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仅凭一件小事便断定:此子将来了不得

毛泽东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仅凭一件小事便断定:此子将来了不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首才气外露却又不失豪气的七绝,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

虽然在当今,也有不少人立志外出求学,但与从前不同的是,如今在外求学并不会有“埋骨”的风险,人身安全是有所保证的。

或许也正是这一原因,让不少人都不再珍惜求学的机会,反倒是从前的先辈们在这生死间,仍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

前文所提到的那首七绝,便就是他向父亲表达外出求学志向的话语,从中不难看出他超乎常人的壮志雄心。

而毛泽东的恩师毛宇居在回忆一段光阴时,也曾道出他一件学生时代的趣事,完美地体现出我国一句古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且从十八世纪末说起。

勇毅与聪慧并存

十八世纪末,对于我国而言。注定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腐朽不堪的清王朝、虎视眈眈的列强们,还有不断涌入的新思想,铸造了一个风云变幻的近代华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出生在了湖南韶山的一户农民家中。

不过,毛家虽说是韶山的农民家庭,但家主毛贻昌却还是有远见的。

在毛泽东到达上学年龄时,他筹措了家中所有积蓄,全部交给了毛泽东,让其算一算总共有多少。

由于毛贻昌经商的缘故,毛泽东自小就学会了打算盘,只见他一手理着杂乱不堪的钱银,一手飞快地打着木算盘。

虽说此时的毛泽东仍是孩童,但算账的速度却不比成年人慢,不一会儿的工夫,毛泽东就将银两全部交还父亲,还说道:

“这里一共是两千八百九十七文钱。”

毛贻昌对此十分满意,毛泽东的聪慧让他心中大悦,也坚定了他送毛泽东上学的想法。

然而,毛泽东超越常人的聪慧,也让他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里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毛泽东到南岸私塾入学时,他的果敢就让在场众人都倍感震惊。

当时仍是清末时代,任何门塾在开学的第一天,都需要举行极具封建色彩的祭拜仪式,而这其中就包含着“拜君”,即尊拜皇帝的流程。

由此,南岸私塾在开学第一天也举行了同样的祭拜,时任私塾先生的邹春培,亲自主持了这场仪式。

邹春培先是布置了“天、地、君”三者的牌位,然后就让每一位入学的学子都对牌位三叩九拜,以彰显对三者的崇敬。

不过,这种“崇敬”显然只是在场老师和家长们的心愿而已。

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理解这其中缘由,大家只以为这是入学的步骤,便就逢场作戏般的叩拜着,实际内心并无太多尊敬意思。

但毛泽东见状却是不肯装糊涂,他理解敬拜天地父母的意思,但对这个“君”却是十分陌生,便直言不讳地问道:

“老师,这个‘君’是什么东西?”

须知,在旧清王朝的时代里,“君”指代的就是当今皇帝,而毛泽东竟称起为“东西”,这让在场众人无不咋舌,都把目光焦距在这名孩童的身上。

毕竟这可是对皇帝的不敬,若是有官兵在场,那肯定是要治一个“大不敬”之罪的。

因此,作为私塾老师的邹春培赶忙提醒毛贻昌,示意他纠正一下毛泽东的言行,否则若有人告发,那大家都可能会被扣上罪名。

随后,邹春培又向学子们解释起“君”字的意思,并阐述了“拜君”的礼仪由来,入学仪式进而也就变为了一堂礼仪课。

同时,邹春培和一众学子们,也都暗暗记下了这位敢于发问的毛泽东。

不过,毛泽东也并非是一味“咬文嚼字”的人,他在与同学的相处中,表现出的是一种人情观念。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中有一位同学,名叫黑皮伢子,由于两人都带有一个“伢子”的小名,所以不免就走得近一些。

不同于毛泽东,这位黑皮伢子的家境十分贫困,甚至连午饭都吃不饱。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便向母亲申请,将午饭带到学校中来吃,实际就是想匀给黑皮伢子一些。

但面对黑皮伢子,毛泽东却只是表示,是将吃不完的午饭分给他而已。

这样既可以完成帮助同学的愿望,还能守护住黑皮伢子的自尊心,可见毛泽东自幼便是个会为他人考虑的人。

当然,毛泽东如此厚待同学的性格,也让他惹来了些许麻烦。

有一次,邹春培外出办事,让同学们在教室里自习。

可等他回来时,却发现教室里早已空无一人,后经他几番寻找,才在教室旁的池塘边发现了学生,此时大家在池塘边游泳戏水,好不欢乐。

邹春培见状,便把一众学生们叱回了教室,并责问是谁让他们去池塘边游泳的。

谁知邹春培话音刚落,毛泽东就直接起身承认是自己带头的,但他却拒不承认这是错误的。

听闻毛泽东的话语,邹春培可谓是气不打一处来,在课堂上大声斥责起了他。

但毛泽东却拿出了《论语》课本,指了指其中一句话,递给了邹春培: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原来是,孔圣人带人到池塘边踏春游泳的情节。

这让邹春培一时间,竟有些下不来台,面对台下众多学子,他也不好发怒。

最终,邹春培只得找到毛贻昌表示:

“你家这孩子,学问比我大,我是教不了他了。”

说完,邹春培就把毛泽东给送了回来,这让毛贻昌也是大为无奈,只得再重新为毛泽东寻找新的老师。

可一连几次送学,其结果都一样,大多都是老师将毛泽东亲自送了回来,让毛贻昌另请高明。

最终,毛贻昌只能将毛泽东送到了离家不远处的井湾里私塾读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井湾里私塾的任课老师名为毛宇居,细算下来和毛贻昌还有些亲戚关系,若论辈分的话,则是毛泽东的大哥。

毛贻昌原以为有亲戚关系,毛泽东会“老实”一点,但事情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在毛宇居一次外出办事时,毛泽东竟直接离开了教室,到后山去了。

一来到后山,毛泽东便爬到树上背书去了,待他感觉毛宇居要回来时,才起身向教室而来,其间还不忘采摘一些栗子。

当毛泽东带着栗子赶到教室后,发现毛宇居还没有归来,便将采到的栗子分发给了同学们。

听闻有果实可吃,自习的同学纷纷围了过来,惹得课堂纪律可谓是荡然无存,也恰在此刻,毛宇居从外办事归来。

毛宇居眼见乱作一团的教室,伸手拍了拍讲台,才让一众同学纷纷归位。

待他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同学们都在看毛泽东,便迅速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当即便问起了毛泽东。

毛泽东丝毫不避讳,他直接承认了外出的事实。

还不等毛泽东把话说完,毛宇居又拍了一记讲台,大声喊道:

“放肆!”

可毛宇居发怒的一刻,又突然想起了毛贻昌的叮嘱,所以没有直接处罚毛泽东,而是令他到院子去用诗赞美一口井。

若毛泽东能够完成,那他就既往不咎了。

须知,此刻的毛泽东仍是孩童,孩子怎么会写诗呢,其实就是毛宇居让毛泽东心甘情愿认错的方法。

不过,毛宇居似乎是小看了这个学生,毛泽东来到院子后,左右转了转,便开口吟诵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此诗一出,周围同学纷纷叫好,毛宇居更是直接愣在了原地,倒不是这诗句辞藻有多文艺,而是这诗句背后似有深意。

毛泽东其实是把教室比作了“天井”,把诸多规矩和束缚打作“高墙”,又将一众学子拟作“小鱼”,比喻学子们拘泥于规矩纵横的教室间,是无法获得真正成长的。

在场同学们,并没有感知到这一层意思,可毛宇居作为一位老学究,却解出了这一层深意。

这让毛宇居对毛泽东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他过人的才华和敢于突破桎梏的精神,使毛宇居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奇特的学生。

但细细想来,毛泽东自幼能有如此心性和智慧,其实也是有一些助力因素。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突出的,就当属其父亲毛贻昌的影响。

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曾评价父亲毛贻昌:

“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贬义,因为毛泽东想表达的,是父亲为自己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力。

不过,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其实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在毛贻昌幼年时,毛家也算是小有资产,坐拥良田十余亩,在当地那也是中农以上的家庭了。

这本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可毛贻昌的父亲毛恩普却有些急于求成,他举债扩张家中田亩资产。

但天不遂人愿,毛恩普扩充田亩后,等待他的却是田产歉收,这使得毛家损失惨重,不仅田亩需要继续钱财投入,身后的债务还不断高筑。

最终,毛恩普只得选择卖田还债,如此一来,毛家仅剩下了数亩薄田,甚至还不如先前的时期。

而这一切,都被当时只有17岁的毛贻昌看在了眼中,他从父亲毛恩普手中接过毛家衣钵,准备带领毛家重返巅峰。

为此,毛贻昌一人身兼数职,晨时起床劳作,午时砍柴放牛,临近黄昏时还要喂猪捕鱼,就连日落归家后,毛贻昌还要在家中打草鞋。

可谓是勤劳至极,一整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如此的辛劳却依然没有改变现状,毛贻昌最后只得另辟蹊径——从军。

当时在曾国藩等人的运筹下,湘军在清军队伍中可谓是举足轻重,尽管毛贻昌参军时,曾国藩已然仙逝,但清军高层已有着不少湘军出身的将领。

在这些湘系将领的维保下,湘军军士的待遇一直很好,这使得毛贻昌的军饷待遇也不差,再加上他的节省,这让毛贻昌在卸甲时,带回了一大笔银两。

毛贻昌衣锦还乡后,首先就是把先前所欠的债务全部还清,然后用剩下的银两开始经营起毛家。

他先是将缴后的稻谷碾成白米挑到市场出售,然后又将米糠用于喂猪,待猪仔长大,他便将猪仔拉到市场出售。

在这样循环的经营模式下,毛贻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他用这些银两,把毛家先前的田产赎了回来,并遣人重新耕作着,自己仍从事大米销售和猪仔养殖的行当。

毛贻昌稳扎稳打的人生思路,给了幼年毛泽东很大的启发,进而也就形成了毛泽东稳健的革命思路。

这便也是毛泽东与王明、博古等人的区别,他在考量任何事情时都会讲究因地制宜,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建立依托关系,这其实就是毛贻昌稳扎稳打光复家族的影子。

不过,毛泽东远胜其父毛贻昌的,就在于“因地制宜”的思考精神。

毛贻昌自从通过经营获得成功后,就一门心思地钻入了经商的钱眼中,甚至连亲情都逐渐淡出其视线。

毛贻昌有一位堂弟毛菊生,此人一生穷困潦倒,全家都指望着七亩水田过活,但善于经营的毛贻昌却盯上了七亩家产。

之后,在毛菊生最困难的时候,毛贻昌提议出资买下七亩水田,尽管毛菊生心有不舍,但为了家庭过活,他还是忍痛点了头,将水田出卖给了毛贻昌。

此事被毛泽东知晓后,他当即向父亲毛贻昌抗议,认为父亲此举是不顾亲情的行为。

但毛贻昌视毛泽东的话语于耳边风,他反驳道:

“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

父亲毛贻昌的行为,让毛泽东对无情的资本运作深恶痛绝,这使得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迫切的追求,进而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的追求者和缔造者。

至于为何毛泽东会有如此心性,其实这就与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了。

毛泽东的母亲名叫文素勤,是文家的第七个也是最小的妹妹,故大家也称其为文七妹。

与毛家不同的是,文家可谓是书香门第,文家的兄弟姊妹既通晓古今,也珍惜来之不易的亲情。

如此和谐的家庭关系,给毛泽东的童年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毕竟文素勤在身怀毛泽民时,曾将年幼的毛泽东送到娘家抚养。

在文家的日子里,毛泽东不仅完成了开蒙教育,还变得极为重情重义,他在当地会保护年幼的同伴,还学会用知识来计划放牛。

这种超乎常人的能力,既使毛泽东赢得无数同伴的爱戴,还让他的心胸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扩张,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可这种成长,也使得毛家父子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了,因为毛贻昌根深蒂固的小家经营思维,决定着他会经常与毛泽东发生碰撞。

在毛贻昌的认知中,追求的就是将手中产业不断做大,然后再扩大生产,这样就能让资产不断扩张。

可毛泽东的追求却不止于此,他想走出韶山去看一看,不想只局限于一个家族的兴衰,他向往的是拯救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华夏民族。

由此,父子二人在家中没少发生口角,毛贻昌希望毛泽东能够多上心家族产业,而毛泽东却只仅仅是完成父亲的交代,其余时间便用于读书之上。

这让毛贻昌十分无奈,因为毛泽东确也完成了他交代的任务,让他实在难有发怒的理由,可眼见儿子整日沉迷看书无心顾家,毛贻昌却又是气不过。

因此,毛贻昌想要敲打自己这位儿子,在一次宴会上,他当着一众宾客的面数落毛泽东,称其“懒而无用”,希望毛泽东能够痛改前非。

不承想,毛泽东当即与父亲对峙了起来,父子二人在众人面前闹得十分难堪,毛贻昌气不过便准备教训毛泽东。

这一次直接的冲突,也让毛泽东意识到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随即大胆决定外出求学,借此也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这便有了文首的桥段,他写下一首七绝,夹在了父亲常看的账册中: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留下这首离别绝句后,毛泽东就走出了韶山,开始他的求学之旅,进而便也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人生。

尾声

尽管,毛泽东在走出韶山后,就和父亲联系甚少,但毛贻昌给予毛泽东的影响,却一直鞭策着他。

除去先前提到的“稳扎稳打”和“因地制宜”外,毛贻昌能够凭一己之力将衰落的家族拯救起来,其中不含责任与担当,毛泽东也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特质。

唯一不同的是,毛贻昌的责任和担当是用于毛家,而毛泽东则用在了整个国家身上,这让毛泽东自小就有了一种救国于危难的使命感。

也正是这种使命感的作用,让毛泽东在考量任何事情时,总是以家国大义为先,以争取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己任,这才让新中国爆发出了无尽活力。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曾重回韶山拜见了自己的恩师毛宇居。

不过,毛宇居眼见毛泽东的这番成就,心中却是丝毫不觉得奇怪,他坦言自毛泽东说出“赞井”一诗后,就断定此子将来定了不得,并非“池中之物”,若遇风云便会化龙而行。

之后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或许就验证了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由此来看,毛泽东也是一位平凡人,但他却做了一件极其不凡的事情。用伟人自己的诗句来阐述,那就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如今,毛泽东的精神仍在继续鞭策新中国前行,指导后辈找到人生方向,他将永远是每一位华人心中的伟人!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

  • 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少时青涩,转眼 华发,夜深人静,独自思考,人的一生,为了什么?夜晚是思想最容易泛滥的时候,所有的声音都很安静。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会忍不住想了很多事情,几…

    2022年4月29日
  • 人生必修课:让你停止胡思乱想

    在人生的路上,有得亦有失,有错亦有对,我们不可能保证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对的,所以不要频频回头,更不要去过份责怪批判当时的自己。经历是人生的必修课,生活是生命的必经之路,这一路走来,…

    2022年8月13日
  • 贫穷也有与众不同的快乐

    是的,现实中谁不想有钱呢?高官巨贾喜欢钱,贫民百姓需用钱,连张潮那样的雅士也发议论:“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现实生活中的人都需要钱,…

    2022年7月16日
  • 张柏芝晒出与儿子们合照,大方晒出三胎儿子,小王子生父再引猜测

    关注娱乐的网友应该都知道张柏芝自从有了第三胎后一直隐藏三胎生父,这也是网友一直想知道的,来了解一下吧。 张柏芝和谢霆锋在2007年9月18日在菲律宾结婚的,在这之后生下两个儿子后离…

    2022年8月18日
  • 是否有必要考研。求助?

    我觉得有必要。 首先 大学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地点。如果有条件考研究生还是考吧!毕竟上学的日子还是很珍贵的。我认为只要我能考的上就一直往上考,研究生,博士。工作什么时候都能找,上学就只…

    2022年7月31日
  • 元宇宙的下一站,或首先是改变网购

    元宇宙作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升级版,游戏里的世界,大概是目前最贴近沉浸感的场景。 但这肯定不是元宇宙唯一的发展方向,也不会是元宇宙唯一存在的形式。 元宇宙如果确定是一个颠覆人类目…

    2022年7月21日
  • 摇摇晃晃的余秀华希望你走出自己的怪圈

    #封杀余秀华# 摇摇晃晃的世界, 走出了摇摇晃晃的你。 悠闲地活在自我的怪圈里, 野地里稗子的自卑已成了过去。 曾经讽刺挖苦丑陋的嘲笑声, 使你沉默发泄拿起了笔。 写出了跳动的文字…

    2022年5月2日
  • 35种孤独,无言以对,你是否也有体会?让你内心好累

    1。有一种孤独,小时候想快点长大,而长大了又想回到小时候。 2。有一种孤独,原以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没人流眼泪,当走到了尽头,才发现自己哭了很多次。 3。有一种孤独,一开始对你喜欢的…

    2022年6月25日
  • 励志的文章

    1、眼前不远处依然是那方熟悉的小小的庙宇。小时候,我曾问父亲小庙里供奉的是谁。父亲告诉我是土地菩萨,是专门保佑寨子平安、富贵的。是的,我身后这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的前身都是茅草屋和瓦房…

    2022年4月26日
  • 40岁以上的男性在职场越来越少了,那大多数中年男性在做什么?

    职场上,40岁以上的男人去哪儿了? 去向一:做高管,带“总”字的。40岁以上的人,一般职场经验不少于15年,一小部分人,应能走上高层管理岗位,做到总监、总工、副总甚至一把手岗位,职…

    2022年6月29日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