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院士讲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院士讲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这是在扎西宗乡拍摄的珠穆朗玛峰(2022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历史。

青藏科考取得了哪些重量级突破?科考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多位投身青藏科考事业的院士专家。

从“摸家底”到“看变化”

我国历来重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前后历经2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青藏高原的科学资料很少。因此,第一次青藏科考的主要目标是摸清‘家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曾主持第一次青藏科考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说。

孙鸿烈介绍,第一次青藏科考仅关于西藏地区,就发表了《西藏土壤》《西藏地貌》《西藏河流与湖泊》《西藏昆虫》等专著30余部共40余册。这些成果填补了对青藏高原科学认知的空白。

这是在扎西宗乡拍摄的湿地风光(2022年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此基础上,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第二次则要‘看变化’。”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说,我们要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5年来,第二次青藏科考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聚焦重点区域,拓展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填补了重要区域战略空白,摸清了青藏高原本底情况。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任务集成和成果凝练,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姚檀栋介绍,在冰川变化、生态研究等研究领域,我国已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随着研究的推进,相信我们会在国际上展示更多新发现和新进展,将在相关科研领域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13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2022年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这些科考队员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挑战,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中运用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和仪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微波辐射计、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本次科考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获取了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地面浓度及其通量变化、柱浓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珠峰科考生态系统分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说。

朴世龙介绍,长期以来,由于高原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数据匮乏,相关研究工作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准确估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数据支撑。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的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取得了重要国际影响。”姚檀栋说。

艰苦奋斗的科考精神接续传承

卡车陷在河沟里,大家就跳下来一起推车;中午只能就着凉水吃压缩饼干;出现了高反、感冒,扛一扛,好了继续工作……时隔近50年,孙鸿烈对第一次青藏科考野外考察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没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艰苦,但一代代科研人员不畏艰险、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着科学高峰。

“这是青藏科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孙鸿烈说,第一次青藏科考时,科考队员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尽管条件艰苦,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但从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完成科考工作。

几十年过去,第二次青藏科考与第一次相比,保障条件好了,仪器设备先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接续传承。

5年来,科考队员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世界屋脊上处处留下了他们架设设备、采样观测的身影。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她们同样无惧高反和严寒,发掘考古遗址、踏访无人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展现了巾帼风采。

2022年5月4日凌晨,珠峰科考队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今年5月4日,当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时,等候在珠峰大本营的多位科学家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朴世龙对此记忆犹新。

“我们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尚且感到身体不适,登顶工作组要携带沉重的设备攀上海拔8000多米的峰顶,还要完成设备架设、样品采集等工作,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朴世龙说,从他们身上,切实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下来的奋斗精神。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向更高的科学目标迈进。”朴世龙说。(记者陈芳、张泉)

来源: 新华社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

  • 恐龙称霸地球之前,地球的统治者是谁?科学家公布答案

    电影《侏罗纪世界》带人们领略了恐龙的风采,让观众们似乎回到了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梦回白垩纪时期 即便是强如恐龙的存在,也避免不了生物大灭绝期间消失,这使人们不免会思考一个问题,…

    2022年8月31日
  • 原神主线剧情体验的最大问题

    游戏剧情是能极大左右玩家沉浸感的事情,为什么米哈游的崩坏,铁道都能看出游戏的剧情团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原神就出现了剧情体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一个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观点,就是…

    2022年8月11日
  • 箩筐分享|碳卫星:千里“嗅碳”,精准监测全球碳排放

    (图片源自网络) 随着大气探测和模型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认为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有效方法。2016年12月22日,我国发射首颗二氧化…

    2022年8月16日
  • NASA火星直升机突然失联,科学家吓坏了,这给中国火星车提了个醒

    2022年5月3日,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在美国火星直升机控制部门传开:正在执行任务的火星直升机“机智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络,很有可能已经报废。这一消息可吓坏了NASA的科学家们,“机智号…

    2022年8月14日
  • 宇宙那么大,一起去看看

    来源:人民日报 广阔无垠的太空,充满着神奇魅力。无论是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是伊卡洛斯的神话,都象征着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无限向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从梦想变为现实。自19…

    2022年8月7日
  • 波音Starliner成功返回地球 完成关键测试任务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据路透社5月25日报道,波音Starliner“星际客船”从国际空间站返航并成功降落在新墨西哥州,这标志着美国宇航局下一个载人航天器的高风险试飞结束。Starli…

    2022年8月15日
  • 31省份昨日新增本土188+727 9月13日全国疫情最新消息

    9月1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4例(上海14例,广东12例,福建11例,天津8例,四川3例,北京2例…

    2022年9月13日
  • 新倩女幽魂最新剧情潸然泪下,每一个情节堪比电影大片!玩家:冲

    近日,随着《新倩女幽魂》最新更新内容的到来,三界焕然一新,很多玩家内心相当欢喜。而司星剧情、新地图“金乌垂野”的上线,简直就是风景党和剧情党的福利源泉!现在已经有很多玩家在新地图打…

    2022年8月31日
  • 熊黛林出席《狮子山下的故事》开播仪式

    6月18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在湾仔举行开播仪式,蔡加赞、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和儿子杨政龙、主演陈家乐、熊黛林、洪卓立、钟希文等齐亮相,身在内地的胡杏…

    2022年6月20日
  • 情景喜剧期待再崛起

    来源:《齐鲁晚报》 近期,新喜剧综艺《开播!情景喜剧》尚未开播就引发关注,曾经霸屏的情景喜剧如何与综艺结合,让不少网友浮想联翩;前段时间,29年前热播的《我爱我家》官方剧本开启众筹…

    2022年5月11日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