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邓小平长子找到山西农村一名痴呆老妇:娘,您儿子回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4年4月13日,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了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云头底村门口。

只见车上下来几个年轻人,一人小心翼翼打开后门,另一人则搬来轮椅。

紧接着,他们合力把一个带着墨镜的中年男人搬上轮椅。

这时,左权县委书记王俊忠也前来迎接:

“邓主席,您来了!”

原来此人正是邓小平和卓琳的长子——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

他抬头望了望周围,连连发出感叹:

“还是老样子啊!走吧,去娘那里。”

可令人疑惑的是,此刻卓琳应身处北京。

那么,邓朴方口中的“娘”指的是何人?

不过听闻他的话,几个年轻人倒是熟练,立马把其推到一户普通人家门前。

“你们找谁?”

一位中年妇女应声打开房门,四下打量着询问道。

突然,她看见坐在轮椅上的邓朴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哽咽地对他说:

“奶云弟弟,你终于回来了!”

邓朴方

话音刚落,她就连忙带领众人来到屋内。

彼时,客厅里坐着一个精神状态不太好的老太太。

邓朴方看见她后,着急得自己推动轮椅向前,满含热泪地握住其手:

“娘!我回来看您了!”

“儿…儿啊,我好想你…”

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摸着邓朴方的额头。

那一刻,关于母子俩的记忆也一点点浮上了邓朴方的心头…

生逢乱世 寄养他家

1944年4月16日,全国抗战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彼时,华北地区残存的日军仍在苟延残喘,决定发起最后的疯狂扫荡。

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的八路军总部内,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邓小平拿着战略地图如坐针毡。

这不仅是因为鬼子的疯狂反扑,还因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即将诞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出来了!出来了!是个男孩!”

部队护士的声音伴随着婴儿的哭声传遍了整个总部。

邓小平听见后连忙放下手中的地图,急忙赶往不远处的一个二层小楼。

这座小楼正是邓小平和妻子卓琳居住的地方。

看见自己的儿子是个大胖小子,邓小平紧皱的眉头瞬间展开。

周围的护士和战士也都非常高兴。

后来,邓小平给儿子取名为邓朴方。

而这多亏了战友刘伯承说的一句吉祥话——“纯朴方正”。

在这个抗战的关键时期,新生命的降临无疑给大家带来了一丝希望。

众人沉浸在喜悦里,在屋子里说着、笑着,暂时忘记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邓小平和儿子

可是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孩子,哪容易过一帆风顺的生活。

况且,战争的残酷也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减少一分。

1944年7月,因日军在华北的频繁扫荡,身为八路军敌后总指挥的邓小平越来越忙。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住在八路军总部里。

而妻子卓琳也身负重要的工作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婴儿。

百般无奈之下,邓小平夫妇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到附近村民家里。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军民一心的典型体现。

因为需要不断转移战斗、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在长征和抗日时期,毛主席、陈毅等很多领导人都选择把孩子寄养。

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夫妇还是特地抽出半天时间去当地考察。

为的就是看看哪家村民家里条件合适,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

终于,二人在云头底村找到了一名叫郭金梅的妇女。

她的小女儿刚刚夭折,正处于无尽的悲痛中。

如果此时把孩子寄养给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她的丧子之痛,也可以让她对孩子更加上心。

更为重要的是,郭金梅是一位在党支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妇女。

其思想觉悟很高。

而她就是开头讲到的老太太。

邓小平一家

在征得郭金梅的口头同意之后,1944年7月,邓小平夫妇亲自带着孩子和一些小米、黄豆、白面登门拜访郭金梅。

知道领导要来,郭金梅特意把家里收拾了一番。

邓小平夫妇一踏进门,就眼前一亮。

家里虽是瓦房土院,但却收拾得一尘不染、非常干净。

窗户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个陶制罐子;

床上的被子都是叠成“豆腐块”状,枕头也摆放得非常有序。

然而,还没等邓小平赞叹,郭金梅就兴高采烈地把他们拉进屋子里:

“政委啊,你们快坐下!我去给你们倒水!”

“大妹子,倒水就不必了,你也快坐下。我听说你愿意收养我这个儿子,是真的吗?”

邓小平拉着郭金梅坐下,开门见山地问道。

“对!政委,俺虽然家里不富裕,但绝对可以照顾这个孩子。而且俺大女儿秀叶都14岁了,也可以帮忙!”

说着,她便把大女儿拽到两人跟前。

她便是故事开头开门的中年妇女。

郭金梅

“你马上就有个小弟弟了,高兴不?”

郭金梅连忙问秀叶。

“俺当然高兴啦,能为革命做贡献,求之不得呢!”

说完,秀叶拿手指轻轻碰了碰小孩的鼻子。

听到年仅14岁的小孩说出如此高觉悟的话,加之看到这温馨一幕,屋子里的人都不禁大笑起来。

“同志,我看你住在云头底村,又是我儿子的奶娘,就叫他奶云吧!以后就多麻烦你了!”

邓小平没有丝毫犹豫,起立给郭金梅鞠了一躬。

就这样,年仅3个月的小奶云就在郭家住下了。

郭金梅是一名彻彻底底的农村妇女。

她每天不仅要下地干活,还要收拾家务。

经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其照顾奶云的时间很少。

但郭金梅又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

再加上想到自己对邓小平夫妇的承诺,再看看眼前这个白嫩的胖小子。

她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

抗战时期根据地(网图)

某天趁着晚饭时间,郭金梅狠下心,收起往日的慈眉善目,一脸严肃地看着秀叶。

不知过了多久,她突然以命令似的口吻对女儿说:

“从明天起,你就不去上学了,在家照顾弟弟。”

其实,郭金梅虽是未读过书的农村妇女。

但在党的教育下,她深知读书对后代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郭金梅对秀叶说的这番话是鼓足了多么大的勇气。

而另一边,听闻此话的秀叶呆呆愣在原地,一时不知作何反应。

她虽懂事听话,但也一时难以接受母亲的做法。

她很喜欢上学,期盼着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

越想越委屈的秀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哭起来,还把自己锁在屋里,一天没有吃饭。

郭金梅见女儿如此悲痛,自己也不自觉地流下心疼的泪水。

可等其转头望向还在襁褓中的奶云时,她却立刻擦干眼泪,坚定了这个决定。

邓小平夫妇为革命,为无数中国人民的未来,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

如此看来,自家这点牺牲算得上什么。

况且,女儿如今还在身边,还能健康成长都是托八路军的福,已是最大的幸运。

只是现在就只有等,等秀叶自己想明白这个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天并没有太久。

某天早上,郭金梅准备背着奶云下地干活。

秀叶突然从房间里走出来,用沙哑的声音对母亲说道:

“娘,我不去上学了,把奶云给我照顾吧。”

郭金梅一听其嗓音,就知道女儿肯定哭过很多次。

郭金梅

她马上放下手中的农具,冲上去紧紧地抱住秀叶:

“秀叶,都怪娘……”

而秀叶则温柔地盯着篓筐里的小奶云,不由得收起眼泪,扬起嘴角。

从此,这一家人的生活彻底发生变化。

白天,郭金梅每天在地里干活。

秀叶就在一旁抱着奶云,轻轻摇晃他,偶尔也会给母亲打个下手。

到晚上,秀叶就会把奶云放到专门为他设计的吊床上面,对他哼唱儿歌。

小奶云一哭,秀叶就马上给他换尿布、喂奶。

在此期间,两人培养出了胜似亲姐弟般的情感。

而邓小平夫妇虽然工作繁忙,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郭金梅一家和小奶云。

他们每隔一周就会把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分一些给郭金梅。

但郭金梅总是不肯要。

对此,邓小平只能对她严肃地说:

“这是给孩子的,你就收下吧!再说了,你那么辛苦,这都是应该!”

邓小平

一转眼,1944年的中秋节到了。

当时,邓小平夫妇破天荒地动用公车,专门把郭金梅一家拉来总部。

他们想两家人和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快,快坐下!警卫!把饭菜和水果拿来,我们一家人今晚要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

等到一行人刚进门,邓小平就满脸笑容地迎上去,招呼郭金梅和秀叶。

而卓琳则接过自己白白胖胖的儿子。

在郭金梅和秀叶的悉心照料下,奶云胖了不少,笑起来挤得满脸都是褶子。

“在奶娘家过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听话?”

卓琳对着儿子满脸慈爱地说道。

那天晚上,皎洁的月光把总部小院照得十分明亮。

郭金梅、秀叶和邓小平夫妇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桌子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院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金梅一家对小奶云的感情越来越深。

一天上午,郭金梅正在屋子里哄小奶云睡觉。

秀叶突然推开屋门,气喘吁吁地对她说:

“娘!我听部队上的人说,政委要到河北涉县去工作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郭金梅心里一咯噔。

她不知道这个突发事件对于她和小奶云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邓小平夫妇这次会不会把他们的儿子带走。

想到这里,她心里忐忑不安,一时无法接受和这个亲如骨肉的孩子分开。

事情不出郭金梅所料。

当天下午邓小平夫妇就来到郭家。

与以往不同,这次到访让郭金梅怎样也高兴不起来。

“金梅妹子,因为工作安排,我和卓琳马上就要调到河北涉县去了,我们想着把奶云也带走,就不给你们添更多的麻烦了……”

邓小平委婉地说。

“金梅妹子?你怎么了?”

卓琳见郭金梅没有反应,就拍了拍她的肩膀。

卓琳

“啊?行…行啊…服从组织的安排。只是我是真的舍不得这孩子啊!”

还没把话说完,郭金梅就已眼角泛红。

“战争年代,身不由己啊。”

邓小平明白郭金梅心中的难受,宽慰她道。

虽心有不舍,但郭金梅深知,这一天早晚会来。

更何况,孩子总是要在亲生父母身边才能更好成长。

于是,她把奶云交还给了邓小平夫妇。

当天晚上,他们就启程出发了。

在送别的队伍里,郭金梅站在最前面。

她望着奶云越来越模糊的脸庞,泪水像连珠串一样掉了下来。

一别数载 魂牵梦萦

想到这里,邓朴方忍不住低头叹息。

接着,他转头望向一旁的秀叶,问道:

“姐姐,我走后你们过得还好吗?”

“就那样吧,你走后我和娘还是像以前一样,政委也一直给我们寄你的照片。可自从你出事后,娘的精神就不大好了…”

听到这件事,秀叶瞬间眼眶泛红,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小奶云被带走后,邓小平夫妇也一直没有忘记郭家的恩情。

他们隔三差五就会给郭金梅寄来一些米、面、布料什么的。

这些让郭家的日子过得还算舒坦。

更让母女二人开心的是,邓小平夫妇每年还会寄来小奶云的照片。

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郭金梅总是喜笑颜开地对秀叶说:

“你看你弟弟,他又胖啦!”

而后,不管干活有多累,只要一看到奶云的照片,郭金梅身上的疲劳感就会一散而去。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孩子给了她莫大的希望。

而邓朴方也没有辜负奶娘的期望。

云头底村一别后,他随着父母转战迁移,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

不久后,全国解放,一家人因工作原因定居在了北京。

只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邓朴方,身上始终透着一股朴实的气息。

他一年四季就那三、四件衣服换着穿,有些甚至都洗得泛白。

其脚下的鞋子也是要穿到脱胶才舍得换新的。

在学校,邓朴方更是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只口不提。

他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

每天自己公交上下学,下课会和同伴一起做游戏、写作业。

如果不是因为他成绩过于出众的话,或许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位高干子弟。

邓朴方从小就对理工学科非常痴迷,尤其是物理。

为搞清楚爱因斯坦相对论,他可以一整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头不吃不喝不睡。

也因为这件事,其没少挨母亲卓琳的训斥。

可这并不会阻挡他对物理的热情。

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

当初的小奶云已经长成年轻有为的大小伙。

邓朴方

而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腹背受敌之时。

苏联与中国交恶,撤走大批专家和图纸,给我国重工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

与此同时,美国等强权国家还屡屡以核武器威胁我国。

在这种情况下,为摆脱外部威胁,国家提出制造核武器的想法,并动员全国民众参与核事业的建设。

邓朴方听闻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

一方面,出身革命家庭的他想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核事业与物理学紧密相连。

这正是他感兴趣的领域。

报国心和兴趣爱好给了其无穷无尽的动力,他开始加倍努力学习。

彼时,邓朴方一日三餐和睡觉歇息几乎都是在自己的书桌上完成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2年秋天,邓朴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

进入大学的他依旧没有放松,整日沉迷图书馆和实验室。

他更没有任何高干子弟的架子,与同学相处十分融洽。

对其是邓小平儿子的事情,众人也丝毫不知情。

因为他比较胖,同学们经常亲切地称呼他为“邓胖子”。

“邓胖子”对同学们非常友善。

北京大学

看到家里困难的同学,他就会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去资助;

他有一辆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上大学后便经常把车借给有需要的人骑。

在校园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一提到邓朴方都对他赞不绝口。

意外袭来 命运转折

可就当所有人都以为邓朴方要做大科学家,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的时候,意外却来临。

在一次行动中,他无奈受伤,成了高位截瘫。

残疾后的邓朴方心里十分痛苦。

万念俱灰的他曾经多次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可每每想起自己在云头底村的奶娘和姐姐,他就放弃了这些念头。

正所谓,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虽然不能从事自己所爱的核物理事业,但他也没有停下脚步。

或是自己身体原因,邓朴方开始将眼光放到中国残疾人事业。

时至今日,他仍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

后来,邓朴方这样回忆这段艰难的时光:

“我当时心如死灰,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只能想起云头底村天空上的云彩。”

这样看来,邓朴方幼年在云头底村的经历不仅给予郭金梅希望,也给了自己活下去的意志。

当时,远在山西的郭金梅或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这个噩耗。

因为许久没有收到奶云的照片,她便久违地到上镇去打听北京那边的情况。

当其得知奶云被“迫害致死”的谣言后,吓得昏了过去。

一直到秀叶赶来,郭金梅才慢慢醒过来。

太行奶娘 剧照

彼时,娘俩紧紧抱在一起,撕心裂肺地痛哭。

她们不敢相信这个消息。

从那以后,郭金梅变得精神恍惚,时常痴呆。

她经常把同村别人家的孩子认成奶云。

甚至有一次,郭金梅还要强行把孩子抱回家。

好在同村人都知道她的遭遇,也没有过多指责。

就这样,郭金梅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几年。

一直到1978年,郭金梅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

也是在这里,她得知奶云没死但却残疾的消息。

这不幸中的万幸让其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心里又重新燃起希望。

等到1985年,念子心切的郭金梅再一次来到北京。

这次她见到了阔别40余年的奶云。

两家人又重新有了联系。

后来的日子里,邓朴方会固定时间去看望郭金梅和秀叶。

说到这里,屋子里的人都偷偷抹起了眼泪。

他们被这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深深打动。

这时,邓朴方拉着郭金梅提议道:

“娘,我们一家人照个全家福吧!这次咱们再也不分离了!”

“好…好…好啊。”

郭金梅模糊地吐出了几个字。

照完全家福之后,邓朴方又去参观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麻田八路军总部。

看着熟悉的院子,他的记忆也一点点地被勾勒出来。

“我的父母生育了我,但是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却养育了我,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邓朴方望着天空感叹道。

很快临近中午,邓朴方身居要职,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即使他对这片土地再怎么留恋,也要离开。

只不过这次送行,郭金梅并没有站在队伍最前面,而是在远处默默地看着汽车慢慢开走。

因为她知道,奶云还会回来看望自己和这片土地的。

后记

在革命年代,很多领导人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子女。

他们之所以可以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放心地交给当地百姓。

就是因为中国军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情。

这一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生。

而郭金梅还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

她的背后还有着千千万万的“奶娘”。

“太行奶娘”精神哺育了无数红色后代、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因为有像郭金梅这样千千万无私奉献的“奶娘”,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让我们向她们致敬!

参考文献

邓小平纪念网《“太行奶娘”郭金梅》

范建华.邓朴方麻田“探母”[J].文史月刊,2004(05):35-36.

邢兰富.邓朴方和他的太行山奶娘[J].源流,2004(08):18-19.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