敌我直接接触线上,对战斗情况的变化最为敏感,获得的反应时间十分有限,因而必须实施快速反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协同。这就使主动协同和随机协同对于步兵来说更显重要。战斗中遇到协同失调、中断和被破坏等情况时,必须积极主动,审时度势,灵活反应,不允许有丝毫的迟疑和缓慢。

六、保障重点明显,便于组织实施,但持续保障能力有限,对上级的依赖性较大。

现代战斗物资消耗巨大、保障问题突出这一共性特点,在步兵战斗中也同样具有相应的反映。步兵战斗的各种保障,基本上是围绕执行主要任务的步兵和主要战斗行动展开的,一般情况下,保障重点的把握较合同战斗要相对容易些。步兵编制内不设后勤、技术保障机构,只是在战斗中根据需要,以相关人员组成弹药所(组)、给养所(组)、救护所(组)和技术保障所(组)等,主要任务是与上级的保障机构相衔接,请领与分发各种弹药、物资和器材,实越火线救护和后进伤员,抢修受损的车辆和武器装备等。步兵战斗所需的弹药、给养等物资,主要靠战前的携行量和运行量解决,战斗中临时补充,一般都是在上级前送的基础上进行,不需要步兵自行组织后领。火线救护强调自救互救,救护所(组)主要是搞好临时包扎和简单治疗,组织好伤员集中,做好后进的准备。技术抢修主要是做一些简便易行的工作。

这些保障活动,虽然是在敌火威胁下进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但就整个组织实施来说,难度并不算太大。若变换一个角度观察步兵战斗的各种保障问题,还会发现其另一方面的特点,那就是步兵的持续保障能力比较有限,各类保障活动均需要上级提供相应的条件。从步兵弹药、给养等物资的携行和运行能力来看,数量不可能太多,只对一定时间内的战斗行动具有良好的保障能力。但现代战斗情况错综复杂,战斗的连续性和突变性大为增强,步兵自身的保障能力难以适应这些情况的需要。再从步兵的火线救护能力看,由于现代战斗的伤亡概率增大,加之步兵的医务人员较步,自救互救与实施战斗的矛盾有时又比较突出,对时间较长、数量较大的救护任务,步兵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胜任。因此,步兵的各项保障,都必须充分利用上级提供的各种保障资源,紧紧依靠上级保障力量的直接支援,进而实现及时、可靠和持续的保障,为步兵顺利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节步兵战斗的要素

步兵战斗要素,是构成步兵战斗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必要因素。研究步兵战斗内部各要素及其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是提示步兵战斗性质和运动规律的重要方面。由于步兵战斗是一个夏杂系统,也使研究和分析步兵战斗要素的问题显得非常复杂。因此,需要运用多角度、多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这种多角度、多思维的方法又使得对步兵战斗要素的认识很难一致。研究步兵战斗要素的意义和目的,首先在于认识步兵战斗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应着眼于揭示步兵战斗要素区别于一切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方面,从最接近步兵战斗本质的角度来研究。要素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无限可分性等特征,把握要紊的层次性,从步兵战斗构成的全部因素中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是非常重要的。

步兵战斗要素,一般从步兵战斗行动的表现形态方面来划分。按这种标准划分,步兵战斗由步兵的突击、机动和防护三个要素构成。突击、机动、防护是步兵战斗行动的基本内容,其实质是步兵战斗力量要素在战斗行动中的表现形态。步兵战斗的本质,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把步兵战斗划分为突击,机动、防护三个要素,最接近步兵战斗这一本质特征,最能反映步兵战斗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步兵的突击,是使用兵力、火力和战斗器材直接消灭敌人;防护是直接保存自己,为有效地消灭敌人奠定基础;机动是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为直接消灭敌人或保存自己创造战机或造成有利态势。战斗行动的全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就是这三个要素。一次步兵战斗,就是步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机动、突击和防护的过程。一切步兵战斗行动的表现形态,都是这三个要素的结合和运用。

步兵战斗的发展,也是这三个要素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但从另一角度分析,步兵战斗行动与战斗指挥又是不可分割的,战斗行动不能没有指挥,战斗指挥也不能脱离战斗行动,指挥是对行动而言的,是行动的指挥,行动是指挥的结果,是指挥的行动。因此,也可以说,步兵战斗指挥和行动是步兵战斗构成的主要因素。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

比如,步兵战斗的实质是战斗双方战斗力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的较量,从双方力量的较量这一实质出发来寻找力量的要素,又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因素,如此等等。对步兵战斗要素的这些不同的认识,源于人们认识步兵战斗这一复杂事物的视角不同+尽管人们对步兵战斗要素的划分有不同的认识,但对于突击、机动和防护是步兵战斗要素这种最接近步兵战斗本质特征的看法,是基本一致和相对统一的。

故此,本书把步兵战斗要素划分为突击、机动和防护展开论述。

一、突击:步兵突击,即步兵在战斗中集中兵力、火力对敌实施急速而猛烈的打击行动。步兵突击是合成军队突击的基本形式,也是最终结束战斗的基本手段。步兵突击是伴随着步兵战斗的产生而产生的,最早表现为冷兵器时代的刀、矛、剑、戟、弓箭等兵器的攻击。

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突击发展为兵力的突击和火力的突击,进而又发展为以热兵器打击为主的兵力突击和火力突击。现代意义上的兵力突击,实质上是以火力与兵力的运动相结合的猛烈攻击。进攻战斗中的冲击突入,防御战斗中的阵前出击、反冲击等,均属于兵力突击的范畴。火力突击,实质是以步兵火力对敌实施有目的的猛烈打击。

这种突击,是最后夺取战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突击,就不可能使机动形成的有利态势和兵[奇·书·网]力兵器的对敌优势,转化成巨大的冲击力和杀伤破坏力,也不可能充分利用火力突击的效果,给敌以毁灭性的打击,直至最后战胜敌人。突击是构成战斗这一现象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战斗双方机动到对峙的位置,但均不实施突击,最终也不能构成战斗。只有双方均实施突击,才能真正构成战斗。因此,可以说没有突击就没有战斗。

在步兵战斗中.突击是战斗的基本手段。进攻战斗中的突击,是以突破敌人阵地、消芡敌人为目的的攻击。它在进攻战斗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进攻的各种突击样式上,如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并肩突击、钳形突击、多点突击、垂直突击等。防御战斗中的突击,是以稳定防御为目的而采取的抗击和攻势行动。它在防御战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依托阵地抗击及出击、伏击、反冲击等防御突击行动上。

现代条件下步兵火力和机动力的提高,使突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实施突击的火力更猛,突击强度空前增大,步兵的突击行动更为坚决。突击的方式和手段增多,使步兵突击中火力与兵力、火力与运动的结合更加紧密,正面与翼侧突击、空中与地面突击等方式同时进行,增强了突击效果。大量高技术兵器的运用,为步兵的突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步兵机动能力增强,战斗的纵深性不断加大,为源源不断投入后续力量实施连续突击提供了条件。随着步兵武器的高技术化、智能化,步兵的突击还可能出现新的形态。

但不论步兵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只要是作为打击兵器,它在步兵战斗中的表现形态仍然是突击这一形态的发展。因此,步兵的突击是步兵战斗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

二、机动:步兵机动,是指步兵作战时为夺取或保持主动或形成有利态势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兵力兵器或火力的转移。步兵机动包括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两个方面。步兵兵力机动,是指步兵或步兵的某一兵器从一个方向(阵地)向另一个方向(阵地)的转移。其主要目的是占领有利阵地,以便对敌实施有效的打击。步兵火力机动,是指步兵火器在原发射阵地不变的情况下,将火力从一个方向(目标)向另一个方向(目标)转移。其目的在于集中火力打击最重要的或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虽然机动本身不会直接达成基本战斗目的,但是机动可以为达或战斗目的创造战机或形或有利的态势。从步兵战斗产生以来,机动就是步兵战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机动非常简单,但总是要把军队运动到预定战场上去,总是要通过机动才能列阵格斗和进行各种阵法的转换。战斗过程中,有生力量只有通过机动才能形威突击力量。步兵机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现代步兵战斗中,机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步兵战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步兵战斗中实施突然猛烈打击敌人和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刘伯承曾经指出。“‘机动’就是趋利避害的军事行动。趋利要扩大到完全消灭敌人;避害要扩大到不遭受敌人丝毫意外的损害。”机动贯穿于战斗的始终。

进攻战斗中,步兵为了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到主要方向实施攻击,为了利用火力的突击效果快速实施冲击突破,为了扩大战果、发展胜利,为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的反冲击,为了实施包围、穿插分割歼灭敌人等,都需要依靠有效的机动。防御战斗中,为了集中兵力火力抗击进攻之敌,为了向受敌威胁的方向上迅速增援兵力兵器、加强防御力量,为了阻敌扩张、封闭突破口,为了消灭突入之敌而实捕反冲击和伏击等,也需要有效的机动。可见,机动是贯穿战斗全过程和各个方而的基本战斗行动。如果离开机动,战斗就缺乏基本的活力。

机动又是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基本手段。战斗的过程,就是敌对双方争夺战场主动权的过程。步兵在战斗中通过适时而巧妙的机动,在关键性的时间和地点形成兵力兵器对比的优势,为争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提供物质基础。在决定性的方向和目标集中使用火力,形成对敌的火力优势,实施强大的火力打击,为保持主动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机动迷惑和调动敌人,造成敌人判断和行动上的失误,为歼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机,收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总之,步兵机动是步兵战斗中至关重要的主动因素。没有步兵机动的巧妙运用,就没有灵活机动的步兵战术。现代条件下,随着步兵装备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直升机的广泛运用,步兵机动能力日益提高,机动的频繁性、快速性和机动形式的多样性已在步兵战斗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但是,侦察监视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增强,使隐蔽、快速实施机动的难度增大,对机动的组织指挥要求更高。在高技术条件下,要正确运用机动,并确保机动的成功,必须针对机动出现的新特点,周密灵活地组织实施。

三、防护:步兵防护,是指为使人员、装备避免或减轻敌各种武器的杀伤破坏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自从步兵战斗产生以来,步兵就有了以保存自己为目的的防护。在冷兵器时代,步兵为保存自己,采取了披戴盔甲和手持盾牌的防护措施。当火器出现并运用于战场之后,盔甲和盾牌便远远不适应防护的要求,于是,步兵开始利用地形和构筑工事的方法,以及利用城邑的高墙壁垒来实施防护。20世纪初坦克出现后,步兵武器开始向集机动、突击和装甲防护为一体的方向发展,随着武器种类的逐步增多和性能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核、化、生武器的出现,步兵人员、装备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防护的地位更加突出,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现代步兵战斗中,防护的对象增多。步兵既要继续加强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又要注重对精确制导武器、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和各种火炮的防护。随着敌打击火力的立体化、多样化,防护也向立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防护的范围大大扩展。

当前,军队装备的各种高技术武器发射平台已具备实施全纵深火力打击的能力,战术范围内已不再有对方威胁之外的安全区,不仅一线步兵需要防护,配置在纵深的步兵也需要组织防护。显然,防护已成为一种贯穿步兵战斗全过程和各方面的行动。不进行严密组织,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不可能夺取战斗的胜利。步兵战斗中的突击、机动和防护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三个要素有机地构成步兵战斗行动。

一般情况下,突击离不开机动。只有通过机动,才能实施有效的突击,机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对敌实施突击,机动是突击的前提。防护同样离不开机动,有时机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护;但机动也离不开防护,机动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就不能顺利实施。

突击与防护也是紧密联系的,突击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防护的同时必须对步兵火力杀伤范围内的敌方目标进行积极的打击。防护行动取得成功才能有效地实施突击,突击行动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达到防护的目的。所以,在步兵战斗行动中,应正确处理这三个要素的关系,以便提高步兵战斗行动的效果,夺取步兵战斗的胜利。

第四章步兵战斗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对战斗的影响

战斗是敌对双方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进行的较量。步兵战斗的主观因素是指人的因素,包括人员的素质、战斗指挥、战术、技术的运用以及战斗精神等因素。

本章主要指从事战斗实践活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因素指武器装备、作战对象和战场环境(包括地形、天候、气象、时间)等因素。这些主客观因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步兵战斗产生不同的影响。充分认识和分析步兵战斗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对步兵战斗的影响,对于探索步兵战斗的规律,掌握和运用步兵战术理论指导步兵战斗实践,能动地夺取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武器装备因素

武器,是军事行动中直接杀伤敌人和破坏敌设施的器械与装置的统称。从广义上讲,武器是由各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用以直接打击敌人和敌方目标的完整技术系统。武器装备的含义则更加广泛,它是用于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包括武器及其配套的弹药、车辆、机械、器材、装具等。纵观步兵战斗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当步兵的武器装备得到改进,有了新的发展,就会引起步兵战斗行动的相应变化;一旦武器装备产生质的变革,必然导致新的步兵战术的产生。由此可见,武器装备对步兵战斗具有重大影响。

一、武器装备是步兵战斗的物质基础:

战斗是敌我双方通过战斗力的较量来展现的,战斗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武器装备,它是构成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战术则是对武器装备进行合理的组合和使用。“战术是军事技术决定的”。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发展,影响着战斗行动方式方法的改变,决定着战术原则的改变,规定着战术的发展方向。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战斗并产生相应的战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在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之前,战斗形态和战斗行动方法也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步兵战斗的发展史充分揭示了这一规律。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斗始终以密集队形短兵相接、列阵格斗的方法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武器装备的基本性能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在中国,步兵的方阵队形,从战国时期开始运用,直到秦汉宋元时期,持续一千五六百年,随着火器的出现,并由辅助地位逐步向主导地位转化,这种纯武器装备的进步,使步兵的接敌运动、疏开队形、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新的战斗方式和新的战术相继产生。步兵战斗从方阵战术发展到线式战术、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直至现代合同战术,充分证实了武器装备是决定战斗方式和战术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是变革战术的革命性因素。

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不但决定着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的发展变化,而且这种决定作用往往带有强制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回顾后装线膛枪的运用给步兵战斗带来巨大影响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决定作用的强制性,19世纪下半叶,战场上出现了比燧发枪射速更快、命中精度更高、射程更远的后装线膛枪,把火力打击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密集火力打击面前,密集的纵队队形在接敌时就有可能被敌人火力杀伤,因而不得不采取散兵线队形,以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如在普法战争中,双方军队在初次交锋时都使用了后装线膛枪。普军仍采用适合滑膛燧发枪的纵队战术,结果在不到两小时的战斗中,其近卫军就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在血的教训面前,普军将密集队形散开成能相互掩护的若干小战斗集群,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向前推进,结果不但减少了对方的杀伤,而且有利于加快战斗进程。现实逼着人们去研究对策,一种集火力、突击与机动于一体的新战术——散兵线战术就这样萌生了。正如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

“一旦技术上的进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性地,而且往往是违背指挥盲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当步兵的武器装备产生质的变革时,步兵战斗方式、方法必将出现质的变革。

二、武器装备引起步兵战斗方式的改变和战术的变革是漫长的渐变过程:

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对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变革的决定性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突显出来的,需要经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新式武器装备出现初期,往往由于数量少、性能不够完善,因而对战斗方式和战术的影响作用鞍小。7世纪末期的中国唐朝,就已发明了火药,10世纪火药才开始应用于军事,但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从10世纪到13世纪的几百年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直到14世纪火铳在军队中大量使用后,才创造了步兵的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又如,机枪早在1883年就出现了,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就已用于作战,但由于数量少,并没有引起战术的变革。步兵,尤其是单兵和小分队一级的步兵在新式武器装备的吸纳上存在有先天的滞后性。新式武器装备总是优先装备到较高层次的作战单位。只有当这种武器装备的设计逐步完善,拥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性并能大批量生产后,才有可能由上而下逐步装备到步兵各级,成为单兵和分队的基本装备。

例如,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直到大战结束,也还没有装备到步兵班。可见,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不管其效能如何,只是具备了产生新战术的物质条件,并不能立即对战术产生根本影响。要使新式武器装备引起战术的根本变化,其本身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性能,并大量装备部(分)队,成为部(分)队的基本装备,至少也得成为一部分部(分)队的基本装备。如反坦克导弹是在远距离上打击敌坦克的高效能武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装备步兵,步兵对付坦克的战术手段就依然只能停留在近距离的打、炸、阻、迷上,一旦大量装备步兵,步兵打坦克战术就可能得到根本的变革。

所以,只有当一种新式武器装备的量和质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战斗形态和战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发生质的飞跃。步兵战术这种质的变革相对于合成军队来说,要来得更晚,等待时间更长。由武器装备引起的步兵战术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这其中包含着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新的战术的探素。现代条件下,由于军事技术高速发展,这种变革过程较之过去将会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这一发展趋势,科学地预测量变的积累和可能引起的质的变化,加快步兵战术变革的步伐。

三、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使武器装备发展和改进的直接因素:

步兵战术并不是被动地被武器装备牵着鼻子走。正如前苏联的洛莫夫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研究新式武器对作战方法的影响时,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方而,即作战方法的发展对武器装备、对其战术技术诸元的改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好像对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订单一样。”步兵战术也控制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一旦新的步兵战术产生并运用于战斗实践,人们便会依据新战术的实际需求去检验原来的武器装备,进而提出改造或淘汰某些武器装备的要求与设想。

其实,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认识到达一点。恩格斯在论述纵队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时,明确提出采用这种战术还需进一步改进武器装备,一是需要减轻火炮重量,有一个人或马推拉得动的带轮的轻便而坚固的野炮架,以便使野炮能以当时所需要的速度和步兵同步移动;二是需要一个具有弯曲枪托的步枪,以便于士兵贴腮顺枪管准确瞄准。这一历史论断表明,步兵战术不是被动地接受武器装备制造者的安排,不是武器的奴仆,凡是不符合战术要求的武器装备,要么被改进,要么被淘汰。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步兵现在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都是经过战火考验或战术精心选择留下来的,它们或迟或早地还将被未来的新式战术所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再囿于在战斗的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去选择和改进武器装备,而是自觉地利用步兵战术对武器装备的能动作用,先行步兵战术理论的超前设计,尔后根据设计要求制造武器装备。也就是说,现在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要考虑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

海湾战争后,美军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战争即将来临,为争取主动,美陆军提出了“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的理论和构想,认为在信息化战场上,小部队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讲工业时代的战争是师长进行的,那么信息时代,则可能是营长、连长甚至是班长进行的战争,士兵不仅是手拿铜枪的战斗员,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末梢和信息终端,起到搜索、传递、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新型士兵的战斗功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现实的武器系统。

为此,美陆军以未来科学技术和军工生产为基础,对士兵装备提出了“订单”,要求实施“21世纪陆战勇士计划”。不过,这种战术设计需要承担风险,一旦预测出现偏差,就会给未来的战斗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节作战对象因素

任何战斗,都是敌对双方以暴力手段进行的直接较量,缺少了参战的哪一方,战斗活动均不复存在。作战对象作为战斗的客体,毫无疑问对战斗会产生重要影响。

有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用什么战术,乃兵家之常识。同样,步兵战斗不仅受己方情况的制约,也受作战对象的影响。

一、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决定步兵战斗的行动样式和战术运用:

自古以来,一切军事家都强调熟知敌军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的具体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样式和战术。孙子说:“因敌变化者谓之神。”刘伯承曾多次提醒和要求部属,我们要研究打仗的方法,应首先研究敌人的特点,才会有依据。可见,在战场上认真而审慎地搜集、分析、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战斗行动样式,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战术,是步兵指挥员争取战斗胜利的前提。

一般来说,当敌对双方进行对抗时,如果敌方力量较强且处于进攻态势,我方应采用防御行动抗击之,通过迟滞,打击、阻击等行动消耗、削弱敌人,使其失去优势,最终实现敌我力量对比优劣的转化;如果敌方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或坚守某个要点,而我方力量占据优势地位,则应采用进攻行动,歼灭守敌,夺占要点。当敌方采取阵地防御时,我方必须依据敌方的行动性质,采取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样式攻击之,如此等等。

战斗行动样式的确定是由作战对象的行动性质确定的。同样,战术的选择若仅仅考虑己方的情况,有时会造成兵力兵器的严重浪费,妨碍其他方向、其他分队对敌优势的形成,有时甚至使分队完不成既定的战斗任务。虽说步兵成攻或守、或打或藏、或进或退,主要取决于上级的意图和受领的战斗任务,但上级意图和战斗任务的赋予,也是阻敌之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基础确定的。不仅如此,步兵战术的运用,同样受制于作战对象的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通常情况下,当防御一方预有准备时,进攻的一方应周密组织,充分准备,采取强攻手段攻击之;当防御的一方仓促占领阵地,处于立足未稳态势时,进攻的一方应采用急袭的方法,或结合强攻,快速对敌实施攻击,不给敌以喘息之机,一鼓作气,战而胜之。战斗中,处于防御的一方决定运用何种手段挫败对方进攻,也同样受着对方进攻之兵力、企图、方向和目标的制约。总之,步兵战斗行动样式和战术运用,均需认真考虑作战对象的情况,舍此便不能赢得战斗的胜利。

二、作战对象的武器装备决定步兵战术的内容结构:

我们知道,武器装备对步兵战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实,这种影响是不分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只要任何一方的武器装备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促使敌对双方改变原来战术的内容结构,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尽管当时坦克的性能很不完善,故障率高,行动不灵活,速度与步行差不多,数量也不多,但当其运用于战场后,不但英军本身要考虑如何使用坦克,如何与步兵配合、协调一致地战斗,而且使德军尤其是直接面对坦克冲击的步兵增加了如何打坦克、如何制止坦克冲击、如何割裂坦克与步兵联系等新的战术内容。德军之所以要研究步兵抗击坦克冲击的战术内容,完全是因为作战对象使用了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在不同时期的战争中,作战对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的作战对象,其编制和武器装备不同,必须根据其武器装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术。如我军初创时期的作战对象是国民党军队,步兵战术内容主要是如何对付步枪、手榴弹、白刃格斗的杀伤;抗日战争时期的作战对象是日军,步兵战术中又增加了与敌山炮、化学武器以及飞机作斗争等内容;现在,我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强敌,步兵战术的内容则主要是怎样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如何搞好伪装,怎样打坦克、步兵战斗车、攻击直升机、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如何防敌集束炸弹、火箭炮等强大火力的杀伤等新内容。由此可见,步兵战术的内容应根据作战对象武器装备的变化不断调整。

三、作战对象的战术是步兵战术发展的助推器:

在敌对双方斗智斗勇的战场上,高敌一筹的战术是决定战斗胜利的关键因素。如果这“高敌一筹”的战术在战斗实践中获得了成功,那么胜利者将会逐步使之更加完善,而失败者则会通过反省、研究和求证,找出对方战术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敌对双方的实际,设计出以制胜对方这种战术为目的的新的战术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战斗效能,在新的较量中取胜。敌对双方的战术就晃这样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互为动力,不断地向较高的层次演变。

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依仗其优势的坦克、大口径火炮和飞机,对我志堪军防御阵地广泛实施“火力战战术”,不久,我志愿军就利用朝鲜山多洞穴多的地形特点,发明了“坑道战术”。上甘岭战役中,我21个步兵连依托坑道,轮番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连的防御阵地上,与敌反复争夺43天,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再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场,前苏军为围剿阿富汗游击队,运用了以直升机为基础的“蛙跳战术”。阿富汗游击队则隐蔽于崇山峻岭之中,以小股兵力引诱对方直升机沿谷底追逐,而将大部分兵力预先埋伏在半山腰或山顶,居高临下,以步机枪、火箭筒火力为骨干构成密集火网,结合预先设置的空中拦阻障碍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步兵轻武器为基础的“反蛙跳战术”。作战对象的战术促进步是战术的发展变化,还表现在学习借鉴之中。要制胜敌人就得研究敌人。针锋相对地设计出一种新战术仅是研究成果之一,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习研究中借鉴作战对象的战术思想精华,为找所用,在步兵战术思想和内容中融合进新的、比较先进的东西,形成新的步兵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军同英军、法军一样,把坦克兵以营为单位分散编配在步兵师内直接支援步兵战斗。二次大战初期,苏军从德军坦克集团闪击波兰和法国的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坦克的威力在于它快速的突击力,于是组建了部分坦克师、坦克军。这些坦克部队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击败了德军坦克集团。可以讲,是德军帮助苏军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时至今日,作为一支独立的突击力量和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兵战术,仍为许多国家军队所采用。近年来,我军针对高技术强敌开展了战法研究活动,许多战法成果也汲取了高技术强敌的战法。

第三节地形因素

地形,是敌对双方作战的外部条件。技术装备的高度发展,增强了军队克服地形障碍的能力,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英对战斗行动的影响。弱者可能因得地形之利而变强,强者也可能因失地形之利而变弱。作为一名步兵指挥员,不仅要懂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还必须做到在什么地形上打什么仗,把地形的自然力转化为巨大的战斗力。

一、不同的地形对步兵战斗方式方法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形特点对步兵战斗行动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平原地平坦开阔,起伏不大,视界开阔,交通方便,便于步兵发扬火力,利于攻者快速突击,但由于天然障碍物和掩蔽物较多,不利于步兵实施防御,而城镇居民地有坚固、稠密的建筑物,纵横交错的街道,便于步兵隐蔽接敌,穿插分割,近战歼敌,但观察、射击、指挥、协同和通信联络不便,战斗队形易被分割。步兵要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就要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相应的步兵战斗样式,并研究出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方法。

可以说,如果没有山林地,就不会产生山林地步兵战斗样式及其战术;没有海岸岛屿地形,也不会产生步兵登陆战斗样式及其战术和抗登陆战术。反过来,步兵在战斗中,只有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战斗样式和战斗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步兵在平原地作战,就应采取平原地战斗样式并运用适应平原特点的步兵战术。如果不顾地形特点运用某种战斗样式和战术,必将导致战斗的失利。再如,步兵对坦克分队的使用,如果在山岳丛林地战斗中采取平原作战中的战术,就可能使坦克掉沟、翻车,难以发挥坦克分队的作用。因此,有什么地形条件打什么仗,不同地形运用不同的战术,是步兵指挥员应具备的基本常识。

二、地形对步兵战斗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地形作为客观存在,对步兵战斗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是地形同时作用于敌对双方。例如,山林地具有的山高林密的特点,带来了不便于步兵的观察、射击、运动、指挥等影响。这种影响对敌对双方的步兵来说是共同的,敌对双方均不便于观察、射击、运动和指挥。在过去,无论任何一方实施进攻或防御,地形对攻防双方的客观影响都是同时存在的。在高技术条件下,优势装备一方克服地形障碍、降低或部分消除地形的制约与影响的能力增强,但不管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变化,地形对敌对双方的客观影响永远不会消除。

二是地形对步兵战斗行动的影响利弊并存。如山地防御战斗,山地地形便于步兵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凭险扼守,以☆奇书网の★点制线,以线制面,但又不便于步兵机动,易形成较大的间隙。山地进攻战斗,山地地形使步兵的机动、展开、指挥、协同比较困难,但便于步兵隐蔽接敌,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尤其是便于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这说明地形对敌对双方的影响,都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方面,而且这种有利和不利并不是等同的。因此,在战斗中,只有从地形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其特点及对敌我双方战斗行动的影响,才能正确地选择和巧妙地运用战术,做到趋其利而避其害。

三、地形对步兵战斗的影响具有相对性:这里所说的相对性,是指地形对步兵战斗产生的利弊影响的相对性。一是步兵战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形影响的作用程度。地形对步兵战斗的影响是被动的,一旦步兵战术适应了特定条件下指导和实施步兵战斗的要求,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形影响的程度。例如,山林地严重限制了步兵战斗指挥,如果进攻的一方编组合理,使各个部分都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实施有重点的多路、多方向的小群攻击战术,就能够减少地形对指挥的影响。二是地形对步兵战斗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步兵土工作业能力和大威力爆破器材性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为地改变局部地形是可能的。平坦开阔的地形便于敌装甲机械化分队运动和展开攻击,但对敌必经之路的地形进行改造,设置障碍,构筑陷阱,就可以限制敌运动和攻击行动。

因此,审视地形条件对步兵战斗的影响,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考虑问题,面应充分利用并改造地形,趋利避害,巧妙地运用和变换战术,这是步兵战术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时间因素

时间是物质运动持续性的表现。任何战斗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发展的。没有时间,就不会有战斗,没有战斗也就没有战术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因此,步兵战斗也同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一样,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时间是步兵战斗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切步兵战斗都存在于相应的历史时期。时间的运行是不能逆转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兵战斗所处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在相同的时令、时辰和同一地点进行的步兵战斗,由于它们在时间运行的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战场上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也需要运用不同的战术指导步兵战斗。

不同时间的步兵战术也存在着差别,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战术,如果运用于现代步兵作战,肯定会招致战斗的失利;现代的“纵深攻击”、“立体、环形防御”等步兵战术运用于未来的步兵战斗,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步兵战斗的存在及其步兵战术的价值,在于它和相应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合拍,时间因素提供了步兵战斗存在及其战术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无限的,它反映着步兵战斗及其战术存在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其实,自战斗产生以来,时间的链条就联结了它漫长的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向前运劫,步兵战斗也必然向前发展,并不断以新的战斗方式方法取代陈旧落后的方式方法。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步兵分队的进攻战斗队形最前面的是兵与兵间隔仅为一步的一列密集散兵线,中间是成排纵队的支援队,最后是成连纵队的预备队;到了大战的第二阶段,步兵被分成许多小的集群,形成散兵线,一个波次一个波次地尾随炮兵火力向敌冲击,此时,兵与兵间隔已增大到4~5步甚至6步,营的进攻战斗队形纵深约为100~150米,形成了集群式散兵线战术;到了大战末期,步兵分队的战斗队形中不仅出现了迫击炮等随伴火炮,而且出现了步兵与坦克兵相结合的战斗队形,每辆坦克后面紧跟一路或两路步兵小纵队,再后面又紧跟着步兵连战斗群,形成了合同战术的雏形。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步兵战斗方式方法不可能如此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由此可见,时间不但决定步兵战斗的存在,而且也为步兵战斗及其战术的发展、变化提供必需的保证。

二、时间制约着步兵战术的运用:

时间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步兵战术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的运用之妙取决于精确地计算、合理地分配和科学地运用时间,严格遵守上级规定的各种时限,适时而有序地投入兵力,保持协同动作在时间上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战斗中单位时间内战斗力发挥的效能,以及争取时间、抓住战机等时间因素。在战场上,时间对敌对双方都不偏不倚。谁能正确利用时间、赢得时间,谁就能在战场上争取主动和优势,就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反之,就可能失去战场上的行动自由权,导致战斗的失败。

任何步兵的战斗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时间内进行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令及时辰,都会对步兵的战斗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都需要科学而灵活地运用战术。因此,根据战斗的具体时间合理地运用步兵战术,是时间的客观性决定的,也是时间对步兵战术的基本要求。例如,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我军某部6连在一次拔点战斗中,灵活地掌握了冲击时间,不等炮火准备结束即呼唤转移火力,随即发起冲击,结果用很短的时间就占领了敌表面阵地,并将敌人全部堵在掩蔽部里束手待毙。这种巧妙利用时间、活用战术的实例表明,步兵在战斗中,如果通过准确计算时间,恰到好处地先敌一步,使对方来不及采取应对措施,便可有效地提高战斗力,顺利达成战斗的突然性,还可打乱对方的协同时间表,破坏其行动节奏,使步兵的有利条件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战机稍纵即逝,战斗行动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战斗力量间的协同动作要求十分准确,时间对步兵战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战斗中只有因时制宜地运用战术,才能真正把握步兵战斗的主动权。

第五节气象因素

气象,是发生在大气圈内的各种大气现象的总称,包括大气的基本物理状态和在大气层中发生的凝结、降水、声和电等现象。其基本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云、能见度、雷暴、雾、霾、风沙等。作为战场自然环境最为活跃的因素,气象对步兵战斗力量的发挥具有重大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战斗胜败的关键。

一、气象对步兵战斗影响的双重性:

气象的客观性,如同地形的客观性一样,对步兵战斗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也就是说,气象条件同时作用于敌对双方,而且对任何一方的战斗行动都同样具有利弊两个方而的作用。战斗中,气象不是朋友便是敌人,关键在于步兵指挥员能否从实际出发,准确判断其影响程度,趋利避害,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同一战场的恶劣气象,如大雨滂沱或者风雪交加,都会同时对敌对双方的行动造成币便,直接影响观察、射击和机动。但如果一方能趋利避害,则反而能起到隐蔽作用。所以,在步兵战斗中,在同等气象条件下,谁能灵活运用战术,谁就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否则,就会受到气象因素的惩罚。

二、气象影响步兵战斗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气象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气象条件,可影响步兵的机动、指挥、协同,或影响武器装备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或影响战斗人员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战斗力量的发挥和步兵战术的运用。例如,狂风、暴雨、浓雾等气象条件能够降低能见度,妨碍战场观察,而实施袭击作战,则可隐蔽分队行动,增大战斗的突然性,给敌以出其不意的攻击。由于气象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加之气象武器可人为地改变气象条件,人们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测各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同时,由于敌对双方战斗行动的互相制约和影响,尤其是步兵防御战斗,战斗发起的时机掌握在对方手中,在什么气象条件下进行战斗主要由对方选择,因而步兵必须准备在复杂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战斗,以使战斗行动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而恰当地运用和变换。总之,步兵战斗行动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了解气象条件对步兵战斗的影响,善于正确地利用气象条件,是步兵指挥员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技能。

三、气象促进步兵战术的发展:气象同地形、时间一样,是步兵战斗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步兵战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牵引和推动著战术的演变。例如,风、雪、雨、雾等影响射击和观察,步兵根据在这类气象条件下实施防御的需要,研究总结了许多不同于一般气象条件下的做法,如向前沿前、翼侧、接合部增派较多的警戒,在便于敌人接近的道路上设置音响器材,战前给各种武器测定射击诸元甚至做好标定射击,指挥观察所适当前移等,这就带来了战术的发展。又如,阴、雾、雨、雪、风沙等气象条件,对各类夜视器材的作用距离与观察效果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由此形成了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的行动方法,这无疑也是战术上的发展。气象对各种武器装备战斗性能的影响,将随着步兵武器装备的逐渐精密化、高技术化而日趋加大,尤其是随着战斗合同程度的日趋提高,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组织指挥将更加复杂,协同环节显著增多。这种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探索复杂气象条件与新的战斗情况相适应的步兵战术,这就是气象对步兵战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六节人的自觉能动性因素

武器装备等客观因素决定步兵战斗的样式和行动方法,但所有的客观因素都要依赖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对步兵战斗发生作用。所谓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对客观规律的灵活运用,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步兵战斗的决定因素。

一、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夺取主动:战争和战斗的胜负,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同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的主观努力,是头等的因素。客观物质条件具备了打胜仗的可能性,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主观努力,而且这种主观努力就成为战争和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纵观我军步兵战斗的发展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我军和敌军的作战,都是在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

就是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我军充分发挥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作用,使劣势装备与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人和相应的作战环境结合起来,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趋利避害,变强敌为弱敌,变被动为主动,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这就告诉我们,战争和战斗力量的优势本身,固然是决定战争和战斗胜负的客观基础。但这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出胜负。要分出胜负,还要经过斗争,经过主观的努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斗中,集中反映在正确地运用战场客观条件实现正确指挥,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因为战场上的主动和被动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主动,军队就接近被打败或者被消灭。为此,战斗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然而,在战场上争取主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只有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将一定的客观物质因素转化为实际的战斗能力。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斗行动,实现正确的主观指导。战争和战斗是这样,步兵战斗也是这样。在步兵战斗中,主观指导的正确和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主动和胜利,可以根据胧斗的客观情况,经过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最佳效果,能动地夺取过来,

二、靠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运用和变革步兵战术:靠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步兵战术。步兵战术是对步兵武器装备运用于步兵战斗实践的客观反映。离开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步兵战术是不会自发产生的。步兵战术同一切战术的产生一样,是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联系后而产生的,是人依据各种客观条件,运用客观规律改变客观条件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结果。离开人的自觉能动性,步兵战术是不存在的。武器装备是决定步兵战术的物质基础,但它只是决定步兵战术的基本因素,只是为战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本身不能自发地产生步兵战术,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种武器装备在步兵战斗实践中的作用时,总是力图使其与现行的步兵战术相适应,基本上沿袭现行步兵战术进行战斗,新的步兵战术迟迟不能出现。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人在战斗实践中,总是竭力探索对武器装备正确的使用方法,使其战术技术性能达到有机的统一。随着人们对这种武器装备性能的充分认识和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丰富,适应这种武器装备特点和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步兵战术便产生出来。

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在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我军特色的以劣胜优的作战方法,这同广大指战员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地形、时间、气象等因素是决定步兵战术的重要条件,对步兵战斗行动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影响,但它们自身并不能产生步兵战术。步兵战斗源于车兵战斗。在步兵成为一支独立兵种后,人们有意识地把车战思想和手段同步兵的编制装备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步兵特色的战术思想和战术手段,这更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结果。由此可见,步兵战术的产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靠人的自觉能动性运用和变换步兵战术。在战斗实践中,并不是某种新的步兵战术一产生就能立即用于指导步兵战斗。人不可能被动地接受新的步兵战术,而是在战斗实践中不断检验新战术的使用价值,不断通过理性思维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和信服它之后,才能在战斗实践中广泛运用。从新战术的产生到运用相隔的这段距离能否尽快缩短直至消失,取决于人的自觉能动作用。根据战场客观条件,趋利避害,选择、运用和变换步兵战术,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结果。人的自觉能动性可以提高对战斗的指导能力,发挥自然和间接的物质力量,使分队的战斗力巧妙地组合,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促成战场态势的变化,进而战胜与力量相当或优势的敌人。可见,能否正确地运用和变换步兵战术是制胜敌人的重要方面。自觉能动性作用发挥得好,指导正确,就能恰当地运用和巧妙地变换步兵战术,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反之,则由于战术运用不当,或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灵活地变换战术。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就会导致战斗的失利。因此,步兵指挥员只有正确地掌握和了解、熟悉各种客观情况,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择机行事,果断坚决,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在战术运用和变换上胜敌一筹。

靠人的自觉能动性变革步兵战术。步兵战术是靠人的自觉能动性作用而产生和运用的,同时还要靠人的能动性才能发展。任何步兵战术都是当时步兵战斗实践的反映,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革,要求用新的战术代替过时的战术。随着战斗的演变发展,新的战术又要被更新的战术取代。步兵战术的发展创新,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的作用,但离开人的主观指导和促进,步兵战术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和运动。事实上,步兵战术不断更新的历史,就是人们客观全面地估量形势,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历史。一方面,战斗实践严格地检验着步兵战术,人们总是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基础上,不断观察、总结现有的战术在战斗实践中的指导效益,以批评的眼光,带着自己的战术思考,修正,完善着现行的战术。一旦发现现行战术已丧失使用价值,则会在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创新战术,或者首先对军事装备进行必要的改革,根据发展了的装备发展新的战术。另一方面,人们还能依据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步兵战术发展的科学预测,提前对未来步兵战术进行设计,以保证在战斗对抗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步兵指挥员必须善于根据现代战斗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认真探索,深入研究,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促进步兵战术向新的方向、新的层次发展,创造出先进的战术,运用于步兵战斗。

第五章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

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步兵战斗如同世间万物一样,也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所以,充分揭示步兵战斗基本规律就成为步兵战术学的基本任务。步兵战斗规律是构成步兵战斗矛盾运动的诸因素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固有的而非主观臆造的,是内在本质的而非外在现象的,是必然、稳定的而非偶然、暂时的。它反映了步兵战斗的本质,规定和制约着步兵战斗的进程和结局。步兵战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它始终在步兵战斗过程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步兵战斗规律,但却可以认识和掌握它并在战斗实践中加以运用。步兵战斗规律是一个由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本规律和非根本规律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规律体系,步兵战斗的一般规律是指各种步兵战斗中共有的规律,在任何步兵战斗中都发挥作用。步兵战斗的特殊规律是指某种类型、样式和某些具体的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步兵战斗所特有的规律,是步兵战斗中个别的、特殊的联系,它在某一时间、地域,某种性质的步兵战斗中发挥作用。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互相渗透又互相转化。如步兵战斗的一般规律,相对于战斗一般规律而言是战斗的特殊规律,它与战斗规律相联系并受其制约;而对于步兵攻防战斗来说,它又是一般规律,它富于攻防战斗规律之中并通过攻防战斗规律表现自己。步兵战斗的根本规律是指步兵战斗诸规律中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步兵战斗的非根本规律则是步兵战斗诸规律中由根本规律所规定、派生和影响的规律。如依靠近战歼敌是步兵战斗的根本规律,其他规律都受其规定和制约。因为步兵要取得近战歼敌胜利,就必须形成近战优势;近距离战斗,受敌各种火力的威胁,要在与敌面对面的甚至是肉搏的战斗中取胜,具有英勇顽强的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要达成近战,就得灵活实施机动,隐蔽靠近敌人;如此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步兵战斗是一个由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作为体现诸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各条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每条规律都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但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合力的方式在步兵战斗中发挥作用。所以,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把握步兵战斗规律。本章主要研究的是步兵战斗的基本规律,即一般规律。

一、依靠近战歼敌规律:依靠近战歼敌是由步兵“彻底歼灭敌人”这一战斗的基本目

的、要求决定的。近战始终是步兵彻底歼灭敌人的惟一途径。火器出现以前,各种战斗大都是以步是为主、使用冷兵器进行白刃格斗分胜负的。那时,近战的距离就是冷兵器直接接触的距离,至多是弓箭、投枪等所及的十几米、几十米范围。可以说,那时的战斗就是近战,近战的胜利就是战斗的胜利。随着火器的发明和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敌对双方通常先从较远距离的火力战开始,尔后步兵利用有利地形,乘敌火间隙,分段跃进接近敌人,仍以白刃格斗决定胜负。19世纪末,随着火炮射程的增大和速射武器的发展,近战距离增大,除白刃格斗外,主要以火炮、步枪、机枪的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杀伤敌人,胜负仍然由步兵的近战决定。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步兵有“战争皇后”的美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战后的局部战争中,尽管以坦克或坦克引导步兵实施冲击和以反坦克火力击毁敌装甲目标成为近战的重要内容,但步兵的近战在整个战争中仍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随着高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电子战、导弹战、空袭、非接触战等全新作战方式相继出现,其地位作用上升,某种方式有时可以成为战争的一个基本阶段,甚至可以单独达成战争目的,但短兵相接的步兵战斗依然大有用武之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仍然把地面战作为结束战争的不得不动用的最后的手段和阶段,始终没有放松准备。要坚决达成作战目的,彻底消灭敌人,或使敌人完全丧失抵抗决心,地面战就是最后的选择。而要赢得地面战的胜利,就必须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要以兵力坚决占领和防守阵地。

显然,这种作战目的,远战火力是难以完全达成的。一方面,火力再强、再准,也难以将有良好掩蔽工事的敌人彻底消灭。坦克可以快速突破敌人阵地,却难以彻底肃清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完成对阵地的完全占领。另一方面,不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远战火力、高技术兵器、大规模杀伤武器都不可能在所有战场、所有方向全面使用。所以,在地面战争中,依靠步兵近战彻底消灭敌人仍然是战斗的一艘规律。战斗的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步兵这个兵种和步兵近战存在的理由和重要地位。同时,步兵也只有通过实施近战来完成远战火力和其他兵种难以完成的任务,才能真正适应战斗的客观要求。由此看出,近战是战斗对步兵战斗的本质要求。只要发生地面作战,要取得彻底、全面的胜利,就必然需要步兵的近战;步兵也只有实施近战,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而存在,步兵战斗才能作为合同战斗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也才能圆满完成彻底歼灭敌人、夺取或扼守阵地的任务。

依靠近战歼敌是由步兵武器装备的特点决定的。步兵装备近战武器是由步兵的职能决定的。步兵的武器装备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要以枪械轻武器为主。尤其目前的步兵轻武器技术含量还较低,这就决定了武器的射击精度必然受限于人的视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降低。一般说来,对集团目标射击,在五六百米范围内效果较好,对单个目标的射击距离最好在300米以内,而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只有几十米,炸药包、爆破筒、匕首等只有与敌人面对面时才能发挥作用。可以看出,距敌人越近,步兵武器的射击效果越好,火力的种类越多,火力的强度越大,杀敌的手段越多。所以,受自身武器装备的限制,步兵也只能实施近战,这是达成战斗目的的惟一途径。依靠近战歼敌是我军步兵战斗特别重要的规律,近战是我军步兵的光荣传统。过去,我军步兵大胆实施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步兵的近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近战主要是在人民群众掩护下,多利用有利地形或不良天候隐蔽接敌,以抵近射击、手榴弹、白刃格斗歼灭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常以伏击手段,待敌靠近时出其不意地攻击,将敌分割围歼。或采取奔袭、奇袭等方法,以夜幕和“青纱帐”等作掩护,秘密接敌,摧毁敌据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近战,由步兵单独实摘发展到在炮兵支援下协同实施,由主要在夜间实施发展到昼夜连续实施。昼间进攻多利用地形、交通壕在火力掩护下强行接敌,或采用对壕作业的方法逼近敌人,近战歼敌。防御时,则依托有利地形,待敌靠近前沿时突然开火,结合阵前出击和反冲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步兵在进攻时,通常潜伏在敌前沿前或隐蔽在预先构筑的屯兵洞内,以近距离突然攻击的方法歼灭敌人。在坚固阵地防御时,迅速占领阵地,以近战火力和反冲击挫败敌人。高技术条件下,依靠近战歼敌依然是找军步兵战斗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我军步兵长于近战、善于近战,具有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独立作战、连续战斗的光荣传统,这些精神因素在近战中表现得最充分、最明显,可以转变成巨大的战斗力,突破敌人的心理防线;敌人在远战火力上占据优势,我军步兵的近战火力与敌差距不大,只有实施近战,与敌形成胶着状态,才能使敌人占优势的远战武器装备无法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我军步兵近战武器的作用,做到避强击弱。可见,依靠近战歼敌规律在我军步兵战斗中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是我军步兵战斗的根本规律。

二、优势力量制胜规律:步兵战斗首先是一种物质力量的运动,而一定的物质力量只有在较强的物质力量的打击下才能被消灭。战斗的胜利固然由多种因素决定,但主要的和经常的则取决于对抗双方战斗力量的强弱对比,列宁指出:“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这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力量的优劣是决定步兵战斗地位的物质基础。

战斗实践表明,在步兵战斗中,力量强的一方掌握着行动的主动权,而力量弱的一方则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战斗的发展,敌对双方战斗态势主动或被动的地位也会随着力量的优劣转化而发生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客观基础是力量的消长。只有始终保持力量的优势,才能确保战斗的主动地位。力量的优劣是决定步兵战斗结局的物质基础。步兵战斗的最终结局,从现象上看,系于战斗的规模、强度和进展速度、持续时间,合同战斗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但究其本质,主要取决于战斗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比。

一般来说,力量强的一方,容易取得战斗的胜利,反之往往遭到失败。这就是优势力量制胜规律。我们在认识这一规律时,要注意正确理解步兵战斗力量的“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具体把握两点:其一,步兵战斗力量的“强”与“弱”是在步兵近战范围内相对而言的。步兵是近战突击兵种,实施近战是其消灭敌人的惟一途径。因此,只有在近战范围内形成的对敌优势,才能做到“以强击弱”,取得战斗胜利。这就是说,在远距离上形成的优势,如果不能维持到近战范围内,就不是真正的对敌优势。所以,战斗开始之前形成的优势或曰“强”,不等于“强胜弱败”中的“强”,只有战斗发起前之“强”,经过在敌火力打击下的接敌运动依然保持其“强”,才能为胜利奠定基础;反之,如果战斗发起前之“强”,经接敌过程中敌火力打击而变为近战距离内之“弱”,就必然招致失败。

步兵战斗史上,因此等原因胜利或失败的战例不胜枚举。为什么现代战斗中,无论是进攻或是防御,敌对双方都非常重视发扬自身远战火力和充分利用上级支援火力尽远打击敌人,同时注重自身防护?这都是为了使远战距离上不利于己的强弱对比向着近战距离上有利于己的强弱对比转化,或者使强敌变弱,或者维护已方之强,或者拉大我强敌弱之势,最终为了在近战距离上以强击弱,夺取战斗的胜利。

高技术战争中,敌对双方远战火力都有所增强,近战优势的聚集将更加困难和重要。

其二,步兵战斗力量的“强”与“弱”是步兵战斗力的综合对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步兵战斗力量,是多种因索相互作用、协调一致在近战距离内发挥出来的,作用于敌人的一种综合的“力”。这种“力”,是物质力量因素与精神力量因素的统一,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是步兵自身力量与上级、友邻支援力量的统一,是主体力量与可资利用的环境因素的统一,是静态力量与动态力量的统一。如此复杂的力量构成,要求我们在进行强弱对比时,不能简单地只进行单一因素的对比,要做到既对比有形又对比无形,既对比数量又对比质量,既对比自身又对比一切对战斗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分清强弱,切实形成优势。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步兵更看重兵力、武器数量以外的精神困素、环境因素等的对比。我军步兵战斗史上,以劣势兵力打败优势兵力之敌的战例很多,防御战斗中以少胜多自不必多说,就是一些进攻战斗,兵力上以少胜多的实例,也并不鲜见。这是因为,我步兵兵力虽少,但具有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不良天候气象条件和复杂地形隐蔽接敌,能够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采用敌意想不到的战法,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战斗中,各分队紧密配合,上级、友邻积极支援。这就在兵力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从整体战斗力上形成了对敌优势,从而能够以强击弱。

三、英勇顽强为本规律:战斗是敌对双方的一种武装对抗,是充满流血牺牲、危险劳

累、紧张激烈的生死搏斗,这就决定了军队必须具有勇敢精神、顽强作风和高昂士气。只有在战斗中始终保持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不慌乱、不怯懦、不动摇、不气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坚定沉着,这样的军队才能打胜仗。勇锐怯顿、士气为本,是一切战斗的普遍规律。而这一规律在步兵战斗领域体现得最充分,发挥的作用最大。

英勇顽强是步兵战斗的特殊本质。步兵是主要以徒步、使用轻火器、在近距离上实施突击的兵种。它距离敌人最近,遭受敌人各种火力的综合打击,伤亡的危险最大;它以徒步实施突击,而且任务多样,战斗类型和样式转抉频繁,体力消耗最大。

可以说,现代战斗对军队心理、体力的巨大压力,步兵体会最深,面临的考验最严峻。步兵与敌人面对面,直接目睹敌人的凶残和其高技术武器的杀伤作用;步兵以人和手中的轻火器实施突击,直接目睹战友的流血牺牲,目力所及,皆是血肉横飞的战斗场景。步兵又以人的双腿实施突击和机动,冰天雪地、陡坡绝壁,都得用脚去“丈量”。所以,步兵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就必须在各种艰难困苦和生死危险面前保持稳定的心理,必须在体力、精神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仍能遂行任务。没有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作风,步兵就不可能完成战斗任务,就不能适应战斗对步兵的特殊要求。

英勇顽强是步兵创造先进战术和灵活巧妙运用各种战术的基础。纵观战斗的历史,凡是英勇顽强的军队往往会创造出奇妙的战术胜敌,步兵是以英勇顽强为胜利的基础和前提的。可以说,步兵战斗的奇谋良策和一切战术的产生与运用,本身就是英勇顽强者的“专利”,怯懦者是不可能发明,也不可能使用的。过去,我军步兵之所以广泛运用近战、夜战、袭击战,穿插分割、迂回包围,以及独立作战、孤胆作战、连续作战等战法和手段克敌制胜,防御战斗有“誓与阵地共存亡”、“人在阵地在”、“宁死不后退一步”的英雄气概,敢于把敌人放近200米、100米甚至50米打;进攻战斗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敢于靠上敌人或绕到敌人背后打,就是因为我军步兵具有“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依靠英勇顽强制胜是一切人民军队的战斗规律,更是我军步兵战斗的制胜规律,是一切反动军队想用都用不上的。由此看出,英勇顽强是先进的步兵战术产生和灵活运用的基础,它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战术手段。英勇顽强是步兵直接的战斗力。步兵由于其要与手中武器紧密结合,轻斌器技术含量又较低,容易操作和恢复,武器的射击只需一个或两三个人的简单配合,较为复杂的火器,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单独射击,而且在火器被毁的情况下,步兵仍能使用各种可以搏斗的器物战斗,如小锹、小镐、石块、砖头、棍棒、生产工具等,甚至用自己的身体,赤手空拳进行肉搏。在这种肉眼可以看得到、身体可以接触得到的生死搏斗中,英勇顽强就是一种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可以瘫痪敌人的意志,最后剥夺敌人的战斗力。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平时不易发挥出来。在人的身体各部机能的极限内,有了英勇顽强的精神,身体的潜能就会被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以比平时多出几倍的力量进行战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步兵只要有英勇顽强的精神,就不会失去战斗力。我军步兵过去之所以能以一当十,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大炮,除了指挥正确外,突出的是靠英勇顽强的精神和作风。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步云宁肯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等等奇迹,就是由英勇顽强的精神直接创造的。如果说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使人的作用“前移”,武器的作用日益重要的话,那么,在步兵战斗领域,英勇顽强依然是步兵战斗力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生成战斗力,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对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

四、机动灵活为魂规律:历来的军事家都强调战斗要灵活机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依靠机动灵活制胜是战斗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的精髓在于承认战斗是发展的,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因而反映这一特殊物质运动形态的客观规律也是随之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战斗。着眼特点,着眼发展,不断探索和御新战法,才能争得主动,夺取战斗的胜利。随着武器装备的日益高技术化,未来战斗将更加复杂多变,灵活机动规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未来战场特点和步兵执行的战斗任务及行动特点看,机动灵活对于步兵战斗来说更加重要。

机动灵活是由步兵战斗情况的多变性决定的。战斗历来是一个充满偶然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对抗领域,各种情况变化多端,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特别是在战斗过程中,敌对双方为了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和计谋,进行伪装、欺骗、佯动等隐真示假活动以及破坏、干扰、抵制等,使得战斗情况的不确定性和突然性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双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速度有了很大提高,战斗活动的节奏愈来愈快,敌对双方的行动更是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双方实施各种欺骗、伪装活动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手段,这就使战斗的盖然性更大。现代战斗的这些特点,也必然反映到步兵战斗领域,步兵战斗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敌我双方都将更加依赖机动灵活的行动来争夺主动权。同时还应当看到,战斗情况的特点之一,就是战斗层次越低,其发展变化越迅速,对该层次上战斗单位的影响也越大。敌人一辆坦克位置的变化,甚至一件轻火器的转移,对合同战斗的整个行动来说,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对处于这些情况当面的步兵来说,就可能产生很大影响,其战斗行动就必须作出适当调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机动灵活对于步兵战斗的重要性。步兵战斗欲取得胜利,就必须及时地对各种具体情况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步兵战斗行动既不能盲目套用他人的做法,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自己过去的做法,而必须“战胜不复”,随时准备用新的办法,机动灵活地去解决随时遇到的新情况,克服随时遇到的新困难。可以说,不更加机动灵活地进行战斗,取得步兵战斗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机动灵活是由步兵战斗任务的多样性决定的。未来高技术战争,战线不固定,战场范围扩大,作战手段多样,步兵可担负各种各样的任务,步兵任务、步兵战斗样式的转换也非常频繁,而且这些转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没有机动灵活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的能力,将很难适应步兵战斗的需要。机动灵活是由步兵的特殊性质和特长决定的。步兵的基础战斗单位是单个士兵,目标小,行动机敏,单个士兵在战斗中就能对敌实施隐蔽突然的打击,可以绕到敌人背后打,钻到敌人工事里打,在与敌面对面的搏斗中,只有步兵才具有这种单兵机动灵活的特殊性质。从整体上看,步兵装备轻便,易于疏散,便于隐蔽机动;受地形、气象等条件影响小,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对各种保障依赖程度低,持续战斗能力强,较之其他兵种更具有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战斗的机动灵活性。在一次战斗中,步兵处于最前沿,对战场情况及其发展变化了解得最直接、最具体,又给步兵提供了灵活地处置战场各种情况的特殊条件。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和反映了机动灵活在步兵战斗中的规律性。

机动灵活是由以劣胜优的需要决定的。我军步兵在长期的战争中,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敌人,靠的是机动灵活。未来战斗,我军步兵装备的轻武器虽与强敌差距不大,但在一些技术装备上和可能得到的上级火力、情报、技术等支援上,却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从总体来看仍然是敌优我劣。这种客观形势,要求我军步兵必须充分发挥政治精神因素的巨大优势和其他方面的长处,不拘一格,不循常法,机动灵活地制胜敌人。只要我们继承发扬机动灵活的战斗传统,也一定能够战胜具有高技术优势的敌人。机动灵活是步兵战斗制胜的灵魂,不仅是一切步兵成斗的共同规律,更是我军以劣胜优情势下的特殊规律。

五、受合同战斗制约规律:现代战斗是诸军兵种的合同战斗,任何单一兵种都难以独立赢得战斗的胜利。通常情况下,步兵战斗行动只能是合同战斗全局中的一个局部,受合同战斗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于合同战斗的需要。这就要求步兵着眼于合同战斗的全局来组织和实施战斗,自觉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适应合同战斗的需要。步兵战斗受合同战斗制约的规律,贯穿于步兵战斗的始终,反映了步兵战斗与合同战斗的本质联系。

合同战斗规定步兵战斗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功能的需要出发,确定各个部分的地位,规定各个部分的作用,以便在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任何系统存在的共性要求,合同战斗系统自然也不例外。步兵战斗在合同战斗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怎样的作用,是不能由自己确定、任意发挥的。步兵在哪个方向,哪个阵地战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担负何种任务,其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等等,都是由合同战斗全局所决定的。

合同战斗制约步兵战斗的具体行动。在合同战斗总的意图下才有步兵战斗这一局部的具体行动,步兵战斗以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达成的效果服务于合同战斗全局,例如,步兵担任穿插分队时,何时、何地开始行动,沿什么路线行动,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位置,夺占什么样的目标,阻止什么方向的敌人,何时撤出战斗及途中遇到各种情况的处置,都要服从合同战斗的全局需要。有时,步兵战斗进展顺利,却不能继续发展;步兵战斗虽然不利,却要牺牲自身,顽强战斗,都是由合同战斗全局来规定的。步兵必须严格按上级规定执行。合同战斗全局的主动、被动从根本上决定步兵战斗的主动、被动。合同战斗全局的主动、被动与步兵战斗局部的主动、被动,并不是直接统一的,有时表现为相反相成。但是这并不否定合同战斗全局在争取主动权中的决定她位。如果合同战斗取得了全局上的主动,步兵战斗的局部也就相应地很少为敌所制;相反,如果在全局上是被动的,尽管步兵战斗暂时获得一定的主动,但总是难以持久,根本上还是被动的。例如:步兵担任穿插分队时,虽然穿插顺利,按时占领了阵地,但正面攻击受挫,这种穿插上的顺利就维持不了太久,有可能形成腹背受敌乃至被歼的被动局面。又如,在次要方向防御的步兵,虽阻敌于前沿前,坚守住了阵地,但如果主要防御方向(地段)被突破,很快也就可能遭敌卷击或分割包围,暂时的顺利就将丧失。

以上初步探讨了步兵战斗的几条主要规律。属于步兵战斗基本规律的还有一些,如战斗一般规律中的“有备无患规律”、“知彼知己规律”、“整体协调规律”和“出其不意规律”等,在步兵战斗中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备无患规律,在步兵战斗中表现为“经常、快速的准备规律”。由于任务转换频繁、准备时间短促,步兵能否经常保持良好的战斗准备状态和在受领任务后能否快速进行准备甚至是边打边准备,对于取得主动权影响很大。又由于步兵装备较简单,对物资器材的依赖较低,所以步兵的准备更突出表现为精神、心理和战斗技能的经常、快速的准备和调整,以及对各种战斗情况的预想和充分制定处置方案等。

整体协调规律在步兵战斗中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步兵战斗虽是单一兵种的战斗,但因其战斗编组中☆奇书网の★有许多火力(专业)分队,有时还可能得到上级兵种分队的配属和支援,而且步兵单兵之间、分队之间、各方向(阵地)之间等,也都有协调一致形成和发挥突击力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整体协调形成和发挥突击力历来是步兵战斗的规律。

冷兵器时代,虽然步兵内部构成简单,但也仍然有长短兵器、投掷和弓驽射杀等区分,还有奇兵、正兵的配合。即使是单兵方阵,士兵们也必须通过紧密连续的简单组合,排列成密集的方阵队形,协调一致地“如墙而进”,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哪一方的阵形混乱或溃散了,哪一方就意味着失败。随着火器大量装备步兵,其内部构成逐渐复杂,整体协调就更加重要,步兵也只有通过整体协调,优化组合其构成的各个部分,才能形成和发挥出较大突击力。只不过步兵战斗所要协调的力量、方式或方法等,具有自身的特色,并以特有的形式和内容表现着“整体协调”这一战斗的一般规律。

知彼知己规律反映在步兵战斗中,主要表现为“知彼”的方面,即及时、具体地掌握当面敌情、地形等情况,是步兵实施正确指挥的关键。这是因为步兵指挥员与部属以目视就能通观各分队(甚至每个单兵)的行动,武器装备种类较少且技术含量不高,容易操作使用和进行战术上的运用。所以,“知己”在步兵战斗中表现得不是特别突出。

但是,步兵与敌在目视距离内进行战斗,敌人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立即直接影响到步兵的行动。又由于步兵对各种情况的掌握,要求更加具体和及时快速,不可笼而统之、不讲时效。敌人的一车一炮、一人一枪以及地形的一沟一坎,都应在及时掌握之中。所以,“知彼知己”对于步兵来说着重在“知彼”。

出其不意、兵贵神速规律在步兵战斗中主要体现为“隐蔽突然”的特殊性上。如果步兵充分利用目标小、便于伪装和隐蔽、通行能力强、对保障依赖性不大等特长,以袭击为主要手段,隐蔽实施机动,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开火,就能以较小的伤亡获取较大的战果,增大战斗效益。所以,与其他兵种相比,步兵更能以稳蔽突然的行动提高战斗效益。由此可见,出其不意的一般规律,在步兵战斗中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又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认识和掌握步兵战斗一般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各种类型和样式、各个具体战斗的特殊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自己曲行动,进而研究步兵战斗的指导规律,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能动地去指导并夺取战斗的胜利。

第六章步兵战斗的基本原则

确立正确的步兵战斗原则,是步兵战术学必须认真研究与回答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组织与实施步兵战斗的基本思路和正确导向。因此,着眼于步兵在现代条件下战斗的规律,与合同战斗原则的普遍性内容相衔接,正确确立步兵战斗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步兵战斗原则,亦称步兵战术原则,是步兵战斗行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正确的步兵战斗原则是步兵战斗指导规律的客观反映。它旨在告诫人们正确运用战斗规律,在认识和处理那些具有极大盖然性和不固定性的步兵战斗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基本方向和主要线索,把主观指导与战斗实际辩证地统一起来,以便在科学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支配下的相对自由权,能动而有创造性地去夺取步兵战斗的胜利。这是步兵战斗原则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在步兵战斗指导与实箍中应有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反映。

第一节步兵战斗基本原则的特性

步兵战斗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受步兵战斗本质的规定和制约。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实践性、普遍性、系统性、时代性和特殊性等重要特性。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性,对于把握步兵战斗原则的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全面地理解原则的基本精神,增强运用原则的自觉性,将大有裨益。所谓实践性,主要是指作为主观意识形态的步兵战斗原则,既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步兵战斗实践,又服从和服务于干差万别的步兵战斗实践,也将随着步兵战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只有原则在其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可以说,任何一条正确的原则,都是大量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脱离了战斗实践就失去了产生正确战斗原则的基础。

同理,运用原则也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密结合战斗的实际活用原则。如果丢掉了战斗的实践品格,也就无法发挥战斗原则应有的指导作用。所谓普遍性,一是指步兵战斗基本原则的一般内容,往往被世界各国不同性质军队的步兵所共同采用,这是因为,基本原则不同于具体的行动方法,它是步兵战斗一般规律的反映,是步兵战斗行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尽管各国步兵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但他们从事的各种战斗活动,都要受战斗一般规律的制约,都不可能脱离一般的战斗指导规律去企求战斗的胜利。有些原则,各国步兵在条令中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当然,基本原则的普遍性不等于各国步兵都用相同的方法、程序去运用同一条原则。二是指步兵战斗原则对步兵各种战斗行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是依据步兵战斗的总体实践和基本规律总结概括出来的,是这一战斗领域内最高层次的抽象,涵盖步兵战斗的各种矛盾运动,其原理性和稳定性均较强,适用于为解决步兵战斗各类问题提供原则性指向,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谓系统性,主要指步兵战斗原则是解决步兵战斗指导诸方面问题的完整的有机体系。这些原则“横向到边”,包括步兵战斗活动的全领域;“纵向到头”,覆盖步兵战斗活动的全过程,从内容性质看,这个完整的原则有机体系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斗的基本目的,它是其他各项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其他各项原则起决定性作用,是反映战斗本质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为基本战法,它是围绕基本目的概括出的其他战斗原则的核心,对于其他原则起制约作用,其他原则则是其内容的具体化。第三部分为实现战斗基本目的和贯彻基本战法的具体行动原则,其中侧重从对战斗的组织指挥角度进行归纳的有“察情与指挥”等;侧重从分队行动的角度进行归纳的有“准备”、“隐蔽突然”、“机动”和“积极顽强”等。

具体行动原则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都是针对步兵战斗行动的整体提出的,连同战斗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战法一起,分别从不同层次、角度和侧面,共同构成步兵战斗基本原则这一有机整体。各条原则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在战斗中发挥着综合的指导合力。

所谓时代性,是指步兵战斗原则均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所处时代的鲜明色彩,而且必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面发展。因为任何原则,都是一个历史范畴,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实践范围内产生的.它不可能适用于一切历史条件下的战斗。如果客观条件改变了,原则还是老一套,那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毛泽东一贯主张研究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五十年代他曾指出:“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在当今高技术条件下,步兵战斗原则体系中只有增加符合这种时代背景的内容,才能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谓特殊性,主要是指步兵战斗原则在与外部的联系和比较中,所展示出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内容。这种比较,既包括与合同战斗原则的比较,也包括与外军步兵战斗原则的比较。在相互比较中存在的反映特殊规律的内容,落实到具体战斗原则上,或是构成一条独特的原则,或是在共性原则中含有特殊性的内容,这将直接反映我军步兵战斗行动在遵循一般规律中所形成的创造性特色。由于作战理论、战斗编成、武器装备、官兵素质、民族特点、自然条件、作战对象等均与外军步兵有所不同,我军步兵战斗原则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充满着军事辩证法,体现了先进的思想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强调英勇顽强、近战夜战,体现了以劣胜优的现实针对性;继承了我军步兵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借鉴了外军的有益经验,结合未来战斗的特殊需要,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步兵与合成军队在编成、战斗能力、战斗范围等方面的不同,步兵战斗原则虽与合同战斗原则有许多相似的表述,但具体内容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特色是我军步兵战术之魂的鲜明体现。

第二节步兵战斗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基本内涵是;步兵的一切战斗行动,其基本目的是坚决消灭敌人,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同时力求减少己方的损失,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其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消灭敌人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手段,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无论是进攻遂是防御,均须牢固树立积极消灭敌人的思想,活用战法,主动而坚决地消灭敌人,绝不允许借口保存自己而消极避战。在积极消灭敌人的同时,亦要注重有效保存自己,严密组织各种防护,力求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战果,也不允许借口消灭敌人而盲目蛮干。从上述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目的性原则在步兵战斗领域的高度概括,是确定其他战斗原则的直接依据,也是筹划、组织和实施步兵战斗必须时刻把握的最基本的原则。“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之所以成为步兵战斗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在于它是对战斗基本目的和本质的准确反映,是一切作战行动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集中体现。战斗作为敌对双方有组织武装对抗的特殊社会现象,古往今来,其表现形式虽然千姿百态,每次战斗的具体目的也不尽相同,但就双方对抗的最终结果看,胜在于消灭对方或剥夺其抗争力,败在于被对方所消灭或丧失抗争力。这足以表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胜利,是一切战斗行动所谋求的最高目标,是组织与实施战斗必须认真解决的首要问题。它不仅规范着战斗运作的基本结构和程式,而且决定着其他战斗原则的作用范围和指向。这既是被丰富多彩的战斗实践所反复证明的基本规律,也是被古今中外军事名家所共同揭示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所有的作战活动,郝是紧紧围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根本目的而运筹与展开的,高开了这一根本目的的牵引,这些对抗活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是战争、战役和战斗的通则。步兵战斗作为战斗完整领域的重要组织部分,无疑要在这一基本原理支配下运作,将其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实属必然。

把“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作为步兵战斗最基本的原则,还在于它能够为步兵正确处置战斗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根本性指导。步兵处于战斗活动领域的最低层次,通常是在敌对双方激烈抗争的最前线进行短兵相接的奋力搏杀,对纷繁复杂的战场情况感知早、体察深,面临的矛盾多种多样,相互交织,实施正确处置的难度较大。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中,战斗态势的错综复杂性空前突出,或攻或守、或打或防、或动或静、或进或退等一系列矛盾,往往接躐而至地出现在步兵面前,需要步兵作出恰当面快速的反应。“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恰恰是指导步兵正确处置这些矛盾的最高准则。不论情况多么复杂,矛盾多么突出,主要是看所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措施,是否有利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是否有利于而者的辩证统一。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确立积极坚决歼敌的思想,充分、灵活运用技术、战术,积极主动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善于利用地形、阵地等条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力求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为了寻求和创造有利的战斗条件,以便在适宜的场合和时机有效地消灭敌人,有时也可以保存自己为主。特殊情况下,应当不惜牺牲局部,“换取全局的胜利。

二、集中兵力,各个击敌:“集中兵力、各个击敌”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无论实施何种战斗,都须根据步兵遂行的任务,合理集中兵力、火力和器材,在同一时间内,重点打击一个主要目标,求得先打击或消灭当面之敌的一部分,牵制其另一部分,然后再转移兵力、火力和器材,各个歼灭敌人。进攻时,应实施重点攻击,在多目标中选准主要目标,在主要目标上选准要害部位,首先歼敌一部,再歼敌另一部,直至全胜。防御时,应实施重点抗击,扼守要点阵地,守反结合,不断耗歼进攻之敌,实现防御目的。“集中兵力、各个击敌”是为实现战斗基本目的而概括的核心原则,是被战斗实践充分证明的我军克敌制胜的传统法则,也是我军步兵在现代战斗中必须认真贯彻的基本战法。“集中兵力、各个击敌”是符合“强胜弱败”基本战斗规律的科学结论。战斗是包含物力和智力在内的综合战斗力的较量。大量事实表明,较量的结果是强者胜、弱者败,这是战斗乃至战争的普遍规律,已被世界各国军队所公认。战史上虽然也有不少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本质上仍然是强胜弱败。这一点,毛泽东分析得最为深刻。他明确指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取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由此可见,强胜弱败的规律时刻都在起着作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虽然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强胜弱败”的基本战斗规律。战斗指挥员若违背过一基本规律,则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遵循这一规律,对于武器装备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来说,特别是在我军步兵兵力、火力等方面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贯彻“集中兵力、各个击敌”的原则,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方式集中合理优势兵力,造成局部优势,奠定获取战斗主动权的客观基础。

“集中兵力、各个击敌”是确保步兵达成战斗目的的有效途径。我军步兵在现代战斗中要战胜高技术强敌,就必须确立科学有效的基本战法。这个战法不是别的,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敌”。人所共知,敌人广泛运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反应速度快,打击精度高,杀伤威力大,使我集中兵力而临着诸多挑战,兵力集中需求高与难度大的矛盾显得异常突出,对兵力集中的数质量、方式和时空关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实行“集中兵力、各个击敌”的基本战法亦需坚定不移,因为,只有实行这一基本战法,才能以我集中的综合优势,消除我步兵与敌武器装备对比的技术差,才能以我在一定区域和时段内集中的优势兵力,迫敌分散,造成其疏漏,限制其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我步兵基本特长的施展,灵活用谋,勇猛歼击,战胜高技术强敌。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将战斗力最强的分队、最有效的火力和主要战斗器材,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打击主要目标或者抗击敌人的主要攻击;明确区分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一个目标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以及对目标打击的先后次序和时间,切忌在同一时间平分兵力和分散火力。

三、明察情势,正确指挥:“明察情势、正确指挥”是实现战斗基本目的和贯彻基本战法的重要前提,是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方法。这一原则要求步兵指挥员,应善于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和熟悉与战斗相关的各种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准确认识和把握敌势、我势、地势、天势和时势,找出其内在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步兵的战斗行动,权衡利弊,因势施法,科学决箕,适时对步兵的战斗行动进行不间断的正确协调与控制,以便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斗规律,要求步兵战斗必须确立“明察情势、正确指挥封的原则。大凡胜利者,都是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成功者。任何一次战斗,都是敌对双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若对敌我双方及其战场坏境的各方面情况不甚了解,就可能成为一个在战场上头脑不清、方向不明的莽撞汉,在战斗中屡屡碰壁,与胜利无缘。尽管战场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敌对双方相互保守机密+知彼的难度增大,但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依此进行正确指挥、获得战斗胜利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也是长期战斗实践证明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战斗指导规律之一。步兵要想在战斗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按照这一规律办事,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察情”与“指挥”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既是将“明察情势、正确指挥”确立为一条重要原则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成功战斗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正确继承。

步兵在“察情”与“指挥”上面临的新情况,更需要将“明察情势、正确指挥”确立为一条战斗原则。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步兵对战场信息需求高与查明情况难度大、战斗情况错综复杂与实现正确指挥受制因素多的矛盾更加突出。步兵战斗编成趋向合成性,作战对象具有多元性,战斗样式表现为多样性,战斗行动呈现出立体性,必然导致指挥员所关注的制胜因素拓宽,使“察情”的内容增多,信息需求量增大,准确性要求提高。我军步兵侦察手段有限,信息的传输能力和自动化处理水平较低,加之敌人设法隐蔽行动企图,重视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反侦察,这将使我之“察情”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此同时,战斗指挥的时效性、准确性,连续性要求更高,对步兵战斗行动的协调控制亦会更难。要使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得到恰当解决,从宏观指导上,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将“明察情势、正确指挥作为战斗原则的现实依据与需要。贯彻这一原则,指挥员必须周密组织并亲自进行现地侦察、勘察,切实查明当面敌情和战斗地区地形、气象、水文、社会等情况,判明敌人的战斗能力、特点、行动规律、强点和弱点,分析战场环境对敌我战斗行动的影响;熟识所属分队的战斗能力和特长,了解本分队任务及上级、友邻可能的支援与配合情况。

通过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比较完成任务的利弊条件,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据此定下正确的决心,并组织分队实现决心。战斗中,应当随时掌握敌我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补充、修正决心或者定下新的决心,力求使分队的战斗行动符合不断变化的情况。情况紧迫时,应当边行动边查明情况,果断地指挥分队行动,能动地夺取战斗的胜利。

四、充分准备,快速反应:“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是指步兵必须经常保持高度戒备,时刻做好进入战斗的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上级一旦下达战斗号令或出现突发情况,能够一声令下,立即行动,不失时机地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有效反应。按照上述要求,步兵在战斗中,必须确立常备不懈、注重实效、提高质量的观念,使战前准备与战中准备相结合,常规准备与临机准备相结合,精神、组织准备与物质准备相结合,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利用一切有利战机,使“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成为夺取战斗胜利的基本条件。

“有备无患”的战斗规律,是确立这一原则的根本依据。长期的战斗实践深刻地昭示,有无充分准备,制约着战斗技能的发挥,影响并改变着敌对双方优势的对比,决定着战斗的进程和结局。这是“有备无患”战斗规律的直接反映。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十分注重对这一规律的揭示与运用,反复告诫从事作战活动的人们,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毛泽东曾作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击,把优势者打败”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为我们认真遵循这一规律指明了方向。步兵要把遵循这一规律变为自觉行动,就必须将其摆在突出地位,并把“充分准备、快速反应”作为战斗基本原则。

适应步兵战斗行动的特点,是确立这一原则的现实依据。步兵战斗行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切实、直接、具体。各种准备与临机反应,既有运作过程,又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结果,来不得半点漂浮与疏漏。尤其是在高技术条件下,战斗触发突然,节奏加快,敌对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争夺空前激烈,战机稍纵即逝。这就必然使步兵进行战斗准备的时间大大缩短,对各种突然情况作出有效反应的要求大大提高,各项具体准备的内容大大扩展,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大大增多。而对这种客观现实,步兵只有坚持以“充分准备、快速反应”为指导原则,才能全面关照各个方面,切实突出重点,有效解决时间短与内容多、要求高与技能有限等具体矛盾,确保步兵在充分准备中顺利行动,在快速反应中把握战斗主动权。贯彻这一原则,分队必须在精神、物质和组织上随时保持戒备,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计划,预做多手准备,特别是复杂、困难情况下的战斗行动准备;接到上级号令后,科学计算和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分工负责,迅速完成战斗准备,不失时机地对突然情况作出反应。紧急情况下应当边行动边准备,以弥补战前准备的不足。不得借口准备不足而贻误战机。

五、勇敢顽强,扬长制敌:“勇敢顽强、扬长制敌”原则,要求步兵充分发扬我军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战斗、独立战斗的战斗作风,敢于面对强敌和一切艰难困苦,善打硬仗、恶使,坚决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誓死血战到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战斗,活用我军传统战法,扬我之长,击敌之短,力求近战歼敌。这一原则的中心内容,是对步兵如何弘扬我军优良战斗作风和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战法,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因素,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作的全面指导,对于夺取战斗胜利至关重要。

“勇敢顽强、扬长制敌”原则,来源于对“勇锐怯顿”战斗规律的认真遵循。就哉斗的本质面言,两军对垒,非胜则败,非生则亡。在任何战斗中,勇者锐,怯者顿,历来都表现得十分分明。古人云;“胜在得威,敢在失气。”刘伯承曾经十分深刻而又简明地指出:“两军相逢勇者胜。”这既是对“勇锐怯顿”战斗规律的形象描述,又是对如何遵循这一规律的重要阐述。按照这一规律办事,对于从事短兵相接战斗活动的步兵来说尤为重要。步兵在一定的战斗力基础上,若能始终保持高昂、旺盛的战斗士气,就可以有效地弥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并运用战胜敌人的有效战法,把战斗引向胜利。

“勇敢顽强、扬长制敌”的原则,亦产生于使我军步兵发挥传统优长的客观要求。我军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光荣传统与优长。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和注重近战、夜战的有效战法。在高技术条件下,战斗异常紧张、激烈、残酷,步兵在战场上承受的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明显增大,长时间处于敌密集火力直接威胁下行动,战斗环境十分险恶,这就更加需要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同时,敌人强调远战,长于远战,而我步兵远战能力十分有限,具有长于近战、善于近战的能力和特长,这无疑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发挥近战、夜战传统战法的应有效能,用好我们的看家本领,并使其在新的战斗环境中有所发展,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在充分发挥远战武器威力的同时,注重发挥我军步兵近战特长,充分利用地形、工事、气象、水文条件和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的隐蔽、防护、伪装和欺骗、干扰、破坏等措施,尽量接近敌人,或者待敌进入我有效火力范围,以突然的近战火力和勇猛的近战行动消灭敌人,以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同时,还必须敢于与高技术装备之敌夜战;善于与敌高技术夜战武器装备特别是夜视、夜瞄器材作斗争,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干扰、破坏、欺骗.伪装等各种技术、战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削弱和降低敌高技术夜战武器装备的效能;善于发挥我军夜战武器装备的作用}善于利用地形、变换队形,熟练夜间战斗动作,以夺取夜战的胜利。

六、隐蔽突然,出敌不意:“隐蔽突然、出敌不意”是指步兵在战斗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和有效措施,切实隐蔽自己的部署、目标、行动和企图,不使敌发现或使敌难辨真假;而我则能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以出敌意料的战法和手段,对敌实施突然打击,在敌无法作出有效反应的有利态势下夺取战斗胜利。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戒,严密防范敌对我采取不意的行动,随时准备挫败敌人的突然袭击,保持战斗的主动地位,

这一原则是成功战斗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战斗实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突然袭击获取战斗胜利的范例不胜枚举。何以如此?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到了避敌之宴,击敌之虚。这个虚,既包括敌部署不周之虚,也包括敌指挥疏镉之虚。抓住了这个虚并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打敌措手不及,迫敌无备而战、被动应付,在懵懵懂懂之中覆灭。诚如毛泽东所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概而言之,重视突然性,是前人战斗实践的真实写照,是成功战斗经验的精辟总结,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实施战斗的通则。

这一原则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中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高技术条件下,敌人广泛使用先进的侦察器材和手段,形成了从太空到地面(水而)甚至地下(水下)的全方位、多维的侦察体系,并具备了对信息实施快速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战能力,同时还注重运用各种隐形技术提高隐蔽效果}而我军特别是步兵侦察能力和隐蔽手段均相对有限,使战场情况呈现单向透明,给我达成突然性和防敌突然袭击均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难度明显增大。但是,这种状况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远未达到“琉而不漏”的境地。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敌人的某些先进手段就会失灵或出现差错,敌人对先进武器装备的依赖性,则可能导致其心理和指挥上的疏漏。尤其是步兵,装备轻便,行动灵活,实施突然攻击的条件优越,机会颇多。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施计用谋,积极创造和把握战机,充分挖掘贯彻这一原则的各种潜能,就可在高技术条件下达成战斗的突然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行动的突然性。为此,分队的一切行动必须力求迅速、隐蔽,队形尽量疏散,以降低敌各种侦察手段的发现率和敌各种兵器的杀伤率;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隐蔽、突然地集中力量,出其不意地给敌以猛烈打击,力求在敌人作出有效反应之前速战速决。其次要努力达成战斗行动的突然性。为此,分队必须熟练技术、战术,善于利用地形和进行伪装;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和气象的变化,迅速疏开和变换战斗队形;预有战斗行动方案,采取各种保障措施;临机正确、果断指挥和周密组织协同动作,

七、善施机动,主动灵活:“善施机动、主动灵活”的含义是:步兵在战斗指挥与行动上,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主动,准确把握时间、地点、兵力和打法诸关节,使兵力、火力、机动和突击紧密结合,灵活而广泛地实施兵力和火力机动,适时占领有利位置,运用有效打法,击敌薄弱部位,陷敌于被动之中。这条原则,实际上是“力争主动、灵活机动”这一共性原则在步兵战斗领域的具体应用,其核心是灵活机动,取得优势。

确立这一原则,完全符合“战胜不复”的战斗规律。在多如繁星的大小战斗中,没有从发生、发展到结局完全一样的战斗。这是因为,任何战斗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环境与条件。而人们在组织与实施具体战斗时,又是根据一般的战斗方法,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筹划和行动,这就从主观与客观上决定了任何战斗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条件。由此作深层次的揭示,“战胜不复”的规律也就自然存在于战斗实践之中,并且自发地、强制地在战斗中发挥着作用。在这一规律的制约之下,每次战斗取胜的方法一定要灵活,要适应具体情况的发展而变化无穷。据此,“活”便成了战术的灵魂,而且更是步兵战斗行动的要诀。

确立这一原则,也完全符合我军步兵面临的战场实际。步兵与高技术强敌作战,武器装备不占优势,战斗行动深受敌对双方在更高层次上争夺制空权、制电磁权斗争的影响与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步兵夺取和掌握战斗主动权的重要方法,就在于充分发挥主观指导的能动作用,善择敌隙,活用战法,灵活变换战斗行动方式,始终把攻击重点指向敌之要害和关节,指向敌之不意和疏漏之处。以巧妙的兵力机动,对敌实施包围、迂回、穿插、分割;以及时准确的火力机动,对敌实施压制与打击,对己实施支援与掩护。这样才能使步兵获得行动的自由权,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战场实际的客观需求,历来是确立战斗指导原则的直接依据。为确保步兵在与高技术强敌的战斗中取得主动与自由,把“善施机动、灵活主动”确立为战斗原则,既有利于突出步兵战斗行动的特点与重点,也有利于步兵的具体把握与实施。

贯彻这一原则,战斗中,分队必须及时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和错误,灵活、积极、大胆地实施穿插、迂回、包围、渗透、转移等兵力机动,适时实施火力机动,不失时机地对敌重要目标实施坚决的兵力突击和火力打击,并使火力、突击与机动紧密结合,以夺取战斗的主动权;需要时,应当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主动从敌人的打击下撤出分队,及时转移至有利于完成任务的位登和灵活变换战法,以摆脱被动。

组织兵力和火力机动时,必须根据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气象等情况,合理选择兵力、火力机动的时机、目标、方式和方法;灵活把握各种战法的结合和转换,迅速、隐蔽地组织,突然行动,并采取各种保障措施。出现被动局面时,应当根据上级意图和战场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采取适合当时情况的措施,以夺取主动,摆脱被动。

八、准确协同,密切配合:“准确协同、密切配合”,是指在统一的战术思想和协同原则指导之下,认真执行上级的协同指示和计划,按照目的(目标)、时间、地点准确行动,步兵与加强兵种分队之间、执行主要任务的步兵与执行次要任务的步兵之间、步兵内部之间相互支援与配合,并施以适时、准确的协调,以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强调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步兵战斗力量进行整体协调与运用,使之产生部分与部分相加大于整体之和的战斗技能。这一原则与“合力致胜”的战斗规律相适应。应该说,自从战斗力量出现了分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编组与使用时起,协同的问题也就提到了组织与实施战斗的日程,而且其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单一力量夺取战斗胜利的历史已告结束,依靠整体力量战胜敌人已成为战斗实践活动的主流。可以说,合同战斗产生以来的战斗史,是一部完整的依靠整体力量战胜敌人的历史,伴随着这类战斗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合力致胜”的战斗规律逐步被人们揭示出来,并逐步产生和完善了遵循这一规律的指导原则。毫无疑问,“准确协同、密切配合”这一战斗原则,就是在“台力致胜”战斗规律支配下获得行动自由的理性阐发,为产生整体合力提供直接指导,

这一原则与现代战斗实际结合紧密。现代战斗的特点与经验表明,在敌对双方力量优劣对比的基础上,战斗胜负主要取决于对力量的合理使用和整体合力的充分发挥,而周密地组织协同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参战军、兵种多,分工细,持续时间短,对整体功能的需求高,各种力量和各种武器系统之间的影响与关联更加紧密,对协同动作的要求更加精确,达到准确协同的难度明显增大。从步兵的角度看,战斗编组的合成程度提高,具有协同关系的单位增多,需要协同的内容增多,应予关注的协调环节增多,动态性转换与趟机协调的任务加重,加之敌以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干扰破坏,使充分发挥整体合力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显而易见,要切实解决好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就必须确立和贯彻“准确协同、密切配合”的战斗原则,增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自觉性,创造新方法,切实发挥整体合力,战胜高技术强敌。

贯彻这一原则,组织协同动作应当建循协同原则。为密切协同动作,必须根据上级指示(计划)和本级决心,周密组织;树立高度的整体观念,严守协同纪律,保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坚持按照规定的目的(目标)、时间和地点行动,完成战斗任务;主动配合,相互支援,并根据战斗进展不断协调行动;当协同动作遭破坏时,应当及时组织调整和恢复,或者根据新的情况,迅速组织新的协同动作。

九、加强保障,严格管理:“加强保障、严格管理”,主要是指步兵在攻防战斗、行军、宿营等一切行动中,都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自身的各种保障和管理,充分利用上级提供的保障条件,认真落实上级提出的管理要求;随时随地结合自身实际搞好侦察、警戒、防护、通信联络、工程作业,伪装和保密等事关步兵行动安全与顺畅的战斗保障;搞好给养,弹药、油料、武器、器材补充,以及卫勤救护和维护抢修等事关步兵战斗力保持与发挥的后勤与装备保障;搞好战斗、生活秩序和装备器材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善于利用战斗间隙和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及时恢复和保持战斗力,增强连续战斗的能力。把保障和管理置于战斗原则的高度加以确立,主要源于这两个方面在现代战斗中她位作用的显著提高。保障力的较量已成为现代战斗的主要内容。在高技术条件下,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空袭与反空袭等斗争空前敌烈,敌使战斗保障的任务更趋繁重;又由于战场空间扩大,参战兵种分队增多,武器装备战损率提高,战场环境险恶,人力、物力消耗巨增,后勤和装备保障的难度空前增大。可以说,高开及时、有效的保障,任何战斗行动都将无法有效实施。有鉴于此,敌对双方在基本战斗行动展开之前、之中和之后,都非常重视以削弱对方保障能力为目标的斗争。通常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和手段,积极破坏对方的保障体系和保障行动,降低其保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达成削弱对方战斗力并最终战胜对方的目的。面对这样一种客观实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保障问题,并在战斗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战场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保持、发挥与恢复。任何一次战斗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高技术条件下,战场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随之增大。对步兵在现代战场上的各种行动,不仅仅是指挥问题,还包括管理问题。离开严格管理,步兵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战斗、生活秩序,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浪费,使战斗力水平大大下降,甚至会暴露己方部署与企图,招致战斗失利。把战场管理纳入战斗原则体系,不仅把这一问题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而且有利于唤起我们加强战场管理的自觉性,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增强战斗力,进而增大获取战斗胜利的把握。贯彻过一原则,必须及时了解上级提供的战斗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的内容、方法、程度和有关战场管理的规定;根据上级指示,结合战斗需要和分队能力,合理组织本分队的各种保障和战场管理{针对任务、战场环境、分队及战斗行动的特点,突出不同的保障与管理重点;本级保障与上级保障、自行保障与专业分队保障、严格纪律与自觉执行相结合,多种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并形成合力,积极取得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支援与配合。

为及时恢复和保持分队的战斗力,必须善于利用战斗间隙和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及时调整组织,补充武器、弹药、给养、油料、器材、药品和兵员,抢救伤员,组织休息。情况允许时还应当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改进技术战术,以利再战。组织调整补充时,必须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积极采取警戒、疏散、隐蔽、防护等措施,并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第三节步兵战斗基本原则的运用要求

要正确运用步兵战斗的基本原则,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活用原则。这是运用战斗原则首要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毛泽东在论述学习与使用战争指导规律问题时指出:“许多国家颁布的军事条令书上,都指示了‘按照情况活用原则’的必要,又都指示了打败仗时的处置方法。前者是不要指挥员因死用原则而主观地犯错误,后者是当着指挥员主观地犯了错误,或客观情况起了非所预料的和不可抗的变化时,告诉指挥员怎样去处置。”战斗原则是对无数次的战斗实践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集中反映了组织与实施战斗的指导规律。这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道理,不可能包罗万象。任何战斗都不是以往战斗的简单再现。由于各次战斗的情况千差万别,内容极其丰富生动,在运用原则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因情措法,灵活善变,勇于创新。“活”是战术之魂。所谓“活”,就是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对战斗基本原则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使之产生更大的战斗效益。“活”,就要掌握好时机、地点、兵力3个环节,使原则的运用得其时,得其地,得于兵力之情况。“活”,还表现在善于灵活变通,巧妙运用。实际上,从战斗具体情况出发,对某些原则加以变通而获得战斗胜利的战例,并不罕见,被失败的敌人称作“不按原则打仗”、“不懂战斗规则”的优秀指挥员也不在少数。“活”,还要求指挥员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把遵循原则与运用谋略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以解决各种特殊情况下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的一切问题。

第二,要从原则的系统性出发,全面而有重点地运用原则。从上述九条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各条原则既有相对独立的含义,成为解决步兵战斗中某一方面问题的行动依据,同时又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解决整个战斗指导诸问题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每一次具体的战斗中,必须全面地加以运用。历史上每一个获得成功的步兵战斗实例,都不是仅仅运用了某一条原则而取胜的,而是由于出色地运用了一系列战斗原则的结果。因为要打赢一次战斗,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每一次具体战斗的情况尽管干差万别,但都要解决查明情况、定下决心、确定部署、组织协同和保障等战斗组织和实施问题。所以,如果遵循了某几条原则,同时又违背了另外几条原则,就不可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强调全面运用原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运用中不分主次轻重,由于每一次战斗的具体情况有特殊性,如战斗的类型、样式,战斗的时间、地点,战斗的各种条件等,不会与另一次战斗完全相同,从面决定了各条原则在各次战斗中所起的具体指导作用并不相同,相互之间的地位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这几条原则起主要作用;面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那几条原则起主要作用,绝对相同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各条原则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作用有主次轻重之分罢了。指挥员既要从诸原则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出发,把每一原则都看成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作全面系统的思考,又要善于紧紧把握对于赢得本次战斗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原则,从而使其他原则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第七章步兵战斗指挥

步兵战斗指挥,是步兵指挥员为达成一定战斗目的,对所属和配属分队的战斗准备与战斗行动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其实质是以智力对抗为基础的定下决心和实现决心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及时掌握情况,定下正确决心,合理使用兵力、火力,灵活运用战术,对战斗行动进行有效控制,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将战斗导向胜利。步兵战斗指挥的根本目的,在于统一所有参战人员的战斗意志和行动,实现人与武器技术装备的最优化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属和配属分队的战斗力,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以最小的伤亡和物资损耗夺取战斗的胜利。指挥是否正确,对战斗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纵观步兵战斗的历史,指挥正确,少可胜多,劣势装备之军可以打败优势装备之敌;指挥失误,则会导致战斗失利,即使拥有优势装备也难以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指挥这种无形的力量,是战斗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因素,是把蕴藏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中的作战潜力转化为实际战斗能力的关键,是提高战斗效益的重要途径。未来战争中,我军步兵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仍需依靠高敌一筹的战斗指挥。

第一节步兵战斗指挥的特点与要求

一、步兵战斗指挥的特点:现代步兵战斗指挥,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指挥,既具有对抗

性、强制性、复杂性、风险性、诡诈性和时效性等作战指挥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直接性。直接性,是指步兵指挥员对指挥对象的指挥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实施。一是获取战斗有关情况的手段直接。步兵指挥员对战斗情况的了解,要靠上级提供和下级报告,但主要靠自己耳闻目睹。如亲自带领所属和配属分队指挥员进行现地勘察,通过观察、潜听等手段直接发现敌人的情况,并实地察看地形。有时还要亲自审讯捕获的俘虏,查阅缴获的敌军文件等,直接获取第一手情报资料。而合同战斗指挥的情报主要来源于职能部门的侦察。

二是指挥的方式直接。步兵指挥员必须亲临一线分队,面对而地向部属交待任务,当面检查其对任务的理解程度,直接听取建议和报告,解答提出的疑问。在战斗实施过程中,指挥员还要亲自操作指挥通信工具,直接对执行任务的分队实施指挥。而合同战斗指挥则多以作战文书或通过通信系统向部属下达指令。三是指挥员与指挥对象的关系直接。步兵指挥员与部属同吃、同住、同战斗,与部属的关系直接、密切,对部属的技术、战术水平和他们的爱好、特长、思想等表现了如指掌,对部属的疾苦及要求能直接体察,雏和部属直接感受战斗环境的压力,指挥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部属产生直接的影响力。

具体性,步兵指挥员的各项指挥工作,如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组织协同和保障、监督检查和协调控制等,都得由指挥员本人具体去做,没有任何职能部门的协助。

指挥员的每项工作也十分具体。步兵的作战目标较小,在情报需求上,要求对敌人的一枪一炮、一兵一卒、每个装甲目标和工事、障碍的具体位置等都必须了解清楚,对于战斗地域内的地形地物、一沟一坎都必须详尽考察,给部属明确任务、组织协同和保障等也都必须具体详尽,战斗准备工作也要逐一检查落实。

受约性。步兵战斗指挥是合同战斗指挥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的最底层,无疑要受合同战斗指挥的支配和制约。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遂行合同战斗的一部分任务,这就决定了步兵战斗的进程和发展及其指挥必须受上级作战意图、作战目的和战斗行动的严格制约。步兵自我保障能力差,指挥员的指挥活动和所属分队的战斗行动,只有依靠上级的有力保障才能顺利进行。步兵战斗地域、行动范围的地幅比较小,缺乏回旋余地,战斗指挥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自身决定的自由度也比较小。如,步兵战斗指挥的核心内容是定下正确的决心,而决心中的主要攻击(防御)方向和主攻点(防御要点)等主要内容,通常都由上级指定。各分队的协同动作也必须按上级的协同动作指示具体组织,协同信(记)号必须以上级的为准,当需制定补充信(记)号时,也必须报上级批准。战斗实施过程中,第二梯队、预备队的使用,通常也须报上级批准。战斗行动的时间,也受上级和合同战斗的制约,加之分队组织指挥战斗的时间越来越短,指挥员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织战斗的指挥活动,有时甚至是边打边组织。战斗过程中,指挥员用于根据新的情况,修改原有的决心和定下新的决心的时间尤其短促,这种紧迫感和对时间支配的受约性,步兵表现得更为突出。

近敌性。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交战双方在打击目标的选择上,都不约而同地首先瞄准了对方的指挥系统,各级各类指挥系统受敌威胁的程度明显增大,但尤以步兵指挥员为甚。步兵指挥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置身于与敌面对面的搏斗厮杀之中。这就要求指挥员不仅要实施正确及时的指挥,还要身先士卒,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战争年代,我军优秀的步兵分队指挥员都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其伤亡比例往往高于士兵,这是我军步兵指挥员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未来战争中,我们必须继承发扬我军步兵的这一光荣传统。步兵指挥员的指挥位置不仅靠前,而且防护性差,如进攻战斗,营、连、排的指挥位置均处于敌人狙击步枪、榴弹发射器和各种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加之步兵指挥位置不固定,难以构筑良好的工事作依托,防护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自然地形,对敌人火力打击的防护力极其低下,指挥的隐蔽和防护问题尤为突出。

灵活性。步兵分队没有指挥机关,通信指挥器材也较为简单,指挥机构相对较小或没有指挥机构,便于根据需要灵活变换指挥位置。指挥员指挥手段多样,既可实施有线电、无线电指挥,又可利用音响、目视器材等简易信号实施指挥。

战斗中当用某一种指挥手段不能实箍指挥时,可灵活采用其他手段或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指挥。指挥对象规模小且活动空间狭小,便于灵活进行控制和协调。指挥层次步,便于灵活反应,及时处置各种新出现的复杂情况。

二、步兵战斗指挥的要求:

1.坚定果断。坚定果断是指挥员坚定信怠和顽强意志的集中体现。战斗指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敌对双方指挥员意志和勇气的较量。指挥坚定,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源于对上级意图的正确理解和领会,源于对既定决心的自信。只要情况授有发生重大变化,就应坚决贯彻上级的意图,坚定地去实现既定的战斗决心,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局部的伤亡和失利所动摇。其次要有不是艰险的顽强意志,特别是在战斗残酷、任务艰巨、减员严重等情况下,更要镇定自若,坚定、勇敢、沉着、顽强地指挥战斗。战斗的胜利往往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再次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为那些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所左右。指挥果断,就是要善于把握战机,果断定下决心。

兵法云:“用兵之害,犹豫为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在紧急关头,能够沉着冷静,果断及时定下正确的决心,既是主动时☆奇书网の★连续克敌的基础,又是失利时化险为夷的保证。指挥员在处理复杂的情况时,不仅要多谋而且要善断,达到谋与断的统一。高技术条件下的战斗,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应做到见利不失,遏时不疑,果敢决断,迅速指挥部属行动,及时形成有利态势,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果断的指挥能力表现在;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决断;有胆有识,敢于合理冒险,勇于承担责任;有坚强的毅力,在各种困难、危险面前,处变不惊,冷静思考,果断指挥。

2.主动灵活。主动灵活是战斗指挥的灵魂,是指挥员的一种创造性才能,是高超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所谓主动灵活,就是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灵活作出处置,保持主动。战斗中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预先定下的决心和作出的计划,其准确性总会受到某些局限,当战斗情况发生变化或出现重大变化时,指挥具必须修正补充决心或定下新的决心,并适时调整部署,因势利导,将战斗引向胜利。主动灵活主要表现在:一是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敌、因地、因时、因天候气象的不同活用战斗原则;二是善于分析和把握战场上各种情况的发展变化,抓住变化的“临界点”,活用兵力,活用战法,把进攻和防御、主攻和助攻、机动和突击以及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等战术手段灵活变化使用,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灵活性;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指挥方式、指挥手段。四是善于处置突发情况,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坚定果断与主动灵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定果断不是机械呆板,也不是不讲条件的一成不变,更不是不顾科学、不要慎重的简单鲁莽;主动复活不是轻举妄动,也不是为所欲为的随意行动。坚定果断与主动灵活是指挥员在实施指挥时不可偏废的两千方面,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简明直接。简明直接,是指指挥员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指挥程序,用最简单、最明了、最实用、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指挥目的。简明直接被不少国家的军队列为指挥原则,也是我军各级作战指挥的通则,对于步兵指挥尤为重要。战争年代,我军步兵在组织指挥上强调各级指挥员要亲临第一线指挥,军政指挥员要分别深入到部(分)队实行面对面的领导,要求机关要精干,战斗文书要简练,给予下级指挥员以必要的指挥权,实行必要的越级指挥和加强指挥等,积累了实施简要直接指挥的丰富经验。如果指挥层次过多,程序复杂,就会延长指挥时间,而且容易出现差错,难以有效地提高指挥效益。

简明直接的要点,一是要提高组织指挥能力。要用简单的手段实现复杂的指挥内容,没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就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二是简化指挥程序。其基本着眼点是将指挥程序中间隔较小且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尽量合并进行。各级组织战斗的工作程序可由逐次式改为平行式,还可采取先行动的先组织、后行动的后组织或边打边组织的方法。三是优化指挥方法。要建立科学的指挥关系和协同关系,明确规定各级指挥员的职责、权力和任务,尽量减少指挥与协同的中间环节。如担任直接支援任务的兵种(专业)部(分)队尽量由第一线指挥员指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指挥器材和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指挥方式等。四是压缩指挥内容,简单明了地实施指挥。

4.迅速及时。迅速及时,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指挥,提高指挥效益。指挥迅速及时的要点,一是快,二是准。快,是战斗指挥的本质要求,只有快,才能掌握主动,争取先机之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就会错过战机,被动失利。为了快,必须做到:情况发现快,信息传递快,定下夹心快,处置行动快。准,是实现正确指挥的途径。步兵战斗史上,因不准而造成决心错误、战斗失利的教训不胜枚举。指挥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细致的作风,确保战斗指挥既快速及时,又准确无误。为了准,要做到:理解上级意图准,掌握情况准,报告情况准,定下决心准,传达命令、指示准。

5.稳定不间断。现代条件下的作战,指挥中断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在战斗情况变化快、协同复杂的战场上,一旦指挥中断将导致战斗行动的混乱。因此,确保稳定不间断的指挥是现代步兵战斗的一个突出问题。稳定不间断指挥,首先要隐蔽实施指挥,指挥观察所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必要的隐蔽工事,并加强伪装;要善于根据战斗进程和当时情况的变化,适时转移指挥位置;要尽量采用隐蔽的指挥手段,以免暴露指挥位置和指挥企图。

其次注意保持指挥的连续性,要制定多种防范措施和行动方案,以便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分队行动,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要运用各种侦察、观察手段和通信工具,积极与敌电磁干扰作斗争,随时掌握战场情况,始终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一旦指挥中断,应及时查明原因,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恢复指挥。

第二节步兵战斗指挥过程

战斗指挥过程,是指挥员对所属分队实施指挥的思维及其行动在其进行和发展中的一般程序。它有两种含义:其一,对于一次战斗任务来说,它指指挥员从受领任务到完成战斗任务的全部指挥活动过程,通常包括:传达任务、计划安排工作,组织侦察,定下决心,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组织战场管理,组织与建立指挥观察所,检查督促分队按时做好战斗准备,战斗实施中进行不间断的指挥,组织撤离战场或执行新的战斗任务。

其二,对于一次随机情况来说,它指指挥员从发现情况到定下决心,直到将决心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两者形式上虽有很大差异,但从活动规律上看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从收集判断有关情况开始,通过定下决心,组织战斗准备到协调控制分队行动,最后实现指挥目的。

正确认识战斗指挥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活动的有序性和动态性,准确认识指挥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将指挥过程中的行为内容加以具体化、理性化、条理化和标准化,为优化指挥活动提供科学根据和方法,从而推动指挥活动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

一、传达任务。计划安排工作:为了保证分队有计划、有步骤、卓有成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序地完成各项组织与准备工作,指挥员受领战斗任务后,应及时向有关人员传达任务,及时下达预先号令,概略明确本分队将要遂行的任务,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及完成的时限,下级指挥员受领任务的时间、地点等。

与此同时,根据任务、准备时限和分队的实际情况,精确计算时间,对整个战斗准备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平行展开,规定各项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时限,并明确分工。应尽可能给下级留出更多的战斗准备时间,必要时采用倒计时的方法分配时间。

二、定下战斗决心:定下战斗决心,是指指挥员对战斗目的及战斗行动作出基本决定的思维活动和工作过程。它是战斗指挥过程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直接关系战斗的胜败。

步兵指挥员定下决心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步兵战斗行动态势的直观性较强,决策手段有限,重化难度大,使经验决策与定性决策地位突出;每一对抗回合过程短促,且信息保障能力低,使直觉决策广泛运用;步兵指挥员所处环境更加残酷,各种刺激剧烈,使决策心理容易产生被动等。但是从定下决心的一般原理看,步兵指挥员与其他指挥员一样,都必须遵循科学决策的内在规律,不能盲目决策。

(一)战斗决心的内容:战斗决心的内容,即指挥员在定下决心时所要回答的问题。虽然不同的战斗类型、战斗样式,执行不同的战斗任务,决心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共有的基本内容不外乎战斗企图,主要战斗方向、兵力部署等。

战斗企图,即战斗行动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及打算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决心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体现指挥员完成战斗任务最基本的意图和构想,是指挥员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主要战斗方向,即集中主要兵力火力进行战斗的指向。进攻时,要选定主要攻击方向、攻击点(目标);防御时,要选定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它主要体现指挥员用兵的重心。

兵力部署(战斗队形),主要指各分队的战斗编成、配置地域、任务等。防御时还应明确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和障碍物设置等。它集中体现指挥员对兵力火器的组合和分配。另外,还应确定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等。

(二)定下决心的程序和方法:定下决心的程序是根据战斗准备的需要和定下决心的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的。毛泽东曾把这一规律和程序概括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定下决心的程序既包括了主要的准备工作,即了解任务、判断情况,也包括了在此基础上形成决心的具体过程。

1.了解任务:了解任务,也称理解任务,是指挥员对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加以领会和理解的思维过程。它在受领任务的同时或之后实施,并贯穿于定下决心的全过程。战斗任务,即分队在战斗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反映了战斗要达到的最终状态、追求的结局,是整个战斗指挥活动的方向。如果对任务理解得不移明确、具体、恰当,定下决心的其他步骤就因失去依据和衡量标准而难以进行,定下决心的质量就不会高。只有任务明确,才能具体分析和确定其他四个要素的利弊条件,任务不明,情况判断和决心处置就毫无针对性。因此,全面、深刻地了解任务是定下正确决心的首要条件。根据情况,分队指挥员了解任务可在现地进行,也可结合地图、沙盘实施。主要明确:上级的任务和战斗企图,本分队任务及在完成上级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配属和支援的分队及其任务,友邻的任务及与其战斗分界线和接台部保障,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等。

2.收集情况:为了保障及时、正确地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指挥员受领任务后应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查明与执行战斗任务直接有关的各种情况。

其内容通常包括敌情,我情、友邻、地形,气象(水文)和社会情况等。

步兵指挥员收集情况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侦察。侦察通常是在受颁任务后实施。小分队侦察通常适用于营连两级,营一级更为常见。营侦察小分队在所属分队中指派。小分队侦察前,指挥员应在图上或抄盘上先向其介绍作战地区的地形、敌情、各级任务等情况,而后具体规定侦察任务。任务内容包括:进入侦察点(侦察区域)的路线,侦察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侦察的基本方式、手段和应遵循的规定,发现紧急情况的处置方法,与指挥员通信联络的规定,侦察开始和返回的时间等。侦察小分队通常用于侦察敌前沿、纵深或敌战斗队形内部的情况,以目视或利用观察器材观察、潜听、火力侦察、拍摄影像、分析敌方遗失物品、窃听、捕俘审讯等手段,直接收集情况。

(2)现地勘察。现地勘察是指挥员及有关人员在实地观察与研究敌情、地形和其他情况的活动,应根据上级指示和战场情况组织。通常选择便于观察的一个或数个勘察点,采取集中和分头实施的方法。组织现地勘察时,指挥员应明确:参加的人员及编组,警戒分队的编成,勘察点、勘察路线和勘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勘察的步骤和方法,勘察任务,伪装措施等。实施勘察时,应首先派出观察警戒,向参加勘察的人员明确方位、方位物、地形,观察判明的敌情,结合现地情况,传达、了解上级、本级和友邻的任务,尔后研究本级的战斗方案、协同动作和保障事项。配属的兵种、火力分队指挥员应当提出对本兵种分队和火力使用的建议,选择阵地,补充方位物。

(3)战场观察。即对敌我双方交战场所进行监视和察看。在组织现地勘察或小分队侦察之后,指挥员所需要的大量情况大都来源于战场观察。步兵的战场观察主要由各级指挥员、各级观察员和各种专业观察哨组成。各级都应派出观察员,各级指挥观察所担负本级所辖区域综合观察任务,观察哨通常在营、连两级建立,包括对空观察哨、对核化武器袭击观察哨、夜视器材观察哨等,指挥员应明确各类观察人员的任务、观察区域和报告情况的方法。

(4)从上级的命令、指示、通报中了解有关情况。对不清楚、自己又无法查明的情况,可请求上级查明。

(5)听取部属报告,向友邻部(分)队、地方有关部门和民兵、群众征询。

(6)审讯俘虏、调查投诚者、搜缴敌军文件资料和新式武器、器材。

收集情况要注重时效性。一般地说,任何情况都在一定时间内起作用,过时的情况对于指挥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会使指挥员定下错误的决心。尤其是现代战斗,情报的时效性要求大为提高。注重时效性的标准是:能及时保证指挥员定下决心或在战斗实施过程中修定决心,并能迅速下达给所属分队,使其来得及做好战斗准备或先敌行动。收集情况还要注重针对性。应把握好“决策需要”这一标准,根据步兵分队的特点、战斗任务和当时的具体需要,重点搜集那些与战斗行动直接相关的、对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影响重大的情况,并且要力求了解得细致、具体,以适应步兵战斗任务有限性和战斗行动时空范围浅近性的需要。

由于步兵处理情况的手段较少,处理的时间也极为有限,收集的情况应当直接可用。收集情况的数量和覆盖面,应以满足定下决心的需要为度。收集情况也要注重准确性。情况的价值是由其准确程度来确定的。如果收集的情况不准确,就会对战斗指挥造成板大危害。收集情况又要注重连续性。战斗活动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各阶段、各部分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战斗没有停止,收集情况就不能终止。

3.判断情况:指挥员在收集情况之后,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判断情况。判断情况,是对与遂行战斗任务有关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指挥员将结合自己的任务对掌握的情况进行反复分析、对比,权衡利弊,以得出最后的情况结论。由于判断情况是一种思维活动,加之步兵战斗情况内容相对单纯,所以可在收集情况的同时、之后任何可以思维的条件下进行。判断情况,应当联系战斗任务,主要分析判断以下内容:

(1)敌情。着重判明当面之敌的兵力、番号、企图,可能的战斗行动,可能使用的核、化、生武器及燃烧武器的时机、规模、方式,敌飞机、攻击直升机最可能活动的方向,敌相邻关系的影响和可能支援的程度等,从中找出敌之强点、弱点及要害。由于战斗的类型不同,收集判断敌情的重点也有区别。进攻战斗,主要收集和判断敌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工事构筑、前沿位置及障碍物的设置等情况。防御战斗,还应收集判断敌可能到达我防御前沿的时间、展开地区以及发起攻击的方式。战斗过程中,应密切监视敌之动向,掌握其兵力部署的变化和兵力被歼情况、使用核生化武器的征候、后续梯队的兵力和行动等。高技术条件下,尤其要注意掌握敌人新战法的运用、高新技术武器的使用以及指挥位置等情况。

(2)我情。着重分析本级、上级、友邻三方面的情况。具体内容有:上级在本级战斗地域内使用兵力、火力的计划及对本级战斗行动的影响,本级所属和配属分队的战斗实力、军政素质、战斗特长及指挥员的战斗特点,物资。技术、工程保障及战斗准备和精神准备的程度,敌我兵力、火力对比,友邻的位置、任务及与其协同的行动等。

高技术条件下,尤其要熟悉加强给本级的各兵种(专业)分队、高新技术武器的状况,以便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战斗过程中应着重掌握各分队的战斗进展情况、所处态势、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损耗等情况。

(3)地形。主要判明分队战斗地域内的地形特点,对观察、射击、人员和车辆运动的影响及对空中、地面的隐蔽程度,判明便于我行动的主要方向(道路)和必须夺取和扼守的要点,选定分队战斗队形展开(配置)的位置和行动路线。

战斗过程中,还应掌握遭敌破坏后的地貌地物变化及可能对敌我战斗行动的影响。

(4)天候气象。主要了解和预测战斗地区天气的晴、云、雾,雨、雪、风力、风向、气温等情况及其可能的变化,对敌我双方战斗行动的影响。

(5)社会情况。判明本级战斗地域内居民的政治态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情况及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判断情况的基本方法是:将“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抓住与定下决心有关的关键内容和主要情况进行判断。战斗类型、样式不同,阶段不同,战场的情况和关键信息也不同,“去粗取精”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用洞察力去揭露数人造成的各种伪装和欺骗,从混杂的情况中分清真伪,看清敌人的真实意图。这就必须将关于一个问题的有关情况联贯起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特别要从敌人战斗全局和发展趋势上去分析局部情况。

所谓由此及彼,就是要运用系统论思想,增大思维的跨度,系统、全面地分析情况。要把战场看成一个大的系统,有关的各种情况是这个系统运行中反映出来的信息,是有必然联系的信息整体+对每个情况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研究。所谓由表及里,就是从战场上许多表面现象的迷雾中去分析认识情况的本质,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4.形成决心:在综合判断各种情况的基础上,指挥员应当权衡利弊,果断定下战斗戎心。指挥员应依据完成战斗任务的需要和对战斗行动的预测结果,围绕任务和方法两个方而,在头脑中构划多种可能的决心方案;对各个方案可能付出的代价、产生的效益以及可能承担的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辩证权衡,据情采取经验识别、量化分析、模拟论证和诸案归并等方法,从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最佳决心方案,据以形成决心,并报上级批准。形成决心时,指挥员应认真听取各分队指挥员的情况报告和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性决定与经验决定相结合、个人决定和集体决定相结合、及时性与正确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保证适时定下正确决心。当在集结或待机地域受领任务,且条件不具备、难蚪一步定下决心时,可先定下初步决心,以此作为进行战斗准备的基础,待到现地后再进一步修正完善、定下决心。

(三)定下决心的思维方式:定下决心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指挥员必须遵循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选择恰当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样式和认识事物及分析解决矛盾的方法。步兵指挥员定下决心时,常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经验思维。即定下决心时,把以往的经验作为思考现实问题的“参照物”,自觉地进行一番比较,按照过去曾经成功的行为方式来确定此次行动。经验思维的前提是经验的积累与分类,其过程是判断当前情况,沟通当前与过去的联系,回忆、寻找、选择曾经产生过最佳或良好效果的行动方式。但经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战斗情况和“兵贵不复”的决策规律。

二是公理思维。即人们把经验加以科学的抽象,去掉非科学的成分使之上升为公理,再将公现运用于实际,从中引出具体的思想或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公理思维具有科学的普遍意义。军事指挥员决不应当拒绝军事公理和公理思维。但公理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机械地搬用一些条条框框,不会变通,会重演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

三是辩证思维。主要是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定下决心的根据和条件、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从而定下正确的决心。四是创造性思维。即以已有的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知识、经验和逻辑为基础,同时又不受其束缚,常常超越思维的常规旧习,一定程度地摆脱传统结论,甚至一定程度地摆脱传统的逻辑思路,酝酿和实现科学认识新的飞跃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求异思维、联想思维、想象和直觉思维等。上述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不可代替的实际价值,但都不是万能的。各种思维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只有把握好这一种生动的辩证联系和由它构成的整体,才能使定下的决心及时而正确。同时,思维方式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艰苦学习和实践。指挥员应自觉加强锻炼,提高思维的预见性、灵活性、时效性和敏锐性。

三、下达命令、组织协同与保障:指挥员定下决心后,应将决心具体化并及时向部属下达。否则,决心就无法变成部属的实际行动,还会面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使决心丧失价值。步兵指挥员的越一活动过程,就是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的过程。

(一)下达战斗命令:下达战斗命令,就是指挥员向所属和配属各分队赋予战斗任务。步兵指挥员通常在现地口述下达战斗命令,也可首先利用地图、沙盘、照片口述下达战斗命令,尔后在现地进一步修定、补充。战斗命令的主要内容包括;敌情判断结论,上级的任务和战斗企图、本分队的任务和战斗决心;友邻的任务,战斗分界线及接合部保障;各分队的编成、配置和任务;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指挥观察所开设的时间、地点;指挥员代理人。以上是步兵在各种类型、样式战斗中下达战斗命令的一般内容和程序。

在具体战斗中,各项内容会有所不同。如当有武装警察、民兵分队配合战斗时,应明确其任务。防御战斗还应明确前沿位置、阵地编成、工事构筑、障碍设置和射击地带、补加射击地带(境)、集中射击地域(地段)、主要火器的射击地境等内容。排、班战斗命令内容较简单,但也基本包含上述内容。步兵下达战斗命令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书面和简易三种。

口头形式是步兵指挥员运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一种下达命令的形式。它当面沟通,双向问答,便于理解和记忆,对形成命令的环境条件要求不高,能较好适应快节奏指挥的要求。

口头下达的战斗命令称为口述战斗命令。口述战斗命令,可由指挥员亲自当面下达,也可通过副职或传令兵当面下达,还可借助无线、有线通信器材直接通话下达。书面形式在步兵分队中直接使用得不多,尤其是连以下分队只在极特殊情况下才可能使用。简易形式即不使用自然语言,也不使用文书,面是用指挥员的各种体势、各种简易视听信号向部属下达命令+这种形式操作简便,保密性好,但作用范围较小,适合于小分队隐蔽指挥或夜间战斗、偷袭战斗的指挥。步兵下达战斗命令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集中一次下达。即召集所有所属和配属分队指挥员将命令内容一次全部下达。通常在战斗准备时间充裕或条件允许时采用。优点是受令面宽,节省时间,便于下级全面掌握情况并同时展开工作。不足是参加人员多,不便于隐蔽和保密;内容较多,不便于全面记忆。

(2)逐次下达。即随着对战斗情况的逐步掌握依次向有关人员下达。通常在时间紧迫、情况不甚明了、不便于集中一次下达时采用☆奇书网の★。其特点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大,内容较零乱,有时因保障条件限制易造成下级执行上的困难。

(3)分组下达。即分别向所属和配属分队指挥员下达。通常是在受各种条件所限不能将受令对象集中到一起时采用。优点是内容单一,便于受令者理解和执行;人员较少,便于组织和隐蔽。不足是受令面窄,不便于相互了解情况;指挥员活动范围大,工作量繁重。下达命令时,应尽量按战斗部署分组,只要时间允许应尽可能全面明确。

下达战斗命令的要求是:(1)简明。就是言简意赅,精炼明确。重点内容要详细,周密,次要内容适当扶简;对于已在其他场合和时机明确过的内容不再重述,表达确实,对命令不能有两种理解,不需要解释;在能清楚表达意图的前提下,删简不必要的语言,不能有空话、废话。(2)准确。就是要准确表达决心内容和指挥员意图,不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和模棱两可的表述。应准确使用军语,不生歧义。(3)适时。既不能在尚未形成基本战斗方案的情况下过早下达命令,又不能犹豫不决,拖延时间,丧失下达命令的最佳时机,造成分队战斗准备工作的忙乱和仓促。为此,应把握敌情变化规律,选择最有利于我行动的时机下达命令;根据本分队战斗任务的性质,选择便于我进行战斗准备的时机下达命令。根据上级指示和规定的战斗准备时限,确定下达命令的时机。

(4)保密。就是强化保密意识,正确选择下达命令的方式。对涉及到的战斗时间、地点和行动方案,要按战斗任务的实际需要,逐级明确。尽量召集有关人员面对面下达命令,减少使用通信器材的机会。不得不使用通信器材下达命令时,应采取干扰措施或使用暗语。

(二)组织协同动作:组织协同动作,是为使参战力量形成有机整体而计划与协调各分队相互配合行动的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各兵种(专业)分队的优长,保持协调一致的战斗行动,形成最大的合力,减少由于协同失调引起的战斗力内耗。组织协同动作是对战斗决心的进一步展开,是贯彻和实现决心的重要措施。如果说定下决心主要表现为决策过程的话,那么组织协同动作则表现为对策过程,多手准备、多种行动方案都可在此体现出来。随着现代战斗突然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的增大,组织协同动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组织协同动作主要的依据是:上级的协同动作指示,本级决心,敌人的行动企图、战术特点和战斗地域的地形特点及所属和配属分队的战斗特长与作战能力等。组织协同动作的步骤,一是预定协同动作预案,即在了解任务,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比较和推演,并划分时节,预想情况,明确打法,规定信(记)号,形成协同动作腹案;二是按预案力求在现地组织协同动作,情况不允许时,也可在地图或抄盘上组织。各分队协同动作可在下达战斗命令时一并明确,也可独立组织。如情况允许,还应在图上、抄盘或选择相似地形组织演练,进一步完善和熟悉各时节的协同动作。协同动作,通常按照战斗时节或者行动组织,也可按照任务或者目标组织。按照战斗时节或者行动组织协同动作的方法是:

(1)划分时节。战斗时节即战斗发展过程中有关具体作战行动的时间节点,是构成战斗进程的基本要素。划分时节就是对战斗发展全程进行由前向后的区分。其目的在于有计划、有步骤地拟制协同动作方案,进一步增强协同动作的条理性。进攻战斗通常划分为开进展开、火力准备、隐蔽接敌、冲击、扩张战果、抗敌反冲击、发展进攻等基本阶段。

防御战斗通常划分为适时躲藏、积极打击、综合防护、依托前沿阵地打击、机动兵力火力封堵、坚守纵深阵地抗击、适时机动反冲击等阶段。对战斗过程的备基本阶段,还可根据组织协同的时间条件和战斗需要,再具体划分为若干时节。

(2)预想情况。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着指挥员的思维、战术和对策水平。从对策论角度讲,它是设想敌人的可能方案(有时也包括我上级或友邻的可能行动),进一步完善战斗决心的重要步骤。要以当前任务时节、主要方向上和本级范围内的情况为重点,尽量设想得详尽具体。非重点情况的设想可概括、笼统一些。要着眼战斗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其规律性和可能态势,增强协同的针对性。要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着眼。不仅要预想顺利时的情况,还要预想行动受挫时的情况;不仅要预想正面的情况,还要预想翼侧和后方的情况{不仅要预想地面的情况,还要设想空中的情况。

(3)明确打法。即明确在各种预想情况下的基本战术手段,目的是为分队处置情况提供对策,为战斗准备时的练兵活动提供依据。要根据总的战斗企图、我军战术原则、预想的情况、战斗环境和各分队特点,具体明确每一种情况下各分队的位置、任务和行动程式及相互协同的方法{明确上级在本分队战斗地域内使用兵力火力的计划,与其协同的方法;友邻的行动,与其协同的方法;指挥位置等。(4)规定信(记)号。步兵在上级编成内行动时,通常使用上级规定的信(记)号。当独立遂行任务或上级信(记)号不足时,可据情补充,但直报上级备案。信(记)号应便于观察、收听、识别和记忆。

按照任务或者目标组织协同动作,通常设想在完成任务(对目标实施打击)时可能出现的若干种情况,并据此明确各种情况下各分队的任务、行动方法、时间、地点及协同信(记)号等。指挥员组织协同动作时,应当根据分队盼战斗能力和影响战斗行动的客观条件,精确计算时间和运动速度;明确规定各分队战斗行动的步骤及相互协同的方法;周密组织协同通信。战斗中,应当及时监督和协调各分队的行动;协同动作失调或者遭到破坏时,应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必要时建立新的协同动作。

(三)组织各种保障:战斗保障和后勤、装备等各种保障,是确保实现战斗决心、顺利执行协同动作规定必不可步的措施。在未来战斗中,保障的地位日益突出,指挥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组织战斗保障。战斗保障是为顺利遂行战斗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主要有:

(1)组织侦察(本节第二个问题已论及)与反侦察。反侦察任务通常由担负侦察任务的小分队遂行。指挥员应适时指挥反侦察行动:分析判断分队所面临的敌侦察力量,并对其可能的行动进行预测;确定反侦察的兵力并部署其行动;组织侦察分队发现并打击敌地面侦察和电子战分队。(2)组织观察和报知勤务(亦在本节第二个问题中说明)。(3)组织警戒。确定对地、对空警戒的兵力、配置位置,警戒的方向、范围(空域)和任务,往返路线,支援警戒的方法,相互联络和识别的信(记)号,通敌侦察、袭击时的防护措施等。

(4)组织对空防护。明确防空兵力和步兵分队对空射击的任务,规定防空纪律,明确防空措施及遭敌空袭时的处置方法,通常按接到空袭警报、敌空袭和敌空袭已过三个环节组织。

(5)组织对核、生、化和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明确观察报知勤务的组织和警报信号,防护器材的配发和使用规定;消防器材的准备,分队的防护措施,洗消的时机和方法,遭敌袭击时和在受染地域内行动的方法等。(6)组织工程保障。应明确构筑工事的任务、时机,设置障碍物的时机、位置、种类、数量,作业力量的组织,工具(器材)的区分及领取的时间、地点,作业的顺序、方法及警戒的组织,器材区分,重点伪装的目标及方法,有线电、无线电伪装及战斗行动伪装的措施和要求,完成工程作业和伪驻的时限等。

(7)组织通信联络。明确上级通信联络规定,各分队通信联络的方法、手段,抗敌电子干扰的措施与方法,通信器材分配,指挥观察所内无线电台、电话单机、观察员(哨)、通信员的配置位置及转移的顺序和方法。

组织后勤和装备保障。指挥员要根据战斗决心的需要和上级提供的物资数量及规定的携行量和消耗标准等后勤和装备保障指示,组织弹药、油料、器材、给养和卫生等保障。具体明确:上级后勤、装备保障组的位置及对本分队的保障方法和程度;分队(营、连)后勤和装备保障所(组)的编成、配置、任务及遂行任务的方法;弹药、油料、器材、给养的携行(储备)量、消耗标准及补充的数量、时机、地点和方法;装备技术保障的方法和措施;伤员自救互救措施、集中地点、后送路线及到达位置;熟食制作、前进方法及饮水保障措施}武器和车辆掩修的任务、时机和方法,以及配属分队的供应关系和保障方法等。

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保障,通常分步实施,但在时间紧迫时,可三者结合进行,将其内容以“三合一”战斗命令的形式一次性下达。

四、组织与建立指挥观察所:指挥观察所,是步兵指挥员指挥战斗、观察战场的场所与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保障指挥员在任何复杂情况下,对分队实拖稳定、可靠、不间断的指挥。

(一)指挥观察所的组织:指挥观察所应本着精干、轻便,灵活和便于指挥的原则组织。步兵所属分队的种类和数量并不太多,所担负的攻防战斗正面纵深也不大,指挥员可以直接实施有效的指挥,所以,步兵营、连通常只建立基本指挥观察所。如特别需要,也可建立预备指挥观察所或指定下级某一指挥观察所担负预备指挥任务。排、班通常在战斗队形中直接指挥战斗,不设指挥观察所,只明确指挥位置。

指挥观察所由本级指挥员和必要的配属分队指挥员(主要是直接掌握使用的兵种、专业分队指挥员)以及必要的观察、通信人员组成。

(二)指挥观察所的位置选择与开设:指挥观察所的位置,应根据战斗任务、战斗编成、地形条件、敌人情况、预计在一个地点指挥持续的时间等情况灵活选择。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便于观察和指挥主要方向的战斗。要确保指挥员对所属各分队实施有效的观察和指挥,尤其要能观察到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及主要分队的战斗行动。为此,指挥观察所应尽可能靠近主要战斗方向和主要战斗分队。其次,要与通信手段相适应。以无线电、有线电通信为主的营指挥观察所的位置,距第一梯队可适当远些,连指挥观察所相对近些,而以简易手段指挥的排、班指挥位置,通常位于先头班(组)之后,或战斗队形的中央。

第三,要便于生存、展开和机动。要有良好的隐蔽和防护条件,尽量避开独立明显的地物,具有良好的隐蔽工事或天然隐蔽地形。要保证所有指挥、通信人员和器材的展开配置。还要有良好的机动条件,便于指挥观察所根据战斗态势的发展变化,随时实施转移。

第四,要便于与上级指挥所保持联系。战斗中,战场情况复杂,各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级指挥观察所的位置要便于与上级指挥所取得联络。

指挥观察所应根据任务、决心和上级指示,适时、隐蔽、迅速地开设。一要迅速建立通信联络,根据预先计划迅速开通有线、无线电通信,并保持顺畅。二要迅速建立观察配系,适时派出观察员,并依托有利地形亲自实施战场观察。三要组织有关保障和防卫;四要迅速报告或通报开设情况,并及时接收上、下级和友邻的各种战斗信息。

(三)指挥观察所的转移:适时转移指挥观察位置,是为了适应战斗形势的变化,在更有利的位置上实施指挥或防止敌人的袭击。指挥观察所的转移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转移,即战斗发展顺利,原位置不便于实施有效指挥或战斗告一段落,指挥观察所需向前推进;二是被动转移,即指挥位置暴露,受敌火力严重威胁或依上级指示转移。

指挥观察所转移的方式,有交替转移和一次性转移两种。通常随战斗队形一次性转移。当战斗激烈或遭敌火力压制时,为确保指挥的安全稳定,可实施交替转移,即由指挥员首先率领部分人员和器材向预定地区转移,其他人员仍在原地继续指挥战斗,待首批转移人员到达预备指挥观察所并沟通通信联络后再行转移。指挥观察所的转移,不能中断对所属分队的有效指挥,为此,分队战斗行动处于关键时节时,通常不转移指挥观察所;一般情况下,营指挥观察所与连指挥观察所不能同时转移,以便相互接替指挥。转移时通常应先请示报告上级、通报友邻和下级。防御战斗中,指挥观察所转移必须经上级批准。

(四)指挥观察所的防卫:指挥观察所是分队的神经中枢,指挥控制的中心,战场信息

的集散场所,分队战斗力形成的关键纽带,同时,也是敌人重要的侦察和破坏目标。特别是敌人各种远距离、高精度的侦察器材以及大规模面状杀伤武器使用于战场,使指挥观察所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指挥观察所的防卫十分重要。由于步兵指挥观察所规模较小,没有专门力量防卫,其防卫措施,一是对配置在指挥观察所附近执行战斗任务的分队,赋予其部分地面防卫任务;二是给指挥观察所内的各类人员配备必要的自卫武器,以加强其自身的防卫船力;三是建立严密的观察警报配系,营指挥观察所附近应设步哨、游动哨,组织对空警戒火力,以防敌空中袭击;四是建立防卫值班制度,以维护秩序,并严格保密,防止无关人员接近。在进行上述了解任务、定下决心、组织协同和保障、组织与建立指挥观察所等工作的同时,还应进行战斗动员,组织指导各分队搞好各种物资器材准备,检查督促各分队按时完成战斗准备,组织分队开进或占领阵地等。当情况允许时,应组织临战训练。

五、协调控制战斗:协调控制战斗行动是指挥员指挥分队落实战斗方案,实现战斗决心的活动,是战斗指挥过程中的实践阶段,是能否最终实现战斗决心的关键。

协调和控制是指挥活动的两项基本职能。协调是指挥员为实现决心,对所属分队的时间序、空间序及相互作用行为出现的紊乱现象的自主调节过程。控制主要指指挥员根据预定战斗目标和战斗方案,对指挥对象的不当行为采取纠正措施的职能。协调控制战斗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指挥员在定下决心、组织协同和保障时设想得如何全面,情况判断得如何正确,仗一旦打起来,所属各分队相互支援、相互协同的空间序和时间序都有可能发生紊乱,它们在执行原定计划和实现原定目标中都有可能发生偏离,而且这种紊乱和偏离现象往往持续地出现于战斗过程的始终。指挥员欲实现既定战斗决心,就必须不断地对所属各分队的紊乱现象进行调整,对偏离现象进行纠正。指挥员协调控制指挥对象的内容主要是:

(一)监督各分队执行战斗命令:主要是检查下级指挥员和士兵对战斗命令和各项预案,特别是对所担负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下级的决心和行动方法是否符合上级意图;对下级不符合上级意面的决心内容要及时给予纠正;检查各分队执行命令和方案的情况,是否按协同要求,按规定时间、地点使用了兵力火器,展开了行动,进行了协同,隐蔽、伪装和保密措施是否符合要求,对难以完成的战斗任务及时给予协调解决。

(二)调整各分队的紊乱行为:由于战场情况的不确定性,分队战斗行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背离原战斗方案的现象,这就需要指挥员进行不间断的协调控制,根据总的战斗目标,纠正各分队行动的偏差和紊乱,将火力、突击、机动、防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分队战斗行动有序地发展,以达成总体战斗目的的实现。调整各分队战斗部署时,应尽可能避免分队作战场横向运动,要严密组织战斗保障,确保分队迅速、安全、顺利地实施调整。

(三)帮助各分队解决战斗中的实际问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了解各分队战斗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各分队战斗的进展情况、人员伤亡、武器装备损耗和物资保障,应给予特别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战斗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利于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四)修正或重新定下战斗决心:战斗决心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况判断基础之上的,和战场实际情况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吻合。

毛泽东指出:战斗计划“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只要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就必须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贯彻和修正既定决心,完成既定任务。当战场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应当立即报告上级,并根据上级指示和新的情况定下新的决心,协调各分队的战斗行动。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或者同上级的联络中斯时,应当勇于负责,根据上级总意图机断行事,并尽快恢复与上级的联系。

(五)组织战场管理:分队指挥员只有周密组织战场管理,切实维护战场纪律,才能保持分队旺盛的战斗力,才能为赢得战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严格制定战场纪律,并督促分队执行;要明确武器装备管理规定,加强检查监督;要组织完善、维修阵地设施,加强秩序管理。要严密组织敌我识别和对重要目标的警戒;要组织对战俘的临时看管;协助有关部门组织民工管理等。指挥员组织战场管理,必须针对战场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坚持以法管理,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和对抗激烈的特点,对协调控制战斗活动提出了以下要求:

及时。战机稍纵即逝,战斗失调瞬间酿成。处理情况稍微迟缓,就会给整个战斗任务的完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指挥员必须随时随地了解部属的战斗情况,及时地控制协调,以确保协调控制的效果。合理。由于战场情况处在剧烈的变化中,战场失控、行动失调的现象是常有的,指挥员必须准确地掌握战场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进行协调控制。

经常。战场情况的多变性、分队战斗行动的连续性和指挥对抗的复杂性,都要求协调控制必须经常不间断地进行。关键时刻,即使是短暂的中断,也会给整个战斗造成严重后果,

突出重点。协调控制战斗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把注意力故在主要战斗方向、主要战斗分队、重要战斗阶殷和最危险、最紧急的地点,并随着战斗的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战斗重心的转移,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协调控制。

第三节步兵战斗指挥方式

指挥方式,是指挥员实施指挥的方法与形式。一定条件下的步兵战斗,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指挥方式一经确定,又反过来影响战斗指挥活动。战斗指挥的实践表明,指挥方式选择和运用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斗指挥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战斗全局。同时,步兵指挥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术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我军步兵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种指挥方式。

按指挥权限集中程度,分为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

按指挥跨越的层次,分为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

按指挥位置是否固定,分为移动指挥和定点指挥;

按指挥者相对于指挥对象的空间位置,分为跟进指挥和靠前指挥等等。

这些划分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研究某些指挥问题时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指挥方式只有围绕其实质问题去划分,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从其他角度划分,只能反映一些指挥方式的现象或某个指挥要素在指挥方式上的表现,不能反映指挥方式的全貌和本质属性。

从战斗指挥的目的和内容来看,指挥方式的实质就是如何使用指挥权的问题,即指挥权限的“统”与“放”的问题。所以,指挥方式主要应指反映指挥者与指挥对象之间职权分配关系的“方法与形式”,而不包括指挥者在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和实施控制过程中所采用的其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重点介绍步兵常用的四种指挥方式:集中指挥、分散指挥、按级指挥、越级指挥。

一、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

(一)集中指挥:集中指挥,亦称统一指挥、集权式指挥或命令式指挥,是对所属分队实施集中控制、统一协调的指挥,是步兵指挥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对分队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权。这种指挥方式通常是依据隶属关系实施指挥。当不同建制的分队共同遂行任务时,由上级明确指挥关系,由指定的指挥员实施统一指挥。集中指挥时,上级指挥员不仅给下级明确任务,而且还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进攻时的梯队编成、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各时节的协同方法等,都规定得十分具体。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上级指挥员有权改变战斗部署、任务、行动的时机和方向。下级指挥员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统一的战斗计划和命令,绝不允许擅自变动,各行其是。在战斗过程中,上级指挥员有权干预和修正下级指挥员的决心和行动计划,下级指挥员必须依据上级的意图和规定的任务规范自己的指挥活动。

集中指挥是权力集中程度最高的指挥方式,便于统一战斗行动,形成整体合力;便于贯彻指挥员的决心和意志,防止下级因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便于协调各兵种(专业)分队的行动,协调一致地达成战斗目的。便于指挥员统揽全局,抓住重心,随时对战斗进程施加影响。通常是协同动作组织到哪一级,就集中指挥到哪一级,下级指挥员在组织战斗行动时,执行职熊多于决策职能。集中指挥,因指挥权高度集中,往往会限制下级指挥员的机断指挥,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指挥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使下级指挥员产生依赖心理}由于上级指挥员对分队行动规定过细,难以适应随时变化着的战场情况,协调控制任务加重;下级指挥员对重要情况的处置必须经上级批准,不利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对相距较远、行动分散的分队,易发生失控现象;组织战斗时间较长,不利于下级进行充分的战斗准备;对通信联络依赖大。集中指挥适用于敌情比较明确、本级战斗行动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战斗准备时间较充分、战斗样式和地域相对稳定、通信保障充分等时机。

(二)分散指挥:分散指挥,也称分权式指挥、训令式指挥,外军称委托式指挥,是只给下级明确战斗意图和任务,由下级独立自主实施指挥的方式。刘伯承指出,训令式指挥就是“示以任务而不示以手段”,以便于下级指挥员“机断行事”。也就是说,指挥员只给下级明确任务及完成时限,下达原则性指示,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兵力火器,不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下级指挥员可根据上级意图和战场实际情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独立自主地指挥本分队完成战斗任务。分散指挥是赋予下级指挥员权力最大的指挥方式,能充分发挥下级指挥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争取时间,抓住有利战机;对通信依赖性较小;有利于减轻指挥员负担,使其能以更多的精力统揽全局,运筹谋划。但下级指挥员单独行动,得不到上级的及时协调和指挥支援,使自己的指挥任务加重,与战斗全局适应的难度较大。

对下级指挥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下级指挥员必须具有独立指挥战斗和处理险恶情况的能力。需要较多的兵力兵器的加强,容易分散上级掌握的作战力量。因此,实行分散指挥时,要为部属提供独立完成任务所需的兵力火器;要规定明确的职权范围,下级不得超出规定权限,上级对下级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也不过多干涉;上下级要有统一的作战思想,互相信任,配合默契。分散指挥通常适用于持殊条件下的战斗指挥,对独立方向上单独遂行战斗任务的分队的指挥,对担任穿插渗透、反空(机)降、独立坚守、纵深战斗和特种战斗任务的分队的指挥,战场情况出现意外变化或通信手段遭到破坏时的指挥,

(三)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关系: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指挥职权运用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集中指挥强调指挥权相对集中,分散指挥则强调指挥权适当“下放”,它们在不同指挥条件下都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价值,不能互相代替。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保证指挥目的的实现。

一方面,集中指挥若没有下级指挥员在上级统一意图下的勇于负责和机断行事,上级总的意图和决心就难以实现;分散指挥若离开了集中指挥,就失去了积极意义,变成了各行其是,另一方面,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又不是绝对的。过分强调集中指挥,把权力都集中到上级指挥员手中,下级指挥员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反之,过分强调分散指挥,把指挥权完全“下放”,实际上也就等于取消了集中指挥。处理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辩证关系,关键是把握好集中与分散的“度”。集中指挥时,要防止事事包办;分散指挥时,要明确规定下级行使职权的范围,防止放任自流,失去控制。还要灵活运用,以适应战场情况的需要。

二、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

(一)按级指挥:按级指挥是依照隶属关系逐级实施的指挥,也就是按照战斗的编制序列,从上至下、一级一级地实施分层式指挥。其实质是维护正常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指挥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破坏这种指挥关系。按级指挥的基本特征是逐级控制,各负其责地实施指挥。按级指挥是步兵分队在未来战斗中实施指挥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按级指挥有利于全面落实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实现上级意图;指挥有序,便于发挥各级指挥职权的作用;能够一级指挥一级,从面对分队实施分层次的指挥与控制,以确保分队战斗行动统一有序;特殊情况下对于超出自己职权范围的紧急情况,指挥员可以边处理边情示报告,或先行动再报告,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提高战斗指挥的时效性。但是,按级指挥容易形成循规蹈矩的指挥习惯,限制指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指挥环节较多,层层上情下达,容易影响指挥时效,一个指挥环节出问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二)越级指挥:越级指挥是越过直属下级实施的指挥。通常在执行特殊任务或情况紧急时采用。其实质是通过改变指挥关系,变某些间接指挥对象为直接指挥对象,从而达到应付特殊情况的目的。分队实施越级指挥,可在战前明确,也可在战斗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机确定。步兵指挥员越级指挥的对象通常有破障分队、渗透侦察分队、特种战斗分队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如反空降战斗、遭遇战斗、反伏击战斗等来不及按级指挥时越级指挥的某些分队。

越级指挥能够对急需指挥的分队快速构成指挥关系,实施有效指挥。由于简化了指挥环节,指令传输迅速、可靠,能够节省时间,争取先机,及时应对紧急情况。但越级指挥改变了正常行使指挥职权的秩序,新建立的指挥关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指挥跨度,增加了上级指挥员的负担,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不宜过多采用。为弥补和克服上述缺陷,在实施越级指挥时,上级指挥员应首先向被越级指挥的分队指挥员明确自己的身份或代号,情况允许时,还应向其说明实施越级指挥的原因。情况紧急时则直接明确身份并下达命令和指示。被越级指挥的下级应根据平时对越级指挥首长的熟悉程度,坚决执行命令,对不熟悉的首长应询问其身份,以防敌假冒。在可能的情况下,被越级指挥的分队指挥员须及时向直接上级报告受领的任务和执行情况。其直接上级得知有关情况后,应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自觉服从和维护上级的指挥,可视情主动了解上级意图,还可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的关系: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在指挥层次上有不同要求,但着眼点都是为了战斗任务的完成。没有按级指挥,就无所谓越级指挥,反之亦然。战斗中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有时又是相互交替使用和相互包容的。这就要求指挥员既不能混淆二者所具有的特征和使用范围,也不能单纯运用一种指挥方式,而是要针对战场情况,以按级指挥为主,越级指挥为辅,两者有机结合,促进战斗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四节步兵战斗指挥手段

战斗指挥手段,是指挥员实施指挥所采用的工具和方法的统称,包括指挥作业工具、信息传递与处理工具、各种通信方法以及自动化系统等。战斗指挥手段既是战斗指挥的主要要素,也是指挥员进行指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战斗指挥的历史表明,指挥效能受指挥技术水平的制约,先进的指挥手段可以显著地提高战斗指挥技能。

战斗指挥手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手工式指挥手段、机械化指挥手段、自动化指挥手段;按信息传递的工具分为无线电通信指挥手段、有线电通信指挥手段、简易通信指挥手段、运动通信指挥手段。目前,我军步兵分队仍以传统指挥手段为主。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兵战斗指挥手段必将更加多样化,更具先进性。应当指出,各种指挥手段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在一定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战斗中都有用武之地,不可迷信某一种而放弃其他,应在大力发展和运用先进指挥技术和手段的同时,重视综合运用传统的指挥手段。

(一)无线电通信指挥手段:无线电通信手段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建立迅速,便于机动,以随时同处于任何方位的固定或运动中的上级或部属建立并保持通信联络。但保密性差,易被敌人侦听、测向和干扰,而且稳定性差,易受天候、地形、电离层及电磁环境的影响。战斗中,指挥员应控制使用无线电通信,以免失密。通常在没有条件使用有线电指挥手段、所属分队被敌分割或被自然障碍物阻隔的情况下使用。按使用设备性能的不同,无线电通信手段又分为电台通信手段、无线电中继通信手段、卫星通信手段和对流层散射通信手段等。我军步兵采用的是电台通信手段,其装备的电台主要是营、连,排电台,通信方法通常是网络通信与专向通信相结合,以网络通信为主。网络通信是三部以上电台之间使用共同的联络文件进行通信的方法,专向通信是两部电台之间使用共同的联络文件进行通信的方法。

(二)有线电通信指挥手段:有线电通信手段利用导线(光纤)和末端设备传输指挥信息达成通信。它传输信息质量高,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使用较简便。但也存在建立费时、易遭敌炮火、人员破坏和易被窃听、不便机动等缺点。

步兵通常在各分队位置固定时运用有线电通信,主要用于集结地域和防御阵地内的通信联络。步兵有线电通信通常以专线通信(即以一条线路不通过交换转接,专门保障两个单位之间通信的方法)和以传输线路组成的有线电通信网实施。

(三)运动通信指挥手段:运动通信是由通信人员徒步或乘坐交通工县,传递书面或口头指挥信息的通信方法。它简便易行,既能传递文字信息,又能传递口述信息,确实可菲,保密性好,一次能传递大量信息。但其传递速度慢,易受天候、地形、交通条件及战场环境的影响。步兵分队的运动通信,主要是徒步通信,营可用摩托车实施通信。

运动通信主要用于上下级之间的通信联络,通常是按级组织,互相派遣。在紧急情况下,对重点方向和执行特殊任务的分队,可组织越级运动通信,实施单方派遣。运动通信的组织方法有直接传递和中间传递两种。

(四)简易信号通信指挥手段:简易信号通信是使用简易信号通信工具、就便器材和简便方法,按照规定的信号或记号传☆奇书网の★递指挥信息的方法。通常用于传递简短命令、报告情况,以及识别敌我、指示目标、协同动作等。它简便易行,工具多种多样,形象直观,实用性强,易于保密,但也有通信距离近,受天候、地形、战场烟雾、杂音影响较大等缺点。

步兵常用的简易信号通信工具有小喇叭、哨子、警报器、信号弹、信号灯、指挥旗、军号、烟火、路标、布板、各种就便器材等。简易信号通信手段的使用,必须统一规定,按级组织。其基本组织方法是直接传达,当受到工具性能和自然条件限制时,也可采用中间转达的方法。组织运用时应注意:严密组织信号观察,各分队应指派信号观察员,战斗队形内的所有指战员都有观察、听辨信号的职责;正确配置信号观察员,其位置应选择在便于发放、接收信号和隐蔽的地形上,并严密划分观察区域,避免死角;

灵活选用信号工具,应根据天候、地形、敌情等不同情况和简易信号工具的性能,灵活正确地选用最适宜的简易信号工具,必要时,应将制式简易器材、就便器材和口技、手势等多种手段结合并用,同时传递、熟记信(记)号规定。

第五节各兵种(火力)分队的协同和运用

一、各兵种分队的协同:现代步兵战斗持续的时间日趋短暂,不同作战力量、各种武

器系统之间的影响和关联更加紧密,对各兵种分队之间的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重各兵种分队之间的协同。协同的一般原则是:诸兵种之间的协同,以步兵、特殊情况下以上级明确的兵种为主。步兵各分队之间的协同,以执行主要任务的分队为主;进攻时要积极支援最前出的分队,防御时要积极支援处于要害部位的和处境最困难的分队;步兵分队和执行主要任务的分队也要主动与其他兵种分队和执行一般任务的分队的行动相协调,为其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一)步兵与炮兵的协同:炮兵是陆军中以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是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军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高技术条件下,严密、不间断地组织好步炮协同,充分发挥步炮分队的整体威力,对于取得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相互介绍情况。战斗中,炮兵分队应主动向步兵分队介绍本分队的编制和装备、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在的位置、携带炮弹的数量、完成射击准备需要的时间等。同时还应提出对炮兵战斗队形配置、火力运用和步炮协同的建议。步兵分队应向炮兵分队介绍敌情、上级的意图、本分队任务、攻击点或防御要点、兵力部署、以及战斗行动方案等。通过相互介绍情况,达到相互了解,以便组织与实施协同动作。

2、周密组织协同。步兵和炮兵分队指挥员应尽可能共同进行现地勘察,在现地组织协同。组织协同时,步兵分队指挥员应根据本级任务、上级协同指示、地形特点、敌人可能的行动和自己的决心,按不同的战斗时节,明确规定炮兵在各时节的具体任务;尔后,步炮分队指挥员接任务、时间、地点共同商定火力协同计划。

3.步炮指挥(观察)所靠近配置。步炮指挥(观察)所应尽量配置在一起或靠近配置,以便步炮实行面对面的协同和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种情况。若不能靠近配置,必须搞好通信联络,战斗过程中,炮兵分队指观所应尽可能随二步兵分队指观所转移。在不能随同转移的情况下,炮兵应派出前进观察所(组),携带观察、通信器材跟随第一梯队行动,以便及时指示目标和观察射击效果,实施及时、不间断的协同。

4.计划协同与临时呼唤火力相结合。计划协同与临时呼唤火力相结合,是搞好步炮协同的重要方法。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由于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步炮协同只靠预先计划不行,必须采取计划协同与临时呼唤火力相结合的方法。战前应周密拟定协同计划,规定呼唤炮兵火力的信号和指示目标的方法。战斗中,步炮要严格遵守协同规定,接任务、时间和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步兵应接预先规定的信号和指示目标的方法,随时呼唤炮兵火力。炮兵应注意观察步兵的行动和信号,及时进行火力支援。

5.及时准确指示目标。步兵分队及时、准确地给炮兵指示目标,是搞好步炮协同的重要条件。指示目标,应简明、准确,便于接受。其内容通常包括:射击单位,目标位置、性质及射击任务等。指示目标的方法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通常利用地物、精确坐标、概略坐标和曳光弹等指示目标。

6.明确炮火安全规定,严防己方炮火误伤。这是搞好步炮协同的重要保障。炮兵必须议真准备射击诸元,正确进行射击操作和射击修正,注意观察步兵分队的行动,以及时准确的火力支援步兵分队战斗。步兵分队应及时通报自己的位置,注意观察弹着点,并根据地形情况,最大限度地靠近目标。当接近炮火安全界时,适时要求炮兵转移火力或停止射击,并充分利用炮兵射击效果,迅速消灭敌人。

(二)步兵与坦克兵的协同:步兵与坦克兵的协同,是分队战斗协同的基础。步兵在战斗中如得到坦克兵的加强,应充分利用坦克火力强、机动性能好、防护力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战斗效能。

1.步坦在攻势行动中的协同。步兵通常与坦克一起,在进攻中担任攻击和向纵深发展等任务,在防御中担任封闭突破口(突破地段)和实施反冲击(反击)等任务。

步坦协同的战斗队形,应根据敌情、地形、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步兵的机动能力确定,应便于观察、射击,便于充分利用地形,便于步坦密切协同,便于实施指挥。通常采取一字队形、前(后)三角队形和左(右)梯次队形。战斗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步坦协同一般采用坦克引导步兵、坦克支援步兵、步坦交替掩护、步坦并肩协同攻击、步坦从不同方向冲击和坦克搭载步兵等协同方式,应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等情况灵活运用。

2.坦克作为固定发射点使用时的步坦协同。应根据坦克火力强、防护性能好的特点,将其使用在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确定具体配置位置,应根据其战术技术性能,以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指挥和相互协调为目的。步兵的配置,应以能弥补坦克的射击死角和有利于自身防护为原则。战斗中,步兵和坦克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配合,相互支援。

坦克分队要发挥火力强、射程远的优长,以敌装甲和集团目标为重点,尽可能尽早、尽远打击敌人;步兵分队要发挥机动灵活的忧长,以地面步兵目标和反坦克火器手为重点,实施积极主动的打击。

(三)步兵与防空兵的协同:防空兵是以地空导弹、高射炮、高射机枪为基本装备t主要遂行地面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步兵指挥员应根据防空兵可以担负的任务,恰当地赋予任务,周密组织协同动作。

1.共同组成观察哨网。对空观察哨网是用目力借助光学和电子观察器材,监视空情并负责传递情报的警戒网,是获取低空情报的有效手段。通常在整个作战地区内,建立起步兵与防空兵相结合的观察哨阿。步兵指挥员应在本级权限范围内给所属步兵及防空兵区分观察区域,明确相互通报情况的方法、观察所的位置及观察报告的方法与手段。

2.共同组成对空火力网。步兵指挥员应按照上级的决心,统一计划本战斗地域内的对空火力,组成以防空兵火力为主,步机枪火力为辅的中低空和超低空的多层火阿。组织时,应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条件,对各种防空火力特别是步机枪火力进行合理的区分与编组,正确赋于对空射击任务。

3.互相掩护和支援战斗行动。由于在战斗部署中,防空兵通常疏散而有重点地配置在步兵战斗队形内。因此,防空兵要采取多种掩护方法,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掩护主要部署免遭敌空中袭击。步兵也要以积极的战斗行动支援防空兵行动。特别是当防空兵遭敌地面兵力的袭击时,步兵要予以坚决打击,确保防空兵的地面安全。

(四)步兵与工兵的协同:步兵在战斗中通常可得到上级工兵的配属。

指挥员应根据工兵的使用原则,将其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恰当地赋予任务,周密组织步工协同动作。

1、构筑与设置障碍时的协同。当需要工兵分队构筑与设置障碍物,抗击和迟滞敌人行动时,步兵指挥员应向工兵分队明确:敌情,设置障碍物的目的、地段、类型,执行任务的兵力,作业时机,前出和撤离作业地区的顺序和路线,火箭布雷车占领发射阵地的位置,完成作业的时限,步兵掩护工兵作业的方法,以及有关信(记)号规定。工兵前出和实施作业时,应指挥步兵以火力掩护工兵作业和撤离。

2.实施破坏作业时的协同。为阻滞防御之敌预备队机动或进攻之敌向我冲击、迂回,工兵在散必经之路或敌可能利用的地段实施破坏作业时,步兵指挥员要向其明确:破坏的目标、时机、程度,破坏的方法以及点火信(记)号。工兵作业时,要指挥步兵进行掩护,当工兵伤亡较大、完成任务有困难时,应及时指挥步兵分队接替或协助工兵完成任务。

3.开辟通路时的协同。当在进攻战斗中组织破障队开辟通路时,步兵指挥员应及时查明敌工事及障碍物的情况,并向配属的工兵分队明确:开辟通路的位置、数量、种类和时机,步兵与其协同的任务、行动方法及要求。行动时,步兵指挥员应指挥破障队提前做好准备,注意观察信号,利用夜暗、炮火准备或按上级的命令迅速开辟。参加破障的步兵分队要以火力掩护工兵作业或及时前进破障器材。通路开辟成功后,工兵分队应及时报告或发出信号,并留人员指挥攻击分队通过通路或标示通路的位置。

(五)步兵与防化兵的协同:步兵指挥虽应根据可能得到配属的防化兵数量、防化兵使用原则和可能担负的任务,集中使用防化分队,保障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的防护安全。

1.组织核、化学观察时的协同。步兵指挥员应向配属的防化分队明确核、化学观察任务,并结合自身的力量,组成群众性的核、化学观察网{明确观察的主要方向、范围和重点目标,以及报告观察结果的方法。

2.组织化学辐射侦寨和沾染检查时的协同。步兵指挥员应根据上级的通报,向防化分队明确:敌人核、化学袭击的可能情况;防化分队的侦察任务、进人沾染和染毒区的深度,完或任务的时限和报告的方法,步兵分队掩护防化分队的措施以及有关的协同信(记)号;各分队应采取的防护、急救、洗消等措施。

3.组织洗消时的赫同。在组织对染毒地域和道路消毒时,分队指挥员应明确防化分队实施洗消的任务、出发时间、完成任务的时限、标示的方法和步兵分队实施掩护的措施。当染毒面积较大时,指挥员应组织步兵、工兵、防化兵分队密切协同,共同完成洗消任务。

(六)步兵与电子对抗兵的协同:电子对抗兵,由电子技术侦察、通信干扰、雷达干扰、反雷达伪装等部(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搜索、截获敌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查明其类型、工作方式、技术参数和部署,干扰敌无线电通信,阻滞其指挥和协同;干扰敌武器控制和制导电子装置,使其失控;发现并测定敌电子干扰兵力,协同其他兵种组织电子对抗,实施电子伪装;协同其他兵种组织对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等电子设备的摧毁。步兵一般得不到电子对抗分队的直接配属。步兵与其协同的方法:一是充分发挥靠前配置、与敌直接接触的优势,及时向电子对抗分队提供已发现的敌电子设备的情况,为我电子对抗分队提供有利打击时机;二是及时了解电子对抗分队在本分队战斗队形中的配置位置、工作方式、技术参数和基本部署,防止本分队的通信设备被我电子干扰分队所干扰;三是密切观察敌人的各种动向,严防敢人从空中或地面对我电子干扰分队实施袭击,保障其行动安全。

(七)步兵与陆军航空兵的协同:陆军航空兵由武装直升机分队、运输直升机分队和战斗勤务分队编成,是陆军实施空中火力支援、空中机动作战的主要为量。当得到陆军航空兵支援时,步兵指挥员应认真组织好与其的协同动作。

1.得到陆航空中火力支援时的协同。步兵指挥员应及时了解陆军航空兵出动的位置和方向、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空中火力支援的突击目标、使用的架次、突击的时机、战斗活动方法和空中活动时间,以及地面部队与其协同的作战行动等,通过上级或直接向陆军航空兵介绍当面散情、上级的意图、本分队的任务、突破地段或防御中的反击、反冲击方向以及战斗行动方案等。战斗实施过程中,步兵应按规定标示本分队的位置,密切观察陆军航空兵的突击效果,及时为其指示突击目标,并注意摧毁可能危及我陆军航空兵行动的敌地面目标。

2,搭乘直升机担任机降任务时的协同。当运输直升机乘载步兵实施机降作战任务时,步兵指挥员通常与直升机分队指挥员一起,利用地图、航空照片、沙盘,兵要地志,详细研究航线和战斗地区的敌情、地形及气象情况,拟定乘载计划和研究战斗方案,并区分各分队的任务。直升机到达起降场后,步兵应迅速进入停机坪,按乘载计划快速登机,由直升机分队指挥员统一指挥,避开敌防空兵器和部队的配置地域,隐蔽低空出航,向预定作战地区逼近。机降着陆以后,直升机应在步兵和其他兵种分队的掩护下迅速脱离机降场,步兵开始向预定方向行动。

二、对火力分队的运用:步兵在战斗中,可能得到一定数量火力分队的配属和支援。因此,步兵指挥员应熟悉各火力分队的运用原则,充分发挥各火力分队的威力,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战斗任务。

(一)重机枪分队:重机枪分队通常以排的建制编入营机枪连,以排(班)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排)。有时担任主要和特殊任务的步兵班也可得到重机枪的配属。重机枪分队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暴露的敌步兵,压制敌火力点,射击低空敌飞机、直升机和伞兵。

重机枪分队通常配置在步兵分队战斗队形内和翼侧,射击阵地应有广阔的射界,便于隐蔽、机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扬火力。间隙射击和超越射击时与我方分队应有相应的安全角,射击阵地除基本阵地外,还应有预备阵地。

在进攻战斗中,重机枪主要以火力压制敌堑壕内的散兵、反冲击的步兵、机抢火力点和集团步兵,支援我步兵冲击和抗击敌人反冲击。防御战斗中主要以火力杀伤下车和展开冲击的敌步兵,封锁敌突入地段,拦阻敌后续梯队突入,制止敌人扩张,支援步兵分队反冲击和扼守阵地。重机枪分队除以火力压制、消灭地面目标外,还可在上级的组织下或自行加入对空射击网,以火力打击低空飞行的敌机、直升机和伞兵。

(二)高射机枪分队:高射机枪通常以排的建制编入营机枪连。可由营集中使用,也可以排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其主要任务;射击低空敌飞机、直升机和伞兵,必要时,射击地(水)面目标。高射机枪分队通常配置在靠近被掩护目标的敌机可能来袭方向上,应有环形的视界和射界,便于隐蔽配置和伪装,有隐蔽的进出道路和地域,射击阵地除基本阵地外,还要有预备阵地。在战斗中,步兵指挥员应指挥高射机枪分队集火打击空中目标,对空降中的伞兵,按先打近后打远、先打低后打高、先打官后打兵的原则实施打击,力求歼敌于空中。在无空情时,应积极组织高机分队参加地面(水面)战斗,支援步兵分队的行动。

(三)喷火器分队:喷火器分队通常以排的建制编入防化连,以班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以组为单位配属给步兵排(班)。其任务是:摧毁敌火力点、隐蔽部、坑道、洞穴内的有生力量和火器,烧毁敲战斗(运输)车辆和油料、弹药、物资。喷火器分队通常以组为单位配置在步兵战斗队形内,随同步兵行动。战斗中,步兵指挥员应组织火力掩护喷火分队豫蔽接近指定目标,多具从不同角度同时交叉喷射一个目标。

(四)榴弹发射器分队: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以排为单位编入营炮兵连,以排(班)为单位配属步兵连集中使用,特殊情况下也可配属到步兵排。其主要任务是,压制和杀伤敌集团有生力量和火力点,摧毁敌轻型装甲目标和小型水面舰艇,必要时可在有效射击范围内射击敌超低空飞机和悬停的直升机,支援步兵分队战斗。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配置在第一梯队战斗队形的翼侧、侧后和间隙,应构筑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由步兵分队指挥员直接指挥射击。其战斗队形通常成一线配置,当情况需要和地形条件允许时,亦可成三角或梯次队形配置,但在主要射击方向上阵地不能相互重叠。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在暴露阵地行直接瞄准射击,也可从速蔽阵地行间接瞄准射击;可全排集火射击,也可单具射击,通常以两具射击一个目标,榴弹发射器可行单发射、点射和散布射。单发射主要用于摧毁敌轻型装甲目标。点射主要用于消灭和压制反坦克火器、机枪、迫击炮等小群目标;散布射主要用于压制和拦阻敌集团目标。为了消灭和有效压制目标,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实施集中射击和拦阻射击。

(五)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分队: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分队通常以排的建制编入营属炮兵连,以排(班)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排)。必要时,担任主要或特殊任务的班也可以得到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班的配属。其主要任务是;击毁敌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破坏敌工事;有时也可发射榴弹杀伤敌步兵,支援步兵分队作战。

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的体枳小、重量轻、操作简便、机动方便,通常配置在步兵分队战斗队形内、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上。发射阵地应便于发扬火力、隐蔽伪装,避开独立明显的物体和地形;应便于火力和火器机动,有隐蔽方便的进出路,并注意使喷火不受影响。

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分队在进攻战斗中,应与步兵分队同时前进,或按指示在原地以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分队冲击,尔后迅速跟进。前进中应注意观察,发现目标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以火力将其击毁。在防御战斗中,应善于利用地形和工事隐蔽,以准确的火力击毁直射距离内的装甲目标,力争首发命中。对固定目标射击时,应选择便于接近的路线,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利用目标的观察盲区和射击死角隐蔽接近,选择与目标构成良好射角的地方占领射击阵地,瞄准其薄弱部位,以突然、准确的火力将其击毁。对运动目标射击时,应待其进至直射距离后,抓住其上坡、转弯、减速等有利时机,以突然准确的火力将其击毁。

(六)迫击炮分队:迫击炮分队是步兵营编成内的主要火力分队,通常以排的建制编入营属炮兵连。迫击炮分队通常由营集中使用,有时也可以排为单位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连,由连集中使用。其任务是:消灭暴露和遮蔽物后的敌有生力量,压制敌火力点,破坏敌轻型掩盖工事,实施迷盲、照明射击和散发宣传品。迫击炮分队通常配置在第一梯队步兵连战斗队形之后,便于发扬火力,便于迅速占领和撤出阵地,便于指挥和协同,便于隐蔽疏散地配置火炮,便于构筑工事和伪装的有利地形上。炮阵地除基本阵地外,还应选择预备阵地和临时阵地。观察所应靠近步兵分队指挥观察所或者在一起并便于实施观察、指挥和协同。

迫击炮分队的火力运用应注意三点:一是射击目标应优先选择对我步兵分队行动危害最大的目标,如敌火力点,迫击炮、反坦克火器和有生力量等。二是火力计划坚持先主后次的原则。以步兵的需要为依据组织火力,做到计划内射击与临时呼唤射击相结合,以呼唤射击为主。三是注重特种弹的使用,善于H反装甲弹打敌坦克、攻击直升机,以烟幕弹掩护步兵行动和限制敌技术器材观察,发射照明弹改善夜间战场环境等。

步兵分队指挥员主要是通过炮兵分队指挥员对配属的迫击炮分队实施间接指挥。步兵分队为迫击炮分队指示目标,通常采取简易法、方位物法或利用地图、方位角和距离差指示,应具体明确目标的名称、位置、地形特征及射击任务。

(七)反坦克导弹分队:反坦克导弹分队通常以连的建制编入反坦克营,以排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营。通常由营长直接指挥,有时也可以班(组)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其主要任务:以准确的火力击毁敌装甲目标和各种目标,支援步兵分队战斗。

反坦克导弹发射阵地,通常选择在步兵营防御阵地的浅近纵深内和进攻战斗队形中的适当位置。要有广阔的视界,使射手在整个射程内有良好战斗视野和有利的引导条件,能隐蔽分散地配置和机动。发射阵地除基本阵地外还应有若干预备阵地。步兵指挥员在运用火力时应把握:一是要正确选择攻击目标。反坦克导弹在中远距离上命中率最高,其攻击目标的最佳状态是完全暴露的装甲目标。二是要构成反坦克火力优势。做到反坦克导弹火力与其他反坦克火力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三是要准确掌握开火时机。开火过早,势必提前暴露导弹阵地和行动企图,给导弹分队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开火过迟,则会贻误战机。四是要尽量避开大火等较强持续红外辐射源和浓烟地带,以免对导弹控制形成干扰。

(八)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通常由营集中使用,必要时也可以班(组)为单位配属到步兵连。其任务是。与其他防空分队协同,消灭和拦截目视范围内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有热辐射源的敌攻击直升机、歼击轰炸机及其他航空兵器,掩护步兵分队主要战斗队形的对空安全。便携式防空导弹分队的发射阵地,应选择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上、具有开阔的环形对空射界并便于隐蔽、伪装、机动和指挥的位置。指挥观察所应选择在靠近步兵分队指观所且便于观察、指挥的有利地形上。

根据敌航空兵在实施空中突击时往往采取多批次、多架次连续袭击,多方向、多层次同时袭击,多机种合同袭击,飞航式导弹与☆奇书网の★攻击直升机、歼击轰炸机协同攻击以及低空、超低空突然袭击等特点,步兵指挥员应指挥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始终将主要火力指向对步兵威胁最大的目标,同时根据来袭敌机的架次、高度、攻击方式及被掩护目标的特点、导弹的数量和性能等因素,灵活确定射击的火力单位。通常可编组为火力单位射击,对重要目标可集中两个或多个火力单位射击。为了趋利避害、争取主动和形成更为有利的歼敌态势,步兵指挥员应指挥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适时组织火力和兵力机动。

第八章步兵进攻战斗

步兵进攻战斗,是步兵分队或以步兵分队为主体在其他兵种分队(专业兵)的配合下主动攻击敌人的战斗,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是步兵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步兵进攻战斗的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者目标。进攻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杀伤敌人,利用取得的战果向敌人纵深迅猛推进,消灭敌有生力量,夺取敌人的武器装备和防守的目标,占领一定的地区。在高技术条件下,步兵进攻战斗在达成战斗目的上仍将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突出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步兵进攻战斗的研究,揭示其基本规律,形成组织与实施步兵进攻战斗的系统理论,为进攻战斗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节步兵进攻战斗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一、主要特点:进攻战斗的实质,是进攻军队使用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将意志强加给敌人,按己方的意图结束战斗。步兵进攻战斗蕴含着进攻战斗的基本运动规律,具有进攻战斗矛盾运动的普遍性。我们研究步兵进攻战斗,必然重视这些基本规律及其外在表现,同时结合步兵进攻战斗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步兵进攻战斗相对于防御战斗来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坚决性。步兵进攻战斗的坚决性是由合同战斗的要求和进攻战斗具有的优势力量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目的的坚决性和战斗行动的坚决性。目的的坚决性,是指步兵进攻战斗的目的一旦确定,就将采取积极的行动,独立地或在其他兵种的支援、协同、配合和保障下,以勇猛、连续地突击,坚决达成战斗目的。步兵作为合成军队在地面战斗中彻底歼灭敌人的主要战斗兵种,只有坚决完成进攻战斗任务,才能确保合同战斗目的的实现。

与防御战斗的目的比较,任何进攻战斗,最终都以歼灭敌人和攻占敌人的阵地或目标为目的,这一目的反映了一切战斗的根本目的。相对于防御战斗,进攻战斗的目的具有更大的坚决性,步兵进攻战斗行动的坚决性,是指步兵在进攻战斗中,要通过不断的前进运动和采取强行突击行动坚决的实施攻击。现代进攻战斗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要求步兵更加具有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高超的战斗技能和机动灵活的战斗行动,因此,步兵的进攻行动表现得更为坚决。突然性。处于进攻战斗中的步兵掌握有选择对敌攻击的方向、目标、时机、方法和手段的主动权,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突然性。步兵徒步行动目标小,装备轻便,行动灵活敏捷,便于利用各种地形和恶劣气象条件,隐蔽行动企图,选成突然性;步兵机动方式多,可以搭乘战斗车辆从地面直插纵深,也可在航空兵支援下,通过空中机动,直接机降在敌后方,达成突然性;步兵适合在各种不同的地形、季节、气象条件下,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机和地点,对敌人实施突然、猛烈的打击,完成多种战斗任务,可以运用敌人意想不到的战法,采取隐蔽突然、出敌不意的手段给敌以突然打击,使敌来不及作出反应,达成突然性;步兵还可以采取欺骗、佯动等手段,造成敌判断失误,暴露敌部署或牵制、分散敌人,保障主攻方向上攻击的突然性。凡此等等,使步兵进攻战斗具有突然性特征。

机动性。机动是构成战斗的基本要素,也是战斗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进攻相对于防御来说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外线作战,具有较大的机动空间和较多的机动时间。步兵进攻战斗同样需要通过广泛的机动去争取主动或形成较敌有利的态势。因此机动性也是步兵进攻战斗的基本特点之一。进攻战斗中的兵力机动贯穿于战斗的垒过程,从战斗准备过程中的行军、集结,到战斗实施过程中的开进、接敌、冲击、发展进攻,以及迂回、包围、穿插、渗透等进攻手段的运用,步兵进攻的各种战斗行动,基本上全部处在运动状态之中。进攻战斗中的火力和火器机动已或为步兵进攻战斗中机动的重要内容。适时实施火力机动,充分发挥火力突击的效益,是步兵迅速夺取进攻战斗胜利的基础。现代进攻战斗,步兵机动的空间扩大,机动在战斗中越来越频繁,同时随着机动能力提高,机动的样式增多,为步兵进攻战斗实施快速和广泛的机动提供了条件。

速决性。所谓速决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现代条件下的战斗,进攻军队只有迅速而不间断地行动,保障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进攻目的,才可能减少己方损失,展大限度地争取和保持主动权,使敌人来不及机动兵力,变更部署,实施有效的反冲击、反击,没有对间补充物资器材和转移阵地。现代兵器的高技术性能,战斗情况的复杂多变,进一步提高了进攻战斗的速决性。过去,各种火器威力有限,作用距高、范围、效果对于改变攻防兵力优劣的对比,不起决定性的影响,进攻分队或部队不会在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现代条件下,敌我攻防能力大大提高,敌防御能力、火器命中目标的精度和杀伤威力都会立即影响到进攻分队甚至部队的战斗力,可以使其迅速失去进攻优势。同时,敌人凭借机动力强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远距离机动预备队,建立新的防御。步兵进攻战斗的当面之敌也能利用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很短时同内改变防御性质或战场态势。所以,现代战斗中,久战而不决,对进攻一方意味着丧失优势。这就要求进攻一方必须缩短准备时间,尽可能减少战斗中的停顿,从而给敌人使用高技术兵器造成不利条件。一旦发现敌人的重要目标,就应立即予以消灭。只有加速战斗进程,迅速剥夺敌人的抵抗能力,才能取得进攻战斗的胜利。步兵进攻战斗能力的提高,进攻战斗的突然性、坚决性、机动性以及现代进攻战斗所具有的纵深、立体等性质和特点,也加速了进攻战斗进程,使进攻战斗快速性大大增强。

二、基本要求:

(一)集中力量,重点攻击:集中力量,重点攻击,是指在进攻战斗中必须集中主要兵力、火力于主要攻击方向,对主要攻击点或者重要目标实施重点攻击,确保对敌形成整体力量优势和打击重点。集中力量,重点攻击,历来是进攻战斗的原则,也是最大限度地造成局部力量对比的优势和置敌于不利条件的有效战法。步兵进攻战斗,首先应确保形成整体优势,保证有歼敌把握。在敌我力量对比上,必须考虑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地面攻击力量和对空打击力量的统一,本级力量和上级加强力量的统一,天时、地利等客观因素的统一等,提高整体战斗效能,确保以优击劣。在力量的使用上,坚决集中主要力量、战斗力最强的分队、最有效的火力和战斗器材于主要攻击方向,对主要攻击点或者重点目标实施攻击,以形成兵力和火力的使用重点。在次要方向上则使用部分兵力、较弱的分队、不给或给予必要的加强,以牵制敌人兵力,辅助和保障主要攻击方向的进攻,确保主攻分队重点攻击,快速突入,排、班对目标的攻击也要区分主次,或者目标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以形成兵力和火力使用的重点。在空间的区分、配置和利用上+应建立有重点的攻击部署,注重兵力和火力的疏散配置和机动。对担任主攻任务的分队,赋予较窄的进攻正面和较浅的进攻纵深;正确选定主攻方向和攻击点,从敌要害和薄弱部位开刀,确保以强击弱。拢斗过程中,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和攻击发展进程,通过兵力、火力的机动,适时、快速、突然地形成或变换攻击重点,不断造成和保持对敌优势,确保实现战斗目的。在时间划定上,注意在同一时间,集中对一个主要目标实施主要攻击。特别当攻击分队在数个方向上同时战斗时,只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和攻击点,明确区分集中打击目标的先后次序,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攻击1个目标,得手后及时机动兵力和转移火力,再及其余。切忌在同一时间内平分兵力和分散火力。

在对目标的关注和打击重点上,要突出打敌装甲车辆和直升机,以及对我进攻战斗行动威胁最大的高新技术兵器。这是集中力量打击具体目标时的重点目标。无论对何种样式防御之敌的进攻,无论在战斗的何种时节和担负何种任务,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组织指挥关注的重点放在打击这些重点目标上,做到重点查明其配置位置和行动规律,合理区分打击任务,严密组织火力,并在战斗中首先摧毁这些目标中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充分发挥步兵分队机动灵活的优长和现有武器装备的作用,灵活运用战术,积级打击敌装甲车辆、直升机和高新技术兵器,碥保顺利地发起冲击、突入和占领敌人的阵地,取得进攻战斗的胜利。

(二)善于防护,保持锐势:善于防护,保持锐势,是指在进攻战斗中,要加强防护,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切实掌握各种防护方法,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保持进攻锐势与主动,力求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防护是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战斗特点对步兵进攻战斗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防御之敌的机动能力和火力突击能力较强,可对进攻一方实施全纵深的地空火力打击,在步兵进攻过程中,敌随时都可能以快速的机动力和猛烈的火力实施火力遮断、火力反准备、破坏性进攻,阵前出击、反冲击等反制行动,步兵如果忽视防护问题,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和方法,就可能在敌人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击或攻击面前,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失去进攻能力。因此,善于组织防护,有效地保存攻击力量,是进攻分队保持锐势,夺取战斗胜利的关键。

树立严密防护的意识,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全体人员必须树立严密防护意识,在战斗全过程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疏散配置兵力兵器,防止敌火力毁伤;使用制式和就便器材实施伪装,善于利用欺骗、佯动等手段,隐蔽行动企图;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以及夜暗、不良天候,针对光学和电子侦察器材捕捉目标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敌器材的盲区和间隙,灵活运用战斗队形和运动方法,隐蔽、迅速地接近敌人,力求降低敌侦察器材的功能和各种侦察手段的发现率;加强对敌空、炮火力和核、化学、生物等武器袭击的防护。切实掌握各种防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积极组织兵力、火力,打击敌侦察、警戒、袭击分队及飞机和直升机,与敌侦察(夜视)器材作斗争,以有效地保存己方的战斗力量,保持进攻锐势。

快速反应,保持强劲的攻势行动。快速反应,提高攻击的速度,增强攻击锐势,是保护自身安全的最有效的防护手段。进攻中要有效防止敌人的打击、破坏、反击等攻击手段,保护自身的安全,首先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攻击速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攻击速度,就能减少遭敌火袭击的机会,使己方的行动提高安全率,并迫敌陷于应付状态,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攻击速度,也相应地缩短了进攻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加大了攻击力度,对敌增强了攻击的锐势,同时有利于自身的防护。

因此,在进攻战斗中,分队的一切战斗行动都必须贯彻快速的原则,战斗发起后,力求在短时间内对敌实施连续突击,限制和打乱敌抗击攻势行动的节奏,以快速机动、快速穿插分割和连续快速的突击行动,不给敌喘息的机会,迅速达成歼敌目的。

(三)勇猛突然,近战歼敌:勇猛突然,近战歼敌,是指在进攻战斗中,必须发扬我军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优良战斗作风和强大的精神因素;分队的一切行动必须隐蔽迅速,力求以出敌不意的效果达成突然性;充分发挥我军步兵武器装备的威力和战斗特长,以近战夺取战斗的胜利。勇猛历来是军队特别是步兵战胜敌人的最根本条件,更是我军传统的优良战斗作风和强大的精神因素。在高技术条件下,战斗作风、勇敢精神等人的因素,对于夺取战斗的胜利,也是至关重要的基本要求之一。步兵进攻战斗,必须发扬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战斗的优良战斗作风,勇往直前,勇猛冲击,前赴后继,积极顽强地战斗,坚决压倒敌人,敢于近战,敢于穿插、迂回、包围,不怕敌人侧射,不怕自己后路被切断,即使在战斗最严重、危急的时刻,也能临危不惧,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连续奋战,直到彻底消灭敌人。突然性,历来是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和战斗行动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它最容易造成敌人的措手不及,引起敌人的混乱,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破坏其指挥和协同,迅速达成战斗目的。近战歼敌,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侍统战法,是充分发挥步兵分队机动灵括的特点和近战武器的优势,限制敌人机动力和火力优势充分发挥的主要措施。步兵在进攻战斗中为达成突然性和近战歼敌的有利态势,应隐蔽迅速地组织战斗,完成各项战斗准备;在接敌运动、展开战斗队形和占领阵地时,力求不为敌察觉,最大限度地减步在敌火下暴露的同时,缩短敌可能作出有效反应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良天候,在烟幕迷盲、火力掩护下,及时靠近敌人}力求以敌人意摄不到的方式、手段、时机和地点,突然对其实施猛烈、集中的打击,致敌于被动境地,力争在敌形成有效抗击和脱离转移之前,形成与敌犬牙交错、短兵相接的态势,速战速决。

(四)分割包围,前沿纵深同时攻击:分割包围,前沿纵深同时攻击,是指在进攻战斗中步兵分队应大胆实施穿插分割、包围迂回,在前沿和纵深对敌构成同时打击,充分发扬步兵的近战特长,与敌胶着缠战,各个歼灭敌人。大胆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在任务的全纵深对敌构成同时打击,各个歼灭敌人,是现代进攻战斗的基本要求,也是步兵传统战术在新条件下的运用。在高技术条件下,防御之敌不仅重视整体部署,强调前沿阵地各种力量的协调配合,而且依靠其优势装备,惯于采取脱离接触、间接打击的战法,力避与我近战。因此,只有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才能阻敌机动,制敌脱离,达成全歼敌人的目的;才能与敌形成腔着态势,避免敌远距离火力、空中火力的杀伤,减煞敌火力优势,发挥我近战威力;才能通过包围分割,打乱敌部署,迅速扩张战果和加速战斗进程。使用穿插(渗透)分队。在进攻发起之前、同时或者稍后,利用敌人防御部署的间隙、接合部、暴露翼侧的有利地形,或者利用其他分队的攻击效果,使用穿插(渗透)分队强行或者秘密进入敌纵深,夺占敌纵深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或者从敌后方发起攻击,配合正面攻击分队,前后同时打击。

主要攻击点力求选在敌之翼侧、侧后。攻击发起后,主攻分队迅猛突入敌人阵地,以一部兵力直插敌后方,夺占和控制敌纵深关键地形,与助攻分队形成前后夹击或者对进合击的态势,达成分割包围、各个歼敌。

攻击分队突入敌阵地后,采取小群多路攻击。各攻击分队对各自的攻击目标,采取正面牵制,翼侧、侧后迂回,达到分割包围、分区围攻,或者通过前沿攻击分队向两翼卷击,纵深攻击分队乘隙向纵深迅猛突击,达成对敌纵深阵地的穿插分割。攻击分队利用敌在阵地内转移的时机,快速穿插分割。当发现敌向预备阵地或者辅助阵地转移时,各攻击分队和火力分队通过正面、翼侧或侧后攻击,以及佯动行动的配合,调动敌人,抓住敌人脱离工事、暴露好打之机,以猛烈的火力打击转移之敌,并乘机向前推进,迅速分割敌人。

无论采取何种分割包围方法,各分队都应密切配合。攻击分队和火力分队,前沿攻击分队和纵深攻击分队,主攻和助攻,攻击分队和穿插(渗透)分队,各攻击分队中的牵制与攻击,火力与运动、突击等,各种攻击力量都应密切协同配合,通过穿插分割、包围迂回,使敌防御体系遭破坏,前后不能相顾,左右难以照应,四面受敌,失去相互支援,攻击分队则在全纵深与敌胶着缠战,各个歼灭敌人。

(五)活用战法,确保主动:活用战法,确保主动,是指进攻分队必须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基本战法和具体打法,灵活运用攻击方式和战术手段,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斗行动打击敌人,因情施变,确保主动。活用战法,确保主动,是对攻击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防御性质、状态,不同的阵地样式以及不同目标的攻击,帮有不同的特点。地形、气象、战场环境的具体情况不同,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攻击方法。由于战斗中的情况复杂多变,加之敌反应迅速,敌我态势和各种情况有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进攻战斗必须灵活运用基本战法和各种具体打法,做到敌变我变,力争主动。不同时间、天候、地形条件,不同性质或状态的敌人(目标),要采取不同的攻击方法,敌人在不同时间,天候,不同地形条件、不同性质或状态下的防御,有不同的特点。进攻战斗的样式不一样,战法也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次战斗中,各种力量优劣转化迅速突然,进攻反进攻、机动反机动、破坏反破坏都极为激烈,转换战斗样式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必须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性质防御,不同态势的敌人采取相应的战法,并灵活运用。对不同的目标、不同防御样式之敌的攻击,应采取不同的攻击方法。分队对敌坦克、步战车、步兵和各种工事、设施等不同目标的攻击,应采取不同的攻击方法和手段。必须针对敌人的防御方法、手段和特点,注意摸索规律,并运用其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中,避敌之长,击敌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歼敌手段和具体打法,采取有效行动,有针对性地破坏敌之整体部署,歼灭各种目标。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攻击方法。战斗中的情况是复杂的,尤其在敌阵地内的战斗,情况千变万化,必须从战场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不为一种攻击方法所束缚。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攻击方法,巧妙变换战术,做到敌变我变,力避固定模式。

同是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是从正面主攻、一翼或两翼助攻,还是翼侧主攻,正面或另一翼助攻,还是侧后主攻,正面或翼侧助攻,必须针对具体的敌情、地形、任务和自己的兵力情况灵活运用。又如冲击行动,有冲击顺利、冲击受阻、冲击受挫等情况,是坚定决心继续攻击,还是改变主攻方向,变换战术,都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因情施变,灵活运用战法,以智取胜,创新战法。现代防御之敌出现了许多过去战斗没有过的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战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创造性地运用战法是战术的生命。战斗中必须充分发挥我军智谋的优势和英勇顽强的强大精神因素,结合新的情况和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战法和具体打法于客观的作战环境和条件中,舶动地夺取战斗的胜利。

以防助攻,确保主动。灵活运用防御手段,粉碎敌攻势行动,是步兵进攻战斗中争取和保持主动权活用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进攻战斗提出的新的要求。分队在开进、接敌、冲击及突入敌阵地后的多种时机与场合,尤其在占领敌阵地后,应针对防御之敌的特点和可能采取的攻势行动,充分做好抗敌破坏性进攻、阵前出击、反冲击等方面的准备}及时发现敌攻势行动的企图,把握好转入防御的时机和兵力,适时进行攻防态势的转换。灵活运用粉碎敌攻势行动的方法和手段,寓防于攻,以防助攻,攻防一体,始终保持战场主动投。

第二节步兵进攻战斗的样式和任务

一、进攻战斗样式:进攻战斗样式是按敌情、地形、气候等不同情况,对各种进攻战斗式样和形式的具体划分。进攻战斗样式的不同,战斗的目的、行动的方式方法、组织指挥、战斗行动的程序和战法等都有差异。要夺取进攻战斗的胜利,必须掌握各种战斗样式的特点,适应其规律。区分战斗样式,对于深入研究和掌握进攻战斗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进攻战斗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进攻战斗的样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主要是根据敌人行动的性质、布势和进攻军队战斗行动的方式来区分,通常分为对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进攻战斗和对运动之敌进攻战斗三种样式。对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按敌防御组织的完善程度和方式不同,又分为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对机动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又分为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和对坚固阵地防椰之敌进攻战斗。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又分为对仓促防御之敌进攻和反空降战斗。对运动之敌进攻战斗,按进攻军队的战斗行动方式不同,又分为伏击战斗、遭遇战斗、追击战斗三种样式。由于各种基本战斗样式在不同的战场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根据战斗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不同,通常区分为一般条件下进攻战斗和特殊条件下的进攻战斗两种样式。特殊条件下的进攻战斗,按照战场地形条件,分为登陆、城市、山地、荒漠草原、渡江河、水网稻田地进攻等样式;按照战场气象条件,分为高寒地区和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等样式。按照战斗时间,分为昼间进攻和夜间进攻。对进攻战斗样式的划分方法还有很多。

如按战法划分,按战斗发起前敌我双方态势划分,按敌我双方战斗准备程度划分,按己方实施进攻战斗部队的性质、级别划分,等等。对主要进攻战斗样式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各个时期实施进攻战斗的背景条件、作战思想不同,对敌人战斗行动的性质认识不同,这些都可能导致对主要战斗样式有不同的划分。由于步兵在进攻战斗中有时只能在上级编成内完成相应任务,因此,在主要样式的划分上与合同进攻战斗有所不同,需要区分为不同的进攻战斗样式。我军现阶段步兵进攻战斗的样式主要区分为以下几种:

1.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指对依托阵地进行防御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基本样式。包括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和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是指对已占领阵地、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已就绪、筑有野战工事和障碍物、但阵地尚不够坚固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主要特点是情况复杂,战斗准备时间较短,隐蔽进攻企图和突入散阵她的难度较大。

因此,必须周密组织,快速准备,集中兵力、火力,采取强攻或强攻与奇袭相结合的战法,重点突击,分割穿插,各个歼敌。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是指对占领永备筑垒地域或城市,有充分防御准备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特点是工事坚固,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障碍物设置周密完善,指挥和通信联络稳定,物资储备充足,有独立长期坚守的准备。我军在未来局部战争中的登陆战斗、城市进攻战斗中,将更多地采用这种战斗样式,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应周密组织,充分准备,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和器材,选择敌要害实施重点突破(突入),分割包围,连续强击,各个歼灭敌人。阵地防御之敌是步兵主要作战对象及其他作战对象的基本防御样式之一,步兵进攻将较多地遇到此类性质的目标。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战斗过程和行动方法较为完整、丰富,组织实施战斗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基本运用于其他进攻战斗样式。

2.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是指对刚由运动状态转为驻止状态且战斗准备尚不完善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主要有对运动中临时停止之敌,进攻中临时转入或应急进行防御之敌,空降着陆正在集结或刚展开进攻或仓促转入防御之敌,登陆刚上岸或刚占领阵地之敌的进攻战斗等。立足未稳之敌形态各异,但都具有不稳固的基本特征,属于好打之敌。立足未稳之敌的共同特点是:未占领或者刚占领阵地,战斗准备不足,地形不热,兵力未展开或者部署不周密,火力配系不完善,没有工事,障碍物或者工事、障碍物不完备,有暴露翼侧和间隙等,但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立足未稳态势。对立足未稳之敌的进攻,通常要求不失时机迅猛攻歼和运用急袭歼敌的战法,迅速准备,快速开进,从行进间发起攻击,乘敌立足未稳,猛攻快插,急袭歼敌。

3.伏击战斗:伏击战斗是指预先将兵力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地,待敌或诱敌进入设伏地区时突然攻歼敌人的战斗,通常分为待伏和诱伏两种形式。待伏,是将兵力埋伏在敌人运动道路(航线)或空降场附近,待敌人进入伏击地区而袭击的战斗行动。诱伏,是通过设置假阵地、假目标、兵力佯动、虚留生路等计谋,诱骗敌人进入伏击地区而袭击的战斗行动,可分为机动伏击和预置伏击两种形式。机动伏击,是将主要兵力隐蔽配置在伏击地区附近,通过机动形成伏击部署,对进人之敌实施的伏击。预置伏击,是将兵力隐蔽配置在伏击地区,预先形成伏击部署,对进入之敌实施的伏击。现代伏击战斗,敌人的战场侦察和机动能力空前提高,我伏击战斗隐蔽企图捕捉战机更加困难,但由于敌强调广泛实施地面和空中机动作战,又为步兵伏击歼敌提供了机会。如我军在对运动之敌进攻战斗中,敌在我打击下失去有效的情报支援或其他有利条件下,或利用不良天候及其他隐蔽伪装措施降低敌侦察器材的效能,削弱敌侦察能力,步兵采取伏击样式歼敌的情况是存在的。

伏击战斗,具有以逸待劳、利用有利地形攻敌不备等优势,便于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基本样式。伏击战斗必须及时查明敌情,选择良好的伏击地区,建立有重点的袋形伏击部署,隐蔽疏散地配置和机动兵力,严密伪装和隐蔽企图,适时前出和展开,突然、勇猛地发起攻击,迅速分割围歼敌人,速战、速决、速撤。

4.遭遇战斗:遭遇战斗,是指敌对双方在运动中相遇发生的战斗,分预期遭遇战斗相不预期遭遇战斗。其实质是双方都企图以进攻行动歼灭对方于运动之中,这种班攻对攻的战斗行动,一旦转换为一方防御或退却,另一方进攻或追击,遭遇战斗即告结束。其基本特点是:战斗触发时情况不够明了,且变化快,组织战斗的时间短促;战场空间大,双方都有暴露的翼侧;双方都从行进间展开进入战斗,战斗行动急促}争夺和保持主动权的斗争激烈;向其他战斗样式的转换迅速。现代条件下,高技术强敌具有较强的战场侦察监视能力和大纵深、高精度的火力毁伤能力,大规模的部队行动不被敌发现的可能性很小,部队行动一旦被敌发现,敌将更多地采取地空一体的火力突击来毁伤、拦阻。因此,大部队与敌遭遇的可能性极小,但不排除步兵分队与敌遭遇的情况,如敌往往以营和连为遂行任务的基本编组,步兵在担任先遣任务、侧方警戒的情况下,发生遭遇战斗的可能性很大,遭遇战斗必须预先准备,及早发现敌人,先敌开火,先敌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展开,先敌发起冲击,乘敌尚未展开,大胆迅速地向敌翼侧或侧后实施攻击,迅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5.追击战斗:追击战斗,是指追歼退逃之敌的战斗,是进攻战斗的继续。不同样式的进攻战斗都有可能转入追击。追击方式通常有沿敌退逃方向的平行追击,有紧随遇逃敌人之后的跟踪追击。两者紧密结合的追击,是更有效的战斗行动。追击战斗具有敌情变化急剧,抢时间、争速度的斗争激烈,战斗触发时间、地点不固定,指挥、协同和保障困难等特点。在高技术条件下,虽然敌我机动能力仍存在较大差异,追击战斗的应用时机受到限制,但步兵在进攻战斗中转入追击的情况或担负后续任务时直接转入追击的情况是存在的。追击战斗,必须及早发现和判明敌退逃企图和行动,迅速定下决心,多种方式、手段并用,以积极、主动、迅速、勇猛的追击行动,坚决歼敌于败退之中。

6.对重要目标的袭击战斗:步兵对重要目标袭击战斗,是指对敌纵深内的指挥所、炮兵(导弹)和雷达阵地、机场(直升机起降场)、港口、后勤设施等重点和要害目标进行袭击破坏的战斗。步兵兵力精干,深入敌纵深,夺取或摧毁其安危相关的主要目标,既是我军步兵的传统战法,又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有效手段。这一战斗样式,能够充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和步兵作战机动灵活的优长,弥补我武器装备质量的不足,吸引和分散敌注意力,动摇和瓦解敌军士气,限制敌人机动,破坏敌人指挥、协同和补给,削弱敌整体作战能力,从而配合主力歼敌,在高技术条件下,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纵深内上述目标的安全与稳定,若能夺取或摧毁这些目标,将有利于迅速瓦解敌人,转化敌我力量,在未来战场上,上述目标数量多,分布面广,且自身防卫力相对薄弱。我军以往作战的经验和外军近期局部战争的经验都说明,以袭击分队配合正面进攻是行之有效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派出了近万人的特种部队,在伊军防御纵深和后方进行以侦察、引导、破坏、袭击行动为主的特种作战,有效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进攻。对重要目标的袭击战斗,也存在着深入敌后行动,任务艰巨,隐蔽行动困难,情况复杂多变,敌情威胁大,组织支援和保障困难等特点。因此,必须详细侦察,精心组织准备,利用有利时机,快速、隐蔽地渗入敌后,选择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突然袭击破坏,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力求速战速决。

7.登陆战斗:登陆战斗是指对据守海岸、江岸之敌的渡海进攻战斗,包括对近岸、近海敌占岛屿的登陆战斗。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担任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或者垂直登陆分队。登陆战斗属于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进攻战斗,但从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出发,为了引起重视,更好地指导作战和训练,将其列为步兵主要战斗样式是十分必要的。

登陆战斗受海洋地理条件影响大,航渡中易遭敌袭击,敌前上陆,背水攻坚,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因此,登陆战斗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准备,在上级统一指挥和支援下,利用有利的登陆时机,增强首次突击力量,立足攻坚,以勇敢、坚决、顽强的战斗精神,迅猛突击上陆,攻占和巩面滩头要点。

8.城市进攻战斗:城市进攻战斗,是指对据守城市及城市化地区之敌的进攻战斗,包括城市外围进攻战斗和市区进攻战斗。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军未来作战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敌海岸地区正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在海岸地区作战,夺取了城市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地区。因此,城市进攻战斗虽属于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进攻战斗,但根据步兵未来可能担负的进攻任务,应将城市进攻战斗作为主要进攻样式。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对据守城市外围和市区要点之敌进行攻坚战斗。城市内高大、密集、坚固的建筑物多,地下工程设施和街道纵横交错,利于设防坚守,但是观察、射击、指挥、协同和机动较困难,战斗队形易被分割,战斗将在地面、地下、楼层和楼顶平台上同时进行。因此,步兵城市进攻战斗必须按攻坚战斗的要求,根据城市进攻战斗特点组织和实施战斗,周密组织,充分准备,编组成强击群,大胆穿插分割,边攻边剿,夺点与控点结合。我军步兵进攻战斗的样式,根据其基本任务和特点,还可以“战斗行动”为主加以区分,如步兵分队“担任机降任务时的战斗行动”,“担任穿插迂回(渗透)任务时的战斗行动”,“担任先遣任务时的战斗行动”等,面不是按“空降战斗”、“穿插战斗”等样式来区分。这是因为步兵作为单一兵种,不具备独立实施这些战斗样式的能力,只能在上级编成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进攻战斗任务:步兵进攻战斗任务,是步兵在进攻战斗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承担的贵任,包括一次战斗的总任务和所属分队的具体任务。它是步兵指挥员组织和指挥进攻战斗的基本依据,是协同动作的基础,也是评估战斗成果的主要标准。构成进攻战斗任务内容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预定歼灭或打击的对象,务要攻占的地区或夺取的目标;完成进攻战斗任务的时限。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毁伤敌武器装备,是进攻战斗最普通最基本的任务;以坚决的行动攻占敌重要地区或目标,也是进攻战斗经常性的任务;在进攻战斗任务中,还要对完或任务作出时间上的限制。进攻战斗任务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按照步兵的行动性质,其战斗任务可区分为:突入敌人阵地,消灭攻击目标之敌,向指定方向发展进攻;增强突击力量,扩大第一梯队的战果,接替第一梯队的任务;攻歼纵深阵地之敌;应付意外情况,实施穿插迂回,夺占纵深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主力行动;对敌纵深、后方重要目标实施袭击或机降突击等。按照作战编组,其战斗任务又可区分为:担任第一梯队主攻、助攻;第二梯队,预备队,穿插迂回、机降突击分队等项任务。对上述各项任务,分队在进攻战斗中通常只肩负其中一项,有时也以其中某项为基本任务,兼任部分其他任务。

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实施进攻战斗,有时也可单独实施进攻战斗。可能担任上级的第一梯队或者第二梯队或者预备队;还可能执行穿插迂回(渗透)、先遣、机降或者纵深袭击等任务。步兵担任第一梯队时的基本任务是:突入敌人阵地,消灭攻击目标之敌,向指定方向发展进攻。步兵担任第二梯队时的主要任务是:增强突击力量,扩大第一梯队的战果,或接替第一梯队的任务,或攻歼纵深阵地之敌,或应付意外情况和执行其他机动任务。

按照构或进攻战斗任务内容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即预定歼灭或打击的对象,需要攻占的地区或夺取的目标,完成进攻战斗任务的时限,其内容是可以量化的。

预定歼灭或打击的对象通常用一定的歼敌数量来表示。歼敌数量,对步兵来说,是指进攻步兵在一次战斗中的歼灭敌人的数量。其大小取决于敌对双方战斗能力对比、战法运用、战场环境等诸多因素。从一般意义上讲,进攻战斗任务中所规定的歼敌数量,通常歼敌数量小于进攻力量,对强敌进攻的歼敌数量比较对弱敌进攻的歼敌数量少。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斗,歼敌数量一般以不超过自身力量的三分之一为适度,与强敌作战,进攻战斗的歼敌数量还应减少。但这仅就一般意义而言,因为战斗较之其他事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确定歼敌数量的前提条件中有的难以作定量描述。比如战斗力中的无形因素,指挥员和士兵的军事素养、训练水平的高低,纪律、勇气、毅力、智慧、团结与协调一致的精神等精神因素,复杂地形、天候对进攻战斗行动的影响程度等。尤其对步兵来说,这些因素往往对战斗胜负具有极大影响。就某一次进攻战斗而言,歼敌数量则要依据需要和可能在任务中加以具体明确,指出消灭哪部分敌人或多少敌人。攻占的地区或夺取的目标通常用一定的进攻正面和纵深来界定。对步兵来说,进攻正面是指进攻的步兵展开后朝向敌方的一面,其宽度通常由步兵进攻战斗任务、地形条件、兵力兵器数质量等因素决定。进攻纵深是指进攻步兵战斗任务的纵向深度。进攻纵深的深度,往往要略大于进攻部(分)队预歼对象的防御纵深。

每次战斗由于作战目的、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以及地形等条件不同,对进攻正面和纵深的规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步兵确定进攻正面和纵深,总的要求是,进攻分队在进攻正面展开后,既要保证对敌形成足以制胜的优势,特别是兵力、火力首次攻击的密度和强度,又能避免兵力、兵器过于密集,减少敌火力杀伤,实现集中与分散的统一。进攻正面和任务纵深是相互关联的,通常在规定任务时,两者的量变成反比。对同一单位来说,如规定其在较宽的正面进攻,那么任务纵深则要找些;如果进攻正面较窄,任务纵深则可加大,以此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攻歼任务内的敌人,以保持力量对比上的合理优势。

完成进攻战斗任务的时限。时间因素是进攻战斗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要从进攻行动的整体性出发,对部属完成进攻战斗任务规定一定的时间。一次进攻战斗,就其全过程来讲,可分为战斗组织准备和战斗实施,两个阶段时间之和即为整个战斗所进行的时间,但是,由于战斗实施阶段情况极为复杂,一般在规定任务之初,只是对战斗的组织准备提出时间上的具体要求,即完成进攻战斗准备的时限。进攻战斗组织准备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战斗性质而定。通常,对预有准备防御之敌的进攻,特别是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组织准备的时间需要长些。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组织准备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斗,对完成战斗任务的时限要求更加严格,步兵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进攻任务,否则,将破坏整体协同,影响上级任务的完成。

正确规定步兵进攻战斗的任务,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和条件,主要依据是:(1)敌人防御的性质。通常敌防御的稳固程度越高,任务的正面和纵深越小,反之,则可适当加大。(2)敌我双方的战斗能力。主要包括兵力编成、武器装备、人员满员程度、素质和士气,物资保障能力等。(3)地形、气象条件。在不利的地形、气象条件下进攻,正面和纵深可以相应缩小;在有利的地形、气象条件下进攻,正面和纵深可以适当扩大。

第三节基本战法、发起进攻的方式与主要手段

一、基本战法:进攻战斗的基本战法,是指实施进攻战斗所采用的基本行动方式和方法,是对进攻战斗行动方法的概括与抽象,它反映了进攻战斗行动的本质属性。步兵进攻战斗的基本战法是:强攻、袭击或强攻与袭击相结合。

(一)强攻:强攻是指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对防御之敌实施的强行攻击,其内涵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绝对优势的攻击力量,二是必须包含有突破(突入)这一攻击方式,三是攻击对象通常为预有准备的防御之敌,特别是阵地防御之敌、城市防御之敌。强攻战法立足于以力制胜,以多胜少,它以强行突入这一力度最高的攻击手段,以绝对优势的攻击力量,并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编组、运用来获取最大的攻击强度,作用于目标。这是强攻战法的实质之所在。其基本特点是:攻击对象防御准备周密、完善。强攻的对象是预有准备防御之敌。此类目标组织计划周密,通常以有利地形为依托,工事坚固,防御配系比较完善,指挥、控制功能较稳定,具有较强战斗能力。强攻的企图、部署、行动的隐蔽性较小。一方面,强攻行动以实力为基础,投入兵力火器较多,隐蔽行动企图较困难。另一方面,强攻虽然也强调采取隐蔽、伪装、佯动等措施隐蔽行动企图,但是由于是强行攻击,其企图、部署与行动的暴露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即使在企图暴露的情况下也必须强行发起并持续攻击。攻击手段相对单一。由于攻击对象的防御配系比较完善,强攻行动的隐蔽性较小,在强攻的行动之初就很难广泛采用穿插、迂回、包围等手段,在敌防御的全纵深内有效地实施同时攻击,更多的情况是首先以突破(突入)这一方式局部地降低敌防御强度,并造成敌兵力、火力、协同失调,进面形成穿插、迂回、包围态势,为采取多种手段各个歼灭敌人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无论在突破(突入)后的态势如何,至少在突破(突入)这一阶段,可利用的攻击手段相对单一。攻防双方对抗激烈。由于强攻战法的行动坚决,面且又有优势的兵力、火力和器材做为物质基础,攻方可以集中绝对优势的力量进行多路而有重点的突击,实施迅猛而顽强的攻击。守方也会通过顽强的抗击、频繁的机动、凌厉的攻势行动来瓦解对方的攻击。因此,攻防双方的对抗将相当激烈,战斗中攻击行动受挫、反复争夺重要目标的情况将是常见的。

组织实施强攻,要有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通过侦察和现地勘察,详细查明敌人阵地编成和工事性质、数量,位置,火力配系,以及障碍物的种类和密度,正确选定攻击方向和攻击点,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建立有重点的梯次攻击部署,力求利用有利时机和地形隐蔽接敌,实施突然、猛烈、快速、连续的攻击,坚决突入敌防御阵地,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步兵采取强攻战法时的基本行动方式,是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集中优势兵力,在选定的主要攻击方向上实施坚决,勇猛的攻击,从敌防御阵地或部署中强行突入。尔后,适时投入后续力量,向敌防御纵深突进,迅速分割围歼纵深之敌,夺占预定目标。

(二)袭击:袭击是指乘敌不备突然实施的攻击,指的是一种能收到乘敌

不备或不及之效的攻击方法和方式。主要用于对运动之敌、立足未稳之敌、防守孤立薄弱据点之敌的进攻战斗。袭击,包括奇袭、急袭、偷袭、破袭、奔袭、伏击和袭扰等行动方法。

袭击战法的实质在于“出敌不意”和“以巧制胜”,采取的基本途径是在敌意料之外的时间,地点,以敌意料之外的方式、方法和速度进行突然攻击。袭击战法是一种能高度体现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作战艺术的攻击行动。现代条件下,袭击战法具有加下特点:

袭击手段更为多样。步兵可以通过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进行隐蔽欺骗以及变换战术与战法等,达成各种形态的袭击,可徒步实施,也可搭乘战斗车辆实施,还可在航空兵配合下通过空中机动实施。袭击手段和样式的多样化使袭击战法的内容更加丰富。

袭击行动更为迅速。敌我机动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可迅速进行兵力、火力的机动,转换战斗样式和调整基本态势。因此,袭击对时间和速度的要求更加突出,也使袭击战法的节奏加快,袭击战斗的时间更为短促。战斗空间更为广阔。步兵的配置范围、行动距离加大,打击的目标增多,袭击的空间范围已由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

达成袭击战法的难度相应增大。各种侦察和战场监视器材的广泛运用,增大了战场的透明度,隐蔽行动、突然攻击的难度增大,给袭击战法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组织实施袭击,应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袭击前应认真研究敌情,详细查明袭击目标的位置、警戒、支援及地形等情况,快速完成攻击准备;合理进行战斗编组,各个战斗编组都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战斗能力;采取多种手段隐蔽行动企图,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加强伪装,以隐蔽、快速、敏捷的行动,力求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方向和地形上,对敌突然发起攻击;采取各种欺骗行动,综合运用袭击手段,巧选目标,巧施骗术。实施中要正确处置情况,灵活运用和变换战术,视情况采取呼唤炮兵和使用随伴火炮对敌实施短促的火力急袭,攻击分队利用炮火急袭效果,突然发起攻击,快速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

(三)强攻与袭击相结合:强攻与袭击相结合是指强攻与袭击战法应根据敌我情况灵活地结合运用,并非一种独立战法。一是强攻与袭击在空间上的结合,即根据敌情、任务及战斗整体需要,在进攻战斗的全过程中,不同空间分别用强攻或者袭击战法,形成强攻与袭击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可划分为不同方向和不同深度的结合。如正面与翼侧、侧后攻击,前沿攻击与穿插渗透,可采取强攻与奇袭相结合。通常对敌前沿实施强攻,对敌纵深实施袭击;或正面强攻、翼侧和侧后袭击。二是在时间上的转换,即一次战斗中,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运用强攻或袭击。通常开始使用袭击战法,当情况发生变化,袭击企图暴露,难以继续使用袭击战法的情况下,由袭击转换为强攻,多用于夜间和对仓促防御之敌进攻战斗。

二、进攻发起方式:进攻发起亦称战斗发起,进攻战斗实施的开始,通常以火力准备的开始为起点。进攻发起的方式,是进攻军队由进攻准备转入进攻的方式,主要有从行进间发起进攻和从进攻出发阵地发起进攻两种方式。

(一)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是指在集结地域完成进攻准备后,于开进过程中逐级逐次展开成战斗队形,不停顿或作短暂停顿即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方式。从行进何发起进攻是机械化步兵发起进攻的基本方式。机械化步兵机动能力、火力和防护能力强,能在相互掩护、支援下,经过必要的队形变换,直接抵达转入冲击地区,而后步兵下车或乘车直接发起冲击。机械化步兵有可靠的压制火力,能有效地压制突击地段敌有生力量和火器,使分队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摩托化步兵、徒步步兵主要用于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对预有准备的敌人进攻,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但如进攻出发阵地的地形不利,受敌火威胁大,且对战场情况熟悉,也可采取从行进间作短暂停顿即发起进攻的方式。

从行进间发起进攻,利于把握有利战机,可以增加敌人判断我主攻方向的困难,也便于临时改变主攻方向,易于达成攻击发起的突然性。由于不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和冲击出发阵地,避免了构筑防护工事等困难,减少了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增大伤亡的因素,但攻击分队没有机会详细查明敌防御情况,供炮兵提前占领阵地、做好射击准备的时间短促;当需要开辟通路时,破障分队必须提前抵达靠近敌障碍区的地形上,做好破障准备;对炮兵和破障分队的掩护与警戒比较复杂和困难。

从行进间发起进攻的要领是,受领任务后,在集结地域概略组织战斗,适时开进,并在开进中边走边准备,进至预定的下车地区后迅速下车,成疏开队形继续前进,并在行进中逐次展开成战斗队形,直接占领冲击出发阵地,根据上级命令或信号立即发起冲击。行进间作短停顿发起进攻时,通常进至敌防御前沿前适当距离,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展开成战斗队形,短暂停顿,以恢复体力,修定战斗决心,补充规定任务,完成进攻准备;尔后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隐蔽接敌和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做好冲击准备,接到上级冲击的命令或信号时,迅速发起冲击。停顿时间,应根据分队完成进攻准备的情况、机动速度及火力准备时间等确定,一般较短。机械化步兵通常在行进中逐次展开成战斗队形,直接乘车发起冲击。

(二)从进攻出发阵地发起进攻:从进攻出发阵地发起进攻,是指在占领的进攻出发阵地完成进攻准备后向敌人发起进攻。通常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条件下或者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条件下,步兵徒步进攻,且进攻出发阵地的地形较隐蔽、受敌火威胁不大、指挥员对敌情不够明了时采用。当进攻步兵不与敌直接接触时,通常在上级先遣分队或警戒分队的掩护下,经过开进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并进行周密准备,尔后对敌发起进攻。

与敌直接接触时,则通过调整部署成换班占领进攻出发阵地。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是摩托化步兵采用的主要方式。步兵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需加强侦察、警戒和伪装,进一步查明敌情,构筑工事,迅速完成进攻准备,并按规定时间或命令,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勇猛发起攻击。从进攻出发阵地发起进攻,步兵便于进行周密的战斗准备,保持战斗队形和充沛的体力。但分队在进攻出发阵地上停留时间较长,难以隐蔽行动企图,受敌各种火力的威胁大,易造成较大损失。

必须有严密的火力掩护,采取各种战术欺骗措施,加强隐蔽伪装,力求把大量的战斗准备工作安排在集结地域完成,尽量缩短在进攻出发阵地的停留时同,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三、主要手段: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是步兵进攻战斗的主要攻击手段,也是步兵突入敌阵地后的基本战法。其目的是通过灵活的兵力运用和战斗行动,达成对敌人的分割包围,分散敌人力量,形成某一局部上的优势,进而达成各个歼灭敌人。步兵在进攻战斗中,尤其是在突入敌阵地后,只有大胆和迅速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才能打乱敌人防御部署,有效制止敌人脱离、转移,迅速在前沿和纵深构成与敌胶着态势,逼迫敌人与我近距离交战,从而充分发挥我步兵近战武器的优势,减杀敌火力优势,达成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战斗中,既要注意整体部署上的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又要在各攻击分队对各自目标的攻击方法上,充分体现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等战术手段。各队应互相配合,密切协同动作,提高总体战斗效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渗透等攻击手段,各有其独立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次战斗中,几种手段常常互相结合使用,因此,灵活运用不同的攻击手段并使之有机结合,围绕达成战斗目的协调一致地实施,对取得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迂回:在步兵进攻战斗中,迂回是指与正面攻击分队保持饰同下,绕向敌翼侧或后方的一种机动。其目的是攻击敌翼侧或后方薄弱部位,打乱敌战斗部署,动摇敌防御,夺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攻击分队歼灭敌人。步兵进攻战斗中实施迂回,是对敌实施前沿和纵深同时攻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迫使敌人前后受敌,收到单从正面攻击难以达到的效果。迂回也是制止当面之敌转移和机动,达成彻底歼灭当面之敌的重要条件。

迂回,通常在敌人暴露的翼侧或较大间隙实施,也可在突入阵地后实施。通常对敌一翼实施迂回,有时也可从敌人两翼实施迂回,分队实施迂回战斗行动,情况复杂多变。其基本要求是;查明当面、沿途和纵深的敌情与地形,选定迂回路线和纵深,确定迂回部署,周密组织与正面攻击分队的协同、火力支援、掩护和各种保障。实施迂回时,要边前进、边侦察、边战斗,与正面攻击分队密切配合,及时果断处置各种情况,特别是迂回过程中遇敌警戒、遇敌阻击、与敌遭遇等情况时,应掌握行动方向,途中不恋战,迅速到达指定位置。以突然攻击夺占指定地区或目标,或摧毁、袭击敌重要目标,或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构成对内对外正面,制止敌逃跑,阻击敌增援,配合正面攻击分队围歼敌人。

迂回作为一种战术手段,在步兵进攻战斗中,既可以运用于专门编组的迂回分队,又可以用于担任翼侧、侧后攻击任务的主、助攻分队。正面进攻分队在突入敌阵地后也可广泛运用这种战术手段,排、班甚至单兵在打击敌具体目标时,都可以利用敌人翼侧、间隙或薄弱部分,大胆迂回,绕到敌人后面打。随着侦察器材的发展,步兵在攻击发起前实施迂回,隐蔽行动将更加困难,组织和实施迂回要更加周密和细致,需要充分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有利地形,尽量避开敌人,隐蔽迅速地前进.并采取各种保障措施。

(二)包围:步兵进攻战斗中的包围,是指在正面攻击分队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围攻态势的行动。其目的是迫使敌人在两个以上方向进行战斗,为速决全歼敌入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包围行动,可从敌翼侧、侧后或后方突然攻击敌人,分散敌兵力火力,有效配合正面攻击。可以对敌造成较大的威胁和心理上的压力,有利于动摇敌战斗意志;可以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有利于全歼敌人。

包围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从兵力行动的方面即有一翼包围、两翼包围、四面包围和垂直包围等。分队采取包围的形式,通常是在突入敌阵地后对散实施分割包围。分队实施包围的基本要求是:实施包围攻击的分队注意协调好与正面攻击兵力之间的行动,在炮火支援下,利用敌军暴露的翼侧或防御间隙实施,组织好翼侧的保障。对孤立之敌,先包围后攻击,或边包围边攻击;对无暴露翼侧之敌,首先突入敌阵地,尔后实施分割包围;对运动之散,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侧击包围、伏击包围或追击包围。包围在正面发起攻击的同时或攻击前后出敌不意地进行。实施中,需不断查明敌情,到达预定地区后,夺占有利地形、断敌退路,迅速建立对内对外正面,对防御之敌实施坚决突击,在正面攻击分队的协同下,逐次分割包围。各攻击分队在突入敌人阵地后,应当根据任务区分,密切配台,迅猛向两翼扩张和向敌纵深攻击前进、大胆迂回包围,乘敌混乱之机,大量消灭敌人,制止其机动、转移和收缩集中,各个歼灭敌人。担任纵深攻击的分队在火力分队的支援下,利用地形和敌阵地间隙,直插敌纵深,对敌实施分割包围或者抢占有利地形,断敌退路,在其他攻击分队的配合下歼灭敌人。

(三)穿插: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行动。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袭击、摧毁敌人重要目标,分割、打乱敌战斗部署,断敌退踣,为各个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实施穿插是达成各个歼灭敌人的重要手段。穿插可以割裂敌防御部署,将敌分为数块,使其互相不能支援,从面被我各个歼灭。采取穿插手段,有利于迅速破坏敌防御部署,降低敌整体作战能力,有利于保证我在前沿和纵深同时攻击。在现代条件下,分队实施穿插,受敌侦察器材的密切监视,穿插行动不被敌发现相当困难;敌防御间隙控制较严,插入敌阵地的难度增大;敌在阵地内机动迅速、广泛,穿插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增多,情况复杂,穿插目的不易达成。穿插的要求有四:

一是选择好穿插的时机和方式。尤其是担任穿插任务的分队在组织实施穿插时,应采取恰当的时机和不同的方式实施。通常应在进攻发起同时或稍后,在攻击分队配合下强行实施,或利用夜暗、不良天候、烟幕及复杂地形秘密进行,隐蔽突然地插向预定地区或目标。

采取强行穿插时,应利用突破效果或在攻击分队突入敌阵地后,边插边打,沿预定路线强行进入预定地区。也可采取强行穿插和秘密穿插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秘密穿插,同时作好强行穿插的准备,当被敌发现秘密穿插不成时转为强行穿插。

二是运用正确的穿插方法。可编组专门的穿插分队实施穿插,同时各攻击分队突入敌阵地后,采取小群多路,多方向实施穿插,迫敌分散兵力,顾此失彼。

三是在编组专门的穿插分队时应周密组织,认真准备。查明敌人的薄弱部位和活动规律,正确选定穿插路线,制定穿插中处置各种情况的预先进行合理编组,并使其有独立战斗能力;组织各攻击分队与火力支援分队的协同动作。穿插分队应正确处置穿插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坚决勇猛、快速的战斗行动,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到达穿插目标附近时,迅速查明敌情、地形,夺占有利地形,完成预定任务。四是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攻击分队与担负穿插任务的分队之间、与火力支援分队之间要密切协同,各攻击分队在突入敌阵地后对敌广泛实施穿插分割时,向两翼扩张的分队与向敌纵深攻击时分队之间要密切配合,正面牵制和向翼侧、侧后攻击的行动之间要密切配合,攻击分队与火力掩护分队的行动要密切配合等。

(四)分割:分割是把敌人战斗部署切割成若干部分的作战行动,亦称割裂。目的是打乱和割裂敌战斗部署,为各个歼灭敌人创造条件。步兵的分割通常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从敌防御的间隙翼侧或薄弱部位,以连续突击、穿插迂回等战斗行动达成。当敌防守密集、无间隙、无暴露的翼侧时,在上级火力支援下,利用正面突击效果,坚决、迅速楔入敌阵,夺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割裂敌部署。为保障分割顺利实施,要加强对敌情的侦察,随时掌握敌情的变化;组织火力压制敌有生力量和火器,不间断地支援担任分割任务分队的行动,及时协调担任分割任务的分队与其他分队的行动。

(五)渗透:渗透,是秘密渗入敌人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袭击敌重要目标,控制敌纵深有利地形,配合主力歼灭敌人。实施渗透,运用兵力少,行动灵活,手段多样,寻机歼敌,常常可打敌要害,以少胜多,还可造成敌心理恐惧。采取渗透手段,能达成突然性或弥补兵力不足,能对战斗的胜负起重要作用。但渗透行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着不慎,渗透分队可能全部被歼。指挥员运用渗透手段必须慎重。

渗透行动,可以从敌人部署的正面间隙或敌之翼侧渗入。步兵进攻战斗通常以小分队实施。渗透需要边侦察、边隐蔽行动,难以达到正常的运动速度,渗透起止时间难以确定。渗透行动过早或过迟,对渗透分队的生存和渗透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须权衡各种利弊条件后确定。渗透需周密准备,明确任务、路线和行动方法,严密组织与正面攻击分队的协同,规定火力支援的方法。渗透分队通常在进攻发起前或实入敌阵地时利用有利地形、夜暗或不良天候,从敌部署的间呶秘密渗入。渗透行动需灵活权动,隐蔽迅速,避免被敌察觉,按时到达指定地区,突然发起攻击。

第四节主要进攻方向和攻击点

进攻方向,是分队遂行进攻任务的行动方向,分主要进攻方向(主攻方向)和辅助进攻方向(助攻方向)。主攻方向[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是集中使用兵力兵器的重点方向,也是对战斗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是与助攻方向相比较而存在的。助攻方向是使用兵力、兵器的次要方向,是为主攻方向夺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对敌实施辅助性进攻的方向,是相对于主攻方向而建立的。主、助攻方向并存,可以迷惑敌人,使其难以判明攻击重点所在,从而保证主攻方向的隐蔽性。积极实施助攻,在直接消灭当面敌人、攻占一定地区和目标的同时,还能吸引和分散敌部分兵力、火力,减轻主攻方向压力,使敌难以机动兵力兵器,集中力量对付在主攻方向上行动的分队。助攻方向的选定,还有利于在战斗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为主、助攻方向的转换奠定基础。攻击分队还应正确选择攻击点,实施重点突击。攻击点是对敌实施攻击的地点。进攻战斗中,选定主要攻击方向和攻击点,目的在于使战斗沿最佳途径实现预期目的。

它既是进攻行动的导向问题,也是进攻力量运用的谋略问题,关系到进攻效果乃至战斗的成败。主要攻击方向和攻击点,是指挥员定下决心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整个进攻行动的依据。确定了主攻方向,也就确定了战斗全局中进攻行动的主导方向和指挥员关注的重点方向,使进攻的主要兵为兵器聚集于此,形成重点攻击部署。进攻一方在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对敌实施攻击时,只有在选定的方向上集中使用主要进攻力量,才能保持和强化这种优势,达成速决全歼的目的。如果不分主次,沿正面平分兵力,便无法形成强大的突击力,结果只能是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以奏效。因此,“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作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主要攻击方向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主要攻击方向的宽度,一般为进攻正面的l/2或2/3,深度与进攻任务纵深相一致。

主要攻击方向通常用三个以上的点表述,即沿基本进攻轴线,从进攻出发阵地前沿一点开始,经主要攻击点至进攻任务纵深的底部一点。主要攻击点必须在主要攻击方向上选定,通常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步兵营的主要攻击点通常是敌一个排防守的阵地;步兵连的主要攻击点通常是敌一个班防守的阵地。步兵排(班)通常规定冲击目标。

主要攻击方向和攻击点影响和制约着进攻的兵力部署、火力组织以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因此,正确选定主要攻击方向和攻击点是指挥员定下决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任何一名指挥员来讲,选定最有效地达成预期目的的进攻方向都不是一件易事。主要攻击方向和攻击点的选定应依据上级意图、战斗任务、当面敌情、地形等情况,着重考虑如下条件:

符合上级重图。上级意图即全局需要,对主要进攻方向的选定具有制约作用,主要进攻方向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上级意图即全局目的的实现。只有把上级意图放在首位,从最有利于达成全局目的的需要出发,才能保证所选主要攻击方向的正确。因此,在上级的主攻方向行动时,本级主攻方向应与上级的保持一致。在上级的助攻方向上行动时,本级主攻方向应形成对上级主攻方向翼侧的有力保障,能有效牵制敌人,与担任上级主攻任务的分队行动相协调,确保其对敌实施重点突击。如采取并肩突击时,应尽量靠近上级的主攻方向。

从敌要害着眼,弱处开刀。这是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古今中外的战术原则都强调进攻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指向对方弱点。兵力使用应集中数倍于对方的兵力,以众击寡;进攻目标,应选择对方防御的薄弱部位,以强击弱。主攻方向的主攻点应力求选择在敌人暴露的翼侧、侧后或间隙地,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比较薄弱,便于突入,便于向纵深发展,便于分割敌人防御部署,便于制敌机动、各个歼灭敌人的方向和地点或部位上。这个弱处应是敌防御的要害或与之相关联的地点或部位。若情况需要选敌强点进行攻击时,应选在敌强点中的薄弱之处。地形有利。地形是敌我双方作战的共同条件,在敌情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主要根据地形定决心,因此,地形对战斗的影响是选定主攻方向和攻击点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选择主攻方向和攻击点时,应充分估计地形对分队观察、射击、隐蔽、机动和防护的影响。通常要有良好的进攻出发阵地和冲击出发阵地,便于隐蔽接敌、展开、冲击和向纵深发展,便于各分队协同战斗,便于实施保障等。为了达成攻击的突然性,有时也可将主攻方向和主攻点选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复杂地形上。上述条件,往往不可能全部具备,指挥员应通观全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抓住影响战斗的关键因素果断决策。

主攻方向与攻击点选定后,指挥员在兵力和火力的运用上必须突出这个重点,在组织指挥上也应关注这个中心,以便在主攻方向与攻击点上真正形成有力的拳头和锐利的刀锋。对助攻方向,应根据战斗任务尽量节约兵力和火力。主攻方向与助攻方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战斗中,如主攻方向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助攻方向发展顺利时,应果断交助攻为主攻,进行主、助攻方向的转换。主、助攻方向的转换对整个战斗影响极大,指挥员既要果断又要慎重,并且注意隐蔽企图,快速转换,建立新的主攻方向。

第五节兵力部署与火力运用

一、兵力部署:兵力部署,亦称战斗部署,是根据战斗企图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兵器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兵力部署,有的称之为战斗队形,如我军步兵排、班小分队,得到的配属较少,战斗时无须进行重新编组,展开战斗队形即可遂行战斗任务。营、连在遂行任务时,往往得到上级配属,战斗时,要对建制和配属的兵力火器进行重新编组和区分任务,以适应完成任务的需要,因而,使用兵力部署的概念更为恰当。确定兵力部署,是指挥员组织战斗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决心的主要内容。确定兵力部署,就是通过对所属和配属的兵力兵器进行巧妙组合和在有限空间内的合理排列,使其在战斗过程中围绕统一意图发挥整体最佳效能。指挥员应根据本级任务,攻击能力和敌情、地形等情况确定兵力部署。其要求是;符合上级意图;集中兵力火器于主要方向,建立纵深、梯次、疏散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合理进行战斗编组,形成强大的首次突击力和保持连续攻击力;充分发挥各分队的特长和各种火器的威力;便于利用地形,疏散稳蔽地配置、防护和机动;便于减少敌火力对我的危害;便于指挥;便于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各攻击分队具有独立战斗能力。

(一)兵力部署样式:步兵进攻战斗的兵力部署样式有一个梯队、两个梯队或三个

梯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营通常成两十梯队,正面较宽,任务纵深较浅时,也可成一个梯队,正面较窄,任务纵深较大时,还可成三个梯队。连通常成两个梯队,有时也可成一个梯队,成一个梯队时,应以部分兵力编成为预备队;在进攻正面较窄或担任攻坚任务时,也可编成三个梯队。排通常成一个梯队。一个梯队部署样式,指将兵力火器全部展开一次性投入战斗的部署。成一个梯队部署,首次突击力量强,便于同时发挥各分队和各种火器的威力,便于对分队实施指挥控制和保持将切的协同动作。在进攻正面较宽、进攻任务纵深较浅、或者对运动及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时,多成一个梯队部署。但是,由于一个梯队部署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等弱点,加之战场情况复杂多变,为保证完成进攻任务,成一个梯队部署时必须以适当兵力编成预备矾,用以应付意外情况。两个梯队部署样式,指将主要兵力火器分作两个部分,并依次展开投入战斗的部署,是兵力部署的基本样式。两个梯队的战斗部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能形成较强大的首次突击力,也可保持强有力的后续突击力,同时指挥控制和协调各分队的行动也较为便利,并能适应完成既定进攻任务和应付意外情况的双重需要。

三个梯队的部署样式,指将主要兵力分作三个部分,并依次展开投入战斗的部署,是在进攻正面因地形狭窄而部队展开配置受限制,或者对坚固设防之敌进攻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部署样式有利于实施连续突击,能保持强有力的后劲,便于实现火力的集中使用。但是,由于投入首次突击的兵力较步,容易遭到敌人的集中抗击。同时,因各梯队前后重叠,发起进攻时难以充分发挥全部随伴火器的战斗效能,特别是战斗中需要两次组织后续梯队进入战斗,有时还要组织火器转隶,从而使战斗指挥和协同动作更为复杂。

(二)兵力部署的方法:在确定兵力部署样式的基础上,应根据担负的任务和战法的

需要,灵活地进行战斗编组、任务区分和配置。战斗编组,是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火器进行临时性组合,目的是将战斗力量这一大系统编组为若干子系统,以便适应各种不同战斗需要和形成最佳的作战功能。进攻战斗的战斗编组没有固定模式,通常根据战斗样式和编成、敌情和地形条件确定编组的形式,按兵力火器的数量和任务需要确定兵力的比例,战斗中并

要依战斗情况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当采取两个梯队部署时,第一梯队通常以大部分兵力编成,配属较多的兵力火器,并区分为主攻和助攻。第二梯队通常以部分兵力、配属必要的兵力火器编成,也可先不给兵力火器配属,待其进入战斗时再给予转隶。营(连)还可视情况编组穿插(渗透)分队和障碍排除队。排视情况可编扫残组。

配属的坦克分队、反坦克导弹分队、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防化侦察分队和营属迫击炮分队、高射机枪分队、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由营连集中使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效能,及时而有重点地支援主要方向战斗。反坦克火箭分队和重机枪分队,通常以排(班)为单位配属给连(排)使用,喷火器分队应以班(组)为单位配属给步兵班,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任务区分,是指对建制和配属的兵力火器进行战斗任务划分,目的是明确任务,合理使用兵力,应根据敌情、战斗企图、兵力编成、战斗能力、准备程度、地形、天候等情况确定,主要明确进攻方向、任务纵深、主要攻击方向、攻占地区和歼灭的敌人等。区分任分时,应贯彻集中兵力、重点攻击的原则。对各火器分队的任务区分,应根据各种火器的性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效能的要求出发,正确赋予其任务。兵力配置,是指根据任务区分和战斗编组以及敌情、地形和战法等,将兵力火器合理布置茌适当位置,基本要求是疏散、隐蔽,便于执行任务、实施机动、组织防护和保障。在适当时机和地区以一定的形态展开配置兵力,是战斗部署的基本内容,也是战斗行动的重要前提。进攻战斗兵力配置的空间形态,既是由任务、战法等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又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换的。当实施强攻突入时,一般要采取梯次的配置形式;当包围歼敌时,则要采取环形配置形式}当采取伏击方法歼敌时,则要形成袋形配置形式。当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从行进间发起攻击时,一般不作预先的兵力配置,通常按兵力部署样式从行进间逐次展开战斗队形,直接发起冲击。

二、火力运用: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火力在步兵进攻战斗中的作用日渐显著,攻防双方拥有的火器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已成为计算敌我力量对比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火力在攻击力诸要素中成为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依靠火力杀伤和消灭敌人贯穿于进攻战斗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讲,进攻就是火力的推进,步兵进攻就是步兵运用火力达成进攻目的的过程。因此,合理组织和使用火力对发挥进攻战斗的优势,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夺取战斗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步兵进攻战斗的火力,主要由步兵所使用的武器的火力组成,包括枪械、手榴弹、枪榴弹、火箭筒、喷火器和步兵营所属的火器分队的火力等。步兵火力具有组织简便、火力击集和机动灵活的特点,是合同进攻战斗火力配系的基础成分。步兵进攻战斗的火力运用,是指步兵根据战斗任务、火器性能、目标性质和地形特点等情况对各种火力的组织和使用。火力运用是战斗指挥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战斗效能,形成火力拳头,压制和杀(毁)伤敌有生力量、主要兵器及其他目标,以保障进攻任务的完成。积极而有效地运用火力,可以给敌人以重大杀(毁)伤和心理震撼,削弱其战斗力,直至使其丧失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为达成战斗目的创造条件。步兵火力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充分利用上级火力效果,注重与上级火力衔接。进攻战斗的火力准备、火力袭击、火力支接和掩护等任务是由合成军指挥员统一组织计划的。步兵要根据上级火力计划、本分队战斗编成和任务及当面之敌的防御情况等,及时给上级提供目标信息,充分利用上级火力的效果,并注意根据步兵战斗行动的需要有效运用本级火力,补充和加强上级火力在本级进攻正面上计划火力的不足,弥补火力死角,接好与上级火力的连接。

合理运用,整体协调。步兵进攻战斗,参战的武器种类多,遂行任务的方法不一,武器射程和技术性能差异较大,各种武器的火力在行动空间上相互重叠,因此,应根据打击目标的性质和武器的性能,合理运用各种火器,形成远打与近打、间瞄与直瞄、对地与对空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火力配系,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特长和最大威力,为各攻击队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战斗中,指挥员要全面观察和掌握情况,及时协调上级火力的支援和掩护。应善于顺应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对火力加以灵活运用。既要避免对同一目标无意义的重复射击,又要防止对重要目标的火力压制出现空白。地面火力,不仅要重视组织重火器掩护和支援步兵战斗,还要注重组织步机枪等轻火器,以灵活的战术手段,牵制敌主要火力,掩护反坦克火器快速机动,占领最佳射击位置,摧毁敌对我威胁最大的装甲目标或火力点,使火力与火力之间互相协调。对空火力,要根据便携式地空导弹、高射机枪和其他火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混合配置,以便携式地空导弹和高射机枪为骨干,形成由远至近、由低到高、相互衔接的多层对空火力网。火器疏散,火力集中。各种火器要尽量分散配置,在保证火力集中与不间断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间距.并灵活适时地实施火器和火力机动。

要严密组织迫击炮、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便携式地空导弹、高射机枪、榴弹发射器、反坦克火箭(无坐力炮)和重机枪等主要火力,充分发挥其“拳头”作用。要正确选择主要火器的基本发射阵地、预备发射阵地,明确支援各攻击队战斗的方法和射击时机。

要把主要火力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式和重要时节。要突出打击重点,集中组织多门、多具火器从不同距离、不同方向上打击对我威胁最大、又是敌防御要害的目标,如主攻方向上的装甲目标、火力点,阻及攻击中突然出现的侧射火力、倒打火力点等,使主要火器能够一致她对敌主要目标实施集中、突然、准确、猛烈的火力突击。

充分利用地形,发扬火力。步兵火力主要是在近距离内杀伤敌有生力量、打击装甲目标和对空敌机,摧毁敌火力点及工事等,充分利用地形发扬火力十分重要。这既是步兵运用火力的特长,又是掩护自身安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单兵运用火力,主要是利用地形地物发扬火力,必须不断观察敌情、地形,充分利用战场上的一沟一坎、一草一术,隐蔽身体,发扬火力,灵活、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使火力与运用紧密结合。

迷打结合,有效掩护。在突出组织地面和对空火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在各攻击队发起冲击、向纵深突进、上级火力转移以及敌机临空等时机,组织使用发烟弹,迷盲干扰敌观察,有效掩护各攻击队行动。

(一)火力组织:进攻战斗的火力组织,是指步兵进攻战斗中,将各种火器按性质和任务作适当编组和分工,使其相互间取长补短,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是进攻战斗组织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攻战斗的火力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区分,按火器种类分为迫击炮火力、反坦克导弹火力、反坦克火箭(无坐力抱)火力、榴弹发射器火力和步机枪火力等,按火力性质分为炮兵火力、反坦克火力、防空火力和打步兵火力等;按发射方向分为对地面火力和对空火力;按发射距离分为远射火力和近射火力;按隶属关系分为直接指挥火力和上级支援火力等等。不同的区分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下面以对地面火力和对空火力两种方式为例,研究步兵进攻的火力组织。

1.对地面火力的组织:地面火力,通常实行直瞄射击、集中射击或拦阻射击,以歼灭、压制、破坏敌人目标。必要时可赋予高射火器向地面目标射击的任务。开进、接敌时,应在利用上级火力掩护的同时,视情组织部分火器掩护。占领进攻(冲击)出发阵地后,应指定值班火器,杀伤敌指挥官、观察员及暴露的人员,摧毁敌装甲目标。遭敌火力反准备和破坏性进攻时,应召唤上级火力或本级随伴炮兵火力压制敌炮兵,并指挥反坦克火器打击和拦阻向我攻击之敌装甲目标。火力准备时,应按上级火力计划,组织本级火器完成上级规定的射击任务;不参加火力准备时,应及时指挥部分火器,摧毁或压制上级火力未摧毁或复活的敌火力点、坦克和步战车等目标;组织部分火器掩护障碍排除队开辟通路。

冲击时,应在上级火力准备转为火力支援或向敌纵深阵地转移的同时,组织各火器分队以突然、集中、猛烈的火力不间断地支接步坦冲击,必要时,可组织第二梯队的火器提前前出参加火力打击。营(连)要着重组织迫击炮、榴弹发射器、重机枪分队的火力,消灭和压制散步兵和暴露的火器,迷盲敌指挥观察所;组织反坦克火力,压制和摧毁新发现或复活的敌装甲目标和火力点。阵地内战斗时,应规定各火器分队支援步兵分队突入敌阵地、抗击敌反冲击、打击脱离转移之敌、第二梯队进入战斗等时节的火力任务。

2.对空火力的组织:对空火力的组织,通常应阻高射火器为主,并充分发挥其他地面火器的作用,构成对空火力配系。根据敌空中目标的性质、可能来袭方向、高度和战场地形等情况,对空火器通常采取集火追随射击,必要时实施拦阻射击;步机枪采取集火射击}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无后坐力炮)采取直瞄射击;迫击炮、榴弹发射器采取空爆射击。

对空火力组织,通常根据不同的对空火器的有效射程(掩护半径)区分射击空域,明确对空射击任务。有时还应规定在地面任务不是非常紧迫时,对进入我射击空域而在友邻分队上空的敌机组织火力打击。开进、接敌对,应将对空火器分散配置在行进队形的不同部位,实施跟进掩护。占领进攻(冲击)出发阵地时,应配置在重点掩护目标附近,集火打击来袭的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

战斗过程中,要根据战斗进展情况,适时转移阵地,不间断地掩护步兵分队的行动。

3.正确赋予分队和火器的射击任务。指挥员给分队和火器赋予射击任务时的内容和程式是:明确占领发射阵地的时机、位置;规定打击的目标、顺序和射击方式及弹药消耗量;提出打击的目的;指定转移阵地的时机、方向;建立指挥关系和协同程式,规定步兵、坦克等有关分队对空射击的时机、方法和弹药消耗量。

(二)火力使用:步兵指挥员在战斗中,必须不断地观察战场,及时发现目标,测定目标的距离(高度);选定打击目标的火器、弹药类型和射击方法,确定消灭目标的顺序,规定开火的时机和信号;正确指示目标,适时发出开始射击、停止射击或转移(延伸)射击的信号(口令);观察射击效果,并校正射击检查弹药消耗情况;适时指挥火力和火器机动。

反坦克火炮(无坐力炮)分队,在战斗中应与步兵分队同时前进,适时占领阵地,以突然准确的火力消灭目标,力争首发命中。反坦克导弹分队,在战斗中应力求在最大射程上开始对敌目标进行射击,在同一时间内,通常一枚导弹打击一个目标;应优先打击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及时、迅速变换射击位置或转移阵地。迫击炮分队,必须紧密围绕步兵分队战斗行动的需要,集中火力对敌主要目标实施迅速、准确、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使炮兵火力与步兵的战斗行动保持一致,与其他火器的火力相协调。

重机枪分队,在战斗中应以间隙(翼侧、侧后)射击和超越射击等方式,主要压制敌堑壕或掩体内的散兵及反冲击的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敌机枪火力点和集团步兵,支援步兵冲击和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必要时,应根据上级命令,射击敌飞机和直升机;在夜间战斗中,应充分利用夜视器材实施战场观察,适时进行引导射击。

榴弹发射器分队,通常采取直接瞄准射击,也可从遮蔽阵地采取间接瞄准射击。集中火力压制敌火器阵地和反坦克火器,击毁敌轻型装甲目标,杀伤敌集团目标和重要小群目标。

高射机枪分队,应集中火力首先射击对被掩护分队威胁最大、对射击最有利的目标,尔后转移火力射击其他目标。便携式地空导弹分队,应根据步兵分队指挥员的命令和敌空中目标来袭情况,适时开火,重点打击对我步兵分队威胁最大、便于我射击的敌飞机、直升机。

喷火器分队,应根据步兵指挥员的命令,在步兵火力直接掩护下,隐蔽接近指定目标实施喷射。通常以两具或三具从不同角度(在180度以内)对同一个目标交叉喷射,有时也可以单具对一个目标喷射。

第六节步兵进攻战斗的基本行动

步兵进攻战斗的基本行动,是步兵进攻战斗中为达成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所进行的主要作战活动。主要包括:开进和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接敌和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开辟通路、冲击、突入敌阵地时的行动、抗击敌反冲击、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和完成任务后的行动等战斗行动。这些行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无论是对防御之敌进攻,还是对驻止之敌和运动之敌进攻,基本战法无论是强攻还是袭击,或是强攻与袭击相结合,都可能采取这些行动。这些行动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次进攻战斗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战斗行动不一定在一次进攻战斗中全部出现,有的进攻战斗中可出现这几种行动,有的进攻战斗中可能出现那几种行动,不会是一种模式。

一、开进和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开进,是进攻部队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预定进攻出发阵地的机动。目的是为了适时展开进入战斗。当部队远离预定攻击目标时,组织开进是发起进攻的前提条件。步兵能否将潜在的打击力量作用于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进的成功与否。开进行动在以往的进攻战斗中,是作为战斗的组织准备工作出现的。现代条件下的进攻,由于武器装备的发展,防御之敌作战火力的控制范围急剧扩大。防御之敌不仅可从较远距离上对我实施火力打击,而且把组织兵力从地面、空中对我袭击,破坏我开进,阻止我展开,作为其实施防御战斗的重要手段。加之步兵有时在开进过程中从行进间发起进攻,这就使开进成为更加复杂的战斗行动。各分队将在开进中逐渐转换成战斗队形,需要边开进边侦察敌情,进一步明确任务,做好攻击准备,这对分队的机动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和时间观念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步兵的开进,不仅是接近防御之敌的过程,而且是充满与敌交战的过程,开进已成为实接进攻战斗的重要行动之一。能否顺利组织实施开进,直接影响进攻的发起和发展。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按照统一计划组织实接开进。现代条件下的开进是在敌空中、地面侦察监视和袭击威胁,道路、桥梁遭到破坏或沾染,途中可能与敌遭遇等情况下进行的,必须充分做好开进准备,明确开进任务,规定开进中各种情况的处置方察,组织开进保障,加强开进的组织指挥,及时处置各种情况,确保开进成功。

恰当选择开进的时机和方式。恰当的开进时机和方式有利于达成出敌不意、突然攻击、不失战机的目的,也有利于减少损失。开进时机和方式不适宜,即使行动再快,也将徒劳无益。如开进过早,敌人就有可能预先采取措施,使我在敌大面积的火力覆盖地段停留时间过长,使分队遭受不必要的伤亡。如开进过迟,则会丧失战机。因此,恰当选择开进时机和方式非常重要。开进时机,是指开进出发的适当时间,应根据攻击发起的时间、进攻方式、开进距离和速度、道路状况以及敌情威胁程度等条件而定。基本要求是:不误战机,保证及时发起进攻,并尽量利用夜暗、黄昏或能见度不良的天气实施,以保证开进的隐蔽性,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减步伤亡和据失。确定开进时机时,既要考虑避免步兵在敌阵地前作过长时间的停留,又要保证步兵有调整部署、恢复体力的时间。开进方式,是指开进时采用的机动方式。通常分为摩托化开进、徒步开进和二者相结合的开进。

摩托化开进,也叫乘车开进,是指乘坐建制内或配属的轮式车辆实施的机动;

徒步开进,是指以步行方式实施的机动;摩托化开进与徒步开进相结合的开进,是指以乘车机动与以步行实施的机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的开进,可以根据装备条件和敌情、地形、道路状况采取先乘车后步行,或先步行后乘车,或一部分乘车,另一部分步行等方法。摩托化开进速度快,但对地形和道路依赖性大,组织指挥比较复杂。徒步开进速度慢,但对地形和道路依赖性小,组织指挥比较简单。现代条件下,摩托化开进已成为步兵开进的基本方式。

周密进行开进的组织准备。周密进行组织准备是保障顺利实施开进的重要条件。准备愈充分,分队的行动愈快,受据的程度也就愈小。从我军步兵战斗经验看,开进的组织准备工作主要取决于:分队临战前保持最佳的战斗状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开进部署符合战斗企图,周密组织各项保障。受领任务后,应着重了解在上级编成内开进与本分队有关的事项和任务,合理确定开进部署,及时下达开进命令。开进部署应具有灵活性和迅捷性的特点,而这种灵活性和迅捷性又只有符合战斗部署的要求才有价值。因此,开进部署应根据上级开进计划、本级的兵力部署、敌情、道路及开进与发起进攻的方式确定。基本要求是:与兵力部署相适应,便于迅速前进,便于展开和应付意外情况。通常按照各战斗编组和投入战斗的顺序确定纵队的编成和开进序列。一般是先投入战斗的分队在前,后投入战斗的分队在后。现代条件下,组织周密而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分队迅速、隐蔽、安全地开进,特别是在战前准备工作节奏加快、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组织良好的保障就更为重要。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和伪装,组织好各种警戒,防止敌空中和地面的各种袭击行动。组织运动保障队,修复或协助抢修被敌破坏的道路和桥梁,派出障碍排除队,及时排除敌撒布在开进道路上的地雷等障碍物。当前进道路遭敌封锁或受沾染时,应及时选择迂回路通过。

灵活实施开进指挥。开进中,应加强对先头分队和车辆的控制,与各分队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正确掌握行进方向、路线、速度和间距,及时了解和处置开进中的各种情况,保证分队按规宠的时间、路线到达进攻出发阵地。遇敌空袭时,应增大疏开距离快速前进,或利用地形分段跃进,指定对空火器和视情况组织部分步机枪打击敌飞机、攻击直升机。

地形条件有利时,也可迅速下车疏散隐蔽,待敌机空袭后再继续前进。遇敌炮火拦阻时,应利用其炮火射击间隙疏散跃进通过,可能时选择迂回路线绕行。或迅速下车,疏散队形,利用地形,加快速度,不停顿地前进,并及时召唤上级火力掩护。遇敌化学袭击时,指挥分队采取防护措施快速通过或绕过。遇敌侦察、警戒、袭击分队时,应指挥尖兵分队将其歼灭或驱逐,必要时可展开部分兵力配合尖兵分队行动,主力迅速前进。

遇前进道路、桥粱被敌破坏时,应根据情况选择迂回路线前进,或转换开进方式,或主动配合上级保障分队及时修复。下车地区是分队由摩托化开进转为徒步开进的地区,应尽量靠近进攻出发阵地。到达下车地区后应迅速下车,边疏开边前进,适时从行进间逐渐展开成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快速隐蔽地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或行进间发起进攻。

正确选择和隐蔽占领进攻出发阵地。进攻出发阵地是完成进攻最后准备和发起进攻所占领的阵地,是分队展开成战斗队形进一步完成进攻准备的依托。进攻出发阵地包括各攻击分队(预备队)的配置地域、各种火器射击阵地等,应力求选在靠近敌人,便于隐蔽疏散地配置兵力兵器和突然发起进攻的有利地形上。进攻出发阵地一般构筑野战工事和机动道路等,有时还构筑假阵地,设置假目标,并实施伪装,在暴露的翼侧或受敌坦克威胁的地段设置障碍物。进攻出发阵地通常由上级选定,有时也可由步兵自行选定;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常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在上级火力和先遭支队的掩护下,沿隐蔽道路、有利地形,经过开进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在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常经过调整部署或换班,隐蔽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应及时派出观察、警戒,指定值班分队和火器,严密监视敌人,隐蔽疏散地配置分队,迅速构筑防护工事,通过观察或现地勘察,进一步查明当面敌情和地形,及时修正和完善决心,补充规定任务,迅速完成攻击准备。

及时判明敌袭击的征候,随时准备抗击敌人来自地面和空中的突然袭击。规定防护和伪装措施,隐蔽攻击企图。进攻出发阵地的工事,通常在占领阵地后临时构筑。

重点构筑主要火器发射阵地、人员防护工事、指挥观察所等。遭敌火力袭击时,应及时发出警报,迅速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护,组织部分火器打击来袭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及时判明敌人的袭击企图,迅速做好抗击敌人破坏性进攻的准备,并及时报告上级。当敌实施破坏性进攻时,应依托阵地或前出抢占有利地形,坚决抗击敌人,力求歼敌于运动之中;情况有利时,也可采取伏击战法歼灭敌人。敌火力袭击或粉碎敌破坏性进攻后,应迅速查明情况,及时调整组织,补充弹药,消除后果,继续做好攻击准备。

二、接敌和占领冲击出发阵地:接敌是指接近敌人,由进攻出发阵地向冲击出发阵地前进的行动。目的在于迫近敌人发起冲击。接敌和占领冲击出发阵地,不论是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还是在非直接接触的条件下,都是发起冲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由于发起进攻的方式不同,步兵接敌可能从进攻出发阵地开始,也可能从开进中逐渐由开进转换成战斗队形,直接占领冲击出发地区,迅速发起冲击,或作短暂停留后发起冲击。

接敌过程中的情况更为复杂,步兵不仅受敌火力和反进攻行动的威胁更大,而且需要边接敌边查明情况,进一步明确任务,做好冲击准备。现代条件下的接敌已成为实施进攻战斗的重要行动之一,能否顺利接近敌人,直接影响冲击的发起和发展。因此,要求指挥员掌握好接敌的时间、路线及运动速度,灵活运用队形和变化运动方法,靠前指挥,不断观察敌情、地形和各分队的行动,及时处置各种情况,并在规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冲击出发阵地(地区),利用火力准备或火力袭击效果,准时发起冲击。

正确把握接敌时机,灵活运用战斗队形。分队通常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在上级火力、烟幕的掩护下,成疏开队形,沿隐蔽路线疏散隐蔽地前进。接敌中,应根据地形和受敌火力威胁程度等情况,灵活采用接敌的队形。掌握好展开战斗队形的时机和方法,及时合理和正确处置接敌中的情况,迅速隐蔽地占领冲击出发阵地。迅速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充分做好冲击准备。冲击出发阵地是分队完成冲击准备并发起冲击所占领的阵地。通常选择在靠近冲击目标,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有利地形上。冲击出发阵地是协调各分队冲击时的行动,调整攻击队形,恢复步兵体力,完成冲击准备的重要位置。步兵占领冲击出发阵地,通常利用上级火力准备效果,隐蔽迅速地占领。当受敌火力威胁时,应交替掩护占领。占领前,应组织必要的兵力对冲击出发阵地进行搜索。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后必须疏散、隐蔽地配置战斗队形,组织观察、警戒,指定值班火器,组织构筑工事;根据敌情变化,进一步下达补充指示和明确有关事项,适时调整部署,观察并向上级报告火力射击效果;指挥参加火力准备的火器摧毁和压制残存和新发现的目标;检查各分队是否进入指定位置,对任务和信号的明确程度,火力分队的射击准备,攻击分队的冲击准备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冲击出发阵地的工事,通常在占领后临时构筑。有条件时也可事先构筑。临时构筑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并以近迫作业方式构筑必要的射击和人员掩体。

三、开辟通路:现代条件下,防御之敌非常重视障碍物的作用,不仅将设置障碍作为增强防御韧性的措施,而且将其与火力相结合,作为抗击进攻的重要手段。无论何种防御,只要有可能,就会在受威胁方向和地段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障碍物。

所以,进攻一方必须重视克服敌障碍物。开辟通路是在敌障碍区中排除障碍物以开辟通道的行动,是保障顺利冲击的关键性工程措施,包括陆上开辟通路和水中开辟通路。目的是确保人员,车辆、舰艇、登陆运输工具等安全通过障碍区。通路按用途分为坦克通路和步兵通路。开辟通路的数量、宽度,应根据战斗部署、冲击的兵力、破障能力、敌障碍物的种类、密度和纵深等条件而定。步兵要立足自我克服障碍,在组织开辟通路时要全而计划,重点保障,立足复杂情况,充分进行准备。具体要求是:正确选择时机。开辟通路的时机应根据破障能力和方法、火力准备和攻击发起的时间等情况而定,以保证准时发起冲击和隐蔽企图为前提。过早开辟易遭敌封锁,给控制通路增加困难,且易暴露企图;开辟迟了,各攻击分队等侯通过,会影响冲击行动,造成协同动作失调而增大伤亡。因此,通常在火力准备时开辟,有时也可在火力准备之前秘密开辟,或在火力准备前和火力准备时分段开辟。

灵活运用开辟方法。开辟通路的方法应根据敌障碍物配系、本分队任务和器材等情况灵活确定,通常分为强行开辟和秘密开辟。强行开辟,可采取爆破、扫雷坦克扫雷、炮火摧毁、人工搜排等多种方法。爆破法,可使用直列装药、集团装药、抛射串联集团药包或火箭爆破器等器材和装备。秘密开辟时,障碍排除队事先隐蔽地进人敌障碍区,实施人工搜排,或者在障碍物中敷设爆破器材,在冲击发起之前遥控引爆开辟。严密组织。开辟通路,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统一组织,也可由第一梯队步兵营自行组织,步兵连主要担任扫残任务。自行组织开辟通路时,指挥员要查明作业地域的地形状况,敌障碍物配系及掩护火器的情况;明确开辟通路的时机、数量、位置和方法;并周密组织障碍排除队和担任掩护火器的协同动作,明确与上级炮兵和使用通路分队之间的协同规定,充分准备物资器材。

有效实施掩护。强行开辟通路,应在可靠的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实施,对炮火开辟的通路,要进行扫残和加宽。秘密开辟通路时,应积极与敌夜视、照明器材作斗争,组织佯动欺骗,掩护障碍排除队进行作业。在秘密开辟通路的同时,应做好火力掩护和强行开辟的准备,以便秘密开辟不成时,立即转为强行开辟。严格控制已开通路。对己开辟的通路,应按规定标示,并组织火力加以控制,必要时进行伪装,在通路口外设置警戒,防止敌人封闭通路。当未能按预定计划开辟通路或已开辟的通路搜敌封闭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重新组织开辟。

积极协同上级开辟通路。当上级开辟通路时,应加强对敌情和开辟效果的观察及报告,组织火力掩护,排除通路中的残存障碍物。组织扫残时,应迅速查明残存障碍的位置,种类、数量,标定扫残的具体位置,采取同时或逐次爆破的方法,彻底扫除残存障碍。

在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我方设置在防御前沿的障碍物,应在发起攻击前秘密撤除。

四、冲击:冲击是指快速冲向攻击目标的战斗行动,通常以火力、格斗等手段消灭敌人。冲击是进攻战斗中最激烈的关键时节,也是歼灭敌人、夺占阵地的决定性阶段。无论对防御、驻止之敌进攻,还是对运动之敌进攻都必须采取冲击行动。尤其对阵地比较坚固之敌强攻突破时,冲击更是主要的战斗行动,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冲击取胜的主要因素是:冲击分队的战斗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良好的军事技能和熟练的战术动作,与诸军兵种密切的协同和坚定、灵活、不间断的指挥以及优势的兵力、火力等。冲击必须做到,坚决、突然、勇猛、迅速、协调。正确把握冲击程式。冲击时,应根据敌火力威胁程度,开辟通路的数量、宽度,冲击距离及冲击目标的性质等情况,灵活确定冲击程式。通常冲击分队应在火力支援和掩护下,紧随弹幕,不停顿地向指定目标实施坚决、勇猛的冲击。当敌火力对我冲击分队威胁较大时,也可实施交替掩护冲击,当得到坦克分队加强时,可由坦克支援或引导步兵冲击。

分队应力求统一发起冲击,有时也可根据情况逐次发起冲击。统一发起冲击在上级火力准备效果良好、所需通路按计划开辟成功,各冲击分队顺利抵达冲击出发阵地做好冲击准备时采用。逐次发起冲击是在上级火力未能有效压制攻击目标之敌,或冲击分队未全部按时到达冲击发起位置时采用。有时为欺骗迷惑敌人,达成主攻方向发起冲击的突然性,也可采用逐次发起冲击方式。迅速通过道路。发起冲击后,应按预先规定的路线、队形和方式,迅速通过通路。通过通路时,应根据通路的宽度、地形、敌火力威胁程度和冲击方式等情况采取不同的运动队形和方法。通常成两路或一路纵队快步通过。

当坦克支援冲击时,坦克分队应在冲击分队之后适当距离的有利地形上,以火力摧毁或压制敌装甲目标和火力点,掩护步兵通过通路;步兵突入敌阵地后,坦克迅速通过通路,超越步兵队形,向敌实施冲击。当坦克引导冲击时,步兵应以班为单位紧随各辆坦克通过通路,或待坦克全部通过通路后,步兵再通过通路。

通过通路后,各攻击分队应迅速展开,充分利用火力,坚决勇猛地扑向目标,一举突入敌前沿阵地,以各种手段与敌展开近战,击毁敌装甲车辆,摧毁敌火力点,消灭敌步兵。

密切协同动作。冲击过程中,步兵的火力分队和上级支援的炮兵,应密切协同,确保不问断地支援步兵分队的冲击行动。各攻击分队之间和火力与攻击行动之间应协调一致。攻击行动与炮兵火力的协调方法,通常以第一线步兵、坦克到达敌防御前沿的时间作为冲击基准时间。根据基准时间,炮火要准时延伸,各冲击分队要抵达规定的位置,在火力延伸时向敌人猛扑。当坦克支援步兵冲击时,步兵应为坦克指示目标;当坦克引导步兵冲击时,步兵应以积极的行动摧毁、消灭敌反坦克火器和人员;当坦克前进受阻时,步兵应超越坦克向预定目标继续冲击,必要时指派分队协同坦克克服障碍。步兵分队间的协同,应以主攻方向上的分队为主,以第一梯队的行动为主,助攻分队要以积极勇猛的行动牵制敌兵力、火力,配合主攻分队的行动,第二梯队要枧情况主动以火力支援第一梯队时冲击。

正确处置各种情况。由于战场情况复杂多变,各攻击分队当面敌情、地形、我炮火压制的效果和开辟通路的情况等,都不可能一样,各分队的战斗发展一般不可能齐头并进。有的方向可能比较顺利,有的方向则可能受挫;有些情况可能在预测之中,有的可能出乎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指挥员以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来左右战场形势,加强指挥控制。冲击时,指挥员应不间断地观察、了解战场情况,掌握敌情变化,严密监视敌人兵力、兵器的机动情况,判明敌企图,始终关注主攻方向上的行动,及时协调主攻、助攻和各兵种分队之间的行动,适时给火力分队补充规定任务,加强对各分队的指挥控制,灵活运用兵力、火力,正确处置各种情况。当冲击失调时,应迅速查明情况,加强协调与控制,恢复协调一致的冲击行动。当冲击受阻时,要沉着果断,及时查明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召唤支援火力和组织本级火力掩护攻击分队继续冲击。当冲击受挫时,应迅速查明情况,及时召唤上级火力,重新组织本级火力和攻击力量,协调各分队的行动,掩护受挫分队就近占领有利地形,迅速调整部署,鼓舞士气,采取相应的攻击方法,再次发起冲击。如情况发生根本变化需要改变主攻方向时,应报请上级批准,迅速改变主攻方向,机动兵力、火力,在发展顺利的方向上,突然、快速形成新的主攻方向,其他方向上的冲击分队和火力分队应积极支援和配合新的主攻方向战斗。若遇敌阵前出击时,受敌威胁的分队应迅速抢占附近有利地形,以火力杀伤阵前出击之敌,并召唤火力打击敌人。火力分队应迅速对阵前出击之敌实施拦阻和压制,其他攻击分队应加快攻击速度,或以一部兵力向阵前出击之敌翼侧或侧后攻击。

五、突入敌阵地后的行动:突入敌阵地后,应根据战斗发展进程,及时给各攻击分队补充规定任务,指示发展方向,协调其行动,组织和机动火力积极支援前出分队,不断观察和判明敌人的行动企图,注意发现敌防御部署的间隙和翼侧,各攻击分队迅猛向纵深攻击和向两翼扩张,大胆迂回包围,各个歼灭敌人。同时,随时准备抗击敌人反冲击,追歼脱离转移之敌,适时使用第二梯队,不断保持和发挥战斗力优势,夺取战斗胜利。

(一)前后夹击,胶着近战,围歼前沿阵地之敌:

歼灭前沿阵地之敌,应依据当面的敌情、地形、兵力部署和战斗发展情况,灵活运用战法。渗透(穿插)分队,应利用第一梯队的攻击效果或敌防御间隙,向敌初始阵地或第二道阵地后滑实施迅速穿插,攻占敌纵深要点,切断敌前后联系,与攻击分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对敌分割包围,歼敌于初始阵地之中。或者袭击敌指挥所、迫击炮阵地等重要目标,配合正面攻击分队战斗。各攻击分队突入敌阵地后,应当依据任务区分,密切配合,迅速向两翼扩张和向敌纵深攻击前进,大胆迂回包围,各个歼灭敌人。当不编穿插(渗透)分队时,攻击分队突入敌阵地后,主力应首先向任务纵深方向发展进攻。在火力分队的支援下,利用地形和敌阵地间隙直插敌纵深,对敌实施分割包围,或者抢占有利地形,断敌退路,在其他攻击分队的配合下歼灭敌人。部分兵力向两翼扩张,迅速抢占有利地形,肃清前沿战斗掩体、堑壕内的敌人,扩大攻击点,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配合主力分割围歼敌人。火力分队应当以准确、猛烈的火力摧毁敌装甲目标,压制敌火力点,支援攻击分队战斗。敌人由基本阵地向预备阵地或者辅助阵地转移时,攻击分队和火力分队应当密切配合,以猛烈的火力打击转移之敌,并乘机向前推进,迅速分割歼敌。第二梯队应当适时跟进,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二)制变于先,歼击向后续阵地转移之敌:

防御之敌向后续阵地转移,多在我突入敌前沿阵地,敌因伤亡严重无力继续进行抵抗时被迫实施。有时在我突入敌前沿阵地的过程中,甚至在进攻刚刚开始时主动实施。此时,防御之敌旨在通过退却进行部署调整,为尔后行动创造条件。因此,制止和歼灭脱离转移之敌,是达成歼敌目的的重要行动。由于防御之敌机械化程度高,必要时必将企图以最快的速度实施退却,我要想追上并歼灭之,就必须以超过对方的速度实施机动。因此,抢时间、抢速度的斗争将成为这一阶段战斗的明显特点和取胜关键。

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敌转移征候。发起冲击和突入敌阵地后,应加强对敌行动的观察,及时了解我攻击分队的进展和敌情变化,判明敌可能脱离转移的企图、方向、地点,抓住敌脱离转移的弱点,制变于先,力求在敌脱离转移之前就预有准备,随时歼灭脱离转移之敌。当发现敌人有向后续阵地转移迹象时,应当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向上级报告。

抓住有利时机,力求歼敌于兵、车汇合之前。敌脱离工事至乘车之前,是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当发现敌下车步兵和装甲车辆向[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重新上车点机动时,应立即呼唤上级炮兵实施拦阻射击;迫击炮、重机枪、榴弹发射器分队,应压制、拦阻敌步兵;反坦克火力分队,应迅速占领发射阵地,摧毁敌装甲车辆。攻击分队应加快攻击速度。靠近敌转移分队的攻击分队应迅速利用有利地形,以火力打击转移之敌,阻止其向上车点机动;靠近敌掩护分队的攻击分队应从翼侧或侧后,向敌掩护分队发起猛烈攻击,牵制或者围歼敌掩护分队。采取多种方法,力求歼敌于机动之中。当敌乘车向后续阵地转移时,应迅速组织反坦克火力和召唤炮兵火力,对敌实施拦阻射击、侧击和火力追击。位于转移之敌正面的攻击分队和第二梯队应在坦克分队引导下,或搭载坦克,以最快速度不失时机地从多方向实施平行追击或跟踪追击,力求贴近敌人,使其无法脱离接触。追击中,应防敌伏击和误入敌火力歼击地域。渗透(穿插)分队和位于转移之敌两侧的攻击分队,应当利用有利地形,以积极的行动侧击、堵击敌人,制止敌人转移,配合正面攻击分队,力求歼敌于初始阵地或运动中。当追击分队误入敌伏击区时,应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以火力打击和兵力冲击,歼灭伏击之敌。同时,组织和召唤炮兵火力,压制敌伏击分队,支援追击分队战斗。必要时,还应施放烟幕,组织交替掩护,掩护追击分队撒出敌伏击区。当敌实施诱伏性转移或转移距离较近、追击时可能误入敌歼击地域时,应进行火力追击。当敌实施机动布雷时,追击分队应迅速绕行,或使用火箭爆破器等器材实施快速破障。当敌进入后续阵地时,攻击分队应当迅速逼近敌人,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发起攻击,歼敌于混乱之际;情况不允许时,应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呼唤上级火力,并集中本分队火力打击敌人,破坏敌在后续阵地上的防御准备,为上级歼敌创造条件。

(三)审时度势,适时使用第二梯队加入战斗:适时灵活地使用第二梯队,是战斗中夺取和保持主动、扩大战果、发展胜利的重要环节。虚根据战斗发展,将第二梯队使用于对完成战斗任务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方向上。第二梯队加入战斗的时机,一般说来,应在攻击步兵进攻速度和锐势开始降低和顿挫之前。等到进攻锐势顿挫甚至完全停顿下来再投入新锐力量,就会使敌人赢得时间和主动,使兵力兵器对比向着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的方向发展转变,给发展进攻造成严重影响。第二梯队使用过早,第一梯队尚能保持攻击锐势和较高的进攻速度,第二梯队必然要担负第一梯队的部分任务,导致过早消耗,影响尔后任务的完成。再者,由于加入过早,战斗态势尚不明朗,难以准确选定加入战斗的方向,也可能导致被动和失利。第二梯队加入战斗要不迟不早,具体说来,通常是在第一梯队消灭了当前冲击目标之敌,需要增强突击力量发展胜利时。或第一梯队冲击受挫,无力继续冲击时。

出现意外情况或特别有利的时机,如抗击敌反冲击,追歼脱离转移之敌,向敌纵深阵地攻击时。进入战斗的方向通常是主攻方向,若助攻方向发展顺利,也可从助攻方向进入。特殊情况下,经上级批准和与友邻协商,也可在友邻进攻发展顺利的方向进入战斗。第二梯队通常从第一梯队的翼侧或间隙进入战斗。特殊情况下,如任务需要或受地形条件限制,或第一梯队某一部分失去战斗力,也可超越第一梯队战斗队形进入战斗。超越时,不得在第一梯队战斗队形内停留,以免发生棍乱。经验证明:超越第一梯队加入战斗,不利于第二梯队和预备队迅速前进,容易造成队形拥挤和混乱,所以,应尽量不采取这种方法。第二梯队进入战斗的方式,通常是徒步行进间展开,向敌发起冲击,有时也可在坦克引导下或搭乘坦克发起攻击。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前,通常在第一梯队主攻分队之后成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跟进。第二梯队指挥员应不断观察战场,了解战斗进展情况和敌情,组织分队积极防护,适时隐蔽前进,必要时指挥火力分队提前跟进,以火力积极支援第一梯队战斗,随时做好进入战斗的准备。使用第二梯队的决心,应报上级批准,适时下达明确任务和组织协同动作。

为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应召唤支援火力,指挥火力分队压制和摧毁危害第二梯队行动的敌炮兵、装甲目标、火力点等,打击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

必要时,以障碍排除队在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地点的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第一梯队应积极完成预定任务,以积极的行动掩护第二梯队进入战斗。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后,应在火力支援和友邻协同下,向指定目标迅猛冲击,坚决完成战斗任务。

(四)火力打击,正抗侧击,抗伏结合,抗击敌人反冲击:抗击敌人反冲击,是指击退或歼灭反冲击之敌的战斗行动。目的是巩固战斗成果,为继续发展胜利创造有利条件。抗击敌人反冲击,多发生在突入敌防御阵地后向敌纵深发展之际。但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敌人加强了前沿防御,有时前沿前也可能出现反冲击行动。敌反冲击是为了消灭突入阵地的进攻兵力,封闭缺口,稳定防御态势。动用的兵力,主要是纵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反冲击成功,将使进攻一方陷入被动甚至前功尽弃。因此,能否有效抗击敌人反冲击,粉碎其行动企图,对进攻一方至关重要。抗击敌反冲击,通常是在被动情况下实施的,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敌情不明,地形不熟,准备时间短促;缺少有利地形和阵地作依托;兵力较小且多面受敌。在此态势下要抗击优势兵力并预有准备的反冲击,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抗击敌反冲击,应枧敌我力量对比、战场态势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部署,以部分或全部的抗击行动粉碎敌反冲击,或削弱敌反冲击行动,为上级歼敌创造条件。

及早准备。突入敌阵地后,应及时发现敌反冲击的征候,判明敌人反冲击的兵力、性质、方向和企图,适时定下抗击敌人反冲击的决心,迅速指挥分队攻占和巩固有利地区,向敌可能反冲击的方向机动兵力兵器,抢修工事,快速设障,做好抗击敌人反冲击的准备,并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通报友邻。

火力打击。当发现反冲击之敌向前机动时,攻击分队应加快进攻速度,抢占有利地形,抓住反冲击之敌脱离工事、失去依托的有利时机,迅速召唤上级火力拦阻反冲击之敌,压制敌炮阵地,以反坦克火力首先击毁反冲击之敌的先头坦克、步战车,迟滞敌行动,迫敌提前展开和形成混乱,同时,对空火力分队积极打击敌支援反冲击的攻击直升机,及时破坏和翻止敌人的反冲击。当敌占领发射阵地对我实施火力反冲击时,应召唤上级火力或组织本级火力迅速压制和迷盲敌人。攻击分队应利用工事和地形组织防护,并利用找火力压制效果,及时还击敌人;情况有利时,还应组织部分兵力迂回至敌翼侧或侧后,消灭以火力反冲击之敌。

正抗侧击。当敌实施兵力反冲击且兵力不大时,位于敌反冲击正面的分队,应抢占有利地形,从正面抗击敌人。处于敌翼侧的攻击分队,或使用二梯队(预备队),迅速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或向反冲击之敌的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协同正面分队歼灭反冲击的敌人。当敌反冲击兵力较大时,应迅速占领上级指定地区,或就近占领有利地形,在正面顽强抗击敌人,积极配合上级或友邻粉碎敌人反冲击。抗伏结合。当地形有利或预有准备的情况下抗击敌反冲击时,应以部分兵力以积极的行动正面抗击,牵制和迷惑敌人,以另一部兵力占领有利地形,形成伏击部署,待反冲击之敌进入歼击区后,抗伏结合,一举粉碎敌反冲击企图。必要时,也可采取欺骗手段,造成进攻受挫、后退等假象,诱敌反冲击,尔后以伏击战法歼灭之。

当反冲击之敌被击溃后,应视情追击,或根据上级的指示乘胜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六、完成任务后的行动:巩固阵地,是指对已攻占的敌阵地采取控制措施,防敌反击的行动。目的是巩固进攻战斗取得的战果,防止敌人反击。巩固阵地,通常是在担任进攻的步兵攻占了敌防御的前沿阵地或纵深阵地,或战术要点和重要目标后,为防止敌人反击、反扑时,上级赋予进攻步兵的防御性任务。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步兵担任上级第一梯队突击任务,完成任务后,上级赋予巩固阵地的任务。另一种情况是当步兵担任上级第一梯队突击任务,伤亡较大,其任务由第二梯队接替后,担任巩固阵地的任务。

巩固阵地的行动方法应根据敌情、地形情况灵活实施。基本的方法步骤是: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或利用敌人的阵地.调整部署,加修工事,进行伪装,组织防护,补充弹药、油料和给养,建立和完善防御配系等,准备抗击敌人进攻。拥有高技术装备的强敌,强调优势火力打击和快速机动反冲击,步兵巩固阵地,既要防止敌地面兵力攻击,又要防止敌空炮火力和制导兵器火力报复。巩固阵地是在完成进攻战斗的基本任务后的一种转接,要尽量缩短转换过程,迅速做好抗击敌兵力攻击的准备。派出观察警戒,及时发现敌火力袭击征侯,注意疏散配置兵力兵器,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护。

转为上级预备队。转为上级预备队是指由担任上级的第一梯队或第二梯队的突击任务,转为担任上级的机动作战兵力。目的是作为机动力量应付战斗中的紧急和意外情况。转为上级预备队,通常有以下几种时机:一是完成进攻任务后,上级投入使用了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向纵深发展进攻,需重新建立预备队时。二是进攻受挫或伤亡严重,或无力继续发展进攻,任务由上级第二梯队或预备队接替时。当接到转为上级预备队的命令后,应首先以火力或积极的行动掩护上级的二梯队或预备队加入战斗,尔后组织分队迅速收拢队形,机动至上级指定的区域(地点)进行调整补充,迅速完成转入上级预备队的工作。基本工作有:

调整人员,健全组织,重新编组,补充明确任务,补充弹药器材,做好重新加入战斗的准备。转为上级预备队是步兵分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后,进行调整补充,准备再战的过程。基本要求是:迅速进行调整补充,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紧急情况;隐蔽配置,防敌火力袭击,尽量组织分队休息,恢复体力和战斗力,准备再战。

搜剿残敌,打扫战场。搜剿残敌是指搜索和剿灭溃散隐藏的残余之敌的行动。目的是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不使敌漏网。搜剿残敌的时机;一是在基本歼灭敌人主力后,担任进攻任务的步兵转入搜剿残敌;二是在歼灭敌人一部分兵力、我上级主力向纵深发展进攻时,担任进攻任务的部分步兵转入搜剿残敌。搜剿残敌时,应当迅速判明残敌分布、隐蔽位置,可能逃窜的方向和路线,明确各分队搜剿的方法,逐点逐区域实施搜剿。基本要求是:

周密组织,合理编组,交替掩护,严密搜剿,不使敌人漏网。打扫战场是指战斗结束后对战场进行清理的行动和工作,包括肃清残敌、搜集文件、武器弹药物资,清除爆炸物,寻找伤员,收殓烈士以及收容俘虏等。打扫战场,通常以连为单位组织。应根据兵力、任务等情况,编为搜寻组、运输(押送)组、烈士埋葬组。搜寻组主要负责肃清残敌,寻找伤员、烈士,搜集战利品和我军遗留品,掩埋敌尸,清除爆炸物等。运输(押送)组负责后送伤员、烈士和战利品,押送俘虏;烈士埋葬组,负责埋葬烈士。指挥员应当在现地明确伤员、武器、弹药、物资、俘虏集中点的具体位置,指挥各组迅速展开工作。

撤离战斗地区。撤离战斗地区是指进攻的步兵脱离敌人,撤出、离开战斗地区的行动。目的或是完成进攻战斗任务,为了将分队撤至隐蔽地区休整;或为了调整部署,准备在新的方向或地区建立新的态势;或为了摆脱不利态势,扭转被动局面。撤离时机通常由上级决定。撤离战斗地区时,指挥员应当根据上级命令和战场情况,下达撤离战斗地区的命令。主要明确各分队撤离的时间、路线、顺序和方法,上车地域、到达位置和时限,后送伤员的方法,有关保障措施等。需要时,应当指定掩护分队和搜剿残敌、打扫战场的分队,明确其任务、行动方法和撤离时间。尔后,组织分队迅速隐蔽地撤离,并报告上级,通报友邻。

第九章步兵防御战斗

步兵防御战斗,是指以步兵分队为主体,独立地或在其他兵种分队的配合下,依托一定地域构成防御配系,在一定的时间内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步兵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

可在上级编成内实施,也可由步兵独立实施。步兵实施防御战斗具有多重目的,主要是:

保卫或坚守重要地域或目标,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挫败敌之进攻,消耗、牵制、退滞敌人,争取时间,掩护上级或友邻机动与进攻歼敌;

吸引、调动敌人,为转入进攻或者为主力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节步兵防御战斗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一、基本特点:步兵防御战斗,作为防御战斗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一般防御战斗的本质属性,凡是共性的防御理论均对其具有指导作用。例如,以弱抗强,是一切防御战斗的基本特征之一,步兵防御战斗无疑也是在这样的力量对比条件下展开的,而且体现得更直接、更鲜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决定了步兵防御战斗必须充分利用地形,增强自身的抗击力,削弱敌方的攻击力,通过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以逸待劳等有利条件,英勇抗击,顽强坚守,挫败敌之进攻。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是一切防御战斗的基本行动方式,步兵防御战斗也是如此。步兵防御战斗是被动的作战形式,但其中有丰富的主动性内容,如何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是步兵防御战斗行动的具体内容;前出袭扰、阵前出击、阵内伏击、反冲击、反击等攻势行动,是步兵防御战斗争取主动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以弱抗强和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构成了相对于进攻战斗的步兵防御战斗的基本特点。为了更加准确而全而地揭示步兵防御战斗的个性特征,还需要研究在防御战斗体系内部,步兵防御战斗相对于合同防御战斗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步兵防御战斗能力及由此而导致的其他方面的有限性特征。众所周知,受编制装备和战斗地位作用的制约,步兵防御战斗的兵力规模、兵种分队种类、主战兵器数量和性能、火器射程和火力强度等直接关系实际防御能力的诸要素,远不及合同防御战斗强。必须正视防御能力上的这种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局限性,在自身防御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解决好防御战斗组织与实施的相关问题。比如,合同防御战斗“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步兵在这方而的形式和手段就比较有限。又如,在防御空间上,步兵防御战斗不能像合同防御战斗那样,运用远程突击、小股兵力游动袭扰等手段,打击防御前沿前几十公里以外的进攻之敌,只能考虑在前沿前几公里的范围之内,运用自身力所能及的方法与手段,对接近展开之敌施以必要的打击。凡此种种,都是步兵防御战斗有限性的具体表现。必须明确,认识步兵防御战斗的有限性,更有利于准确把握步兵防御战斗的客观实际。

步兵防御战斗在防御目的和样式选择上的单一性特征。步兵防御战斗不可能像合同防御战斗那样,同时兼有多种防御目的和防御样式,通常在一次战斗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一特征与有限性特征有直接联系,但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于从认识的角度剖析步兵防御战斗与合同防御战斗的区别,后者则侧重于从操作角度明确两者的不同。防御战斗具有保卫重要地区和目标、直接辅助进攻、为转入进攻创造条件等多重目的。为确保战斗目的的实现,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将防御战斗区分为多种样式。在组织任何一次防御战斗时,都需结合具体情况选定防御目的和样式。在这一点上,由于合同防御战斗涉及面宽,面临的情况多样,所以,在一次战斗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选定两个以上的具体防御目的,亦可在不同方向采取不同的防御战斗样式。而步兵防御战斗,却不具备合同防御战斗的这些条件,在防御能力和战斗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防御目的的选择不可能过宽过高。一般情况下,在实施一种样式防御的同时,往往无力实施另一种样式的防御。认清这种单一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步兵防御战斗的重点,实施正确而有效的战斗指导。

步兵防御战斗在组织与实施上所关注的层面及问题上的细微性特征。这是步兵防御战斗所特有的突出特征。步兵防御战斗所关注的实践层面,在整个防御战斗中处于微观领域,其间包含的各类问题是合同防御战斗关注不到的,也是步兵防御战斗得以独立存在的直接依据。这一层面虽然处于微观层次,但它可以对防御战斗的宏观运作产生重大影响。换言之,整个防御战斗若离开了这些微观领域的运作与发展,就会变成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空壳。

组织与实施步兵防御战斗的重要责任,就在于确保这一微观领域有序运行与发展,保持其应有的活力,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达成预期的防御目的。因此,步兵防御战斗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一些十分具体的问题。大到营防御地域、连支撑点如何建立,上级提供的各种支援力量如何运用;小到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怎么用,一阵一位、一招一式怎么定。

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思考,预想多种方案,通过反复比较优选,使面临的问题从整体到细节,均有具体应对措施,以便步兵贯彻执行与落实。弄清细微性特征,有利于步兵指挥员准确把握组织防御战斗的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方式,从而提高组织指挥效果。

二、基本要求:步兵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遂行防御战斗任务,必须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的战术思想,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形成稳定的防御体系,敢于近战,善于夜战,顽强战斗,以抗击、伏击、袭击、出击、反冲击和反击等行动,粉碎敌之进攻企图。具体应重点贯彻如下要求:

(一)周密组织,快速准备: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敌人将凭借其强大火力直接攻取目标,并善于在对方准备不周的情况下实施进攻,致使步兵防御战斗面临的准备内容多与准备时间短的矛盾愈加突出,受到的各种挑战更趋严峻。步兵受领防御战斗任务后,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简化工作程序,快速进行组织准备,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实际抗击能力。并善于通过严密警戒、隐真示假、适度抗击等手段,积极与散侦察、渗透攻击和仓促进攻作斗争,迫敌放弃在我准备不周的情况下展开攻击的企图,争取时间,使步兵防御战斗的各项准备落实列位,力避仓促应战。

(二)确保重点,完善配系:实施重点进攻,是敌人在高技术条件下采用的基本战术手段。步兵防御战斗必须针对故之进攻特点,重点扼守主要方向和目标,建立完善的防御配系,正确部署兵力,设置纵深、环形、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组织严密的火力配系,构筑打藏结合、便于机动的各类工事,布设多种类、多形式、多功能的较大纵深的障碍物配系,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器材于主要防御方向。

尤其要强化挫败敌翼侧、侧后攻击和立体攻击的对抗措施,力求形成全方位、全纵深、立体而有重点的防御体系,使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等防御要素充分发挥效能,产生整体合力,为完成防御战斗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三)严密防护,保存战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战斗中,步兵面临敢火力突击和电磁打击的威胁空前增大,必须高度重视各种防护的组织,充分利用地形和防护工事,搞好兵力兵器的疏散配置与巧妙伪装,加强警戒与报知勤务,降低敌各种侦察的发现概率,控制好战斗行动与防护行动的适时转换,积极与敌远战兵器袭击、低飞敌机和直升机攻击、炮火集中突击作斗争,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和重要兵器。加强无线电通信的使用与控制,搞好电磁防护,以多种手段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灵活抗击,以攻助守:针对敌进攻行动的程式和特点,步兵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有效的阻抗行动和勇猛的攻势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稳定防御态势。整个抗击行动要灵活有效,发挥各种武器的最大效能,对接近、展开之敌,力求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打起,以增大耗歼敌人的机会。同时,要敢于将教人放近打,或主动前出靠近敌人,或待敌逼近后,对敌实施集火打击,顿挫敌之进攻锐势。

对于各种攻势行动,要结合具体态势加以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整体合力,以便在攻守兼备中稳定防御态势。对接近、展开之敌可施行袭击、伏击,以打乱敌进攻程式和节奏;对冲击、突入之敌可施以短距离阵前出击、反冲击和阵内伏击,大量歼灭敌人,削弱敌进攻能力。

(五)勇敢顽强,独立战斗:现代防御战斗的激烈、紧张、艰苦,对步兵分队的精神、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兵防御战斗,必须充分发挥我军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战斗、独立战斗作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压倒。依托工事和地形,以火力顽强抗击敌冲击,班勇敢的阵前出击、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不怕敌突入阵地,不怕被敌分割、包围,敢于孤胆战斗和与阵地共存亡,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要顽强地战斗到底。

第二节步兵防御战斗的样式和任务

一、步兵防御战斗的样式:防御战斗样式,是防御战斗行动的表现形式。各国军队由于

武器装备和战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对防御战斗样式划分的标准、方法和结果不尽相同。我军在长期的战斗和训练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一是按防御战斗目的和行动性质,分为阵地防御、运动防御和机动防御;

二是按防御准备程度和时间长短,分为预有准备防御和仓促防御;

三是按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分为野战阵地防御和坚固阵地防御}四是按战场环境和条件,分为山地、城市、江河、水两稻田地、海岸、岛屿、丛林地、荒漠草原地防御,还可分为夜间、热带地区和严寒地区防御等。其中第一种划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防御战斗的基本战法,反映了防御战斗的实质,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划分方法。按照这种划分方法,可以划分出阵地防御、运动防御和机动防御等3种防御战斗样式,而步兵防御战斗只能划分为前两种样式。因为步兵本身不具备实施机动防御战斗的能力和条件,最多只能作为上级组织的机动防御战斗的参加者。因此,依防御目的和行动性质这种最能反映防御战斗样式实质的划分方法,步兵防御战斗样式,只能划分为阵地防御战斗和运动防御战斗两种基本样式。此外,还应包括虽构不成独立防御样式,但确有实际意义的特定防御行动,诸如参加上级机动防御战斗时的抗击或攻击行动以及在掩护地区的行动等。我军现阶段步兵防御战斗的主要样式,根据步兵实施防御战斗的背景条件,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一)阵地防御战斗:阵地防御战斗,是在相对固定的地域内,依托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坚守性防御战斗。步兵实施这种防御,通常是以扼守一定的空间来粉碎敌之进攻企图,其基本的着眼点是“空间”。具体表现为保卫重要目标或控制重要地区,根据防御地域的具体条件和时间,或依托野战阵地进行,或依托坚固阵地进行。其实质是以依托阵地发扬火力的顽强坚守行动为主,并以积极的阵前出击、反冲击、阵内伏击等攻势行动紧密配合,适时机动兵力火力,不断增强主要方向的防御,通过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坚决守住阵地,挫败敌人的进攻企图。这种防御样式,准备时间比较充裕,便于依托地形周密地部署兵力、构筑阵地、组织火力配系、设置障碍,增强抗击敌人进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步兵遂行阵地防御任务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周密组织战斗,准确判断敌人的进攻企图、主攻方向和基本打法,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地形,建立以营防御地域、连支撑点为基础的,以点制面和纵深、立体、环形的防御体系}依托阵地,严密防护,顽强抗击,积极展开攻势行动,敢于近战歼敌,坚决达成预期的防御目的。

(二)仓促防御战斗:仓促防御战斗,是在受敌人直接威胁,预先有准备或准备时间极短促的情况下实施的防御战斗。目的是争取时间,掩护主力开进、展开、转移、集结、调整部署、改善战场态势,为转入进攻或新的防御创造有利条件。这种防御样式的基本着眼点是“时间”。其特点是,任务紧迫,准备时间短促,边打边组织准备。受敌威胁大,指挥协同困难;防护条件差,易遭敌火力毁伤;防御体系不完备,整体防御能力弱}战斗持续时间短。步兵在进行仓促防御战斗时,必须果断定下防御决心,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快速展开兵力、组织火力、设置障碍和构筑工事,全力抗击敌首次攻击,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形成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将顽强抗击与积极的攻势行动有机结合,大量杀伤敌人,实现防御战斗的目的。

(三)城市防御战斗:城市防御战斗,是指利用城市的建筑物、街巷和地下设施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斗。目的是直接坚守城市或利用城市阻滞、牵制、分散、消耗敌人,制止敌人长驱直入,稳定战局,为主力寻歼敌人创造条件。城市防御战斗,通常分外围战斗和市区(城区)战斗。其特点是;建筑物坚固稠密,街道及地下设施纵横交错,人力,物力资源丰富,便于凭坚固守,但观察、射击、指挥和协同比较困难,易遭敌核、化学、燃烧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袭击,易于拉生火灾,步兵在进行城市防御战斗时,必须树立顽强坚守,独立战斗的思想,集中主要兵力扼守高大坚固建筑物,严格控制便于敌进攻的街道、交叉路口(立交桥),善于利用地形和建筑物组织抗击和防护。

(四)在特定条件下的防御战斗行动:在特定条件下的防御战斗行动,主要是指上级实施步兵防御战斗样式之外的防御行动时,步兵作为参加者所采取的相关防御行动。这类行动,虽然构不成一种相对独立的防御样式,但也具有防御样式的某些特征。这类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加上级机动防御时的抗击或攻由行动,二是在掩护地区的行动。

参加上级机动防御时,步兵不是受领守点吸敌的任务,就是受领机动击敌的任务。遂行这两种任务的行动方法,与阵地防御和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的行动方法大体相近,但亦须关注这一背景下的特殊需要。如在坚守程度的把握上,就需解决好既不被敌攻破,又能吸住敌人的问题,有时还需解决好适度退让、诱敌进入的问题。又如在进攻程式的确定上,不能套用一般进攻战斗的方法,而应着重解决好快速突击敌之翼侧、防敌突击我之翼侧等诸多问题。

在上级掩护地区行动时,主要是依托工事和有利地形,灵活运用阻击、袭扰、迷盲等多种有效手段,对敌实施有效的阻滞。主要目的是制止敌人的侦察、渗透,迟滞敌前进,迫敌过早展开,为主力实施阵地坚守防御创造条件。这种行动的突出特点,是战斗空间较大,阵地依托相对有限,隐蔽行动企图难度大,指挥协同复杂,掩护任务繁重。这种防御行动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敌先遣、侦察等分队。对其有效阻滞的方法,既不同于阵地防御,也

不同于运动防御,需要步兵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与创造。

二、步兵防御战斗的任务: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实施防御,有时也可独立实施防御战斗。可能担任上级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或者预备队,还可能担任掩护、警戒等任务。步兵分队担任第一梯队时的基本任务是:扼守所占领的阵地,抗击敌人的连续冲击,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步兵分队担任第二梯队时的主要任务是t扼守上一级纵深阵地,增强或接替第一梯队的防御,以攻势行动消灭突入之敌。步兵分队担任预备队时的主要任务是:增援或接替第一、二梯队的任务,以攻势行动消灭突入之敌,或应付意外情况和执行其他机动任务。

确定防御战斗任务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即防御空间、防御时间和目的。防御空间,是指组织防御时占领的防御地域范围,通常用一定的防御正面和纵深来界定。指挥员在给部属规定防御正面和纵深时,应考虑敌情、地形和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等条件,以便于下级指挥员合理配置兵力兵器,便于组织协同和把握战斗进程,便于遂行防御战斗任务。

一般来说,确定防御战斗的正面和纵深时,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与抗击敌进攻的能力相适应,使防御分队在一定的战斗正面和纵深内能够形成有效地抗击敌进攻的防御兵力和兵器密度,以确保战斗任务的完成。

二是与战场生存的需要相一致。必须使防御分队在一定的战斗正面和纵深内,具有必要的布兵面积和间隔距离,并尽量留有一定的机动和回旋余地。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节约兵力的角度讲,防御战斗的正面和纵深越大越有利;但从防御战斗抗击能力的需要来说,又对此提出了相反的要求。因此,确定防御战斗的正面和纵深,应当在保证能够有效抗击敌人进攻的前提下,尽可能适应步兵战场生存的需要,增大防御的正面和纵深。通常情况下,防御分队的最小间隔距离,以敌一枚2万吨当量以下的战术核武器不同时使两个营失去战斗力,敌一个155毫米榴炮连一次齐射不同时杀伤我两个连,敌一发155毫米口径炮(炸)弹不同时杀伤我两个班,敌一发中型炮弹不同时杀伤我两个战斗组为宜。

三是考虑其他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在防御战斗中,不同的防御对象、任务、样式和地形等情况,将对防御战斗的正面和纵深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当步兵分队在主要方向战斗时,通常防御战斗正面和纵深较小,而在次要方向上战斗时,正面和纵深则较大。

防御时间,是步兵纽织防御时预定坚守的时间。正确地预计和确定防御时间,对于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实施防御战斗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坚守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防御手段,合理地使用兵力、兵器和器材,主动筹划各阶段的战斗行动。

在下达防御任务时,必须规定明确的防御目的,受领任务者则应根据防御目的,正确地组织和实施防御,保证防御目的的达[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成。

第三节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

主要防御方向,是指对防御全局影响最大的方向,是敌主要攻击的方向,也是我步兵集中兵力兵器防守的方向。防御要点,是防御地城内有支柱作用的重要地点,也是敌必攻、我必守直接影响防御安危的关键性地点。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是防御重点问题。没有重点就没有战术。可以说,步兵防御战术的全部问题,就是紧紧围绕着战斗目的和直接为其实理提供服务的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而展开的。因此,把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问题研究深透,对于在组织与实施步兵防御战斗中,准确把握和切实形成防御重点至关重要。

一、主要防御方向:主要防御方向,是一个既有一定宽度又有一定深度的纵长地带,覆盖从前沿前至本级任务纵深底部的防御空间。步兵防御战斗主要防御方向的概念,与合同防御战斗基本一致,其差别主要表现为空间范围的大小和构成因素的多少。当明确了主要防御方向的重要性和基本作用之后,应着重研究步兵主要防御方向的选择、形成与变换等重要问题,以便切实搞清主要防御方向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防御战斗实践。

正确选择主要防御方向,是步兵指挥员定下防御决心的核心内容,是能否挫败敌人进攻企图的重中之重。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敌人进攻的高度灵活性和主攻方向的可变性,使正确选择主要防御方向的难度明显增大。但是,只要步兵指挥员准确掌握选择主要防御方向的基本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比较,所遇到的困难就可以得到解决,主要防御方向就可以选准。影响和制约选择主要防御方向的因素虽然较多,但具有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上级意图、敌情和地形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选择主要防御方向的基本依据。对于这三条依据,需要有一个思辩性的认识。上级意图在这三条中具有主导作用,下级选择的主要防御方向,必须满足实现上级防御目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战法的需要,与上级的主要防御方向保持一致,或靠近上级的主要防御方向。在上级意图决定选择主要防御方向基本趋向的前提下,地形条件是选准方向的基础,敌情是选准方向的关键。

这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坚持以我主要防御方向也是敌主攻方向的原理为指导,根据已掌握的敌情和敌进攻特点,结合地形的利弊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判明敌进攻企图、在本分队正面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与性质、机动样式、可能采取的攻击手段等,进而找出敌可能实施主攻的多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对敌多个可能的主攻方向进行综合分析,看哪个方向最具可行性。可以说,只要找到了最具可行性的敌主攻方向,也就找到了我应集中兵力兵器防守的方向。步兵指挥员在选择主要防御方向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遇到的相关矛盾。不能误以为地形便于我坚守的方向就是主要防御方向,应着眼于防所必虑,将我最担心的方向作为选择重点。也不能只盯住正面选择主要防衡方向,应针对敌善于实越翼侧和侧后攻击,将翼侧和侧后作为选择重点,以确保主要防御方向选择的准确性。

了解和掌握选择主要防御方向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步兵指挥员来说,不仅有助于选准主要方向,而且有利于在上级明礴主要方向的情况下深刻理解上级意图。

形成主要防御方向,是把方案变成理实的实际步骤,是贯穿于步兵防御战斗准备与实施全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防御方向不应过宽,通常不应超过整个防御正面的1/2,也不应过窄,否则会因兵力拥挤而降低防御的弹性。主要防御方向必须有适当的地幅,满足便于形成主要防御方向的空间需要。在防御战斗准备阶段,要舍得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较为严密的阵地体系,组织较强的火力配系,构筑功能完备的战斗工事和掩蔽工事,加大障碍设置的种类和纵深,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防御配系密度。同时,各种保障力量亦应向主要防御方向倾斜,使构工能力、物资储备与补给、战场救护和装备抢修等,均能满足实际战斗需要。在战斗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给主要防御方向创造坚守条件,以主要防御方向坚守分队的行动为中心,全面展开抗击行动,实施有力的支援与配合,积极巩固已经形成的主要防御方向,使之在防御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变换主要防御方向,是应付战斗情况变化的有效措施,是步兵在战斗中提高抗击针对性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敌凭借其较强的突击力和快速机动力,可以在战斗中随时改变主攻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步兵必须针锋相对,敌变我变,适时调整抗击部署,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新的主要防御方向,挫败敌之企图。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战斗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要防御方向应有作用的重大问题。步兵指挥员要预有准备,形成应付敌改变主攻方向的预案。战斗中,应准确预见和及时掌握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发现敌改变主攻方向的各种征候,判明敌人的行动企图。当敌改变主攻方向的情况出现时,应快速机动各种火力,破坏敌改变主攻方向的行动计划。适时向受威胁的方向机动兵力兵器,增强该方向的抗击能力。以人工机动设障和请求上级机动布雷的方法,增大受威胁方向的障碍物密度,限制敌改变主攻方向的行动。态势有利时,亦可使用部分兵力对改变主攻方向之敌实施翼侧突击,打乱敌进攻队形,降低其攻击力,为我形成新的主要防御方向争取时间。各级步兵要紧密配合,先对敌形成应有的抗击力,扼制敌改变主攻方向的势头,再进行必要的部署调整,尽快形成新的主要防御方向,稳定防御态势。

二、防御要点:在选定和形成主要防御方向的基础上,再建立防御要点,将更有利于突出防御重点,使防御重点不仅表现为一个纵长的面,而且表现为这个面上关系、决定该面安危的几个点,即便敌人夺占了这几个点以外的其他阵地,我步兵仍可靠这几个点的支撑与敌抗争,仍可达成预期的防御目的。换一个角度说,防御要点也是主要防御方向稳定的“柱石”。防御要点之所以能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具有“顶、隔、拖、反”四大功能。“顶”,就是依托强固的要点阵地,以点护面,顶住敌人的攻击;“隔”,就是依靠要点的稳固将敌进攻队形自然隔离开来,再施以必要的火力割裂,使敌不能形成攻击的整体合力;“拖”,就是要点地处要冲,通过顽强抗击,使敌久攻不下,欲罢不能,大量牵制其攻击力量;“反”,就是以要点为依托实施兵力和火力反冲击(反击),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由于步兵防御战斗地幅有限,尤应重视充分发挥防御要点的重要作用。

正确选择防御要点,是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前提。防御要点的一般标准,应该是位置重要,地形有利,便于独立坚守,关系防御安危,能控制敌主攻方向,确保防御稳定。在选挥防御要点时,必须处理好“要”与“险”的关系,坚持以“要”为主,以“险”为辅,二者兼顾。所谓“要”,就是地处要冲,位于主要防御方向之上或相靠近,与上级防御要点相一致,战术价值重要,对整个防御阵地具有支撑作用,是敌必争、我必守,直接关系防御安危之地。所谓“险”,就是地势险峻,便于卡口、制谷、控面,并有相应的战术容量,易守难攻,获有地利。“要”是第一位的,“要”面不“险”,可以通过改造地形和增设副防御设施来使之便于坚守。防御要点并非都是相对高大的高地,“险而不要”之地不可能具备防御要点的功能。相反,那种地貌平平面地处要冲之所,即便是几个相连的小高地,也可能成为防御要点。因而防御要点的形态,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此外,对于“要”的把握,还应从战斗全过程来分析。某些地形的要点价值具有隐含性,在战斗之初看不出其可作为防御要点的价值,但当战斗发展到一定阶段,部分阵地被敌夺占之后,其对整个防御阵地支撑之“要”便会显现出来,在选择要点时切不可忽略此点。当从“要”与“险”的结合上搞清防御要点选择的基本意向后,还需合理把握选择的数量与布局,步兵选择防御要点,主要是营、连两级的事。受其实际防御力量的制约,要点的数量通常营为2-3个,连为1-2个,多了将无法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要点。每个防御要点都应具备相应的战术容量。在布局上,主要防御方向上的要点要多于次要防御方向,要点之间应互为依托,形成相互有效策应的犄角之势。当两个要点的“险”、“要”程度相当时,要把整体布局更趋合理的地点确定为防御要点。防御要点布局的形式,亦为多种多样,究竟是前三角,还是后三角,或是梯形,均需依防御任务需要和地形条件而定。

切实形成防御要点,是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环节。与形成主要防御方向同理,防御要点若离开足够的兵力、火力、战斗物资储备,若离开坚固而完备的阵地、工事与障碍物,亦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步兵必须认真贯彻集中兵力、重点防守的原则,在战斗打响前,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形成各防御要点的重点部署.使之奠定能打、能藏、便于长期坚守的良好基础,以便切实发挥应有功能。战斗打响后,要针对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巩固已经形成的防御要点。作为分队,在巩固防御要点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点内与点外的关系。分队的防御要点,地幅较小,易遭敌集中火力突击。

在这种情况下,坚守分队若据守在要点之内,必然会增大伤亡。为确保防御要点得以巩固并发挥作用,应确立“护面保点、守点制面”的战术思想,即在战斗之初,围绕各防御要点,兵力适度外张,扩大面状部署,占领要点周围的有利地形,抗击敌人对防御要点展开的攻击;待战斗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外张的兵力再逐步向点内收缩,最终在与敌短兵相接中转入守点抗击,扼制敌在正面的攻击。这样既能减少我坚守分队的伤亡,又能充分发挥防御要点的抗击功能使战前形成的防御要点,在战斗中得到巩固。

第四节防御体系

防御体系,是防御诸要素经科学组合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实施防御战斗的基础。防御要素主要由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和障碍物设置等五大要素构成。

在防御战斗中,这五大要素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只有联系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抗击敌人进攻的坚固“盾牌”。步兵防御战斗,受其个性特征的影响与制约,建立防御体系的方式和内容有别于合同防御战斗。

步兵指挥员要把建立合理的防御体系,当作组织与实施防御战斗的基本内容,当作提高防御稳定性的根本措施,依据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着眼整体,关注联系,科学组合,切实建立起符合具体防御战斗实际的、功能完备的防御体系,为达成防御目的奠定坚实基础。

一、兵力部署:兵力部署,是对建利和配属分队所作的兵力编组、配置和任务区分。兵力是构成防御能力最基本、最具活力的要素。步兵分队受领防御任务后,将由平时的建制序列变成战斗编成序列,除本建制内的兵力外,还可能得到坦克、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炮、便携式防空导弹、工兵、防化荨兵种分队的配属,以及压制炮兵的支援,兵力规模明显扩大。

兵力部署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诸兵种整体抗击合力的充分发挥,对于顺利完成防御战斗任务至关重要。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进攻之敌拥有较强的突击力和多种打击手段,强调翼侧、侧后攻击,注重立体打击,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多波次连续重点突击,致使我防御分队承受的各种压力空前增大,确定兵力部署面临诸多挑战。为使兵力部署在防御战斗中发挥应有作用,分队在部署防御兵力时,必须针对新情况,采取新对策。

针对敌在主攻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在助攻方向上只配置牵制兵力的情况,分队要敢于在次要防御方向节省兵力,给主要防御方向上的坚守分队赋予较窄的正面,给予较多的兵力兵器加强,将上级支援的兵力与火力尽可能地使用在该方向上,并做好适时从次要防御方向向主要防御方向机动兵力的部署准备,以便主要防御方向始终保持有效抗敌进攻的力量。

针对敌善于实施全纵深立体攻击的情况,防御分队的兵力兵器应构成纵深、环形、梯次配置,要沿防御正面向纵深疏开战斗队形,形成富有弹性和韧性的梯次抗击部署,搞好对地和对空火器分队相结合的战斗编组,使各支撑点均具备全方位的环形、立体抗击侧力。

针对敌进攻灵活、突发因素增多的情况,防御分队应掌握必要的机动兵力,以便应付意外情况,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步兵防御战斗的兵力部署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部署时,要结合具体防御任务、地形条件和防御目的灵活确定部署样式。当正面与纵深适中时,一般成两个梯队部署;当正面较宽、纵深较浅时,可成一个梯队部署。当正面较窄、纵深较大时,可成三个梯队部署。成两个梯队部署时,一般不建立预备队,第一梯队约占总兵力的2/3,任务是防守前沿支撑点。第二梯队约占总兵力的1/3,任务是防守纵深支撵点,实施反冲击和反击,增强或接替第一梯队防御。成一个梯队部署时,除以1/9—2/9的兵力建立预备队外,其余兵力部编为一梯队,防守各自的支撵点阵地。成三个梯队部署时,也不编预备队,以各占总兵力1/3的力量,编成第一、二、三梯队,依次防守各自的阵地。在进行兵力编组时,要注意发挥各兵种分队的特长,使各梯队均具有打步兵、打装甲目标、打直升机的能力,以利于形成整体抗击力。在具体配置样式上,亦应不拘一格,可成前后三角队形、梯形队形,也可成横队队形、纵队队形和环形队形,一切服从于防御战斗的实际需要。总之,步兵防御战斗的兵力部署,尤其要在增强战斗编组的合理性和兵力配置的灵活性上下功夫,使兵力部署方式更趋多样化,以满足防御战斗的需要。

二、阵地编成:阵地编成,是指按照防御战斗的需要,把各种阵地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阵地是防御步兵抗击敌人进攻的依托,是有效保存自己、大量消灭敌人的重要条件。对于步兵来说,依靠劣势装备和兵力抗击优势装备和兵力之敌的进攻,更需要讲究阵地这个条件,更需要依托功能完备、打藏结合的阵地来增强抗击力和生存力。显而易见,阵地编成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综合抗击能力,以粉碎敌进攻企图,保持防御稳定。

在高技术条件下,敌人对我防御阵地的突击破坏能力和攻击突破能力大为提高,使我步兵防御阵地面临的反破坏、反突破问题更加突出。步兵防御战斗的阵地编成,必须正视这些新情况,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依据上级意图、本级任务和决心、兵力部署、敌情和地形条件等,按照增强防御阵地韧性和弹性、提高防御阵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要求,进行全面、科学的筹划与组合,建立纵深、环形的防御地域,并在防御地域构建若干个支撑点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阵地,实施不规则的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便于独立防守、互为依托、互相支援的联系紧密的阵地体系。阵地编成的合理性,既表现为总体布局的合理,也表现为局部结构的合理。阵地编成总体布局的合理确定,要求步兵指挥员站在本级防御任务的全局,着眼整个防御地域的总体情况,本着有利于抗击敌主要攻击,有利于各个阵地互为依托,有利于灵活变换的思路进行,切实做到该建的阵地要建全,该设的位置要设到,该达到的标准要达到。

可考虑以本级的下一级分队为基本单位,将整个防御阵地区分为几大组成部分,明确每一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搞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间隙控制,以增强整体结合的紧密性。阵地编成局部结构的合理确定,则要求步兵指挥员围绕总体布局给该局部阵地规定的地位作用,根据敌在这一局部阵地要达成的企图和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地形的基本结构情况进行设计。具体应着眼千下一级的防御地域,考虑到下两级的阵地需求,重点解决好阵地设置的种类,相互间如何搭配,怎么满足隐蔽、机动、打击和对地对空需要,怎样为打、阻、反、袭、伏提供条件等问题。可利用高地向敌斜面设置阵地,也可利用反斜面设置阵地。

对于重要反坦克火器发射阵地、防空火器阵地、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上的主要防御设置等,应着重关注其配置位置、射击方向和区域、预备阵地设置和机动路线等诸方面,以使阵地编成的合理性在各个层次上都得到全面落实。

步兵阵地编成样式,是一个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系。阵地自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存在于战场,而是因时、田地、面敌而不断变化。实战经验证明,这种变化越巧妙,越富有创造性,其功能发挥得就会越充分。步兵在未来防御战斗中,可对多种阵地进行排列组合,以形成切合于具体战斗实际的阵地编成样式。这些阵地主要包括:

具有防敌侦察、渗透和接近等预警功能的阵地,营可设战斗警戒阵地,连只设直接警戒,可置于前沿前,亦可派至翼侧。具有抗敌正面攻击功能的前沿支撑点阵地,由堑壕、交通壕、各种射击工事和掩蔽工事组成,主要设置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便于抗敌进攻、独立坚守的有利地形上,根据需要可将部分战斗工事前伸到障碍区内,形成阵障一体的前出阵地。

具有抗敌实施翼侧、纵深攻击和支援前方坚守分队战斗功能的纵深支撑点阵地,其具体构成与前沿支撑点大体相同,设置于本级防御地域的纵深;具有反坦克功能的各种反坦克火器发射阵地,设在防御地域内受敌坦克威胁最大方向,便于隐蔽机动的有利地形上;具有突击压制进攻之敌的迫击炮阵地,主要是在前沿支撑点之后,或纵深支撑点之侧,设置1个基本阵地和数个预备阵地;具有打击敌空中目标功能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阵地,设置在受敌机、直升机威胁较大的方向和便于掩护主要部署上空安全的地形上;具有对突入、迂回之敌实施突然打击功能的伏击阵地,主要设在各支撑点附近的有利地形上。

除上述阵地之外,步兵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其他阵地。就是前面提到的阵地,也不是任何一次防御战斗都要建立,贵在切合实际,贵在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组合,以真正形成利于完成防御战斗任务的阵地编成样式。

三、火力配系:火力配系,是将各种火器按战术、技术性能和任务作适当的配置和分工,构成有组织的火力系统。火力,是构成防御体系五大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兵力部署正确性和阵地编成合理性实际效能的直接体现,是防御步兵形成坚固抗击“盾牌”、挫败敌人进攻企图的重要物质基础。严密组织火力配系,是建立防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充分挖掘各种火器的战斗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扬火力杀伤敌人,稳定防御态势,达成防御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技术条件下,防御步兵面临的是由敌步兵、装甲战车和攻击直升机构成的具有立体攻击能力的直接作战对象。步兵在组织火力配系时,必须紧密联系这一客观实际,以战斗编成内的各种火器,在整个防御纵深内,组成由远至近,越近越密,打步兵、打装甲、打直升机紧密结合的纵深、环形、立体而有重点的火力配系。其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地段和战斗时节,突出打击重点;疏散、隐蔽地配置火器,使火力长短相济、曲直相辅、正侧相交、明暗相助、远中近结合,提高综合杀伤效能;与地形和阵地条件相适应,形成环形交叉火网,便于适时机动,增强火力打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与障碍物设置紧密结合,提高杀伤效果。按照这些基本要求,步兵防御战斗应着眼于各种火力的综合运用,认真筹划与组织火力配系。对地面防御火力配系的组织,要注重把打装甲火力和打步兵火力组合成有机整体。敌人的地面进攻行动,大都是以装甲战车与步兵紧密配合的方式实施的。步兵要挫败敌人的地面进攻行动,必须具备同时杀伤两种目标的能力。落实到火力配系上,就是要把打装甲与打步兵的火力有机结合起来。具体组织时,就是要将打步兵、打装甲的各种火器,沿正面作纵深、疏散配置,明确基本发射阵地和预备发射阵地。以战斗编成内的间瞄火力和直射火力,在前沿前尽可能远的距离上计划开火起始线,并由远至近逐段计划各种火力打击和控制区,明确各分队和主要火器的射击地带、集中射击地段和射击地境,切实形成道带与区域相结合的交叉火网。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火力与地形、火力与敌行动、火力与我战斗行动的结合。火力与地形结合,就是要根据地形特点计划火力。如在敌必经的山垭口、啦路、桥梁等限制性地形上,可计划间瞄火炮的拦阻火力和直瞄火器的集中射击火力。

在具有遮蔽界的射击死角,可计划间瞄压制火力j在敌可能实施迂回、渗透的道路和各地,可计划拦阻火力。火力与敌行动结合,就是要根据敌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计划火力。如对敌下车行动,可计划间瞄火器的压制火力和打装甲、打步兵的集中射击火力;对敌开辟和通过通路,可计划前沿阵地各种火器的集中射击火力。对敌支援掩护行动,可计划压制、迷盲和直接摧毁的火力;对敌突入行动和向纵深发展进攻行动,可计划封闭、拦阻和突击火力。火力与我战斗行动结合,就是根据我步兵采取的具体行动计划火力。如对我预定的反冲击行动,可计划间瞄火器的急袭火力和直瞄火器的集中射击火力;对预定的伏击行动,可计划间瞄火器的突击火力以及各种火器的正射、侧射、斜射和倒打火力。总之,要从多角度考虑和计划火力配系的组织,消除射击死角和空白地带,形成严密的对地面防御的火力系统。

对空防御火力配系的组织,应坚持以步兵战斗编成内防空火器为主,与其他火器对空射击效能相结合。敌攻击直升机,已成为其进攻战斗队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在进攻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时节,与地面攻击步兵紧密配合,对我防御步兵实施立体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防御步兵要想战胜敌人,光靠地面防御火力是难以奏效的,依靠立体抗击火力才能达成预期目的。因此,对空防御火力配系是步兵整个火力配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步兵战斗编成内防空火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进行认真组织。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的对空射击技能,与上级的防空系统紧密结合,围绕主要防御部署,在敌直升机和低空飞机可能进入的方向和空域,构成对空交叉火网,并适时进行防空火器机动,提高对空打击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掘步枪、机枪、反坦克火器和迫击炮等火器的对空火力打击潜能,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地形和战机,对敌直升机和低空飞机进行毁灭性和干扰性打击,以弥补我对空火力之不足,降低敌空中打击效能,使步兵的对空防御火力配系更加严密。

对于经过周密计划的火力配系,要以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其落实。组织火力配系,不仅仅是组织战斗阶段的事,更是战斗实施阶段的事。步兵指挥员必须结合具体战斗情况,以灵活性弥补计划性之不足。如当计划内地段不需要火力时,可组织相关火器向需要火力的方向转移射击;当计划的火力密度与敌目标数量不相适应时,可迅速调整至所需要的密度;当出现火力空白时,应迅速组织其他火力予以弥补,以防被敌利用;当原定火力配系计划与实际战斗情况差别较大时,应根据新情况快速形成新的火力配系,以满足客观需要。总之,要通过严密而有效的控制,使火力配系方案在战斗中得到落实,为实现防御战斗目的服务。

四、工事构筑:工事构筑,是根据防御战斗需要,安排各类工事布局和位置,并实施修筑的行动。工事是步兵在防御战斗中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的基本依托,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实现防御目的的重要条件。搞好工事构筑,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敌各种火力对

我防御步兵的伤害,据高生存能力,充分发扬火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技术条件下步兵防御战斗的实际情况,在工事构筑中,必须贯彻便于发扬火力、便于实施机动、隐蔽疏散、坚固低下、完整配套、严密伪装、周密组织、快速构筑等基本要求,使工事构筑满足实际战斗的需要。要搞好各种工事的配置与布局。步兵防御战斗需要构筑的工事种类较多,一般包括堑壕、交通壕、散兵坑、各类火器发射工事(阵地)、掩蔽部、崖孔、沟骧网式阵地、炮兵阵地、指挥所、弹药所(组)、给养所(组)、救护所(组)和假工事、假阵地等。

这些工事的配置,应根据步兵的工程作业能力、阵地编成的需要和完成防御准备的时限等因索,全面筹划,合理安排。堑壕、交通壕的配置和走向应适应地形特点,便于形成交叉火力,便于人员机动。各道堑壕均应具有良好的观察、射击条件,两道壕之间要留出便于支援的距离,并以文通壕相连接,壕内要分散配置各种战斗工事和掩蔽工事,以降低敌火力对我各类工事的毁伤概率。要设法扩大工事的配置面积,可将工事配置区域适当向外扩展,把部分工事布设到前沿前、间隙地、翼侧和侧后,注重对高地反斜面和两道壕之间空白地带的利用,在相对平缓、不便坚守的地形上,应布设沟壕网式阵地,以增强抗击力度。各类工事要力求小型化,并实施交错配置。人员掩蔽工事以班(组)小型掩蔽部为主,单人掩体要尽量缩小尺寸,单车、单炮等小型工事的尺寸亦应缩小,交通壕应在增加躲避点的基础上缩小宽度。总之,要通过综合设计,使各类工事的配置与布局完整配套,功能齐全,既能满足防御战斗行动的需要,又能利用有限的构工能力和时间提高实际效益。

要着力提高各类工事的抗毁能力。进行工事构筑,要把提高工事的坚固程度作为重点。各类工事只有在战斗中保持应有的完好率,才能成为步兵实施防御战斗的可靠依托。步兵在工事构筑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合理使用构工力量和材料,按照科学的构工程序,提高各类工事的坚固程度。战斗工事要尽可能构筑在土质较坚硬的地点,非战斗工事力求进入地下或半地下。各战斗掩体尽可能构筑成立姿,有条件的要加掩盖,并在前方构筑较厚的胸墙,在翼侧、后侧亦应构筑挡墙。交通壕和堑壕要以立姿为主,自然弯曲,曲折角要保持适宜角度,交通壕与堑壕相邻的两个连接部要错开配置,连接夹角不宜过小。

掩蔽部和崖孔要尽可能低下,以波纹钢、玻璃钢等制式器材或粗圆木加修掩盖,并被覆一定厚度的土层。在工事构筑上提高强度的同时,还应进行严密伪装,以降低敌对我工事的发现概率,进而降低其打击的力度。伪装要力求巧妙、逼真,可利用就便器材制成伪装网,以简易支架将其支在战斗掩体之上,再绑扎上与现地背景相一致的伪装材料。

对堑壕和交通壕,可设置写背景相一致的水平遮障。对战斗掩体的胸墙和挡墙,可覆盖草皮,也可设垂直遮障。对掩蔽部,要清除构工时形成的积土,使其与周围地形和环境相一致,尤其要重视对掩蔽部进出口、观察孔的伪装。在搞好各种工事隐真的同时,还要以多种手段示假,吸引敌之注意力,以很乱真,提高伪装效果。要确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实际抗击能力,现代战斗,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步兵构筑工事一定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条件,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顺序快速组织实施。在实际构工中,要先完成前沿支撑点的工事,后完成纵深支撑点的工事;在各支撑点上,要先完成战斗工事,后完成其他工事;在构筑战斗工事时,要先构成简易工事,再逐步完善加固。对各种构工力量和材料的使用,都要服从上述需要,使人力、物力的效能切实得到充分发挥。

五、障碍物设置:障碍物是能够阻止和迟滞部(分)队行动的地形和爆炸物、构筑物、破坏物、堵塞物及受染区的统称,分为天然障碍物和人工障碍物2类。人工障碍物按用途分为防步兵、防坦克、防登陆、防空降和防飞机障碍物;按性质又分为爆炸性和非爆炸性障碍物。障碍物设置,就是将各种障碍物有机配置形成的障碍物配系,按计划进行布设,是构成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设置各种障碍物,形成严密的障碍物配系,可增强步兵的实际防御能力,有效迟滞敌攻击行动,消耗散有生力量,为我各种火力提高杀伤效果创造条件。步兵分队是在工兵分队的专业指导下,实施障碍物设置的主要力量。障碍物的设置应按照“六结合”的基本要求组织实施,即天然障碍与人工障碍相结合,防坦克、防步兵等地面障碍与防飞机障碍相结合,爆炸性障碍与非爆炸性障碍相结合,预先设障与临机设障相结合,障碍物配系与火力配系相结合,真障碍物与假障碍物相结合。设置中,要切实突出重点,把防坦克、防飞机等主要障碍嚣材和设置力量,集中使用于主要防御方向、地段和战斗时节,注重各种障碍物应有战术功能的充分发掘。具体应关照好以下三个方面z

一是要精心搞好障碍物配系的整体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各种障碍物配系方案的确定。主要包括在什么位置设置哪种障碍物,以何种方式设置,各区域和各类障碍物之间怎样结合等问题。在具体筹划中,要在障碍物一般设置方式的基础上增强创造性,着眼发挥障碍物的各种功能,适当降低障碍物技术密度,合理增大战术密度,力求形成多样化、不规则、多功能的障碍物配系,谋求更大效能。可考虑在距防御阵地较远的敌必经山垭口、隘路和可能占领的阵地等地形上,设置零星爆炸性障碍物,以干扰敌之行动,为我发现敌之企图提供条件}在阵地间隙地等非重要地段,设置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障碍区,使敌不敢贸然进入;在我各种火力集中射击地段,设置迫敲改变行动方向、收缩战斗队形的限制性障碍区,以提高打击效果。在敌主要行动地段,设置具有牵制作用的障碍区,使敌不能按计划行动;在敌可能迂回、冲击、突破和进入我阵地后的可能行动地段内,要有机动设障准备,以满足破坏敌行动企图的需要。总之,障碍物配系的设计必须周密细致,不留疏漏。

二是要周密实施预先设障。应以确定的障碍物配系方案为直接依据,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创造性地落实方案,搞好技术与战术的结合,着力解次好障碍物设置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善于搞好多种类障碍物的综合设置,使每一段障碍区均由多种功能的障碍物组成。

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设置筑城障碍物,通过改造地形,减少设障的工程作业量,既重视横向沟坎的阻碍作用,又重视纵向沟坎的分割作用,提高筑城障碍物的战术功能;要提高爆炸性障碍物设置的技术水准,不仅在防排措施上想办法,而且在布设空间组合上出奇招.使敌不能轻易排除,或只能作部分排除;要消除障碍区与非障碍区的差别,灵活采用各种伪装措旋,扫除设障痕迹,并注入技术手段,使之既能防敢直接观察,又能防敌技术探测,降低敌对我障碍区真实情况的发现概率。

三是要灵活进行机动设障。步兵在战前预先设障的基础上,还要善于针对战斗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临机机动设障,以使障碍物在战斗各阶段均能发挥作用,保持防御体系的完整性。针对敌冲击行动,可一次性起爆预设的抛撤雷,封闭通路,破坏敌战斗队形,为我打击敌人创造条件;也可分几次使用抛撤雷,将敌队形剖成数段,使其前后脱节,削弱其冲击力度。针对敌一部兵力突入我阵地,可实施人工机动布雷,封闭通路内口和敌运动路线,限制敌机动;也可在交通壕和堑壕内临时设置菱形拒马和拌发雷,阻敌沿壕扩张。结合我实施反冲击的需要,可在我展开队形的翼侧临机布雷,以确保我之翼侧安全,战斗中需要机动设障的机会颇多,需要步兵结合实际及时捕捉。其中的关键,在于恰当把握设置时机,力求设置于敌来到之前,且发现后已无法避开之时,以确保其产生最佳效益。

第五节步兵防御战斗的基本行动

步兵防御战斗的基本行动,是在与敌进攻行动直接对抗中形成的,敌采取什么样的进攻行动,我步兵就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反制行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后发制入的特征。完整的防御战斗行动,大体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战斗人员与武器装备、防御体系相结合,适应防御需要而形成的基本行动方法,主要以打、炸、阻、迷为基本内容的抗击行动,以隐蔽、疏散、伪装、机动为基本内容的防护行动,以出击、反冲击、反击、伏击、袭击、袭扰为基本内容的攻势行动;二是着眼防御战斗实旃从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战斗情况,灵活运用基本行动方法而形成的基本行动程式,主要包括防御战斗行动的排列组合方式、每一战斗阶段可能遇到的主要矛盾及应对措施等。着眼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来研究步兵防御战斗的基本行动,是达成预期研究目的的正确方法。步兵指挥员应在遗一方法指导下,认真理解和把握步兵防御战斗基本行动的本质,弄清步兵防御战斗基本行动与合同防御战斗的区别,增强灵活运用基本行动方法的自觉性,努力提高实际战斗效益。

一、抗敌火力突击:步兵在防御战斗中,首先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敌人异常猛烈且时间较长的火力突击。这种火力突击,敌通常以远程火炮、攻击直升机和战术空军飞机等火力实施,包括进攻发起之前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先期火力打击,进攻发起前的直接火力准备和战斗过程中的随机火力打击等,旨在破坏我防御准备,消耗我步兵防御力量,为其顺利展开攻击创造条件。由此不难看出,步兵抗敌火力突击,既是与敌地面兵力发生直接接触前的一个独立战斗阶段,也是贯穿于战斗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间的突出矛盾,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防护、打击与搞好防御准备的关系,切实形成和保持满足实际抗击需要的战斗能力。步兵抗敌火力突击,应确立充分利用防御的一切有利条件,善于在被动中争取主动,采取多种防护措旌,巧妙施防,骑打结合,尽最大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转入有效抗击创造良好条件的基本战术思想,并以此为指导,适时采取有效行动。

加强预誓,快速隐蔽。有效抗敌火力突击的前提,是及时发现敌实施火力突击的征候。步兵进入防御阵地后,即应迅速建立观察、警戒、报知网,注意监视敌方的地、空动向,以便在发现敌实施火力突击迹象或接到上级防敌火力突击信号时,及时发出隐蔽防护信导。各类人员接到防护信号后,要充分利用阵地的伪装效果和地形、工事条件,就近快速转入隐蔽防护。在搞好人员、车辆和武器装备隐蔽防护的同时,亦应搞好电磁的隐蔽与防护,保持无线电静默,防敌侦测与打击。此时,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应有效利用良好的掩蔽观察工事和敌火力死角,严密监视敌人行动,尤其要注重对敌实施核、生、化武器袭击征候的观察,以便及时报警。指挥员在组织步兵快速转入隐蔽的基础上,要亲自观察战场态势,准确掌握敌人的动向,以便判明敌之企图,预做粉碎敌人企图的相应准备,把握行动的主动权。

积极主动,灵活制敌。防护是步兵抗敌火力突击的有效行动,但不是惟一行动。如果此阶段只实施防护,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因而在有效隐蔽防护的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与条件,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降低敌火力突击的效能,亦是步兵抗敌火力突击的主要行动方法。可适时召唤上级炮火突击敌主要火器发射阵地,并指示目标,提高打击效果;组织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火力,协同上级火力压制敌迫击炮阵地;组织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重机枪火力,打击敌攻击直升机和低空飞机;组织反坦克火力,摧毁敌坦克和装甲战车。也可以组织部分兵力,或以迫击炮、枪榴弹,或以空飘气球等多种方式,在前沿前适当位置和重要目标附近以及敌直升机可能进入的空域,有计划地施放烟幕,形成较大范围的烟幕遮障区,以降低敌火力突击的准确性,提高防御步兵的生存能力。

还可以广泛开展战术欺骗活动,设置假目标、假阵地,组织兵力、火力和电磁佯动,诱敌分散火力,减轻防御阵地的压力。

把握战机,消除后果。敌人实施的火力突击,并非从始至终都是高强度,也不是没有间隙和空白地带。步兵要善于利用敌火力转移、强度减弱、衔接脱节等有利时机,及时消除敌火力突击后果,做好抗敌进攻的准备,指挥员应迅速查明分队人员、武器装备、防御设施等受损情况,及时调整部署,救护伤员,向受损严重的方向机动防御力量,迅速恢复防御部署。组织分队抢修工事,补设障碍,完善火力配系,使防御配系恢复到应有水平。这种消除敌火力突击后果的行动,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往往需要多次交错进行,指挥员应不断加强组织,以满足实际需要。在实施这种行动时,要特别防止敌实施火力假转移给我造成伤害。

二、破坏敌冲击准备:防御步兵在抗敌直接火力准备的同时,还将受到敌地面攻击

兵力向我防御阵地接近、展开和开辟通路等行动的直接挑战。如何在敌密集火力压制下,有效挫败敌冲击准备行动,是步兵在防御战斗中遇到的又一突出问题。步兵欲求达到打乱敌进攻节奏、争取行动主动权的目的,就应在不怕牺牲、积极主动的战术思想指导下,以适当的兵力和打击手段,抓住有利战机,针对敌人冲击准备的具体行动方式,予以勇猛、果敢、巧妙的打击,为粉碎敌冲击企图创造条件。

灵活打击,迫敌尽早展开。对在炮火掩护下向我防御前沿接近之敌,防御步兵应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灵活打击,使敌接近、展开行动始终处于我不间断的打击之下,尽可能迟滞其前进速度,打乱其战斗队形,迫使其尽早展开,暴露其进攻企图。可依托警戒阵地实施打击。当敌进入我警戒阵地打击范围时,警戒分队即应依托阵地和有利地形,利用障碍的阻滞效果,充分发扬火力,并及时为上级炮火指示目标,有力打击向我接近之敌。前沿分队和迫击炮分队,要积极支援和策应警戒步兵的打击行动,使其打能打得上、撤能撤得回。也可组织各种火力实施打击。随着敌人的逐步接近,应适时指挥迫击炮、反坦克导弹、榴弹发射器等具有远距离杀伤能力的火器,迅速占领临时发射阵地,尽可能前伸火力,并逐步加大参与打击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增大火力密度,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消耗其有生力量和装甲战车,顿挫其攻击锐势。还可依托前出阵地实施打击。在敌进一步接近我前沿阵地的情况下,前沿分队可派出部分战斗小组,依托设置在障碍区内的前出阵地,以手中的打坦克、打步兵武器打击接近之敌,使敌不能接计划接进到预期的进攻位置,打乱其进攻的时间表。

阻敌破障,剥夺其实施冲击的条件。在我障碍区内开辟通路,是敌发起攻击的重要前提。我防御步兵必须针锋相对,结合敌开辟通路的行动程式,以各种手段阻止敌开辟通路,并对其开辟的通路进行有效封堵,使敌失去发起冲击的先决条件。为此,一要打击敌支援掩护破障行动的兵力兵器。敌为确保破障行动顺利实施,通常以支援掩护兵力和装甲战车先行前出。

防御步兵应以打击这一敌人为制止敌破障首要的任务,以前出小组、前沿阵地上的反坦克武器、迫击炮和榴弹发射器,对敌实施综合打击,使其掩护兵力和后续跟进的其他破障兵力不能按计划行动。二要重点击毁敌实施破障的工程车辆。这类车辆是敌破障行动的骨干力量,也是我步兵阻止敌开辟通路的打击重点。应抓住敌破障工程车尚未前出的战机,在打击敌掩护战车的同时,秘密前伸部分反坦克火器,选好待机点,待敌战斗工兵车、工程车进入我有效射程后突然打击,力求一举将其歼灭,再转击散装有扫雷滚、扫雷犁的坦克,使敌破障行动失去技术基础。三要粉碎敌破障行动。当敌展开破障作业时,防御步兵要乘其人车混编、作业速度慢的良好战机,以部分火力吸引敌掩护火力,以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火力压制支援掩护之敌,以前沿分队和前出小组靠向破障作业之敌,待时机成熟,实施集火打击,粉碎敌破障企图。四要适时封闭敌开辟的通路。对敌开辟成功的通路,要防止敌加以利用,可实施有效的封堵,如起爆预设的定向雷、防坦克壕,或人工机动布雷,或请求上级实施火箭布雷等,使敌开辟的通路失效。

适时出击,削弱敌冲击力量。敌冲击准备行动遭我各种打击出现混乱,或友邻为破坏敌冲击准备而实施出击等情况下,都是我防御步兵实施阵前出击的有利战机,应充分利用。指挥员对此要果断定下决心,出击目标的选择不宜过大,距离不宜过远,兵力使用不宜过多,通常由第一梯队派出部分兵力实施。出击时,要迅猛果敢,快打快收,火力支援分队应以猛烈的火力突击出击目标和后续之敌,出击分队应利用有利地形和障碍区中的预留通道,快速隐蔽地接近目标,突然从多方向实施火力打击和勇猛冲击,边割边歼,打敌措手不及。出击过程中,要灵活处置通到的各种情况,完成任务后迅速撤回。前褙分队要予以及时接应,防敌尾追或利用预设通道,保持防御的稳定。阵前出击不仅可以在破坏敌冲击准备时使用,而且可以在对付敌小股侦察、敌冲击受挫等时机使用。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其行动要领大同小异,只要善于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紧密结合,均能收到良好战果。

三、抗击敌人冲击:抗击敌人冲击,是指防御步兵依托阵地,发扬火力,打炸阻迷结合,击退敌人冲击的行动,也是步兵对进攻之敌最直接、最主要、最普遍的反应性行动。就战斗发展过程而言,抗击敌人冲击则是防御战斗中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步兵能否抗住敌人形式多样的冲击,将直接关系到防御的成败。在高技术条件下,敌人不论是以坦克和步战车支援步兵冲击、坦克引导步兵冲击,还是乘车冲击,都将在地面炮兵火力和空中攻击直升机火力的直接支援下进行,具有明显的立体性,地空行动衔接紧密,冲击速度高、力度大,使防御步兵抗冲击的难度明显增大。对此,步兵必须针对敌不同的冲击样式和具体情况,做出及时、灵活、有效的反应,运用多种手段,设法破坏敌协同,降低其冲击的速度和力度,坚决挫败敌多波次的连续冲击。实施灵活反应,打乱敌发起冲击的时间表。敌为确保冲击行动按计划实施,一般要在冲击出发阵地或接近我防御前沿时,进一步做好冲击的直前准备。

防御步兵应充分利用此前破坏敌冲击准备的良好效果.抓住敌人员相对密集、火力与行动衔接不紧等有利战机,以迫击炮、榴弹发射器和部分步机枪火力,打击敌下车步兵;以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火力,打击敌准备冲击的装甲战车;以前出小组利用地形和工事,运用相应手段封闭通路,使敌冲击的直前准备不能顺利实施,不能按时发起冲击。

同时,还要根据敌开辟通路的数量和方法、投入兵力的数量和行动程序、火力支援的方向和强度等情况,准确判明敌主攻方向和突破地段。尤其要准确判明敌炮火转移和发起冲击的时机,以便在敌炮火转移后及时占领抗击阵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大强度的抗冲击力,奠定顿挫敌冲击锐势的物质基础。发挥综合效能,合力打击通过通路之敌。敌人发起冲击通过通路之际,是我步兵有救打击冲击之敌的最好时机。此时敌间瞄火力已向纵深转移,冲击行动的火力支援主要靠直瞄火力和空中攻击直升机火力,步兵只要能对敌冲击行动与火力支援的协同予以有效破坏,就可以歼灭冲击之敢于通路之中。步兵要组织部分反坦克火力,集中打击支援冲击的敌坦克和步战车;组织对空火力,打击或驱逐支援冲击的敌攻击直升机}以迫击炮、枪榴弹发射烟幕弹,在敌支援兵力与冲击兵力之间布设烟障,为我打击通过通路之敌创造条件。对于向通路口运动和进入通路的敌人,要以前沿、前出阵地的各种火力实施交叉射击,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若是敌坦克或步战车进入通路,应设法打掉其先头车辆,以便堵塞通路。与此同时,还应组织火力打击敌后续冲击兵力和战车,使敌冲击行动受挫。当敌在我封闭的通路或障碍区中重新强行破障,并实施乘车冲击时,应以前沿分队和前出小组,积极打击企图开辟通路的敌装甲车辆,并运用多种手段适时补障,增大敌强行破障的难度,形成拦截、阻滞敌乘车冲击的道道屏障,粉碎敌乘车冲击的企图。

发挥近战威力,坚决阻敌于前沿前。对于通过通路之敌,要抓住其运动速度慢、逐次接近、斜向运动、火力支援减弱、队形转换等有利时机,敢于实施近战,决不让其突入我防御前沿。要以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火力,继续突击敌支援火器发射阵地,降低其对冲击的支援力度,并有效拦阻后续冲击之敌,以减轻前沿阵地的压力。以前沿分队适时向通过通路之敌机动兵力和火力,限制其冲击速度,割裂其冲击队形,使其难以形成冲击的合力。

以前出小组对通过通路之敌实施侧后打击,并同时打击后续进入通路之敌,使敌冲击队形前后脱节,失去应有的效能。针对敌乘车冲击有时会突贯至一线步兵防御阵地底部的情况,前沿分队应适时进行壕前机动布雷,利用敌装甲车辆越壕时观察死角大、车体薄弱部位瞬间暴露的有利时机,运用爆破器材将其炸毁。条件有利时,也可实施短距阵前出击,击(炸)毁敌装甲目标。同时,二线坚守分队要予以积极配合,以反坦克交叉火力,对逼近前沿堑壕的敌装甲目标实施射击,阻敌突入,歼灭或击溃冲击之敌。善于连续战斗,积极粉碎敌多波次冲击。防御步兵要善于利用抗敌冲击的良好态势扩大战果,对冲击受挫和受阻的敌人,实施不间断突击,使其彻底丧失冲击能力。还要善于利用抗敌冲击的战斗间隙,及时调整部署,完善防御阵地,加修工事障碍,补充战斗物资,加强战场救护与抢修,做好再次抗击敌人冲击的准备,增强抗击敌人连续冲击的能力,保持稳定的防御态势。

四、抗击突入阵地之敌:步兵在防御战斗中,将以积极顽强的行动抗击敌人冲击,但在敌地空一体连续冲击的情况下,部分阵地被敌一点[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或多点突入的可能性相对增大。因此,步兵应针对部分敌人突入我阵地这种异常急迫而紧张的情况,着眼于我有良好的阵地条件作依托,抓住敌充分暴露、相对孤立冒进、协同失调等有利时机,运用多种手段,围绕着如何将敌驱出阵外、制其扩张、有效歼击,展开灵活抗击与打击,粉碎敌行动企图,确保防御态势稳定。封闭敌突入口。防御步兵采取有效措施,封堵敌突入我前沿阵地造成的缺口,是抗击敌突入行动的重要行动方法。封闭敌突入口的行动,应力求早、猛、巧,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打法。当敌刚刚突入我前沿阵地且进入深度较浅时,可采取正顶侧挤、迫敌溃退的打法。

可以位于敌突入口正面的兵力与敌保持接触,顽强坚守所占阵地,运用步机枪火力、手榴弹和机动布雷等手段,坚决顶住突入之敌的扩张势头;以位于敌突入口两翼的坚守兵力,适时对突入口实施对进挤压,逐步压缩敌所占的突入空间,限制其行动范围,待条件成熟,两翼挤压与正面抗击兵力紧密配合,同时对突入之敌施以猛攻,大量歼灭或击溃突入之敌,并顺势恢复前沿阵地。在敌突入我前沿已占据一定空间、难以迅速顶出阵外时,可采取先“扎口”阻敌继续突入,再集中力量以阵内聚歼的打法予以封闭。应以迫击炮火力、反坦克火力和机动设障等手段,打击向通路口接近之敌,封闭通路,阻断敌进攻队形。

以位于敌突入口两翼坚守兵力的密集火力形成隔离带,将已突入之敌与即将突入之敌隔开,随即以部分兵力沿壕相向运动,抢占敌突入地段的堑壕,形成新的抗击基点,完成“扎口”行动。对于已断退路的突入之敌,与其直接接触的分队,可运用顶、放、诱、逼相结合的手段,限制其扩张行动,待时机成熟,在其他分队的配合下,以相应的攻势行动将敌歼灭,从根本上实现封闭突入口的目的。制止敌扩张行动。敌部分兵力突入我阵地后,实施全面扩张,把突入口扩大为突破口是其主要的攻击行动。防御步兵必须与此针锋相对,不论突入之敌是徒步步兵还是装甲战车,都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有效手段,对敌施以顽强抗击,断其后续,扼其先头,使敌被动应付,无力扩张。一方面,应及时召唤上级炮兵火力,使用本级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火力和部分反坦克、步机枪火力,集中突击后续之敌,切断突入之敌与后续之敌的联系,迟滞或制止后续之敌向前推进,削弱敌实施突入与扩张的战斗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敌突入兵力较少、对火力依赖较大、立足未稳、活动空间狭小等契机,与敌扩张行动展开积极斗争。位于敌扩张行动周围的坚守分队,要与敌保持紧密接触,顽强坚守所占阵地,寸步不让,使敌处处在我抗击火力打击之下,难以实施扩张行动。

还要在敌实施扩张的主要方向和地段机动设障,使敌在我阵地内的行动处处受阻,限制其扩张行动的展开。同时,坚守分队亦应利用堑壕、交通壕广泛实施阵内机动,设法靠近突入之敌,以灵活的行动予以歼灭性打击。当敌利用我堑壕进行扩张时,我相邻分队要充分利用壕内防御设施,以各种手段实施有效阻滞。位于其他方向和阵地的坚守分队,都要以积极的行动配合制止敌扩张的战斗,以整体合力粉碎敌之企图。

实施反冲击。反冲击是对突入之敌实施的冲击,是粉碎敌突入行动企图的有效攻势行动。当突入之敌在我坚守分队顽强抗击和打击下,出现行动受挫或受阻、伤亡较大、队形混乱、协同失调、后续不继、支援火力减弱等情况时,分队即应果断实施反冲击。反冲击的形式要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可实施兵力反冲击,也可实施火力反冲击。可一翼突击,也可两翼突击。

可一点打击,也可多点同时打击。一般情况下,都应以火力分队对反冲击方向上的重要目标,实施短促而猛烈的火力突击,并拦阻和迷盲敌后续梯队,使敌队形脱节,混乱加剧,为反冲击行动提供火力保障。反冲击分队利用有利地形和堑壕、交通壕,快速隐蔽地向反冲击目标接近,在其他坚守分队的积极配合下,从多方向实施突然猛烈的兵力、火力突击,迅速割裂突入之敌,予以各个击破。反冲击行动重创突入之敌后,应迅速组织拽剿、肃清残敌,对溃逃之敌要组织火力追歼。反冲击行动结束后,反冲击分队要根据当面敌情和上级命令,或接替前沿坚守分队任务,或撤回原配置地域。

五、坚守纵深支撑点与反围攻:坚守纵深支撑点与反围攻,是步兵防御战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行动。由于步兵防御阵地以支撵点为骨干,支撑点与支撑点之间存有一定的间隙,加之敌强调翼侧或侧后迂回攻击,强调前沿纵深同时攻击,所以,步兵坚守纵深支撑点和反围攻行动,既可能是从前沿到纵深逐次展开,也可能是前沿与纵深同时进行。不论在何种条件下展开,情况都将会十分错综复杂,需要防御步兵准确判明敌行动企图,依托支撑点和坚固工事,运用多种手段,坚决守住阵地,粉碎敌围攻企图,达成防御目的。

进行顽强抗击。步兵坚守纵深支撑点的抗击行动,具有多点线、全方位特征,需要充分发挥配置在不同阵地的各种兵力的整体合力,与敌展开反复争夺。位于敌攻击正面的坚守兵力,应充分利用支撑点的外围阵地,大力发扬各种火力的威力,适时补设障碍,迟滞敌向支撑点逼近。当敌攻击力度增大,不便坚守外围阵地时,应有计划地逐步向支撑点内收缩,依托后续阵地和工事继续抗击敌人,并利用有利战机采取攻势行动,打击敌继续攻击的气焰;当敌逼近我坚固工事或占领坚固工事表面阵地时,坚守分队要依托坚固工事附近和进出口的有利地形及战斗工事,与敌进行反复较量,不使敌轻易得手,为上级实施反冲击、反击创造条件。位于敌攻击方向两翼和侧后相邻阵地与支撑点的坚守兵力,要以手中武器从多方向对攻击支撑点之敌实施集中打击,主动吸引敌兵力和火力,减轻被攻击支撑点的抗击压力。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间瞄火力,要及时突击对我威胁最大的敌人和后续跟进之敌;防空火器要集中火力,打击敌直接支援攻击支撑点行动的攻击直升机和低空飞机,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总之,使防御要点和各支撑点充分发挥“支柱”作用,保持防御阵地的稳定性。

组织灵活反击。当向支撑点攻击之敌在我顽强抗击下损失严重、后续不继、被迫转取守势时,我应乘其立足未稳,实施灵活而勇猛的反击。反击的组织要严密,指挥要灵话,行动要坚决。反击目标要指向对防御威胁最大且相对孤立突出的敌人,尽可能利用黄昏、夜间、拂晓或浓雾、雨雪等不良天候,力争以奇袭的方式实诱。通过隐蔽而秘密的机动辜近目标,乘敌不备,突然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迅速消灭敌人。若奇袭不成,应立即转为强攻。首先以急促猛烈的炮火突击反击目标,尔后反击分队迅速逼近敌人,发起勇猛冲击,以小群多路、打炸结合的方法,割歼守敌。靠近反击目标附近的坚守分队,要以多种手段积极支援和策应反击分队的行动,确保反击行动一举成功。攻取反击目标后,应迅速恢复防御体系,做好抗敌再次攻击的准备。反击行动若失利,应扼守有利地形,防敌顺势扩张,为上级反击创造有利条件。巧施阵内伏击。敌对纵深支撑点的攻击,注重以迂回、渗透或绕向支撑点侧后等手段,达成全方位攻击的态势。防御步兵在抗击敌对支撑点正在攻击的同时,要针对敌之行动特点,依托预先设置的集抗击、诱逼、伏歼于一体的伏击阵地,巧妙实施阵地内伏击。

战斗过程中,抗击分队要善于结合战斗态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将抗击行动巧妙地转换为诱迫敌人的行动,为阵内伏击创造条件。可以抗击行动的假失利,诱敌尾追,使其突出冒进。可强固一翼,“虚留”进路,牵敌进入。还可机动设障,限制敌行动,逼其进入,当发现突入或迂回之敌有进入我伏击区的迹象时,预定担负伏击任务的分队,应在敌到达前秘密占领伏击阵地。当敌进入伏击区后,应适时开火,首先施以拦头、阻尾的打击,随之以侧击分队对敌实施翼侧突击,以猛烈的火力和勇猛的出击行动,将敌切成数段,而后分而歼之。

当敌以攻击直升机实施救援时,要组织对空火力予以有效打击,确保我伏击兵力的上空安全。整个伏击行动要力求速战速决。达成预期目的后,各伏击分队应撤至原阵地,继续遂行原定防御任务。打破敌之围攻。当坚守级深支撑点的战斗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防御步兵会受到敌包围行动的威胁。步兵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手段,粉碎敌向我翼侧、侧后突击,企图达成合围的企图。在战斗过程中,防御步兵应保持清醒头脑,及早察觉敌包围企图,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当发现敌向我防御阵地翼侧或侧后机动兵力时,应在实施正面抗击的同时,迅速从多方向机动兵力、火力,先发倒敌,阻敌机动。条件有利时,亦可以伏击行动粉碎敌机动。当我步兵受到敌包围威胁时,应适时调整部署,在受威胁的方向形成新的防御重点,围绕新的防御重点形成环形抗击部署,做好抗击敌紧缩包围圈的准备,以正面抗击、灵活突击等行动,打破做紧缩包围圈的部署,使被敌分割的阵地尽快连成片,成为抗击敌紧缩包围圈行动的新基点。当敌对我主要阵地形成包围,我兵力兵器损失较大难以进行有效抗击时,可根据上级命令,适时周密地组织突围。突围行动要力求迅速突然,英勇果敢。突围前,应抓紧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可按掩护、牵制、护送队和预备队编组突围兵力,正确选择突围方向和时机,设法隐蔽突围企图,周密计划突围行动。进行秘密突围时,可利用敌战斗部署间隙,迅速从敌包围构缝隙中脱离出去。也可和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敌意想不到的地形,从敌包围的疏漏时节和地段脱离出去。实施强行突围时,应以炮火和反坦克火力,在敌包围圈上撕开口子,以掩护队和牵制队向口子两翼之敌冲击,吸引和牵制敌人;护送队和预备队则乘势冲出重围,尔后接应掩护队和牵制队摆脱敌人。当有外部接应分队时,还应与之搞好协同,以按计划完成突围行动。

六、退出战斗:退出战斗,是指步兵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为了脱离敌人转入退却或转人执行新的任务时而采取的战斗行动。这一行动,是防御的继续,也是步兵防御战斗基本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主动实施,也可能是在被迫酌情况下进行。它是保存战斗力、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待机歼敌构一种手段,是调整变更部署、占领更为有利的阵地或地区的有效措施。步兵退出战斗时,要周密组织,迅速准备,灵活编组,突然行动。

快速周密地做好退出战斗的准备。步兵在确定退出战斗后,要认真察看当面敌情,正确判断敌可能的变化和行动,从最复杂的情况着眼,预想行动方案,采取集中下达或分头下达的方法,明确各分队退出战斗的时间、顺序、方法、路线(方向);掩护分队的编成、任备和撤退的时间、方法;火器分队支援掩护的任务和方法;各分队的协同动作及集合地点、联络信号、保障措施等。确定退出战斗的序列要按“三先三后”原则进行,即:先伤员、物资、战勤分队,后坚守分队;先火器分队,后步兵分队;先退出战斗的分队,后担任掩护任务的分队。退出战斗的各项准备工作,均要在正常、有序的状态下完成。各分队要保持原有的活动规律,不使敌察觉。突然隐蔽地退出战斗。步兵要按退出战斗的方案,派出观察警戒,采取相应的隐蔽和伪装措施,隐蔽、秘密、逐次地向后运送伤员和弹药。也可指挥部分人员示假佯动,构筑工事,实施阵地伪装,增设游动哨,造成我欲与敌继续对峙、加强防御或准备实施攻势行动的假象。通过此类行动,逐次向后“抽”退兵力兵器,完成退出战斗的行动。

也可指挥迫击炮分队向敌实施压制或迷盲射击,指挥掩护分队派出小分队出击,以迷惑敌人,造成敌战斗队形和指挥的混乱;顺势指挥主力在火力、烟幕和出击行动的掩护下,利用堑壕、交通壕和有利地形迅速隐蔽地后撤,或利用地形交替掩护退出。分队在利用夜暗等不良天候退出战斗时,指挥员要更加严格地管理和控制分队,加强对灯火、声响、人员走动的管制,达成隐蔽秘密退出战斗的目的。在退出战斗的过程中,如敌发起冲击,掩护分队难以有效地抵抗时,要指挥主力停止撤退行动,全力打退敌人的冲击后,视情况再指挥各分队退出战斗。当退出战斗行动被敌发现,并以部分兵力尾追时,要指挥迫击炮分队和重机枪分队,以火力拦阻、压制敌人。指挥掩护分队就地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阻击,待主力退出后再快速退出。若敌追击兵力较大,步兵应组织主要力量,实施节节阻击,交替转移,坚决粉碎敌追击企图,确保如期退出战斗。指挥员在指挥分队退出战斗时,要靠后指挥,及时观察情况,做到遇小股之敌不恋战,情况变化不犹豫,抓住战机,快速行动,以便达成预期目的。分队到达预定的集合地点后,原则上不要停留,应在行进间完成清查人员、组织护送伤病员、调整组织、派出警戒等工作,迅速组织分队后退至指定地域。

第十章步兵行军、输送和宿营

行军、输送和宿营,是步兵战术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究其与战斗基本行动的关系,实质是“走”与“打”的关系。行军、输送和宿营即为“走”,战斗基本行动即为“打”。自战斗问世以来,“走”与“打”就是共生的,从来没有不“打”的战斗,也从来没有不“走”的战斗。从战斗的根本目的上讲,“打”是战斗最基本的方式,是“走”的最终目的,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然而要“打”就必须寻找战机,调动和部署部(分)队,使其适时进入战斗地区做好战斗准备,积极主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当战斗结束时,要迅速撤离战斗地区,防止敌人火力报复,这种“走”是对“打”的成果的巩固和延伸。当战斗情况于我不利时,有时需要迅速摆脱敌人,保存实力,寻求新的战机,这种情况下的“走”是为了尔后更好地“打”。恩格斯指出:“军队在运动中要比在停驻时有四倍的价值。”不走就无法发挥军队的价值或战斗力,也就不能有效地“打”。在特定情况下,“打”也可能成为“走”的手段,如为了保障主力“走”,某些部(分)队可能担负掩护主力翼侧和侧后安全的任务,而与敌人展开战斗。战斗经验证明,行军、输送和宿营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负,对于夺取和保持战斗的主动权,摆脱被动地位,有效调动敌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我军许多有利的态势,都是通过巧妙而适时的移动创造出来的。如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打败蒋介石的“围剿”,在抗日战争中打破日寇的“囚笼政策”,在解放战争中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等,都与实施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条件下的战斗,随着武器装备的改进,步兵行动的快速性提高,战场情况的多变性增强,及时组织战场移动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远程火力的增强、高精度技术侦察手段的发展,步兵隐蔽行军、输送和宿营的企图和行动更加困难,受敌兵力袭击和火力打击的可能性增大,行军、输送和宿营组织、指挥、保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步兵只有周密地组织行军、输送和宿营,才能确保顺利完成战斗任务。

第一节行军

行军,是指徒步或乘坐建制内和配属的车辆,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移动。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主动,形成有利态势,造成歼敌的有利条件。行军是步兵移动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行军经常同宿营或集结待机相结合,有时也可直接转入战斗展开,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或实施遭遇战斗,或仓促转入防御。行军不仅可在已方的深远后方实施,也可在战斗地域内实施。现代条件下的步兵行军,将在敌人地面、空中侦察监视、袭击的严重威胁和道路、桥梁可能遭到破坏等情况下,于各种地形、天候和季节等条件下实施,随时可能与敌发生遭遇战斗,昼夜兼程、远距离行军的情况增多,行军所处的条件更为复杂。

因此,必须周密计划组织,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严密伪装,加强各种保障,确保迅速、隐蔽、安全、准时到达指定地域。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行军,有时也可独立行军。

在上级编成内行军时,可在上级行军纵队的本队中行进,或担任前卫(前方尖兵)、侧卫(侧方尖兵)、后卫(后方尖兵)等警戒任务。

一、行军分类:

(一)按行军方式,分为徒步行军、摩托化行军和履带行军。

徒步行军,即以步行方式实施的行军,通常在没有输送工具或不便于乘车行军时采用。其特点是:目标少,分散快,利于隐蔽;队形短,易于指挥,组织简便;无车辆,重装备少,受地形限制少,速度慢,体耗大,费时较长。

摩托化行军,亦称乘车行军,是乘坐建制内或配属的轮式车辆的行军。履带行军,是乘坐履带车辆的行军,通常用于机械化部队的短距离移动。摩托车化行军和履带行军可以保障在短时间内和较远距离上进行移动,但受道路限制大,并需要强有力的后勤、技术以及工程保障。摩托化行军的速度高于履带行军,但在夜间、降雪、道路泥泞、降雨以及有浓雾时,特别是在不良道路或急造军路上移动时,速度将明显降低。

(二)按与敌关系,分为向敌、侧敌和背敌行军。

向敌行军,是指朝向敌方的行军。通常在敌地面、空中火力威胁下实施。其战斗目的比较明确,任务也比较具体,应进行充分的战斗准备,周密组织计划,加强各种保障措施,尤其要加强前方警戒并做好与敢遭遇的战斗准备,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地域。

侧敌行军,是指行进路线的侧方有敌情颅虑情况下的行军。一搬说来,侧敌行军在实施迂回、包围或者抢占有利地形时采用。侧敌行军受敌威胁大,必须加强侧方警戒,保持战斗状态,既要加快前进速度,又要防止敌人从翼侧攻击。侧敌行军的基本要求是力求隐蔽,立足边打边走,高速抢行。背敌行军,是指背向敌方的行军,一般在执行特殊任务或退却时采用。行军时,要加强后方警戒,防止敌人尾追。

(三)按行军时速和每日行程,分为常行军和强行军。

常行军,是指按正常的日行程和时速实施的行军,通常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摩托化行军日行程一般为200~300公里,平均时速昼间为25~35公里、夜间为20-25公里;徒步行军日行程一般为30—40公里,平均时速为4-5公里。常行军时,时间要求不很紧迫,应按时进行大小休息,以恢复体力和保养车辆。强行军,是加快行军速度和延长行军时间的行军。一般要求徒步日行程50公里以上,乘车丑行程300公里以上。强行军容易降低分队战斗力,因此只在必要时采用,通常在奔袭、追击、迂回、摆脱敌人或执行其他紧急任务时采用。

(四)按天文时间,分为昼间行军和夜间行军。昼间行军,亦称白天行军。昼间行军可以保障运动速度,减少人员的疲劳,指挥方便,但易受敌人的观察和空中袭击。

夜间行军,是夜暗条件下实施的行军。夜间行军指挥和观察捆难,运动速度慢,但有良好的隐蔽条件,不易受敌人的观察和空中袭击,利于保持行动的突然性。夜间行军还可避免夏日的酷热。夜间行军时,要制定严格的行军调整措施,保持肃静,管制灯火,缩短前后距离,掌握好方向,搞好通信联络,加强侦察和警戒,搞好伪装,防敌夜视器材的观测和火为袭击。

(五)按地形、天候条件,分为一般条件下的行军和特殊条件下的行军。

一般条件下的行军包括平原地行军、丘陵地行军等。特殊条件下的行军主要有以下几种:

山地行军。山地地形复杂,山高林密,路窄坡陡,道路弯曲,气候多变,常有低云浓雾,对指挥、观察、联络和驾驶均有一定的影响,且易遭敌突然袭击。组织行军时,应考虑道路的起伏状况,预先准备绳索、刀、斧、锯等克服山洞、河川、陡坡障碍的工具,尽量沿道路、山脊行进。无道路时,应按照方位角行进。情况允许时,可以请向导带路。行进中,特别要加强侦察、通信、警戒和道路保障等安全措施+防止敌人袭击。上下坡和通过隘路、山涧时,应增大车距,降低车速,加强前后联络,注意检查车辆的技术状况。在狭窄的地方、急转弯处和山垭口应派出调整哨。为保障翼侧的安全,应向翼侧制高点派出侧方停留警戒,以控制通向行军路线的山间道路、各地和小径。注意防山洪、林火。遇到大雾和夜间通过危险地段时,车辆应慢速行驶,必要时派人引导前进。草原、荒漠地行车。草原地广阔无垠,夏季雨水集中,草类繁茂,冬末春初草木枯黄;沙漠地面松软,多流沙和沙丘(戈壁地面坚硬,多砾石),居民和道路稀少,农产品和水源缺乏,气候干燥多变,常有大风,往往冬季严寒,夏季酷热,空气稀薄。荒漠、草原地便于越野行军,但油料消耗大,给养保障困难。方位物极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草原、沙漠地行军,应根据行程和行军能力等情况减慢行军速度,增大粮袜、饮水携行量,规定用水指标。增大油料携行量,带足备份轮胎和必要配件。

并根据不同地形和季节,采取防暑、防冻、防火灾、防暴风沙(雪)等措旋。行军中应特别注意掌握方向,尽可能沿道路行军,可利用河流、湖泊、道路交叉点、沙丘等明显地物判明方向,加强现地与图上对照,防止走错路。不在暑气停滞地段停留,遇到沙暴时,可以停止前进。停车时车距应当缩短,严禁将单车弃置于途中。

高寒高原地和严寒地区行军。高寒高原地和严寒地区空气稀薄,人员易疲劳,易出现“高山反应”;天气寒冷,容易冻伤;大雪盖地,容易迷路,积雪过深,通行困难;气温过低,车辆不易发动,耗油量增加。行军前,应准备好防冻的被服、装具和药品,采取防冻、防措、保暖和防雪盲措施。武器装备、车辆和器材应当做好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准备,严格执行冰雪道路驾驶操作规程。行军耐,要注意掌握方向,适当减慢速度。应缩短小休息时间,增加小休息次数,每小时休息5分钟。小休息时人员要下车活动,切忌睡觉。通常不进行大休息。越野通过冰封的江河前,应调查冻层厚度,根据冰层负重量决定通过方法。通过隘路、山腰以及在暴风雪中行军时,应特别加强行军指挥和安全保障,防止雪崩和翻车。

水网稻田地行军,水网稻田地,河流沟渠纵横交错,稻田泥泞,道路少,路面窄,不便机动。行军时,应正确选择行进路线,加强侦察、伪装和对空防护以及道路和工程保障。做好克服河流、沟渠和泥泞的准备工作;检查车辆的技术状态,切实采取防雨、防火.防陷措拖,并带足备份零件和随车工具,做到随坏随修。

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热带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多陡山深谷,草深林密,河多流急,道路少而崎岖;天气多变,炎热潮湿,多雨多雾,毒虫多,易流行病疫。因此,应加强侦察警戒,防敌袭击和伏击,加强对车辆技术保障,采取防暑、防虫、防疫措施;尽可能利用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的凉爽时间行军,注意控制饮水。酷热时应增加小休息次数,延长大休息时间。雨季行军,应采取防雷击、防洪、防塌方、防惜、防潮、防病虫害等措施。通过桥梁前,应仔细观察有无损害,上游有无洪水;通过险要地段时,要防止塌方;在难以通行的地段苻军时,应当预先准备好开路工具,必要时请向导带路。

二、行军队形和行军序列

(一)行军队形:行军队形,是指按行军部署形成的纵队行进队形。其编成应符合当前战斗企图,保证步兵能快速运动,便于迅速展开和投入战斗,保持人员体力和车辆完好,保证及时指挥和顺畅联络。步兵行军队形可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和道路状况,成一路先后行进或数路并进的队形。营通常成一个行军纵队沿一条道路行进,也可成两个行军纵队沿两条道路行进。连通常成一个行军纵队沿一条道路行进。行军纵队由前卫(前方尖兵)、本队、后卫(后方尖兵)等部分组成。摩托化行军时,根据情况可灵活采用以下形式:

密集纵队。密集纵队车距较小,密度较大,通常在敌情成胁较小,视度不良等情况下采用。当昼间行军时,车距约25米。夜间行军时,可适当缩小车距。行军路线上的车辆密度每公里约30辆。采用这种队形行军,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的通行容量,但队形不够疏散,易遭敌火力杀伤。疏开纵队。琉开纵队车距较大、密度较小,通常在敌情顾虑较大或昼间行军时采用。车距通常为50~100米,视情况可适当加大。车辆密度通常为;车距50米时,每公里约15辆;车距75米时,每公里约12辆;车距100米时,每公里约10辆。各连间距为200~300米。小群队形。小群队形以单车、小群为单位,并以不等的车距按一定的速度行进。可使车辆保持在低水平上,防止车辆过分密集,是防止敌人观察和攻击的有效措施。通常在时间充分、道路宽阔并有有力的警戒、伪装、疏散措施时采用。

(二)行军序列:行军序列,是指行军纵队中各个部分行进时所在的位置和顺序。步兵应科学确定行军序列,并使之具有独立作战能力。部队通常的行军序列由前至后依次是:

前卫。指位于行军纵队前部,担负前方警戒和护卫任务的部(分)队。步兵不派前卫、侧卫,但可能担任上级的前卫、侧卫。本队。指行军纵队的主体部分,通常由一至数个行军梯队编成。前后梯队的区分通常与战斗展开顺序一致,无特殊需要,不打乱部(分)队建制。在敌情顾虑较大的情况下,本队往往是敌人袭击的重点,因此,行军本队要特别注意隐蔽防护。后卫。指位于行军纵队后部,担负后方警戒和护卫任务的部(分)队。

步兵分队不派后卫,但可能担任上级的后卫。尖兵。指担任行军警戒任务的连以下分队。当步兵担任前卫、侧卫或后卫以及单独组织行军时,应据情况派出前方尖兵、侧方尖兵或后方尖兵,通常兵力为一个班至一个连,分别称为尖兵班、尖兵排、尖兵连。步兵担任上级行军警戒分队或单独组织行军时,行军序列通常是尖兵分队、指挥观察所、配属分队和火力分队、步兵分队、战勤分队、后方尖兵分队。在上级编成内行军时可不派前(后)方尖兵,行军序列逋常是步兵分队、指挥观察所、配属和火力分队、步兵分队、战勤分队。

三、行军组织:(一)传达任务,确定行军方案:指挥员接到行军命令后,应迅速向部属传达任务,分析敌情、任务、地形、道路、气象等情况,确定行军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行进路线、行军序列;各分队和配属分队的任务;前卫及搜索分队的编戚、任务及警戒、搜索的方法;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处置方案及各种保障措施等。尔后,明确军官分工,分头组织各项准备工作。

(二)下达行军命令,进行动员:行军命令通常在行军前向所属和配属分队下达。时间紧迫时,也可在行进中逐次明确。其内容包括:敌情;上级任务;本分队任务,行军出发时间,路线,通过调整点的时间和行程,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行军序列、集合时间与地点;左邻的行军任务;行军时速及分队间隔;大休息、宿营(集结)位置及到达时间;行军中可能与敌遭遇的地点及行动,通过敌火力封锁区、沾染地段的方法,对空火力的组织和遭敌袭击时的行动;伪装与侦察;行军纪律、通信联络方法及信(记)号;指挥观察所与保障组的位置;完成行军准备的时限。必要时,还应明确行军警戒的编成和任务。下达行军命令后,指挥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分队进行政治动员。

(三)组织各种保障

1.组织侦察。分队单独组织行军和担任上级行军警戒分队时,应组织对行军方向的前方和两饲实施不同断的侦察。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查明行军道路的质量、通行和隐蔽情况,侦察沿途的城镇、较大居民地、交叉路口、隘路、菠口等复杂地形的通行情况,查明沿途可能遭敌火力封锁的地段、受染地区和迂回路线情况等,

2.组织警戒。当分队单独组织行军时,应向前、后、侧方派出尖兵。必要时,在可能遭敌袭击的主要地段,增派固定的侧方警戒,在分[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队通过后撤回。分队在上级行军本队内行军时,通常只派直接警戒,对担任警戒任务的分队,应给予适当加强,使其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3.组织通信联络。当上级允许实施无线电通信时,通常在尖兵分队、指观所、所属(配属)各分队、收容组之间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络网。当上级要求在行军中保持无线电静默时,应以旗语,灯光、音响信号等简易方法实施通信联络。

4.组织对空防护。一是组织对空观察报知勤务,通常每台车指定l~2人担任对空观察,充分利用观察器材组成环形、多层、实时的对空观察网,并规定简易的报知信号;二是组织对空射击火力,组织编成内的便携式地空导弹、高射机枪、步机枪形成一定密度的对室火网,掩护分队顺利行军。

5.做好物赍器材保障。主要包括武器、弹药、装具、给养、饮水和药品等准备。

6、组织技术保障。通常选择3~5名技术骨干组成技术保障组,主要负责对车辆的检查、修理和行军中车辆故障的排除。组织设营组、收容组。在无敌情顾虑的情况下,可组织司务长(给养员)、炊事员等组成设营组并提前出发。其任务是:在预定大休息及宿营(集结)地筹备食物、燃料和饮水;调查社情、疫情;选择和区分各分队大休息地点;划分所属分队(车辆)的位置,派出人员在进入宿营地的路口接引分队;向指挥员报告设营情况。徒步行军时应成立收容组。通常由一名军官、卫生员率数名体质较好的士兵组成,在本队后跟进,负责收容伤病员和掉队人员,并组织其跟进,根据情况消除路标。

(四)检查行军准备:指挥员在出发前,应对所属分队行军准备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主要包括:所属分队对行军命令传达落实和动员情况;武器、弹药、油料、粮秣和各种器材的领取、携带情况;炊事班的生活物资保障准备情况;卫生保障准备情况以及车辆状况等。检查完毕后,将行军准备情况及时报告上级。

四、行军实施:行军时,指挥员应加强观察,掌握行军路线、方向和速度,及时了解敌情、沿途地形和道路状况,及时灵活地处置各种情况,沿上级指定的路线迅速隐蔽地行军,按时到达指定地区。

(一)准时集合出发,严守行军秩序:接到行军命令后,应迅速在指定地区集合,同时派出警戒,检查各分队人员、武器、车辆、着装等情况,适时登车,按上级规定的时间准时出发和通过出发点。摩托化行军时,分队通常成一路沿道路左侧行进。徒步行军时,成一路或数路沿道路右侧或两侧行进。行军中应严格遵守行军秩序,自觉听从调整哨指挥。未经上级允许不得超越前面的分队,并主动给执行特殊任务的分队让路。行军时,驾驶员应集中精力,保持规定的车距、车速,不得随意超车和停车。如车辆发生故障,应停靠道路右侧抢修,人员应分乘其他车辆前进。故障车修好后立即跟进,并利用部队休息时间归建{如道路宽阔,经上级批准,也可超越归建。车辆无法修理时,应请求上级补充车辆。

(二)掌握行军路线和速度:为了避免走错路和迷失方向,应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掌握行军路线。在复杂地形和夜间行军时,可派一名军官加强前方尖兵的指挥,或由军官、骨干组成方向组,随尖兵行动。如发现走错路,应首先确定站立点,尔后选近路插向原定路线。如无把握应立即返回开始走错的地点,尔后继续前进。当接到上级改变行军路线的命令时,应立即判明新的行军路线,修改行军方案,在行军中给各分队明确任务。行军速度和一日行程应根据敌人的袭扰程度、行军队形的编成、人员的体质、移动工具及其技术状况、道路的数量及质量,驾驶员的训练素质、行军时间蔹水文气象等条件确定。

(三)适时组织休息:正确规定行军中的体息时间和地点,是缓解行军疲劳、保持行军能力、顺利实施行军的重要条件。在上级编成内行军时的大、小休息和远程连续行军的休息日,通常由上级统一掌握。单独行军时,由本级掌握。摩托化行军时,小休息通常每2~3小时进行一次,每次ZO~30分钟。徒步行军的首次小体息,通常在行军30分钟后进行,时间15~20分钟。尔后每行军1-2小时休息一次,每次约10-20分钟。组织小休息时,车辆应按规定间隔停靠在道路右侧。除留信号观察员、值班火器(分队)、无线电员外,其余人员下车在道路右侧体息。徒步行军时,人员应靠近路边面向外侧并保持原来队形,指挥员应督促士兵整理鞋袜和装具。大休息应在一日行程过半时进行,时间为1~2小时,徒步行军为2小时左右,组织大体息时,应离开道路进入指定地区或沿行军路线疏散隐蔽。指挥员应明确乘车时间,派出警戒,必要时指定值班分队(火器)占领附近有利地形。分队应利用地形构筑简易工事。司机应检查车辆,并对其进行技术保养,必要时还应进行小修。炊事班给全体人员分发熟食。必要时,可利用大休息调整行军队形。夜间休息时,人员不准随意离队,武器、装具随身携带,出发前清点人数,检查装备。

(四)灵活、果断处置情况:行军中,指挥员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灵活果断处置各种情况。当临时改变行军路线时,指挥员应迅速命令分队停止前进,向各分队简要明确新的行军路线。当前方有迂回路线能进入新的行军路线时,可仍按原行军序列从迂回路线进入新的行军路线;当已超过插向新路线的路口,前方又无新的迂回路线,或迂回路线较远时,应选择较宽阔的路段或空地作为调头点,组织依次调头进入新的行军路线。此时,通常应变后方尖兵为前方尖兵、前方尖兵为后方尖兵。

当遭受敌空袭时,应迅速离开道路,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伪装。夜行军时应严格灯火管制。根据命令,组织对空射击。如任务紧急,可增大各分队间隔、车距加速行驶,快速通过。

当遭敌火力封锁时,力求绕行,或者利用敌火力间隙分批跃进通过。

当遭敌核、化学武器袭击时,应迅速就近利用地形防护,人员迅速穿戴防护衣罩,下车就近隐蔽防护。警报解除后,应迅速查明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坏情况并报告上级,抢救伤员,抢修车辆,恢复行军序列。遇有受染地段,应迅速查明情况,选择迁回路线绕过或沿开辟的道路通过。如任务紧急、不允许绕过而短时间内又不能开辟通路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选择受染轻、距离短的地段直接通过。当遭敌兵力袭击时,指挥员应沉着、冷静,立即判明敌情,迅速组织反击。如敌兵力较小,应展开必要兵力歼灭或驱逐之,主力继续前进,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如敌兵力较大,应迅速抢占就近有利地形,掩护上级主力展开歼灭之;如误入敌伏击区,应迅速展开,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冲击,并迅速将情况报告上级,伺机向敌薄弱方向突围,或根据上级指示,协同主力歼敌。当道路、桥梁遭敌破坏或者遇到难以通行的地段时,应当绕行。无法绕行时,及时组织抢修,并报告上级。

第二节输送

输送,是使用运输工具把部队由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行动,是提高战术单位远距离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适用于长时间、远距离的移动。输送可减少人员体力消耗和作战车辆磨损,对于步兵适时转移、夺取和保持主动、达成战斗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输送是伴随着输送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输送方式的多少,取决于输送工具的种类。在输送工具已经相当发达的当代,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是主要输送工具,因而铁路输送、公路输送、水路输送和空中输送便成为军队输进的基本方式。步兵通常在上级编成内采用一种方式输送,也可采用数种方式接力输送。

高技术条件下,战场空间范围扩大,透明度提高,前后方界线淡化,战斗节奏加快,输进时受敌火威胁增大,对步兵组织与实施输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兵必须遵守上级和军事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周密计划,充分准备;统一指挥,分工管理;保持建制.按序装卸;加强观察,注意防护,保证迅速、隐蔽、安全、准时地运送到指定地区。

一、输送方式

(一)铁路输送:铁路输送,是指使用铁路列车实施的输送。是部(分)队实施远距离地面机动的重要方式。铁路输送产生于1863年美国国内战争时期,后来在普法战争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面部队主要依靠铁路输送,其他输送方式只起了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在我军步兵战史上,铁路输送也曾发挥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辽沈战役,在敌机不断骚扰下,38天就输送部队、物资637列(19500余车)。第四野战军南下遂行渡江战役,在一个半月内,铁路输送人员、物资1万多车皮,保障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主要作战物资和人员,基本靠铁路运往前方,共输送人员、物资达3000多列(113000余车皮),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战场空前广阔,破坏性日益增强,物资消耗巨大,部队、物资等作战力量的远距离快速移动将更加频繁和重要。铁路输送较之其他输送方式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一是运力大,距离远,续行力强,一般不受天候季节的影响;二是经济、耐用、可靠,能节约大量战略物资,如火车与汽车相比,用同样数量的燃料,火车货运量是汽车的4-6倍,飞机与内燃机车运输同样的货物(人员),飞机的耗油量是内燃机车的30倍;三是可以使都(分)队的车辆、火炮等装备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减少摩托小时和储备里程的消耗,保持战斗力。由此看出,虽然我军步兵的装备有了很大发展,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但对铁路输送的依赖性不仅没有减小,而且越来越大。当然,铁路输送也有其固有的不足,如线路固定,目标集中,易遭破坏,修复困难,涉及部门多,专业技术性强,组织协调工作复杂等。在未来战争中,我军铁路输送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时间紧,对输送的准确性、快速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运力低、运量大的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有了很大发展,但运输能力与未来战争的要求仍然不很适应。再加上战时敌空袭破坏的影响,铁路运力将有明显下降。这对铁路输送的组织和计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对敌斗争激烈。未来战争双方都把破坏对方交通运输线作为空袭的主要目标,以破坏对方部队的机动和后方供应。可以预料,未来战争中,敌必将以占优势的各种高技术空袭兵器,对我铁路实施疯狂破坏,并可能以空降和地面兵力实施破坏,困此铁路输送中空袭与反空袭、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将相当激烈。

(二)水路输送:水路输迭,是指使用水上运输工具实施的输送。通常接水域性质分为海上输送和江河输送。水路输送是部(分)队输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军队最先采用的输送样式。在近现代战争中,水路输送已广为各国军队采用,并在军队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江河,是天然交通运输线,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约1500条,我国的湖泊总数在200个以上,其中大部分江河胡泊便于交通和航运。我国既是一个大陆面积广大的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在14000多公里绵长的海岸线上,散布着许多著名的优良天然港湾,是进行海上运输的主要吞吐地。

水路输送与其他输送方式相比,具有装载量大、成本低、航道一般受敌破坏较小等特点。能保持人员的体力,减少技术兵器的磨损,节省摩托小时,能以不低于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输送部(分)队,面且输送距离越远,效率越高。但水路输送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大,目标明显,不易隐蔽,速度相对较慢,装载环节较多,需专用港口码头,装卸时间较长,有时还要在锚地进行人员和技术兵器的转载。另外,港口易遭敌袭击、封锁。

(三)空中输送:空中输送,是指使用空中运输工具实施的输送,是部(分)队实施快速输送的方式。通常在情况紧急或不能采取其他方式输送时采用。空中输送始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大量运用。现代空中输送按照飞机的种类,可分为运输机输送和直升机输送。空中输送具有选择航线自由,不受地形影响,能超越广阔的沾染区、火灾区和洪泛区等特点,既能够在已方部队的占领区实施,也能向敌方占领区实施,而且快速、灵活,利于分队遂行紧急任务,是现代条件下运用越来越广泛的输送方式。但是,空中输送受气候影响大,运量较小,易受机场及敌情制约。

二,输送组织准备:

指挥员受领输送任务以后,应迅速传达任务,计划安排工作,下达预先号令;组织分队准备武器装备及规定的携行、运行物资器材;可能时,进行装(卸)载训练。

(一)下达输送命令:根据上级输送计划和命令,步兵指挥员应首先制定本分队的输送计划,并及时下达输送命令。其主要内容是:敌情、任务;梯队的编组和序列,输送方式、路线、目的地;运输工具的数量及分配;装(卸)载地点;装载、起运和到达卸载地点的时间;装(卸)载指挥所开设地点、时间和运行中的指挥位置及通信联络的方法。当实施接力输送时,还应制定输送方式转换计划,包括换乘的时间、地点,换乘后的梯队编组和航行(飞行)序列。空中输进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机场位置、飞机型导、架数,装载地点及时间;空运梯队的编成、序列和起飞时间;人员、物资的编组和装载方案;待运(集合)地域的位置及道路;准备事项及完成时限等。装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各分队乘坐飞机的数量、编号;每槊飞机乘载的单位、人员、负责人及装备、物资、器材的数量。

(二)梯队编组和序列:分队铁路输送的梯队编组和序列,应根据上级的输送命令、输送计划、列车梯队装载计划确定。做到既便于装、卸载,又要减少铁路的调车作业,尽量保持按车种编组,并要有途中分列的准备。装载人员的代客车、棚车和客车应配置在列车中部,运载技术装备的平板车和敞车应配置在列车的前部或尾部,危险品应用专用车辆,并与机车、尾车、装载人员的车辆隔开。步兵铁路输送通常营编为一个列车梯队,连以下分队在营序列内输送。指挥员应根据敌情、任务和输送工具性质、数量等情况,按照便于运行、停靠、疏散和待避,保持各连建制完整,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要求,确定车厢分配及梯队内序列编成。通常乘载人员的车厢配置在列车的中部,运载技术装备的车厢配置在列车的前部和尾部,危险品应当用专用的车厢,并与机车、乘载人员的车厢隔开。营指挥员应当根据上级和军事交通部门的指示,统一指挥本列车梯队的装载、运行和卸载。

水路输送时,步兵通常在上级梯队中乘一艘或者数艘船舶输送。根据输送工具的数量及运载量,可以独立编成一个梯队,也可以编成数个梯队,力求做到车炮同驳,班排同船。当分乘数艘船舶时,指挥员应当给各船舶(拖驳船队)指定船运队长。航运队长应当与船舶指挥员密切配合,具体组织装(卸)载及输送过程中对分队的指挥与管理。

三、输送实施

(一)装载:铁路输送装载时,分队应当按照规定时间进人待运地点,稳蔽待运并进一步做好装载准备。指挥员应当先到装载站,明确人员、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的装载位置、时间和进出道路。各分队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顺序进入装载站,按照先物资、技术装备,后人员的顺序迅速进行装载。物品装载应当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做到装载平衡,固定牢固。

水路输送装载时,分队应当按照规定时间进至装载点,在船舶人员指导下,按照先装备物资、后人员,先下的后上、后下的先上的顺序,迅速装载上船。放置技术装备时,应当考虑甲板和船底的牢固程度,尽可能沿首尾线纵向放列,并不得超出船体,弹药、油料及其他危险物品应当放置在专门划定的位置。空中输送装载时,分玑按照规定时间进至装载点后,应按照先装备、物资、器材,后人员的顺序装载。一件武器不要拆卸分装在数架飞机上,同一类重要物资不应当装在一架飞机上,装备、物资、器材,应当按照规定放稳、固定。人员应当尽量按照建制乘坐,火力分队以排为单位分乘。指挥员应分机乘坐。

(二)运送(航行):运送(航行)是输送的中心环节,是实现输送目的的关键阶段。分队能否迅速、准时、安全地到达指定地区,主要取决于运送能否顺利实施,

周密组织运送(航行)中的警戒、防护和行政管理。铁路输送时,通常向列车头部、中部和尾部派出若干个观察哨,与指挥员沟通联络,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并按照规定发出警报信号。将高射机枪以排为单位和便携式地空导弹以组为单位,配置于列车前部、中部和尾部,掩护列车的对空安全。运载防空火器的平车与机车、棚车之间,应当有一节以上的平车隔开,以便观察和射击。必要时,还应当指定步兵分队,做好时空射击准备。应当指定列车值班员、管理员和车厢长,负责列车梯队的安全保密和人员的饮食供应。

水路输送时,通常向船头和尾部派出观察哨,与指挥员保持联络,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并发出警报。将高射机枪、便携式地空导弹有重点地分散配置在船舶的甲板上及驳船上,掩护航行安全。规定防敌核、化学、生物等武器袭击时的措施。指定值班、管理人员,负责梯队的行政管理、安全保密和人员的饮食供应。

空中输送时,航行中禁止使用自携的通信工具,人员要减少移动,严禁集体移动。

灵活处置运送(航行)中的各种情况。铁路输送,当遭敌空袭时,应当集中火力打击对我威胁最大的敌机。根据情况,指挥列车继续前进,或者用附近隧道规避,或者就地停车,人员迅速下车疏散隐蔽。当遭敌核、化学、生物等武器袭击时,应当立即发出警报,迅速穿戴防护器材,紧闭门窗,组织灭火,救护伤员,快速通过受染地域。当铁路遭到破坏或者遇到障碍时,应当立即停车,迅速查明情况,报告上级和军事代表,组织力量抢修或者排除。在短时间内不能修复或者排除时,应当及时根据上级指示行动。水路输送,当航行中遭到敌空袭时,船队通常实施规避航行,并组织火力掩护,空袭后立即组织力量抢救伤员,修补船舶,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当有水雷或者沉船等阻塞航行时应当绕行。

空中输送,航行中飞机若发生故障或受损、受伤,全体人员应保持镇定,服从指挥。指挥员应将情况简明迅速报告上级,并根据上级指示和当时情况,定下按计划飞行或返航迫降的决心。如需迫降,所有人员应坐好,系好安全带(若无安全带应就近扶牢机上扶手或其他设备)。迫降前由机组人员打开机门和紧急舱口;迫降成功后,人员迅速离开飞机。当飞机遇较大气流左右摆动时,机内人员应在座位上控制住舟体,避免东倒西歪发生混乱。若前舱失火,应迅速报告机组,并判明失火原因。若火势较大一时不能判明原因时,应协同机组人员打开舱门,将前舱人员转人后舱,若货舱失火,应及时报告机组人员,协助机组人员灭火。若灭火无效,应将货物抛出机外,配合机组人员采取紧急措施

(三)卸载:卸载是输送的最后阶段。能否迅速、隐蔽、安全地实施卸载,对保障步兵分队按时进入集结地域、适时投入战斗或转入行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铁路输送,当列车接近卸载地域或接到卸载的预报后,应向有关人员传达卸载地域的敌情、社情、卸载站的条件、预期到达卸载站的时间和卸载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并指示全体人员迅速做好卸载准备。列车到达卸载车站后,指挥员应率领有关人员前往卸载指挥所,报告卸载准备情况,听取卸载指示。在卸载指挥所的统一指挥下,派出警戒和调整勤务,区分各分队的卸载地点和通往集结地域的道路,指挥分队按照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先人员后物资装备的顺序迅速卸载。卸载后,应清理现场,消除痕迹,尽快离开卸载点,进人集结地域,做好换乘、行军或战斗准备。卸载中如遭敌空袭,应按上级命令上车变换卸载地点或迅速撤往最近的隐蔽地隐蔽,并留置警卫哨负责对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的警戒;如遭敌地面突然袭击,应迅速利用建筑物、车体和有利地形,实施坚决、勇猛的反击,并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

水路输送,当船舶驶临目的地后,指挥员应进行简短动员,交待下船注意事项;组织整理装具,清点武器装备;下船勘察卸载码头、进出道路及分队集合地点。卸载时,应按先人员后物资装备的顺序实施。卸载过程中如遭敌空袭时,应视情况立即停止卸载并迅速利用地形隐蔽,待空袭过后继续卸载或在上级火力掩护下强行卸载。完毕后,应向上级报告,根据命令迅速离开码头,隐蔽进入集合地域,清点人员、武器、弹药、车辆和物资等,并做好战斗准备,待命行动。不能在原定地点卸载时,应当按照上级命令行动。空中输送,听到或看到降落信号后应做好下机准备。飞机着陆后,应按照装载相反的顺序卸载。下机后,指挥员应清点人数、武器及物资器材,并组织人员迅速离开停机位置,进至指定集合地域。

第三节宿营

宿营,是指部(分)队离开常驻营房遂行各种任务中的临时住宿,其目的是使部(分)队得到休息和整顿,为继续行军或战斗做好准备。宿营分为舍营和露营。根据情况,也可采取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宿营。舍营是在房舍内的宿营,是宿营的主要方式。露营是在房舍外的宿营,通常在无房舍或不便舍营时采用,可根据情况采取架设帐篷、搭棚或挖洞,挖窖等方式进行。宿营随着行军、作战的需要成为部(分)队不可缺少的行动。

古代宿营以帐幕露营为主,配置与阵法一致,一般不在复杂地形上宿营,营区周围以木栅、挖沟筑垒设置障碍,并规定宿营纪律,派出警戒,利用各种简易信号报警和应变。近代,由于城市、居民地的发展,舍营得到了广泛采用。但在一些国家,为了提高部(分)队的机动和应变能力,继续采用露营方式。现代,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侦察技术的发展,宿营更加注重隐蔽伪装,疏散配置,并构筑工事,组织对空警戒和各种防护措施,灵活采用各种宿营方法。我军步兵在历次战争中,根据战斗需要组织宿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宿营时,注意选择隐蔽和便于机动的地形,利用人民群众的掩护,秘密进入舍营地域,不久住一地,常夜行晓宿,露营与舍营相结合,严密组织各种警戒和保护,等等。宿营具有条件简陋,环境复杂,居住分数,指挥不便,受敌威胁等特点。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战斗的连续性增强,战斗间隙短暂,宿营与战斗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宿营更加复杂,受敌威胁进一步增大,组织有效防护将更为重要。因此,在组织宿营时,要充分利用地形,疏散、隐蔽地配置,构筑必要的掩蔽工事,加强侦察、警戒、防空和伪装,严密组织对敌核、化学、生物和燃烧等武器的防护;有敌情顾虑时,还要预先制定战斗方案,加强值班,做好随时抗击来自地面和空中敌人突然袭击的准备,确保分队安全休息和迅速转入行军、输送或者投入战斗。

一、选定宿营地域:步兵宿营地域通常由上级确定,单独宿营时可在上级指定的地区内自行选定。自行选择时,应视敌情、地形情况,按照小集中、大间隔的要求,灵活采用预先选择和临时选定两种方法。预先选择,通常由指挥员先在图上确定宿营位置,然后派出设菅队(组)预先进入宿营位置,负责侦察地形,进行宿营准备。临时选定,一般是在敌情颐虑不大、地形有利和分队战斗后急需休整的情况下实施。宿营地域通常具有下列条件:有适当的地幅和良好的地形,便于疏散隐蔽地配置;有充足的水源,便于饮水、用水;有良好进出道赂,便于机动和迅速投入战斗。避开洪水道、油库、高压电源和易崩塌的危险地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避开严重的感染病区、传染病区,以便卫生防疫等。夏季宿营地域应选择在比较干燥、地势较高、通风良好、蚊虫较少的地方;冬季应根据风向和距燃料、水源的远近等情况确定宿营地域,尽量避开易被积雪掩埋的地点,以免风雪埋没帐篷或遮棚。

二、确定宿营部署:宿营部署是宿营时对兵力所作的部署。步兵进至宿营地域后,指挥员应根据敌情、地形,宿营时间、宿营方式和行军序列确定宿营部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住宿地的部署(兵力配置),二是宿营警戒部署。住宿地部署主要包括区分各分队宿营地,选择紧急集合场和紧急疏散地域。住宿地部署的样式有两种:一是长方形部署。通常在无敌情顾虑和敌情顾虑较小、宿营时间较短时采用。通常措行军路线将各分队疏散配置于狭长地域。二是环形部署,通常在敌情顾虑较大、宿营时阿较长或分队位于待机(集结)地域时采用,应尽可能离开行进路线,将各分队疏散配置于便于隐蔽、便于警戒和便于快速行动的环形地域。露营时,应利用地形地物,以班、排为单位疏散配置。

舍营时,应根据房舍条件,尽量按建制分配住房,通常以连、排为单位,尽量配置于居民地边缘区的房舍内,并离开重要岔路口、桥梁和有明显地物的街区。车辆配置在建筑物外面便于隐蔽的地点,并严密伪装。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通常将步兵分队部署在受敌威胁较大方向的外侧,将火器分队部署在宿营地内侧便于发扬火力的地域,指挥所位于宿营地中央附近。乘车行军露营时,可安排适当人员在车上住宿,其余人员利用制式和就便器材或者挖掘掩体宿营。车辆应疏散隐蔽地停于露营地域便于机动的位置。紧急集合场应选择在宿营地内或附近便于集中的地方。紧急疏散场应选择在便于疏散隐蔽的地点。露营警戒部署主要包括观察报知勤务的派遣,班哨、步哨、游动哨、潜伏哨和警卫哨的部署。

三、组织侦察、警戒:为保障分队顺利、隐蔽进入宿营地域,安全实施宿营,在有敌情顾虑的情况下,分队在进人宿营地域之前,应首先组织对宿营地域进行侦察、搜索,查明情况,并对水源进行检查和警戒。进入宿菅地后,指挥员应迅速指定对空观察哨和值班火器(分队)。根据情况向有敌情顾虑的方向派出班哨、步哨、游动哨和潜伏哨。在任何情况下,宿营地内都应派出警戒哨,严防敌人突然袭击和敌特破坏。派出警戒的数量和距离,根据敌情、地形和分队展开所需时间而定。连(排)在上级编成内宿营时,通常不单独组织宿营警戒,只派出警戒哨。摩托化行军宿营时,应加强对车辆的警戒。

四、组织休息,搞好管理

1.清整宿营位置。对选定的位置应组织人员进行修整。在夏季通常应铲除杂草,平整土地,开挖排水沟,燃烧草艾驱除蚊虫。冬季应利用就便器材设置挡风墙,采集燃料,搜集干燥的茅草、树叶和细枝条铺设地铺等。

2.架设帐篷、挖掘厕所。分队通常使用制式帐篷露营,若无制式帐篷,可利用就便器材如雨衣、雨布、树枝等架设简易帐篷,并在宿营[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位置的下风处挖掘并搭建厕所。

3.寻找水源,明确饮水、用水方法,并注意对水源地的警戒。

4.做饭,组织开饭。通常以野炊的方式制作热食,也可组织分班野炊。野炊时,应派出警戒,明确野炊位置、方式、隐蔽伪装的措施、时间和要求。

5,检查、维修、保养车辆,加油加水。

6.擦拭武器,整理装具,补充弹药,准备器材。

7,安排好伤员,刺烫脚泡,整理烤晒服装装具。

8、督促检查分队尽快休息,加强查铺查哨。

五、上报宿营报告:分队进入宿营地后,指挥员应迅速收集行军和宿营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报告的方式有文字、口述等。营、连通常向上级上报宿营报告(可附宿营部署图),也可口述报告。排通常向连口述报告。宿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当日出发时间、经过地点、行程、到达时间和地点、人数及伤病员情况;宿营部署;武器弹药、装备器材、给养和车辆损耗情况;存在问题和请示事项。

六、伪装宿营地域:为了防止敌侦察和空袭,应采取各种措施,严密伪装宿营营地。对制式帐篷可以利用伪装网、带叶树枝以及编织的草网覆盖;对简单的遮棚可用树枝、杂草改变其外形。冬季伪装应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相一致,可用积雪或白布加以覆盖。

车辆、技术兵器应配置在各地,冲沟、地褶、土堤、树林等地形地物的阴暗处,并采取伪装措施。宿营地内应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并将器材装具尽量搬入帐篷或加以遮盖。

野炊应利用拂晓和黄昏进行。消除车辆痕迹,禁止涂写、设置标示分队番号和指挥员姓名的标记,严格灯火、音响管制。

七、做好群众工作:进入宿营地域后,指挥员应适时与当地政府联系,尔后向分队介绍当地的敌情、社情和风俗习惯。认真执行各项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动员群众封锁消息,注意防奸保密。

离开宿营地时,应送还借用的东西,挑水扫地,填平厕所,征求意见,检查纪律。

八、灵活处置情况:遭敌空袭时,应立即发出警报,各分队迅速进入指定的疏散区隐蔽防护,对空值班火器按命令射击低飞敌机、直升机,必要时组织集火射击。空袭后,视情况继续宿营或根据上级指示迅速转移。遭敌小股兵力袭扰时,应迅速指挥值班分队或者就近分队,抢占有利地形,在民兵的配合下迅速围歼或者驱逐,并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敌兵力较大时,应当迅速抢占有利地形,顽强抗击,同时注意边战斗边查明情况,及时报告上级,视情况配合主力歼灭之或交替掩护撤离。当接到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警报时,应迅速进入疏散区,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隐蔽,用和式或就便器材进行防护。袭击过后,应抢救伤员、消除沾染,并将情况报告上级,根据指示,组织分队撤出沾染区。

第十一章步兵战斗勤务

步兵战斗勤务,是步兵为保障其他部分)队安全、顺利地遂行战斗任务和机动而实施的各项专业工作的统称。它属于战斗保障的范畴。由于步兵具有行动灵活和装备轻便等特点,在主要担任突击任务的同时,有时也会担任某些战斗保障任务,主要是侦察、警戒、警备调整等。本章主要研究步兵担任战斗勤务时的行动规律和方法。

战斗勤务与战斗基本行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斗基本行动是为达成歼灭、击攒、俘虏敌人和攻占或固守重要地区的战斗目的,而有组织地使用兵力兵器的行动;战斗勤务则以保障战斗基本行动的安全、顺利进行为目的,其中有些活动对于执行勤务任务的分队来说,既属于战斗基本行动,又起到为整个战斗行动服务的作用。战斗勤务是战斗基本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战斗基本行动只有通过战斗勤务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安全、顺和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历史着,战斗勤务随战斗的产生而产生,并随战斗的发展而演变。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服务于战斗行动的侦察、警戒活动。著名军事家孙武曾指出“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圩,就是措采用试探性进攻,判明敌之情况;《六韬?虎韬》一书中曾谈到“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可见以往战斗就十分重视战斗勤务的组织。但冷兵器时期,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战斗行动方式单一,战斗勤务的内容少且简单。缱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战斗行动日趋复杂,战斗勤务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作用日渐突出,任务更加繁重,组织实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可见,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中,步兵战斗勤务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于保障其他兵种(专业)部(分)队、其他步兵分队的行动和整个合同战斗的顺利进行,赢得战斗的胜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侦察

侦察是为及时、准确地获取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的其他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步兵担负侦察的目的在于获取各种可靠的情报,保障指挥员及时正确地定下决心和组织指挥战斗。

一、侦察的任务:步兵担负侦察勤务时的任务,通常由上级指挥员根据战斗的性质、战斗任务、地形、天候等情况加以确定,主要是查明当面敌情、作战地城内的地形、气象、水文等情况。战斗类型是决定步兵侦察任务的基本因素。在进攻战斗中,侦察的具体任务是查明敌人时防御部署,包括防御前沿、支撑点位置、工事构筑、障碍韧的种类及范围、火力配系等情况,敌人的战斗企图,作战地域由的地形情况及对进攻战斗的影响。

在防御战斗中,侦察的具体任务是查明敌主力部队的运动方向、兵力编成和战斗企图,发起攻击的时机、主要攻击方向及敌可能实施核化袭击的有关情况,敌预备队的位置及动向等。在预期遭遇战斗中,应尽可能在远距离上发现敌入,并查明敌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兵力编成情况,可能与敌遭遇地点的地形状况等。敌武器装备的状况对侦察任务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核威胁条件下,步兵侦察时要十分重视对核武器的侦察,包括查明核武器装药的运载设备、导弹和核炮的控制系统、核弹药仓库及其装配地点等。高技术条件下则要查明敌主要高技术兵器配置地点及数量,敌指挥控制系统的位置等。

战场上,敌必将以各种战术欺骗行动千方百计掩盖其真实企图,因此,步兵可能需要专门就某些目标实施侦察,为指挥员去伪存真、正确决策提供情报。

二、侦察的手段:侦察手段是为顺利遂行侦察任务、获取有关情报而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以往步兵经常采用的手段有观察、搜索、战斗侦察、火力侦察、捕俘等。

随着军队装备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器材运用于侦察中,如无线电技术侦察、录(照)相侦察等,不仅使侦察手段更加丰富,还提高了传统手段的侦察能力。这些先进的技术侦察手段,步兵在条件具备时也可采用。

(一)观察:观察是用目力或借助光学器材对一定区域的目标进行的监视和察看。观察这一侦察手段,直观、方便、及时,是获得真实可靠情报的有效方法。高技术条件下,观察仍是广泛运用的重要侦察手段。由于使用了现代化的光学仪器、红外线技术器材和其他侦察设备,观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即使在夜间和其他不利条件下,运用这些器材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观察和其他手段相配合,在其能达到的纵深内,可以查明敌人的兵力编成和部署,查明敌前沿的位置,连排支撑点和火力点,查明敌人的行动性质(准备进攻、转入防御、开进、退却)等。在视距纵深内,还可查明当前行动地带内的地形情况。因此,在各种战斗类型中,任何情况下均可组织观察。

(二)搜索:搜索是为查明复杂和可疑地域的情况进行的搜查活动,目的是排除敌情顾虑。搜索是步兵分队在攻防战斗和行军、宿营、警戒等行动过程中,经常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障部(分)队战斗和其他行动安全的重要措掩。由于搜索时我明敌暗,并且往往目标分散、地形复杂、生疏,兵力容易分散,火器不能充分发挥性能,因此,步兵分队担任搜索任务时,必须严密组织,充分准备,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防止敌人袭击、伏击。搜索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搜索方法和搜索队形,全面细致地搜查,不放过任何疑点和蛛丝马迹,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将其捕捉或者歼灭。

(三)战斗侦察:战斗侦察是步兵通过进攻或佯攻行动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诱迫敌人暴露战斗企图,进一步查明敌人的阵地虚实、前沿位置、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等情况,并捕捉俘虏。通常在进攻准备时实施,按进攻战斗的一般程序组织,指挥员以及各级观察所(哨)应及时观察、记录有关情况。防御时,如有必要也可采用战斗侦察手段。例如,预计敌人要发起进攻,但对其部署、进攻的方式、时间和主要突击方向均不清楚,就可采用出击性战斗行动进行战斗侦察。以战斗侦察的手段实施侦察,会使人员、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遭受一定损失和梢耗,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暴露我行动企图。

所以,只有使用其他手段无法获取必要的情报时方可考虑实施战斗侦察。战斗侦察通常由组织战斗的最高一级指挥员确定,或根据上级的指示组织实施,步兵分队担住战斗侦察任务时,首先,要明确目的,充分准备。一方面,战斗侦察本身就是一种战斗行动,组织准备的内容大体按照进攻战斗的方法来安排。另一方面,战斗侦察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通过打进行查,打是手段,查是目的,一切行动都要围绕“查明情况”的目的进行。

要正确地选择攻击目标,正确地确定兵力部署,紧紧围绕侦察目的组织协同动作。其次,攻击行动的发起要突然,使敌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诱敌产生错觉,误以为我是真的进攻;攻击行动要勇猛、坚决,迫敌全力抗击,诱敌暴露其兵力、火力配置,甚至调动敌人的预备队。再次,要灵活处置各种特殊情况,特别是当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或与上级的联络中断时,应勇于负责,根据上级总意图机断行事,并尽快恢复与上级的联系。

(四)火力侦察:火力侦察是以火力袭击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迫敌或诱敌还击,以发现敌火力配系等情况。通常是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为了查明敌火力配系、兵力部署等情况而采取的一种侦察方法。实施火力侦察时,应根据任务恰当地确定使用的兵力和火力,火器应预先占领临时发射阵地,火力要猛烈、突然,对敌造成真实打击之感,诱使敌人还击,从而观察敌军的行动,获取需要的情报。

(五)捕俘:捕俘是捕捉俘虏的简称。现代条件下,通过捕捉俘虏,仍可获取敌方一些根其重要的情报。捕俘通常由精干的人员担任,采取渗透等方法进入敌活动区,以奇袭或设伏的方式尽力捕捉有价值的俘虏。

(六)调查询问和搜集敌军文件资料:调查询问是向有关人员了解所需的情报。调查询问的对象包括当地居民,来自敌占区的人员和投诚者。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我军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长处,比较准确地弄清有关情报,敌军文件资料,是战场情报的重要来源之一。注意搜集敌军文件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敌人,掌握较为准确的情报。特别应重视在敌阵地上、有价值的俘虏身上以及从敌尸体上搜集有关的文件资料、标志、符号等,以便获得与当前直接相关的情报。

三、侦察的要求:侦察是指挥员获取情报、判断情况、正确决策的重要保障。因此,分队在担负侦察勤务时,应把握下述要求:

(一)明确目的,综合运用各种侦察手段获取情报

步兵在受领任务后,必须准确把握上级意图,明确侦察的目的,以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和重点目标。同时,由于现代战争中侦察与反侦察对抗加剧,战场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大,步兵在侦察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情报,以增大情撮信息的获取量,并使各途径得来的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避免上当受骗或判断失误。

(二)隐蔽地实施侦察

我方侦察活动的特点,是敌判明我方企图的重要线索之一,因此,我方实施侦察的兵力兵器常常成为敌方侦察的主要目标。为了不使敌利用我侦察活动窥探我军行动企图,同时为了使我侦察分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尽可能隐蔽地实施侦察活动。一些不易隐蔽的侦察活动,则要注意隐蔽侦察的范围和具体目标,使敌难以从中判明我军行动企图。

(三)确保侦察的及时和不间断:步兵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获取情报并及时报告培指挥员,使其能够及时判定敌人当前行动的特点,及时定下决心和有效地使用兵力兵器。如果丧失了及时性,再准确的情报也毫无用处。由于敌情是变化的,侦察活动还要根据战斗需要不间断地进行,贯穿于从战前准备到战斗结束的垒过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战场情况变化更加迅速,不同断地实施侦察,及时把握敌情变化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节警戒

警戒是为防敌突然袭击和侦察雨采取的警卫措施。目的是防止敌侦察、破坏和突然袭击,掩护主力机动、展开、战斗和休整。警戒,作为军队行动的一种保障措施,在战争史上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在作战、行军、宿营时,就派出斥候、步兵或散骑担任警戒。随着军事技术和战斗的发展,警戒的范围扩大了,警戒的方法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现代战斗中,不但要进行地面警戒,还要进行对空(海)警戒,阻止敌人的侦察和防止敌人从地面、空中(海上)的突然袭击。

担负各种警戒勤务,将是步兵分队在战斗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警戒的种类及任务:步兵所担负的警戒勤务,通常按部(分)队战斗的任务和警戒行动的性质区分为行军警戒、驻止警戒和战斗警戒。

(一)行军警戒:行军警戒是为了及早发现敌人,保障主力行军不受地面和空中敌人的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侦察的一种警卫措施。主要任务是;制止敌人对我行军纵队实施的突然袭击,掩护行军本队迅速展开,争取有利战机,掌握主动,及时消除行军痕迹和防止敌人尾随袭扰、追击,以保障主力顺利实施移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行军,随时可能遭到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袭击。为了及早发现敌人,保障部队行军安全,通常在行军队形的前方、后方、侧方的适当距离派出警戒分队,掩护行军纵队的安全。步兵分队在担任行军警戒时,应认真研究敌情,分析行军路线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顼握多种方案和处置方法,根据敌情、任务、地形等情况合理进行编组}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加强侦察和搜索,保持高度戒备,及时发现或制止敌空中、地面袭击,迅速排除敌投放的各种传感器和爆炸性障碍物}对突发情况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处置各种情况。

(二)驻止警戒:驻止警戒是为保障主力宿营或者其他临时驻止时的安全面采取的警卫措施。主要任务是:防止敌人对我驻止地域的侦察,粉碎敌渗透兵力的袭扰;严密封锁消息,保障主力驻止安全;当敌实施较大兵力袭击时,应能提前发现敌人行动的征候,并有效地迟滞敌人行动,为主力进入战斗创造条件。步兵分队可能担负营哨、连哨或者排哨,还可能担任巡逻队、班哨。根据需要,步兵分队还可派出步哨、潜伏哨、游动哨和警卫哨。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来自空中和地面的敌侦察和兵力、火力袭击行动将对我构成严重威胁,部队驻止时相对分散,组织警戒更加困难。因此,步兵担任驻止警戒时,必须保持高度戒备,根据上级指示和被警戒部(分)队安全需要,正确选择警戒阵地,严密控制重要地形和主要道路,构筑必要的工事,形成环形警戒配系,建立和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及时发现和制止敌人的侦察和袭击,保证驻止部(分)队的安全。

(三)战斗警戒:战斗警戒是为防止敌人侦察、渗透和袭击,掩护主力展开、进入战斗或者占领阵地,保障翼侧和结合部的安全面采取的警卫措施。通常由连(排)担任,有时也可由营担任。步兵分队在攻防战斗中都可能担任前方战斗和侧翼、接合部战斗警戒等任务。通常,进攻战斗中在前方无掩护部队时,防御战斗中在不与敌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由上级派出战斗警戒。进攻战斗中,战斗警戒的主要任务是;驱逐滴警戒,掩护指挥员现地组织战斗和炮兵占领阵地,密切监视敌人动向,随时准备抗击敌从地面或空中的突然袭击。防御战斗中,战斗警戒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敌人对我防御前沿的侦察,迫敌过早展开,掩护主阵地免遭敌人突然袭击,阻抗迂回、渗透攻击之敌。

步兵分队担任战斗警戒任务时,应当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发现情况和做好战斗准备,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系,与友邻警戒分队和地方武装密切协同,按照在宽大正面上防御战斗的要求,建立有重点的警戒体系,保障主力战斗行动安全。

二、警戒的要求:警戒是军队安全的屏障。战史表明,疏干警戒常常是导致军队失败的重要原因。高技术条件下,随着敌侦察与空袭能力的增强,不仅警戒的作用更加突出,对步兵担负警戒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合理确定警戒部署:

步兵应根据敌情、任务、地形等情况确定警戒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地点,合理区分警戒兵力和任务。担负驻止警戒时,通常要形成[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环形警戒体系;担负战斗警戒时,要注意形成点面结合的警戒部署,使各警戒点(哨)既有各自的警戒重点,又能相互照应。

(二)周密组织警戒保障——步兵担负警戒时,应在上级统一组织下建立完善的警戒通信网络,保持与上级和其他友邻警戒分队的密切联系。不论何种警戒措施,均应明确规定报警信(记)号及传递的方法。担负战斗警戒或驻止警戒时,要构筑必要的警戒阵地并设置障碍。视情给各警戒点配备必要的观测器材,使观测手段技术化和多样化。

(三)灵活处置各种情况——高技术条件下战斗,步兵遂行警戒任务时遗敌侦察、遭敌袭击的可能性增大,各种突发性情况增多。为此,步兵指挥员首先要根据警戒任务性质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制定处置预案。当遇到各种突发性情况时,应沉着冷静,迅速向上级报告,尔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置。如自身能处置的情况,应立足依靠自身力量处置,自身力量处置不了的,要积极配合上级处置。

第三节警备调整

警备调整,是对机动道路沿线地域实行警戒和维护交通秩序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保障部(分)队机动时的安全并按规定的序列和速度行进。

一、警备调整的任务:

警备调整包括警备和调整两个方面。警备的主要任务是对桥梁、港口、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和干线实行警戒,及时发现敌空、炮火力袭击并发出警报,阻止小股敌人侦察、破坏和袭扰,保障部队机动安全。调整的主要任务是督导部队按照规定的路线、顺序、时间通过规定的地点(地区),维持部队机动中的秩序,避免混乱,及时处置部队机动中的各种问题,并监督过往部队执行隐蔽和伪装的有关规定,保障部队顺利、安全、隐蔽地实施机动。

二、警备调整的特点:

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参战部(分)队车辆增多,加之战场机动更加频繁,对道路依赖性大,对道路交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备调整,将成为步兵分队可能担负的重要战斗勤务任务之一。随着敌侦察监视和远程打击能力的提高,我交通枢纽和机动道路道敌突袭破坏的可能性增大,步兵遂行警备调整任务的难度加大。同时,我军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又给步兵进行警备调整任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条件。

三、警备调整的要求:

(一)周密组织现地勘察——充分掌握警备调整区域内的道路、桥梁等情况,是步兵顺利进行警备调整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步兵在受领警备调整任务后,应周密组织现地勘察,重点查明上级揩定的警备调整地域内的地形、道路、敌情、社情等情况,特别要详细掌握道路的宽度、性质,桥梁的性质、载重程度,交叉路口、隘路、险要地段、道路是否遭敌破坏,有无迂回道路等方面的情况。

(二)合理进行战斗编组和兵力配置:

确定警备调整的战斗编组,要着眼警备调整区域的地形、道路、敌情等情况,通常以连或排为单位编成若干个警备调整组和警戒啃,指定警备调整区域。战斗编组要突出重点区域,并留有一定的机动力量。步兵指挥观察所和各警备调整组通常应配置于任务范围内便于观察、隐蔽和机动的位置。警备调整组内各警备调整哨应配置在重要的桥梁、渡口、交叉路口,隘路、障碍物的通路进出口,机动力量配置在步兵指挥员附近便于机动的位置上。

(三)全面组织各种保障——步兵受领警备调整任务后,除应准备标志牌、指挥旗、信号灯等器材外,还要根据地形、敌情采取必要的工程保障措施。如敌情顾虑大,应构筑必要的工事,在便于隐蔽接近桥梁、渡口等枢纽点的地形上设置障碍。要组织好通信保障,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便于迅速进行指挥和处置。

(四)加强观察和警戒: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部队机动受敌远程火力和空中火力的威胁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重要路段、重要桥梁、渡口、立交桥、交叉路口、隘路等重要地区威胁更大。因此,担任警备的步兵分队必须高度警惕,加强观察和警戒,及时发现敌空、炮火力袭击,并以多种手段及时通报敌情,发出警报信号,使过往部队能尽早进行准备,以减少损失。

(五)及时处置各种情况——警备调整的目的是保证部(分)队接计划有秩序地机动,因此,处置警备调整中的情况必须果断迅速。步兵指挥员和调整哨要善于协调各部(分)队行动,按上级规定的路线、时间和顺序,指挥部(分)队及时通过调整点,严禁擅自超越行军序列。当遇到部(分)队发生拥挤和阻塞现象时,应根据先急后缓、先主后次的原则处置。要注意掌握调整的方法,当遇到两路部(分)队交叉行进时,应接上级指示逐路放行通过,也可分别以营(连)为单位交叉放行通过,认真监督检查过往部队执行伪装和防空纪律。当遇到敌火力袭击或兵力侦察、破坏和袭扰时,应迅速查明情况,一边及时向上级报告,一边组织分队加强防护或歼灭袭扰之敌。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11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0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