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苏中,顾祝同警告李默庵:粟裕脸上有杀气,你要小心

讨伐苏中,顾祝同警告李默庵:粟裕脸上有杀气,你要小心

天目山战役后不久,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终于低下傲慢的头颅,公开宣布投降。全国顿时沸腾起来,国共两党开始坐在一起和谈。

粟裕奉命带6万余人北上,渡过长江,返回苏中。任新组建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下辖6、7、8、9四个纵队。

华中野战军是华东野战军的两大前身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野战军”命名的战略部队

较早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对从延安回到前线的老同志张鼎丞屡次谦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让司令。

中央接受粟裕的建议后,为了使他能够实际负责华中地区的军事指挥,在华中军区成立了华中野战军,以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之后,与华中军区并列的其他五大军区(司令员为聂荣臻、李先念、贺龙、刘伯承、陈毅),都依此先例成立野战军。

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长期以来只有军区,直到1948年才有了野战军番号。

华中野战军所在的苏北、苏中地区北依山东,南临长江,俯瞰国民党首都南京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如同过去威胁日本侵略者的大本营一样,成为蒋介石“枕边”的心腹大患。

和谈期间,蒋介石逼迫中共放弃苏北,说:“苏北地方不大,让出来也没什么。你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

毛泽东当然没有答应。

履新后的粟裕忙得不可开交,整编野战军所属部队,打击拒不缴械的日军,和老对手——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进行和谈。

顾祝同终于遇到了这个从红军打到解放战争的老对手。他当面表扬说:“粟将军,你很会打仗。”

转过身来,顾祝同又警告部下李默庵:“他看起来个子不高,文质彬彬,沉默寡言,却饱含杀气,你要小心。”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提醒即将与粟裕面对面比赛的李默庵,遇到这个人要格外小心。

1946年7月,通过和谈缓兵之计,已将158万兵力从后方调到前线的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集结重兵围攻中原地区的李先念新四军第5师。

国共两党又爆发了全面内战。

他在中原迅速得逞,李先念冲破重围,撤到邻近的根据地。

下一个亟待解决的对象,蒋介石锁定了威胁南京、上海的粟裕和华中野战军。

他和将领们日夜商议,几经方案,决定采取“多路向心突击”战法:

兵分三路,打两淮(淮阴、淮安),消灭华中野战军,至少逼迫迫使粟裕北撤山东。第一个目标是先拿下苏中和苏北。

此时,国民党军已浩浩荡荡渡过长江,集结在苏中南部的南通、靖江、泰州、扬州等地的整编师(军)多达5个,共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率领;

在长江南岸的武进、江阴地区,蒋介石也部署了两个整编师(军),随时待命渡江参战。

李默庵,黄埔系名将,毕业于黄埔一期,在军校时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有李默庵”之称。

他所指挥的“整编师”大多是拥有先进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与过去作战的国民党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粟裕依然从容,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他还焦虑地反对内战,呼吁和平。

他在1946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呼吁全国一切爱好和平、爱好民主的人民,呼吁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要求他们立即停止内战。“。

然而,当他的一切言辞都白费,内战不可避免地到来时,他只能遵循《司马法》的说法,“以战止战,虽可战也”,随时准备以战止战,迎来老百姓向往的和平。

当时,华中野战军的编制已经发生变化:第8纵队改编为第1师,第6纵队改编为第6师,并新增第10纵队。

然而,华中野战军能调集到前线的兵力只有3万余人,与李默庵在前线的兵力相比是1:4,更不用说他在江南待命的第二梯队了。

自国共两党再次进行全面内战以来,到8月,中共没有打赢过一场战役,也没有打赢美式装备部队的先例。

蒋介石对自己的计划和李默庵的能力信心满满,认为苏中的问题三个星期就能解决,于是坐上专机,高高兴兴地到庐山避暑,观山景,等喜讯。

李默庵的部队也没有一个把粟裕放在眼里。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拍着胸脯对李默庵说:“我的部队没问题,一个团可以和共产党军一个纵队作战。”

五个整编师大多没有与“共军”作战的经验。李天霞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但与“共军”作战时,却是与王耀武和北上的抗日先遣队在一起。

他当然不会想到粟裕有多厉害。他过去就打败了粟裕。

李天霞(右)

只是他们的上级比较谨慎。

李天霞是黄埔三期,李默庵则是黄埔一期。也就是说,李默庵如日中天的时候,正是苏区发展的鼎盛时期,他已经提前看到和体验到了对方的作战水平。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李默庵曾在国民党军当师长,与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作战,几乎全军覆没,所以与共产党作战时小心翼翼。

李默庵告诫将领们:“共军历来作战灵活,江北粟裕在苏中时间长,熟悉地形,这次攻击绝不能粗心大意。“

话虽如此,李默庵自己其实也是盲目乐观的。

整编师加上其他配合部队,总兵力达12万人,5个整编师均为国民党主力。与之前的韩德勤、顾祝同系相比,可以说不在一个档次。

这么多人,这么好的武器,这么强的战斗力,对付“中共精锐”应该不成问题。

在没有深入侦察粟裕部队的情况下,李默庵就制定了作战计划,把进攻时间定为7月13日。

让李默庵没想到的是,就在进攻即将发动的前一天,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他,要求他暂停进攻。

原因是泄密了。

粟裕在华野司令部组建了代号为“四中队”的技术侦察队,掌握了当时条件下的无线电高科技手段,能够侦察破译敌人各种重要密令。

他们与地下党一起,组成了高效快捷的情报处理网络,被粟裕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粟裕第二天就知道李默庵7月9日定的时间和部署,美国特使马歇尔第三天也知道。

马歇尔

马歇尔在为国共两党斡旋。他立即去见蒋介石:“我得知你要进攻苏中,有这回事吗?”

蒋介石也装聋作哑。马歇尔当场拿出一份文件。蒋介石一看,原来是李默庵油印的作战计划,立刻僵在那里。

既然秘密泄露了,李默庵只好暂时停下来,另选一个进攻计划,但粟裕不让。

过去粟裕的打法一般是后发制人或诱敌深入。然而,这一次他想反其道而行之,来个先发制人。因为他抓住了对手的致命弱点:“傲慢”。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一般都有一个不是缺点的缺点——那就是“嚣张”。

粟裕虽然在震惊国民党的天目山反击战中取得了三次大捷,但打败的第三战区在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区中,实力很一般。

后来,粟裕北渡长江,被国民党解读为难以为继、溃退的表现。他在大兵团作战中的指挥能力也被国民党将领无视了。

粟裕参加了国共停战谈判。临走时,一群国民党飞机降落在机场,声音震耳欲聋。站在粟裕身边的一位国民党高官指着天空说:“现代空军的威力真是太大了。”

粟裕笑着回答:“可惜天上的飞机不能来地上抓俘虏。”

粟裕并不轻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相反,他非常重视。在苏中根据地时曾成立军工部,喜欢发扬“炮兵群”威力就是最好的例证。

但他并不迷信武器,何况在那种场合,他也不能轻易向别人示弱。

事实上,国民党空军的规模还很小,还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李默庵指挥苏中会战时,空军才为其配备了一架小型飞机供其使用。既然如此,谈何“威力”?

国民党的傲慢,只表现了一种虚骄。很明显,它身上没有多少肌肉,还狂妄地摆姿势给人看。

所谓泄密,是另一种“傲慢”。事发后,李默庵一直没有查出是谁泄露了秘密。

他对此的解释颇为可笑:“抗战胜利后不久,各部队指挥机关的保密观念十分淡薄,发生泄密事件并不奇怪。”

世界上任何事情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一个“认真”字,尤其是在军事行动上,因为很多“不足为奇”的事情,让国民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第三次天目山反击战时,粟裕曾“哀兵必胜”,如今他要让李默庵尝尝“骄兵必败”的滋味。

粟裕要打李默庵,首先挑选的对象同样令人吃惊:整八十三师。

第83师装备半美式装备,原名第100军。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赴缅甸。在5个整编师中,它的武器最好,战斗力最强。

“先战弱兵”曾是粟裕作战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为什么现在要反过来打“强兵”呢?

答案还是那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第83师是李默庵麾下部队中最强的,但也是最嚣张的。它真的只在宣家堡、泰兴只摆了一个团,而这两个地方是粟裕进攻的第一个目标。

在宣家堡的团,团长比他们的师长还疯狂,说:“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指华野)可以倒挂着枪,不发一颗子弹进南京。”

如果你不吃这样一道菜,你还会打谁?

李默庵有12万人,粟裕只有3万人,4打1。粟裕出其不意,各用6个团进攻宣家堡、泰兴,形成6:1的优势。而且,这6个团都是华野主力,没有什么理由打不过。

长途奔袭是粟裕的拿手好戏。华野到了宣、泰城下,城内守敌一无所知。

李默庵并不是没头脑,但聪明的头脑恰恰让李默庵在关键时候上当了。

苏中战役打响时,他本应将驻守南通的王铁汉整编四十九师调往北方增援。

但由于不了解华野的实际情况,又知道粟裕喜欢声东击西,怕解放军趁机攻打南通,便把王铁汉缩了回去。后来,当他发现粟裕的真实意图时,机会已经错过了。

1946年7月15日,这是李默庵决定的再次进攻苏中的时间,但就在这一天,华野攻占了宣家堡和泰兴,整83师被两个团加两个营歼灭。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一捷,也是解放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美械部队。

在此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和美械部队抗衡。

延安总部的原定方略,是依照过去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跳出内线,到外线作战”的经验,让华中野战军(华野)、山东野战军(山野)避开强敌,转移到淮南作战。

粟裕坚持歼灭内线之敌,歼灭国民党美式机械部队,让很多人没想到。

战争刚结束,毛泽东就亲自发电报给粟裕,问:“你打的是整编第83师吗?消灭了多少?还剩多少?”

李默庵吃了一瘪,但他毕竟经历过风雨,还能顶得住。

抗战时期,李默庵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忻口战役,在正面战场上与板垣师团单挑,后来又在中条山打游击。

李默庵(左)

在国民党将领中,既擅长打正规阵地战,还指挥过敌后游击战的人才并不多。

见自己兵马未动却损失惨重,李默庵连忙调整部署。他派李天霞以第83师进攻华野主力,王铁汉以第49师进攻如皋

李默庵的战术很精明。李天霞看似是主力,实则是配角。他只是起到协调的作用,王铁汉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皋在宣泰以东。只要华野还在宣泰,王铁汉一旦占领如皋,就会切断华野的东进之路。

这是李默庵翻身的大好机会。

王铁汉带领整49师日夜向如皋进发,但在中途,意外发生了。

王铁汉

1946年7月18日,华野主力突然出现在49师后方。

想一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是李默庵的新计划又泄露了。

粟裕在得知李默庵的最新部署后,立即改变计划,留下部分部队制造主力仍在宣泰的假象,其余部队全部掉头,在如皋长途奔袭。

王铁汉想切断华野的后路,自己的后路却被华野切断。

粟裕要围歼四十九师。经过两天两夜的进攻,该师师部和整26旅被歼灭,只有师长王铁汉带领少数直属队突出重围。

然而,在打整79旅时,粟裕遇到了麻烦,对方被打得只剩下旅部和一个团。但是,负责进攻的第六师却攻不上去。

此时,李默庵已调李天霞等部增援,第49师后续部队已接近如皋。粟裕觉得不能再僵持下去了。当天深夜,他悄然抵达一线战场。

战斗打得不好,第六师副师长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的脸上愁眉苦脸。粟裕看在眼里,但脸上依然若无其事。

进入指挥所后,他过了一会儿才问:“对面的敌人是不是一个团?”

“一个加强团。”

粟裕点点头:“打不了,就别打了。”

王必成一听急了:“那怎么行?我保证可以把它打下来!”

江渭清还说:“我们打算在拂晓前再组织一次攻势。”

第六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战机一旦丧失,就不能强求,否则只会越来越糟。

粟裕轻轻摆摆手:“我怕你们打红了眼,通知部队,停止进攻。”

1946年7月23日拂晓,华野放弃进攻,撤至如皋以北,四十九师则乘势进入如皋。

苏中战役的第二次战斗可以说是各取所需。据华野统计,歼敌一个师部和3个团,计一点一万人,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的伟大胜利。”

对于李默庵来说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他按计划占领了如皋,从战略上看处于有利地位。

占领如皋后,李默庵在城内设立前沿指挥所,囤积粮食弹药,以便再次作战。

李默庵的下一个目标是如皋以北的海安

海安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来北往的商旅都要经过这里。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天下,张士诚守泰州。朱元璋派常遇春在海安筑城,断绝了其粮食供应。结果,泰州成了孤城,不攻自破。

李默庵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封锁泰州等地,以巩固苏中、苏南沦陷区。毫无疑问,这是一步好棋。

为了攻占海安,李默庵集中6个旅,计划兵分两路进攻。

李默庵没有秘密,他地所有计划都通过“四中队”源源不断地送到粟裕桌上。

粟裕左想右想,觉得不如主动撤出海安。

说这话时,很多人想不通:“敌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打了两场胜仗,为什么不敢在海安跟敌人打?赢了两次就放弃海安,那两场胜利不是白打吗?”

有时候真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粟裕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不能独自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当时华中局总部在淮安,前线只有粟裕一人,电报说不清楚。他决定立即前往淮安。

粟裕喜欢掌握新技能。他不仅会骑马,还会开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划船。可以说,他几乎学会了当时能接触到的所有最新的交通工具。

海安距淮安三百里。粟裕带着一个警卫员,日夜轮番使用摩托车、自行车、小船等交通工具前往淮安,终于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华野主力撤离海安后,粟裕依靠一个从地方上升为主力的第七纵队,以海安为轴心,开展运动防御战。

对于海安防御战的战果,双方的统计口径相差很大。华野认为歼敌两千,重创了敌人,因此将此战列为苏中第三捷。

不过,据李默庵回忆:“似乎没费什么力气,过了两天,打了几下,就占领了海安、李堡。”

无论如何,李默庵至少在战略上再次达到了目的。

苏中战役开始以来,李默庵的大算计应该说基本没有明显的漏洞,但他有一个环节一直很糟糕,真正害了他的正是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是:情报。

粟裕有“四中队”、地下组织、千里眼、顺风耳,李默庵只泄密、不断泄密。

他的情报系统的形同虚设,也与国民党军队臃肿低效的体制密切相关。

李默庵统率12万人,但这些部队很少是他带出来的基本部队。李默庵这个级别的将领,也很难事必躬亲,亲临前线指挥。

自始至终,李默庵一直在常州隔江遥控指挥。如果有什么情况只能等待下面部队报告。

而国民党将领不可能像粟裕那样,亲自跑了300多里路向他汇报前线战况。

这样一来,战场信息一直极不对称,李默庵的部下接二连三地给他发各种错误信息。

华野主动退出海安,基本没有损失。然而,国民党部队都对所谓的“好消息”吹牛。到李默庵面前时,被歼灭的华野总人数已达三万人。

华野只有三万人,损失了三万,还剩多少?

李默庵由此作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判断:“苏北共军已败,主力一、六师从海路逃跑。”

即使华野恢复战斗力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攻国军。因此李默庵沿着泰州、海安、李堡,一路到海边,安心筑起一道防线。

他不知道,华野主力没有出海,一、六师正在海安东北休整,补充人员和物资,有的部队距离海安只有一二十里。

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苏中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当地民兵可以严格秘密封锁消息,国民党特务根本无法渗透,李默庵只能悲哀地当一个盲人。

对于李默庵来说,这当然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1946年8月6日,李默庵命令新七旅从海安东进,接替第一零五旅在李堡的防御,电报立即由“四中队”破译,送到粟裕手上。

得到情报后,粟裕非常激动。几天来,他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战机出现。

大兵团作战必须掌握足够的兵力。苏中三战后,粟裕明显感到兵力不足。他给山野司令员陈毅发电报,提议将山野第五旅调往苏中参战。

陈毅已执行中央“出击外线”计划,率山野主力直逼淮北。他回复粟裕说,山野兵力不足,不能调第五旅。同时,他要求粟裕尽快转战淮南。

接到陈毅的回电后,粟裕干脆向中央直言,坚持调第五旅。

战争年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下级要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能提三次。

粟裕一连写了三次,最后一次甚至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

现在战机已经出现,粟裕紧急报告:“这是个好机会,不能错过。”

毛泽东当即指示:“尽量满足粟的要求,最大可能地将兵力集中在主要方向(指苏中战场)

陈毅同意第五旅东进,暂时归粟裕指挥。

1946年8月10日,国民党两个旅在李堡交防。在充分休整后,再添生力军的华野如虎添翼,突然向李堡发起猛烈进攻。

敌人措手不及,一片混乱。新七旅是一支拼凑的地方部队,不同于83师这样的精锐主力,它本身就非常脆弱。

当时,发出信号的电台和电话刚刚拆除,接收信号的电台和电话也没有架设好,无法向李默庵求助。

突袭李堡是苏中战役的第四战。短短20个小时,华野就取得了歼灭一个半旅的战绩。

突袭李堡战前动员

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伟大胜利(第一次伟大胜利指如皋发生的战斗)。”

随着关于华野西进的争论告一段落,中央军委决定让华野留在苏中作战。

李堡一战损失了李默庵的机动部队,也迫使他暂时放弃在李堡周围建立封锁线的计划。

李默庵重新调整兵力部署,退后一步,加强对海安、泰州以南沦陷区的“清剿”和防御。

这是一个新的封锁圈,正面有强力部队,可侧翼较为薄弱,国民党军在南通、如皋驻防兵力较少。

这样的弱点,当然逃不过粟裕的眼睛。李堡战斗时,苏中军区第五旅和特务团已到,华野部队得到加强,是时候再打一仗了。

1946年8月20日晚,粟裕率华野主力由北向南,悄然深入封锁线两翼。

此次行动共有16个团、3万余人参与。他们虽然进入了敌人的薄弱地带,但也处于封锁圈的腹地。如果他们稍有不慎,就会走漏风声。

以李默庵的精明,马上就会派重兵包围华野,然后困住他们。

粟裕承认自己走了一步险棋,说:“这个动作就像‘孙行者在斗铁扇公主’的方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很危险。”

粟裕一向心思缜密,计算准确,如果他走的是险棋,恰恰说明很有把握。

在所谓封锁圈的腹地,李默庵没有基础,而粟裕、华野有基础。经过六年抗战,这一带早已成为华野的老根据地。无论你走到哪里,就像走在自己的老家里一样。

三万余人夜行军,一路上他们甚至听不到狗叫声,视国民党数万大军为无物。

1946年8月21日晚,粟裕率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攻打丁堰、林梓。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两个集镇,交警总队就驻扎在这里,他们正在公路沿线开展“清剿”,“恢复交通”。

交通警察总队由抗战时期的军统武装——忠义救国军改编而成,名义上隶属交通部,配备卡宾枪和其他美式自动武器被誉为“袖珍王牌军”。

丁堰、林梓各有一个总队(相当于一个团)。当他们受到攻击时,仍然依靠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死守待援。

他们在电话里漫不经心地对李默庵说:“没关系,可能一两个小时就好了。”

“一两个小时”拖到第二天下午,阵地丢了。

粟裕不止一次与忠义救国军打过交道,深知这类部队的利弊。简单地说,你让他们“清剿”游击队或者搞突袭,甚至打游击,再合适不过了。

交警总队

但他们没有重型装备,缺乏正规作战经验。当他们遇到善于打运动战、阵地战的野战军主力时,自然不是对手。

李默庵又打来电话,但电话打不通,无线电呼叫也不起作用。

事实上,当时两个总队都已战败,余部正在拼命逃窜。

苏中战役第5战结束,华野歼灭交警总队5个大队,部队缴获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等美军最新装备。此后,蒋介石被封为“运输大队长”。

华野士气高涨。粟裕获胜后问部下:“部队的心情如何?”

回答是:“从干部到战士的心情都很好。”

粟裕的表情一点也不轻松:“我现在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粟裕心事重重,因为他知道李默庵绝不是低水平的棋手,他能猜到他接下来会下到哪里。

粟裕与李默庵追求的目标不同,战略风格也不同:

粟裕要的是歼灭敌人,多吃对方几颗棋子,以改变当时敌攻我的整体格局;

李默庵想要的是占领土地,把华野彻底赶出苏中,从而解除对南京政府的威胁。事实上,这是他上任时的主要使命。

两人都坚定地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进。交警总队被粟裕横扫。李默庵不心疼吗?他当然心疼,但他更牵挂如皋。

丁堰、林梓一战,中断了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线,使如皋三面被包围。

驻守如皋的是王铁汉的四十九师,之前在第二次战斗中已经遭受重创,其兵力薄弱。粟裕若乘胜进攻如皋,则城池难守。

李默庵一边要求王铁汉加强城防,一边将驻守黄桥的整编第99旅紧急调往如皋。

整99旅是一支比较精干的部队。为确保万无一失,李默庵命令王铁汉兵分三路接应。

在李默庵看来,这种部署真是稳得不能再稳,妥得不能再妥了,要是这样还不行,难道他李默庵亲自出马,用八抬大轿把援兵抬到如皋去?

在增援如皋的同时,李默庵还另有动作。他派驻守扬州的黄百韬第二十五师沿运河北上,准备奇袭邵伯。

这一招有两个妙用。第一个是攻下战略重镇邵伯,第二个是用“围魏救赵”的方法间接救援如皋。

黄百韬

李默庵的设想是,如果黄百韬攻下邵伯,将威胁苏中、两淮(淮安、淮阴)两翼,粟裕不能置之不理。集结在如皋东南的华野主力只能离开,如皋必然有救。

如果华野尽快西进,能救得了邵伯吗?不一定。

李默庵判断,华野不可能从兵力集中的正面打过去,只能从北面绕过去,这很费时间。有了这段时间,黄百韬应该能拿下邵伯。

但他忘了,粟裕绝不可能被对手的思维所左右。

李默庵要救如皋,粟裕也要救邵伯,李默庵用“围魏救赵”,粟裕的对策只差一个字:攻魏救赵。

具体来说,就是攻黄桥、救邵伯、打援,一举三得。

其实,打黄桥的目的是打黄桥背后的泰州。泰州是25师的后方。黄百韬去攻邵伯,泰州必空。

只要泰州被攻打,黄百韬就只能率部返回救援。在黄百韬率军返回泰州的路上,粟裕又可以安排兵力打援。

粟裕没有绕道而行,而是直接插入正面核心区。

1946年8月23日夜,华野主力从如皋越过公路(即如黄路),正要开到黄桥,粟裕突然下令停止前进。

李默庵向如皋发出的增援信息被“四中队”截获。

粟裕根据电文计算时间,华野和从黄桥出发的整九十九旅正好可以撞上。

打的就是你!1946年8月25日,整99旅刚到黄桥东北的分界,就被华野六师包围。

王铁汉从如皋派出的三路救援部队,也在一个叫加力的地方被华野第一师、第五旅截击,相互联系中断。

但整九十九旅确实很会打仗,采取集团固守的战术,使第六师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与此同时,邵伯的防守也频频告急,黄百韬已经突破了外围阵地,这让粟裕感到焦虑。

若仍不能取得如黄路战役的胜利,邵伯的守军将继续承受压力,而邵伯一旦完蛋,整个战局就不一样了。

大兵团作战,胜算直接取决于集中兵力的多少,但粟裕机动兵力少,没有预备队可用。

这时,他想到了唯一的办法:转用兵力。

粟裕从加力方向抽组一个旅到第六师,使分界方向部队形成5:1的绝对优势。雷公打豆腐,两小时内消灭了整九十九旅。

分界战斗结束后,粟裕立即将兵力全部转移到加力方向,取得15:1的较大优势,加力之敌再次被歼灭。

战争中,李默庵曾命令王铁汉亲自率部前去营救,但王铁汉半路被华野阻拦。他不但不能帮助别人,反而成了水中的泥菩萨。李默庵感觉大事不妙,急得直跺脚。

无奈之下,李默庵只好让黄百韬派一个旅坐车南下增援,等到黄路战斗结束,援军还没赶到。

得知整99旅等部被歼灭,黄百韬深感震惊,士气不安。李默庵见自己的侧背受到威胁,被迫命令黄百韬将部队从邵伯撤回扬州。

苏中战役第六次、第七次战役分别指邵伯战役和如黄路战役。据华野统计,仅如黄路战役就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半旅,创下解放战争以来一次战斗歼敌的纪录。

苏中战役由此取得了著名的“七战七捷”。

但也有人认为,第三战“海安保卫战”、第六战“邵伯保卫战”都是防御战,不是歼灭战,很难称之为胜利,应该是“七战五捷”。

七捷也好,五捷也罢,粟裕以3万余人迎战李默庵12万余人,不仅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纪录,而且是解放战争以来首次大捷。

在国民党军队尚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能有如此高的胜率,粟裕已足以当得起常胜将军的名号,因此苏中民间盛传:“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消息传到延安,朱德说了一句话:“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毛泽东也喜上眉梢,亲自动笔撰文通令全军仿效:“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则罕有地不吝词句,称赞粟裕是“常胜将军”,说“他的军事天才和保卫人民利益卓著的功绩,光辉地照耀着苏皖解放区。”

有人欢喜有人愁。曾经在战场叱咤风云的黄埔名将李默庵,国共刚全面交手便连遭粟裕“算计“,损兵折将,却始终不承认自己输了。

多年后回忆时,李默庵还说:“我部虽然受到较重的损失,但是,实现了第一期作战计划。”

晚年李默庵(左)

然而国民党统帅部心知肚明,指责他“进剿时使用兵力不充分,未能将匪主力击破,嗣后分散防守贻匪以各个击破,招致重大损失”。

李默庵回忆时虽然也肯定粟裕“以较少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较多的部队,从这一点上看,粟裕部是胜利的。特别是粟裕卓越的战斗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

却又遮遮掩掩地说:“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事实上,蒋介石不能容忍他的丧师“辱国”,一怒之下将其边缘化。李默庵早早退岀了征战第一线,淡出了众人的视野,从此落寞无聊,郁郁寡欢。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