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国之所以可以位列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而且高居“上三常”,就是因为我国拥有能够击败任何敌人的战略核武器。

有2个未经证实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下我国核武器的威慑力有多强大呢?

话说1970年代时,已经走上霸权主义的苏联对我国有入侵的企图,而且军队在边境地区已经开始异动。

图1

此时,我国宣布试爆了两颗原子弹。而苏联却发现在试爆前,我国面向苏联的所有地面引导站全部开机,苏联高层瞬间明白了我国不是在搞什么科学试验,而且在进行核武器的战前检验,遂打消了入侵企图。

另外,在1982年的时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携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前来我国商谈香港回归事宜。

随她一同出访的军方高层在一次会谈休息期间向我国一位军方高层吹嘘英军的武器如何先进,在马岛如何如何威风,妄图对我方施压。

图2

我国的军方高层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可以和我们试试。”

英国军官闻之,态度大变道:“和你们中国不行,你们有核武器!”

所以,强大的核武器一直都是捍卫我国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的强大基石。

而为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诸多“两弹一星”的功勋元老居功至伟,他们几十年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很多专家的姓名直到最近才得以解密。但,有更多的专家至今仍不为人知。

早在1964年,邓小平同志有一次到兰州视察一座核武相关的工厂时,就在陪同的人员中发现了一位工人打扮的瘦弱中年妇女,邓小平同志顿感惊愕,特意走到这位“女工人”面前诧异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图3

那么,这位“女工人”是谁?

她为什么会在这座核武相关的工厂?

能让邓小平同志都感到惊诧,那她是否为了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呢?

不信邪的理工女

王承书,一个陌生的名字,她祖籍湖北,1912年6月26日出生在上海的一家书香门第,排行老二。

图4

在那个时代,家境优渥的女孩子最好的前途就是在长大以后成为高官的太太,但是这位王二小姐却从来没这么想过。

和寻常的大家名媛喜欢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不同,王承书从小就喜欢研究数字,对珠算也颇有心得。以至于家里的佣人都会开玩笑地说道:“咱们二小姐算账真是又快又准!”

虽然身体不好,在小学和初中两次毕业年级时都休学了一年,但王承书的学习从来没有落下过,而且她更是坚持和同学们一块参加考试,居然还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升学。

当今社会,普通人一般都会认为理工科是男生的强项,更别提是在1930年代的中国。

而王承书就不信这个邪。1930年她成为燕京大学物理系的13名学生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女生。更令老师和同学惊诧的是在经过4年的优胜劣汰之后,硕果仅存的4名毕业生之中就有王承书,而且成绩名列榜首,还拿到了学士学位。

图5

在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后,王承书再接再厉,用了2年时间又拿下了硕士学位,并因为“太过优秀”而留校任教。1939年,27岁的“学霸”王承书下嫁给英国学成归来的张文裕。

就在大家祝福这对“强强联姻”的新人,并认为从此以后事业有成的王承书会按“传统套路”安心相夫教子之时,王承书却做出了一件“惊天”的大事。

面对中华大地惨遭日寇的蹂躏,王承书立志要“知识救国”,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她向美国密歇根大学提出了留学申请。

朋友们当时对她的决定非常不解,问她为什么结婚后还要出国,而王承书反驳道:“我为什么要靠丈夫生活?我就不能学习?就不能工作?”

图6

当时,密歇根大学设立了一项奖学金,专门用来支持亚洲女性留学。密歇根大学的作法在当时同样“重男轻女”的美国学术界可谓“前卫”,但仍旧要求申请人必须是未婚。

王承书再一次不信邪,在给密歇根大学的申请信中,她写道:“女子能不能成就事业,绝不是由结婚与否来确定的!”

在王承书不懈地努力之下,密歇根大学终于被她无比坚定的信念所打动,在1941年对她破格录取。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密歇根大学将非常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如此英明的决定。

王承书入学后,成为美国物理学界的翘楚乌伦贝克的女弟子,仅用三年,她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被自己的导师誉为“了不起的人才”。师徒二人默契合作,发表了诸多重要论文。

1951年,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U)”震惊欧美物理学界,这个方程至今仍在物理学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也正是从王承书开始,西方科学家才开始对中国学者刮目相看,尤其是以往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女性学者。

图7

乌伦贝克在1980年时还在物理学期刊发表过文章,对与王承书共事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和高度的赞赏。

乌伦贝克在彼时已经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提名,外界预测,凭借王承书的才华和累累硕果,这位“中国的居里夫人”早晚会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此时,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也因为“张氏原子”的发现,而在欧美物理学界名声鹊起。

按照当时美国法律的规定,王承书和张文裕是可以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但他们却一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一心希望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图8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回国百般阻挠,但王承书再一次不信邪。

包括导师在内的很多人对此都颇为不解,但王承书的解释非常简明扼要:我是中国人,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才最需要我!

她把所有的科研资料分成300多份,用了整整7年才全部寄回国内。1956年,王承书和丈夫放弃了儿子的美国国籍,放弃了美国的洋房名车,放弃了在美国似锦的前途,毅然启程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

而在归国后的几十年中,王承书将做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不世功勋!

我愿意!

1958年,我国开始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这个项目可以理解为在为“氢弹工程”做前期准备,如今广为人知的“人造太阳”研究项目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同志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承担这项关键研究工作。

图9

这个项目的研究在当时国内是一片空白,而且也是46岁“高龄”的王承书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这意味着学术上早已功成名就的王承书需要一切从头开始。

而且在生活上同样意味着重大转折,接受这项任务后,王承书与8岁的儿子一周只能见一面,这对于一位“老来得子”的母亲绝对不是一件易事。

但王承书对钱三强同志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我愿意!

图10

随后,她就带领同事们一起到苏联进行学习。在苏联期间,她发现《雪伍德方案》这本专著对我国的核聚变研究非常有帮助,因此在归国的列车上,她完成了一项“神级”操作,用仅仅7天7夜的时间就把这本专著翻译成了中文,这本书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通过2年的时候,王承书完成“华丽转型”,成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专家。

1961年,就在我国原子弹项目的攻坚阶段,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我国的铀浓缩工作陷入了停滞。原子弹如果没有高纯度浓缩铀,那就只能是一颗普通的炸弹,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就在这关键时刻,钱三强同志几经思忖,认定王承书是承担此项重任最合适的人选。

图11

但是,这项工作属于国家的绝密,从事这项工作就意味着王承书必须放弃已经取得的所有成就,而且不能再参加任何科研会议,无法再接受任何荣誉,她要彻底隐姓埋名。

钱三强同志在找到王承书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王承书的回答同样只有干净利落的三个字:我愿意!

从此以后,王承书在物理学界“消失”了,成为了代号504铀浓缩工厂里的唯一女性。从此,她要经常往返于北京与大西北的核试验基地之间,连丈夫和孩子都不知道她在忙什么。

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同志曾经到504工厂做过一次调研,当他向王承书询问能否按计划生产出原子弹所需的铀材料时,王承书坚定地答道:可以!

张爱萍同志又紧接着追问有何依据,王承书则斩钉截铁地答道:“根据我的实验和计算,完全能够按时生产出产品!我所承诺的,除了对儿子的没有兑现外,其他的都能兑现!”

图12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一言九鼎!

这就是掷地有声!

最终,王承书带领科研团队,比苏联专家的原有计划提前了113天生产出合格的浓缩铀材料!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立下了不世之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以独立生产武器级浓缩铀的国家。

而王承书面对荣誉时,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是大家的功劳。”

图13

1964年4月12日,邓小平和彭真两位同志到兰州的504厂视察。邓小平同志在陪同的人员中一眼就认出了工人打扮的王承书,惊讶地说道:“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戴着大红花参加了群英会,从那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你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不知道你去哪了,原来你到这工作来了!”

1966年10月1日,作为贡献突出的科研工作者,王承书被邀请到北京天安门上进行观礼。聂荣臻同志向毛主席介绍王承书时说道:“这位王承书同志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主席听罢,高兴地夸赞道:“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在我国成功掌握原子弹技术后,氢弹的试爆工作也立刻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钱三强同志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承担核原料分离的研究重任,而这项工作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她要永远“销声匿迹”,即使有再大的贡献,也不可能在她有生之年为世人所知。

图14

“在这里继续工作有困难吗?”

“没有!”

“生活上有困难吗?”

“没有!”

“有什么话要我带给你爱人吗?”

“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从事核材料分离工作吗?”

“我愿意!”

图15

国家安全的女守护神还是一如既往的斩钉截铁,还是一如既往的义无反顾!

连张文裕同志都是到临终前才了解到妻子这么多年一直从事的是如此伟大的事业。

可以说,王承书是把后半生都“嫁给了”自己深爱的祖国。

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依旧做着无私的奉献。

三十功名尘与土

王承书在科研战线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还为我国的核事业培养了大批年轻人才。

她的生活极为简朴。她在单位一直住宿舍,吃食堂。1961年入党后,她把每个月280元工资中的200元全部交了党费,其他80元还要资助学术活动和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事。

图16

她的学生回忆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的笔和本都是王老师用自己的工资给买的。

她这样一直坚持了10几年,最后是在组织上的数次“严词拒绝”之下才停止。

1992年,张文裕同志逝世,她把自己与丈夫多年来10万余元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西藏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而在她的遗嘱中,她所有的藏书和研究资料全部送给科研单位,而剩余的存款7000余元要全部作为党费交给组织。

但王承书对自己却极为苛刻,眼睛得了白内障,需要打10针进口针,每支要600元,但王承书拒绝了,她说自己的眼睛不值那6000块钱。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同志与世长辞,她所有的贡献才被公之于世。

在她逝世以后,她的学生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的老师,是那种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图17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王承书同志为了铸就我国坚不可摧的核长城贡献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

她深爱着家人,但她“抛夫弃子”,17年没有和家人为伴,她深爱着祖国,所以隐姓埋名30载,放弃了世间一切繁华和荣耀。

她的不世功勋将永耀史册,将名垂千秋!

谨以此文向王承书同志致以无上的敬意!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9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