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精细化”三大趋势:高端制造、数字产业和新型消费

产业链“精细化”三大趋势:高端制造、数字产业和新型消费

全球正经历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升级,我们发现其表现出的趋势制造业的回 流和未来产业的兴起。我们认为,所谓的制造业回流,是在产业链“横向”结构已经完 整的情形下,追求各国自身产业链的精细化;未来产业的兴起,则代表了产业链的纵深 化,即把握“微笑曲线”的后半段竞争优势,以创新抢占技术革命的高地。总结各国政策规划,并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新技术革命之下,不仅需要推 动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以智能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型消费等为依托, 促进制造业基础打牢、优势打深,挖掘消费升级下的新机遇;更需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以绿色能源革命和生物科技创新等为指向,构建高级化的产业链,创造新竞争优势。

随着传统产业的链条趋近完整,竞争趋于饱和,全球产业链的各部分已开始向精细化发 展,其本质是通过升级传统产业,重新挖掘新的产业价值创造机遇。发达国家以推动制 造业信息化、服务化的“再工业化”战略,促进本国产业和就业复苏。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产业的数字化与数字的产业化、消费的革新这三大趋势,或成为 各国主攻的产业精细化方向。

从根本上说,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产业的数字化,以及消费的新升级,都是为了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引致的问题。宏观角度上,经济活动的一切行为都与供给与需求的力 量博弈有关;中观角度上,供需的力量反映在产业之中,集中体现在消费端的升级,以及生产端的跟随调整之上。2000 年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阶段已经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 上涨;老龄社会导致的投资衰退、利率下行。这些都使得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 需求累积,并对结构化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端制造: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

从已经发布的制造业相关发展规划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韩国、中国重点布 局于高端制造业,突出以自动化等先进技术重振传统制造业;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 日本的战略核心在于将智能控制与物联网加入关键生产环节,突出培育和创造新兴产业。我们认为,对我国而言,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不仅是为了占据产业 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降低近年来日益复杂的 国际关系环境带来的供给风险。《科技日报》的 35 项技术主题报道表明,我国目前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风险点主要集中在 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机器人和医疗健康四大领域。

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

《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落在产业发展的层面,我们将着重关注数字化与生产的互动。

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数字产业”,我们认为其特殊之处在于数字产业几乎为一切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本身又能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因此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同时,与数字产业相伴而生的“数字经济”,指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系, 而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

具体而言,《规划》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分为三部分:“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是基础,将成为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基石。进一步地,我们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别进行探讨,核心结论如下:第一,数字产业化,是为催生新产业模式;第二,产业数字化,是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重点或放在第三产业上。

1) 数字产业化

对传统基础设施而言,《规划》中指出,将“构建基于 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 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进一步地,我们认为,数字产业化有两大发展方向,从基建、社会保障出发的数字化, 从生产、生活服务出发的数字化。从细分产业来看,《规划》提出将“培育壮大”五类新 兴数字产业,提升三类产业水平,具体为: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工业物联网、虚 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网络安全等;提升产业水平: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

2) 产业数字化

我们认为,推动数据化赋能全产业链,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实体经济三大产业的生产效 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规划》中指出了三大产业的数字化方向:

第一产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第二产业,“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 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

第三产业,“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

新型消费: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我们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在生产端推进产业变革,更重要的是依托国内的 大市场,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大循环。未来五年,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品质化升级或将更为凸显,背后不仅是人均经 济实力的提升,更有人口结构变化、消费理念转变等深层次因素(图 13)。消费升级对生 产的直接影响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伴随着我国消费形势的转变,消费升级之下零售业出现了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品 牌创建和线上、定制化消费服务,是主动顺应需求的内生变化的体现。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7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