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降雪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它们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

南极洲降雪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它们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

塑料虽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近日,微塑料在南极洲的降雪中被发现。其诞生的源头在哪里?又将到哪里去?

文/李荔 编辑/刘昭

采访专家:

邓义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雷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安立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在《冰冻圈》杂志上发表的这一发现表明,即使是偏远的南极洲生态系统也无法避免微塑料的污染。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珠穆朗玛峰顶峰附近和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微塑料污染。现在,位于世界南端的冰冻大陆也报告了这些微小的聚合物的存在。

研究人员收集了南极洲罗斯岛地区19个不同地点的雪样,发现每个样本平均含有29个颗粒。大部分微粒来自衣服和水瓶中发现的一种塑料。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亚历克斯·艾夫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新鲜的南极雪中发现微塑料凸显了塑料污染的程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也如此。”

虽然对公众来说,“微塑料”还算是个新名词,但是它早已被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如今,微塑料已经无所不在,从被污染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再到自来水、食盐,如今又到了人体。微塑料的踪迹并不只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这一新的威胁者。

事实上,自1909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用苯酚和甲醛造出酚醛树脂以来,人类就进入了塑料时代。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塑料制品都是的高分子聚合物,不能被生物降解,遂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今,人类可能每天都在食用含微塑料的水和食物。那么微塑料来自哪里?会到哪里去?危害如何?

塑料颗粒

塑料正面临 “灰犀牛”风险

1909年,人工合成的塑料首次出现。而被誉为“塑料之父”的贝克兰当时绝对想不到,这项曾经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00年后竟然成为正在惹麻烦的“熊孩子”。

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是世界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由苯酚和甲醛通过化学反应而成。此后,酚醛塑料变成了电话机、收音机、枪支、咖啡壶、珠宝,甚至首次引爆的原子弹中也有它的身影。

酚醛塑料的成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塑料。人们制造出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因为长袜而风靡的尼龙,做塑料袋的聚乙烯,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天然原材料供应紧张,塑料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填补空缺。但是,激动并没有持续太久:塑料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20 世纪40 年代,塑料开始在发达国家大量投入使用。当时就有有识之士警告说,塑料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泛滥成灾。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摇身一变成为持久地污染我们这个星球的“超级垃圾”,并由此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穷的麻烦和灾难。

20 世纪70 年代,在公海首次发现了小塑料碎片,随着对这些碎片的研究不断积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使得微塑料污染引起全球的重视。200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组织的第一个国际微塑料研讨会,将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碎片。科学家形象地将它比作海洋中的“PM2.5”,因为它细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它。

近来,虽然关于对抗塑料的声音不断高涨,但是似乎从未真的动摇过人们享受塑料带来的便利。有人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塑料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灰犀牛事件是指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的危险)。并且,我们可以很确定地知道,忽视它的存在是极其不明智的。

合成织物是微塑料“制造者”之一

塑料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陆地上大量的废弃塑料污染山川河流,导致“白色污染”,海洋同样是塑料污染的重灾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义祥告诉记者,微塑料是塑料的一种形态,只是在物理尺寸上所做的区分,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大块塑料的物理破碎。目前“微塑料”一般指在显微镜帮助下可看见的塑料物质,粒径从几毫米到几亚毫米。目前国内外研究大都将5毫米界定为微塑料尺度的上限,但微塑料的下限并不统一,一般认为只有微米级以上才能称作微塑料。

被鱼吞下的微塑料(图片来源:凤凰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雷坤表示,微塑料除了来源于塑料的物理破碎,还有一部分微塑料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例如汽车轮胎与路面摩擦过程中会产生塑料颗粒、化妆品等个人护理品中的塑料微珠,洗衣废水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塑料垃圾也是产生塑料微粒的一大来源。有资料显示,全球每人平均每年消费大约60千克塑料,北美和西欧居民甚至要超过100千克。一个塑料袋需要约20年才能完成分解,一个塑料瓶甚至需要450年时间。世界范围内丢弃在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可能会随着水流进入大海,其分解产生的塑料微粒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将可能在大海里存在数百年以上。

同时,如果把塑料垃圾进一步分门别类,就连合成织物都可能是微塑料的“制造者”。目前大约60%的服装主要成分是化纤,一件化纤外套洗涤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大量塑料纤维,而一旦丢弃后分解产生的塑料纤维则更多。研究表明,洗衣机不能完全过滤超细纤维,有研究表明每洗一件合成织物就有1900个塑料纤维脱落并随着废水进入环境。

实际上,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全球科学问题几乎每天在我们的指尖滑落。由于塑料微粒可以用来代替化妆品中的天然去角质材料,故普遍用于制造洗手液、香皂、防晒霜、洗面奶、沐浴液以及去角质磨砂膏等皮肤去角质产品中,以起到清洁作用。这些含有微塑料的物质会随着废水一起流入环境中,迁移至河流及海洋。

微塑料最终会彻底回归自然

由于目前污水处理厂还没有针对微塑料的去除装置,可能一部分微塑料会穿透污水处理系统而顺利进入江河湖海。仅在美国一地,每天有大约8万亿颗塑料微粒进入水体,覆盖面积相当于300个网球场。

如今,微塑料由陆地进入海洋,最终悄无声息地遍及每个角落,甚至在海底的沉积物、偏远的岛屿、北极的海冰、南极洲的降雪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环境中的微塑料被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到人类。除动物性食品以外,土壤中的微塑料也可能被植物吸收而进入根茎、果实,人类食用这些根茎、果实以后,微塑料也会进入人体。此外,在饮用水、食盐中也可能存在微塑料而被人类直接摄取。

塑料进入海洋后的演变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立会介绍,大部分的微塑料会沉积于土壤、河流和湖泊底部等环境介质中,少量的微塑料会随着河流或渔业、航运等活动进入海洋,进入海洋的微塑料一部分会沉积到海底,另外一部分则会漂浮于海洋不同水层中,并随着洋流扩散到全球,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等行为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微塑料对动物的危害已较为明晰。有研究表明,海洋里,多达114种水生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它们和塑料的遭遇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都不可避免地吃进了各种塑料。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生殖系统的损害。此外,科学界也普遍认同,微塑料会释放有毒添加剂,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尚不了解微塑料攻击人类的细节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微塑料已经逐渐成为环境研究学者的主要忧虑之一。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微塑料污染的办法。国际上有关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机制和严重程度,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维也纳医药大学胃肠病学家施沃布尔教授作为“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研究的第一作者。他称:这次实验中发现的微塑料因为体积够大而不太可能造成严重威胁(直接被排泄出身体)。

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根据2017年对微塑料进行的调查也认为,微塑料可能并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因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来说,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而是通过粪便排出,因此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

但是,对此也有一些研究持相反态度。他们认为,微塑料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理由和证据是: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副作用。因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并不见得通过粪便的排泄就能全部排清,它们必然会或多或少存留在体内并蓄积起来。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至于它们是否会造成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有专家表示,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直接毒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化妆品、牙膏、洗面奶中使用的微塑料材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认证,其对人体的毒性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认为,粒径较大的微塑料即使进入人体,也很难被组织吸收,但粒径极小的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和其他器官。

环境中的微塑料被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到人类(图片来源:新华网)

未来要让微塑料变得更“友好”

塑料是人类发明的重要基础材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全球塑料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 8.5%。到 2016 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了 3.35 亿吨。如今,我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其中多种塑料产品,如聚氯乙烯(PVC)、氨基模塑料等产量已经位于全球首位,且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有专家表示,当今世界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要想完全避免几乎不可能,但人类也没有必要谈微色变。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部分科学家指出其危害包括在生产塑料过程中使用的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和色素、微塑料表面携带的污染物质,以及微塑料可能产生的物理性阻塞等。虽然关于微塑料的毒理机制还在不断的研究中,但作为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微塑料肯定是不受人们欢迎的。

据了解,目前,针对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国际社会已经在行动,例如世界上多个国家和著名化妆品公司宣布禁止在化妆品等个人护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最近麦当劳、星巴克宣称要停止供应塑料吸管,实际上是在向世界表明逐步抵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态度。

安立会告诉记者,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塑料带来的便利和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之间,人们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既不要对对塑料进行妖魔化,也不要塑料污染视而不见。一方面尽量减少对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这也是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垃圾分类基础上加强塑料垃圾回收,加大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实现塑料垃圾的资源化;同时科学家也在加大开发出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型塑料材料。总之,人们在享用塑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把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专家表示,要逐步完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控制的立法和相关标准,完善塑料垃圾管理政策,包括加强塑料包装管理、限制塑料垃圾直接填埋、完善塑料回收体系、控制塑料垃圾越境转移等。此外,还应加强对塑料微珠的管理、研发塑料和微塑料清除技术、扩大公众参与,共同抵制塑料和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查看长图了解

(图示内容转自新华网、《科学美国人》、中国海洋报等综合)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6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