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朱琦去世,朱德十天后才知晓,哽咽道:你们不告诉我,这不对

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1974年6月10日,朱德的儿子朱琦因患心脏病猝然离世。

在朱琦的追悼会办完后,康克清才将这个噩耗告诉朱德,这时距离朱琦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天。

听到这个消息的朱德先是愣在当场,随后红了眼眶,哽咽着对康克清说道:

“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

看着儿媳赵力平站在一旁泣不成声,朱德努力地控制着悲伤的情绪,没有再说什么。

他随即陷入了长久的回忆,所有有关儿子的记忆刹那间涌上心头……

聚少离多的父子

1916年6月,朱德的妻子肖菊芳在四川老家生下了一个男孩。

时年30岁的朱德初为人父,内心自然是万分喜悦,他抱着孩子看个没完,发现这孩子的右耳际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所以就给儿子取名叫做“保柱”。

不幸的是,肖菊芳在儿子仅有两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而彼时的朱德相继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与护法战争,长期在外打仗奔波,无暇照顾尚且年幼的儿子。

通过朋友的介绍,朱德结识了陈玉珍并与其组成家庭。

虽说朱琦并非是陈玉珍的亲生骨血,但是这个善良的女人却对朱琦视如己出。

当朱德告别家庭奔向革命征程后,陈玉珍担负起了照顾朱琦的重任,将这个孩子悉心照料长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部队为了扩充队伍,将朱琦抓做了壮丁。

肖菊芳

与此同时,朱德已然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

在过去的十余年革命战争岁月中,他跟随共产党部队四处辗转、几经生死,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了指挥万马千军、立下赫赫战功的党内核心将领。

在此期间,他也一度想与家人取得联系。

然而那些信件最终被裹挟在革命战争的滚滚硝烟中,没有带来丝毫回音,故而朱德对于儿子被抓的消息一概不知。

朱琦也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在国民党队伍中独自忍受着艰难与磨难。

1937年8月,朱德接中央指示来到南京,和国民党部队就抗战事宜进行开会讨论。

此时他才得知,原来儿子在国民党军营。

朱德给红军战士作报告

为了儿子的人身安全,朱德强忍着要与儿子相认的心情离开了南京。

随后周恩来从朱德的口中得知了这件事,便安排我党的地下同志,将朱琦从国民党军队中营救出来,并把他秘密送回延安

就这样,朱德得以在延安见到了儿子朱琦。

这场相隔十几年的父子重逢,使得二人心中百感交集,在见面的那一刻便紧紧相拥。

朱琦激动地喊着爸爸,此时的朱德也万分感慨,拍了拍儿子的后背说道:

“好小子,长高了也长壮了!”

在组织的安排下,朱琦进入中央党校进行学习,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谁知学业刚一结束,朱德便要求组织将儿子朱琦送往抗战前线。

抗战初期的朱德

对于朱德做出的安排,很多人十分不解。

毕竟朱琦这才刚刚来到延安,二人十几年没见,朱德应该将唯一的儿子,多留在身边一段时间才对,哪有立马就把孩子送上战场的道理。

为此,不少人来劝朱德改变主意。

然而此时的朱德却毫不犹豫地说道:

“他是我朱德的儿子,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

听到这番话的众人都不由得为之动容,朱琦对于父亲的想法也很是认同。

他随即麻利地收拾好行装,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随着部队奔赴抗日前线。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在前线作战的朱琦勇猛坚毅、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他从未对自己的功绩进行吹嘘,也不向旁人提起自己的身份,保持着低调谦虚的作风。

纵使拥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朱德对于朱琦的管教也从未放松。

朱琦

严格的父亲

战场上刀枪无言,朱琦在1942年的时候不幸负伤,被送回延安养病。

在此期间,他就和朱德生活在一处,二人一同经历了难得的父子相处时光。

朱德总司令是一个严格遵守部队纪律的人,他也从不给儿子搞特殊。

有一次朱德看见部下潘开文拿着两块肥皂,朝着儿子住的屋子走来,便随口问道:

“这两块肥皂是拿给谁的?”

潘开文回答说,自己看见朱琦在洗衣服的时候没有肥皂用,便去总务处给他领了两块。

在旁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了解情况后的朱德,一下子就变得严肃起来,向潘开文说道:

“公家的东西怎能随便拿呢?延安物资本就紧张,朱琦不能随意取用,下不为例明白吗?”

朱德

父亲的这番教诲很快就被朱琦得知。

此后的他谨记父亲说的话,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在延安养伤结束后,朱琦再度告别父亲奔赴战场,在一次战役中,朱琦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伤势极其严重。

经过医生抢救后,朱琦得以保住性命,但是他的腿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被认定为甲等残废。

不能打仗的他被组织调往抗大七分校,出任队列科的科长一职。

纵使儿子从战场上负伤而归,朱德对朱琦的管教一样严苛。

延安有一次举办了文娱晚会,各大首长纷纷前往观看,朱琦也跟着父亲一同出席。

晚会散场后已是深夜,此时朱德看见了率先坐上车的朱琦,顿时心中就有些不满。

随即朱德指着儿子喊道:“你下来!”

军委总部的同志本是顾念着朱琦的腿伤,才让他率先乘车。

但是了解父亲的朱琦顿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听话地下了车。

朱德在当场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批评,只是命令他自己走着回去。

然而等到朱德回到驻地后,发现朱琦竟与他几乎是同时到达,这就令他十分不解,拉着儿子问道:“我不是让你走着回来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原来在朱德等人走后,军委总部的同志们看着朱琦实在腿脚不便,便让他踩着车外的脚踏板,跟着车一起回来了。

得知事情原委的朱德不由得更加生气,对儿子呵斥道:

“脚踏板是警卫员踩的,你把这个位置占了,他们不随车,万一首长们出了安全问题,你负担得起吗?”

此时的朱琦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愧疚地立在原地不敢说话。

看着儿子的腿伤,朱德心中又何尝不感到难过?

但是朱德总司令心中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那就是身为共产党员,无论是什么身份,都应该遵守党内的纪律。

在情绪冷静下来后,朱德对朱琦语重心长地说道:

“儿子,你不仅是我朱德的儿子,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要记得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

听到父亲的教诲,朱琦郑重地点了点头,这句话在他心里一记就是一辈子。

朱德作为父亲,对于儿子自然是严格管教,此时朱德的妻子康克清更为关心的,恰是朱琦的婚事。

到了1945年9月,抗大七分校迁离延安,转移到晋绥根据地的内蒙古丰镇,朱琦便跟着工作而动,也来到了内蒙古。

因为不在朱琦的身边,康克清只能将朱琦的婚事托付给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

贺龙不仅将这事放在了心上,还将这事办得很是稳妥。

贺龙

成家立业

1946年,朱德和康克清夫妇收到贺龙发来的消息。

此时他们得知,贺龙已经给朱琦找好了对象的人选,姑娘叫做赵力平,在抗大七分校队列科做参谋,负责统计工作。

在深入了解后得知,赵力平的父亲、哥哥都参加了革命,家里的背景很是清白,这个姑娘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工作认真努力,为人性格也很好。

起初在撮合朱琦与赵力平的时候,赵力平还觉得自己家里太过普通,朱琦则是朱总司令的儿子,担心自己配不上朱琦。

然而朱德夫妇在了解情况后,却对这门婚事表示极力的支持。

就这样,朱琦与赵力平于1946年结婚。

远在延安的朱德夫妇并没有能够去到儿子的婚礼现场,只能在信中表示对儿子的祝福。

赵力平、朱德、朱琦

婚后不久,朱琦与妻子便跟着邓颖超赴河北阜平县开展土改工作。

等到工作结束回到西柏坡后,赵力平才得以见到公公婆婆。

这一次见面给赵力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朱德和康克清二人都是平和温厚的形象,说话也不打官腔,像寻常老人一样与他们唠家常。

每当赵力平回忆起那次见面,总会笑着说:

“康妈妈拉着我的手,问我们什么时候要孩子,还说爹爹很喜欢孩子。”

其实朱琦夫妇早已生过一个孩子,只是那个孩子生下来三天就夭折了,害怕朱德夫妇伤心,朱琦夫妇便选择对这件事进行隐瞒。

后来他们在51年和52年相继生下了两个男孩,考虑到朱德夫妇喜欢孩子,便将孩子都送到了北京,由二老进行照顾。

朱琦夫妇每次探亲都会看到二老含饴弄孙的景象,内心瞬间会被满足的幸福所填满。

1948年,朱琦接受组织安排,前往石家庄铁路局工作。

此时他已经是团级干部,然而朱德在他临出发之际却向他叮嘱道:

“当工人是好事!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做管理,要从头学起。”

此后的朱琦也听从父亲的安排,从最基层的练习生开始干起,先是当上了火车司炉,又当上了副司机以及司机。

得知儿子朱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学会了开火车,朱德很是欣慰,向康克清连声赞叹道:“这才是像是我的儿子!”

建国之后,朱琦夫妇又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天津工作。

朱琦在天津铁路分居工作,干得还是开火车的老本行。

他们夫妻二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向国家和组织提任何要求。

有一次,朱德乘坐专列从北戴河回北京,这班列车要在天津铁路局更换车头。

朱琦恰好是这班专列的司机,朱德便提出要见见儿子。

得知坐车的首长要见自己,朱琦起初是一头雾水,还以为自己的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同时踌躇着要不要换下满身油污的工作服,再去见首长。

然而工作人员却说时间紧急,让他不要换衣服,这样去见就很好。

等他满心疑问地走进车厢,这才发现原来车上坐着的是自己的父亲,不由得深受感动。

朱德看见儿子的脸上手上都被媒熏得漆黑,露出了满意和欣慰的笑容,对他赞叹道:

“不错,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听到父亲对自己的赞扬,朱琦内心很是高兴,在往后的工作中愈发努力。

开火车是个吃苦的工作,但是朱琦一干就是二十年。

朱德与朱琦、赵力平

父亲的教诲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因为家里人口多,朱德一家的开支自然要多一些,这些组织都很清楚,并鉴于实际情况,想要为朱德涨工资。

然而朱德却言辞拒绝组织的帮助,甚至连元帅那份额外的工资都没有领过。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帮助国家共渡难关,朱德元帅主动要求中央降低自己的工资,从原先的649.6元缩减到了404.8元。

工资缩减之后,原本就借据的家庭就变得更加困难,一大家子人吃饭都成了问题。

为此朱德夫妇便主动在家里的空地上种起了蔬菜,靠自己的双手解决了吃饭的难题。

即便是再艰难的时刻,朱德元帅也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

同时,他也时时告诫儿女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德与康克清

正是在朱德元帅的言传身教下,朱琦也成为了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无论是用电还是用水,朱琦夫妇都十分注意节约,他们二人很少买新衣服,有的衣服甚至都打了补丁,缝缝补补后照旧穿在身上。

有的时候,朱琦夫妇要坐车从天津来到北京探亲,因为没有直达车,在北京下车后二人往往要走上好几公里的路。

尽管朱琦此前受过严重的腿伤,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要专车接送,而是自己坚持走过那一段路程。

妻子赵力平虽然心疼,但她也明白勤俭节约、不搞特殊是朱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原则。

虽然生活简朴,夫妇二人心里却是甜的。

1972年,朱琦被检查出患上了心脏病。

经医生检查发现,朱琦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强度工作才将身体给搞垮了。

得知这一情况的赵力平很是难过,她一直奉劝丈夫要安心养病,但是躺在病床上的朱琦却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工作,身体日渐消瘦。

朱琦

得知儿子的病情后,此时八十多岁高龄的朱德心里也很是忧虑。

尽管此时的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依旧时时挂念着儿子的身体,每隔几天都要催人打电话问问儿子的病情。

不幸的是,朱琦的病情日渐恶化,并没有得到好转。

患病两年后,朱琦因心脏病猝然离世,临终之际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语。

得知噩耗的朱德元帅不由哽咽着说:

“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很可惜。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面对全家人的难过,身为一家之主的朱德只能极力控制情绪,不轻易将内心的伤怀表现出来,害怕惹得妻子与儿媳为此劳心伤神。

朱琦逝世后,便只剩赵力平一个人在天津生活。

许多人劝朱德将儿媳调来北京工作,一方面不至于自己孤独,另一方面也方便照顾二老的生活起居。

然而朱德却觉得儿媳留在天津工作才能为祖国更好地做贡献,因此没有向组织提出申请。

随后中共考虑之后,又决定将朱琦的三儿子从部队调到北京工作。

起初,家里人害怕朱德反对,便没有将这个消息告知他。

随后朱德发现孙子长期待在北京不走,他便觉察出了问题,随即喝令孙子即刻返回部队,继续当兵,没有任务不能返回北京。

那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孙子听从爷爷的话,踏上了返回部队的列车。

1976年,朱德元帅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在临终之际,朱德元帅还在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他吩咐要将自己仅剩的两万块钱的党费交给国家,说自己身为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回顾朱德元帅的一生,无疑是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不仅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还培养出了同样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子女,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

正是因为我国有像朱德一样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先辈,人民才得以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中国才得以快速的强大、崛起,在当下傲立于世界之林。

谨以此文向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朱德元帅致敬!

同样也向这个伟大的革命家庭致敬!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