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英雄祭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指出:如果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不会在短时期内使自成陷于绝地,甚至可以免掉清朝统治的命运。这种观点确有见地,但若成功实施,必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李岩进入河南后能否迅速打开局面,且打开局面后,能否成为巩固大顺政权的依托。二是大顺政权能否将农民战争转化为对清的种族战争。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如果李自成在满清入关的形势下,效楚汉荥阳对峙时汉高祖故智,遣别将另辟战场,减轻满清、南明对大顺军主力的压力显然是明智之举。而当时,这个新的战场显然非河南莫属。河南乃中原核心地带,是大顺首都西安的屏障,也是满清、南明、大顺三股势力所必争之地。河南人口众多、名城荟集,是李岩桑梓之地,“李公子”也深得河南民心,让李岩经营河南自然也顺理成章。但李岩经营河南能否达到军事上迟滞清军,战略上巩固大顺政权的目的呢,结合当时顺、清之间的形势,我觉得很难。

按吴伟业《绥寇纪略》记载,1644年李自成定州战役失败后,传言河南全境都向南明军队投降。李自成大惊,忙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河南,稳定那儿的形势。李岩的意思是自己领兵到河南后,附近郡县肯定不敢轻举妄动,若有暴乱,也能镇压。这种意图客观上对稳定大顺局势,特别是巩固陕西有利,但绝不是入主河南后,能够迅速发展一股力量,足以配合主力对抗满清与南明。同时,从李岩的个人能力来看,虽是文武全才,但也并不出类拔萃。这从他投奔李自成义军后经历可以看出。

李岩投奔李自成,二李一见如故,李自成对他言听计从。他向李自成引荐了牛金星,但牛金星不久便被拜为“大祐阁大学士”,官居丞相之职,金星所荐引的宋献策被倚为“开国大军师”, 荐引的刘宗敏任一品的权将军,而李岩只是二品制将军。李岩作为后几位的引路者,若才堪重用,李自成自无舍其而重用牛、宋、刘之理,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作为李自成集团决策的核心力量,集体的平庸导致了李自成政略上、战略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而李岩等而下之,自难以特别高明。同时,从史籍上看,无论闯军三围开封、宁武关鏖战,还是山海关决战,都未记载李岩的功绩,说明他虽有文武之才,但军事韬略非其所长,历史上,更多记载在于他个人品德高尚,政治保持清醒,能够顾全大局,考虑民生,对大顺政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宣传与争取民心工作,本身并非是张良、诸葛亮类的人物。 而从当时的战场形势来看,满清入主北京后,控制着辽东、畿辅、山西、山东等地区,大顺政权管辖着整个西北和山西、河南、湖广的部分地区,南明弘光政权则统治着整个南部中国。满清的军事方针是先“举大兵以收晋豫,次第定东南之局,最后统一中国”。即将主要进攻目标转向大顺军,对南明政权暂取不战不和的策略。而弘光政权在民族战争之前,继续以大顺政权为死敌,制定了“安内乃攘外之本”、“联清灭顺”的战略方针,如此一来,大顺政权处于明、清两股势力的挤压之下,而河南则是弘光政权与满清政权的主要军事目标,两股势力自不容李岩在从容发动民众,提高实力。 再从时间上看,李岩提出进兵河南为1644年5月真定战役之后,但此前,河南许多地方已为南明占领,同年10月,河南许多地方则已被清军占领,短短几个月时间,先击败明军,再迎战清军,同时要采取措施设官理民、恢复农桑,显然凭李岩的能力难以达到,而且,即使李岩有绝世之才,能够凭一己之力抵抗住明、清两股军事进攻,事实上于大顺政权也于事无补。因为,当时清军进攻大顺,采取南北两路合击关中的策略,即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率领清军由河南进攻潼关,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率领清军由山西进攻榆林。李岩经营河南,最多只能迟滞南路清军,而北路清军依然可以越榆林、延安长驱关中。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当时战况来看,李自成杀了李岩,河南自不可收拾,但他仍率主力坚守潼关,但由于榆林、延安迅速被北路清军突破,死守潼关已无意义,才使他被迫放弃关中的。再从当时军事实力来看,以李自成亲率主力尚且敌不过吴三桂的关宁军,北路由八旗军、关宁军联合的主力又有谁能够抵挡,既然北路清军闯军难敌,那么李岩经营河南的战略意义也就大打折扣,纵使能够苦撑局面,那也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座孤岛罢了。 再来看看大顺政权能否将农民战争转化为对清的种族战争呢,这主要看大顺政权能否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并在民众中能有登高一呼的威望及值得民众依赖的综合实力。从当时情况来看,大顺政权是缺乏这种能力的。李自成率兵进入北京,逼死崇祯皇帝,如果迅速采取惠民措施,巩固国防,与民休息,无疑他会成为刘邦、朱元璋类受民爱戴的一代雄主,可惜,他虑不及此,兵锋所向,他只是想如何尽快进入北京,推翻明政权而使大顺取得合法的统治地位。而他帐下又缺乏萧何、王猛一类的治国能臣,这样一来,大军所到之处,往往将官府及地主财物扫掠一空,固然贫民利益并未受损,但由于当地财物被掠,生产资料及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使他们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又采取了过度拷掠官僚以助军饷的做法,一时民怨沸腾,更兼逼死了崇祯皇帝,使他陷入了道义上的谷底,军事强振尚可维持,相反则全线崩溃,这也解释了刘邦与项羽对峙,屡败却能依旧维持,但李自成山海关一败则数省统治区域皆告解体,军事上更是全线溃败的原因。

在南明政权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如此官僚、地主、平民都不支持的大顺政权,扛起种族战争的旗帜,团结社会各阶层抵抗满清入侵在当时已是不可能的。相反,满清入关,摄政王多尔衮在明朝叛臣范文程、洪承畴的策划下,出发前便在全军制定了“不杀无辜,不抢财物,不烧房屋”的三大纪律,扛起为明朝臣民报君父大仇的旗帜,并采用各种手段拉拢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宣称“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又宣布废除辽饷、练饷、剿饷加派,得到了汉民族地主官僚甚至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在民众广受蒙蔽又未受虐苦的情况下,种族战争也显得遥远而不着边际。

真正扛起种族战争旗帜的,是满清底定中原,下了“薙发令”后,由大顺、大西政权残余势力联合晚明政权掀起的,虽然轰轰烈烈,但彼时天下大局已定,困居一隅纵有道义高点也终是回天无力。设若历史能够回溯,在1644年能有不世之才进行设局,让满清提前暴露政治企图,让顺政权与南明政权联合对敌,则郭沫若所讲的局面未必不能形成,但李岩在大顺尚且得不到李自成的信任,如何能够如苏秦般佩带六国相印合纵抗秦?《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公元1644年的形势,何尝让后人没有阮籍之叹,都说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何尝不能造就时势,可惜十七世纪上半叶的甲申年,中原大地上没有这样的英雄!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