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黄宏到台湾,请张学良为老家题词,少帅收起笑容写下3个字

1993年,中央广电总局组织了一支队伍,跟随着当时大火的“赴台表演”的热潮,前去台湾进行演出。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喜剧艺术家,他就是黄宏。

谁也不知道的是,黄宏这一次前往台湾,是有自己的“非分之想”的。

那就是想要见到“客居”台湾多年的“老乡”:张学良将军。

在那个年代的东北,张学良和他的父亲张作霖的故事一直是当地的“传奇”。

而由于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黄宏的心中始终对于张学良有着极高的敬意,同时也有着好奇:

这位曾经威风凛凛的将军,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幸运的是,在抵达台湾后,黄宏一行人很快真正见到了张学良。

在为张学良表演过节目后,黄宏拿出纸笔,请张学良为两人的老家题词。

而这位经历了半生囚禁的“少帅”,在听清楚请求后,收起笑容沉吟许久,最终只在纸上落下了三个字……

那么,张学良究竟为自己的那个回不去的故乡,留下了怎样的“墨宝”呢?

一,赴台演出

1992年,冻结了四十年之久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终于重新开放,大陆内地的文化也很快走入了台湾,在当地掀起了一阵极大的热潮。

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开放,有不少当时在两岸都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们同样选择了前往台湾,为宝岛的同胞们带来精彩的演出:

这其中,既有北京京剧团的梅葆玖、梅葆玥、马小曼、谭元寿等六十余名“名角”首次赴台。

也有当时的“影后”巩俐和“影帝”姜文先后赴台。

不仅会见台湾的影迷粉丝们,还负责沟通两岸影视作品,这无一不让台湾民众兴奋异常。

在这些人来人往中,中央广电总局也“不可免俗”地派出了一支曲艺说唱的队伍。这支队伍中,每一个人都在大陆有着非同一般的名气:倪萍、姜昆、冯巩、唐杰忠、黄宏……

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演出对象从大陆民众转成了台湾同胞,希望能够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欢乐。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临出发的头一天,这支队伍里还曾经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原来,由于黄宏是一名文艺兵,因此,在办理入台的手续时,原本已经通过层层选拔的黄宏,申请却被总政治部“无情”地驳回了:“目前情况下,军人还是不要前往台湾为宜。”

可是,眼看队伍出发在即,去掉一个黄宏,一时半会儿去哪里找人顶替呢?

为此,广电总局的电影电视部长和统战部部长亲自前往政治部进行协商,经过再三讨论,最终,黄宏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前往台湾的机票。

而他也有幸成为了大陆第一个踏上海峡对岸的军人。

不过,比起这些插曲,黄宏这一行人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任务也是一直埋藏在黄宏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希望能有机会一睹“少帅”的风采。

这个“少帅”,自然是久久地“客居”在台湾的张学良。

在西安事变之后,睚眦必报的蒋介石先后囚禁了杨虎城和张学良,并且在解放战争时期最终派人暗杀了杨虎城。

而张学良则因为宋美龄的再三作保而“侥幸”活了下来。

不过,尽管人还活着,但张学良却就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并且被迫跟随国民党一起撤往台湾,从此和故乡遥遥永隔。

而对于出身东北的黄宏来说,张学良就像跟随他从小到大的一个“传奇人物”。

无论是当年“东北易帜”的决定,还是后来的西安事变,都让张学良在东北留下了一个伟岸的英雄形象,更是让他成为了黄宏内心好奇并向往的人物之一。

正是因此,在踏上台湾的土地后,黄宏一行人就开始着手联系,想要探望这位传说中的“爱国将领”。

幸运的是,当时的曲艺团队里刚好有一位认识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森的乐师。

通过这层关系,团队很快联系上了张学良,并敲定了会面的时间和地点。

二,九旬“少帅”

实际上,为了能够和张学良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会面前,团里不仅一致推举和张学良同乡的黄宏来作为主持代表,更是就如何称呼张学良而进行了一番讨论

——毕竟,彼时的张学良已经年过九旬,仍然称呼“少帅”的话,谁也不知道还合不合适。

不过,这一份担忧和紧张很快就被化解了。

不同于他们想象中在照片上不苟言笑的那个张学良,在众人面前的、被佣人称之为“少帅”的张学良显得十分和蔼可亲。

看到众人鱼贯而入后,张学良还热情地向他们打了个招呼,让他们随便坐、不要拘谨,显得十分平易近人。

而在黄宏的回忆中,张学良和他原本脑补的英雄模样也相去甚远:

“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显得极为普通和平常。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花白的头发有些谢顶,戴着一副茶色的老花镜,脸上有点老人斑。……可是那挺直的鼻梁上,依稀可见年轻时的英俊潇洒、意气风发。”

出于礼貌,也是作为领队的主持,黄宏在进门后,率先向张学良鞠了一躬:“张伯伯,您好,祝您高寿!”

这原本只是一句礼貌的问候,没想到张学良却马上回嘴道:“可别高寿,再高寿就成老妖精喽!”

这一句话逗得全屋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也随之一扫而空。

趁着笑声,张学良又问道:“听说你们是搞艺术的?”

黄宏主动接道:“是的。我们早就听说您喜欢京剧,每周五还要去吊一吊嗓子。”

张学良再次幽默地回答道:“看来你们把我的‘底细’摸得很清楚嘛!那你们是做什么艺术的?”

黄宏向张学良一一介绍了每一个人,最后才回答道:“我们是从事说唱艺术的,我是一名军人,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小品演员。”

显然,对于已经被囚禁多年、几乎与世隔绝的张学良来说,“小品”是一个格外陌生的词汇。

为了让张学良明白,黄宏马上绘声绘色地为他表演了一段早已准备好的小品。

而张学良则坐在沙发上,看得十分入神,还时不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小品结束后,张学良点头表示:“跟相声差不多嘛!”

说完,他又即兴表演了一段相声《扣子与纽子》。

令众人惊讶的是,尽管当时的张学良已经足有九十岁高龄,但在表演时,这位老人一字一句仍然清晰幽默,让人不由地鼓掌赞叹。

或许是被年轻人勾起了兴致,在相声结束后,张学良还主动为大家表演了一段东北旧时的戏剧《四五花洞》。

不过,在唱了两句后,这位九旬老人突然发现身旁还有一台录像机。

镜头正对准着他,立刻有些害羞地摆了摆手,表示自己后面的词“忘了”。

黄宏于是笑道:“要我说啊,下面的词您一准还记得很清楚。”

张学良被黄宏等人打趣,也不生气,跟着哈哈大笑起来,但说什么也不肯再表演下去了。

三,三字题词

在逐渐熟络起来后,张学良或许被黄宏的口音激起了回忆,好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啊?”

黄宏立刻回答:“我是沈阳的,就是以前的奉天,不过现在那块叫沈阳了。”

张学良的动作一下停住了,目光也随之飘远,“奉天”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将这位老人一下子拉进了记忆里的故乡当中。

他一边尽力回忆,一边问黄宏:“那你是住在哪片儿的?”

“和平区。”黄宏想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叫法,便又为张学良补充道,“就是日本人建的那个火车站,南站的那块地方。”

“哦!”张学良点点头,“我知道那里,我记得那里……”

黄宏看到张学良格外怀念的表情,便又主动说道:“如今,东北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还惦记着您哪,大帅府也粉刷了好几次,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回去看看?”

面对盛情邀请,张学良仍然风趣地回答道:“东北人民喜欢、想念我们爷俩,是因为我们爷俩不会‘刮地皮’吧!”

说完这句话,张学良又沉吟了一下。

或许是近乡情怯,在停顿了一下后,张学良才慢吞吞地回答黄宏道:“我妻子(赵四小姐)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如今还在美国做手术,我得去照顾她。”

眼看张学良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黄宏一行人机智地转移了话题,将准备好的节目一一向这位“少帅”进行展示。

而张学良也看得格外聚精会神——又或者,这位老人在借着这样的机会,在感受自己或许已经永远都回不去的大陆和故乡……

由于张学良的热情和主动,原本在计划中只有短短二十分钟的会面,最终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

临走时,黄宏又掏出了纸笔,主动问道:“张伯伯,您能不能给我们东北老乡们留句话?”

张学良看了看黄宏,伸手将纸笔接了过来,问道:“写汉语还是写英语?”

原来,由于退守台湾,陪伴的赵四小姐又远赴美国多年,张学良向外界传递消息、提出要求时,已经大多使用英文了。

所以,在黄宏回答“汉语”后,张学良将纸铺在了桌子上,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提起笔,只在纸的一角签下了工工整整的三个字:

“张学良。”

签完字以后,张学良将纸递给黄宏,仍然用那种慢吞吞的口吻,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的眼睛不大好使了,所以我就光写名字了,其他的话,你来替我说吧。”

随后,张学良又让佣人拿来早已经准备好的红包,一边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红包,一边笑着说道:“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长辈给晚辈们红包,是应该的,就不要推辞了。”

就这样,一直将黄宏等一行人送上车后,张学良才缓缓走回了住所。

车子发动后,黄宏等人从车窗当中回望,就只看到这位九旬的老人已经不再挺拔的后背,和显得有些孤独的背影……

四,终身未归

在毛主席的评价当中,张学良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而在黄宏的记忆里,这位老人对于故乡的思念是满溢的。

在会见中,每当提到“奉天”和“东北”,张学良的目光总是格外明亮一些,那背后承载的,是他对于故乡的满满牵挂。

其实,从1990年恢复自由身后,张学良就十分渴望能够有机会回到故乡,看一看曾经的那一草一木。

可是,当他提出准备返回大陆时,却遭到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拒绝,甚至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他“不懂感恩”。

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加上近乡情怯的心态作祟,或许还有赵四小姐日渐衰弱的身体情况做背书,张学良最终遗憾地选择了打消掉这个念头,此生再也未曾踏上过故乡的土地。

不过,或许是重归自由的快乐,让张学良很快开始选择在世界各地旅游、一览各种风土人情的生活。

晚年时,为了让赵四小姐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张学良最终选择定居在了美国的夏威夷。

然而直到101岁去世,东北的那片辽阔的故乡,始终是这位“少帅”内心中最为遗憾的一块地方。

在史书当中,张学良的经历永远地停留在了他36岁的西安事变之上;

不过,在人们心里,这位不朽的“传奇英雄”,用自己的后半生,换来了民族大义。

这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和尊敬……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