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伏天,愿你动静相宜,伏出平安

散文:三伏天,愿你动静相宜,伏出平安

清晨,太阳还未出门,沙湖公园就有晨练和赶路的人。

两位六十多岁的婆婆,并排推着两辆轮椅车,载着两位更老的婆婆,在轮子有节奏的转动声中,进入公园深处。

躺在椅上的太婆,一个闭目养神,一个正东张西望。她们结伴而行,疹早晨微风不燥,气温相宜高温前夕,走走看看。

这宁静,温馨而有温度的一幕,让我有些感动,还有些感慨。

今夏,江城的气温较为异常,雨水较少,还未入伏,就比往年的伏天还伏天,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全国许多地方大体类似,高温已经”暴击”中东部地区多个省市,白天连风都是滚烫的,风风火火莫不如此。

有报道,仅7月6日,全国有22个气象站气温突破了历史极限值,40 以上高温动辄成为家常便饭,史上记录不断被刷新。

“热死人”不再成为一句玩笑,正上演为现实版。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多人因热射病致死的消息屡见报端。

今日总算入伏,长达40天的高温、高热、高湿“三伏”模式正式开启。

也让每天的高温现况名副其实,让人找到了,一丝热的理由和自我籍慰。

伏天年年有,话题说不完,防暑降温,冬病夏治,秋老虎等等,那么伏天的伏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伏天而言,伏就是人们常说的“伏邪”,即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的暑邪。

若是从字面理解,伏也有藏伏的意思,此时阴气受阳气压制,不得不藏伏在地。它告诉我们,三伏天热,不宜出门,就在家伏着吧。

伏天很热,也少不了古诗的热闹。自古以来,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的诗词不少。

反观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的东西多了,谈论的话题也广了,写三伏的诗文自然少了。

此处采摘一首宋代王令的《暑汗苦热》共赏: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有人发现,许多写三伏的古诗都写到了秋?诸如: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不论三伏,小住便觉凛生秋。谁知三伏暑,全似菊花秋。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

从“三伏不尽秋来到”这句俗语,就知道三伏没过完,立秋节气就到了,也就是立秋之后,还是一个未伏。

三伏天已到,我们不但要防疫,还要防暑,防止发生热射病。

专家介绍,高温可以诱发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系统紊乱,器官受损,无法正常散热。

它属于一种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病死率介于20%一70%,老年人会达到80%。它的主要特征:天热无汗,体温升至40 以上,神志模糊等。

又到头伏盛夏天,防暑降温第一篇。酷暑炎夏桑拿天,切莫贪凉落病源。每日食物要新鲜,膳食平衡讲清淡;户外要防紫外线,早睡早起好习惯;安全度过三伏天,防护措施要做全。

三伏天,天气酷热,若是急骤降温,遇热就开空调吹冷气,吃冷饮喝冰水,冲洗冷水澡等,就会种下“寒”根,埋下一些冬病的祸患。

三伏天,还是应该动静相宜,科学锻炼;多喝水,多排汗,多补盐,多通风,多睡眠;少心烦,少杂念,少油烟,少受寒,少乱窜。

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是啊,穿过三伏,一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万山红遍的秋天,就在前方。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7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