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行业迎来加速发展期“欢笑”中蕴藏无尽能量

新华社上海7月30日电(记者杨溢仁)近些年,喜剧行业在国内迎来快速发展,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年轻化。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喜剧行业和相关作品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及更广泛的关注认可,既要把握经济效益,又需兼顾社会效益。优秀的喜剧人和喜剧作品,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缺一不可。

“笑声消费”已成潮流

对喜剧行业而言,国内市场对于喜剧的需求不断扩大,“笑声消费”已成潮流。

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来看,2021年全国相声演出总场次为1.25万场,票房收入5.18亿元,平均票价165元。脱口秀市场同样表现不俗,2021全年的商业演出场次为1.85万场,票房收入3.91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50%以上。

“近两年,国内喜剧市场之所以能迎来高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观众基数越来越大。互联网时代,借助线上综艺节目导入的流量不容小觑。目前,各类喜剧从业者在聚拢观众方面积极尝试了网络传播手段,不论是直播,还是拍短视频,多种方式均为其增加了私域流量,对助推行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是不同于音乐剧、歌舞剧、大型话剧等高成本表演形式,以相声、脱口秀等形式为代表的喜剧表演受场地限制不多,演出灵活度更高。”上海品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出品人成海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聚焦上海,在本土的演艺市场中,原先喜剧的占比可能仅为3%至5%,但现在已经超过了30%。作为舒缓情绪的重要手段,喜剧行业的演出需求逐步加大。”

社会效益不容小觑

在收获诸多流量和“粉丝”的同时,喜剧人金岩却表示,喜剧产业想要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以及更长久的“生命力”,应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方能推进文化事业和喜剧产业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创作喜剧“精品”掌握“流量”的同时,脚踩坚实大地?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在参与商业演出的同时,还坚持公益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进养老福利机构等,旨在让更多市民了解喜剧,给他们带去正面的情绪价值。”金岩告诉记者,“我们会针对非商业化人群进行节目的定向创作和编排,只希望这样的作品能更贴近观众生活、更接地气,也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例如,为了给老人们带去更丰富的娱乐生活,我们在节目设计和表演中加入了沪剧、黄梅戏、昆曲等元素,不少老人看完节目热泪盈眶,我认为这是非常正面的情绪价值。”

“不断进行公益演出的过程,也是不断精修每一部作品的过程。只有走进观众,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想法,才能创作出更精准、更让人信服的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金岩说。

成海涛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从2010年起,我们承办了公益性演出1000多场,线下惠及的市民超过20万人。此外,2021年11月我们还给云南丘北县山区小学捐赠了爱心澡堂。在给更多人带去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快乐是相互的。”

市场“蓝海”尤待拓展

当前,在线下演出逐步恢复的情况下,2022下半年喜剧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

“我们后续计划了上百场全国巡演,且目前的开票情况良好,基本都是售罄的状态。”成海涛说,“当然,我们也不会停下公益演出的步伐。希望在此过程中,能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具有价值、可抵岁月漫长的喜剧作品,把更多的欢乐带给观众,挖掘‘欢笑’中蕴藏的无尽能量。”

谈及喜剧行业后续的发展,除了继续积极布局线上以外,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还可就以下几条路径积极拓展。

首先,是依托个性化场地,力促沉浸式演出形式和喜剧表演加速融合。借助演艺新空间等非标准剧场,喜剧行业料将涌现出更多沉浸式项目,给观众带来更强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不少沉浸式演出甚至会逐渐形成新的自有品牌,带动持续消费。

其次,是IP运营、跨界联合。在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下,2022年料将有更多机构关注演艺IP的价值外延拓展,以演艺+展览、文创、高清放映、出版物,以及与商业机构、制造企业联名打造衍生产品等多种方式,拉动文化消费升级,探索舞台艺术市场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再者,是与更多表现形式相互融合。亲子剧、木偶剧、光影剧,这些演绎项目均可与喜剧表现形式相互融合,并拓展更多的观众群。

来源: 新华社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