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即俘即补”有多牛?为何解放战士鲜有反水?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即俘即补”有多牛?为何解放战士鲜有反水?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采取适时有效的方式补充兵员,始终保持野战军齐装满员,是大规模作战的客观要求,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加强人民解放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适时提出了新的兵员补充方针,并决定建立后备兵员补训制度,使人民解放军的兵员补充和训练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1、组建二线兵团、补训兵团和后备兵团

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补充兵员的办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动员民众参军和把俘虏兵经过甄别后直接补充部队,缺乏系统的训练,兵员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做到统一而又有计划地进行兵员补充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野战部队对兵员的需求,一些战略区采取了新的兵员补充与训练方法,如组建二线兵团、补训兵团和后备兵团等。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各战略区实行兵员补训的经验,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后备兵员补训制度,即实行“先训后补”的方针。

《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规定:

一、二级军区设补训师,或设补训兵团,下辖数个补训师,西北军区则设数个补训团;三级军区及军分区视情况需要亦得设补训团;野战军除中原外,设补训师;兵团及纵队设补训团。野战部队较早成立兵员补训机构的是东北战略区。

1947年7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

据此,在罗荣桓主持下,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计划于11月底前组建第一批二线兵团38个独立团,每个团在2000人以上。10月15日,东北局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决定将第一批二线兵团扩大至60个团,并延至1948年4月底完成训练。

由于当时正处在土改运动的高潮时期,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至1948年3月,第一批成立并训练完毕的独立团实际上达88个团计22万人,其中大部分补入主力部队。

1948年3月3日,东北局、东北军区发出关于《建军整训计划》,规定第二批独立团增至126个,31.5万人,其中北满46个,热河50个,南满30个。6月间,东北局根据东北和热河地区自然灾害大,新收复区遭到国民党军严重破坏,土改后期又发生“左”的偏差等情况,调整了组建二线兵团的计划,决定1948年只建立第一期70个团,将第二期56个团推迟到1949年4月以后再建立。

至1948年11月底,第一期实际完成76个团,随即补充主力和编成新的独立师。自1947年7月~1948年11月,东北军区先后共组建164个独立团,共计37万人,并相继补充主力部队。由于二线兵团编入野战军充实主力部队,东北野战纵队的每个师平均达1.2万人。

晋察冀军区于1948年3月在石家庄成立了晋察冀补训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涌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叶楚屏,政治部主任旷伏兆,下辖4个补训旅,共有16个补训团,另1个教导大队。每个团3个营15个连,可接收学员2500~3000人。

5月,晋察冀补训兵团改称华北补训兵团,滕代远兼司令员,副司令员曾涌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叶楚屏,政治部主任漆远渥。10月,由曾涌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补训兵团接收、训练被俘国民党军士兵的任务日益加重。为此,华北军区决定,由冀南、晋中、太行、冀鲁豫、太岳军区各组建1个俘训旅,归补训兵团建制。

到1949年1月,华北补训兵团扩编为9个补训旅另1个教导大队。

晋察冀和华北补训兵团先后举办了3期集训,共训练新战士8.3万余名、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和初级军官6.1万余名,共计14.5万余人。这些经过训练的战士,不仅补充到华北各部队,还输送给西北、中原等战略区,有效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华东军区成立时,曾在司令部下设立了新兵训练处,担负培训新兵的组织协调工作,后撤销,1948年7月又恢复。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培训新兵的任务越来越重。为此,华东军区于8月27日决定以新兵训练处为基础,扩编组成华东军区后备兵团训练司令部,司令员林维先,副司令员王彬、戴心宽,副政治委员龙潜,参谋长李学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下辖1个教导师、4个步兵师。后备兵团训练司令部担负接、送、训练新兵和接、训、处理俘虏任务。

在淮海战役的20天战场休整期间,后备兵团训练司令部即将数万名经过训练的翻身农民补入部队。

自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后备兵员的补训制度后,全军(除中原外)各大军区及二、三级军区,各野战军、兵团及纵队相继设立了补训师、团,大量收容和培训战俘及国民党军逃兵,接收训练地方动员的新兵和伤愈出院的战士,并及时补充到野战部队。这样,全军的兵员补训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

实践证明,建设二线兵团、补训兵团、后备兵团和补训师、团,是补充和扩大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地方武装升级、即俘即补相结合,保证了野战部队的经常满员和迅速扩大,也提高了部队的政治和军事素质。

这一措施,对于改变同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提高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2、“即俘即补”的兵员补充方针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兵员补充来源,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进攻前期,兵员补充的主要来源是解放区的翻身农民。俘虏兵虽然也是兵员补充的一个来源,但除少数纵队外,一般纵队所得俘虏兵并不多,补充有限。随着战略进攻的不断发展,仗越打越大,俘虏数量越来越多,同时解放区经过几次参军动员,壮丁已感缺乏,因而国民党军俘虏兵就逐渐成为人民解放军兵员补充的主要来源。

根据新的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适时确定了新的兵员补充方针。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就提醒全党全军注意:

“各区扩兵(包括东北在内)均已至饱和点。支前供应和后方可能性之间发生极大矛盾,此项矛盾如不解决,则不能支持长期战争。”

指出:

“今后攻城野战所获俘虏可能大为增加,各区及各军应用大力组织俘虏训练工作,原则上一个不放,大部补充我军,一部参加后方生产,不使一人不得其用。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主要依靠俘虏。”

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新的兵员补充方针后,人民解放军兵员补充的主要来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兵员的补充,除将一部分从新、老解放区动员并经过补训兵团初步训练的参军农民补入部队,将一些地方武装升入主力外,主要来自战场上的俘虏兵,80%左右的俘虏兵被补入部队。

对俘虏兵,西北野战军较早实行了“即俘即补”的做法。

1947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向各军区、各野战军介绍西北战场的作战经验时,指出西北野战军“七个月作战,未补解放区新兵,补的都是俘虏,即俘即补”,因而人员“比三月开始作战时略有增加”。

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快,战争规模扩大,俘虏兵数量剧增,同时战役持续时间长,部队伤亡多,如不及时大量补充,势必造成大量缺额,不利于连续作战,因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反复强调对俘虏兵实行“即俘即补”的问题。

淮海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多次指示华东、中原野战军:

“为了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之目的,你们应仿照济南战役之办法,对我各作战部队随战随补,随补随战,使部队经常保有充足的兵员和旺盛的土气,此点甚为重要。”“对于兵员必须实行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

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中,先后对俘虏兵实行了“即俘即补即战”的做法,效果很好,不但能使部队保持满员或超员,有利于连续作战,而且绝大多数俘虏兵在战斗中表现很好,许多人立了功,逃亡数量很少。

有些部队分析了“即俘即补”战士之所以表现较好的原因,认为主要是:

他们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出身,被强迫参加国民党军的,对国民党军压榨士兵群众怀有深刻仇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大部分部队是被歼后重建起来的,其中有不少是人民解放军释放的被俘人员,国民党军广大士兵和下级干部已对解放军政策有一定了解;俘虏兵在战场上补入部队后,可以立即通过作战实践看到解放军干部冲锋在前,战士自觉拼杀和官兵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爱护的感人情景,容易同国民党军官兵关系恶劣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便于很快揭破国民党军的欺骗宣传,解除其思想上的顾虑;俘虏兵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并且熟悉国民党军的作战方法、工事构筑情况和士兵的心理,只要他们愿意参加解放军,就容易在对国民党军作战和政治攻势中发挥作用。

华东野战军前委和政治部于1948年11月正式发出《关于随俘随补的指示》,明确指出:

“随俘随补,在整个胜利形势下,估计无大问题,部队中应该提倡。因为:一是继承红军时代火线上扩军的传统精神,以保持连队人数按照编制标准的充实,不致因持久连续作战而过分减员。二是随俘随补可减少老成分之大量消耗,易于战时战后整理组织,保持作风,恢复战斗力。”

这样,对俘虏兵实行“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方针,就在华东野战军和全军各个部队普遍推广开来。

3、“即俘即补”方针为何能够发挥强大作用?

所谓“即俘即补”,是指在火线上获得俘虏后,因战事紧急,只给他简单换顶帽子或发个证明入伍的符号、证书,就马上补入部队投入战斗,最多也只有三五天的短期审查教育后补入部队,参加战斗。

在实行“即俘即补”的过程中,各部队都十分注意抓紧对俘虏兵的审查教育。

首先,是及时进行审查,大体弄清军官与非军官,以及每个人的籍贯、年龄、家庭出身、所任职务、参加国民党军的时间和身体强弱状况,然后将家庭成分较好、参加国民党军时间不长、年轻力壮的连队战斗兵,立即补入部队。

如确因战斗情况来不及审查,也要边补、边战斗、边审查,或利用战斗间隙继续审查。

其次,是对俘虏兵的教育,主要是采取各种形式宣传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根本区别和当前战争形势与前途,解决好愿意入伍打仗的问题,同时利用战斗空隙进行小型诉苦,提高其阶级觉悟,及时消除其疑虑,以发挥他们的战斗积极性。

在教育中,各部队都十分注意用老兵特别是老解放战士以交朋友、相互谈心的方式去接近和教育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大战役每个战役的持续时间均在五六十天以上,伤亡最小的平津战役也有近4万人,辽沈战役为近7万人,伤亡最大的淮海战役则达13万人之多。

同时,俘获国民党军之多也是空前的,仅淮海战役第一、第二阶段即俘虏国民党军10余万人。

由于各部队采取“即俘即查即补即战”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将俘虏补入部队,使各部队一直保持齐装满员。华东野战军甚至越打越大,其总兵力由战役发起时的42万人增加到战役结束时的46万人,其兵员补充除地方武装升级外,主要途径就是大量补充俘虏。

对此,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评价。

1949年4月17日,他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说:

“我们的战士有很大部分是俘虏过来的,称为解放战士,有的部队,解放战士竟占百分之八十,少的也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平均约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对于俘虏,我们实行即俘、即查、即补、即训、即打的办法,就是说士兵一俘虏过来就补充到部队,经过诉苦教育,就参加作战。在打黄百韬时,情形竟发展到上午的俘虏下午就参加作战。当时的解放战士现在有许多已经做了排长、连长。这种情形是世界战史上所少有的。”

4月22日,他在《青年团员应积极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军》的报告中又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迅速壮大,不仅在于它依靠翻身的农民,而且也吸收了解放战士——俘虏兵”。

4、“即俘即补”的具体实践

将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改造为人民解放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瓦解敌军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对成建制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部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基本方针政策是:团结、教育、争取、改造,并因其性质不同以及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贡献不同,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起义部队,一般是废除原番号,改用人民解放军的番号,按其兵力大小,保留原建制不分散。

如吴化文起义部队与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任军长。曾泽生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任军长。何基沣、张克侠起义部队与人民解放军合编,其第59军与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张克侠任军长;第77军第132师与华东军区之江淮军区2个旅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何基注任军长。廖运周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师,廖运周任师长。

对于投诚、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部队,则撤销其军以上各级指挥机构,团以上军官先集中进行学习,然后作适当的安置。师以下部队先按原建制改编,经过短时间的教育整顿后分散编入人民解放军各部队。

如对北平接受和平改编的傅作义部,首先撤销其总部、兵团、军三级指挥机构,将其师以下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独立师,尔后经过短期改造,即撤销独立师番号,人员全部分散编入人民解放军各部队。

无论是对起义、投诚部队,还是对接受和平改编的部队,进行政治改造的目的,都是要将其改变为新型的人民军队。

为达此目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政治机关,逐步建立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制度。

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向起义、投诚、受编的原国民党部队派出了一大批立场坚定、政策性强、善于团结士兵并能以身作则的干部,担任各级政治委员、政治部(处)主任、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同时,建立师、团政治机关,建立连队党支部,并公开发展党员,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实行三大民主,改造国民党军队的旧作风、旧习俗。这样逐步在起义、受编部队建立起一整套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制度。

第二,安定情绪,整顿组织。

由于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部队官兵成分复杂,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熏染,固有的旧观念不是很快就能剔除,因此在接受改编之初,部队思想十分复杂混乱,对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甚至进行破坏活动。

为迅速稳定部队情绪,创造改编、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采取如下方式:

通过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深入具体地了解情况,重点是找那些原是被抓壮丁及曾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回去的士兵个别谈心,通过他们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研究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对旧军队团结、改造的方针和既往不咎的政策,以消除受编部队官兵的思想顾虑;肃清暗藏的特务组织,禁止一切反动活动,清查职业特务,收缴密码电台;对原国民党政工人员则送院校学习或安排其他工作,对从事破坏活动的坏分子则采取断然措施等。

第三,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与政治争取工作,促其在本质上实现由国民党军到人民解放军的转变。

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士兵,士兵中绝大部分出身贫苦,被强行征抓入伍,受尽反动军官的压迫。

因此,对士兵主要是进行时事教育、阶级教育和两种军队对比教育,使其转变立场,提高觉悟,较快地改造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政治教育的难点是军官,军官受反动毒害较深,思想比较顽固,非短时间内可以转变。对军官一般采取集中整训的方法进行改造。这样,既减轻了部队发动、教育士兵的阻力,又通过有针对性的工作,促进军官的思想转变。

第四,对国民党军官采取稳妥的政策。

人民解放军对待原国民党军官的原则是“统一包下,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使用改造”。

经过教育改造后,对不愿留在解放军中工作的资遣回家,愿意留下参加工作的,送各类学校培训;对坚持反动立场,继续进行破坏、捣乱和屡教不改者,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进行处理;对起义的爱国将领,政治上给予信任,工作上量才录用,生活上给予关心,享受人民解放军军官同等待遇。

通过以上工作,大部分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在尔后的战争实践中被逐步培养成人民军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