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谈张若名,若是当年周恩来不坚持独身,和她在一起实属佳配

“我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在病榻上握着邓颖超的手,虚弱却清晰地说出了这句话。

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周总理曾说过这句话。可就算没有这句话,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仍叫人不禁心生羡慕。

在一张真实的老照片上,头发花白的邓颖超抱着周恩来的骨灰盒嚎啕大哭。她曾说,在她死后,要将骨灰放在周恩来用过的骨灰盒里。最后让后人将她的骨灰撒在周恩来骨灰所撒的地方,与他一起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对革命恋人携手走过51年的风霜雪雨,他们的爱情直到现在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可谁能想到,最初相识的时候,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人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集。而周恩来与年岁相仿的张若名却志趣相投。在包扩邓颖超在内的所有人眼中,他们两个是“金童玉女”“天生一对”。

可最后周恩来却选择了看似貌不惊人的邓颖超,放弃了才华出众的张若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他们的相识开始说起。

天资聪颖,勤学上进

周恩来曾回忆说:“我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在将近半年的牢狱生活中,周恩来没有向不公低头,他不断向狱友讲述马克思学说,也将自己的经历与所学真知深度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诞生数不清的青年俊杰与革命先烈。其中不乏许多“巾帼英雄”。她们因为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例如宋庆龄、江青、关露、丁玲、张若名等。其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让人们熟知,接下来的两位是当时的知名作家。唯独最后一位名声不显,很少被人所提及。

图 前排左一张若名、四排右二周恩来

但周恩来在狱中时,他们两人仅仅一墙之隔。他们是患难与共的狱友,是有着共同思想追求的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友人。

按理说有这层关系,那这位张若名女士或多或少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许多痕迹,可为什么如今提及周恩来身边的女人,人们就只能想到邓颖超这位总理夫人呢?

这就与张若名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若名于1902年出生在河北,她的爷爷是当地首富,父亲张绍文曾任高官。如果单论家庭背景的话,张若名绝对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家女。

但在那个年代,他的父亲始终有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所以从张若名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和她的母亲在父亲心里的地位就已经一落千丈。

图 | 张若名

在那个年代,有钱人三妻四妾习以为常。他的父亲也没能免俗。在她六七岁刚上初小的时候,张绍文就娶了二房,她和母亲在家里的地位更是一降再降,沦落到受冷漠以及歧视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情况,她的母亲张伯英虽然心中不满,但是在她的概念里,女人就是要遵守“三从四德”,即使是丈夫对她再过分,也要如同奴仆一般逆来顺受。而母亲与父亲之间巨大的地位反差,也让年幼的张若名感觉非常地不适。

每当母亲在夜间以泪洗面时,张若名的内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刺激。也是在那个时候,张若民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生活,然后再削发为尼,决不能受男人的欺负。

这也为她日后的果敢刚强,不畏强权的性格埋下了种子。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男人都如她父亲般重男轻女,封建迂腐。比如她的二伯张禔仁。张禔仁·不仅对张若名疼爱有加,还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直支持着小侄女的学业。

直到后来他迁至天津行医,还带着小侄女一起去天津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张若名才有机会在1915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并于第二年升入该校的第十届正科学生。

入学之后,张若名秉承着“学习自救”的态度,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年级五十多名学生中,她40多项课程的成绩均在前五名。被誉为“五魁首”之一。

与此同时,张若名也有了更大的舞台。

她的写作才华开始展露头角,开学没多长时间,学校的校友报就先后刊登了她三篇文章。在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之中,张若名与小她两岁的邓颖超最为投机。

图 张若名(中间)与邓颖超(左二)在天津女师读书时的同学照

因为两人身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当初年仅十几岁的两人,竟然会产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学习上,她们格物致知、勤于思考,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还关心时事,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作为当初思想最为进步的一批人,张若名和邓颖超积极地筹建学生组织,团结同学阅读进步书报。

话题涉及国家局势、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等诸多方面。

甚至就连择偶观都出奇的一致。后来邓颖超曾在回忆中说“如果恩来当年不坚持独身主义,那若名是他最理想的爱人。”

青年才俊,金童玉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消息传回国内,国内一片哗然。

张若民与邓颖超更是第一时间在校报上发声呼吁:“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彼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群热血青年心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作为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张若名和邓颖超积极地投身于学生运动之中。

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沆瀣一气,要将我国山东作为“礼物”送给日本。身为战胜国的中国平白受此奇耻大辱。

虽然北洋政府据理力争,拒绝签字。可日本还是强行占了山东。这样的结果导致国内群情激愤,无数的爱国青年现身说法,指责北洋政府软弱无力。为什么身为战胜国却还要遭受如此侮辱?

就这样,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自发集结,声讨北洋政府黑暗、无能。眼看事态愈发严重,北洋政府竟对学生暴力镇压。还拘押了示威群众32人。

此举更是引发了国人不满。

认为北洋政府不敢对列强亮剑,只敢对自己的人民拔枪。

消息传到天津,无数的爱国青年义愤填膺,他们纷纷上街游行,罢工、罢课。以实际行动向政府抗议、加压。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这些爱国青年就像是黑暗中的火把,传承着爱国爱民的思想火种。

图 |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25日,天津女师联合其他几所女校,共同成立了“女界爱国同志会”。并频繁地举行集会与街头演讲。向大众宣传进步思想,从而让国人内心觉醒。

6月18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张若名邓颖超在担任“女界爱国同志会”重要工作的同时,又一起挑起了“天津各界联合会”的重任。

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推进,张若名和邓颖超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其中就包括当时南开大学“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周恩来。

1919年9月16日,她们联手创办了一个20人的进步团体,“觉悟社”。周恩来还担任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

图 |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觉悟社”由十男十女组成。觉悟社是历史上第一个男女组合的政治社团,也是“五四运动”中天津的领导核心。

当时的邓颖超年仅十五岁,是整个觉悟社中年纪最小的。而在周恩来终生专用的称呼“小超”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的。

只不过那个时候两人并没有男女之情,这只是一种前辈对后辈的称呼。

在觉悟社中,邓颖超,张若名还有周恩来等人一起分析时局形势、研究斗争策略、探讨革新良方、策划大型集会。

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唤醒国人热血。他们平等、互助、互敬,携手奋斗。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男女混杂其实是最容易受诟病的活动方式。但为了团体更加坚定有力,他们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联合在了一起。

并且,觉悟社规定,禁止社员之间恋爱。周恩来更是带头宣布他的“独身主义”。并以身作则,一心扑在爱国事业上。

后来邓颖超在回忆中说,当时的恩来和若名是大家公认的金童玉女,一个帅气坚定,甘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一个开朗漂亮,天资聪颖。若不是恩来一直坚守独身主义,他们在一起最合适。

可最后他们却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携手并肩,共克时难

11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福州惨案”。天津再次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抵制日货的爱国高潮。

1920年1月23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日货调查员在东门内魁发成洋广杂货铺调查私运日货时,遭到了日本浪人的毒打。

而警察厅不仅没有惩办奸商和凶手,反而在第二天出动军警殴打逮捕了马骏、马千里等20多名示威请愿学生和各界联合代表,并查封了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各界代表联合会。

反动当局的这一罪恶行径彻底激怒了周恩来、于兰渚等爱国学生。在“魁发成案”发生后,在周恩来、张若名的主持下,觉悟社于法租界维斯礼堂地下室连续召开秘密会议,最后决定在29日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当日午后一时,周恩来、张若名、于兰渚、邓颖超等人率领南开大学、北洋大学、中西女学校等18所学校的五六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展开示威游行。

要求曹锐代电北京拒绝青岛直接交涉、收回山东主权、催办福建惨案、启封联合会、释放刑拘代表。

但省长公署却大门紧闭,学生们见状遂在门口演讲起来。就这样相持两个小时,里面传出话来,让学生派代表去见省长曹锐。

本着男女平等的思想,同学们当场推举了周恩来、于兰渚、郭隆真、张若名两男两女四位代表。

但军警并未开大门,而是四位代表从门坎里钻进去,进去之后非但没有见到曹锐,还被军警当场拘押起来。

而不知里面发生何事的学生们仍在门外演讲,5时左右,一队全副武装的卫兵突然冲了出来,

学生们见状紧急外撤,却被另两队卫兵拦住去路。他们三面包围将学生们围堵在一处,然后用刺刀、木棒等武器对手无寸铁的学生们进行了血腥镇压。

一时间风云黯淡,呼喊声、惨叫声连成一片。当场就有50余名学生身受重伤,反动当局丧心病狂地制造了这场骇人听闻的“一.二九”惨案。

周恩来、张若名等人则被保安警察队武装押解,最后被关押在警察厅。

关押期间,警厅司法科曾传讯周恩来等人问话,均被他们巧妙地周旋过去。

后来,周恩来在警厅编写了《警厅拘留记》,这部珍贵文献详实地记录了被拘代表们在狱中的斗争。

他们在狱中饱受折磨,警厅不允许审核人过来探望。就连病了都没有办法治疗。

后来,全体代表绝食抗议,决心以死捍卫初衷。

周恩来与张若名在狱中虽有一墙之隔,却相互鼓励,坚持斗争。为防不测,周恩来将在狱中写的两篇手稿都交给了张若名保管,张若名也将自己的日记交给了周恩来。

尽管在狱中两人交情渐深,可两人都秉承着”革命就要独身“的思想,都没有向对方表示心意。

后来,在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反动当局迫于压力,终于将关押了半年之久的学生们悉数释放。

在这次经历之后,周恩来、张若名等人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决定远赴法国留学,学习新思想,继续进步。

可也就是这次留学,使得原本逐渐相交的周恩来与张若名最终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理念不合,分道扬镳

张若名的理念在那个封建迂腐的家里,宛如倒进热油中的水滴,炸起了千层浪。面对父母的反对,张若名选择了离家出走。

之后她找到了周恩来,两人于1920年11月7日一起乘上了开往法国的游轮。

张若名的语言天赋极强,不仅很快便能与法国人正常交流,甚至还达到了能够撰写法语文章的标准。除此之外,她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担负起了为周恩来翻译马列书籍的工作。他们两人正当青春,彼此之间渐渐暗生情愫。

并且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革命与恋爱并不矛盾,甚至可以促进彼此的进步。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两人互相表明了心意。

图 青年周恩来

两人约定一起为了革命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曲折的。

1924年,张若名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在这一年,张若名宣布退出少共,当时已经回国的周恩来得知后十分震惊,之后,两个人因为理念不合最终导致分手。

而造就张若名退出少共的罪魁祸首,就是时任中共旅法支部书记的任卓宣,他不顾中共旅法支部秘密活动的原则,盲目的决定让张若名参加”列宁逝世纪念大会“,并上台发言。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张若名被法国警察跟踪、询问,险些被驱逐出境。

在多方的压力下,张若名最终决定退出组织,专心在法国求学。

周恩来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所以他的伴侣肯定也会在革命战友中产生。而张若名在退出组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两人分手的结局。

时间一晃来到了1928年,周恩来也终于和理念真正相同的邓颖超结为伴侣。而张若名也在1930年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

尾声

时隔多年,周恩来与张若名夫妇在云南相见,两人一个是新中国的总理,一个是中国第一个法国女博士。

两人见面后,周恩来说代小超向若名姐问好。三人共进午餐,相谈甚欢。

可没想到,这一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

1958年,张若名去世。

周恩来和邓颖超得知后十分悲痛,没想到他们曾经珍爱的战友竟然就这么离他们而去。

那个年代从来都不属于上海滩十里洋场,更不属于军阀太太们的纸醉金迷。而是属于无数敢于撕破黑暗的革命者。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