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亟待多元化投入

近日,腾讯公司发布“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提出长期支持在中国工作的科学家自主进行原始创新研究,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元。

10年投入10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意味着业界期盼、呼吁多年的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初露曙光,具有良好的示范价值。

自2019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比重连续3年突破6%,但与发达国家普遍占比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造成这一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要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所占比重极低,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学和私人基金会、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有乐于资助基础研究的传统。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亟待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鉴于基础研究属公共产品,加上基础研究特别是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普遍存在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等问题,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

在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方面,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宜各有侧重。财政资金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属性,且数量有限,必须确保花在刀刃上,从国家需要出发,重点投向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关键性和基础核心领域。另一方面,从世界科技史看,多数重要的原始创新并不是政府规划得来的,而是来自科研人员的自主探索。社会资金灵活性大,可以更多地支持专注自由探索的科研人员,让他们能长期衣食无忧、心无旁骛地坐“冷板凳”、闯“无人区”,在科学前沿勇敢探索,拿出第一流的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离不开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也需要着眼解决实践中的科学难题。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形成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突破、应用需求牵引源头创新的良性循环。”为此,政府层面应当加大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力度,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努力完善单一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

去年修订的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现在的关键是,政府需要出台具体细致、具有可行性的配套政策,将这个法律规定切实落实到位。(黄琳斌)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