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香港大旱,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修水渠,19年后才知真高明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

1963年,香港大旱,这首歌谣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

所有香港人民都在等待,等待水荒结束后,能够自由喝上淡水的那一天。

同一时间,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书桌上,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等各界求救信函如雪片般飞来。

展信望去,无一不是请求中央,帮助香港解决水荒问题。

看到同胞遭受苦难,很多香港人民4天都喝不上一口水,毛泽东心中一阵悲痛。

修渠!毛主席下定决心,从内地修渠引水,救济香港。

可当毛泽东把这个决定拿到会上讨论时,众人却大吃一惊。

原本以为能顺利说服大家帮助香港,现实却是,许多干部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修渠引水投下了反对票。

最终,毛主席力排众议,通过了修渠引水的方案,众人直到19年后,才看明白主席走的这一步是真高明!

那么,香港当时的情况,到底有多严峻,领导们反对帮香港修建水渠的原因具体为何,主席的决定在19年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毛泽东)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还要从香港“久旱”的地理形势讲起。

为港供水被提防

香港三面环海,气候潮湿多雨,加之整体面积不大,按理来说水资源还算充足。

但当地地表缺少淡水河流湖泊,地下岩层坚硬无法储水。

而且由于地形原因,雨水落下后就会迅速流入海洋,不好贮存。

种种因素交织之下,香港成了一个淡水奇缺的地方。

每当遇到大旱天气,香港就会爆发严重的水荒。

20世纪以来,1902年、1929年,香港都曾面临水荒。

和紧缺的水资源不相匹配的,是香港不断增加的人口。

二战之后,香港经济飞速发展,加工出口贸易兴盛。与此同时,内地工人看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涌入香港。

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导致香港供水成为一个令港英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

(二战后的香港)

为了解决供水难题,港英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一方面开源,加大马力淡化海水。一方面节流,定时供水控制用量。

为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但落到实处却收效甚微。

香港人民因此对英国政府十分不满。

其实无论是香港人民、还是港英政府,大家都知道,香港想要充足的供水,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从内地引水。

早在1950年,就有“沉不住气”的香港企业家给内地写信,希望内地可以帮助香港度过水荒。

离香港最近的广东省率先响应,在国务院的许可下,着手勘探修渠路线。

(码头邮轮卸载淡水)

可是香港各界向祖国求援的行为,引起了港英政府的不满。

如果真的从内地引水,以后岂不是会被内地扼住发展的咽喉?

这是英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没有对方政府的认同,我们的勘探活动就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只能不了了之。

直到1960年,新一任港督上任,企业家再提用水难,事情才有了转机。

新上任的港督采纳了从内地引水的解决方案,开始着手和内地谈判。

1960年11月,中英双方代表签署协议,由港英政府付费,深圳水库每年给香港提供50亿加仑(2270万立方米)的淡水。

就这样,前后折腾了10年,供水问题终于有了新的解法。

(中英签署供水协议)

虽说是购买,但其实内地政府只象征地收了每加仑1毛钱的最低费用。

这也是为了顾及港英政府的情绪。毕竟对港英政府来说,签协议买水,比内地免费供水,威胁要小得多。

即便如此,50亿加仑的供水量也不算大。如果遇到大旱,香港照样会水荒。

港英政府赌的,就是没有如果。

香港危机:大旱1963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协议签署2年后,香港突遇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旱。

1962年底到1963年,整整9个月,香港的天空再没有降过一滴雨。

没有雨水,香港本就不富裕的地表水也开始加速蒸发。河塘干枯、田园龟裂。

最严重的时候,香港全境剩余存水,仅够当地居民饮用43天。

炎热的夏季,不能洗衣、不能冲凉,甚至不能喝水。

(香港市民排队等水)

水荒使得恐怖的社会氛围在香港街头弥漫开来,20多万香港人民为了喝上一口水,选择了背井离乡。

水资源短缺、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民众恐慌此起彼伏,真所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按下瓢又起了葫芦,此时的港英政府焦头烂额,无力应对。

深圳水库见状,主动将供水量增加了1.2倍,可还是杯水车薪。

找不到新的水源,就只能更加严格地控制用水。

起初,港英政府将供水时间缩短到每天8个小时。

但旱情越来越严重,淡水又只出不进,很快连8小时也无以为继。

供水时间只能再次缩短,从8小时到4小时,再到4天4小时。后来竟然离谱到每4天才供一次水。

自此,每到供水日,员工们都要请假,然后全都挤在街头,扛着扁担、提着罐子,排队打水。

大号储水罐在商店卖到脱销。甚至有人为了一口水,在大街上公然争抢、械斗。

(香港市民排队等水)

好不容易抢到水,也不能浪费。

一盆水一家人轮流洗漱,然后再用污水洗衣服、冲厕所。

缺水导致市民的卫生环境直线下降,霍乱、疟疾等疾病开始滋生。医院里塞满了各种病人,香港成“臭”港。

眼看形势越来越严峻,港英政府再也坚持不住。

在社会各界纷纷向北京求援的情况下,派出代表前往广东,放下姿态,争取协商香港供水问题。

大讨论:帮不帮香港修渠

中南海的会议桌上,众人就香港水荒一事开始讨论。

不赞成的干部给出的理由有四:

其一,我国国库空虚,人民还填不饱肚子。此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少了天时地利人和。

(社会百态)

其二,要向香港供水,就要从广东饮水。广东与香港相邻,同样也受到了旱情的影响,尚在自救当中。

其三,香港如今仍在英国手中,我们费心费力、伤筋动骨帮忙引水,最后的功劳很有可能会被对方收入囊中,并不划算。

最后,是当时的外部环境。远有古巴导弹危机,近有战败后的印度频繁骚扰,我国国防安全支出仍然庞大,经费吃紧。

反对者条分缕析,把现实的困难摆在主席面前,理由充足。

毛泽东略作沉思,只提了一条,就把修建水渠的事定了下来。

“等到日后你们一定会明白,这条小小的引水渠有多重要”。毛泽东知道现在大家都很难,但从长远来看,修渠利大于弊。

而共产党人最擅长的就是克服一切困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毛泽东一句话,成功让众人扭转了思考的方向,中央就修筑引水渠一事达成共识。

(周总理在广州)

有了决议,国务院行动了起来。

1963年12月,周恩来结束对东南亚的访问后,直奔广州,为当地政府带来重要指示:

国务院特批,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584万专款,从东江引水救济香港同胞。

要知道,3584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为了拿出这笔钱,中央不得不忍痛暂停了好几个国家级的建设项目。由此可见祖国大陆对香港同胞的重视。

热火朝天修渠忙

见上级有了政策,广东省立刻根据当年的勘察情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东江水可以从东莞桥头镇引入,借助现有的石马河道,到深圳水库。然后再从深圳水库,用钢管引到香港。

这一方案的难点在于,调水线路全长80多公里,其间要跨越6座高海拔山峰。

而且,石马河流经地区的地形极为复杂,且流向自南向北。要实现“北水南调”,就得用大量的抽水站,一级一级把水抽上来。

整个工程难度相当大。

(工程示意图)

听完水利专家的意见,周总理当即拍板,“这项工程背后,是300万港九同胞,必须要办”。

1964年2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开工。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广东从全省各地紧急调派1万多壮劳力,加班加点开工。

高峰时期,总共有2万多人参与到东深供水工程之中。

昔日宁静的石马河边,充斥着整齐划一的劳动号子。

工地墙面上,“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10个大字格外醒目。

没有房子,就住临时帐篷;工具不齐,就自己想办法、托人带;甚至连被褥、蚊帐都是自己解决。

所有人每天都要持续干13个小时往上,经常不分昼夜,顾不上休息。

台风、暴雨、洪水都不能浇灭大家的斗志。所有人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要让香港同胞早点喝上水。

(工程建设现场)

次年2月25日,工程彻底完工。

仅仅1年,我们就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挑战。

那一天,看着源源不断的东江水,顺着石马河一路提升,流向深圳水库,工程建设者们的眼中,满是激动和希望。

消息传到香港,港英政府也不得不佩服我们惊人的速度和执行力。

一江清水两地情

广东人民修完了引水渠,香港同胞喝上了水。有了清冽沁人的东江水,香港水荒彻底解决。

度过危机后,港英政府又开始提防内地。

他们修建大型水库,还搞起了海水淡化工厂,想要找到更高效的淡化方法,以此减少香港对内地的依赖。

想法是好,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港英政府投到海水淡化上的钱都打了水漂。

(东深供水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看到未来的巨大利益,只能放开限制,提高东江的供水量。

没有了淡水的制约,香港经济一飞冲天,成了当时威名赫赫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而另一边,为了香港饮水问题,广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保证水资源供给的质量,广东政府拒绝在东江沿岸开办重污染的工业项目。拒绝项目,相当于拒绝了大笔的资金投入。

没有获得良好的收益,广东反而还要斥巨资在工程沿线栽种防护林,“损失”许多。

这些牺牲港英政府看不到,但实实在在用上水的香港同胞却都记在心里。

在东江水引入香港的当年,一部记录片横扫香港电影界。它的名字是《东江之水越山来》。

一部纪录片,创下了当年中西影片的票房纪录。

这是香港人民对水荒的集体记忆,也是他们对大陆深植的感激之情。

(东江之水越山来)

中英谈判添筹码

1982年9月,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正式展开谈判。

谈判桌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态度强硬,企图让中方继续承认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但她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政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软弱的清廷。

面对撒切尔的无理要求,邓小平十分坚定:香港主权无须讨论,中国1997年必须收回香港。

耍赖没用,撒切尔又开始威胁。

她不露痕迹地指出:香港有如今的地位,都是英国管理的结果。如果中方接手,香港诸多掣肘之下,一定会大不如前。

我们可不吃这一套。

邓小平直接斩钉截铁的回应:中国是穷了一点,但打仗的时候可不怕死。

中国可能动用武力手段,撒切尔动摇了。毕竟如今的英国,早已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中英谈判)

察觉到撒切尔的反应,邓小平随即抛出最后一颗重磅“炸弹”——东江供水。

此时,香港近8成的淡水供应,都来自内地。

如果断了水源,等待香港的,就是曾经的水荒历史重演。

“如果你们执迷不悟,我们也会适当的做一些事情”。此话一出,撒切尔只能放弃幻想,铩羽而归。

在这之前,谁也想不到毛主席当年力排众议修建的水渠,能在19年之后,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

走出谈判厅,众人无不感叹主席当年的深谋远虑。

虽然中方不会真的给香港断水,但这一水之恩,却成了中方在这场谈判中的重要筹码,有力地推功了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

(香港回归)

后记

1997年7月初,香港回归。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持续奋进,始终勇立世界发展的潮头。

而如今的东江水,仍在默默为香港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淡水。

只要有东江,香港永远不会缺水。

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香港和内地始终命运与共、血脉相连。

参考文献:

孙进军.用忠诚与大爱托起香港“生命之源”——记“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J].党建,2021,(第5期).

徐阳.一江清水 两地情——纪念东江济水香港50周年[J].绿色中国,2015,(第6期).

编辑:金金

责编:林画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