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次发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拟验证新技术,美国全程跟踪

我国再次发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拟验证新技术,美国全程跟踪

据新华社报道,8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没有公布任何相关图片。

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期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是否有些眼熟?

在2020年9月4日新华社首次发布了一份内容相似的通稿;2021年7月16日新华社再次发布类似通稿。

尽管官方没有公布具体的任务信息、图像等内容,但是从三份通稿中可以推断出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在2020年的通稿中,新华社表示,该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据此可以推断出,这是我国首次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以验证相关技术为主要目的。据后续新闻报道,该航天器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接下来在2021年通稿中,新华社强调了此次发射的是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

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专家描述,这款运载器是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母机,其外型近似于空天飞机。首次飞行旨在验证升力式地面自主垂直起飞、再入返回、水平着陆等全剖面关键技术,探索重复使用检测维护流程,初步建立重复使用评估准则和评估方法。亚轨道运载器的最大价值在于低成本的商业太空旅行和军事用途。

也就是说,2020年使用运载火箭发射了一架近似于美国X-37B的太空飞机,而这次发射了太空飞机真正的运载器,该运载器在发射架垂直起飞,加速接近亚轨道后,与太空飞机分离,运载器水平着陆,太空飞机继续执行任务。在2021年的试验中,我国亚轨道运载器于阿拉善右旗机场水平着陆,成功完成任务。

而在8月5日的通稿中强调了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了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该航天器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

这次试验依然沿用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该火箭到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能力略高于8吨,有效载荷整流罩被修改以适应发射可重复使用的测试航天器,这证实此次发射的依然是2020年那一架太空飞机。

不过这次试验将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说明与前两次相比,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上再次取得新的突破,预计此次航天器在轨时间将会延长,我们只需等待航天器成功着陆。

据今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以及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民就能看到这款航天器以及运载器的真正模样。

值得注意的是,据美国太空新闻报道称,8月5日我国航天器发射后,美国空军第18空间防御中队在346X593公里,倾斜50度的轨道上对我国航天器进行追踪,这或许与美国近期发射的间谍卫星和导弹预警卫星有关。

北京时间8月4日下午,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一枚阿特拉斯5号火箭将美国太空部队导弹预警卫星送入太空,这是美国天基红外系统所需的最后一颗卫星。

1996年五角大楼委托洛马公司建造天基红外系统,以强化美国探测和追踪来自太空的导弹的能力。由于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问题,直到2011年才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此外五角大楼和洛马公司还打算在后续的卫星上部署更先进的功能,比如LM2100卫星总线,于是该项目一拖再拖。

由于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上远远落后于中俄两国,五角大楼不得不加速推进天基红外系统。美国太空作战部部长杰伊·雷蒙德要求洛马公司暂时抛弃那些先进的构想,几年后再部署也不迟,现在美国急需一个应对高超音速导弹的过渡策略。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报道,天基红外系统的每颗卫星都拥有持续监测地球的扫描传感器和为特定战区任务提供更精确、有针对性覆盖的盯梢传感器。此外还包括位于高椭圆轨道的保密卫星上两个扫描传感器有效载荷,提供对极地地区的覆盖。天基红外系统可监视、追踪全球的导弹发射,为美国在导弹预警、导弹防御和作战空间特征化领域提供关键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