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谈列宁: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国家改造成联盟

普京谈列宁: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国家改造成联盟

同宗同源的俄罗斯乌克兰,在今天为何会兵戎相见?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苏联缔造者——列宁曾经犯下的历史错误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的当日,普京在他的战前演讲中这样说道:

“列宁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的国家改造成了联盟。现代国家意义的乌克兰本不存在,是列宁等人为创建苏联,从俄罗斯手中夺走领土而建立的国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

那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列宁的评述,是否客观公允?苏联的缔造者列宁是否应当为今日俄乌的分道扬镳承担历史责任?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俄乌之争,列宁真的应该负责吗?

(普京与列宁)

既然普京认为,列宁将统一的俄罗斯改造成苏联,是其一生最大的历史错误。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列宁为何不惜“从俄罗斯手中夺走领土”,建立起一个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苏联。这个被普京称为“历史错误”的国家联盟,又是如何诞生的。

在苏联诞生之前,俄罗斯国民已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下长达三百年之久,后世将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称之为“沙皇俄国”。在历代沙皇的统治下,俄罗斯的疆域东达波兰、西达今日美国的阿拉斯加,北达北冰洋,南达哈萨克斯坦,极盛时期总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当时的大英帝国

(俄罗斯帝国疆域)

但是这份引以为傲的疆域面积,却掩盖不了这个国家落后、贫穷的事实。据统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占据俄罗斯帝国人口的80%。1851年,只有8%的俄罗斯人生活在城市。这意味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帝国在世界两次工业革命爆发之际,仍是一个农业国。

更为残酷的是,在占据国民总数80%的俄罗斯农民中,大部分农民是没有土地,被迫卖身的农奴或佃农。即便是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40年后,全俄仅有61.8%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没有生产资料的他们,只能在温饱线上勉强生存,年收入位于同时期欧洲英、法、德诸国的末尾。

(行乞的俄罗斯农奴)

落后的经济,注定了俄罗斯帝国难以有其他同时期欧洲国家在科教文卫领域先进的面貌:19世纪初,俄罗斯男性农民的识字率在1%——12%之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在20%—25%之间,女性的识字率则更为低下。

民众的愚昧,阶层的固化,给予了俄罗斯官僚、贵族把持国家的机会。在公考制度逐渐普及的19——20世纪,俄罗斯的大部分官职仍被形形色色的新旧贵族把持。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俄罗斯帝国的法律中: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合作”并不被视为贪污和滥用职权。

(俄罗斯帝国杜马议员合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内部民生凋敝,矛盾横生的王朝,在它自成立以来三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刻都未曾停止扩张的脚步:178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罗斯帝国夺取了原属奥斯曼的克里米亚半岛与赫尔松等地,在今天这些土地法理上仍属于乌克兰,或目前处于俄罗斯的军事控制之下。1795年,俄罗斯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三次瓜分波兰;1847年,俄罗斯灭亡哈萨克汗国,吞并哈萨克斯坦;1881年,俄罗斯镇压土库曼斯坦起义,吞并土库曼斯坦汗国……

这些被俄罗斯民族征服的大部分国家,日后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国

然而,在士兵的铁蹄抵达这些土地之前,俄罗斯民族本身就不是这里的主人。更遑论“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国,是从俄罗斯手中夺走领土而建立的国家”。

(沙俄镇压土库曼民族起义)

连年无休的征战,诚然让俄罗斯成为了当时世界疆域辽阔的大国。但是,在以暴力征服为基础的扩张下,征服者民族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斗争,时刻消耗着俄罗斯帝国这头巨熊的精力。平均每隔10年,俄罗斯帝国的内部就会爆发一起大规模的被征服民族起义,每次起义俄罗斯帝国都需要投注上万兵力用以镇压。

凋敝的民生,落后的教育,腐败的官僚,无休止的内部民族起义——这就是俄罗斯帝国这个“统一国家”强大外表之下的真实面貌,列宁将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生动地比喻为“帝国主义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191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确保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加入了对德国、奥匈帝国两国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级的战争,敲响了俄罗斯帝国的丧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军士兵)

1915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联军在东线战场发动夏季攻势,在长达8个月的激战中,俄罗斯帝国丢失了华沙、布列斯特、里加等一系列东部大城市,并损失高达170万兵力。无数俄罗斯男性公民被送往战场,然后在德奥联军的机枪扫射下如同浇在火炉的一杯水一样,顷刻间灰飞烟灭。

残酷且旷日持久的战争,逐渐拖垮了俄罗斯帝国原本脆弱的经济:1917年的寒冬,圣彼得堡、莫斯科等俄罗斯城市爆发大规模的粮食短缺和士兵断饷,民众呼吁沙皇尼古拉二世早日结束这场战争,然而所有的请愿活动均遭到了沙皇军警的严酷镇压。

(1917年2月革命)

最终,忍无可忍的民众于1917年3月8日爆发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折返圣彼得堡,试图稳定局势,但这名横征暴敛的皇帝早已离心离德,沙皇身旁的一众将领都建议尼古拉二世早日退位。

1917年3月16日,俄罗斯帝国从此灭亡,推翻了皇帝的俄罗斯民众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俄罗斯共和国。

然而,取代罗曼诺夫王朝的俄罗斯共和国堪称换汤不换药。在临时政府成立半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共和国不顾民众的停战意愿,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7年6月俄罗斯军队发起的夏季攻势中,俄罗斯军队又损失近13万人。因战争导致国内的饥荒、停工与断饷,没有丝毫缓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军)

在外有内患之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认为俄罗斯共和国的统治不能再进行下去,因此决定在1917年的俄历十月发起武装起义,推翻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性质政府,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苏维埃。

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下,起义的工农士兵攻入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总部:冬宫。这场革命,给日后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苏俄成立后,列宁遵循人民的意愿,与德国开展停战谈判,并在1918年3月6日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让俄罗斯人民损失惨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俄罗斯的革命并没有就此划上胜利的句号。在《布列斯特和约》签署前后,失去权力的俄罗斯皇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旧军队和地主就爆发了联合反对苏俄的叛乱。

(苏俄内战中的红军)

与此同时,此前被俄罗斯帝国征服的民族,趁着俄罗斯革命之际,开展起了自身的独立运动:其中就包括昔日被俄罗斯帝国征服的乌克兰。1918年4月,从俄罗斯帝国脱胎的乌克兰国宣告成立。

但是,这个所谓“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处于德国驻军的控制之下,并且因为民族历史、意识形态等原因,极度敌视苏维埃俄国。

(乌克兰国领袖彼得留拉)

此外,英、法、美、日等国,为了使俄罗斯继续加入到协约国阵营中夹攻德国,对退出战争的苏俄同样采取不予承认的态度,并且派遣联军干涉苏俄国内革命,妄图使俄罗斯旧势力复辟,苏俄国内战争就此爆发。

在三股势力的强大攻势下,苏俄一度失去了国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为了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三条对策:

其一,促使占据俄罗斯人口多数的工人和农民联合起来,孤立并打击俄罗斯的大资本家和地主等少数的敌人。

其二,成立共产国际,援助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爆发起义,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纷纷响应苏俄革命,并使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无暇外顾。

其三,遵循“民族自决”的原则,承认包括波兰、乌克兰等俄罗斯帝国此前征服的国家的独立。

(红军领导者托洛茨基的战前演讲)

但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遵循“民族自决”,并不意味着苏俄会纵容一些周边对人民政权有敌意国家的存在:譬如1918年4月由德军扶持的傀儡“乌克兰国”,在苏俄内战期间多次出兵进攻苏俄红军,后在1919年1月被苏俄红军覆灭,并在红军扶持下成立了新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而在1919年2月由波兰挑起的苏波战争中,苏俄红军也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并在此之后攻入波兰境内,试图推翻当地由英、法操纵的资产阶级政权,成立人民政权取而代之,但这次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波战争)

1922年10月,长达4年的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保留。但此时的苏俄以及它周边新独立的一众社会主义国家,依然面临着被西方各国入侵的危险。譬如1919年自苏俄红军帮助下,新成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其体量和国力要远小于苏俄,一旦被西方颠覆,将很有可能沦为进攻苏俄的跳板。

为了让各国国内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政权得以延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议: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四国组建成一个国家联盟。

(苏联各加盟国)

这个国家联盟的疆域,基本与昔日俄罗斯帝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但与俄罗斯帝国不同的是,每一个加入国家联盟的成员,都是相互尊重且各自平等的。

1922年12月30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政权性质,而非以民族命名的国家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诞生。

以无产阶级国家联盟来巩固革命果实——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基于俄罗斯帝国历史经验教训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的理性且实际的选择。

(列宁与斯大林合影)

后来,这个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就,证明了列宁将俄罗斯帝国疆域整合为国家联盟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

首先,苏联的加盟国多数位于其领土周边国家,将这些国家整合于一个联盟之下,使原本疆域辽阔的俄罗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与邻国的领土争议,而加盟国一律平等的地位,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此前俄罗斯帝国此前国内被征服民族起义不断的问题,从而使苏俄等加盟国人民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经济建设中。

其次,苏联这个国家联盟使各个加盟国之间经济优势互补,俄罗斯的煤炭,乌克兰的粮食,阿塞拜疆的石油,哈萨克斯坦的羊毛得以在这个庞大的国家联盟之间流通,而无需任何国际贸易的关税,使得苏联日后在短短5年内建成国家工业体系,并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最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苏联,壮大并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疆域上扩大了苏联的纵深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因为有乌克兰、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国作为苏俄的战略缓冲,纳粹德国的铁蹄才没有迅速攻入莫斯科、列宁格勒等战略要地。而在1942年后的苏德战场反攻中,苏联红军反哺此前用领土空间为苏俄换取时间的加盟国,解放了这些加盟国被德军占领的失地,并最终让红军的旗帜插在了德国的国会大厦。

(苏军攻克柏林)

如果形式上统一,实则民生凋敝、官僚腐败、矛盾从生、工业落后的沙皇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依然存在,那么它恐怕真的难以做到历史上苏联所能取得的成就。

可能有观众朋友会问:既然列宁将俄罗斯帝国整合为苏联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为什么苏联最终会走向解体,而它的加盟国俄罗斯和乌克兰至今会分道扬镳呢?

(列宁遗体)

实际上,俄罗斯帝国的封建余毒:“大俄罗斯”式的民族主义和官僚主义,正是造成苏联走向解体,俄乌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为了使苏联尽早迈入工业化,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当局采用了“工农剪刀差”的发展方针,即低价收购农民粮食,然后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品,从而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积累。在这场苏联的“以农哺工”发展中,有着“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乌克兰大饥荒中的难民)

1932年——1933年,因为地方官员的虚报,乌克兰农民的种子粮和口粮也被收购,这导致了两年时间里乌克兰爆发了严重的大饥荒,并造成了240万——750万人的死亡。

相似的情景于1986年4月26日在乌克兰的大地上上映,这一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乌克兰境内的普里皮亚季镇发生堆芯泄露事故,由于苏联地方官员的瞒报,这场原本可以防控的核泄漏事故迅速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直接因事故死亡的公民至少有4000人,因辐射而间接死亡的公民至今难以计数,共有13.5万乌克兰居民被迫搬离家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以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具有偶然性的历史色彩,那么自20世纪70年代始愈发变本加厉的官僚政治和腐败,则让乌克兰公民愈发对苏联失去信心:1972年,有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门生”之称的沃洛德米尔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大肆抓捕不同政见者;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在乌克兰开展德鲁日巴、乌日霍罗德石油及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试图与周边国家进行石油贸易,但相当部分的石油利润均被苏俄的军工部门占据,民众从中获利甚微。

20世纪8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当局为完成“城市化指标”,迫使460万农民迁往城市,导致城市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而乡村则出现老龄化的倾向,乌克兰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20世纪70年代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官僚统治下,乌克兰的一切似乎正逐渐倒退回沙皇俄国那个腐败、停滞与僵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在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下,乌克兰民众对苏联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在20世纪80年代大批公开或地下的“乌克兰独立组织”开始出现,而今日乌克兰“亚速营”的前身:哈尔科夫冶金工人足球俱乐部狂热球迷组织,正成立于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一年。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效仿西方的“民主化”改革,成为了压垮苏联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戈尔巴乔夫公开鼓励多党制的背景下,主张乌克兰独立的鲁赫等政治组织纷纷上台,参与该组织的乌克兰公民一度多达百万之众。

(乌克兰独立后的首任总统克拉丘夫克)

在苏联解体的四个月前,乌克兰就发布“独立宣言”,公开脱离苏联,成立“乌克兰国”。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等11个前苏联加盟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成立独联体,从法理上宣告了苏联的消亡。

自此,长达69年的社会主义联盟就此解体,昔日同袍而战的兄弟分道扬镳。

(苏联解体后倒塌的列宁像)

当昔日十月革命、推翻压迫、成立苏维埃的阶级叙事被对苏联失去信心的乌克兰人民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所解构,那么俄罗斯民族对乌克兰历史上的压迫、剥削,以及乌克兰民族重新走向独立的民族叙事,则成为了填补历史叙事真空的必然。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进行大规模去“公有化”的乌克兰也必然会因市场经济利益的导向而一路向西方狂奔——无论是文化意识形态,还是市场经济,都注定从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不可能在未来亲俄。

(俄乌军事冲突的难民)

2014年俄乌的分道扬镳,乃至今日兵戎相见的悲剧,早已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那日埋下了命运的种子。

纵观从苏联成立至今的俄乌百年史,我们会发现:一手缔造苏联的列宁,真的不应该对今日俄乌的分道扬镳负责。应该对俄乌两国今日悲剧承担历史责任的,恰恰应该是叶利钦等一手造成苏联解体的官僚和寡头。

(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

作为中国人民眼中,具有智慧头脑的一国领袖普京,想必他并不会不清楚这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阶级的局限,让他注定只能基于自身阶级的利益,进行历史叙事。

但是,历史的真相和规律,不会因为叙事的不同而永久掩埋。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人民终将掌握真理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列宁在1918剧照》)

最后,谨以列宁的一段语录,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并作为本期节目的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最后是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完成了这个事业,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被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被指明。”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