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面对记者说了10个字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面对记者说了10个字

提到中共的“叛将”,或许有人会立刻想起张国焘。

这个出身于江西萍乡的男人,曾经因为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而将一腔热血投身于革命,并且成为了众多青年当中的“先驱”和“领袖”;又最终因为野心的膨胀而走向了反面,沦落成为了“革命叛徒”、“中共叛将”。

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各处,张国焘也不无例外地收到了这个噩耗。

彼时,不被国内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张国焘早已经远遁加拿大,依靠着国民党给予的一点补助,艰难困苦地熬着日子。

在听闻消息后,张国焘面对记者的采访,只说了短短十个字,却包含了他对这一生的万千感慨和无奈。

那么,从“先驱”到“叛将”,张国焘在那段硝烟四起的岁月中都做了什么,又对记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呢?

一切,还要从他在北大求学时开始说起。

一,虚荣的年轻人

实际上,早在年轻时,张国焘也曾经和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十分相似:

在大多数无产阶级革命志士还在寻找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时,毛主席就很早地意识到,想要摆脱战争的阴影,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就必须要脱离别人的帮扶,走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共产主义道路。

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张国焘。

不过,比起毛主席胸怀广大、心系国家,张国焘却更加偏心于想要借此追名逐利,走向更高的位置,这种性格也最终为他的悲剧埋下了深重的伏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国焘由于在学生中充当着“痛打卖国贼”的先锋,因此被捕入狱。

然而很快,基于各方面的压力,政府又不得不释放了这批学生领袖。

而在出狱时,张国焘昂首阔步地走在一群学生的最前方,他那不低头的傲然气势也令不少学生为之“折服”,发自内心地为他鼓起掌来。

这是张国焘第一次感受到被“众星捧月”的快乐。

随后,张国焘又加入了李大钊同志创办的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其中负责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由于有着出色的口才,张国焘很快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追捧。

1921年,中共中央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李大钊同志因故无法到场。

因此,在抵达现场后,张国焘便主动表示,自己“是受李大钊同志委托而来”,所以理应担任领导职位。

严格来说,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远比张国焘的政治看法和思想水平更高一筹,例如召集一大的李汉俊。

然而,由于大家对于名利并没有那么看重,所以,张国焘便“顺理成章”地坐到了最高的主持位。

他不仅主持了中共一大的召开和闭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还在会议上经过一番游说,成功当选为了中共党组织主任。

1921年年末,张国焘再次争取来了代表中共参加国际共产国际远东大会的机会。

这一次,张国焘作为代表,还在会议上见到了列宁同志,这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由得越发飘飘然了起来。

然而,张国焘最大的问题出自他争强好胜的性格。

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运动活动中,张国焘从来都容不得他人反对,自负虚荣的他唯一享受的就是功成名就后,被众多人捧在高处的快乐。

也正是因此,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张国焘也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路线,走上了无法回头的绝路。

二,叛党出走

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张国焘第一次和党内的众多人士产生分歧的起点。

在当时,周恩来和李立三原本已经将起义的事项一一安排完毕。

没想到张国焘突然认为当时“形势不利”,因此在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援引了一句“起义要慎重”的指示,暗自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并要求重新讨论南昌起义的事项。

可是,由于当时起义风声已经漏出,不少起义的队伍也秘密到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所以,周恩来等人和张国焘争执半天,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为由,于8月1日准时发动了起义,并且成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在南昌起义结束后,持反对意见的张国焘被不少人指责“假传圣旨”、“差点葬送‘南昌起义’”,认为他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因此,在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后,张国焘被留在了苏联再度进修。

然而,当时的苏联正在搞“肃清托派”的风潮,张国焘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不仅没有进行反思和思考,反而从中学会了如何排除异己、推行党内专制。

这也为他在回国后的变本加厉埋下了隐患。

1931年,张国焘由苏联返回国内,在鄂豫皖根据地主持工作,并接手主管了红四方面军。

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张国焘暗中打压和自己意见相左的领导干部,甚至大搞“肃反运动”,残忍杀害了一大批爱国爱党的革命志士。

党内一时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恐怖气氛。

这段肃反运动对红四军的成员人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徐向前撰写的《历史的回顾》中,曾经不无沉痛地提到张国焘“将近三个月的‘肃反’”,“肃掉了两千五百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可见张国焘当时的手段之残忍!

不过,真正让张国焘露出为“狐狸尾巴”的,还是1935年的分歧。

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抵达川西地区,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准备北上寻找革命时机。

可是张国焘却一意孤行地认为中国革命此刻正在低谷,因此红军应当向川康边藏民区后撤,以保存实力。

由于和毛主席意见相左,张国焘依仗自己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装备精良,先是要求改组中央,随后无视了毛主席的《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执迷不悟地率领红四方面军单独退往川康边藏民区。

可是,边藏民区生活条件艰苦,食物资源匮乏,红军难以久待,最终,张国焘还是被迫率队北上,和毛主席等人会合。

到达陕北后,张国焘立刻遭到了党内同志的批评,本人也被要求在1937年3月的延安会议上进行检讨。

为了“蒙混过关”,张国焘最终在会议上痛哭流涕地反思了自己的罪行。

党中央也对他进行了宽大处理,并且为他保留了政治局委员的职位,希望他未来可以“戴罪立功”。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的指责和批评,早已让素来骄傲自负的张国焘怀恨在心。

1938年4月,张国焘借着前去祭祀黄帝陵的机会勾搭上了国民党方代表,并且趁机逃出了陕甘宁边区,从此成为了中共中央格外可耻的“叛徒”。

三,落魄的艰难岁月

在离开延安后的最一开始,张国焘的到来曾经让国民党高层们格外高兴。

蒋介石不仅亲自接见了张国焘,身为军统特务头子的戴笠还主动在开会前向手下宣布:“今天你们就会看到以前在共产党里坐第三把交椅的人了!”

不过,张国焘却远没有国民党这些人想象的那么有用。

在叛党逃跑后,张国焘先是计划另立山头,还试图忽悠陈独秀“出山”,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随后,张国焘又在军统的指示下潜回过去自己带领过的部队当中,想要策反这些战友,却又碰了一鼻子灰。

而另一方面,在最初的热情过后,蒋介石逐渐意识到,张国焘其人更想要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优越感,这显然是蒋介石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在发现张国焘的叛离对于延安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而张国焘本人也无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线索后,蒋介石便兴趣缺缺地将他调入了戴笠的军统部门,让他成为了一个“奴才的奴才”。

从原本的“一把手”跌入尘埃乃至于深渊当中,张国焘不后悔不可谓是假的。

尤其是在国民党呆得越久,张国焘所遭受的排挤就越发严重:

许多国民党人都认为此人连“叛党”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因此并不十分相信他,张国焘逐渐被边缘化;

甚至在1949年,张国焘跟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连自己的房子都没能保住,狼狈地又被赶到了位于香港的一处陋居中穷困交加地生活,看起来既可恨又可怜!

或许是生活所迫,又或者是贼心不死,1953年,张国焘借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向中共中央递送了一封自己手写的信件。

在这封信里,张国焘先是恭贺了毛主席等人的革命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随后画风一转,又提到了自己在香港的艰难现状,并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大陆生活。

面对这封信件,中共中央再次做出了宽容的态度。

毛主席先是指示广东省委可以对张国焘及其家人做出适当补助,随后又表示,只要张国焘公开做出一份严肃深刻的检讨,并保证将会改过自新,中共中央就会对其“宽大处理”。

然而,在收到这个消息后,张国焘却沉默了。

原来,在张国焘看来,福利待遇是要享受的,可是公开检讨却有点“丢人”。

尤其是要公开面对不少曾经低于自己的同志和后辈们做检讨,这让心高气傲的张国焘无法接受。

因此,在将儿子送到广东上医学院、并享受了当地专门为他儿子开设的、免费学习的福利后,张国焘便没有再做出任何表态,并于1968年和家人一起移居到了加拿大生活。

四,“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消息一出,全国上下顿时陷入到了悲痛当中。

各地机关学校和企业单位纷纷举办吊唁活动,不少人在现场哭成了泪人。

这一消息很快也在国际上发酵开来。

作为新中国的创立者,毛主席的逝世令全球人民震惊,联合国总部特地降下半旗以表哀思,而当消息传到加拿大后,张国焘也同样陷入到了深深的沉默当中。

或许他还记得那些在革命当中和毛主席意气风发、并肩站立的岁月,只是如今,英雄已逝,只剩下他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在病榻中苟延残喘地活着。

不久后,张国焘就接到了来自伦敦时报的记者的采访邀请。

而当面对记者后,张国焘接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询问他对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有什么看法。

实际上,早在来到加拿大后不久,张国焘就曾经应美国学术界的邀请,撰写了一本《我的回忆》。

在这其中,张国焘和毛主席不和、最终离开中共中央的事情也被西方的不少媒体所悉知;

所以,在此时此刻,不少西方媒体都关注着张国焘,想要看看这个曾经和毛主席产生过摩擦和龃龉的人,会有何感想。

不过,令许多记者大跌眼镜的是,在沉默许久后,张国焘最终只简简单单地说出了十个字:

“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或许,对于垂暮的张国焘而言,那个烽烟四起的时代里充满了热血和改变,而他也曾经在那个时代当中大放异彩。

只不过,由于年轻时的刚愎自用,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岔路,只能对着过往的故人来缅怀那段无法回溯的历史变迁。

而毛主席的离开,则最终为他和他心中的那段过往,画上了一个沉默的句号。

不过,离开了中央乃至国内后,张国焘的晚年生活并不能算美好。

为了投奔儿子,张国焘选择落脚加拿大,可是,儿子并没有意想中的那么富有,张国焘只能凭借着《我的回忆》这本书赚来的微弱稿费,在养老院中艰难度日。

1979年12月,毛主席去世仅仅3年后,张国焘便在养老院中离世:

令人感到无比凄凉的是,在最后时刻,已经无力起身的张国焘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陪伴。

因此,由于他翻身而不小心掉下床的毯子,也没有人能帮他捡起来重新盖上,这位年轻时格外自傲的老人,最终被活活冻死在了床上。

骄傲过,又低谷过,张国焘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如此悲剧收尾,不得不说是他咎由自取。

他原本有机会能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一起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快乐和骄傲,却因为对于权力的贪欲而选错了路,最终凄惨地客死异乡——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道轮回吧!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