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向世界展示别样精彩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向世界展示别样精彩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 燕

今年6月11日是中国第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协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另外,今年也是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通过50周年。今年,对于全世界和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达到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主要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中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保护力度,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保护状况优于国际水平

自我国首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的几十年,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了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有效机制,有力推进了自然保护地与自然遗产协同保护。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类。我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共18项,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 年世界遗产展望》对全球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权威评估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中国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7%,中国为零。评价报告显示我国18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我国的18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有3项涉及国家公园,6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6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这些遗产有效保护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最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该负责人说。同时,18项遗产地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平均每年为当地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收入。

保护遗产 中国一直在努力

2022年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意义非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双双迎来实施40周年;中国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30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项目以来20年,中国已是拥有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排名第一的国家;2012年,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至今已历 10年……

不难看出,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全方位、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遗产大国保护体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和成果。

自然遗迹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和发展脉络。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做了大量努力,不断加强保护力度。中国一直是世界遗产坚定的支持者和维护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贡献出中国智慧。如此,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上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宋峰介绍,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先后两次担任联合国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席国,去年还在福州承办了第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吸引多个国家在中国设立二级机构的同时,支持中国专家学者为国际机构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另外,中国积极探索,不断强化遗产地保护能力。中国的各个自然遗产地依托现有保护地管理机构队伍,依托于国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各项不同层级的法律规划,完善遗产地的相关工作,强化遗产地的保护能力。

在着力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同时,我们还考虑如何惠及大众以及发展相关产业。有关专家表示,保护好自然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了精神素养。在推动自然遗产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入游赏、旅游活动、科研展示,发挥遗产地独特的吸引力,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遗产地百姓加入保护工作,成为遗产的守护者,也能反向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泰山

——世界首例 中国第一个双遗产

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功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4项: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其中,泰山的申遗成功开创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先河,成为了中国,也是世界的首例双遗产地。

“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位于山东省的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中国第一个世界双遗产。泰山遗产保护区包括泰山,岱庙和灵岩寺。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泰山稳 四海安 乔云生 摄

申遗往事并不如烟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然而,这样的评价来之不易,泰山的申遗之路异常艰难。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取得申遗资格。1987年开始遗产申报工作。在成功拿下长城、故宫、泰山、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6项世界遗产时,最具难度和争议性的就是泰山。

时任泰山管理委员会文物科科长吕继祥当时负责撰写泰山申遗报告,他在一次采访中提起这段往事感慨良多:那个年代,一个项目只能择一申请,要么是自然,要么是文化。泰山是中华民族眼里的神山,“泰山安,四海皆安”。两千多年来,泰山一直都是帝王祭祀的场所,又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泰山有约1800块古石碑和碑文,以及22座古寺庙。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宝库,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她在中国人的眼中,除了是自然遗产之外,还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吕继祥坚持,泰山也必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评审团不相信竟然能有一个国家的项目,能同时满足自然和文化的遗产价值,因此没有批准。在中国的坚持下,联合国最终特派了一名新西兰专家卢卡斯来到泰山考察。他来到泰山住了一段时间,彻底被泰山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回到巴黎就提交了关于泰山申遗的考察报告。认为泰山既具备极高的自然遗产价值,又具备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可以考虑同时申遗。

当时,各国如果想要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总共有4条标准,只要达到其中1条,即可批准。文化遗产有6条标准,也是只要满足其中1条,就可批准。而中国泰山同时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4个标准和世界文化遗产的6个标准,总共10个标准全部达标。申遗条件全部具备,而且评审团也已经派了专家考察并且证明了泰山的自然文化的双重价值。可是,评审团还是不相信,又派遣了7个人的专家团,再次考察泰山。事实证明,泰山是经得起考验的。来到泰山以后,考察团得出了和卢卡斯专家一样的结论,认为泰山具备同时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实力。而且,在返回巴黎前,联合国的评审团就在中国泰安宣布,泰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遗产”,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国家的项目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世界名山念好生态经

初夏时节,泰山脚下的芝田河畔,绿柳如烟,碧波荡漾,鸟鸣啾啾,人行河畔,犹如画中游,不由诗意盎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干涸而杂草丛生、萧条荒芜的河道。这是泰安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普惠民生的一个缩影。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泰山为核心,划分为泰山生态区和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其中,泰山生态区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点区域。经过科学部署和布局,泰山自然景观效果明显改善。

泰山景区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提供财政保障。近年来,泰山景区实施“引水上山、污水下山”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专项整治,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泰安市还出台了全市首部实体性法规《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近日,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截至2022年3月12日,泰山野生鸟类记录达19目64科362种,远超1995年的14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中国特有鸟类5种。

自2016年申报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鸟类示范观测样区”后,泰山每年都组织实施“泰山样区生物多样性(繁殖鸟类)示范观测”、泰安市越冬水鸟调查等项目,年均记录繁殖鸟类16目40科95种2200只、越冬水鸟7目10科36种37361只,获取了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物种组成与分布、生态环境要素等大量基础数据,阐明了泰山区域鸟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1月13日,泰山爱鸟协会在2022年越冬水鸟调查中,记录到全球极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1664只,远超往年全国青头潜鸭越冬期调查的1500只,为目前发现的最大种群。

泰山景区创新搭建野生鸟类保护平台,采用“政府+志愿者”模式,筹建“泰山爱鸟协会”,吸引全市爱鸟人士参与野生鸟类研究与保护,开创了泰山野生鸟类监测和保护新模式。

泰山景区对泰山板栗、泰山黄精、泰山花楸、泰山柳等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进行原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初步破解了泰山花楸只有1株的危险局面。启动《泰山昆虫图志》编撰工作,调查统计泰山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新记录种达900余种。扎实推进智慧泰山、天眼护山,形成“天罗、地网、水盾、人哨”的互补式立体防控体系,实现泰山重点林区火情第一时间自动探测、自动报警、自动定位,连续33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实施“松类植物及其制品禁止进山”制度,实现“连续34年有虫不成灾”“连续14年将美国白蛾挡在景区之外”目标,营造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生长环境。

这些都是泰山景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黄山

——三重品牌集一身

5月,黄山迎来了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季节,杜鹃盛开,松柏苍翠,泉水叮咚,鸟鸣山涧。云雾缭绕间,山峰雄姿隐现,松树挺立山峰俯瞰着峡谷溪水。短尾猴跳来跳去地宣誓着领地,觅食的小松鼠上下跳跃……

这就是独有的黄山的生态美景。

黄山迎客松雄姿 李金水 摄

中国唯一的三重品牌集结地

黄山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重品牌的风景名胜区。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二个双遗产地。2004年2月13日,第32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巴黎举行。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审团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名列其中。2018年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上,黄山作为中国唯一的提名单位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我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作为中国的传统名山,黄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古建筑、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并孕育了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

16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88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立其间,涧溪泉瀑以莲花峰、光明顶诸峰为中心在山谷间呈放射状分布,集汇成麻川河、浦溪河、秧溪河和丰乐河等4条大河,最终在东海汇集;景区自然分布高等植物2385种,森林覆盖率达98.29%,有73种哺乳动物、59种两栖爬行动物、32种鱼类、246种鸟类、175种昆虫以此安家。

独特的自然景观组成的有机整体形成了独特的局部小气候,影响了黄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云雾既是黄山著名的气象景观,又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能为黄山松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以“五绝”为代表的黄山生态景观,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观光游人。自1982年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的40年间,黄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300多万人。

黄山松 不简单

对于一个年接待数百万游客的名山,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课题。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黄山世界遗产资源是当地一直秉承的保护和发展思路,也成就了独特的“黄山模式”。

很早就认识到地球系统科学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面重要作用的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在2018年和清华大学经过3年的合作,通过采样、试验和分析,发现黄山松不仅可以利用根系从岩石裂隙和土壤中吸收水分,还能利用针叶,直接从云雾中吸收雾汽水,并将其向下传输到根部,尤其在无雨但多雾的气候条件下,黄山松吸收利用雾汽水的比例非常高。这个发现为进一步认识黄山生态景观价值和生态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为时刻掌握生态景观的健康状况,黄山风景区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大样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础数据库,开发了遗产监测信息系统,并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60台,对陆生脊椎动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调查和监测。

“守松人”专护迎客松

胡晓春在迎客松面前仔细地看着,这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作为黄山风景区第19任迎客松“守松人”,从2011年起,除了休息日,他每天隔2小时都要对迎客松进行一次监测,不仅要观察迎客松的树皮、树冠、松针等生长状况,还要对气温、降水、风力等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内容及时上报,以便景区采取应对措施。遇到台风、大雪、强降雨等恶劣天气,还要增加监测频次。

从1981年底开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确定专人对被誉为国宝的迎客松进行24小时监测保护。在“守松人”提供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多学科知名专家组成的古树名木专家组每年会对黄山的重点古树名木进行体检和会诊,并指导景区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运用,提升监测和保护的科技含量。

减少干预 景点轮休 保护植被

高考结束后,小王和几个同学相约到黄山去看松。他们登录黄山旅游官方平台预约了门票,选择了入园的时间段,购票成果后按选择的时间段入园参观。这种“分时实名预约”方式是景区发现随着游客增多,部分景点,如天都峰、莲花峰等路两旁的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后而采取的减少干预的措施。同时,受“封山育林”“海洋休渔期”的启发,黄山风景区在国内首创了景点“轮休”制度。经过多年实践,现在黄山莲花峰、天都峰等主要景点每3年-5年封闭轮休一次。

在景点轮休期间,风景区要实行动态监测,对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树木保护、植被生长量调查及防火巡查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自然修复为主,一定的人工措施辅助,促进植被恢复。

另外,黄山市出台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新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景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峨眉山—乐山大佛

——秀甲天下 世界奇观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是中国的佛教名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乐山大佛在峨眉山东麓栖鸾峰,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乐山大佛 孔笙 摄

一个是秀甲天下 底蕴丰厚

一个是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这对相隔不远的近邻,一个自然风光旖旎且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一个被称为世界奇观,历时90年开凿而成,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摩崖石刻佛像,两位邻居携手被列入双遗产实至名归。

峨眉山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峨眉山最高峰3099米,垂直落差2600米,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植被景观,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和“地质博物馆”的美誉。现有植物5000多种,高等植物3200多种,野生动物230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9种。

另外,峨眉山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全山现存寺庙30余座。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凌云寺海通禅师发起修凿,竣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时90年。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屹立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伟岸雄壮,超凡脱俗。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

立法保护双遗产

2019年,《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对世界双遗产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旨在通过地方立法确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和刚性约束机制,将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严格保护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两部条例通过系统保护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统筹推进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

多方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7年, 朱鹮在乐山市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四川朱鹮迁地保护种群数目已发展至3个;2021年9月,在乐山峨边发现一只估计年龄18岁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这在当地十分少见。这与近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息息相关。

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乐山市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境内有高等植物约3700种,包括150余种濒危植物,有各种野生动物23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00多种。近年来,乐山不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种类齐全的保护地体系。《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其中。

为保护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峨眉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除立法保护外,还大力实施生态搬迁,引导4000余名村民搬迁下山,使景区承载力有所提升,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成效明显。小熊猫、红腹角雉、苍鹰等野生动物频频现身。

武夷山

——世界人与生物圈 保护区+双遗产+国家公园

武夷山不仅景色美不胜收,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得大自然得馈赠,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因此,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中国的第4个双遗产地。2017年,江西铅山武夷山遗产提名地扩展项目成功申遗,因此现在的武夷山世界遗产,还包括江西部分。武夷山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双遗产的保护地,同时还是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海 摄

自然宝库 灿烂史书 茶里春秋

武夷山是一座自然宝库。在地球生态圈中,北纬27 遍布着生物禁区,然而,武夷山却是一片森林覆盖率高达96.72%、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绿洲。这里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完好保留了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这里是大量古老、珍稀植物物种的天然避难所,许多物种为中国特有。武夷山也成为中国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这里的动物世界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和“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纪中叶,武夷山的挂墩和大竹岚便是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150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戴维采集了大量稀有的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在国外引起轰动,吸引各国学者纷至沓来。100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已先后在此发现的生物新种达1000多种,包括植物如武夷粉背蕨、武夷铁角蕨、挂墩鳞毛蕨、武夷小檗、武夷山石楠、武夷杜鹃、武夷山花楸、武夷玉山竹、福建樱桃等,脊椎动物如两栖类的崇安髭蟾,爬行类崇安地蜥、崇安斜鳞蛇,鸟类挂墩鸦雀等。昆虫类新种更有数百种之多。南京林业大学外籍教授凯文·梅辛杰博士团队在这里发现了广义角蟾属下的一个新物种——雨神角蟾,此外,各路科研人员还发现了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武夷林蛙、多形油囊蘑等6个新物种。

武夷山犹如一部灿烂的史书。这里被誉为“闽邦邹鲁”,更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在武夷山著书授业长达半个世纪,他开创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夷山还是一部茶经。这里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出产的正山小种红茶和武夷岩茶享誉中外。

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作为双遗产地,武夷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新模式。在这里,执法队员们早出晚归,每天要走近20公里的山路。利用“巡检平台”,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巡护信息。为了提升保护力度,当地政府将部分区域的生态资源管护委托第三方,引进社会服务,充实巡护队伍。同时,他们在重点保护区域增设了无人机巡护系统,形成“天罗地网”,全天候无死角地保护生态资源。

双遗产地所在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6.72%,空气、土壤、水、负氧离子等指数都达到国家一类水平。近些年来,不断有生物学家在这里发现生物新物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同时,武夷山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内涵丰富,颇具特色。为此,武夷山把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放在重要地位,这里拥有保存完好的宗教寺庙、遗址遗迹、摩崖石刻以及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茶文化和宗教文化。

近年来,武夷山景区多次对武夷精舍等朱子遗存进行修缮修复,并配合南平市修订了《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将朱子文化遗存保护纳入到法治轨道。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为文化遗存和自然遗产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武夷山国家公园境内的摩崖石刻有450多方,除了描红增色,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对摩崖石刻周边进行除藓,开凿边沟,导流雨水等工作。通过各种保护手段,让摩崖石刻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能永久地保存下来。

梵净山

——“生命孤岛”的逆袭之路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武陵山脉主峰,世界自然遗产。遗产地面积40,275公顷,缓冲区面积37,239公顷。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夕照 张安健 摄

不平凡的“生命孤岛”

3月底开始,梵净山下繁花似锦,而山上仍积雪皑皑,珙桐、高山杜鹃等树种刚步入花期。据介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物种,与周边山区相对比,重复率低于30%。这源于其独特的地貌——以变质岩为主的梵净山岩体,宛如一座巨大的“生态孤岛”,从喀斯特丘陵中跃然而出,这让它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样貌,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梵净山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4394种植物和2767种动物,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梵净山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且是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因此,梵净山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也让它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张世界级品牌。

自然遗产的见证者

获得这两张世界级品牌得益于多年来筑起的“生态防线”,还有守护他们的见证者。

10000多天的时间,杨权勇日常的工作是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进行。当然,他也和梵净山原始森林有过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只有两三天,却险象环生,终生难忘。

那是在2014年11月,杨权勇跟随科考队进山。在最高峰凤凰山一带,他们路过当地人称“鬼门关”的地方,要抓住老树藤下到山谷中,再顺势攀爬上另一面的峭壁。杨权勇一个不小心,淌进有浮冰的湍急溪流,瞬间刺骨般寒冷。虽然惊险,他却收获了对梵净山的全新认识。看着专家们观察、讨论某种动物的脚印,采集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植物作为研究样本,不经意间露出惊讶或者喜悦的神情,杨权勇感觉到,自己多年守着的是一座“宝藏”。

杨权勇带着手下的5位驻站林管员,以及辖区内村民组的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天巡山8个小时以上。“一旦有火情发生,全年绩效一票否决。”杨权勇说,近10年来保护区偷采偷猎情况鲜有发生,春秋季及清明节的森林防火工作更是最紧要的。他常跟年轻人强调:“寻好山,守好路,看好人,盯死坟。”

从1956年梵净山被国家原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到1978年成立自然保护区,再到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们都是见证者。

一山一猴一冷杉

梵净山遗产地共计775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地核心区面积40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平方公里。这里还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唯一的自然栖息地。这两个梵净山“旗舰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濒危”等级。

775平方公里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区内,5000多株梵净山冷杉仅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生长,黔金丝猴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只有200多平方公里。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极难统计,因为它们异常“胆小”,一察觉险情,便会迅速退回密林。若要亲眼要见,只有在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站和北京动物园。

大数据助力生态保护

梵净山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正在接收着24个森林防火点、24个人为活动点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传输,每个点都有可见光和热成像两个镜头,超过60摄氏度时会自动报警。监控不仅助于森林防火,还可以看到不易接触到的野生动物。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几条天然的生态廊道在修建环梵净山盘山公路时,通过隧道的形式得以留出。其中一条30多米长的盘山公路隧道位于江口、印江交界处龙门坳,隧道上方移栽铺设了当地的植物物种;另一条则位于梵净山东麓的冷家坝麻溪坳,长200多米,植物很自然地和山体融为一体。监控摄像头及红外相机都拍摄到豹猫、毛冠鹿、野猪等从廊道路过。

“等隧道上方和天然原始林一样,它们就可毫无戒心地穿越了。” 梵净山管理局科教科副科长李海波说。目前,还未发现黔金丝猴路过,“只有当它们种群数扩大,且廊道两边的人为活动较少、生态环境更好时,或许它们将会在迁徙中选择路过。”

梵净山管理局局长尚空谈到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时表示,未来的梵净山,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更加注重境内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中国第一块湿地遗产

中国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江苏盐城,湿地生境 陈国远 摄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位于东亚-澳大拉西亚迁徙路线的中心,是不折不扣的候鸟迁徙“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这里每年都汇聚了超过22个国家的水鸟种群,为世界上数量最多,多样性最广的迁徙水鸟提供了一条坦途。这里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包括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自然保护区、江苏东台高泥湿地保护地块及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地块。经过多年保护,这里已拥有植物种类600多种、鸟类400多种,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和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刘彬介绍,原来的一些人工养殖的鱼塘,经过“退渔还湿”后成为湿地,成为许多珍稀鸟类的新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野外巡护员严睿介绍,不久前,巡护员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了黑嘴鸥在这里产卵,并用相机记录下来,随后组织人员实地观察记录,发现了50多枚卵。作为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停歇点,每年春夏两季都有大量像黑嘴鸥这样的珍稀候鸟,飞到盐城黄海湿地栖息繁衍。

为了更好地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区从2013年开始,实施麋鹿栖息地湿地生境恢复与保护工程、科研监测与救护能力建设工程、植树造林工程。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于今年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以保护中国黄(渤)海区域的其它重要候鸟栖息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力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不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的美好山川。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双居世界首位,不仅是中华大地物华天宝的证明,更是文化底蕴深厚积淀的勃发。数量领先的同时,对于遗产的保护和内在品质的不断提升更让中国的世界遗产展现了中国的精彩。(《绿色中国》2022.7A)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