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莲的地下茎膨大成藕的基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治疗研究获进展;突破单像素成像对快速运动物体成像瓶颈

让莲的地下茎膨大成藕的基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治疗研究获进展;突破单像素成像对快速运动物体成像瓶颈

跟踪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动态!

1 让莲的地下茎膨大成藕的基因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利用QTL(数量性状点位)定位和异源转化技术,揭示了莲藕膨大的遗传基础和候选基因,为增强莲越冬繁殖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分子生物学》。

莲是我国重要水生经济作物,其地下茎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而且是进行无性繁殖的繁殖器官。莲的地下茎在发育早期为不膨大的藕带,发育后期膨大成藕。热带莲的地下茎因不能膨大成藕,无法在亚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成功越冬,所以莲藕膨大可保证莲成功越冬和来年春季正常发芽。

科研人员对热带莲和温带莲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一张含有236840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连锁图,并进一步对地下茎膨大节数和膨大系数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获得了3个稳定性QTL。研究对主效QTL区间内基因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了对地下茎膨大有促进作用的基因NnBEL6。该基因在地下茎膨大过程中诱导表达。通过异源转化马铃薯实验,研究人员证实了NnBEL6对块茎膨大的作用。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22_4839125.shtml

2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治疗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胡伟教授团队牵头,全国48家卒中中心参与的ATTENTION登记研究项目研究证明,对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导致的脑卒中患者,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血液循环》。该研究结果对于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具有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

据了解,血管内治疗对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一种特色的手术治疗方式。从股动脉切口穿刺入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装置将血栓从基底动脉取出或支架血管成形,从而使得基底动脉血流再通,恢复脑干、丘脑以及小脑等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本研究共纳入2134位患者,血管内治疗组和最佳药物治疗组分别有1672人和462人。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为65岁,基线NIHSS评分为21分,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约为5.6小时。在血管内治疗组和最佳药物治疗组分别有40.4%和28.5%的患者达到90天改良生活质量评分0—3分。研究结果证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显著优于药物治疗。此外,血管内治疗还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90天的死亡率。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22_4839127.shtml

3 科学家在汶川地震震中下游水库开展岩芯钻探

近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表过程与化学风化研究室副研究员张飞、研究员汪进、助理研究员马小林等17名科研人员,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中下游的紫坪铺水库库区,开展水下岩芯钻探工作。科研人员克服暴雨带来的异常工作困境及低温的侵袭,获得沉积岩芯14.6米,完成取芯任务。

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紫坪铺水库的沉积岩芯,研究大地震普遍产生巨量的滑坡碎屑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表侵蚀速率、风化,以及有机碳输出速度如何对此做出响应,其答案对理解构造事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及气候在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然而,由于大地震发生的偶然性,加上绝大部分地震区尚无野外水文、水化学等观测数据,事件前后对比的研究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国际上有精确年代控制的现代地震沉积记录研究十分稀缺,修建于2004年的紫坪铺水库超高沉积速率的沉积物恰好完整记录了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沉积过程,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对流域地表过程的影响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22_4839061.shtml

4 推动帕金森病治疗

新研究有助预测细胞替代疗法结果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的单细胞转录图景等内容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帕金森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陈跃军研究组15日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杂志》)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标志物预测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的研究论文。据介绍,该研究为实现更有效、更安全的帕金森病细胞替代疗法迈出重要一步。

全球疾病负担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约93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其中中国约有494万名。

帕金森病会引起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尚无治愈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案,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以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然而药物治疗只在早期阶段有效,而深部脑刺激只适用于部分病人,随访成本高,且会引起抑郁症等副作用,因此急需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细胞替代疗法(即: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有前景的帕金森病治疗策略。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PD细胞治疗临床试验。

在中国科研人员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解析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分化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发现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的特异性表面蛋白分子,并且应用它们来获得高纯度的目的供体细胞,这些供体细胞移植后可获得稳定且可预测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

也就是说,该研究尝试“解读”了供体细胞移植后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备高纯度、高效能、移植结果可预测的新型供体细胞的策略,以推动更安全有效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15_4838461.shtml

5 我国学者突破单像素成像对快速运动物体成像瓶颈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王英俭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抗运动模糊快速运动物体的单像素成像新方法,在利用单像素成像所具有的宽光谱、高灵敏优势的同时,突破了单像素成像对快速运动物体成像应用的瓶颈限制。这项研究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单像素成像只适合于对静止或缓慢移动物体成像的观点。

单像素成像技术对静止或缓慢运动的物体进行成像,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快速运动物体,运动模糊是单像素成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面临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对运动物体先跟踪后成像的一体化多任务技术体系。

研究人员利用单像素能量探测的少量信息先实现运动物体定位跟踪,随着时间推移探测信息量的增加,同步实现对快速运动物体的成像及其运动模糊校正。

研究人员提出的技术体系充分挖掘了单像素探测特点,根据系统探测信息数据流的特点,实现了对快速运动目标的快速定位、清晰成像和识别。

该项研究提出的“先跟踪后成像”技术路径,颠覆了传统技术体系中遵循先成像后跟踪的时序关系,在单像素成像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23_4839266.shtml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排版 | 萝卜娟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苏苏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