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湖北一个古墓中,发现了一件极其罕见的宝物。为了让宝物顺利出土,现场下达了一个特别的命令:不许出声!
这座汉代古墓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队赶到现场时,惊讶地发现古墓上有一个直径90厘米的盗洞。
众人心下一凉:盗贼捷足先登,不知道墓中文物是否被洗劫一空?
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队越来越惊喜。墓地依旧保持完整,清理出193件随葬品,有漆器、化妆盒,还有大量的木俑,有男有女,或坐或立。如此种种,表明了墓地主人是一位贵族女性。
提到大师级的文物修复案例自然而然就想30年如一日地在大英博物馆抢救文物的邱锦仙以及她修复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女史箴图》。
一位老奶奶在81岁的时候做过一次让人乐翻天的大神级文物修复。
老奶奶名字叫塞西莉亚Cecilia Giménez,1927年生,西班牙萨拉戈萨人。
「大神级文物修复案例」该怎么理解???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可能大家都认为,将一件工艺繁琐、制作精湛的文物修复完好如初,而且做到最高标准「修旧如旧」,就是【大神级案列】。
我当然不否认这是【大神级】,但是,我提供另外一种角度的【大神级】,不是从【工艺】这个角度切入,而是从【学术价值】这方面来衡量!
换句话说:即便用最古朴、简单的工艺修复了一件文物,但这件文物在如果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影响力非同一般,这也是【大神级】。
一件文物具备最逆天的价值和影响力有那些标准呢?我认为就是学界「大神」李学勤先生说的能「重建古史和学术史」的文物。
第四,甲骨收藏分散,一片完整甲骨破碎成数瓣,可能被三个不同的人收藏,或者一片甲骨,分散见于多本图录之中。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日本、美国、英国,都有甲骨收藏,都是那个时候到安阳收购的。
因此,甲骨文文献分散不集中,而且很多是支离破碎,对研究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对甲骨的缀合释读,辨伪,也就成为了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
而王国维先生是开甲骨文缀合研究之先声的学者。
他首开先河甲骨缀合,拼凑完整的两片甲骨如下图:
是的,但是如果在数以万计的甲骨中,还不是实物,只是拓片,你能拼凑出来吗?
好,就算你能拼出来,你能解读上面的重要历史信息吗?
我为什么说这片甲骨的【大神级】中的【大神】,就在于上面的历史信息解读。
「商人尚鬼」,在商代统治者看来,祭祀、占卜跳大神,是仅次于「战争、权力交接」的大事情,所谓的「国之大事,唯祠与戎」。
商王一年中,几乎天天要祭祖占卜!
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存在着大量「祀谱」,记录的是祭祀先祖的时间、祭祀方式、祭品数量等内容。而这些祀谱严格按列祖列宗的次序排列,可看作是一种「变相家谱」。
王国维所缀合的两片甲骨,正是刻有历代商王「祀谱」的卜辞,简直太重要了:
重建古史:重建了商代历史中最重要的《商王世系表》,力证《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除了几个商王次序有些颠倒,几乎完全一致,足见司马迁治学之严谨。
包括《史记》在内几种文献记载的商王世系与甲骨卜辞的比较:
亦文亦物谈山西古迹艺术:山西古建筑界,那些神级别修复的故事为什么没人提?
(感谢邀请,本文约1040字,阅读需用时4分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市的文物工作者组织了一个“文物清理拣选小组”。为了抢救和保护古代文物,小组成员分散到各个区县,每天在废品站、炼钢厂物资回收站等破烂堆里寻找有价值的“宝贝”。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间,拣选小组淘到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班簋”,就是从废品收购站捡回来的。
国宝“班簋”是怎么发现的?
有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复工作就是。
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这座丰碑作倒伏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尘已经把它们压成碎片。如何让这个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奇迹完整挺立起来,当时全世界也没有人曾经面对过这么大的难题。
呈倒伏状的兵马俑
修复后的兵马俑
兵马俑军阵的原型是一个天下无敌的农夫军团,拓开了秦帝国的万里版图。同时代的工匠以雕塑形式凝定了他们的雄姿。后世的工匠们能够让久已“粉身碎骨”的兵马俑恢复原身吗?
马宇成为最早接触这项工作的群体成员之一。兵马俑深埋两千多年,大部分陶片和地下环境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平衡关系,突然出土,是他们存身环境的巨大改变。为了避免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一号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大量修复工作都是在现场进行。
夏季,马宇工作过程就是不断用热汗洗头、洗脸
每到夏季来临,覆盖着大棚的兵马俑坑就成了“大蒸笼”, 坑内的温度往往达到40度以上。工作过程就是一直在用热汗洗头洗脸;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再湿。这时汗水是聚合兵马俑碎片的第一粘合剂。即便如此,也不能因为燥热而失去专业化的冷静心和职业化的敬畏心。
由于年代久远,兵马俑陶片表面非常脆弱,修复人员用刮刀清理的时候,既要刮净泥土,又要保证文物的完好,走刀的分寸拿捏极为较劲。为了练就这项技艺,马宇在修复兵马俑之前, 花了两年时间,在仿制的陶片上用手术刀不停地磨练手感,走了上千万刀,才把握住毫厘之间的分寸。
在碎片堆里拼接兵马俑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块陶片位置出现错误,整个拼接过程就必须重来。拼接难度最大的是那些体积小、图案较少的陶片,为了一块陶片, 马宇有时需要琢磨十多天,反复预演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正因为这样,一件兵马俑的修复才往往需要耗时一年,甚至更久。
修复工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时光作为粘合剂,把破碎的历史拼接成型,当威武列队的兵马俑军阵为全世界所敬仰的时候,马宇和同事们真切体会到了使命的价值。
马宇参与了近20年来秦始皇兵马俑修复工作的各个阶段, 兵马俑的第一件戟、第一件石铠甲、第一件水禽都是马宇修复的。
两千多年前的雕塑品在马宇手中获得了第二次艺术生命,形象讲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现代修复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秦代工匠们的手艺,与前辈们的工匠精神融通。这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是神圣静默中的过心交流。
马宇和他的团队在四年前的一次清理陶片的过程中,马宇意外发现陶片背后有纹路,仔细清理之后,纹理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指纹痕迹, 这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留下的,随后更多的指纹被发现,这让马宇兴奋不已。
马宇相信,指纹可以成为解开古老技艺的直观途径之一,虽然他现在还无法找到答案,但这项后继有人的事业一定会让历史袒露更多的内在秘密,文明的内涵将因此而无限丰富地延展下去。
没有哪两块碎片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一尊兵马俑雕像的拼接问题是相同的。于是,每一块拼接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的块体比对都是新问题的研判。在貌似重复中不断应对新问题,修复者把这份工匠式劳作变成了艺术和学问。他们也因此成为国家文化使命的有力承担者。
我说的是考古界大神级的骚作,在河南安阳高陵发现的魏武王古墓。考古大神们曾经闹出笑话,陵墓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儿童尸骨。专家们考证是儿童时的魏武王。这个段子成为考古界的笑话。
在考古中因为利益的驱使,有很多奇葩的操作和造假,也就是行业那所谓的埋地雷,这是最让人不齿不允许的。
文物考古和文物鉴定收藏,也有很多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坑蒙拐骗造假的事情时常爆出。
还有一些专门从事造假和制作赝品的高手,在很多地区就有制作假青铜器皿文物,和临摹复制古画造假的人,有一些大师级的也从事,临摹复制名贵古画赝品的活动,都是因为金钱利益的诱惑。
198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出土的秦铜车马算一个,它是我国一级文物,是我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现在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两乘车出土时,因为原本的腐朽严重,上面的填土塌陷,两辆铜车损失非常严重,碎成3000多片。据《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统计,一号车有碎片1325片,2号车有碎片1685片,破洞316处,裂缝55处。
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经过8年的精心修复,终于在1989年展出。秦铜车马,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整体用青铜铸造,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艺屿EYESVOT |虚拟现实与数学模型
用虚拟现实和数学模型修复残缺的艺术
艺术家Andrea Mantegna在15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的Eremitani教堂绘制壁画。教堂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
1944年,一场轰炸袭击几乎完全摧毁帕多瓦教堂壁画,
大约88,000块小石膏从废墟中救出,一位数学家设法将它们重新拼凑在一起。
德国人的严谨在此展现,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数学家Massimo Fornasier团队创建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帮助查找大约88,000个碎片的原始位置。
尽管如此,这些只占原来的10%。看不见的90%画了什么,看起来像黑白底片。
Erimitani教堂的外观
战后重建了教堂,但有些墙壁仍然是白色的。
原始壁画的看起来是黑白的,但是,研究人员使用这些碎片作为色彩参考。这张特写照片显示了一个细节…
研究人员可以用它们的软件,匹配几个壁画片段。他们还利用物理学原理为旧的黑白照片添加色彩。
没有数学家团队创建的算法,重建壁画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碎片并不比硬币大。这是修复的照片…用颜色对壁画虚拟重建。
这一组图像显示虚拟颜色的修复步奏。最左边的图像是现在的恢复面貌,然后依次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以计算模拟缺失的颜色。颜色渲染,虚拟重建的效果图全貌。
现在的可以看到原始壁画面积的10%左右恢复的样子。但恢复并没有让每个人都感到高兴。意大利颇具影响力的日报Corriere della Sera的批评者将其描述为虚假的修复。
实际上,至少研究人员使用碎片作为参考,将壁画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如今,艺术爱好者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虚拟复原图,真得感谢科技和技术人员,
答友有人说到甲骨的修复,我十分佩服修复家的匠人精神,以上这个例子,希望给我国文物修复者一点启示吧。
艺屿EYESVOT ,山与君与你分享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