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手走下“神坛”的捷信消金

谁来接手走下“神坛”的捷信消金

曾经的“消金王”或将迎来新的股东!据了解,一家互金公司有望成为捷信消金新的“金主”。另有市场消息称,捷信消金原股东捷信集团或将逐步减持,直至退出。从含着金汤匙出生,到“卖身”他人,走下“神坛”的捷信消金又该走向何方?

一则捷信消金或将迎来买方的消息再次将其推至聚光灯下。

6月20日,有媒体报道,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捷信消金部分的股权收购。

有分析人士认为,捷信消费金融互联网基因不强,风控也不具优势,要在中国本土实现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捷信消费金融在此时引进一家中资、有流量、有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股东,对于其线上化转型将起到助力作用。

消息落地,业内对传闻中的“上市互金公司”也颇为好奇,毕竟拿下捷信消金部分股权对于现今任意一家消金企业而言,都将是业务规模增长的分水岭。不过,截至发稿,买家的背景尚未被官方公开。

自从捷信消金母公司创始人意外离世后,关于其“易主”的消息层出不穷。经营环境的改变、自身业务的调整、规模业绩的下滑等因素交织,过去的几年间里,捷信消金短暂登顶行业后,便一路下行。

走下“神坛”的捷信消金,又将走向何方。

捷信消金“卖身”

“吸金王”捷信消金的部分股权迎来了新“金主”!

6月20日,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捷信消金的部分股权或将迎来接盘方,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该部分股权受收购。

早在去年,捷信消金母公司捷信集团创始人彼得·凯尔纳意外离世时,就有消息传出,其创立的捷信集团将面临着消费金融业务的重组。

到了今年年初,关于捷信消金寻求合作伙伴的消息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4月,捷信消金回应,捷信的确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使运营更加本土化。

根据业内消息,“易主”消息传出后,捷信与浙江某AMC、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均有过谈判,不过最终还是被一家互金公司拿下该部分股权。

若最终交易得以成行,将结束捷信消金一年来的“漂泊”历程。

至于交易对家,一家能够“吃下”老牌消金巨头部分股权的互金公司也颇让业界为之侧目。毕竟,这对于后者来说有着命运转折般的意义,不过这家公司名称并未被披露。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传闻中的这家互金公司需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资产规模大,同时现金流较充沛。

根据此前界面新闻的统计,2020年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上市互金公司共有5家,分别是:陆金所、360数科、乐信、金融壹账通和信也科技。

从上述五家互金公司的2021年盈利状况来看,陆金所、360数科、乐信以及信也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167.09亿亿元、57.65亿亿元、23.34亿元、24.95亿亿元,此外金融壹账通净亏损13.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乐信多次谋求消金照。2019年,市场消息称乐信正在申请消金牌照;此外,乐信也曾寻求入股哈银消金、杭银消金等,不过并未获准。

老牌消金巨头“陨落”

这家现如今“卖身”的消金公司看起来稍显没落,而在此前其作为业界知名的“吸金王”声名赫赫。

资料显示,捷信消金成立于2010年。从其出身来看,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据悉,其是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资公司。

稀缺牌照,再加上有外资“撑腰”,使得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市场关注。

而其背靠捷信集团,让其在一众消金公司中一骑绝尘。

从发展历程看,捷信消金在2012年至2015年选择稳步向前,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状态,并未有大的突破。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捷信金融总资产156.35亿元,净利润为0.33亿元。

2016年,消金行业迎来政策契机。据悉,当年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大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创新金融支持和服务方式,促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更好地满足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

在此背景下,捷信消金火力全开,迎来了其黄金时代。数据显示,这一年捷信消金实现营收68.26亿元,同期应对的净利润为9.3亿元,在一众消金公司中遥遥领先。

此后的两年间,捷信消金依旧是狂飙突进。2017年至2018年,捷信消金的营收分别为132亿元、1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2亿元、13.9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其还在2018年超越了背靠中国银行的中银消金成为当之无愧的“消金王”。

在上述阶段中,资产规模也在膨胀。2016年至2018年,捷信消金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69.7亿元、878.8亿元、990.75亿元。

事实上,过去捷信一直占据行业龙头与其模式密不可分。

此前消金行业属于一片蓝海,人海战术亦是契合当时的行业发展状态。而捷信消金也成功利用铺设线下网点,将业务触角伸至三四线城市。

有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末,捷信消费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超过312个城市,拥有6万余名员工,运营了超过14万个POS贷服务网点;2017年,捷信消金线下渠道规模发展至顶点,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约8万员工,设有近24万个POS点。

不过,转折也2019年悄然而至,当年疫情肆虐下,注重线下模式的捷信消金受到重创。

2019年,其营收为170.38亿,净利润为11.40亿元,双双出现负增长,同时资产规模增至1045亿元。虽然在资产规模在消金行业中独占鳌头,然而从业绩来看已居于“后来者”招联消金之下。同时,后者与支付宝的合作一度成为行业标杆。

转型迫在眉睫!

然而此前过度重资产铺设线下,却在后来成为其转型的阻力。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捷信对基层销售人员提出了强制性的业务考核——“每人每月的业绩考核,要求数量上必须达到15单或业绩金额上必须达到20万到30万元,二选一”。数据显示,2019年6月30日到9月30日,捷信员工就由4.5万人降至4.3万人。

同时,转型线上也并不顺利。据悉,捷信消费金融推出了首款循环额度贷款产品“捷信惠购”,布局新一代智能客服中心,而对于这款产品黑猫投诉上有众多用户称乱扣利息。

此外,高层人事动荡也让这家公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自2020年捷信消金还出现高管频频离职的现象。董事长、首席风险官以及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均发生过变动。

一系列变动下,消金一哥已然掉队。数据显示,2020年,其营分别为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1%,资产规模缩水至652.07亿元。由2019年净利润位列第二到跌出前五名。与此同时,招联消金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2021年,业绩依旧没有好转。根据PPF集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捷信消费金融本期营收7.25亿欧元,净利润4.62欧元,去年同期则为10.8亿欧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捷信集团为何“断腕”

被捷信集团抛弃的捷信消金此前是其“功臣”之一。

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一季度末期间,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在贷余额分别达到56.43亿欧元、106.85亿欧元、124.46亿欧元、133.53亿欧元,占其在贷业务余额的占比分别是52.7%、63.3%、63.6%、63.9%。

正如上文所述,近几年捷信消金开始走下坡路,也逐渐失去其作用。这或是捷信消金被“抛弃”的因素之一。

而从捷信集团自身来看,业绩不佳。根据其业绩来看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捷信集团净利润分别为-5.84亿欧元、-1.78亿欧元。捷信集团将业绩亏损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印度市场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由此来看捷信集团该次或是为回笼资金。

业绩失速的同时,捷信集团各个地区的消费金融板块正在调整。

具体来看,2021年10月,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就已经为其信贷公司Home CreditBank在俄罗斯寻找买方。

同年11月份,PPF集团完成了一项12亿美元的交易。据悉,该次是MONETA银行将以 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irBank以及PPF集团旗下消费金融业务和 P2P 公司 Benxy。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捷信集团在2019年赴港上市受挫或是出售股权的另一原因。

2019年7月份,捷信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其中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汇丰为其保荐人。

同年11月份,捷信集团突然宣布撤销了上市计划。有意思的是,根据第一财经,捷信集团的上市进程一直较为顺利,并且已经通过港交所的聆讯。

距离上市仅临门一脚,却选择放弃。捷信方面给出的回应是,在此阶段上市并不符合捷信集团的最佳利益,所以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不过,当时市场上更多的观点是,捷信取消IPO的原因更大程度上还是跟公司饱受的“高利贷”质疑有关。

2019年,消金行业遭遇监管重锤。首先是银保监会召开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此后各个地方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当年9月份浙江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显示不仅严禁资金违规挪用进入包括楼市、股市金市等交易市场,购买理财、信托以及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以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还要求银行建立灰名单制度。

实际上,捷信集团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